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06-25
    综述
    火烧油层技术综述
    张方礼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9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国内外火烧油层技术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辽河油田近几年火烧油层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火驱跟踪效果评价及跟踪调控措施研究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对火烧油层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火烧油层技术又称火驱,是一种能大幅度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开采技术,按注入空气和燃烧前缘的移动方向分为正向燃烧和反向燃烧,随着辽河油田对火驱技术认识的加深及水平井技术的发展,将水平井与火驱技术相结合,在直井网火驱的基础上发展了稠油直井一水平井组合火驱技术,从而扩大了火驱的适用范围,为稠油油藏转换开发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油页岩开发技术与温室气体排放
    董华松 赵江 黄文辉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4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页岩作为非常规能源的一种,已经成为常规能源的有效补充,对其开发方法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应引起足够重视。在对大量参考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油页岩开发的原位处理、地表处理、混合处理3种关键技术,以及新型应用项目、效能前景及其与温室气 体排放的关系。原位处理类技术核心在于如何在地下进行油页岩的热裂解,有比地表处理类更好的温室气体捕集条件。地表处理类包括直接燃烧发电和干馏产生页岩油气2种方式,干馏炉废气含量复杂,处理难度大,对环境影响程度高,而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Y-艺目前来说是最适合于油页岩的处理方法,对环境影响小,能较好的捕获生成的有毒和温室气体。混合处理类集原位和地表处理的优点,易于温室气体的捕集处理,但技术尚不成熟,短期内难于工业化应用。
    地质勘探
    砂砾岩扇体油藏测井解释难点与对策
    刘传虎 高永进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3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阳坳陷具有北断南超的构造特征,在北部陡坡带广泛发育类型多样、储层复杂、油水关系特殊的砂砾岩扇体油藏,由于极端的非均质性和油气分布的复杂性,其常规测井曲线特点与一般的砂岩储层存在明显不同,过去的解释方法也不适用。通过分析砂砾岩扇体油藏的储层 岩性变化,提出了1套相对适用有效的储层识别、油水层判识和油藏参数的解释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精度明显提高,为砂砾岩扇体油藏的深化勘探和储量计算奠定了基础。
    宋站南地区扶二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王雅春 郑继明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利用地震、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宋站南地区扶余油层挟二组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根据宋站南地区扶余油层地震属性和地震剖面特征,推测宋站南地区扶余油层为河流相沉积。以沉积岩颜色、岩石的结构特征、组合韵律以及测井曲线特征为划分沉积微相的标 志,指出了研究区扶二组发育河道、决口河道、冲积扇和河漫滩4种沉积微相。从油气富集机理上论述了研究区扶二组油气分布主要与相控下的河道砂体和决口河道砂体密切相关,指出了宋站南地区扶二组油田开发的有利相带。
    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识别J13井区杜家台油层岩性
    韩学辉 卢时林 支乐菲 刘贵满 廖永斌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J13井区杜家台油层的储层岩性以低孔低渗中砂岩、细砂岩和不等粒砂岩为主,常规交会图法难以识别,无法确保按岩性建立的测井评价模型的配套使用。为此,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储层岩性进行了识别。首先分析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原理和实现流程;其 次随机选取了J13井区部分层段的岩性和测井响应建立了学习样本集,采用网格搜索法确定了参数c和&,自检结果表明识别正确率可达到94% ;最后对J13井区储层岩性做了测井识别,与岩心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岩性识别正确率达到87.5% 。研究表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可满足J13井区岩性识别的需要。
    不同沉积体系域具有成因联系沉积体之间的脉络关系
    逢建东 方中于 关伟龙 刘 扬 刘 涛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3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层序地层学理论和重力流形成机制是深水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基础,根据三角洲前积形成的顶超点终止现象来识别陆架坡折带;依据重力流对下伏地层造成的切割识别深切谷;在下陆坡和盆底平缓区根据典型的丘状外形和异于围岩的特殊地震反射特征识别深水扇,并 进行精细刻画;对具有成因联系的供源区富砂性、深切谷外部形态演化特征及充填物、深水扇地震属性特征进行分析,定性评价深水扇体的富砂性。研究认为深水扇体的富砂性与前一个三级层序高位期三角洲具有明显的成因联系,对于今后海洋深水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安塞油田杏河区长61段沉积微相与演化
