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现状及前景
    张凯, 陈掌星, 兰海帆, 马浩铭, 姜亮亮, 薛振乾, 张育铭, 程世轩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1
    摘要342)      PDF(pc) (1806KB)(275)    收藏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一种有效的碳处理技术。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CCUS技术将迎来万亿级产业风口。目前,CCUS技术各环节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调研国内外CCUS技术文献以及全球正在运行和计划建设的CCUS项目,总结了国内外CCUS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进一步明确CCUS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表明:目前碳捕集效率不足90%,碳捕集成本占CCUS项目总成本的60%~85%,碳捕集技术的研发重点应以燃烧前捕集(如乙醇、合成氨和天然气加工等行业)以及燃烧后捕集等以提高碳捕集效率、降低碳捕集成本为主;CO2利用技术目前处于工业示范阶段,突破高温、高压环境瓶颈,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提高碳利用效率是CO2利用技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方向;CO2在油气田和咸水层封存应围绕CO2驱提高油气采收率和增加CO2封存潜力开展进一步研究;CCUS项目需要克服实现经济盈利、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政策补贴激励等挑战;CCUS耦合氢能、油气田地热能等新能源将成为未来CCUS推广的新模式。该研究对于准确把握CCUS技术研究方向,推动CCUS技术进步与创新,加速CCUS跨越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刘志楠, 张贵才, 王增林, 葛际江, 杜勇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1
    摘要226)      PDF(pc) (1555KB)(217)    收藏
    针对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的计算方法种类较多,在实际研究中无法准确选择的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对近年来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研究表明: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计算方法分为以束缚水膜体积与孔喉表面积的比值为机理的宏观计算方法,以及将基质简化为毛细管模型或从微元角度出发的微观推导方法;束缚水膜分为初始水膜、驱替后水膜和渗吸后水膜,初始水膜厚度受储层的相对湿度、储层深度和渗透率等因素影响,驱替后水膜厚度受驱替压力、渗透率和孔隙度等因素影响,渗吸后水膜厚度受含水饱和度、离子质量浓度和基质组成等因素影响。该研究对计算致密储层束缚水膜厚度方法的选择以及提高采收率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地质特征及其对勘探的影响
    张懿, 郑求根, 胡琴, 陈雯霖, 何山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5): 1-1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5.001
    摘要213)      PDF(pc) (2671KB)(192)    收藏
    南大西洋两岸发育近20个被动陆缘盆地,虽然已在深水区获得多个油气重大发现,但对于被动陆缘盆地地质特征认识不清,导致深水区勘探程度依然很低,待发现油气资源量巨大。为此,在综合分析大量资料及案例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及认识,系统地总结了南大西洋两岸中段及南段被动陆缘盆地的关键地质特征,并深入分析地质特征对油气勘探的影响。研究表明:南大西洋两岸盆地群在整个裂陷期广泛发育3种成因类型、3个活动期次的火成岩;南段火山型被动陆缘盆地广泛发育厚度较大、向海倾斜反射楔形体;中段盐岩发育型盆地群盐岩平面分布与厚度变化规律在两岸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且可能出现盐下砂岩储层盐胶结现象;加蓬盆地、桑托斯盆地、坎波斯盆地、下刚果盆地均发育脏盐;西非中段宽扎盆地因旋回性蒸发模式使其成为南大西洋两岸唯一一个盐岩—硬石膏—碳酸盐岩互层沉积盆地,盐间较薄碳酸盐岩层既是烃源岩又是储层。上述地质特征对盐下地震成像、盐下储层与烃源岩及盐间碳酸盐岩预测带来较大影响,增加了地震勘探的多解性。该研究可为被动陆缘盆地未来技术攻关方向的精准定位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水平井找水方法及堵水技术综述
    沈振振, 王铭伟, 高勇, 吴玟, 程欣, 冯晓伟, 邓圣学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10-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2
    摘要205)      PDF(pc) (1353KB)(110)    收藏
    水平井在提高油气井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受油藏非均质性影响,在边底水油藏或水驱油藏的开发过程中水平井出水情况较为常见,给油田高效开发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有效的找水和堵水技术是改善水平井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水平井出水识别难的问题,全面总结了动态验证、机械找水、测井找水和示踪剂找水等水平井找水方法的特点和现场应用情况,并对水平井找水、堵水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可为高含水低效水平井找水和堵水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吉木萨尔页岩油二氧化碳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曹长霄, 宋兆杰, 师耀利, 高阳, 郭佳, 常旭雅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106-11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13
    摘要179)      PDF(pc) (2641KB)(219)    收藏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油衰竭式开发采收率低、注水吞吐效果差的问题,通过油气相态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页岩油储层CO2吞吐技术适用性研究,指导现场CO2吞吐技术实施。结果表明:相较于CH4,CO2与吉木萨尔页岩油的相互作用更好,在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条件下,CO2在原油中的溶解气油比为497.83 m3/m3,原油黏度降低70.65%,原油体积膨胀2.05倍;对于典型页岩油井,多周期CO2吞吐可提高采收率9.43个百分点,原油产量可提高31 472.40 t。随着裂缝间距缩短和储层孔隙度增加,CO2吞吐增油效果逐渐变好,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对CO2吞吐效果的影响较小。矿场试验结果表明,CO2吞吐可有效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在无裂缝窜扰条件下,增油效果更优。研究成果对页岩油高效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古冲沟地貌控制辫状河型冲积扇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评价
