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10-25
    综述
    高通道压裂非均匀铺砂技术研究进展
    浮历沛,张贵才,葛际江,廖凯丽,李侠清
    2016, 23(5):  1. 
    摘要 ( )   PDF (20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通道压裂技术已成为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增产措施。非均匀铺砂技术是高导流裂缝通道形成的关键。在系统调研非均匀铺砂技术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工艺技术、压裂液改进技术及支撑剂表面改性技术3个方面,阐述了支撑剂“团簇”的形成、保持与强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非固化树脂聚砂技术和降低电位聚砂技术是实现非均匀铺砂的关键,是未来支撑剂改性的方向,并从支撑剂改性机理、技术优点及现场应用3个方面综述了上述2种支撑剂改性技术。分析了非均匀铺砂技术及支撑剂表面改性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国内高通道压裂技术的普及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地质勘探
    东营凹陷林樊家地区稠油特征及成因机制
    陈建平,王兴谋,高长海,张云银,李豫源
    2016, 23(5):  8. 
    摘要 ( )   PDF (15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特征及其成因机制仍不甚清楚,制约了稠油的勘探与开发。为此,对原油物性、族组成、色谱、质谱等有机地球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洼陷内油源对比分析。研究认为,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原油经过微生物降解作用发生稠变,形成以高密度、高黏度和高含硫量为特征的稠油。稠变程度主要受控于地层水的性质以及与油层接触的地层水的规模,具有“中间低、周边高”的特征。研究成果对该区深入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为浅层稠油降解气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湖南保靖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李 斌
    2016, 23(5):  12. 
    摘要 ( )   PDF (16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南保靖地区是页岩气勘探新区块。通过多口页岩气钻井的勘探实践,应用岩心描述、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系统总结了研究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并揭示其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湖南保靖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分布广、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高、岩石中硅质含量高、储层裂缝发育程度高、孔渗条件较好、埋深适中,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充足,气测值较高,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预测保靖县东南部甘溪—大坨地区为页岩气勘探有利区。
    古城地区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贺 锋,林畅松,刘景彦,张字龙
    2016, 23(5):  17. 
    摘要 ( )   PDF (33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心精细描述、薄片鉴定、测井和地震特征及古地貌等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寒武—中晚奥陶世主要处在台地—台地边缘—台缘斜坡相带,发育台内滩、台地边缘滩(礁滩复合体)、滩间海、台缘斜坡等微相类型。中下奥陶统鹰山组三段台缘滩和中上寒武统发育的纵向叠置的台缘丘滩体是有利的沉积相带,也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古地貌特征及其演化控制着沉积相带及礁滩体的分布,台缘坡折带决定了台缘带的分布位置,古地貌高隆区控制着台缘滩的发育。塔东地区沉积相演化主要受海平面升降控制,表现为台地类型的变化和台地边缘相带的迁移。探讨古城地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微相特征及主控因素,圈定有利沉积相带,对于该区下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复杂断块区构造应力场分析及应用
    武 刚
    2016, 23(5):  22. 
    摘要 ( )   PDF (19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永3断块区位于东营凹陷东北部永安镇油田,其沙二段油藏为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发育较多低序级断层。复杂断块区低序级断层地震解释存在多解性,在解释完成后应进行合理性分析。通过构造解析,在确定低序级断层发育时期和构造作用背景的基础上,开展了古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岩石破裂准则为依据,通过最小主应力、最大最小主应力差值分析了低序级断层的优势发育部位,用平面剪应力分析了低序级断层的优势走向,用剖面剪应力分析了低序级断层的优势视倾向,认为通过精细地震解释,该复杂断块区断层描述较合理,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同时,对同类型复杂断块区断层分布规律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雷家地区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微观特征
    王海生
    2016, 23(5):  26. 