    朱毅秀 杨程宇 高 兴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4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岩心描述、系列实验测试及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陕北安塞油田杏河区延长组长61砂层组三角洲前缘亚相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湖泊环境河控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和远砂坝5种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 河口砂坝砂体是骨架砂体、远砂坝相对不发育。研究显示分流河道迁移频繁,早期分流来自于北部,后期分流转由北东方向进入,流线主要呈北东一南西方向,沉积物也来自北东方向,进而阐述了长61砂层组5个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与演化特征,为油气进一步开发调整典定了基础。
    歧口凹陷歧北斜坡地层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与发现
    周立宏 李洪香 王振升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2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歧北斜坡是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西南缘的大型挠曲缓坡,由于该斜坡构造圈闭不发育,按照构造找油思路在该斜坡区勘探成效甚微。以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为指导,开展斜坡控砂机理和油气成藏内在规律研究,确定勘探潜力目标区。针对目标区开展分砂组精细地层对比、内幕层精细构造解释、砂体精细刻画、精细油藏分析、滚动优化部署与实施等研究,发现了亿吨级的优质储量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取得重要发现,实现了老区精细勘探新突破。
    延安地区上三叠统长6期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思玉琥 郝世彦 张林森 童雪晨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10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延安地区为湖泊三角洲前缘沉积,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着储层孔隙。储层中原生粒间孔和次生孔隙所占比例相当,其中,绿泥石膜对研究区储层孔隙的保存起重要作用,为后期次生孔隙的生成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浊沸石大量溶解是研究区储层的一大特点,而绿泥石膜和浊沸石溶孔的匹配关系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形成,可构成研究区最好的储层类型,对进一步寻找浊沸石分布带有重要指导意义。
    扶余X10-2区块点坝储层构型刻画及剩余油分布
    饶资 陈程 李军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1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点坝是曲流河沉积的主体,点坝内部构型的描述是曲流河研究的重点。以A.D.Miall的层次界面分析法为指导,对扶余X10-2区块曲流河点坝砂体内部建筑结构进行刻画。曲流河点坝单砂体构型刻画研究为油藏分析建立更为精确的三维地质模型,形成对剩余油富集规律的新认识,为更准确查找剩余油分布提供了有利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希濮 孙卫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1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分析化验资料,从微观和定量的角度研究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结构,分析填隙物对低渗油藏孔隙结构的影响。孔隙结构是决定储层物性的内在因素,低渗透储层由于喉道细小,孔隙结构复杂,导致物性较差。而填隙物的类型及含量是孔隙结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河流相沉积微相
    韩继超 王夕宾 孙致学 李宗阳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7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以苏里格气田苏49—0l区块盒8段一山l段为实例,综合地质特征分析,结合野外露头建立的训练图像集,在井点信息和沉积模式的双重约束下,模拟了多河道、低弯度曲流河与缓坡型辫状河复合叠置的河流相体系的沉积微相,并与基于目标体、 基于象元等传统建模方法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地质统计学模拟的不足,再现河流相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几何形态。
    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砂岩储层物性下限值的确定