    孙宜丽, 樊晓伊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29-3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04
    摘要175)      PDF(pc) (4121KB)(122)    收藏
    受古冲沟地貌控制的冲积扇,其地层空间叠置样式、沉积特征更为复杂,难以用现有模式指导沉积特征研究。以现代白杨河冲积扇研究成果为指导,结合地震、岩心、测井、物性、含油性等资料,对春光油田沙湾组古冲沟地貌控制下的辫状河型冲积扇,开展了古地貌、岩相特征、微相展布等沉积特征的系统性研究,建立动态沉积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双通道古冲沟地貌特征,地层经历冲沟—填平—进积—退积的充填过程,具有不均衡沉积特点;受区域位置所限,仅发育扇中和扇端沉积亚相,早期为洪水期,以沉积作用为主,受古冲沟地貌控制,发育限制性的水道化扇体沉积,从扇中到扇端,具有重力流向牵引流沉积特征,晚期为洪退期,随着地层的填平补齐,发育非限制性的扇形沉积体,以漫流沉积为主;在沉积微相精细识别的基础上,建立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春光油田西北部,筛选出3个有利区,部署新井在古冲沟型冲积扇油藏中获得突破。研究成果丰富了对不同地貌控制的冲积扇沉积演化特征的认识,对古冲沟型冲积扇沉积特征研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应用及展望
    杨兆中, 彭擎东, 王振普, 李小刚, 朱静怡, 秦杨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1-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01
    摘要168)      PDF(pc) (1420KB)(283)    收藏
    常规酸化压裂工作液体系存在酸岩反应过快、有效作用距离短等问题,微胶囊固体酸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常用于对非常规油气藏进行深度酸化压裂。此次研究阐述了微胶囊固体酸的作用机理、结构和性能特点,总结了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的研究进展,指明了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该研究可为超高温碳酸盐岩油藏的增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微胶囊固体酸酸化压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不同驱替阶段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
    刘薇薇, 陈少勇, 曹伟, 王力那, 刘振林, 王海考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115-122.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14
    摘要166)      PDF(pc) (3211KB)(143)    收藏
    为进一步明确中高含水期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将CT无损分析和常规驱替实验相结合,利用原位对比技术分析不同驱替阶段的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微观剩余油动用效果受微观孔喉大小、孔喉连通性以及孔喉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影响,各种微观力形成的主驱动力与微观孔喉结构共同影响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及赋存特征;水驱阶段动用效果主要受微观孔隙结构影响,连通性较好的大孔道中微观剩余油可发生长距离搬运,动用效果好,而连通较差的小孔道中油滴仅会沿边缘发生小幅度的减薄,动用效果较差;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后再进行水驱,微观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其动用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微观非均质性强的低渗、高渗岩心动用效果更明显;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应采取不同注采策略,水驱阶段应选取均质且大孔道发育层段进行水驱开发,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阶段应优先选择水驱波及效果差、非均质性强的层段进行开发。研究结果对储层微观剩余油赋存及提高采收率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长春岭南区块浅层气成藏条件及其主控因素
    昝春景, 季汉成, 赵忠波, 施尚明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36-4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5
    摘要147)      PDF(pc) (3900KB)(60)    收藏
    浅层气资源分布广泛,勘探开发前景广阔。针对长春岭南区块浅层气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埋藏较浅的泉四段储层为目的层,通过分析成藏条件,明确主控因素,研究沉积微相和断裂对气藏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气源主要来自青山口组青一段烃源岩所生成的原油伴生气;储层为河流相沉积,河道砂体厚度大、物性好,有利于浅层气富集;断裂构造和倾斜的储层砂体为浅层气提供了良好的垂向和横向运移通道;研究区具有背斜形态,被南北、北西和少量北东走向的3组断裂切割,构造圈闭条件较好;青一段烃源岩同时作为区域盖层,厚度大,断层在明水组末期停止活动,保存条件良好。沉积微相和断层是研究区浅层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应重点寻找断层-岩性气藏,研究区东部的背斜隆起带为有利勘探区。研究成果为该区块进一步勘探指明了有利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准噶尔盆地东部北三台凸起烧房沟组沉积模式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罗亮, 胡晨林, 唐雅妮, 但顺华, 韩长城, 刘子铭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9-1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02
    摘要144)      PDF(pc) (4774KB)(112)    收藏
    为认识准噶尔盆地东部北三台凸起地区三叠系烧房沟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厘清储层发育的制约因素,在沉积学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薄片、粒度、常规物性等资料,开展了烧房沟组沉积模式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研究表明:烧房沟组共发育9种典型的岩相类型,分别为槽状交错层理砾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砾岩相、块状层理砾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砂岩相、浪成砂纹层理砂岩相、平行层理粉砂岩相和块状层理泥岩相;烧房沟组主要以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沉积微相包括泛滥平原、水上辫状河道、心滩、天然堤、水下辫状河道、分流河道间、水下天然堤、河口坝、前三角洲泥和滩坝10种类型,其中,水下辫状河道、河口坝及滩坝储层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分别为17.31%、20.66%、21.81%,平均渗透率分别为6.89、7.05、12.98 mD;该区储层物性主要受到沉积作用的控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水下辫状河道、河口坝及滩坝微相中。研究认识可为研究区油气进一步精细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盒8段储层特征与优质储层控制因素
