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2-25
    综述
    富有机质页岩波速各向异性的研究进展
    王小琼,葛洪魁,申颍浩
    2013, 20(6):  1. 
    摘要 ( )   PDF (19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波速及其各向异性对于深部页岩气探测、储层评价及甜点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页岩气储层属于富有机质页岩。因其富含有机质,且矿物成分定向排列和天然裂隙发育,因而具有强各向异性。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的有机质的类型、丰度、热成熟度、有机孔隙度等变化大,因而其弹性性质差异大,不易测量,难以表征。至今实验室内对有机质的研究还偏少,且有机质对波速各向异性的影响还不太清楚。为此利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富有机质页岩和常规泥页岩各向异性的差别、富有机质页岩的各向异性特征,总结了富有机质页岩各向异性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富有机质页岩各向异性的测试方法,即开展波速各向异性的精细测试,重点和难点是研究页岩气储层中有机质的弹性性质,有机质对波速及其各向异性的影响等,并推荐了富有机质页岩的各向异性物理模型。
    地质勘探
    地震属性融合技术及其在储层描述中的应用
    于正军
    2013, 20(6):  6. 
    摘要 ( )   PDF (1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陡坡带砂砾岩体具有非均质性强、物性变化快的特点,阐述了地震属性融合的必要性,建立了属性融合的算法和技术思路,依据井震关系和相关性分析优选属性并确定其权重,形成属性融合体。在多元回归法属性预测和叠前反演基础上,构建了地震叠后、叠前等信息联合识别和描述砂砾岩体储层的技术方法,精细刻画储层相带、厚度、物性的敏感变化,实现该类油藏由定性预测到定量评价的跨越,减少了勘探风险。
    哈浅101地区三叠系稠油油藏勘探成效分析
    王建勇,王学忠,董臣强, 席伟军
    2013, 20(6):  10. 
    摘要 ( )   PDF (13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乌夏断裂带哈山南缘南东倾斜坡地层超剥带构造特征及地层超剥关系复杂的情况,改进了地震采集和解释技术,得到了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时间域、深度域三套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重建了工区中生界构造模式,地层呈底超顶剥特征,整体呈单倾斜坡,内部被次级断层切割,形成多个断块。建立了哈浅101地区三叠系成藏模式,油源断层沟通,垂向运移,毯内横向运移,在高部位聚集成藏。钻探的哈浅101井首次在该区钻遇到三叠系油层,埋深为202~258m,厚度为52.1m/3层,热采获得了工业油流,从而找到了1块相对优质的储量。建议在直井热采获工业油流基础上,试验水平井热采,提高单井产能。
    中扬子地区涪陵区块海相页岩气层特征
    冯爱国,张建平,石元会,赵红燕,黄 强
    2013, 20(6):  15. 
    摘要 ( )   PDF (16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涪陵区块地处中扬子板块西部,综合测录井及岩屑、岩心室内分析化验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涪陵区块龙马溪组—五峰组海相页岩层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储层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镜质体反射率与脆性矿物含量适中;储层低孔特低渗,纳米级孔隙发育,微裂缝较发育;天然气以甲烷为主,不含硫化氢;深水陆棚沉积环境优越,页岩气层存在明显异常高压。研究结论对于涪陵区块页岩气勘探开发产能建设,以及国内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塔河油田六七区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
    李红凯,袁向春,康志江
    2013, 20(6):  20. 
    摘要 ( )   PDF (16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岩心、钻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塔河油田六七区碳酸盐岩储层类型、S67单元上岩溶段储层展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大型溶洞、裂缝—孔洞型、裂缝型储层;S67单元大型溶洞与溶蚀缝是主要储集体,分布于单元中部与中北部。纵向上受古潜水面控制,在相近海拔高度内呈连片分布;平面上大型溶洞在岩溶残丘、岩溶高地以及构造应力集中区易形成大型溶洞,而溶蚀缝与溶蚀孔常与岩溶洞穴、断裂密集区伴生。
    柴达木东坪地区下第三系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
    黄建红,吴颜雄,谭靖儇,李 波,谭先锋
    2013, 20(6):  25. 
