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2-25
    地质勘探
    中国东西部油砂矿带成藏对比及勘探启示
    崔鑫,李江海,李维波,刘仲兰
    2016, 23(1):  1. 
    摘要 ( )   PDF (35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油砂分布广泛,东、西部地区油砂成藏规律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中国东、西部地区主要油砂矿的产出层位、源储关系和成藏过程等对比分析,对油砂矿藏形成机制、成藏模式及勘探启示进行总结。研究表明:东部油砂矿主要形成于原油长距离侧向运移过程中的逸散降解作用,而西部油砂矿则多形成于盆地改造对于原始油藏的氧化降解作用;成藏模式上,东部为单斜坡逸散型拉张断裂疏导型和构造反转抬升型,西部为多级斜坡逸散型、逆冲断裂疏导型和多期叠合抬升型;东部油砂主要富集在盆地斜坡区和构造反转区,勘探应以沉积相的精细刻画为主;西部油砂主要富集在前陆冲断带和山前带地区,勘探应以地表勘察和有效圈闭落实为主。研究结果对中国东、西部地区的油砂勘探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塔河10区奥陶系颗粒滩灰岩储层发育特征
    范卓颖,林承焰,任丽华,鞠传学
    2016, 23(1):  6. 
    摘要 ( )   PDF (3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10区奥陶系发育大量的颗粒灰岩致密储层,但早期的勘探开发中往往忽视其重要性,对其储层物性与分布规律研究较少。通过岩心、薄片等多种方法,结合地震资料研究,系统地分析了该类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等特征。研究认为,塔河10区奥陶系颗粒灰岩分布广泛,厚度大,含油性好,其中发育原生微孔隙和裂缝,在后期的溶蚀作用下成为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使得颗粒灰岩成为优质的碳酸盐岩储层。通过生产数据的分析和储层研究认为,目前开发的油气不全都来源于缝洞储层,而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颗粒灰岩基质。颗粒灰岩储层的勘探开发对提高塔河油田产量和剩余油的挖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图尔盖盆地1057区块滑塌扇体地质特征分析
    石巨业,樊太亮,于东方,冀晓珊
    2016, 23(1):  11. 
    摘要 ( )   PDF (34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及地震地层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地震属性特征分析、相干体分析和三维可视化子体雕刻技术等方法,对南图尔盖盆地1057区块中侏罗统新发现的滑塌扇体进行研究和预测,并结合有限的测井、录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背景,对滑塌扇体进行定量、半定量描述,研究其空间展布形态及其内部结构。研究表明:滑塌扇体在平面上沿边界断裂呈SW—NE向近椭圆形展布,面积约为4km2内部非均质性较强并向地堑深部延伸,纵向上滑塌扇体相互叠置并展现了泥包砂的地层结构。通过均方根振幅、平均瞬时频率、能量半衰时以及沿层相干4种地震属性综合分析,可以有效排除单一地震属性的不确定性以及多解性,从而实现对滑塌扇体的空间描述及地质特征分析,研究区滑塌扇体具有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可以作为下一步勘探的主要目标。
    湘鄂西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测井评价
    陈康,张金川,唐玄
    2016, 23(1):  16. 
    摘要 ( )   PDF (20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井评价技术具有纵向上信息连续且分辨率高的优势,利用测井技术评价页岩含气性,能经济并有效地指导页岩气勘探。遴选了与湘鄂西龙马溪组页岩地质参数密切相关的测井曲线,应用合适的计算模型对有机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和含气性参数进行预测和评价。测井评价结果显示该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丰度高,孔隙度较低,含气饱和度高,吸附气含量较游离气多,总含气量较高,平均为1.705m3/t。通过对3段页岩气层的研究,认为含气量与TOC和孔隙度成正相关关系,且单位TOC的含气量和孔隙度在页岩底部会明显升高,为页岩底部储集空间大、封闭性强、天然气逸散能力弱所致,说明该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层底部具有较强的页岩气富集能力。
    徐东地区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储层综合定量评价
    陈欢庆,胡永乐,闫林,张晶,童敏
    2016, 23(1):  21. 
