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2-25
    综述
    生物成因气生成演化模式探讨
    林小云,高甘霖,徐 莹,任 莹,薛 颖
    2015, 22(1):  1. 
    摘要 ( )   PDF (21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生烃模拟实验资料及生物成因气藏实例分析,在总结生物成因气形成过程和生物气源岩有机质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生物成因气生成演化模式,为生物气源岩生气能力评价提供依据。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co2 还原和乙酸发酵2 种途径形成生物气。沉积物中有机质被降解的过程及形成的产物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生气早期具低温、高硫酸盐抑制等不利条件,生物气产率较低;生气高峰期深度约为300~1 600 m,发酵菌优先利用可溶有机质分解成产甲烷菌可利用的底物,同时生成大量甲烷,以35~55℃为最佳生气温度;生气晚期,地温达70℃以上,不适宜产甲烷菌群生存及可利用底物减少,甲烷产率很低;沉积物处于硫酸盐还原带且该带具一定厚度时,最有利于生物甲烷生成并保存。
    地质勘探
    曲堤油田中南部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
    国景星,郭卫萍,修春红,贺岁锋
    2015, 22(1):  8. 
    摘要 ( )   PDF (14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曲堤油田中南部油气分布及油藏特征复杂。为进一步摸清油气分布规律,深化油气勘探,针对馆三段、沙三段、沙四上亚段和沙四下亚段等4 套含油层系,运用油气藏精细解剖技术,识别出断层、岩性、复合等多种类型油气藏。宏观上,区域构造背景、油源断裂及区域性盖层控制曲堤油田的油气成藏;微观上,低级序断层、沉积微相、不整合及微构造控制区块内的油气分布。由断层、不整合面、砂体组成的阶梯状输导成藏模式为研究区主要成藏模式。
    时频分析技术识别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河道砂体
    杨道庆, 张永华,罗家群,赵雨晴,李恒权
    2015, 22(1):  12. 
    摘要 ( )   PDF (25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泌阳凹陷毕店地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扇三角洲等多物源砂体厚度不稳定、整体偏薄的问题,采用正演、时频分析及地层切片技术开展河道砂体识别研究。通过层位精细标定,确定B398 井油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采用时频分析方法,确定有利于描述目标储层的分频数据体;通过构造精细解释,确定储层构造背景;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以分频体为基础,通过构造精细解释及地层切片技术,准确刻画构造特征及砂体边界,有效识别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平面展布。在该区相继部署的B398、B404、D5、D8 等井均获得日产20 t/ d以上的高产工业油流,取得较好勘探效果。
    六盘山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关宝文,郑建京,许世阳,郭建明,杨 燕
    2015, 22(1):  16. 
    摘要 ( )   PDF (27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能早日在六盘山盆地获得工业性油流, 基于野外露头、最新地震、钻井资料以及前人认识, 系统分析了六盘山盆地油气成藏生储盖组合、平面展布及其成藏时空匹配关系。研究表明: 古近系寺口子组砂岩能作为区域性储层, 含石膏层清水营组泥岩可作为区域性盖层, 乃家河—马东山组低成熟度烃源岩是油气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 油气成藏时空匹配具有良好对应关系, 在埋深较大的构造圈闭区域有可能发现油气藏, 罗川1、黑城和九彩1 是重点研究区域。
    王146地区沙四上亚段特稠油特征及成因模式
    马存飞,董春梅,任丽华,林承焰,郭美伶
    2015, 22(1):  22. 
    摘要 ( )   PDF (16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王家岗油田王146 地区沙四上亚段原油为高密度、高黏度、高胶质及高沥青质的特稠油。根据沙四段烃源岩特征、原油物性分布、地球化学指标和地层水水型,结合区域地质条件,探讨了王146 地区特稠油的成因。分析认为,特稠油的形成属于复合成因,低熟的原生型稠油对原油稠化有贡献,而低熟和成熟原油运聚过程中的氧化、生物降解和水洗等次生作用是特稠油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埃塞俄比亚欧加登盆地构造演化及有利区分析
    李建英,陈 旭,张 宾,杨金磊,苏 奥
    2015, 22(1):  26. 