    郭琪琪, 耳闯, 赵靖舟, 滕云玺, 谭诗锦, 沈聪敏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19-2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03
    摘要144)      PDF(pc) (3906KB)(131)    收藏
    针对大宁—吉县地区盒8段优质储层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利用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手段,从岩石学与矿物学、成岩作用等方面分析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盒8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岩性以中、粗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包括粒间溶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以及黏土矿物晶间孔等,储层物性为低孔低渗,属于致密储层,但孔渗相关性较好;压实作用是研究区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平均压实减孔率为80.16%,平均胶结减孔率为17.00%,溶蚀作用可改善储层物性,平均溶蚀增孔率为7.34%;优质储层并不存在于砂体中部或顶、底处,其在砂体单元内部的发育遵循“砂体中心上下两侧”分布模式;在抗压实性、溶蚀条件以及各类胶结物特性等因素影响下,优质储层多发育于石英砂岩与中、粗砂岩。该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优质储层的准确预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长7页岩油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控油规律
    钟红利, 卓自敏, 张凤奇, 张佩, 陈玲玲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10-1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2
    摘要137)      PDF(pc) (2028KB)(187)    收藏
    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甘泉地区长7油层组页岩油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及其对石油分布的控制作用,通过隔夹层识别统计、渗透率统计及劳伦兹曲线构建等方法,定量表征并比较了长71、长72油层亚组的宏观非均质性,利用相关分析和多因素叠合的方法,分析了宏观非均质性对石油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1、长72页岩油储层平均发育夹层数分别为3.8、5.1层,砂体渗透率以复合韵律为主,且非均质性强;平均发育隔层数分别为3.4、2.8层,单隔层的平均厚度分别为6.0、4.9 m;长71较长72表现为稍弱的层内非均质性和较强的层间非均质性。页岩油砂岩储层的韵律性对含油饱和度有明显的影响,厚度大于10.0 m的隔层对油气有明显的封盖作用,“物性”隔夹层则构成油气聚集的侧向遮挡。长71油层亚组较长72油层亚组隔层更为发育,而长72油层亚组油气更富集。平面上,油气富集区分布呈条带状,多位于砂体厚度大且连续性较好、渗透率大于0.2 mD的区域,顺河道砂体延伸的方向上油层厚度变化小,垂直河道延伸方向上变化较大。研究结论可为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长7夹层式页岩油有利区评价及开发参数优选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四川盆地凉高山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有利勘探区优选
    洪海涛, 张少敏, 张芮, 关旭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58-6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8
    摘要136)      PDF(pc) (2416KB)(59)    收藏
    针对四川盆地凉高山组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及有利区优选复杂多变的难题,利用四川盆地凉高山组测井及地震等资料,识别不同尺度的标志层,建立标志层的测井-地震识别标准,利用区域格架线搭建层序地层格架,通过井震结合分析,厘清全盆地凉高山组岩性、相带变化关系,并结合有利相带分布及“源储”配置关系,优选有利勘探区。研究表明:以水进界面作为标志层,搭建层序地层格架,能够快速确定烃源岩与储层发育层位、厚度及分布范围;优选凉高山组凉一3亚段为有利烃源岩发育层位,凉二1亚段为有利储层发育层位;凉一3亚段烃源岩发育区,即盆地东北部及边缘龙岗—梁平一带页岩厚度较大,最厚处可达60~80 m,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区。研究成果丰富了四川盆地凉高山组层序地层、沉积演化及勘探区优选等相关勘探研究工作,也为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秦迎峰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28-3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4
    摘要134)      PDF(pc) (1997KB)(46)    收藏
    针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运用测试资料和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富集模式,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了优质储层展布;油源断层和砂体组成优势输导通道;三肇凹陷发育了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两大类构造,细分为鼻状构造-岩性圈闭、断层-岩性圈闭、低幅背斜-岩性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圈闭4个小类,圈闭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水分布,形成了沉积微相控储、油源断层和砂体控运移和圈闭控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该研究可为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勘探提供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致密油藏压驱动态裂缝模型建立及应用
    崔传智, 王俊康, 吴忠维, 隋迎飞, 李静, 陆水青山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87-9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11
    摘要133)      PDF(pc) (2581KB)(84)    收藏