    摘要 ( )   PDF (16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受阿尔金断裂及古地形的影响,东坪地区储层预测困难。利用岩心、薄片、分析化验资料和盆缘环境分析,对该区沉积物源、有利相带分布及储层特征、控制因素开展细致研究。结果表明:东坪地区路乐河组有利相带是冲积扇扇中辫状水道、辫状河道、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下干柴沟组下段有利相带是辫状三角洲平原;下干柴沟组上段有利相带是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滩坝;路乐河组储层岩性粒度粗,发育次生孔隙,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下干柴沟组储层岩性较细,发育原生孔隙,为中孔、中低渗储层;路乐河组储层物性受杂基含量影响较大,下干柴沟组储层物性受碎屑颗粒的粒径控制较大;压实作用是本区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路乐河组比下干柴沟组压实作用强,溶蚀作用对本区储层改善作用明显。
    成岩相在低渗透砂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长81油藏为例
    李丙喜,王秀娟,马俊胜,郭 冰,叶 博
    2013, 20(6):  30. 
    摘要 ( )   PDF (16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成岩作用形成的效应出发,分析主要成岩矿物及孔隙类型对物性的影响。根据其对物性的贡献划分了铁方解石胶结相、水云母/高岭石胶结相、绿泥石薄膜胶结相和长石溶蚀相4种成岩相。利用该方法对环江地区长81油藏进行了研究,可以很好的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区域,指示有利成藏区域。该研究方法对预测低渗透砂岩储层分布及指导油田生产有重要意义。
    赣西北下寒武统页岩气成藏条件及资源潜力
    夏小进,胡小娟,王超勇
    2013, 20(6):  35. 
    摘要 ( )   PDF (16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具有独特的成藏机理,需要特殊的成藏地质条件,主要受控于泥页岩厚度、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热成熟度、储层矿物岩石组分等因素。对赣西北地区地质调查和样品分析认为,该区下寒武统黑色泥页岩厚度较大,厚度可达400m;有机质丰度高,TOC含量为1.37%~4.93%,平均为2.87%;热演化程度高,Ro平均为2.9%;含气量较高,泥页岩含气量达2.0m3/t;脆性矿物含量高达45%~72%;埋藏深度适中,泥页岩储层裂缝及微孔隙发育,有机质类型以II—III型为主,具有良好的页岩气藏地质条件,下寒武统王音铺组和观音堂组是最有利的勘探层位,并初步预测该区页岩气资源量可达2.6×1012m3,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鄂尔多斯东南部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冯子齐,于炳松,曾秋楠,李昱霏,姜豪杰
    2013, 20(6):  40. 
    摘要 ( )   PDF (1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储层特征,利用全岩X-射线衍射、比表面—孔径分布、等温吸附、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等测试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泥页岩储层的矿物组成、孔隙体积和孔隙结构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泥页岩矿物组成主要为黏土矿物和陆源碎屑矿物石英、长石,含少量黄铁矿和菱铁矿等矿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3.03%,有机质成熟度平均为2.55%,CH4饱和吸附量平均为1.91m3/t;泥页岩孔隙结构以中孔隙为主,泥页岩储层中主要是黏土矿物控制着中孔、宏孔的发育,TOC含量与微孔体积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饱和吸附量与黏土矿物(尤其是伊利石)和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性。
    源边型潜山油气成藏及主控因素研究
    刘 敬,陈 昌,李子敬
    2013, 20(6):  44. 
    摘要 ( )   PDF (13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赵古1井成功钻探以来,辽河坳陷中央凸起南部潜山成为辽河油田的一个新的储量增长点,研究其油气成藏及主控因素对于加快油气勘探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研究区潜山油气成藏的复杂情况,从构造、储层分析入手,开展了潜山构造形态、内幕结构、输导体系、油气保存条件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源边型潜山断裂控藏的新认识,建立了源边型潜山立体成藏的新模式,并获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南堡凹陷高南斜坡古近系东营组岩性油藏勘探实践
    卿颖,张敬艺,汪浩源,唐小云,郭颖
    2013, 20(6):  48. 
    摘要 ( )   PDF (13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研究区构造背景、资源基础、油气运移通道等岩性油藏成藏条件进行分析,深入解剖已知油藏,明确了区内东营组发育同沉积断层下降盘扇三角洲分流河道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和不整合遮挡等3种典型岩性油藏模式。研究认为,东营组分流河道砂岩油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油气资源、构造和岩性三重因素控制。近两年来,在高南地区针对东营组下生上储型岩性油藏钻探的G129x1、G183x1等6口井均获得工业油流,对类似地区下一步岩性油藏勘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层序地层学在应用中的两点误区
    李景哲,张金亮
    2013, 20(6):  52. 
