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4-25
    综述
    冀中坳陷北部天然气成因类型与勘探前景
    赵贤正 金强 梁宏斌 张文博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3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过近40 a的勘探,冀中坳陷北部(廊固和霸县凹陷)发现了生物气、低熟气、成熟气和煤型气等4种成因类型的天然气,以及生物气一低熟气、低熟气一成熟气和煤型气一低熟气的混合成因气。通过地球化学和成藏条件分析,查明了源于沙河街组的生物气、低熟气、成熟气和源于石炭一二叠系的煤型气的分布规律和鉴别特征,认为廊固凹陷柳泉和河西务地区明化 镇纽沉积期断层活动导致地表水渗入被抬升的沙三段烃源岩,进而导致微生物复苏而形成后生生物气,其他地区是低熟油气聚集场所;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是低熟气,同时也是煤成气聚集区,牛头镇二台阶是成熟油气聚集场所。通过天然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认为冀中坳陷北部天然气勘探前景良好。
    论精细油藏描述
    王胜利 田世澄 蒋有兰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进入开发后,以搞清油藏精细地质特征、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油田高效开发和提高采收率提供精细地质及剩余油模型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回顾了精细油藏描述的发展历程,认为精细油藏描述在应用的地质理论、针对的研究对象、技术手段和资料的综合应用等方面与常规油藏描述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通 过分析精细油藏描述存在的不足后,提出精细油藏描述应该在不断发展单项技术、建立适应不同油藏类型的技术系列和成为数字油田的核心组成部分方面进一步发展。
    低阻油层形成机理及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王赛英 赵冠军 张萍 邓永红 陈德林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3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化,非常规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不断被发现,在实际的勘探过程中低阻油层的储量和产量都在不断增加。低阻油层在沉积环境、岩性、亲水性、黏土性质、孔隙结构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特征。由其表现出的特征反推其成因机理,推知低阻油层主要成因是高矿化度地层水、高黏土含量、微裂缝发育、油层薄等。根据成因机理可以预测低阻油层,在低阻油层的勘探过程中,主要任务就是识别低阻油层。由于低阻油层的勘探多是在老油田中进行,测井资料比较丰富,因此基于测井资料的低阻油层识别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最常用的是重叠法、自然电位偏移法、“双水模型”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技术方法。由于低阻油层的特殊性,通常情况下仅靠某一种方法、一种资料不能将其识别出来,应广泛结合地震、录井、试井以及地质等各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识别。
    地质勘探
    凹陷区边部上生下储式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以松辽盆地肇41—州58区块葡萄花油层为例
    付广 高倩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解剖肇41一州58区块葡萄花油层,对其与油成藏条件空间匹配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平面上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Pl4和P15小层,具有上油下水分布特征,各断块间无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主要受到2个因素控制,青一段烃源岩区控制着油成藏与分布,油源断裂附近也是油成藏与分布的有利部位;油源区外葡萄花油层油成藏也主要受到2个因素控制,扶杨油层的分布控制油的成藏与分布,而油源断裂附近同样是油成藏与分布的有利部位。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和浮力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覆葡萄花油层中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一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油源区外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下伏扶杨油层油区中的油在浮力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运移至葡萄花油层中,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一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条山凸起前缘区域结构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郭 翔 周志松 陈 华 李付雷 王丽云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条山凸起前缘包括三塘湖盆地岔哈泉凸起及马朗凹陷2个重要的构造单元。勘探至今,在条山凸起前缘地区已发现了多个油田及含油气构造,且勘探程度很高,凹陷部位基本已经被三维所覆盖。以寻找大勘探场面为思路,整体兼顾,通过精细的地层对比以及地震、非地震联合解释等手段,明确区域断裂及结构特征,并且结合对该地区石油地质条件的研究成果,重新 研究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规律。认为条山凸起前缘地区中部凹陷带及北部冲断带上构造层应该作为目前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增储上产的首选区带,南缘逆冲推覆褶皱带则可以通过采集处理的进一步攻关,寻找到二叠系裂缝型大型油气藏,为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整体储量规模增长奠定基础。
    他拉哈-齐家地区葡萄花油层成藏特征