    针对常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不能精确模拟致密油压驱注水开发过程中裂缝扩展延伸的问题,基于压驱开发过程中动态裂缝扩展规律,将裂缝扩展模型与致密油藏油水两相渗流模型有机耦合,建立了压驱注水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将模型用于某油田X8井组“五点法”注采井网,研究高速恒定排量与阶梯增加排量下压驱开发的生产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注入排量与裂缝延伸速度呈正相关;同一注入排量下,注水井近井地带裂缝延伸速度较快;动态裂缝使压力和注入水沿着裂缝延伸方向传播;在采用五点法井网且累计注水量均为3×104m3的情况下,采用阶梯增加排量压驱方式与高速恒定排量压驱方式相比,裂缝延伸长度增加了11.9 m,油水前缘位置运移滞后了4.2 m,对应角井见效时间晚5 d,见水时间晚31 d,阶段采出程度提高0.45个百分点;阶梯增加排量压驱方式改善了注入水波及面积,延缓了采油井见水时间,改善了油藏的开发效果。研究内容可为致密油藏压驱开发注水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基于数字岩心的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及水驱剩余油分布特征
    郭晶晶, 王帝贺, 王攀荣, 熊润福, 王海涛, 王思博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101-10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14
    摘要128)      PDF(pc) (5300KB)(71)    收藏
    针对低渗砂岩储层水驱开发后期剩余油形成机理和赋存状态不清等问题,以涠洲11-1和涠洲12-1油田低渗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Micro-CT扫描技术构建了储层三维数字岩心模型,提取连通孔隙结构并定量表征岩样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建立了非结构化四面体网格模型。基于N-S方程和水平集算法建立了油水两相微观渗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模型,开展了微观水驱油流动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孔喉大小及连通性是决定储层渗透能力的主要因素;微观水驱油模拟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黏性指进现象,水驱剩余油主要以网状剩余油、盲端孔隙剩余油、小孔喉滞留剩余油、并联孔道剩余油及油膜形式存在;提高注水强度可有效动用网状剩余油及小孔喉滞留剩余油,改善油水黏度比可获得更大波及体积,改善润湿性则可有效动用盲端孔隙及亲油孔道内剩余油。研究成果对低渗油藏水驱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研究进展
    屈鸣, 孙海童, 梁拓, 闫婷, 侯吉瑞, 焦红岩, 邓嵩, 杨二龙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6):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6.001
    摘要122)      PDF(pc) (1480KB)(82)    收藏
    纳米颗粒具有尺寸极小、比表面积极大且用量极少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油气藏开发,但有关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毛管数、润湿性、温度及净有效压力等因素对纳米流体驱前后相渗曲线形状的影响,对构建相渗曲线的数学模型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并结合纳米流体特性优选了适用于纳米流体的相渗曲线获取方法。该研究可为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的准确获取、相渗数值模型的建立及纳米流体驱油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塔北—塔中隆起奥陶系富油气三角带断裂特征及控藏分析
    汪如军, 冯建伟, 李世银, 昌伦杰, 杜赫, 邓兴梁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26-3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4
    摘要118)      PDF(pc) (1125KB)(69)    收藏
    针对塔北—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富油气三角带断裂控储控藏欠缺系统性认识的问题,通过地震精细解释和构造力学机制分析,对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和油藏分布特征进行系统性研究,尤其从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断层规模、断层分段性及断层组合样式等方面,剖析富油气三角带的发育特征及油气富集机制。研究表明:塔北—塔中地区的油气受控于2条区域级走滑断裂,其组合形成的富油气三角带内各断裂级别差异明显,且存在明显分段特征;塔中地区断裂带一般分为线性段、斜列段和羽状段,塔北地区断裂带可分为辫状堑垒段、拉分段和羽状段;断裂分段性导致同一断裂不同段油气富集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针对不同段可采用不同程度的开发方式,能有效提高储量整体动用程度。该研究可为国内外相似地质条件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敏感性普通稠油水驱油藏化学降黏实践
    魏超平, 束青林, 吴光焕, 吴伟, 钟立国, 李迎春, 孙永权, 张彬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109-11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15
    摘要117)      PDF(pc) (2522KB)(58)    收藏
    针对金8块强水敏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蒸汽吞吐注汽困难的问题,开展了化学降黏研究,并选取2个井组进行矿场先导试验,通过室内研究和矿场实践证实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多孔介质中原油、降黏剂、固相模型相互作用发生原油乳化分散、岩石润湿性改变、液滴变形和架桥封堵3项作用,从而实现降低原油表观黏度、剥离原油及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水驱后注入0.3倍孔隙体积降黏剂溶液,水驱残余油被分散乳化,由不可动油变成可动油重新流动,含水下降,采收率提高了7.29个百分点。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井组进行设计,在目前反九点水驱井网上,先注入单一化学降黏溶液,当含水超过75%时添加泡沫进行降黏复合驱,化学剂段塞注入量应为0.4倍孔隙体积。对比试验井组注水和化学降黏开发1 a的指标,化学降黏具有减缓含水上升速度、提高采油速度、增加驱替见效期、提高储层吸水能力和提升开发经济效益等优势。该成果对同类油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基于不稳定压力试井分析的致密气井压裂后产能评估
    王涛, 于海洋, 赵鹏飞, 李敬松, 刘汝敏, 寇双燕, 王敬, 廖爽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122-13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15
    摘要114)      PDF(pc) (1643KB)(55)    收藏