    摘要 ( )   PDF (17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铸体薄片、气体吸附、压汞、扫描电镜及CT扫描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雷家地区杜三段湖相碳酸盐致密储层岩石学及储层微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性以泥质泥晶白云岩、含泥方沸石质白云岩为主,与灰黑色泥岩、油页岩互层;储集空间包括原生粒间孔隙、次生溶蚀孔隙和微裂缝;根据岩性、孔隙空间类型及孔喉结构特征,将致密油储层分为Ⅰ、Ⅱ、Ⅲ类储层。其中,Ⅰ类储层的微裂缝和孔隙普遍发育,含油性好。该研究对后期致密油储层评价及“甜点”优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阿尔凹陷下白垩统不整合与油气成藏
    淡伟宁,吴剑锋,冯 松
    2016, 23(5):  30. 
    摘要 ( )   PDF (21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搞清阿尔凹陷下白垩统腾一段不整合与油气成藏关系,从分析不整合形成背景、不整合类型和空间结构入手,利用自然电位、补偿密度、井径等测井曲线的电性特征,对不整合纵向结构进行划分,研究不整合对油气成藏影响。研究认为:腾一段成熟生油层内不整合在形成过程中,风化淋滤改善了储层物性,为油气聚集提供了空间,形成的裂缝系统和溶蚀孔洞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使其成为有利的“聚油面”。上述认识对二连盆地其他凹陷油气成藏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车西洼陷油气“倒灌”运移机理及最大距离预测
    向立宏,郝雪峰
    2016, 23(5):  34. 
    摘要 ( )   PDF (14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西洼陷是济阳坳陷西北部次级构造单元,勘探实践发现在源储不对接的情况下,在Es3烃源岩之下的沙四段储层中发现了规模油气藏。基于“倒灌”油藏储盖沉积体系配置关系、源储动力构成、输导体系岩心观察等研究,提出了“厚泥封盖、隐蔽输导、超压启动、源储压差下排”的油气“倒灌”运移成藏机理,认为在输导体系存在的条件下,当Es3烃源岩中的压力大于下伏Es4地层压力时,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以向下充注到Es4的储层中并运移成藏,向下充注的距离取决于源岩剩余压力(源动力)的大小及衰减程度,基于当源动力衰减到与常压系统中静水柱压力平衡时油气不再“倒灌”运移的动力学原理,建立了油气“倒灌”运移最大距离的定量预测方法。该项研究对拓展深层勘探空间,深化油气成藏认识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吉木萨尔凹陷致密油有利区预测及潜力分析
    鲍海娟,刘 旭,周亚丽,杨翼波,郭旭光
    2016, 23(5):  38. 
    摘要 ( )   PDF (23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发育一套云质岩储集层,是致密油勘探的重点区域和层位。该区域致密油以源储一体及源储互层为特征,形成了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根据钻井、测井、地震及样品实测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详细剖析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石油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考虑致密油储层的孔隙度、储层厚度以及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成熟度等因素,确定了致密油资源评价参数分类标准,将芦草沟组上、下“甜点体”各划分出Ⅰ、Ⅱ、Ⅲ类有利区。使用小面元容积法对吉木萨尔凹陷致密油有利区进行资源预测,芦草沟组上、下“甜点体”石油地质资源量分别为4.72×108、7.49×108t。研究表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渤中凹陷西北缘边界断层面特征与油气成藏
    庞小军,王清斌,王飞龙,吴春新,张雪芳
    2016, 23(5):  43. 
    摘要 ( )   PDF (17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释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边界油气分布的差异性并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利用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探讨了该地区断层面形态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剖面上,渤中凹陷西北缘烃源岩之上的边界断层面形态主要以铲式下凹型和座椅式下凸型为主,且均表现为上陡下缓的特征;平面上,边界断层面主要发育汇聚型、发散型、均匀型和复合型等4种类型。汇聚型和复合型的位置为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当汇聚型断层面转折带的坡度小于33°时,油气易在古近系地层成藏;反之,油气易在新近系地层成藏;而复合型断层面以座椅式为主,油气易被封堵在古近系并在座椅面附近及以下成藏。该研究对油气分布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威宁—水城下石炭统旧司组页岩气成藏条件
    李 凯
    2016, 23(5):  48. 