    摘要 ( )   PDF (24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欧加登盆地油气探明程度低,处于早期勘探评价阶段。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少量钻井和地震数据,认为盆地为东非裂谷系构造成因,伸展构造环境下(半) 地堑、地垒、掀斜断块等构造样式常见,相应发育断(块)鼻圈闭、构造-岩性圈闭和生物礁建隆。勘探部署首选区为中央隆起带及外围斜坡地带。中央隆起带形成时间早,后期受东非大裂谷作用较弱,西部紧邻生油凹陷,发育多套储盖组合,成藏条件优越,且已经发现一定规模的油气藏,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区带。
    吉林省页岩气发育有利条件与分布
    荆铁亚,林腊梅,封 富,杨 光,张 健
    2015, 22(1):  31. 
    摘要 ( )   PDF (15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吉林省页岩的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着手,分析页岩气发育的有利条件和分布特征。松辽盆地南段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等地层发育有大套暗色页岩,以III 型干酪根为主,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TOC 含量普遍大于1%。青山口组和嫩江组地层暗色页岩厚度为50~200 m,TOC>2%,以I 型干酪根为主,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页岩气勘探方向应为断陷期内的有机质丰度大但埋藏相对较浅的区域;坳陷期主要为热成因的天然气或原油裂解气发育区。吉林省中东部的延吉、伊通地堑等盆地在中新生代发育了多套有机质丰富的湖相页岩,累计厚度大,有机质丰度变化大(TOC 为0. 5%~2. 5%),热演化程度适中(R 为0. 5%~2. 0%),以腐殖型干酪根为主。另外,在东部火山岩残余地层区域,震旦系青沟子组、石炭系太原组以及白垩系大拉子组也有一定的页岩气资源潜力。
    南堡油田沙一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陈 吉,吴远坤,孙爱艳,宋宝顺,仲学哲
    2015, 22(1):  36. 
    摘要 ( )   PDF (34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堡油田深部储层水体较深、湖盆面积广、埋藏深,导致深部储层泥质含量较高、压实作用较强,储层较差,寻找优质储层是勘探开发的重点。运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和其他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分析了P1、P2 断块的沉积相、储层物性、储层孔隙喉道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研究了南堡油田深层优质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P1 断块发育三角洲相,储集砂体较薄、连通性差,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胶结物和泥质杂基含量高,储层综合评价为中孔、特低渗、细喉道型储层。P2 断块发育砂质碎屑流沉积,储集砂体较厚、连通性好,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胶结物和泥质杂基含量少,储层综合评价为中孔、中低渗、中喉道型储层。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对储层影响显著,三角洲相储层较差,砂质碎屑流储层较为优质,且优质储层均发育在强溶蚀相中。
    塔城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吕铁良,曲彦胜,王圣柱,庄新明,赵玉峰
    2015, 22(1):  41. 
    摘要 ( )   PDF (29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塔城盆地勘探程度低、构造及演化认识不清等关键问题,运用构造解析理论,搞清了研究区“两坳夹一隆”的构造格局;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构造演化历程并明确了对烃源岩发育与热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发育泥盆系和石炭系2 套主力烃源岩层系、砂砾岩与火山岩2 种类型储层、纵向深大断裂与横向不整合面复合输导体系,建立了古生古储型和古生新储型2 类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下步有利勘探方向。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芦草沟组低渗储层评价
    张大权,邹妞妞,姜 杨,马崇尧,杜社宽
    2015, 22(1):  46. 
    摘要 ( )   PDF (20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碎屑岩低渗透储层评价机制包括沉积类型和低渗储层岩石特征评价。在地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物源、沉积相和岩石储层特征等对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二叠系芦草沟组低渗透储层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芦草沟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2 种亚相,其物源来自北部北三台凸起、南部博格达山;芦草沟组分为2 段,其中芦草沟组一段分布范围有限,属填平补齐,芦草沟组二段分布范围较大,沉积厚度约占据整个芦草沟组的2/3。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空间类型等研究,认为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属于中—低孔、低渗储层。根据沉积相类型和低渗透储层岩石特征对芦草沟组作出了综合评价,有利储层的分布与沉积相展布密切相关,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固市凹陷生物气勘探前景浅析及勘探开发建议
    李 正,张 阳,贾胜娟
    2015, 22(1):  52. 