    针对致密气藏压裂后产能预测难的问题,基于渗流机理,考虑地层的应力敏感及压裂后的地层改善效果,建立适用于压裂停泵反演的线性非均质复合区压裂井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和数值试井确定裂缝参数和地层参数,应用SPSS回归方法建立了压裂前后产能与压裂规模的关系,得到致密气藏压裂后的产能预测方法。研究表明:水力压裂停泵后闷井压力的双对数特征曲线可分为裂缝线性流阶段、过渡段、窜流阶段、外区线性流阶段、边界效应阶段;新建立的产能预测方法应用于榆林气田X井区,产能预测的平均误差为16.1%,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不同压裂参数对产能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排量、加砂量、压裂液量;压裂最优排量为3.36~4.83 m3/min,最优加砂量为56.95~77.66 m3,最优压裂液量为167.09~259.91 m3。研究结果对优化致密气藏的压裂设计及压裂后产能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储层特征及页岩油可动性评价
    文家成, 胡钦红, 杨升宇, 马斌玉, 王旭阳, 蒲秀刚, 韩文中, 张伟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63-7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8
    摘要111)      PDF(pc) (3770KB)(143)    收藏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资源丰富,但对于页岩油的储层特征、油气赋存、可动性及其关联性研究较少。为此,采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中子散射、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等实验,对孔二段页岩油储层开展微观孔隙结构描述,对比抽提前后的孔体积之差与饱和-离心核磁共振结果,揭示了页岩油赋存及可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孔二段页岩主要发育纳米级的粒间孔、溶蚀孔、有机质孔及微米级的微裂缝等储集空间;页岩油主要赋存于直径为20~40 nm和80~200 nm的孔隙中;长英质页岩具有较高的可动油饱和度,表明其具有更好的孔隙连通性和渗流能力,有利于页岩油的运移。页岩储层中矿物含量和孔隙结构共同控制了页岩油的可流动性。孔径小于50 nm的孔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对页岩油的吸附能力较强,不利于页岩油的流动。该研究成果对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二甲醚水驱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
    张亮, 魏虎超, 张向峰, 史振鹏, 赵泽宗, 王晓燕, 章杨, 杨红斌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97-10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12
    摘要111)      PDF(pc) (2818KB)(126)    收藏
    为研究二甲醚(DME)在稠油油藏开发中的增产机理,揭示其在油水两相中的传质规律及对稠油的溶胀降黏效果,选取大港油田某区块稠油油样,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PVT和填砂管驱替实验。结果表明:DME是一种良好的稠油降黏剂,易溶解于水,更易溶解于原油,在油水两相中具有较强的扩散作用;水可作为载体将DME注入地下,并可通过添加乙醇或乙二醇来提高DME的携带量;对于黏度较低的稠油,可在水驱基础上开展DME水驱,增油效果显著,对于黏度较高无法形成有效驱替的稠油,可考虑采用水或CO2作为载体进行DME吞吐。研究结果对DME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四川盆地页岩气立体开发缝控压裂技术应用
    李鹏飞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168-17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24
    摘要110)      PDF(pc) (2503KB)(52)    收藏
    四川盆地页岩储层物性条件优越,但体积压裂形成的裂缝高度有限,很难动用纵向上厚度达几十米的优质页岩储层。针对该问题,在威远区块X平台进行了加密井试验,并采用缝控压裂技术对新井进行储层改造,以探索该区块立体开发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密布缝技术可增大簇间诱导应力,水力裂缝扩展路径更复杂,综合考虑年产气量和施工成本,最优簇间距为10 m左右;暂堵转向技术有利于提高采收率,当注入50%总液量时投入暂堵材料,多簇裂缝延伸扩展最为均匀;多功能一体化压裂液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无级变黏,变黏液体的交替注入,可实现主裂缝和复杂裂缝同步扩展。缝控压裂技术在威远页岩气藏进行了应用,3口新井在投产后90 d和1、2 a的累计产气量分别为邻近3口老井累计产气量的1.85、1.36、1.55倍,压裂效果较好。该技术可为页岩气立体井组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生烃特征研究
    王鑫, 李政, 朱日房, 黎萍, 王茹, 牛子铖, 楼达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19-2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3
    摘要109)      PDF(pc) (1681KB)(58)    收藏
    近年来,渤海湾盆地探明数个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供烃的凝析油气藏,展现出可观的勘探潜力。针对研究区烃源岩生烃特征认识不清、勘探方向不明的问题,亟需重新认识煤系烃源岩的供烃能力。为此,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测井、录井、试油等多元数据统计,基于盆地内构造单元沉积充填特征差异分析,运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沉积单元评价模型,开展黄骅凹陷煤系烃源岩不同岩层的空间展布、生烃潜力与生烃特征综合分析,明确了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生烃模式,并预测了研究区潜山油气有利聚集带。结果表明:黄骅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以煤岩为标志层,发育泥岩、炭质泥岩与煤岩3种生烃岩性,其中,泥岩厚度大,连续性强,生烃潜力大;生烃模拟表明,一次生烃以泥岩生油为主,二次生烃以多种烃源岩混合生油生气为主;发育早期沉降型、晚期沉降型与持续沉降型3类生烃模式,持续沉降型与晚期沉降型生烃区对潜山原地油气聚集最为有利。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煤系烃源岩供烃的油气成藏理论研究与勘探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迪那2凝析气田全生命开采周期纵横向出砂规律探索
    刘洪涛, 文章, 涂志雄, 张宝, 景宏涛, 易俊, 孔嫦娥, 于小童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148-15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19
    摘要106)      PDF(pc) (2367KB)(179)    收藏
    塔里木油田迪那2凝析气田属于高温高压、低孔低渗、中—高胶结强度裂缝性砂岩气藏,具有低孔低渗特点,传统观点均认为该类型储层不存在出砂问题,但自2009年投产至今,21口井取到砂样,出砂情况普遍,已成为影响气田稳产的一个关键技术难题。为此,建立了多孔弹塑性3D出砂流固耦合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迪那2气田开展全方位出砂量预测。研究表明:迪那2气田出砂过程可划分为少量出砂、出砂递增、出砂加剧及稳定出砂4个阶段;重度出砂区域在X-6、X-7、X-8井周围,出砂量从气田中部往四周逐步降低,重点出砂层位在库姆格列木群E1-2km2组。经现场实测数据验证,出砂量预测误差在15%以内,说明该出砂量预测方法具有实用性。该研究可为油田制订合理防砂对策和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玛湖地区致密砾岩油藏小井距水平井立体井网开发研究与应用