    摘要 ( )   PDF (15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录井剖面及测试化验等资料,分析威宁—水城下石炭统旧司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地质背景、沉积特征及成藏要素。研究认为,该区有机质页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26%,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储层整体呈现低孔、低渗的特征,有机质页岩裂缝、孔隙较发育;上下围岩岩性致密,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对区内泥页岩厚度、有机碳含量、成熟度、埋深等成藏要素进行分析,预测有利区处于西南部威水背斜带。采用概率体积法预测研究区资源量为1553.85×108m3,具有良好的资源开发前景,研究结果可为该区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一定依据。
    春晖油田石炭系火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张 萌,林会喜
    2016, 23(5):  52. 
    摘要 ( )   PDF (20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分析岩心、薄片及地球化学等资料,从火成岩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成岩作用等方面研究了春晖油田火成岩储层特征,探讨了火成岩储层的控制因素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该区火成岩岩性包括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安山岩、玄武岩等,储集空间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三大类11个小类;石炭系火成岩储层主要受构造作用、成岩作用控制,风化淋滤作用对储层影响不明显,因此,断层的发育处和碱性成岩作用垂向序列下部均为储层的有利发育区。此外,该区火成岩储层特征揭示了构造裂缝和“酸性+碱性”溶蚀作用2种储层形成机理。该研究成果对春晖油田火成岩的深入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库车坳陷大北地区古近纪沉积特征及盐湖演化
    许丽,李江海,王洪浩,黄少英,能源
    2016, 23(5):  56. 
    摘要 ( )   PDF (34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岩性组合及测井曲线变化,对大北地区古近系膏盐岩进行分段研究,结合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其沉积环境,建立古盐湖演化模式。研究认为:该区古近系膏盐岩可分为3段,即下部膏泥岩段、中部膏盐岩段和上部泥岩段。古气候主要为干热气候,湖泊可分为微咸水湖、半咸水湖、咸水湖和盐湖,为常年性较深水湖泊下的缺氧还原环境。研究区盐湖演化存在多期补给和咸化事件,初始阶段(膏泥岩段)对应于3次海侵及3次强烈蒸发;中—高级阶段(膏盐岩段)在强烈蒸发时期发生2次盐湖淡化事件;消亡阶段(泥岩段)盐湖快速淡化。该研究为研究区盐下油气勘探提供了地质基础,对古气候、古环境指示具有重要意义。
    哈山地区东部侏罗系“断-毯”输导特征研究
    韩同欣,张善文,林会喜,王圣柱,庄嘉翠
    2016, 23(5):  62. 
    摘要 ( )   PDF (16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山东斜坡带侏罗系超覆、剥蚀关系复杂,致使油气输导格架配置及优势运移路径认识不清,勘探效果不佳。结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断层、砂体和不整合输导性及其配置关系进行剖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具有“断-毯”输导运聚成藏的特点;八道湾组一段和西山窑组二段厚层砂体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和横向连通性,构成了油气长距离横向运移的毯状输导层;夏红北断层等大断层沟通了风城组烃源岩与侏罗系毯砂,具有幕式活动特点,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是研究区主要的油源断层;哈浅30井南等侏罗系层内断层控制了油气在毯砂中的横向运移遮挡成藏和毯砂之上砂体的垂向分配成藏,为油藏断层;“断-毯”高效输导格架是侏罗系源外供烃、长距离运聚成藏的关键。上述认识对研究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洛伊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与油气成藏特征
    陈司,陈尚斌,左兆喜,韩宇富,司庆红
    2016, 23(5):  66. 
