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25
    综述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徐波 杜岳松 杨志博 贵健平 张娟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4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二次运移是成藏研究的薄弱领域,正确了解二次运移的研究现状对于促进油气成藏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对于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研究成果;对目前常用的流体示踪剂法、物理模拟法、数值模拟法等研究方法在我国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全球基岩油气藏分布及成藏规律
    杨飞 徐守余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3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岩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藏,主要是指储存于结晶基岩中的油气藏。基岩油气田总储量几乎相当于世界已知储量的15% 。通过调研大量文献,发现基岩油气田目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北非、北美等地区,年代较古老,以寒武系产油为主,储集层包括花岗岩、变质岩、火成岩、风化底砾岩等。一般认为基岩油气藏油气来源于上覆烃源岩、旁侧生油系、附近已形成的油气藏,也有学者认为是无机成因。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构造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孔缝洞。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发现基岩油气藏是寻找大油气田的主要方向之一。
    中国石油储量现状及变化特点
    汪 萍 常毓文 唐 玮 杨 帆 孙盈盈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新增探明储量、已探明未动用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3个方面阐述和分析了中国石油储量的发展现状及变化特点。分析表明,全国已探明储量中陆地东部仍占主体地位,所占比例为60% ,陆地中西部和海域为重要战略接替区,还有较大的增储空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保持高基值稳定增长的同时,储量品位总体呈下降趋势。已探明未动用石油储量增长速度较快,剩余 可采储量也保持着高基值稳定增长的态势。但相对于新增探明石油储量的增长速度,剩余可采储量的增长还是有些缓慢。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石油增储上产的对策。
    地质勘探
    葡浅12区块黑帝庙油层黑I砂组沉积微相研究
    赵 荣 李天仁 周 围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特征和测井相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葡浅12区块黑I砂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确定该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及席间泥5种沉积微相类型,并对研究区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厚度 和规模较大,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是勘探开发的重点。
    高邮凹陷花庄地区阜三段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
    胡望水 陈顺顺 阎振华 戴 寅 周 萍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邮凹陷花庄油田阜三段为低渗、特低渗油藏,综合运用岩心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一衍射分析等资料,对储层非均质性从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花庄油田阜三段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分析了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认为其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储层的沉积微相及成岩相,埋深对储层非均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吉拉克油田三叠系低阻油层识别方法
    赵 军 邓 婷 刘兴礼 王焕增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塔北地区吉拉克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对低电阻油层的认识与评价已成为该区油气储量与产量增长的重要_T-作。正确识别该区低电阻油气层,一直是测井解释的一大难题,也是影响测井解释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分析吉拉克油田三叠系TII低电阻油层成因的基础上,利用地层测试技术、孔隙度一电阻率差值比交会技术及视冲洗带电阻率重 叠技术,提出了该区油、水界面及流体的识别方法。现场资料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该区低电阻油气层的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河口坝储层精细划分与立体开发应用——以胜利油田永3—1断块沙二下5砂层组为例
    刘 岩 陈清华 白 鹏 杨 涛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储层构形理论为指导,针对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特点,在常规储层层次分析对比法的基础上,运用“标准层分级分类定成因,基于成因分区精细对比”的方法,利用稳定隔夹层为标志层的划分对比手段,达到了对永3—1断块沙二下5砂组河口坝砂体小层、单砂体、增生体三个级别构形界面的精细划分。得出了单砂体、增生体级别构形界面对剩余油分布具有控制作用这一结论,划分成果应用到永3一l断块面向单砂层的立体开发中,为剩余油的挖潜指明了方向。