    陈禹欣, 赵婷, 承宁, 马俊修, 杨升峰, 李蕴哲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122-12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17
    摘要105)      PDF(pc) (1659KB)(60)    收藏
    为探索玛湖地区致密油藏多层系立体井网整体压裂效果,提高油藏采出程度,在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和地应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方法,开展了地应力参数三维空间展布特征研究,分析井间、簇间的应力相互干扰对整体压裂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簇距、缝长、布缝方式及作业顺序,确定了小井距水平井立体井网开发整体压裂优化参数。研究表明:采用立体井网模式开发,优化簇距、单簇裂缝规模,采用拉链式交叉布缝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储层改造效果,研究区缝控储量动用程度由70%提升至90%。该研究为油层厚度大、连续性较好的叠置储层区块开发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叠前反演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孟大江, 路允乾, 张宝金, 王利杰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51-5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7
    摘要105)      PDF(pc) (3454KB)(62)    收藏
    海底沉积物含天然气水合物后通常具有较高纵横波速度以及低密度特征,而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只能获得波阻抗属性。由于水合物低密度特征导致含水合物地层波阻抗与周围地层存在叠置现象,因而,利用叠后波阻抗属性识别水合物储层存在一定误差。为了提高天然气水合物矿体的预测精度,提出采用叠前反演技术解决水合物储层预测精度低的问题。通过岩石物理分析明确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敏感的弹性参数,在地震道集优化、精细合成记录标定以及初始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基于叠前反演技术对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气态烃储层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纵横波速度交会是研究区识别储层最敏感的弹性参数,并且基于坐标旋转技术重新构建的纵横波速度识别因子识别储层效果较好,能够清晰刻画水合物和气态烃储层;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矿体呈近南北走向,在矿体的南部水合物和气态烃较为发育,与钻井情况吻合较好。该研究可为水合物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面积和厚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玛湖凹陷YB4井区百口泉组低饱和度油藏成因及勘探方向分析
    王爱霞, 徐怀宝, 耿梅, 刘文锋, 周伯玉, 王燕娥, 董文波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44-5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6
    摘要104)      PDF(pc) (1295KB)(43)    收藏
    为了落实玛湖凹陷斜坡区YB4井区百口泉组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机制,为油气勘探工作奠定基础,在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百口泉组储层物性、构造特征、构造发育史、油源供应以及隔夹层发育特征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归纳总结了研究区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YB4井区百口泉组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储层物性差、构造平缓、油源不足、构造反转以及隔夹层发育等5个因素,前3个因素为主控因素,构造反转及隔夹层发育进一步加剧了百口泉组油藏含油饱和度的下降;油源不足为客观油藏地质背景,构造和储层是玛湖凹陷YB4井区油气聚集的两大主控因素,有利沉积相带和继承性发育的局部高点同时满足的区域,其油气充注程度相对较高,是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的有利方向。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勘探开发的深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准噶尔盆地石西凸起风化型火山岩储层相态发育模式
    张啸, 陈国军, 李俊飞, 张帆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47-5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06
    摘要102)      PDF(pc) (3269KB)(89)    收藏
    针对风化型火山岩储层结构特征认识不清,缺乏有效的划分方法等问题。以准噶尔盆地石西凸起风化型火山岩为研究对象,结合岩石物理实验、FMI成像资料及测录井综合资料,自上而下建立和划分出风化型火山岩4种相态模式,分别为强风化黏土相、风化水解相、弱风化淋滤崩解相以及无风化母岩相。利用测井资料构建风化型火山岩储层综合指数、风化综合指数对风化型火山岩相态精细划分,明确弱风化淋滤崩解相为风化型火山岩优势相态。在准噶尔盆地石西凸起应用效果显著,为同类型火山岩储层相态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辽河大民屯凹陷页岩油储层强封堵恒流变油基钻井液技术
    尹家峰, 王晓军, 鲁政权, 步文洋, 孙磊, 景烨琦, 孙云超, 闻丽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163-16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20
    摘要101)      PDF(pc) (1084KB)(20)    收藏
    针对辽河油田页岩油储层开发过程中油基钻井液封堵性能不足导致复杂事故频发,低温敏感性强导致循环处理时间长和转运难度大等技术难题,研制了油基交联封堵剂和低温流变性改进剂,形成了一套强封堵恒流变油基钻井液体系,并对该钻井液体系进行了性能评价和实际应用。研究表明:强封堵恒流变油基钻井液密度为1.80~2.40 g/cm3,耐低温达到-25 ℃,耐高温达到220 ℃以上;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流变性和沉降稳定性,页岩一次回收率为100.0%,二次回收率为97.5%,对页岩的封堵率达到了60%,可有效减缓压力在页岩内部的传递。现场应用表明:强封堵恒流变油基钻井液体系流变性稳定且易调整,井壁稳定效果好,机械钻速高。该技术可为页岩等复杂地层深井、超深井的高效钻井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基于岩石薄片图像的海陆过渡相页岩纹层识别方法及应用