    摘要 ( )   PDF (15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以来渭河盆地被认为是油气勘探的禁区,通过对固市凹陷张家坡组烃源岩、储层、盖层和圈闭等油气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张家坡组烃源岩具有较典型的生物气地球化学特征。河湖相砂岩物性良好,盖层封盖能力强,潜在发育有岩性、地层和断层圈闭,渭河盆地具有形成生物气的基础地质条件,固市凹陷北缓坡是生物气勘探重点区域。渭河盆地生物气勘探还存在勘探难度大、开发周期长等问题,通过理论创新、科技投入、政策支持及多元化发展等途径加以解决,渭河盆地生物气勘探前景不容低估。
    南皮斜坡孔二段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李宏军,李会慎,曾建宏,王 莉,陈满斗
    2015, 22(1):  56. 
    摘要 ( )   PDF (3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皮斜坡是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南部的大型继承性斜坡。以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为指导,开展斜坡控砂机理和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研究认为,该区高斜坡发育常规砂岩储层构造及岩性油藏;中斜坡发育低孔、低渗储层岩性油藏;前端及古湖盆中心形成致密油藏,3 类油藏顺序分布,叠合连片。以此认识为指导,实现了该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突破与规模增储。
    上扬子区龙王庙期碳酸盐岩台地模式及油气勘探
    冯伟明,刘建清,谢 渊,林家善
    2015, 22(1):  61. 
    摘要 ( )   PDF (18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碳酸盐岩沉积学为基础,利用钻井岩心、野外露头和测井资料,对上扬子龙王庙组的碳酸盐岩台地模式及其油气勘探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龙王庙中、晚期,上扬子碳酸盐岩台地初具镶边台地模式特征,局限台地相带宽广,开阔台地相带狭窄,可见台地边缘以及台缘斜坡带沉积。龙王庙组台内滩沉积体易形成溶蚀孔隙储层,咸化澙湖相膏盐岩能作为区域性优质盖层,与台内滩相和咸化澙湖相相关的圈闭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济阳坳陷太古界潜山油气成藏及有利勘探区
    孟 涛
    2015, 22(1):  66. 
    摘要 ( )   PDF (15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济阳坳陷太古界潜山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不清及油气勘探程度低等问题,综合运用钻井、地震和测试资料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太古界潜山具有良好的生储盖配置,有利储集层和油气输导体系为济阳坳陷太古界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预测出义和庄潜山带和孤岛潜山带为济阳坳陷太古界下一步的有利勘探区,其中义和庄潜山带的油气勘探重点在于寻找内部储层,孤岛潜山带则应确定输导砂体和区域盖层。
    塔河油田跃参1 号区块油气富集规律
    窦 莲,吴 鲜,吴行舟,邵小明,韩 勇
    2015, 22(1):  70. 
    摘要 ( )   PDF (26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地质、物探、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地化分析及生产数据等资料,对塔河油田跃参1号区块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跃参1 号区块奥陶系油气富集程度受T74不整合面、断裂、储层、构造等因素综合影响;T74 不整合面是古岩溶发育的前提,也是油气横向调整和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断裂控储、控藏特征明显,主干断带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控制原油密度分布,油气富集程度高;远离主干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油气富集较差,连通主干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油气富集较好;T74 古构造高部位的断裂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油气富集程度高,是勘探有利区。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基岩气藏成藏条件分析
    孙秀建,阎存凤,张永庶,马 峰,黄成刚
    2015, 22(1):  75. 