    摘要 ( )   PDF (13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层序地层学作为沉积地质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已经有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相关理论也日臻完善。然而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不恰当地理解基准面变化与水体深度变化的关系;二是不恰当地通过分析水深变化来推断水进水退。以伊通盆地某断陷(下文称M断陷)S2段为例,分析了基准面升降与水深变化、水深变化与水进水退的关系。结果表明,基准面的升降与水深没有完全一致的变化关系,基准面上升,水体也可能变浅。水深变化不是判断水进水退的充分条件,即使同是水进或水退也会因为所处位置不同而表现出水深变化的差异性。
    深层微幅度构造薄油层高效勘探方法
    王学忠,刘传虎,王金铸
    2013, 20(6):  56. 
    摘要 ( )   PDF (9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莫西庄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为优质稀油,但埋深超过4500m,油层薄、低孔低渗、油水关系复杂,目前年产油仅5000t/a。为改变现状,运用深层微幅度构造薄油层勘探方法,利用测井曲线重构、地震资料全频扫描和分频处理、综合约束反演手段,达到了有效识别单油砂体的目的,得到了沉积构造背景控藏、沉积微相控砂、单油砂体控油、油层裙状富集、含油面积叠合连片的结论,对于该区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济阳坳陷断层聚集带的划分及断块油藏分布规律
    黄超
    2013, 20(6):  57. 
    摘要 ( )   PDF (1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多级别断层的空间组合、密集程度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首次将济阳坳陷内断层划分为15个断层聚集带,这些断层聚集带控制着济阳坳陷断块油藏的空间展布。受构造、沉积、成藏等因素的影响,济阳坳陷断块油藏构造更加破碎、纵向含油小层多,油水关系更加复杂,并且具有层间非均质强、原油性质差异大等特点。按照断块油藏的储量规模和密集程度不同,将对坳陷内断块油藏在平面上划分为3个级别区域:Ⅰ类区域储量规模大、丰度高,是断块油藏开发的主阵地;Ⅱ类区域储量规模和丰度均次之;Ⅲ类区域资源贫乏。该研究为断块油藏的进一步高效开发指明了方向。
    油藏工程
    低渗透油田周期注水与调剖结合参数优化研究
    殷代印,宋 欣
    2013, 20(6):  63. 
    摘要 ( )   PDF (1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改善低渗透油田措施挖潜剩余油的效果,在分析周期注水与深度调剖结合机理的基础上,利用Petrel软件进行精细地质建模,应用CMG软件中STARS模块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优化周期注水与深度调剖结合的参数。结果表明,经过深度调剖后,朝55区块周期注水的间注半周期由3个月缩短为2个月,注水半周期内注水强度由2倍常规注水强度增大为2.5倍常规注水强度,周期注水与深度调剖结合较单一周期注水与深度调剖提高采收率0.55个百分点。周期注水与深度调剖结合可有效提高储层动用程度,为低渗透油田措施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低渗透油藏预测模型和水驱曲线联解法及应用
    尹洪军,张欢欢,杨春城,钟会影,曲 鹏
    2013, 20(6):  66. 
    摘要 ( )   PDF (9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产量预测模型和水驱曲线特征方程进行联解,建立含水率与开发时间的函数关系,从而预测水驱油田的产油量、产水量、含水率等开发指标,这种联解法既保持了单独使用产量递减法或水驱特征曲线法的预测功能,又克服了二者的不足。利用该联解法,对低渗透油藏典型区块SD18的开发指标进行预测,绘制了产油量、累计产油量、含水率等开发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预测数据和实际生产数据符合较好,该方法对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指标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蒸汽驱对低渗透稠油油藏岩心润湿性的影响
    孙仁远,马自超,张建山,徐 婷,刘传喜
    2013, 20(6):  69. 
    摘要 ( )   PDF (9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稠油蒸汽驱实验装置,利用Amott方法测定了蒸汽驱前后岩石润湿性的变化,测量了蒸汽驱前后岩心的渗吸采出程度。研究表明:该低渗透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岩心原始条件下均为亲油岩心,岩心的渗吸采出程度受到低渗透率、原油黏度以及润湿性的影响;蒸汽驱后岩心的亲油性减弱,当岩心的含水饱和度超过40%后,润湿性由亲油变为弱亲油,而且岩心的渗吸采出速度明显增加,达到最终采出程度所用时间减少,渗吸采出程度增加;岩心的润湿性对渗吸最终采出程度和渗吸速度有重要的影响。
    油藏中CO2埋存潜力评价模型与关键参数确定方法
    赵晓亮,廖新维,王万福,陈昌照
    2013, 20(6):  72. 