    摘要 ( )   PDF (15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洛伊盆地上三叠统埋深适中、厚度大,钻井显示出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通过粒度分析和沉积相重建,分析洛伊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及油气成藏特征。结果表明:洛伊盆地上三叠统以河流相和湖泊相为主,深湖相、浅湖相、沼泽化湖相和三角洲平原相等沉积亚相有利于油气形成;上三叠统有效烃源岩厚度约为900m,以暗色泥岩为主;椿树腰组泥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0.82%;谭庄组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83%,有机质成熟度平均为0.69%,处于成熟生油阶段,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和Ⅱ2型。深湖相发育泥岩与砂岩互层,具有形成自生自储型油气藏的沉积条件,表现出相控油气特征;另因上三叠统顶部剥蚀,部分油气运移至古近系,可形成古生新储型油气藏;上三叠统烃源岩演化经历2个阶段,三叠纪末期进入生烃门限,但后期构造抬升使得生烃活动停止,在早古近纪末期燕山期埋深增加,再次生烃;椿树腰组与谭庄组深湖相面积约为3700km2,浅湖相面积约为4100km2,估算生烃总量约为4.47×108t,具有开采潜力。洛伊盆地上三叠统为油气藏远景区,有进一步开发研究的意义。
    油藏工程
    富含沥青质油藏沥青质沉积位置预测方法
    廉培庆,丁美爱,高慧梅,段太忠
    2016, 23(5):  70. 
    摘要 ( )   PDF (14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沥青质在油藏、井筒和地面管线中沉积的问题,采用Eclipse和IPM软件耦合建立了油藏、井筒和地面管网一体化数值模拟模型,计算了从油藏到分离器的温度和压力分布,结合沥青质沉积包络线,准确预测了沥青质沉积位置。研究表明:利用一体化模型预测的沥青质沉积位置与实际沉积位置相对误差在3%以内。研究成果对沥青质沉积的防治及提高单井产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数据挖掘技术评价致密气藏水平井产能
    孙 敬,刘德华,董春艳
    2016, 23(5):  74. 
    摘要 ( )   PDF (1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准确评价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的产能,通过分析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因素,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过滤,给出了影响产能的2个大类9个子类40个因素,并优选出主要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的排序,并建立多因素影响下的产能方程。研究表明,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的产能评价方程预测的气井产量与实际产量相比,精度达到90%。研究内容为大数据技术在致密气藏储集层地质认识、大规模压裂技术、气井动态特征等领域的应用拓宽了思路。
    基于约束优化的高温高压气井产能评价方法
    艾爽,张同义,徐燕东,杜娟,庞伟
    2016, 23(5):  78. 
    摘要 ( )   PDF (15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温高压气井利用测试资料求取产能时,普遍存在产能曲线反向以及无阻流量求取数值偏大等问题。在高温高压气井三项式产能方程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基于约束优化算法的高温高压气井产能测试资料解释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应用,确定新疆某深层高温高压气井无阻流量为203.04×104m3/d。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约束优化方法的二项式产能方程和无阻流量与前人方法结果接近,而基于约束优化的三项式产能方程和无阻流量则更符合现场实际。
    多轮次压降试井求取含油饱和度研究
    梁尚斌
    2016, 23(5):  82. 
    摘要 ( )   PDF (1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常规测井解释得到的静态含油饱和度不能代表整个缝洞单元的实际情况,利用注水后闷井期间压降试井技术手段,结合多轮次试井数据求解碳酸盐岩缝洞单元的含油饱和度。在忽略溶洞岩石压缩系数的条件下,将2轮次试井解释得到的含油饱和度差值与实际采出量进行试算,确定缝洞单元的控制体积,并精确计算缝洞单元剩余储量。通过实例计算,该方法计算的缝洞体体积与地质建模结果基本吻合,能有效计算缝洞型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及剩余储量,对于后期挖潜剩余油具有指导意义。
    一种水驱曲线直线段合理性判断新方法
    刘英宪,马奎前,穆朋飞,邓 琪
    2016, 23(5):  86. 