    孔凡亮 王德金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岩心、录井、测井资料,通过岩心相—— 单井相— —剖面相—— 平面相分析,综合油源对比和对已知探井的油气显示情况及试油结果的分析,总结了他拉哈一齐家地区葡萄花油层的烃源岩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盖层特征及油气运移聚集特征。葡萄花油层沉积以三角洲湖泊体系为特征,发育有三角洲和湖泊相,研究区内葡萄花油层成藏受断裂、构造、砂体组合和坡折带等控制,油气从负向构造向正向构造运移,从凹陷轴向两侧运移。研究结果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流体包裹体技术在断裂构造分析中的应用
    李月 颜世永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之一,断裂带岩石中的包裹体可以反映流体当时的物化性质及断裂性质。通过对断裂带中流体包裹体成分及镜下特征的研究可以判断断裂的力学性质;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可以判断断裂带内流体活动时期,达到间接判断断层的活动期次。以平南油田平南断裂中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为例,通过研究,表明平南断裂是一条经历了正、反 转运动的复杂断裂;均一温度测试表明,平南断裂带中有2期油气运移事件发生,对应的温度分别为60~85℃和90~120℃ ,并对应着断裂2个期次的活动。
    川西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隐蔽油气输导研究
    张江利 夏立元 吴丽娜 任延鹏 刘京煊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岩性地层和层序地层的对比和划分基础之上,对川西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进行了隐蔽输导研究,认为工区内隐蔽油气输导途径主要有3种,分别为不整合面、连续的砂体地层和“亚前陆断裂带”。进一步分析了3类隐蔽输导的具体特征以及“亚前陆断裂带”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其对油气输导的意义。最后通过油气隐蔽输导以及地层、构造等研究,找到了两处 油气聚集区域,从油气隐蔽输导方面给出了这两处油气聚集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途径。
    伊通地堑梁家构造带万昌组—齐家组油气分布规律
    吴欣松 姚睿 刘军 徐志伟 高莹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地球化学分析为手段,对研究区万昌组——齐家组油气来源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已知油气藏的解剖,建立了2种不同种的成藏模式,进而对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表明,梁家构造带油、气分别来源于不同层位的烃源岩,烃类流体的类型由油源断层所沟通烃源岩成熟度差异性决定,而油气层的分布主要受优质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席状砂储层发育情况控制。
    辽河西部凹陷稠油成藏机制及深化勘探方法探讨
    蔡国刚 鞠俊成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3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稠油约占总储量的68% 。对该区稠油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其成因主要包括生物降解作用、水洗氧化和油气运移过程中的轻质组分散失。油藏类型主要为构造、地层、潜山及复合型稠油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于凹陷东西两侧斜坡的中上台阶。稠油分布受主干断裂发育、有利构造岩相带、区域不整合、盖层发育 特征等因素的控制。通过整体构造形态落实及构造演化史分析、沉积微相和储层展布研究、不整合面封堵性分析,确定潜在稠油油藏的分布范围,实现稠油的深化勘探。
    油泉子油田混相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欧成华 高彬 才叶 邓钧耀 高智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10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x射线衍射、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射线等多种资料,对油泉子地区油砂山组的成岩作用和储层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主要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颗粒灰岩和泥灰岩。压实和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碳酸盐胶结,其次是黏土矿物胶结。其中,绿泥石胶结物的存在抑制了胶结作用的进一步进行,有利于粒间孔的保存;而褶皱回返阶段的溶蚀作用,方解石和盐岩的溶解,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储层处于早成岩后期阶段,溶蚀型次生孔隙为主要孔隙类型。
    红台油气田鼻状构造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刘金华 杨少春 葛政俊 姚富来 毕建福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红台地区油气来源、分布特征、运移通道、油气藏类型及生储盖组合等进行了研究。通过红台2与红台6的油气藏对比分析,认为该区主要发育岩性一构造复合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及岩性透镜体油气藏。红台6油气藏发育的鼻状构造脊线为低势区,是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和油气运移的指向与汇聚地点。通过对鼻状构造油气富集规律和条件的研究,认为鼻状构造油气富集的条件除构造因素外,还受生油条件、沉积相带等因素的影响。
    红车断裂带石炭系构造特征及裂缝发育模式
    范存辉 秦启荣 袁云峰 王旭东 朱雨萍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车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石炭系发育多条南北向大型逆冲断裂和自东向西抬起的断阶带,不同的构造运动阶段形成了与区域构造相匹配的裂缝系统。利用构造解析方法,对红车断裂带石炭系构造演化历史及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不同构造运动阶段裂缝的发育模式。对构造及断裂发育模式的研究将有助于该区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绿参1井暗色泥岩生烃条件研究