    摘要 ( )   PDF (9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是CO2地质埋存的重要场所,同时向油藏中注入CO2能够提高油藏采收率,是一项双赢技术。在国内外CO2埋存潜力评价方法基础上,针对中国油藏具有高含水、非均质性强、混相压力高等特点,提出了考虑溶解、CO2波及体积、驱油机理的埋存潜力评价方法,并分别采用分流理论、热力学理论、统计分析等手段确定了溶解系数、最小混相压力、埋存系数、采收率、波及系数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油藏中CO2埋存潜力评价体系。采用该评价体系对新疆油田进行了埋存潜力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非常好的实用价值,值得在CO2埋存领域推广。
    浅薄层特稠油油藏HDNS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谷建伟,冯保华
    2013, 20(6):  75. 
    摘要 ( )   PDF (16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薄层特稠油油藏原油黏度高、埋藏浅、地层温度低、天然能量不足、油藏流体不具有流动性,采用HDNS技术(N2和降黏剂辅助水平井蒸汽吞吐)可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N2和降黏剂的注入参数对开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2和降黏剂的注入均可有效提高原油产量并且各注入参数均存在较优值;利用正交设计和方差分析进行了HDNS技术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显著影响HDNS技术开采效果的因素有降黏剂注入量、N2与降黏剂注入顺序、降黏剂注入速度、N2注入量等。
    南海琼东南盆地高温低压大位移井钻井技术
    刘昌弟,孙元伟,程怀标1
    2013, 20(6):  80. 
    摘要 ( )   PDF (13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温低压复杂条件下,大位移井井眼轨迹控制困难、易井漏、钻井液性能不稳定、井底钻具易失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导向钻具控制井眼轨迹、使用耐高温底部钻具组合以及降温工艺、优选耐高温低密度钻井液体系等方法。现场应用表明,井眼轨迹实现精准打靶,所选钻井液体系具有良好耐高温和防漏失特性,井壁稳定性及井眼清洁度良好,高温条件下井底钻具组合运行良好并且降温措施效果明显。该技术对同类油藏调整井的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安岳低渗凝析气藏单井干气吞吐参数优化
    汪周华,王记俊,杨洪志,陈中华,袁玉凤
    2013, 20(6):  84. 
    摘要 ( )   PDF (16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单井吞吐注气技术,解决衰竭式开发低渗气藏反凝析污染问题。以安岳气藏岳101井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模拟方法,以吞吐注气前后开采效果为评价标准,优选该井吞吐注气最优参数。研究表明注入气体对油相“抽提”作用及“气驱油”效应是解除低渗凝析气藏反凝析污染的重要机理;以最优参数注气,可使天然气采出程度增加2.794%、凝析油采出程度增加0.468%。研究成果对高效开发此类凝析气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基于侧积层产状描述的调整井部署策略
    刘 超,李其正,张运来,苏进昌,汪 超
    2013, 20(6):  89. 
    摘要 ( )   PDF (13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复杂河流相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点坝侧积层的存在而造成油藏流体分布规律复杂、油田中后期挖潜困难的情况,在陆地油田精细储层解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海上油田特点,借助于现代沉积模式研究、水平井资料、地震精细解释等手段,利用对子井、水平井、密闭取心井等资料,半定量地描述了侧积层的产状,并通过机理模型研究了曲流河侧积层对调整井部署的影响,在油田实际生产中得到验证,指导部署调整井60口,合计日增油1450m3/d,提高采收率4.9%,有效指导了海上油田开发中后期的调整挖潜,对海上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深层特稠油稠油油藏HDCS开发技术政策界限
    王可君
    2013, 20(6):  93. 
    摘要 ( )   PDF (9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深层特稠油油藏储量难以动用的问题,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深层特稠油油藏HDCS开发技术界限研究。HDCS开发时,布井经济极限厚度为3m,距离边水的最小距离为90m。生产过程中水平井的注汽强度为12.5t/m,CO2周期注入量为100t,降黏剂周期注入量为20t,生产井的排液量为30~40t/d时,净产油量最大。在相似油藏的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对含有大量边水的深层特稠油油藏开发有重要意义。

    曙光油田杜84块馆陶超稠油油藏SAGP开发研究
    刘振宇,张明波,周大胜,孙玉环,王胡振
    2013, 20(6):  96. 