    异常高压气藏生产特征及后期开采措施探讨——以天东95井为例
    李世临 党录瑞 郑 超 张文济 王林军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天池气田沙坪场区块天东95井飞仙关组气藏为例,对川东地区异常高压气藏的生产特点及后期开发措施进行初步探讨。天东95井压力系数为1.65,完井测试产气108.3亿方,储量小(动态储量1.018亿方),在开采过程中主要表现出投产初期产能高、气藏压力和产量递减迅速、关井压力恢复缓慢等特点。研究认为异常高压气藏在开采初期配产不宜偏高,在开采后期应制定合理的生产制度,如提产排液、间歇生产、采用辅助措施带液生产、降低井口回压开采等。
    松辽盆地西斜坡萨尔图油层组隐蔽油气藏成藏因素分析
    邱春光 刘延莉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几年,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重油资源的勘探取得成功,揭示该区仍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深化对西部斜坡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势在必行。从区域构造、沉积入手,分析油气地质背景。在层序地层格架内,研究储层的纵向发育规律与油气赋存特点,分析合油层与层序界面的关系;在平面上,研究含油砂体的沉积微相构成,总结沉积微相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内在成 因联系。通过对已知油藏的解剖,总结油气成藏“微相控储,构造控油”的主要控制因素。
    桥东油田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影响
    杨贵丽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明确桥东油田构造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其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恢复,明确了构造演化对桥东油田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桥东油田处于一个由5条北西向主断层及一系列次级断层组成的复杂断裂构造带上,5条主断层表现出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活动特征,控制了本区的构造与地层发育特征,对青南生烃洼陷的形成、储盖组合的发育、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的运聚成藏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油田新区沉积相分析——以肇州油田州371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
    肖芳伟 钟建华 白 静 吴琼玲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田新区面积小、井网密度小、岩性资料缺乏、相邻区块勘探程度较高、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较为丰富等特征,以肇州油田州371区块泉四段地层为例,总结出一套与之对应的沉积相分析方法。从中认识到油田新区的沉积相分析必须以其沉积背景为基础,以紧邻研究区的、在同一环境下沉积的地层岩心资料、测井资料为依托,建立测井相标志,从而确立沉积微相类型,进行测井相分析。结合精细三维地震资料,最终预测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以指导研究区的储层预测。
    赤岸油田韦2断块阜一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赵红娟 张金亮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为指导,综合运用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对赤岸油田韦2断块阜宁组一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阜一段由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组成,并划分出1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其中短期旋回层序以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对称型2种基本结构类型为主;在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的基础上,应用旋回等时 对比技术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建立了韦2断块阜一段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格架。该研究为进一步的储层物性预测及储层结构描述等精细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种定量描述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的新方法
    文 华 孙娜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了一种综合微相定量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夹层频数、夹层分布密度、砂层厚度、分层系数、砂岩系数、有效厚度、有效厚度系数、渗透率、孔隙度、饱和度等14种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参数,并采用随机多步建模技术建立定量的气藏三维非均质储层综合指数模型的新方法。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模型应用到苏53区块气藏储层非均质和剩余气分布规律描述中。研究表明,盒8段非均质性强于山1段,盒8下段非均质性强于盒8上段,剩余气饱和度高值区与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剩余气储量富集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向较弱过渡的区带,即综合指数适中的区域是剩余气分布的有利相带。综合指数大于0.5的区域原始储层物性 及含气性较好,对应较高渗带。而剩余气主要集中在非均质综合指数大于0.4低于0.5的区域。
    小洼油田洼3 8块东二段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因研究