    刘玉华 王祥 张敏 彭德华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定量评价盆地烃源岩生烃潜能力是油气勘探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绿参1井所钻遏的暗色泥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指标定量或定性刻画了暗色泥岩的生烃潜力特征。研究认为,绿参1井烃源岩纵向上各层段有机质丰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下油砂山组至上千柴沟组烃源岩为差一非烃源岩,下干柴沟组为中等一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 型和Ⅱ 型,下干柴沟组上段、下段均为成熟烃源岩,生烃条件较好;下干柴沟组暗色泥岩生烃条件最佳,生烃潜力很大。
    大安地区黑帝庙油层组储层特征
    田腾飞 毛成栋 惠红海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林油田在大安地区勘探开发的主要目的层为下部扶杨油层,而对上部黑帝庙油层储层研究较少。以钻井、测井、岩心、地震、化验分析、试油等资料为基础,通过地层划分和对比,对研究区黑帝庙油层组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对主要含气层系的岩性特征、展布特征、沉积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价,确定其沉积特征,为大安地区浅层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地质资料。
    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逆断层地震解释
    刘春成 戴福贵 吴红华 杨克绳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4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东部逆断层是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晚古生代时相对接、碰撞,加之中亚蒙古大洋向中朝板块俯冲,关闭形成的贺根山(西拉木伦)缝合带。二连地区的地震剖面显示,从阿拉坦合力白垩系对冲逆断层、到哈帮逆断层、塔北逆断层、准棚对冲断层、格日勒敖都对冲逆断层,其轴线可连成NEE方向。这进一步说明这些白垩系断层是贺根山(西拉木伦)缝合带晚期的延续。在中朝板块之上的华北盆地,其大地构造三期断坳结构演化的力学机制也是形成华北盆地不同时期断层的动力。
    油藏工程
    超稠油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滕铁军 马红 杨先勇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水平井已经成为高效开发油田的重要手段,尤其在超稠油油藏开发中,水平井日益被广泛应用并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水平井生产效果统计分析时发现,部署条件相似的水平井在产能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结合大量现场生产数据,从油藏参数、注采参数、生产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其研究结果为提高水平井生产效果,进一步指导超稠油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油田水驱开发动态系统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马立平 任宝生 赵 明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保障科学合理地开发油田,有必要建立油田水驱开发动态系统预警管理机制,以便决策者及时调整开发策略。建立预警管理机制的基础是构建科学和可操作的顸警指标体系。为此,采用新的、适用的理论与方法对油田水驱开发动态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油田水驱开发动态系统信息表征的指标体系,提出构建油田水驱开发动态系统预警指标体系的原则,通过定 性分析确定含21项指标的初选指标体系。确定的指标体系既对评价油田开发水平、开发效果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又是油田水驱开发动态系统预警的基础。
    浅薄层超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后转换开发方式研究
    刘春泽 任香 李秀峦 李晓玲 刘 洋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新疆油田某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浅薄层超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后转换开发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直井注汽水平井采油组合转蒸汽驱是较好的开发方式,合理注采参数为:注汽强度为1.68~2.02 1TI /(hm ·m·d),采注比为1.2—1.3,井底蒸汽干度大于0.4。该研究结果对浅薄层超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后转换开发方式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也为稠油油藏水平井下步转换开发方式提供了思路。
    阿尔及利亚OTRA低渗透油田水平井合理注采井网研究
    李香玲 李薇 赵丽敏 赵振尧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开发油藏具有单井产量高、储量控制程度高、经济效益高等明显优势,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建立OTRA油田的三维地质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水平井布井、井网及注水等方面进行研究及优化,并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形成了适合该油田开发特点和开发政策的早期衰竭式开采、推迟“顶部”注水的注水开发模式。在方案实施中,依据储层内隔夹层的变化进一 步优化调整水平井水平段在空间的分布。从实施效果看,6口水平井均钻遇油层有利部位,并获得高产。