    黎菁 杨勇 王少飞 史婵媛 赵刚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5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庆油田苏里格气田东区盒8、山1、山2段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及多层系含气特征。储层下限标准的研究是划分有效储层的基础,也是气层识别和容积法储量计算的前提。采用经验统计法、测井计算Ф-Sg法、孔隙结构参数分布等几种方法对研究区储层物性下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面条件下有效储层的孔隙度下限为5.0%,渗透率为0.10×10-3~0.15×10-3μm2,含气饱和度下限为50%~60%;原始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孔隙度下限为4.5%,渗透率仅为0.0010×10-3~0.0015×10-3μm2。研究结果得到了试气试采资料的证实,为储量计算提供了依据,对储层的开发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南阳凹陷南部断超带古近系古地貌恢复及演化
    蔡佳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5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准确有效地预测南阳凹陷有利油气藏带,通过定量计算盆地沉降量、编制盆地古沉积地貌图等地层回剥技术,对该区盆地演化阶段构造地貌和沉积作用进行了古地貌恢复研究。研究表明,南阳凹陷古近系沉积范围逐步扩大,地形先陡后缓,由南北分带演化为东西分块,物源由南北供源演变为南北及凹陷中的凸起供源。核3 段时期隆凹格局继承性发育较为明显,以NE向构造为主。核2段时期隆凹格局继承性发育,边界大断裂在研究区西部基本为北东走向,到东部转为南东走向。核l段时期边界断层退到研究区以外,分界不明显,西部地势高于东部。上寺组底界面时期几乎不发育沟谷,整体上东部高于西部。
    油藏工程
    深层巨厚稠油油藏立体井网蒸汽驱机理初探
    任芳祥 周鹰 孙洪安 张金红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深层稠油油藏特殊性出发,剖析转换开发方式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通过对洼60一H25井组立体井网蒸汽驱机理的分析,提出深层稠油油藏转蒸汽驱开发应合理采用不同井型、立体井网架构、多种驱动力并存并以创造驱油环境为核心的方案设计思路。该研究对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东辛油田辛68断块油藏储量动用质量评价
    胡 罡 王 建 刘维霞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7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角度出发,提出利用油藏储量动用质量来定量表征储量动用状况的新方法。运用这一新方法,评价了辛68断块油藏的储量动用质量,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制订了提高其储量动用质量的对策,从而为该块及同类型油藏的深度开发提供了依据。
    多分支垂直裂缝井不稳定渗流分析
    姜 永 王新海 汪金如 袁恒龙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塔里木油田库车前陆盆地砂岩地层发育大量高倾角裂缝等特征,建立双孔介质油藏多分支垂直裂缝井渗流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绘制并分析裂缝参数对压力动态典型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流体在多裂缝系统的流动特征与裂缝分布有关,裂缝的分支数、长度、导流能力等均为影响该类油藏试井曲线形态的因素。由于地层中裂缝的发育,使得其压力响应特征曲线与一般的双孔油藏响应特征曲线有一定的差别,正确选择压力动态典型曲线直线段是多裂缝系统垂直裂缝井试井分析的关键。
    复杂边界油藏水驱面积波及系数校正
    佘林瑶 唐海 刘桂玲 吕栋梁 傅春梅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2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驱面积波及效率是影响油藏采收率的重要参数。以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为例,研究复杂边界油藏水驱面积波及系数的校正方法。应用三维两相黑油模型建立不同油藏边界、不同井网形式的数值模型,计算出根据油藏边界类型定义的窄小油藏复杂边界校正系数与窄条油藏复杂边界校正系数。油田现场可直接根据窄小断块的类型和窄条断块的含油带宽度来选取相应校正值,从而校正水驱面积波及系数,调整开发技术政策。
    近临界蒸汽驱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
    赵欣 贾娜 周百鸣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庆朝阳沟低渗透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采能力差等问题,应用室内实验、油藏工程分析及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低渗透油藏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不同注入介质的注采能力、裂缝系统对蒸汽驱波及效果的影响,以及适合该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蒸汽驱的最优井网、井距及蒸汽驱注采参数。研究表明,与稠油蒸汽驱不同,低渗透油藏蒸汽驱过程中,注入蒸汽是一种近临界状态的高温、高压、高热焓、低比容、低干度的蒸汽,注入蒸汽显著降低了原油黏度、 改变了岩石的润湿性、提高了原油蒸馏率、降低了启动压力梯度,大幅度提高了开发效果目前该油田已开展了3个井组的注蒸汽矿场试验,开发效果显著。
    天然气高速非达西渗流动态产能计算