    摘要 ( )   PDF (24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基岩前期勘探研究程度较低,近几年对阿尔金山前基岩成藏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阿尔金山前发育的基岩储层具备裂缝加孔隙的双重储集空间,下第三系底部致密盖层为基岩储层提供了有效的封盖条件,侏罗系生烃凹陷内形成的天然气通过断裂—不整合输导体系向基岩储层运聚并成藏;阿尔金山前具备形成大型基岩气藏的地质条件,是柴达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
     北部湾盆地高放射性储层地质成因分析与评价
    吴 健,胡向阳,梁玉楠,吴一雄,汤 翟
    2015, 22(1):  79. 
    摘要 ( )   PDF (24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北部湾盆地高放射性储层测井评价中存在的困难,基于自然伽马能谱和成像测井,参考各种岩心分析资料,分析了储层的宏观、微观特征以及矿物组分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地层具有高放射性的主要原因是富含钾长石,结合区域构造和沉积特征,进一步指出这是近物源、短距离搬运和快速沉积的结果;针对高放射性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根据电阻率、孔隙度曲线以及录井资料对其进行综合识别;在定量评价方面,采用多矿物最优化模型与中子—密度交会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地层的泥质含量和孔隙度;也可得到地层中主要矿物组分的体积含量。最终的解释成果经过岩心资料的标定和取样的证实,表明所用的方法是有效和可靠的。

    油藏工程
    超稠油油藏火驱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实验研究
    刘其成,刘宝良,程海清
    2015, 22(1):  84. 
    摘要 ( )   PDF (17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驱辅助重力泄油技术是一种能把火驱的高热效、重力对燃烧前缘的稳定特性、油藏热油运移距离短综合在一起的火驱开发前沿技术。以S1-38-32 块超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制的火烧油层比例模拟实验装置,分析了实施火驱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的可行性。根据火线形成与拓展特征,认为点火之前初始热通道的建立、维持泄油斜面的稳定是实现稳定泄油、避免气窜导致火线烧毁水平生产井的重要条件。探索了火线沿水平井段完整推进的3 种调控方法。该研究可为试验方案设计、现场实施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
    基于动态分析的多井串接井组产水量劈分方法
    熊 钰,汪来潮,张 辉,范继武,陈 霖
    2015, 22(1):  88. 
    摘要 ( )   PDF (1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特低渗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往往采用多井串接集气而不计量单井产水量,在节约成本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给生产动态分析带来诸多困难。在分析集气站总体产水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单井水量对比,总站水量约束” 的劈分思路,结合积液量变化对套压的影响,建立了简化集输工艺下集气站总产水量到单井产水量的劈分方法。以S65-1 集气站试验区为例,该方法的相对误差小于20%,平均相对误差为8%,验证了新方法的可靠性。对低渗气田产水区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温度对油砂沥青相渗规律影响研究
    李兆敏,王壮壮,李松岩,李 威,刘尚奇
    2015, 22(1):  92. 
    摘要 ( )   PDF (1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油砂沥青等超稠油油藏热采过程中相渗规律研究较少的现状,通过非稳态热水驱实验,利用JBN 方法计算油水相对渗透率,探究温度对油砂沥青相渗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含油砂沥青储层而言,油相相对渗透率较大,水相相对渗透率很小,油水相对渗流能力极不平衡;随温度升高,束缚水饱和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减小,油水相对渗透率都增大,两相共渗区间扩大;超高的原油黏度和胶质沥青质含量是造成油砂沥青相渗规律有别于稀油的主要原因;高黏油相对水相的阻碍作用使水相相对渗透率远小于油相相对渗透率;温度升高,原油黏度减小,胶质沥青质解吸,进而影响油水分布、润湿性及水相黏性指进程度,引起渗流规律的变化。
    储气库调峰能力数值模拟研究
    殷代印,何 超,董秀荣
    2015, 22(1):  95. 
    摘要 ( )   PDF (16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喇嘛甸北块确定储气库调峰能力的问题,在油气过渡带油气运移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对储气库油气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监测,确定油侵气窜发生的参数界限,进而得到油区气区之间的最大压差。运用数值模拟、气藏工程方法,从最大压差推导出储气库实际的调峰能力,从而确定储气库注采气阶段的调峰能力。研究表明,萨一组储气库最大注采气能力为1. 90×10;萨二组层储气能力为1. 10×10,地下总供气能力为1. 10×10。研究成果对指导储气库的扩建具有重要意义。
    页岩气藏压裂缝网模拟及沟通效果评价
    郭小哲,赵 刚
    2015, 22(1):  99. 