    海东明
    2011, 18(1):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洼38块东二段油层采取直井热采方式开发,投产初期即进入中含水期开发阶段。为进一步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探索提高采收率新途径,综合运用动态分析、核磁共振以及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详细分析了东二段油层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特征,并根据油气运移机理及油藏工程理论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块含油饱和度偏低主要受油气供给程度、沉积环境、构造幅度、边水入侵、微观孔隙结构、矿物润湿性以及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此次研究结果为研究区的高效开发提供部分依据。
    油藏工程
    烟道气辅助SAGD数值模拟研究
    李兆敏 王 勇 高永荣 张传举 杨立强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杜84块馆陶油层地质特征、多组分流体相态拟合生成的流体组分数据,结合SAGD数值模拟技术,建立烟道气辅助SAGD数值模拟模型。针对常规SAGD技术进行不改变注汽方式开发效果预测,对注汽井注汽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注汽井注汽较原方式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针对烟道气辅助SAGD技术,进行蒸汽/烟道气伴注可行性分析,对蒸汽/烟道气注入比和注入总量进行优选,最终优选烟道气和蒸汽总注入量为75方/d,注入比为1:1,最终采收率为47.39% 。烟道气辅助SAG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蒸汽/烟道气伴注对改善SAGD过程中蒸汽腔的扩展及延长SAGD阶段时间效果明显。
    油气田产量相对变化率曲线及应用
    李发印 宋考平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递减率主要用于描述递减阶段的产量变化规律,而产量相对变化率则能够表征油田开发全过程的产量变化特征。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由于油气田规模不断扩大,不断采取增产措施,油气田产量相对变化率相当复杂。但是更加深入的研究表明,可以采用m-n法建立曲线图版,寻找表征每个油气田特定的m值,拟合出其表征措施效果的n值,从而揭示油气田产量变化的内在规律。
    水平井部署经济评价方法研究
    刘 斌 许艳 郭福军 黄鹤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的方案部署经济评价主要采用投入产出原理,通过对水平井的投入和产出状况研究,建立水平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制订评价标准,科学评价水平井部署方案的投资效益。该文采用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投资回收期和财务净现值3个经济评价指标,对水平井和直井的经济性进行对比,确定水平井、直井及二者相对回收期的计算公式,确定最合适的井型进行开 发。通过在实际生产决策中应用,对水平井的开发部署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应用逻辑斯蒂旋回模型预测注水量的方法研究
    吴 琼 张文忠 张春强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注水开发油田合理注水量的确定问题,根据翁文波提出的逻辑斯蒂(Logistic)旋回模型推导出预测油田注水量的关系式。结合新北油田矿场实际资料,对该油田注水量进行了分析、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简便、精确度高的特点,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大庆油田南一区葡I组油层三元复合驱前置段塞注入参数优选
    李丽丽 梁云龙 刘远亮 宋考平 高 丽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1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室内配方和先导性矿场试验研究基础上,结合大庆油田南一区西西块的地质开发特征,确定三元复合驱前置聚合物段塞分子质量、浓度、矿场注入速度的合理范围。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优选前置聚合物段塞分子质量、浓度、段塞注入体积孔隙倍数等注入参数。结果表明:前置段塞中聚合物的浓度、段塞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均存在合理取值,聚合物的分子质量对采收 率的影响最大,但应考虑到油层注入能力的限制,避免发生堵塞。该研究成果为该区块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提高I类油层的挖潜能力、改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超深层稠油油藏天然气吞吐试验改善效果措施研究
    李松林 张云辉 关文龙 赵健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吐哈油田玉西区块深层稠油天然气吞吐试验与国外稠油二氧化碳吞吐对比,吐哈玉西深层稠油天然气吞吐天然气利用率高,增油效果好。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及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玉西深层稠油天然气吞吐开发效果的3项主要措施:提高注气速度及增大压裂半径;试验不同比例的天然气混合气体吞吐方式、注水保持压力。
    注聚合物井压力响应特征分析
    刘新科 程时清 岳世俊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聚合物的浓度变化、吸附等物化机理及不同地层条件、3-.作制度等因素,建立相应的试井解释模型,用有限差分法对渗流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并绘制了相应的压力响应图版。研究表明:随着聚合物的浓度增加,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上移;地层对聚合物吸附量增加,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下移;在均质地层下,注纯聚合物和注入聚合物段塞相比,注纯聚合物在导数曲线后期上翘更加明显,且过渡段结束的时间要早;当注采井间存在高渗条带时,相对于均质地层,过渡段更加陡峭。