    摘要 ( )   PDF (18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火山岩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有效评价难度大等问题,以松辽盆地徐东地区白垩系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储层为例,运用SPSS聚类分析软件,利用10口井60块岩心分析测试资料、23口井206块压汞资料和32口井的精细测井解释成果,对储层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火山岩可以划分为Ⅰ、Ⅱ、Ⅲ和Ⅳ等4类储层,其中I类储层最少,储层以II类和III类(中等至差储层)为主,有利储层发育的部位主要位于研究区的中北部和西南部,层位主要为YC1I1小层YC1II1小层,储层分类评价的结果为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探井孔隙压力复合预测方法研究
    陈子剑,邓金根,蔚宝华
    2016, 23(1):  25. 
    摘要 ( )   PDF (13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常规探井孔隙压力计算模型选择困难、计算参数反演误差大的问题,运用水力连通方法和断层稳定性方法,完善计算参数,提高孔隙压力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利用水力连通原理对参考井孔隙压力测试结果进行修正可以有效提高计算参数反演的精度;对于任意稳定断层,存在地层孔隙压力上限值,当断层倾角为65.2°时该值最小,该结论可用于进一步校正计算参数。实践表明,该方法预测的孔隙压力精度可达92.75%以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
    长白坳陷白垩系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
    吴佳忆,施尚明,杜先利
    2016, 23(1):  28. 
    摘要 ( )   PDF (35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白坳陷是一个典型多旋回叠合型盆地,或蕴藏数量可观的油气资源。基于30余口探井资料、煤田钻井的地质及测井资料和145块岩石样品的测试结果,结合火山岩岩相图和产能资料分析,系统研究了长白坳陷白垩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认为,长白坳陷的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断裂交汇部位、火山口—近火山口相带中爆发相的火山碎屑岩及凝灰质砂岩岩层中。研究为综合评价长白坳陷有利火山岩储层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冷湖地区油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梁晓飞,曹占元,吴远东 贺聪,张晓宝
    2016, 23(1):  33. 
    摘要 ( )   PDF (14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油砂资源最为丰富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对油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甚少。依据油砂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以探明冷湖地区油砂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通过对柴北缘冷湖地区五号构造带古近系上干柴沟组8个油砂样品的质谱、色谱分析显示,油砂常规甾烷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ΣC21-与ΣC22+的比值为0.73~2.16,4-甲基甾烷与常规甾烷比值为0.051~0.143,反映母质来源为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源; C29ββC29 (ββαα)的比值为0.350~0.532, C29ααα-20SC2920(SR)的比值为0.397~0.493,TsTm的比值为1.106~1.148, C30βαC30αβ的比值为0.082~0.189,反映油砂样品已达到成熟阶段。伽马蜡烷与0.5C31霍烷比值较低为0.117~0.423,且升霍烷未出现翘尾现象,反映油砂源岩为淡水沉积环境。降新藿烷C29TS与C30重排藿烷较发育,说明其烃源岩与煤系有直接关系。该研究成果为冷湖地区油砂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太原组页岩气成藏特征
    周 帅,陈尚斌,司庆红,韩宇富,张 超
    2016, 23(1):  38. 
    摘要 ( )   PDF (27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太原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测试,分析太原组泥页岩的空间展布、储层地球化学与物性特征以及页岩气成藏特征,估算页岩气资源潜力。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太原组泥页岩沉积于三角洲平原和潮坪—潟湖环境,沉积厚度为30~70m,自东向西变薄;泥页岩有机质为Ⅲ型干酪根,有机碳含量为4.06%,成熟度为0.90%~2.40%,处于中等—过成熟阶段;储层孔隙以微孔为主,脆性矿物含量超过45%,具较好的页岩气源岩和储层条件;页岩气藏主要为深埋热作用与岩浆热作用叠加的热成因型气藏,形成于早白垩世的生烃高峰期。采用体积法估算页岩气资源量约为1.9243×1012m3;初步优选出临县—兴县和石楼—隰县—大宁—蒲县等2个勘探有利区,有利区页岩气资源潜力约为0.92×1012m3,该研究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富林、青东地区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
    方正伟
    2016, 23(1):  44. 