    摘要 ( )   PDF (14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缝网模拟及压裂沟通效果评价模型的建立,为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裂缝系统描述提供了简洁优化分析方法。在综合模型中,对单井控制区域内的不同类型天然裂缝组进行模拟,构建了天然裂缝模拟模型;与分段压裂参数相结合,提出了裂缝网络与天然裂缝相交后延伸走向计算方法,建立了人工缝网模拟模型;在原有压裂评价参数的基础上,增设了6 个缝网沟通效果评价指标,用以更深入研究压裂过程中的参数影响程度。在实例分析中,进行了模型缝网模拟与微地震监测、模型压裂效果与数模产能评价2 个方面的对比,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
    苏53 区块水平井整体开发技术
    李文权
    2015, 22(1):  107. 
    摘要 ( )   PDF (17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苏里格气田单井产量低、水平井开发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运用苏里格地区水平井开发经验,在苏53 区块开展水平井整体开发试验。利用数值模拟、地震反演、微地震裂缝监测等技术手段,进行油气富集区优选、整体部署、地质导向、压裂增产等关键技术研究。研究表明:开发区适合采用600 m×1 200 m 不规则菱形井网开发,合理水平段长度为1 000~1 200m。目前区块天然气生产能力为20.0×10 /a,水平井初期平均单井产气量超过8. 0×10 /d。研究成果对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整体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多因素水淹强度指数在剩余油评价中的应用
    王婧慈,郭海敏,令狐松,单沙沙,李婷婷
    2015, 22(1):  109. 
    摘要 ( )   PDF (14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常规测井解释方法确定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时参数难以确定、测井资料缺失等问题,选用合理的水淹评价因素,利用基于椭圆基函数的动态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对水淹强度指数进行多因素预测,得到由多因素水淹强度指数划分的水淹级别和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实例证明,水淹级别预测正确率为100%,剩余油饱和度计算相对误差在10. 7%以内,具有现场应用意义。
    多层合采气藏分层储量动用特征及判定方法
    徐 轩,朱华银,徐 婷,郭 辉,闫永强
    2015, 22(1):  111. 
    摘要 ( )   PDF (15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多层气藏合采过程中分层产气量差异大、储量动用不均衡的问题,运用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定量地研究了层间非均质性和压力系统差异对分层产气量和储量动用的影响,提出储量动用均衡性的界定方法,即分层累计产气量贡献率比值小于3 ∶ 2 为储量动用较均衡;分层累计产气量贡献率比值大于3 ∶ 2 而小于3 ∶ 1 为储量动用欠均衡;分层累计产气量贡献率比值大于3 ∶ 1 储量动用不均衡。以此为依据,获得了多层气藏气井分层储量动用判定方法及判断图版。实例分析表明,利用此方法可在开发方案决策前对层间分层产气量贡献和储量动用均衡性进行评估,为气藏储量动用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二氧化碳驱油藏有利沉积相组合研究
    钟张起,侯读杰,李跃红,刘鹏程,安 丽
    2015, 22(1):  115. 
    摘要 ( )   PDF (1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CO2 驱时,气体突破时间延长,可提高经济效益。以中原油田某研究区块储层条件为基础,运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不同沉积相组合储层CO2 驱开发效果。数模结果表明,平均渗透率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加,生产时间逐渐缩短,采收率和气体突破时间逐渐增加,井口产出CO2 气体的峰值产量逐渐降低。在水下分流河道侧翼部署注入井和采油井,通过压裂引流,开采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的原油,可有效减缓气窜,延长开发时间,提高原油采收率。
    超重油油藏水平井冷采加密优化研究
    李星民,陈和平,韩 彬,沈 杨,李松林
    2015, 22(1):  118. 