    摘要 ( )   PDF (9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改善杜84块馆陶油藏SAGD开发效果,避免蒸汽腔快速上升造成的顶水下泄风险,达到降低开采成本、合理高效开发的目的,开展了SAGP(注N2辅助SAGD开发)技术攻关与研究。应用数值模拟以及物理模拟方法对SAGP开发过程中N2的注入方式、注入位置、段塞尺寸、以及N2/蒸汽比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现场实施后,蒸汽腔上升减缓,井组生产效果显著提高。进一步证明SAGP开采方式能够提高顶水油藏的开采效果及经济效益,对于SAGD试验的成功以及高效开发馆陶组油藏具有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
    WZ12-1油田流沙港组一段异常高压预测
    曹 园,邓金根,蔚宝华
    2013, 20(6):  99. 
    摘要 ( )   PDF (9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WZ12-1油田南部流沙港组一段地层存在的异常高压易导致钻井过程中的井喷发生。为确保施工安全,需对该区的地层压力特征做全面分析。对比Eaton法和Bowers法计算的该区地层压力值,优选Bowers法用于该区的孔隙压力预测;对声波时差与密度交会图研究后得出,流一段异常高压是由非欠压实原因导致;对流一段地质特征和岩性进行分析,判断出该段异常高压产生原因为生烃作用和泥岩矿物转化。该项研究结果对于WZ12-1油田安全钻井及顺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聚合物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樊泽霞,李玉英,丁长灿,朱猛飞,杜建德
    2013, 20(6):  102. 
    摘要 ( )   PDF (9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聚合物类稳泡剂在不同环境下稳泡能力存在差异的问题,选用起泡性良好的AOS作为起泡剂,研究了室温下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羧甲基纤维素钠(CMC)、黄原胶(XC)等聚合物对最佳浓度表面活性剂泡沫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实验对比了不同聚合物稳泡能力受不同条件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原因。结果表明,黄原胶的稳泡及耐盐效果最好,羧甲基纤维素钠次之,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最差。
    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防窜实验研究
    高树生,胡志明,侯吉瑞,熊 伟
    2013, 20(6):  105. 
    摘要 ( )   PDF (1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藏注CO2驱油技术优势明显,一是注气阻力远小于注水;二是CO2可有效提高驱油效率,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气窜是影响CO2驱采收率的重要因素。针对低渗油藏CO2驱油气窜问题,提出了将石灰水作为防窜剂注入储层,利用石灰水与CO2的化学反应实现CO2气体在储层纵向剖面的均匀推进,解决气窜问题。运用核磁共振技术和岩心驱替模拟实验,研究了CO2气窜的主要机理,对比评价了CO2驱油过程中石灰水的防窜效果。结果表明:石灰水可以有效防止或延缓气窜,改善CO2驱油效果,对于低渗油藏注CO2驱油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裂缝油藏基质裂缝耦合渗流三维宏观物理实验
    丁祖鹏,刘月田,屈亚光
    2013, 20(6):  109. 
    摘要 ( )   PDF (1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性油藏水驱过程中,基质裂缝间存在渗吸耦合现象,物理实验方法是研究基质裂缝耦合渗流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精细粘接造缝技术和有限真空饱和技术,分别实现了裂缝性渗流介质中裂缝物性分布和基质裂缝渗吸耦合参数的定量控制。运用该方法制作了三维物理模型,研究了基质裂缝渗吸耦合作用下的宏观渗流规律。该实验结果是基质裂缝渗吸耦合作用的宏观体现,为裂缝性油藏基质裂缝耦合渗流规律研究提供了参考。
    白-平2HF井回收油基钻井液的优化研究及应用
    李 胜,王显光,李舟军,任立伟
    2013, 20(6):  112. 
    摘要 ( )   PDF (13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实现白-平2HF井回收油基钻井液的重复利用,采用具有塑性黏度低、动切力高、低转速度数高、乳化稳定性好的高性能油基钻井液改善老浆的流变性和乳化稳定性,并将优化后的回收油基钻井液应用于白-3HF井四开水平段。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流变性、乳化稳定性以及封堵防塌性。1000m水平段钻进期间井壁稳定,井眼清洁,摩阻仅为40~60kN,四开水平段井径扩大率为2.57%。在老浆利用率为67%的情况下,将密度为1.70g/cm3回收油基钻井液的油水比由96∶4降至85∶15,实现了老浆的重复利用,有效降低了油基钻井液的成本。
    钻采工程
    综合考虑孔眼稳定及产能情况下的射孔参数优选
    李士斌,任 伟,张立刚,刘 文
    2013, 20(6):  116. 