    摘要 ( )   PDF (34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明确济阳坳陷东部富林、青东地区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利用岩心、薄片及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区火山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玄武粗安岩、粗安岩、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4种火山岩储层岩石类型,玄武粗安岩、粗安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具有壳幔混源的地球化学特征;该区古火山具有点式喷发的特点,形成的火山岩相以爆发相和溢流相为主,原生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和残余气孔,次生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和基质溶孔;受岩相、构造活动、风化及溶蚀作用、充填作用的控制,火山岩有利储层平面上分布于裂缝发育带与古火山口周缘叠加区域,垂向上发育在风化淋滤带与熔岩顶底冷凝带内。利用研究成果厘定了平面上有利勘探区带,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奠定了基础。
    渝东南地区彭页1井泥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苑丹丹,卢双舫,陈方文,肖 红,吴逸豪
    2016, 23(1):  49. 
    摘要 ( )   PDF (22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渝东南地区泥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认识不清的状况,应用氩离子剖光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汞、低温N2 吸附解吸等方法,对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泥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类型及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页岩样品中主要发育微裂缝、微孔道、絮状物孔隙、晶间孔、晶内孔、有机质孔隙和生物化石内孔隙等孔隙类型,其中微裂缝、微孔道和絮状物孔隙等微观孔隙相互连通,构成了页岩气储层主要的渗流运移通道;龙马溪组海相泥页岩样品孔隙形态多变,具有平行壁的狭缝状孔隙特征,且具有裂缝性孔隙特征,以开放型孔隙为主;其孔径分布范围广,从纳米级到微米级均有发育,纳米级孔隙和微米级孔隙分别提供0.95和1.60%的孔隙度。该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研究页岩气的赋存状态以及储集性能提供依据。
    齐家南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油成藏模式
    袁青,罗群,李楠,李斌,高雄雄
    2016, 23(1):  54. 
    摘要 ( )   PDF (14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大庆齐家南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油显示了较大的资源潜力,但其源储关系不明,成藏模式不清,难以确定甜点,增加了勘探风险。为了弄清研究区的源储关系及对应的成藏模式,利用钻井、测井和实验资料数据,结合沉积微相分析、油藏类型分析等综合研究,总结出致密油源储组合类型和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4种类型的源储组合成藏模式:三明治型源储组合成藏模式、下源上储复合型源储组合成藏模式、上源下储型源储组合成藏模式和薄互层型成藏模式。该区致密油藏以三明治型源储成藏模式和下源上储型源储成藏模式的石油富集条件最好,油气富集程度最高;薄互层类型的源储组合不利于石油的富集。该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研究区的勘探开发工作。
    雷家地区沙四段致密油储层改造因素分析
    刘世瑞,李杨,张子明
    2016, 23(1):  58. 
    摘要 ( )   PDF (12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雷家地区沙四段致密油储层勘探程度较低、开发难度较大的问题,综合利用测录井及岩心实验等资料,对雷家沙四段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室内评价。将该地区岩石划分为3类16种岩性,确定微裂缝发育、孔渗能力好的泥晶云岩为优势岩性。从工程上分析了储层敏感性、天然裂缝发育程度、脆性、地应力差等压裂改造影响因素,并通过多井次的压裂工艺尝试和探索,确定了“大排量、大液量”的复合体积压裂工艺为该地区的有效储层改造方案。
    莺歌海盆地乐东区中深层大型储集体发育特征
    张建新,袁超,党亚云,李彦丽,刘平
    2016, 23(1):  62. 
    摘要 ( )   PDF (30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二维及三维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及地震沉积学理论对莺歌海盆地乐东区中深层层序格架、物源条件与大型储集体发育类型、时期、位置及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乐东区中深层发育低位海底扇和水道2种大型储集体类型,低位海底扇主要发育于盆地中央凹陷带沉降中心或附近,而水道多发育在莺东斜坡带一号断裂下降盘;黄流组一、二段时期沉降中心迁移至乐东区,乐东区继而在黄流组一、二段低位时期发育了2期大型低位海底扇体,扇体分布较广泛,地震剖面表现为丘状强振幅反射特征;而水道在梅山组一段至黄流组一段时期在莺东斜坡带一号断裂下降盘均有发育,下切形态明显,规模不等。研究将对莺歌海盆地乐东区未来勘探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震沉积学在废弃河道精细刻画中的应用
    刘朋坤
    2016, 23(1):  67. 