    李佳航, 李玮, 刘向君, 李星涛, 李永洲, 熊健, 梁利喜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44-5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6
    摘要100)      PDF(pc) (8244KB)(64)    收藏
    岩石薄片图像是识别页岩纹层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常规方法利用图像色彩分割技术识别页岩纹层,应用于纹层形态复杂多样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时,识别效果依赖于图像的局部特征,且受纹层形态影响大。针对上述问题,运用二维离散傅立叶变换将岩石薄片图像转换为频域图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技术提取频域图像特征,建立页岩纹层结构发育程度的表征参数,从而提出了一种海陆过渡相页岩纹层结构识别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研究区目的层段的岩石薄片图像分析中,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常规方法更适用于复杂多样的海陆过渡相页岩地层,纹层识别符合率达到90%以上。该方法可为页岩结构分析和各向异性评价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稠油油藏多相协同蒸汽驱物理模拟实验
    刘刚, 曹涵, 朱爱国, 李宜强, 岳航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131-13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16
    摘要99)      PDF(pc) (3082KB)(91)    收藏
    针对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纵向矛盾突出、高渗层汽窜严重等问题,以新疆油田九6区稠油油藏为例,开展多介质辅助蒸汽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首先评价凝胶的成胶性能和降黏剂的降黏效果,然后使用全直径岩心对多相协同蒸汽驱的组合方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凝胶成胶封堵高渗层后,后续注入的多相介质可有效进入低渗层,驱动低渗油藏剩余油;注入降黏剂后,再注入N2可有效增强原油的弹性能量和流动性,有助于扩大蒸汽波及体积;调堵—降黏—增压的多相协同蒸汽驱开发模式是最佳的组合方式,可提高采收率23.65个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改善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开发效果提供技术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录井响应及“甜点”快速评价技术
    熊雄, 肖佃师, 雷祥辉, 李映燕, 卢双舫, 王猛, 彭悦, 郭雪燚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35-4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5
    摘要96)      PDF(pc) (2991KB)(71)    收藏
    混积型页岩油岩性复杂、矿物类型多、“甜点”横向变化快,常规测井对岩性、物性及含油性响应不敏感,而核磁测井需要岩石物理实验标定,解释周期长,尚缺乏有效的现场“甜点”快速评价技术。针对上述问题,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例,以核磁测井解释为依据,研究气测、碳酸盐矿物、钻时等录井资料对混积型页岩油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响应特征,明确内在联系,优选敏感参数,实现页岩油储层参数和“甜点”的快速评价。研究表明:混积型页岩油岩性、物性及含油饱和度在录井资料上均有明显响应,其中,碳酸盐含量和白云石占比能有效反映粉砂岩、云质粉砂岩、砂屑白云岩、泥晶白云岩和云质灰岩等主要岩性,碳酸盐含量、全烃/钻时对孔隙度反映敏感,碳酸盐含量、湿度比和全烃对含油饱和度敏感。基于录井敏感参数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精度可达71.0%,与核磁测井相比,Ⅰ类油层“甜点”识别率超90%,能够实现随钻过程中页岩油“甜点”的快速准确评价。研究成果对提高混积型页岩油水平井“甜点”钻遇率及降本增效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歧北斜坡沙二段储层碱性环境成岩演化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刘金库, 邓明杰, 张泽, 李国良, 房金伟, 汪春浦, 王飞洋, 谭荃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38-4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05
    摘要96)      PDF(pc) (3194KB)(158)    收藏
    为深化认识歧北斜坡沙二段储层成岩环境、演化模式及孔隙发育机理,通过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沙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碱性环境成岩作用特征、成岩演化模式、碱性环境成因机制及其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中存在石英溶蚀、多期碳酸盐矿物胶结交代、硬石膏交代以及碱性黏土矿物组合等多种碱性环境的成岩现象;目前储层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2亚期,整个成岩演化过程中,成岩环境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的变化;早期成岩阶段,碱性成岩环境的形成与同沉积期的咸水湖盆环境密切相关,中成岩A2亚期阶段,由于金属阳离子富集,酸性水来源减少并大量消耗,导致孔隙水介质pH值升高,重新恢复为碱性成岩环境;碱性环境形成的多期碳酸盐胶结物大量充填孔隙,使储集空间大幅降低,同时,储层中的早期碱性流体介质也抑制了酸性流体对储层的溶蚀改造强度,但碱性环境下石英溶蚀形成了大量次生孔隙,是研究区储层孔隙发育的主要机制。研究成果对预测研究区优质储层分布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致密油藏压裂井气驱暂堵调剖剂研制与评价
    唐可, 赵勇, 李凯, 宁朦, 蒲万芬, 田开平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161-16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23
    摘要96)      PDF(pc) (3145KB)(67)    收藏
    玛湖高温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气窜现象严重,聚合物凝胶封堵大裂缝可有效防止裂缝气窜,但同时也易封堵基质和微裂缝,造成采收率下降。为此,研制了一种耐温型暂堵调剖剂MHZD,并从成胶性能、微观形貌、注入性能、封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暂堵调剖剂配方为0.6%耐高温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0.3%铬离子交联剂,该封堵体系在90 ℃高温下可以稳定成胶,成胶时间为38 h,凝胶强度为H级,凝胶稳定7~10 d后可自动降解成黏度为5.63 mPa·s的水溶液;注入暂堵剂后,岩心阻力系数小于30.000,最大突破压力梯度大于30.000 MPa/m,封堵率和解堵率均大于90%,暂堵剂可有效封堵大孔隙,动用小孔隙中的剩余油。该研究对于玛湖致密油藏压裂井封窜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类评价