    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压裂水平井开发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蔡星星 唐 海 周 科 吕栋梁 杨 波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1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F147区块低渗透薄互层油藏的地质特征,利用数值模拟与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布井井网方位、井网类型和井距排距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块压裂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布井井网方位应以水平井位置平行于最小地应力方向为最优;井网类型应选择反九点井网;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下F147区块极限供油半径为110 m;井网井距应该选择 400 m×200 m(井距×排距)为最优。该研究对于提高压裂水平井开发此类油藏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立油田高含水期完善微观注采井网实践与认识
    吴琼 张晓明 赵殿彪 王艳 桑伟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立油田扶杨油层为典型的曲流河三角洲相沉积,单砂体面积小、连续性差。就高含水开发期完善以单砂体为单元的微观注采井网作用进行阐述,提出适合高含水开发期评价井网完善程度的方法。结合新立油田不同沉积条件下单砂体井网不完善类型的分析,阐述采取井网综合利用等技术手段和对策。实践证明,该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指导同类油田高含水开发期提高水驱控制程度、改善开发效果,挖掘剩余油潜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平井在锦99块难采储量开发中的应用
    袁清秋 冯恩库 秦艳玲 迟红霞 张辉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锦99块兴隆台油层出砂严重、生产效果差等状况,通过岩心观察,结合测井、生产动态资料,开展四性关系研究,明确储层的岩性、含油性、电性特征与生产动态关系,以及造成油井出砂的原因;在地层精细划分和对比、单砂体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将水平井的开发优势与油藏特点结合起来,利用水平井选层开发,避开易出砂地层,在锦99一兴H3井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对于类似难采储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BP网络在计算多层混采原油分层产能贡献中的应用
    刘国权 唐静 李雪晴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不同储层原油色谱指纹特征的差异,采用线性模型可准确计算2层合采的分层产能贡献,但对于3层及以上的合采井计算结果误差较大。以陆梁油田为例,在实验室进行3层原油配方实验,并进行原油全烃气相色谱分析,确定单层和配比原油指纹,建立特征指纹数据库,用BP网络算法建立分层产能模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具有极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计算 结果与实际配比误差较小,能为油田利用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多层合采的单层产能配比计算提供一个经济适用的途径。
    井组地质建模中的几点探讨
    段天向 郭 睿 赵丽敏 王家华 李军刚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了目前常用的几种井组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存在的弊端,提出了适合建立井组地质模型的DS或SS相控井组建模方法,并讨论了建模过程中的诸多细节问题,最后用流线法评价了DS和ss所建立的模型。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内的白狼城油田长6段用ss方法建立的井组模型更符合生产实际情况。
    萨南二类油层深度调剖配方筛选
    李宜强 贾敬锋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室内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对不同质量分数调剖体系黏度、封堵性能的测定,筛选出适合萨南二类油层的调剖体系配方。该配方由分子量大于2 500×10 的聚合物与铬交联荆组成。在优选调剖剂基础上,进行注入时机、注入段塞的优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配制调剖体系时推荐1 200 m L聚合物+40 mg/L铬交联剂。调剖剂最佳注入方式是前置调剖,段塞大小为0.05 PV。
    疏水缔合聚合物在孔隙介质中的渗流阻力模拟分析
    程仲 徐荣强 程昆 李晓刚 马立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疏水缔合聚合物驱油机理及其在多孔介质流动中物化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类聚合物渗流特征与普通高分子聚合物有较大不同。研究以收缩流道作为孔喉模型,采用渤海区块现场试验数据,使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缔合聚合物溶液流动阻力随流变参数和喉道直径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其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阻力特性,为疏水缔合聚合物驱 的理论研究和现场分析提供依据。
    裂缝性油藏水气交注非混相驱实验研究
    宋元新 崔文昊 陈领君 曹晶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1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低渗裂缝性油藏在注水开发中出现含水率急剧上升的问题,开展水一气交注非混相驱室内实验研究。分析注入方式、气液比、温度等因素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气驱+水一氮气交替注入段塞效果最好。气液比为1:1~3:1时,随着气液比增大,最终驱油效率明显提高;温度对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的驱油效率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该研究具 有较好应用、推广价值。