    摘要 ( )   PDF (28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曲流河废弃河道是判断单一河道边界、鉴别砂体几何形态和平面非均质特征的重要标志,正确识别废弃河道并描述其平面特征对挖潜点坝剩余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密井网资料多环节优选了高质量的地层切片,较好地反映出废弃河道的平面展布规律,采用“井点微相控制,地震储层预测成果协同分析”的原则,通过三维数据体、地层切片、地震剖面线和井点相逐级分析的方式精细刻画,提高了废弃河道预测精度。与原有的基于井资料的刻画成果相比,井震结合刻画的废弃河道其长度、宽度和曲率等平面变化特征明显,且与点坝的组合关系更加清楚。利用该成果补孔后单井日产油提15.7t/d,含水率下降12.7%,在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精细挖潜中取得显著效果。
    缅甸Shwrbo次盆岛弧带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
    程岳宏,赵厚祥,于 水,赵汝敏,周浩玮
    2016, 23(1):  72. 
    摘要 ( )   PDF (23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火山碎屑岩储层组分复杂、矿物易于转化及孔隙演化过程复杂等问题,应用测井、录井、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多手段综合分析方法,对缅甸Shwebo次盆中央岛弧带古—始新统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岛弧带整体为三角洲—浅海沉积,潜在储层为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与砂岩。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微裂隙溶蚀孔为主,残余粒间原生孔隙次之,孔隙度为4%~14%。火山活动、凝灰质组分含量及成岩压实与胶结作用是控制该区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明确了影响研究区储层质量的控制因素,对下一步勘探方向提供可靠的地质基础。
    基于数值模拟分析构造作用对裂缝发育的控制
    王硕,戴俊生,王珂,付小龙,徐珂
    2016, 23(1):  76. 
    摘要 ( )   PDF (17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基于数值模拟法对克深气田构造作用对裂缝发育的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断层、褶皱以及断层-褶皱系统中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认为,克深2区块断层控制裂缝带宽度约为600m。在600m范围内,越靠近断层,裂缝发育程度越高;在远离600m范围以外,裂缝发育的程度较低。背斜作用对裂缝发育的控制表现为:在背斜的核部,裂缝的密度发育较低,但裂缝的孔隙度、开度和渗透率等物性参数较高,裂缝整体发育程度较高;在背斜的翼部,裂缝发育的密度较高,但通常为延伸较短的细小裂缝,裂缝的发育程度较低。断层-褶皱系统中,在断层控制的范围内,裂缝的发育主要受断层的控制,裂缝发育程度明显升高。该研究对克深气田储层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油藏工程
    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开发计策协同组合研究
    穆立华,张 梅,毕永斌
    2016, 23(1):  81. 
    摘要 ( )   PDF (28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开发体系的关键是提出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协同性的开发计策,构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有序结构,使之符合油藏可持续开发的要求。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入手,提出协同对称法则的概念,并以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开发体系为切入点,总结形成了一种分析开发计策协同对称的关系图版,准确定义了全面、均衡、精细三大开发协同形式的概念与标准,研究形成了“协同形式三分、驱动方式四分的开发计策协同关联三角支撑组合模式”的分析方法,涵盖了陆相层状砂岩油藏开发三大基本要素(层系、井网、能量)矛盾的解决方法,并结合实例展示了该分析方法能够以科学、协同对称的思维方式抓住问题的本质,及时提出有效的对策及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开发决策制订效率及科学性,为陆相层状砂岩油藏保持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UFD理论的致密气藏分段压裂优化
    时 贤,张凯奥,程远方,李友志,张矿生
    2016, 23(1):  87. 
    摘要 ( )   PDF (15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油藏物性和投资约束,提出基于UFD理论实现物理和经济产能双重最优的致密气藏水平井分段压裂优化设计思路。应用表明:裂缝内的支撑剂质量影响最佳支撑缝长、缝宽和导流能力等参数;净现值(NPV)和投资回报率(DROI)的高低与压裂横向裂缝数量密切相关,NPV值会随裂缝条数的增加而增加,DROI值则随着裂缝数量的增加而降低;NPV值和DROI值均具有随时间先升高,达到最高值之后再随时间逐渐下降的一般规律。相同泄流面积下,裂缝条数的优势将随生产时间的增长而表现出更明显的压裂经济效益。该套压裂优化方法和理论成果将对确保致密气水平井压裂效果的长效性和经济性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高含水期水驱特征曲线上翘新认识
    孙红霞
    2016, 23(1):  92. 