    摘要 ( )   PDF (15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常用水驱曲线合理直线段的选择容易出现多解性,导致预测结果不确定的问题,通过对丙型水驱曲线求导,提出了含水率与累计油液比平方的关系式。研究表明:在稳定谁去条件下,含水率与累计油液比平方值呈直线变化,且在理论上,其斜率的绝对值等于丙型水驱曲线的截距,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确定稳定水驱直线段的辅助方法。应用实例表明,通过分析含水率与累计油液比之间的直线关系,能够快速评价稳定水驱阶段,进而实现水驱曲线合理直线段的快速选择,预测结果更加贴近油田实际。该方法为同类型油藏水驱曲线直线段合理性的判断提供了借鉴。
    热力泡沫改善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效果
    李德儒,庞占喜
    2016, 23(5):  89. 
    摘要 ( )   PDF (18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过程中存在蒸汽窜流及蒸汽超覆等现象,大幅降低了蒸汽的利用率,影响了蒸汽驱开发效果。利用二维可视化物理模拟装置,分析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汽窜现象、泡沫封堵性能与改善微观波及体积的效果。研究表明:稠油油藏注蒸汽过程中,注采井间容易形成窜流通道;蒸汽在油层中产生明显的黏性指进现象,降低有效波及系数,窜流通道两侧滞留大量的剩余油;注入的泡沫流体进入并存在于窜流通道内,由于叠加的贾敏效应对窜流通道具有较好的封堵作用,使注入蒸汽及冷凝水进入含油饱和度较高的未波及区域,进一步驱替油藏内的剩余油。蒸汽驱开发的最终采收率为48.48%,热力泡沫辅助蒸汽驱的最终采收率可达到59.95%,最终采收率明显提高。该研究为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提供了借鉴。
    反向正断层对油田开发布井的影响
    樊晓东,李忠权,贾红兵,包志晶
    2016, 23(5):  93. 
    摘要 ( )   PDF (13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断层附近布井风险大的问题,根据断块油藏构造和油层发育特征,利用断层倾角、地层倾角及油层底面与目的层顶面距离的空间几何关系,建立了反向正断层对开发布井影响的数学模型,并绘制了3种参数的关系图版,揭示了其对油田开发布井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发井与断层上盘的最小距离(简称最小距离)和油层底面与目的层顶面距离呈正相关性;断层倾角与地层倾角和最小距离呈负相关性,且相比地层倾角,断层倾角对最小距离的影响更加明显。应用数学模型,在A区块进行了井位部署,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研究结果为反向正断层附近开发井位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砾岩油藏采收率理论公式推导与应用
    杨新平,陈光喜,姜瑞忠,王玉多,张利锋
    2016, 23(5):  96. 
    摘要 ( )   PDF (13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从理论角度分析砾岩油藏各影响因素与采收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油田实际生产情况,结合非活塞式水驱油基础渗流理论,综合考虑渗透率、孔隙度、储层非均质性、油水黏度比、相渗参数、井网参数等因素对波及系数的影响,推导出变截面B-L方程,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砾岩油藏采收率的理论公式。由克拉玛依油田13个砾岩油藏的采收率计算可知,中、低渗砾岩油藏理论公式结果与动态分析法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5%,表明方法准确、可靠。该方法可以从理论角度计算不同储层条件不同井距下的理论采收率,从而为砾岩油藏合理井网井距的确定提供决策依据。
    渤海湾裂缝性稠油油藏布井方式研究
    李南,丁祖鹏,焦松杰,刘新光
    2016, 23(5):  100. 
    摘要 ( )   PDF (14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裂缝性稠油油藏拥有储层裂缝发育、流体黏度大、弱底水等油藏特征,世界范围内尚无此类油藏的开发经验。基于地质油藏特征,建立了大尺度仿真物理模拟模型,真实模拟地下流体在裂缝性双重介质中的流动。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分别对比了水平井立体注采井网和水平井定向井混合立体注采井网的开发效果。研究表明:水平井侧底注水开发效果最好,采出程度比其他注水方式高1.2个百分点,累计产油量最高,综合含水最低,波及效率最高。该研究对此类油藏合理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苏东气井产水原因分析及控水生产研究
    张 伟,韩兴刚,徐 文,孙 振,罗建宁
    2016, 23(5):  103. 