    摘要 ( )   PDF (13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M 区块泡沫油型超重油油藏采用600 m 排距水平井平行布井冷采开发。利用物理模拟和多组分泡沫油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区块加密提高泡沫油开采效果的机理和加密技术策略,并通过经济评价综合优选了水平井合理加密排距。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加密能够激励泡沫油驱油作用,提高冷采效果;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综合研究表明,区块采用加密至300 m 排距的水平井平行布井方式,在将冷采的采收率提高到12. 6%的同时,综合经济评价指标亦最优,并且早期加密效果好于后期加密。M 区块水平井加密实施效果明显,对该区块及类似区块实现冷采快速规模上产,并充分发挥泡沫油驱油作用,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考虑多因素的页岩气吸附能力计算模型
    梁 彬,姜汉桥,李俊键,糜利栋,王 磊
    2015, 22(1):  121. 
    摘要 ( )   PDF (1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预测室内实验无法模拟的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页岩储层的最大吸附量,以Langmuir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同时考虑温度、压力以及镜质体反射率的多因素吸附能力计算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深度增加,储层的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加,页岩气最大吸附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相同深度下,镜质体反射率越大,吸附能力越大。该计算模型克服了常规等温模型存在的缺陷,可为页岩储层评价提供一定的指导。
    人工裂缝对低渗透油藏油水渗流影响实验研究
    孟 阳
    2015, 22(1):  124. 
    摘要 ( )   PDF (14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人工裂缝对低渗透油藏的油水渗流规律及开发效果的影响,利用浊积岩低渗透油藏天然岩心进行油水渗流规律实验,对岩心进行了人工造缝,对比分析4 种渗透率级别、3 种裂缝形态的岩心油水驱替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裂缝的存在会造成岩心拟启动压力梯度降低,油相渗透率下降,水相渗透率上升,残余油饱和度增大,油水共渗区变窄;含垂直缝的岩心水驱采出程度明显大于无裂缝岩心,改善了岩心水驱油效果;水平缝使岩心水驱油效果变差。
    含微裂缝低渗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其对产能影响
    徐新丽
    2015, 22(1):  127. 
    摘要 ( )   PDF (1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裂缝岩心应力敏感性,通过改变围压的大小来实现岩石受到的有效应力变化,并分别计算不同有效应力下渗透率的变化来评价储层应力敏感性,同时分析了其对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含微裂缝岩心的应力敏感程度很弱,渗透率变化率低于30%,敏感曲线分为2 个阶段:第Ⅰ阶段渗透率下降幅度超过20%,主要是以发生微裂缝受压闭合的拟塑性变形为主;第Ⅱ阶段渗透率下降幅度低于10%,该阶段主要以岩石骨架颗粒本体被压缩的弹性形变为主,实际储层的净应力多处于该阶段。因此,应用第Ⅱ阶段来评价含裂缝储层的应力敏感性更符合实际,含微裂缝岩心的应力敏感性均高于基质岩心。经计算可知含微裂缝岩心应力敏感对产能影响较小,由提高生产压差造成的应力敏感不会导致产能的大幅变化。
    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差异连通及水淹特征研究
    巫 波,刘 遥,荣元帅,张 晓
    2015, 22(1):  131. 
    摘要 ( )   PDF (11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蚂蚁体追踪裂缝技术叠合能量属性预测溶洞技术,研究了碳酸盐岩油藏缝洞空间配置关系,并利用裂缝空间连通率、类干扰和示踪剂方法,明确了缝洞空间存在差异连通。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裂缝油井见水深度与见水时间关系及注采响应持证,进行水淹特征研究,明确了低水淹分布的有利区域。研究表明,裂缝溶洞叠合预测技术能更好地反映缝洞空间差异连通,明确缝洞动用状况,是研究剩余油分布的一种有效方法。
    非常规岩性油藏氮气驱技术研究与试验
    乞迎安,汪小平,杨 开,田 鑫,陈志会
    2015, 22(1):  134. 