    摘要 ( )   PDF (16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岩石力学的基本力学模型为依据,采用流固耦合的思想,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定量研究了孔深、孔密、孔径、孔眼相位及生产压差等射孔参数对井眼稳定和产量的影响,利用正交实验分析射孔参数对于产能及孔眼应力方面的权重大小关系。最后依据大庆陇西区块的实际岩性资料及原始地应力分布情况,设计出该区块的最优射孔参数。
    接力热管稠油井筒伴热的理论研究
    周立刚,李菊香,陈爱华
    2013, 20(6):  121. 
    摘要 ( )   PDF (16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采油井井筒结构,建立了接力热管抽油杆井筒中稠油温度分布的计算模型,分析了接力热管改善井筒热损失的原理,讨论了不同井底稠油温度及不同稠油产量情况下的接力热管井筒伴热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稠油产量增加,井底稠油温度升高,井筒热损失增大,但井口稠油温度随着升高;且稠油产量越小,井底稠油温度越高,热管伴热的效果越明显。在不消耗额外能量的前提下,依靠井底稠油的自身能量,通过接力热管的高效传热,可降低井筒的热损失,提高井筒上部稠油的温度,从而改善稠油的流动性。
    王家岗油田高凝油储层热污水压裂液技术
    姜阿娜
    2013, 20(6):  126. 
    摘要 ( )   PDF (9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王家岗高凝油储层在压裂过程中易产生冷伤害的问题,提出了高凝油储层热污水压裂技术。由于热污水在配制常规瓜胶压裂液时,存在配伍性差、交联冻胶热稳定性差的问题,开展了热污水胍胶压裂液体系的研究,研发了新型有机硼锆JH交联剂。该交联剂其可以完全分散在水中,与常规羟丙基胍胶可形成高黏度冻胶体。室内实验及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压裂液体系能满足现场施工要求,是高凝油储层压裂改造的一项有效措施。
    压裂参数对煤储层水力压裂裂缝的影响
    王晓锋,解慧,扈金刚,唐书恒,朱卫平
    2013, 20(6):  127. 
    摘要 ( )   PDF (13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沁水盆地南部为研究对象,以流体连续性方程和裂缝内的压降方程为依据,以有限元软件ANSYS为平台,模拟了注入压力和压裂液黏度等压裂施工参数对煤储层水力压裂起裂压力和裂缝扩展的影响。模拟发现,裂缝起裂瞬间,射孔尖端受到的张应力等于煤岩的抗拉强度,且随着远离裂尖而逐渐减小;最大缝长和最大缝宽都随着注入压力的增大而近似线性增大;随着压裂液黏度的增大,最大缝长逐渐减小,最大缝宽逐渐增大,裂缝的起裂压力不变化。
    超低浓度胍胶压裂液在姬塬油田的应用
    吕乃欣,高 燕,尹成先,宁治军,马 云
    2013, 20(6):  133. 
    摘要 ( )   PDF (1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常规胍胶压裂液体系存在残渣含量高、储层和支撑裂缝伤害大、压裂液返排率低及成本高等问题,根据胍胶交联所需的临界重叠浓度,进行新型超低浓度压裂液体系研究。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新型超低浓度胍胶压裂液体系耐温达95℃,破胶液残渣为172mg/L,岩心伤害率为15%~22%,返排率为43.9%~99.80%,增产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复杂岩性储层压裂技术研究
    尚立涛
    2013, 20(6):  137. 
    摘要 ( )   PDF (13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拉尔盆地断块多、储集类型多、储层低渗透,物性条件复杂、敏感性强,常规压裂效果差,同时受井网与压裂施工成本的限制,无法采用大规模压裂。为此,需扩大裂缝与油藏的接触面积,提高单井产量,才能提高压裂效果。基于对储层岩性复杂程度的准确认识,使用全缝长裂缝形态模拟来优化压裂设计,通过应用可降解纤维+高浓度陶粒缝内暂堵的工艺方法形成了多分支裂缝压裂技术。现场试验14井次,压裂后平均单井增油3.8t/d,同时采用多分支缝压裂技术的重复压裂井压裂后产量达到7.0t/d,超过初次常规压裂产量4.5t/d,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