    摘要 ( )   PDF (25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水驱特征曲线在高含水阶段明显偏离直线关系,曲线普遍存在上翘现象。通过孔隙尺度油水两相流动物理实验,总结了不同水驱阶段剩余油赋存特征,建立了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的定量表征方法,利用微观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流动形态及剩余油赋存状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驱特征曲线的上翘与剩余油赋存状态的变化存在必然的联系,水驱过程是油相由连续相向非连续相甚至分散相逐渐转化的过程;通过分散比量化油相的分散程度,建立分散比与水驱特征曲线的关系,得出了水驱特征曲线上翘的内在原因。研究结果对中、高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32井区SAGD开发阶段生产参数优化
    桑林翔,姜 丹,刘 名,李 婷,杨万立
    2016, 23(1):  96. 
    摘要 ( )   PDF (16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2井区SAGD开发区为风城油田首个SAGD规模化推广区,目前各井组处于蒸汽腔上升阶段。为加速蒸汽腔扩展速度、提高油藏开发效果,需要对生产阶段进行生产参数优化。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通过确定生产阶段的目标函数及生产参数,对“两目标、三因素、三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根据注采参数的影响结果进行生产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生产阶段高压扩腔、增汽提液、均衡控液的调控思路可有效提高SAGD开发效果。该研究现场应用后,单井组日产油由16.4t/d上升至21.6t/d,油汽比由0.19上升至0.24,开发效果显著提升,为同类油藏提高SAGD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
    一种判别页岩气流动状态的新方法
    李继庆,黄灿,曾勇,沈金才,梁榜
    2016, 23(1):  100. 
    摘要 ( )   PDF (14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页岩气开发规律,针对传统数据分析中未考虑气体分子沿孔隙表面发生具有滑脱效应的非达西渗流的情况,基于涪陵焦石坝页岩储层地质特征,运用双重介质渗流理论,分析焦石坝页岩气藏多级压裂水平井产量数据,推导出规整化产量与物质平衡时间双对数曲线,将涪陵页岩分段压裂气井流动阶段分为早期裂缝线性流动、裂缝-基质双线性流动、基质线性流动3个可以识别的阶段。采用该方法对焦石坝区块累计产量超过4 000×104m3的10口井进行预测,生产动态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为页岩气的规模开发提供了指导作用。
    断块油藏气顶-边水双向驱油藏筛选标准
    刘维霞,吴义志,李文静,孙宁宁
    2016, 23(1):  104. 
    摘要 ( )   PDF (16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断块油藏采收率,提出气顶-边水双向驱的开发方式,即利用注入N2挖潜阁楼油,利用边缘注水挖潜低部位剩余油的双向驱替方式,以此提高波及体积和采油速度。新方法提高采收率的主控因素有待明确,相应的油藏筛选标准尚未建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断块油藏双向驱的理论模型,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双向驱开发效果的敏感性及相应的油藏筛选标准。研究表明:对于含油条带较窄(低于100m),气顶宽度低于50m的油藏不推荐进行双向驱;低渗透油藏采用双向驱时应降低注气速度,保持注采平衡;在油层厚度不大于10m,地层原油黏度小于75mPa·s,没有较厚的夹层的条件下,双向驱开发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采用该筛选标准选取实际区块,预测双向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4.21个百分点。研究成果对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和高效波及有重要意义。
    国外低渗透油田产能预测方法
    苗雅楠,李相方,周云健
    2016, 23(1):  109. 