    摘要 ( )   PDF (1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沙坨油田为裂缝—孔隙双重介质特征、正韵律沉积的火山岩油藏,注水开发产量递减大,采油速度低,转变开发方式十分必要。开展发泡体积、半衰期等性能进行评价实验,优选了SDS 作为发泡剂;通过长岩心模型驱替实验,确定了泡沫的最佳气液比为2 ∶ 1;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注采垂向位差对驱替效果影响,最终确定了“低注高采” 的气驱方式。现场开展了1 个井组的先导试验,与气驱前对比,井组平均日增油8. 2 t/ d,含水率降低4.3%,累计
    增油3 517 t,阶段投入产出比为1. 0 ∶ 2. 1,氮气驱先导试验的成功开展,拓展了氮气驱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层特稠油油藏氮气泡沫驱主控因素分析
    郑 强,刘慧卿,高 超,李 芳
    2015, 22(1):  137. 
    摘要 ( )   PDF (13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稠油油藏在蒸汽驱后期往往存在吸汽剖面不均、蒸汽波及体积减小、热效率降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蒸汽驱采收率的提高,而蒸汽驱后转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能有效提高波及系数,增加蒸汽波及体积。以河南油田某井区油藏参数为基础建立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特稠油油藏蒸汽驱后转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通过正交数值实验分析方法确定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采注比为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的主控因素,各因素对采出程度的影响程度大小的排序为采注比、注入段塞体积、注汽强度、发泡剂浓度、气液比。研究结果为特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最优方案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钻采工程
    新疆油田气井排液采气工艺优选方法
    刘 捷,廖锐全,陈 进,徐小辉
    2015, 22(1):  141. 
    摘要 ( )   PDF (13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新疆油田气藏进入开发中后期,相当数量的气井已经出现井筒积液,严重影响了气井的正常生产。为使气井稳产,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研制了排液采气工艺技术优选图版。在新疆油田排液采气工艺初选的基础上,结合积液诊断精度较高的Coleman 模型,以生产液气比和日产气量为横、纵坐标,绘制了新疆油田排液采气工艺优选宏观控制图。应用该图版对新疆油田积液气井的排液采气工艺进行优选,现场实施效果表明,该方法选择的工艺技术达到了使气井稳产,甚至增产的目的。
    温压成膜封堵技术研究及应用
    王伟吉,邱正松,暴 丹,王洪伟,钟汉毅
    2015, 22(1):  144. 
    摘要 ( )   PDF (15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KL3-2 油田开发井钻遇的明下段、馆陶组和东营组岩性为泥岩互层、分散性强、胶结性差、存在断层,易导致钻头泥包、起下钻遇阻、憋扭矩、倒划困难、井漏等井下复杂情况。针对井下复杂情况,按照强化砂岩封堵、强化砂泥岩互层胶结和强化泥岩抑制的钻井液技术对策,采用复合封堵剂PFS、温压成膜剂HCM 和页岩抑制剂胺基硅醇HAS 研制了温压成膜封堵钻井液体系,探讨了其作用机理。室内评价表明,温压成膜封堵钻井液有着较强的封堵性和抑制性,储层保护效果好。现场应用表明,温压成膜封堵钻井液配置简单,性能稳定,便于维护,能有效解决砂泥岩互层井下复杂情况,提高钻井效率。
    低压井负压冲砂强制排砂技术
    管九洲
    2015, 22(1):  148. 
    摘要 ( )   PDF (14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开发后期,由于长期开采,油层压力逐渐降低,造成冲砂作业过程中冲砂液大量进入油层,污染油层,造成油井近井地带渗透能力降低,影响油井生产。地层砂在冲砂过程中,随冲砂液大量返回油层,生产时随井液流到井筒,出现卡泵和埋油层情况,造成频繁作业,严重影响油井生产时率。为改善常规冲砂工艺冲砂液大量漏失的状况,研究了低压井冲砂强制排砂技术。该工艺实现了一次管柱强制排砂和负压冲砂,冲砂时井底压力小于油层压力,可快速建立循环,抑制冲砂液漏入油层,达到彻底排砂、冲砂和保护油层的目的。矿场试验表明,该技术适用于欠平衡井,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冲砂液漏失问题,冲砂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