    崔传智 刘慧卿 耿正玲 郭 奇 吕恒宇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实气体的地下渗流是个不稳定的非线性渗流过程,气井产能受流动规律的影响,并随地层压力及P 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综合考虑天然气高速非达西渗流特征和P 参数动态特征,建立了外边界封闭气藏中平面径向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高速非达西流和气体尸 参数变化的产能高于达西线性流和P 参数不变时的产能;计算得到了不同地层压力下不同投产时间的动态 R曲线,避免了静态脚曲线中许多不合理的假设,更加符合生产实际。
    水湿基质性灰岩油藏自由水面的识别
    高有瑞 尚希涛 唐一丹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4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由水面的确认对计算原始石油地质储量和井网部署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合理避水实现油田稳产的依据。灰岩油藏RFT测试中资料的不确定性和地层的复杂性往往导致自由水面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利用毛管力校正和基准面方法,校正筛选了RFT测试数 据,并通过数学计算和概率分析的方法确定了水湿基质性灰岩地层的自由水面。实际应用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符合程度较好,可用于自由水面的确定,研究成果对油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辽河Ng油藏SAGD生产过程中储层变化及影响
    于兰兄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4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AGD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注入大量的高温蒸汽,在储层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固、液、气三相物质强烈的物理、化学作用,尤其是水一岩作用会使储层岩石的部分性状、孔隙结构等发生改变。通过试验区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分析研究,认为SAGD生产过程中,Ng油藏的储层发生了岩石矿物的溶解与转化、黏土矿物的膨胀、微粒迁移堵塞等变化,并由此导致储层物性和 孔隙结构的变化与伤害。同时分析了引起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和机理,提出了减少伤害的措施建议,为SAGD生产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考虑启动压力和二次梯度的压裂井稳态渗流模型
    张强 王永清 章双龙 杨玲智 蒋睿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4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质量守恒原理出发,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二次压力梯度非线性单向渗流微分方程。并通过变量代换,将渗流方程线性化,获得单向稳定渗流模型的解析解。再利用保角变换将压裂井复杂的平面流动转化为简单的单向流动,最终获得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二次压力梯度的压裂井产量公式。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只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或二次梯度项所得产能公式都是文中公式的特例;忽略二次梯度项将使计算所得产能偏低,忽略启动梯度项将使计算所得产能偏高,且误差随二次梯度项系数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非线性渗流规律
    田 敏 李晓平 李楠 陈 凤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有关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的渗流问题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目前低渗透油水两相渗流压力分布规律研究较少以及油水两相产量计算不准确等问题,充分考虑水驱前缘突破油井后,含水饱和度沿油藏径向不均匀分布,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的油水两相径向稳定渗流模型,推导出了压力分布和产量方程。计算结果表明:在低渗透油水两相油藏中,地层压降随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应力敏感系数的增大而减小;油井产量随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的增大而降低。研究结果为低渗透油水两相油藏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火烧油层(干式燃烧)室内实验研究
    杨俊印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7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现场火驱开发过程中,火烧状态很难判定,为解决这一难题,对火驱采油机理进行了室内模拟研究。使用冷37~45—562并天然油砂,开展一维模型火烧油层物理实验,分析了在火烧过程中产出气体和火烧前后原油组成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CO 、CO浓度变化规律反映了原油从被点燃到形成稳定燃烧区的过程,其浓度变化的第1个峰值对应原油自燃温度。运用色谱、色质、红外等分析手段,结合相关化学反应机理,证实了在火烧过程中原油经历低温氧化、高温裂解和高温氧化的过程。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现场火驱动态监测提供依据。
    扶余油田东17块稠油降黏措施浅析