    摘要 ( )   PDF (14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并购低渗透油气田存在风险的问题,在井少、测试井少、地质资料少等原因导致无法应用数模技术预测产能时,通过研究影响产能预测的因素,利用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建立了生产过程中初期、中后期不同开发阶段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高速非达西效应、脱气、出砂等导致相渗剧烈变化的影响因素下的直井产能模型。该模型提出了“四维性”因素概念,对不同井底流压下各因素的影响进行了量化评价。实例研究发现,不同生产阶段该模型与常用模型相比产能计算精度可提高34.30%,研究成果对并购国外油气田时快速准确预测单井产能有重要意义。
    低渗透气藏合理动态储量计算方法
    郭 奇,陈开远,李 祯
    2016, 23(1):  113. 
    摘要 ( )   PDF (1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渗透气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及动态储量求取需要关井测压的问题,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产能公式与物质平衡方程相结合,建立多目标函数,通过遗传算法对井底压力和产气量进行拟合,得出计算低渗透气藏合理动态储量的新方法。研究表明,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新方法计算得到的动态储量值相对传统方法偏小。将新方法应用于孤家子气藏动态储量计算,验证了新方法的准确性。新方法对低渗透气藏动态储量计算具有重要意义。
    边水油藏聚合物驱风险分析
    陈朝辉
    2016, 23(1):  116. 
    摘要 ( )   PDF (15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合物性能及地质、油藏差异对驱油效果影响明显,一般以定性描述为主;针对此现状,开展了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因素定量研究。首先运用正交设计与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8项因素与提高采收率幅度间函数模型,然后运用Monte Carlo方法进行预测。研究得出了8项因素的权重分布,并计算出提高采收率幅度与概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影响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的因素为聚合物黏度保留率,其次为矿化度,影响最小的为剪切程度。提高采收率幅度与发生概率分布为:提高采收率5.68%的概率为90%;提高采收率7.07%的概率为50%;提高采收率8.45%的概率为10%。最后,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误差小于5%,说明该风险分析方法稳定、可靠,达到了为聚合物驱油风险分析提供定量预测的目的。
    气藏流动物质平衡方法的不适用性
    张雨薇,王晓冬
    2016, 23(1):  120. 
    摘要 ( )   PDF (1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论证流动物质平衡方法在气藏中的适用性,基于天然气体拟稳态渗流理论,引入Russell拟压力函数以及Meunier拟时间函数变换,演绎了拟平均地层压力与拟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并通过实例计算了平均地层压力物质平衡关系和井底流动压力的物质平衡关系,对流动物质平衡方法的有效性做了论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非线性扩散系数的气藏平均地层压力曲线与井底流动压力曲线不平行,在流动物质平衡计算中,用井底流动压力替代平均地层压力的做法不成立。流动物质平衡方法计算气藏地质储量是不准确的。
    水驱油物理模拟相似准则研究
    顾蒙,郭平,田东红,汪周华
    2016, 23(1):  123. 
    摘要 ( )   PDF (1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确定水驱油物理模拟主要相似准数,运用方程分析法,推导了注采井定压生产的三维水驱油物理模拟相似准则,得到24个物理意义明确的相似准数。通过敏感性数值分析,计算得到敏感因子取值为10-5~101,定量确定了各个相似准数的主次关系,发现储层渗透率、流体饱和度在物理模拟实验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表明:敏感因子大小随原油黏度变化而变化,从而划分了不同黏度条件下的主要相似准数,并且所推导的相似准数可以推广到不同构造倾角的油藏。该研究对水驱油物理模拟模型设计和实验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基于微焦X-CT的碳酸盐岩孔隙结构精细表征
    赵新伟,许 红
    2016, 23(1):  127. 
    摘要 ( )   PDF (2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微焦X-CT射线层析扫描技术,从精细化、定量化和无损化角度,对西沙海域中新统碳酸盐岩样品的孔隙结构和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精细表征。碳酸盐岩样品的三元组构中,孔隙、基质和矿物分别具有不同的CT值分布范围,通常孔隙的CT值均小于-700HU。阈值分割提取二值化图像确定了各切片的平均孔隙度变化,定量表征了岩石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其中处于同一沉积相的XY-1、XY-2和XY-3样品的平均孔隙度大小和变化趋势各不相同,表明这3块样品的非均质性较其他样品更严重。三维重构后计算的孔隙度略大于传统压汞法测得的结果,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建立了三维表面模型和立体模型,清晰地识别出碳酸盐岩样品中孔隙、基质和矿物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相互连通性该技术为评估样品非均质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估算渗透率和储层潜力提供了新角度。
    正电胶调剖剂改善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效果
    曹瑞波,代 旭,李 卓,高 倩
    2016, 23(1):  132. 