    基于流线的示踪剂技术研究薄层底水油藏开发规律
    翟 亮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滩海老168块油藏具有河道窄、层薄、普遍存在底水的特点,油井投产即高含水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该类油藏的有效开发。在建立老168块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基于流线的示踪剂技术优化生产井网。研究认为:注水井位于河道边部,生产井位于河道中部的“之”字形井网为最佳井网;水平井在该类油藏同样有较好的适用性,开发效果最好的是水平井与河道成45。夹角呈放射状分布的井网;油层射开时不用考虑避射底水,加大油层射开程度,可提高采油速度。缩短开采周期。
    SH油田聚合物驱影响因素分析及注聚参数优化
    赵传峰 陈民锋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聚合物驱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考虑聚合物溶液浓度、聚合物驱油体系用量、注入速度、注采比4个因素,每个因素取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以采收率增量、吨聚增油量和综合指标为评价指标,优化注聚参数组合。聚合物溶液浓度为1 200 mg/L,聚合物驱油体系用量为600 mg·L~ ·PV,注入速度为0.11 PV/a, 注采比为1时可达到最优效果。研究结果为SH油田IV油组油藏的聚合物驱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稠油油藏水平井产能预测新模型
    汤云浦 李春兰 黄世军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1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黏度下稠油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稠油流动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梯度随原油黏度的增大而增大。考虑水平井三维空间渗流特征和启动压力梯度,应用速度势理论建立了稠油油藏水平井产能预测新的数学模型。应用新模型,对海上稠油油藏水平井产能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对稠油油藏水平井产量和动用范围的影响:启动压力越大,水平井产能越低;启动压力梯度增大了渗流的阻力,减小了水平井的动用范围。
    低渗透油藏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研究
    郭粉转 唐 海 吕栋梁 曹 峰 白 艳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采油工艺原理和相渗关系,推导出低渗透油田考虑启动压力影响因子的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饱和度、含水率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注采比原理,建立了低渗透油田不同注采比下的合理地层压力与含水率以及启动压力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油田实例计算表明,在目前的注采比条件下,地层压力保持在110%左右可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计算结果与油田 实际生产相吻合,说明该理论和方法是可行的,对于分析中、低含水开发阶段注水工艺和采油速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复杂断块油藏油砂体开发潜力及挖潜措施
    郑爱玲 刘德华 邵燕林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油藏储量难以计算,常规劈分方法无法适用。为解决该类问题,研制一种新型产量劈分方法,对油水井产量进行劈分。将以层系为整体的常规方法向断块/小层/油砂体进行逐一分析转变。将研究单元细化到油砂体,通过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详细解剖油砂体的动用状况,结合井网控制情况、注水受效情况和边水影 响,进行潜力油砂体分类。进而针对不同潜力油砂体的驱动类型及剩余油分布类型,提出不同治理对策,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
    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剩余油微观分布
    刘红现 许长福 胡志明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下克拉玛依组砾岩油藏已投入开发50多年,现处于中高含水期,采收率低。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储层目前含油饱和度,建立孔隙半径与横向弛豫时间的转换关系,定量分析剩余油在微观孔隙中的分布规律,进而确定相应提高采收率措施。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中小孔隙之中,其中可动用油藏储量占目前剩余油储量38% 。实 验结果对制订油藏剩余油挖潜措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锦州9—3油田二元复合体系研究
    王京博 史锋刚 黄 波 田津杰 张军辉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是在三元复合驱基础上,删除碱成分形成的复合驱,可有效避免高浓度碱对地层造成的危害,具有一定实用优势。海上油田绥中36—1减压馏分油芳烃含量高,与其合成的石油磺酸盐与原油配伍性好,界面活性强,适合于无碱复合驱油体系。针对锦州9—3油田条件,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适合该地区开发的二元复合体系配方.并对该 体系的热稳定性、抗剪切性能、耐盐性能、乳化性能、过滤性、吸附性、注入性能和驱油性能等方 面进行评价。研究认为,该配方各方面性能均符合施工要求,适用于海上油田的开发应用。
    超稠油水热催化裂解反应前后性质变化