    何增军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4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扶余油田稠油区块注水开发效果,针对稠油区块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区块储层特征,开辟了东17区块先导试验区,对试验区开发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跟踪评价。结合试验区动态反映及地质特征采取调剖与降黏剂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改变油层的非均质和地下油品的流动性,提高宏观波及系数和微观驱油效率,增加可采储量。该先导试验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该项技术的成功实施.为扶余油田类似区块的注水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钻采工程
    核磁共振技术在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毛伟 贾红兵 杜朋举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6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水两相驱替实验主要从宏观角度描述渗流特征,但无法从微观层面对储层动用状况进行描述。为解决该问题,使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微观角度研究油水两相渗流特征,运用弛豫时间谱转换成喉道半径分布法和各喉道区间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饱和水状态下油驱水特征以及饱和油状态下水驱油特征,得出了不同驱替阶段油水在孔隙空间中的分布以及各喉道区间油相采出程度。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两相渗流机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新区勘探和老油田开发技术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同井注采油水分离器的优化设计
    杨树人 谢威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实现高含水油井同井注采工艺,根据与多杯等流型气锚相似的分离原理,优化设计多杯等流型油水分离器。设计过程中,对分离器由上至下每层开口数目和孔径逐级分段增大,各进液孔进液量相近,且各采出液在分离器内的停留时间足够长;通过不同分段方式、开孔数目以及不同孔径的优化组合分析,考虑到机械加工的要求,利用流体动力学原理,对孔径大小、孔径分级和开孔数目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在保证各部位沉降杯内采出液的停留时间超过150s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各沉降杯的作用,有效地缩短了井下油水分离器的长度,节约了生产成本和作业成本。
    深水天然气井水合物预测研究
    欧阳传湘 马 成 唐海雄 吕 露 王跃曾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抑制深水天然气井生产测试时生成水合物,针对深水环境海底高压低温特性,研究水合物生成与井筒压力、温度分布和含液量的关系,通过井筒分段方式建立井筒温度分布预测模型,考虑冷凝水和凝析油的影响,建立含液天然气井井筒压力分布模型。实例计算表明,低产气量、低井口压力状态生产测试时和开关井过程中,靠近海床的井筒及以上部分温度下降显 著,有利于水合物生成。理论计算和实测值吻合较好,说明建立的模型和理论计算结果能很好地指导实际生产。
    深层稠油油藏DCS技术研究及应用
    段志刚 杜 勇 龚雪峰 林志彬 陈晓英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深层稠油油藏桩139块部分井注汽压力高、注汽质量无法保证,导致周期产油下降的问题,进行了DCS(油溶性复合降黏剂及二氧化碳辅助蒸汽吞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根据桩139块的油藏特征,优化降黏剂和二氧化碳的用量以及注汽强度,施工费用下降50% 左右。矿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提高蒸汽利用率,降低注汽压力,提高油汽比,增加产量。在 深层稠油油藏桩139块进行4口井DCS技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已累计增油8000多t。
    海上定向气井临界流量预测方法
    于继飞 管虹翔 顾纯巍 齐桃 李伟超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广泛应用的天然气井临界流量计算模型均建立在直井基础之上,没考虑井斜角对气体携液的影响,但海上天然气井大多为定向井和水平井,现有模型不能准确预测海上气井是否积液。研究认为,液滴在斜井运动过程中会与管壁发生碰撞,碰撞后液滴呈“半球形”,并最终沿管壁滑动。同时根据海上天然气井的特点,以Turner模型为基础,考虑井斜角的影响,对Turner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海上气井携液临界流量预测的模型,并推导出了快速修正系数。
    液压扩径整形技术在套管变形井杜813-42-63中的应用
    曾立桂
    2011, 18(6):  1. 
    摘要 ( )   PDF (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常规套管整形技术在套管变形井应用中存在的技术缺欠,研究并应用了液压扩径整形技术。该技术利用小修设备及高效液压整形工具对油水井套管变形部位进行液压整形,达到缩短修井周期、提高修井效率、最大限度恢复套管通径以及提高套管变形井产能的目的,为套管变形井的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在曙光油田社8l3—42—63井得到成功应用。 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施工简便,使用安全,整形效果显著,在套损井治理工作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