    低伤害压裂液在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的应用
    刘美娟 张劲 张士诚 张梅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充分认识南阳油田南部陡坡带泌304区块核桃园组核一段和核二段储层地质特征基础上,对常规低伤害压裂液D3F—AS05进行大量室内实验,优化出适合该区的压裂液配方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压裂液黏弹性好,剪切稳定性强,施工摩阻低,压后返排率高,储层伤害低。现场应用表明,该配方体系压裂工艺简单,储层物性适合度高,可极大提高压后产量。
    高温高压油藏深部调驱实验
    王小培 唐长久 路 亮 王震甲 郭栋栋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1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文l3西块的高温高压油藏特征,在进行大量室内评价实验基础上,结合现场试验情况,研制出1种适用于该区开发方式的新型多功能复合凝胶调驱剂。对该调驱剂进行作用机理分析和封堵性因素研究发现,该调驱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封堵性、耐冲刷性,可有效改善油井吸水状况,增加产油量。该调驱剂的研制为文13西块油藏中后期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参考。
    钻采工程
    化学吞吐技术在超深稠油井的应用
    穆金峰 魏三林 姜延庆 王海勇 刘玉民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鲁克沁超深稠油油田低产低效并进行系统分析,调研并优选新型化学吞吐剂,经过优化施工工艺设计,现场实施6井次,平均单井增产大于600 t,取得了较好效果。矿场试验表明,化学吞吐技术是鲁克沁油田稠油井增产的一种有效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广及应用前景,对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技术在高尚堡中深层油藏的应用
    李国永 朱福金 任利斌 田新民 赵娜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G59—10断块水驱开发状况,提高水驱效果,对G59—7井组进行了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基于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在现场的实际应用,确定了注入水的优势渗流方向及波及范围。实例分析表明,根据水驱前缘波及面形状及扫油面积,可以从平面上直观地显示监测层位的剩余油分布状况,其实质为油藏平面非均质性的直观反映;微地震水驱 前缘监测结果与井组的生产状况吻合,该技术可对复杂断块油藏不规则井网注水状况起到有效的监测作用,实现了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实时评价,为下步挖潜措施及注采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牛东火山岩油藏压裂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王树军 王小龙 李文洪 邓 强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牛东火山岩的储层特征,开展了优化选井选层、优化压裂规模和裂缝形态、解除堵塞等研究和矿场试验,并在全面总结区块前期压裂井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压裂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牛东火山岩油藏孔隙特征和储层类型是影响压裂效果的关键因素,缝洞发育的储层压裂效果好,目前采用的大规模水基液体压裂工艺技术对地层伤害小,能够有效沟通缝 洞,适应区块火山岩油藏改造的需要,可继续在该区块推广应用。
    高压砾石充填防砂技术在曙三区的应用
    黄文强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曙三区高压砾石充填防砂技术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化研究,对充填砾石的选择、防砂筛管、携砂液的参数指标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明显改善了油井的渗流能力,提高了油井的防砂效果。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投入产出比高,能有效解决出砂区块防砂、治砂的难题;具有油层解堵效果,增产效果明显,适用于多油层、不同等级的出砂油井及套管变形的油井;对于出泥浆井不适用,防砂后易造成防砂筛管堵塞,引起油井供液不足。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在春光油田车排子地区的应用
    左卫青 闫振来 张晋松 孙荣华 刘胜建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车排子地区的油藏特点,准确分析了该地区的施工难点,根据LWD井眼轨迹控制机理,2007年首次部署了8口水平井,并第1次利用带有双地质参数的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控制井眼轨迹,实现了井眼轨迹准确着陆和在油层中有效穿行的目的。通过8口水平井地质寻向钻井技术实践,探索了一套利用地质导向技术控制井眼轨迹、寻找油层的开发模式,为后续油藏开发和钻井施工指明了方向。
    稠油套管变形井套管漏点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
    郭睿川
    2010, 17(4):  1.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井受频繁注蒸汽和长期开采地层形成的空洞影响,套管变形井和套管有漏点井较多,严重影响稠油井蒸汽吞吐生产。为此,针对套管普通找漏工具及方法在套变井应用中存在的技术缺欠,研制应用了新型套管找漏工具及新方法,介绍了新型套管找漏工具的结构原理和技术特点,同时介绍了堵漏方法及小直径热敏封隔器的结构原理。该技术研究为套管变形、长 井段、多漏点井的注汽吞吐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