    摘要 ( )   PDF (1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国内部分聚合物驱区块出现的聚合物用量大、聚合物驱效益下降的问题,分析了聚合物用量对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研究了正电胶调剖剂对改善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正电胶可与油层中存留的聚合物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成立体网络聚合物,封堵高渗层,增加注入压力梯度,从而改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在相同用量条件下,正电胶调剖后比聚合物驱多提高采收率2.3~3.8个百分点;在相同聚合物驱采收率提高值条件下,正电胶调剖后可降低聚合物用量25%~50%。应用正电胶调剖技术机理可行、节约成本、施工简单、环境无污染,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前景。
    中低渗油藏pH敏感聚合物深部调驱技术
    张 磊,张贵才,葛际江,蒋 平,裴海华
    2016, 23(1):  135. 
    摘要 ( )   PDF (11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中低渗储层常规聚合物注入困难的问题,采用物理模拟的方法研究了pH敏感聚合物的注入性能、封堵性能和调驱效果。结果表明:聚合物在酸性条件下黏度很低,随pH值上升黏度显著提高;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与注入溶液pH值、岩心渗透率和注入速度有关,pH值减小,阻力系数大幅降低而残余阻力系数变化较小,渗透率减小、注入速度降低,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均增大;残余阻力系数受关井时间影响,随时间延长残余阻力系数上升,当时间超过48h后则基本不变;双岩心渗透率级差为2.6~9.5时,注入调驱液后吸水剖面得到有效调整,低渗岩心剩余油动用率显著提高,总体采收率增值超过20个百分点。上述研究对中低渗砂岩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的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钻采工程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深层地应力预测模型
    赵小龙
    2016, 23(1):  139. 
    摘要 ( )   PDF (1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工程中利用测试或计算的少量地应力资料来反演计算深井地层应力场问题,运用建立在统计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支持向量机(SVM)理论建立计算模型,利用井场实测的水平最大地应力和孔隙压力场数据进行了拟合,并对拟合计算中核函数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VM预测模型所预测的水平最大地应力值相对真实值的最大误差为5.1%,SVM预测模型所预测的孔隙压力值相对真实值的最大误差为1.553%,模拟结果误差较小;与滑动最小二乘法的模拟结果相对比,SVM预测值与实测数据吻合度较高;拟合计算中RBF核函数计算精度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深层应力场预测模型的精度可满足工程需求。
    低温压裂液在鄂南地区中浅储层中的应用
    邓红琳,陶鹏
    2016, 23(1):  142. 
    摘要 ( )   PDF (11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鄂南地区难动用致密砂岩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液破胶困难、裂缝形态复杂等技术难点,研究了适合不同温度储层的压裂液体系。20~25℃储层段主要应用BAT生物酶破胶剂和过硫酸铵破胶剂(APS)进行复配的压裂液体系,26~40℃储层段主要应用低温激活剂和APS进行复配的压裂液体系。现场应用表明,优化后的压裂液体系破胶效果大幅提升,较好地解决了返排液破胶不彻底的问题。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实现了鄂南地区压裂液体系的技术突破,形成了适合该地区中浅储层的低温压裂液技术体系。
    风城油田超稠油污油处理技术
    霍 进,周 鹤,刘 勇,崔婷婷,宁纪伟
    2016, 23(1):  146. 
    摘要 ( )   PDF (21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新疆风城油田超稠油联合站污油为研究对象,针对污油难处理问题,通过对污油中胶质、沥青质和固体颗粒杂质等物质含量及污油特性的分析,找出污油破乳脱水困难的原因,最终确定杂质和Zeta电位是超稠油污油脱水困难的主要因素。在污油传统处理技术基础上,结合该联合站污油的特点,进行现场处理技术实验研究,最终确定采用“有机弱酸破乳剂体系下的掺柴和热化学沉降”处理工艺。该工艺应用后,有效解决了超稠油污油的处理难题,累计处理污油液量23.1×104t,节约污油破乳剂34.6t,产生经济效益4704.9×104t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