    吴 川 雷光伦 姚传进 曹嫣镔 李啸南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更好地应用水热催化裂解技术对稠油进行开采,明确稠油性质变化的本质,对胜利油田超稠油进行微乳液纳米镍催化降黏剂水热催化裂解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热催化裂解反应后,稠油黏度大幅度降低,稠油中胶质、沥青质的含量下降,硫含量大幅降低,氮含量略减少。稠油氢碳原子比增加,平均分子质量减小。族组分中沥青质的平均分子质量减小幅 度最大,说明沥青质裂解对稠油黏度的降低和平均分子质量的减小起到了关键作用。该研究为日后稠油水热催化裂解降黏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技术参考。
    CO2驱水气交替注入参数正交试验设计模拟
    白 素 宋考平 杨二龙 战 菲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ECLIPSE软件的Pv1和E300模块,建立了榆树林特低渗透油藏三维三相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在历史拟合基础上,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原理,考虑水气交替注气量、段塞大小、气水比、注气速度和后续水驱注入速度5个参数,以增油量和换油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直观和方差分析,得到注入参数对评价指标影响的主次顺序,优选出水气交替注入参数的最佳组合方案,为现场CO2 驱水气交替注入参数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微波辐射对稠油化学组成的影响
    汪双清 沈斌 孙玮琳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波开采技术可通过电磁波向储层释放物理能量,实现从油藏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体加热”。针对辽河、胜利、吐哈3个油田的普通稠油特性,开展了实验室微波辐射研究,并对辐射前后稠油化学组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可引发稠油一系列化学反应,主要方向是从较大分子碎裂为较小分子。杂原子化舍物易于发生微波化学反应,导致各非烃组分含量的明显变化和分子级分布模式的改变。主要是从分子质量较高的非烃分子裂解出分子质量较小的高极性非烃分子,并从非烃生成烃类化合物。微波辐射也可能会使大芳烃分子发生侧链断裂,但对小分子烃类(饱和烃和芳烃)化合物的分子分布模式无明显影响。
    钻采工程
    考虑实际气体达西流动的气井出砂预测模型
    李爱芬 赵栋 凡田友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流体力学与岩石力学知识,以Mohr—Coulomb岩石破坏准则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地层孔隙流体渗流作用与实际气体达西流动规律的裸眼气井出砂预测模型。利用数学方法解析求解,得出裸眼气井临界井底流压计算公式;引入地层稳定性指数概念,分析了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地应力、岩石抗压强度对地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地应力增大、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减小、岩石抗压强度减小,临界井底流压增大,地层稳定性指数减小,地层趋于不稳定,易出砂。
    深层低渗透油藏纤维加砂压裂工艺技术
    盖玉磊 薛仁江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力压裂是胜利油田深层低渗透油藏增产的一项主要技术。通过对深层低渗透油藏压裂技术的攻关,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也发现压裂工艺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选用胜利油田深层低渗透储层改造常用的2种压裂液体系,通过实验,针对纤维对压裂液体系成胶和破胶性能的影响、纤维在压裂液中的分散性以及纤维-5原油混合是否发生反应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选定的BF一2型纤维对支撑剂导流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以应用到胜利油田深层低渗透油井压裂。对该工艺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攻关的方向。
    注气辅助泡排工艺在胜利盐气2井的成功应用
    邓 雄 梁政 王 飞 赵建民 蒋宝云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胜利油田鲁明天然气公司盐2井容易出砂、无工业电源、地层压力不高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了注气辅助化排工艺,研制了相应的机组。一方面,利用集输管网的反输气作为发动机燃料和增压气源,解除井筒及近井地带积液,恢复气井生产;另一方面,复产成功后采用连续泡沫排水采气.Y-艺,实现气井的连续稳定生产。该工艺在盐气2井的成功应用,对排水不畅井 和水淹井的复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容易出砂、地理位置偏僻且无工业电源的浅层气井的高效开发摸索出一务新路子,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抽汲井段塞流解释方法
    卓红 王新海 何秀玲 贾正新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1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石西l2井等采用抽汲井作业,考虑到抽汲井井底压力变化特殊性,依照抽汲井工作原理,建立石西l2井数学模型和数值模型,通过对模型求解,得到井底压力。提出了通过流量史和压力史数据求解段塞流段井储系数的方法。在拟合地层渗透率等参数过程中,为了求解地层参数的最小二乘问题,采取拟牛顿法进行了参数反演,拟合的参数与试井软件解 释出的参数进行对比,误差很小,说明建立的模型和求得的井底压力能较好地指导实际生产。
    控压钻井井简压力控制技术初探
    王延民 唐继平 胥志雄 李 皋 阎 凯
    2011, 18(1):  1.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规钻井技术钻遇压力衰竭或复杂地层时,经常遇到钻井液安全密度窗1:2窄,并引起漏、喷、卡、塌等井下复杂问题。控压钻井(MPD)通过控制井筒环空循环流体介质的流量与流态、井口施加压力等因素,结合环空压降模型计算,使环空压力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就可以降低甚至避免这些钻井问题,减少非钻井作业时间,提高钻井效率,降低作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