    孟婧, 张莉莹, 李芮, 赵爱芳, 朱碧蔚, 黄佩, 沈世波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71-7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9
    摘要95)      PDF(pc) (3073KB)(118)    收藏
    针对XAB区块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不明确的问题,采用高压压汞(HPMI)、核磁共振(NMR)、铸体薄片(CTS)以及扫描电镜(SEM)等实验方法,研究了XAB区块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分布及连通特征,明确了有效孔喉半径、有效孔隙度和有效可动孔隙度等参数与宏观物性之间的关系,识别并评价了典型孔隙结构储层的微观和宏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储层孔隙类型多,孔径范围广,但整体孔径小于2 μm,孔喉以大孔-细喉“墨水瓶”形连通方式为主;孔径大于有效孔喉半径的孔喉虽然占总孔隙体积比例较小,但却对渗透率的贡献率达到了90%以上;NMR测量的孔径分布范围比HPMI更宽,有效可动孔隙度排除了孤立大孔隙中存在的不可动水,与HPMI获得的有效孔隙度之间存在强正相关性,与渗透率具有较高的指数关系;孔喉半径在控制微观孔隙结构和宏观储层质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目标储层孔隙结构可划分为3类,即Ⅰ、Ⅱ和Ⅲ类,随着储层孔隙结构参数变差,平均有效可动孔隙度分别为2.93%、0.78%和0.15%。研究结果对目标储层评价及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中深层与深层页岩孔隙结构对比研究
    白立勋, 高之业, 魏维航, 杨弼鼎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4): 54-62.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4.007
    摘要92)      PDF(pc) (3440KB)(98)    收藏
    页岩气勘探方向已由中深层页岩向深层页岩逐渐转变,但中深层、深层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差异不清,控制因素不明,制约了对深层页岩气成储成藏机理的认识。为此,基于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氮气吸附实验及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对川南长宁、丁山地区的龙马溪组中深层、深层页岩的地质特征、岩石特征和孔隙结构等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川南地区中深层和深层页岩样品的碳酸盐岩矿物和石英含量差异较大,黏土矿物含量均较高;长宁地区中深层页岩有机质均匀发育,但孔隙较小,溶蚀孔与粒间孔较发育,而丁山地区深层页岩原生粒间孔与有机质孔较为发育且有机质孔隙较大;长宁地区中深层页岩的孔体积与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贡献,而丁山地区深层页岩的孔体积与比表面积主要由中孔和宏孔贡献;沉积环境不同造成矿物组分的差异是导致2套页岩孔隙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成果对深化深层页岩成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页岩气环保变黏压裂液的研究与应用
    范宇恒, 周丰, 蒋廷学, 张士诚, 白森, 张晓锋, 杨泉, 余维初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2): 147-152.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21
    摘要92)      PDF(pc) (2163KB)(50)    收藏
    为解决深层页岩气开发中常规压裂液储层伤害大、携砂能力差、变黏工序复杂等技术难题,结合威远区块深层页岩储层特点及施工需求,研发了一种环保变黏压裂液体系,并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研究表明:该环保压裂液体系可以在30 s内完全溶解,压裂液可在黏度为2~150 mPa·s范围内实时调整;使用返排水配制的低黏压裂液与高黏压裂液减阻率均大于70%,线性胶压裂液减阻率大于65%;低黏压裂液与高黏压裂液储层损害率均小于15.00%,线性胶压裂液岩心损害率为15.47%;环保变黏压裂液生物毒性均为无毒;环保变黏压裂液携砂性能良好,较清水携砂性能最大提高65倍。在威远H21-5井的应用表明,环保变黏压裂液溶解速度快、减阻性能优异、携砂性能优良,可实时改变黏度以满足不同压裂工况,满足减阻携砂一体化压裂施工的技术需求,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基于轻烃分析的复杂储层流体随钻评价新技术
    李鸿儒, 谭忠健, 符强, 郭明宇, 田青青, 韩明刚, 李艳霞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56-62.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07
    摘要90)      PDF(pc) (2010KB)(98)    收藏
    针对渤中西南环古近系储层流体性质随钻评价难度大、多解性强、录井与测井资料响应特征矛盾等问题,在深度研究轻烃录井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轻烃敏感参数的含水性分析、井场轻烃碳环优势分析、基于烷烃系列对比的生物降解分析以及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数学算法等的井场轻烃流体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应用。评价结果表明:基于轻烃敏感参数的储层含水性图版及烷烃系列对比的生物降解程度解释图版,识别研究区流体性质效果好;井场轻烃碳环优势分析法可用于对比分析油气藏成因及来源,与常规录井方法相比,对多期次充注复杂油气藏流体评价优势明显;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数学算法的轻烃分析方法评价复杂储层流体性质符合率较高,可达85%左右。该技术方法在研究区应用效果良好,为复杂储层流体随钻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基于等效介质理论的页岩声波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李贤胜, 邱小雪, 陈明江, 李玮, 刘向君, 杨孛
    特种油气藏    2023, 30 (3): 63-72.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3.008
    摘要89)      PDF(pc) (2770KB)(125)    收藏
    声波数值模拟对于页岩各向异性特征研究及大斜度井页岩声波校正研究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页岩声波各向异性特征,基于等效介质理论构建了由泥质层、砂质层组成的页岩等效模型,从弹性理论出发,推导出等效页岩模型刚度系数、声波波速计算方法,分析了纹层弹性参数、纹层厚度、纹层角度、纹层密度等对等效页岩模型刚度系数和弹性波速的影响。研究表明:泥质层与砂质层厚度比会影响等效介质刚度系数;等效页岩模型刚度系数值随弹性参数比的增加而增加;泥质层的拉梅系数会影响纵波波速与纹层角度关系、横波波速极值,对SH波没有影响;声波波速随泥质层的剪切模量或弹性参数比的增加逐渐增加,且剪切模量对3种波速与纹层角度的关系均有较大影响;纹层密度一定时,随着纹层角度增加,纵波波速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横波波速先增加后降低,SH波速逐渐降低;纹层角度一定时,3种波速均随纹层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对页岩声波数值模拟方法及声波测井校正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