    摘要 ( )   PDF (11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苏里格气田东区气井普遍产水的问题,采用不稳定分析方法,对具有单井计量、地层压力监测数据的多口井进行历史数据拟合,得到了控制苏东气井产水量大小的方法。研究表明:苏东气井生产压差大于7.0MPa时,气井产水量快速增加,稳产期缩短;生产压差在5.0~7.0MPa时,既可以保证气井稳产,又延长了气井生命周期;生产压差小于5.0MPa时,气井仍有提产空间。利用研究成果可快速有效地判断苏东气井生产指标的合理性,对致密砂岩气藏控水稳产有一定指导意义。
    煤层气井渗透率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及应用
    胡海洋,倪小明,朱阳稳,金 军
    2016, 23(5):  106. 
    摘要 ( )   PDF (14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渗透率变化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煤层气产出过程中的正、负效应,渗流及等温吸附理论,得到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随时间及距离变化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单相水流阶段,液面降速越慢,负效应导致的渗透率降幅越小;气水两相流阶段,适当提高液面降速,正效应越显著;在排采过程中,渗透率呈非对称“V” 型变化;对于临储压力比较高的煤储层,采取“低降幅憋套压”的方式能够扩大煤储层的气体解吸范围。研究成果为煤层气井的现场排采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水驱油田特高含水期含水率预测模型
    赵艳武,杜殿发,王冠群,周志海
    2016, 23(5):  110. 
    摘要 ( )   PDF (14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室内实验和矿场实践表明,在水驱油田特高含水期,现有相对渗透率方程不能准确描述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关系,致使以该方程为前提建立的含水率预测模型在水驱油田开发后期的预测结果产生较大偏差。针对该问题,结合中国大多数水驱开发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的生产实际,提出新型相对渗透率曲线表征方程,利用实际油田的相对渗透率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借助新型相对渗透率表征方程和物质平衡原理,建立适应于特高含水期的含水率预测模型,通过油田实际生产测试资料验证了新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新含水率预测模型的精度高于常用的Logistic模型及Goempertz模型,对特高含水期的含水率动态预测及开发规律认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柴西地区变围压条件下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张津宁,张金功
    2016, 23(5):  114. 
    摘要 ( )   PDF (18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16个砂岩样品进行变围压实验,对砂岩储层中围压与孔隙度、渗透率及岩石孔隙压缩系数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围压升高时,岩石颗粒重新排列,体积缩小;当围压降低时,岩石颗粒体积恢复,排列样式不会恢复;围压的变化对常规储层影响较大,对低渗透储层影响较小,渗透率变化幅度取决于喉道改变程度。岩石孔隙压缩系数随着围压的升高而降低,两者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建立了围压与岩石孔隙压缩系数的经验公式,该公式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藏工程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氧化碳对重质链状烷烃的膨胀效应
    刘晓蕾,王正东,韩海水
    2016, 23(5):  118. 
    摘要 ( )   PDF (14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CO2对烃类纯组分膨胀效应研究主要针对碳数小于16的轻质中质烷烃,对碳数大于16的重质烷烃并未涉及,为此,选取碳数为20~32的3种重质链状烷烃,分别与CO2组成不同物质的量之比的二元体系,进行不同温度下的恒质膨胀实验,获取重质链状烷烃-CO2体系膨胀系数的基础数据,探究CO2对于重质链状烷烃的膨胀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状态时,不同碳数的重质链状烷烃-CO2体系的膨胀程度影响几乎相同;在CO2含量较高时,温度和压力对膨胀程度有一定影响,温度越高、压力越小,体系膨胀程度越大;膨胀系数随CO2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增大。研究结果对于水驱后重组分含量较高的原油开展CO2驱相态计算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稠油油藏火驱注采井化学调控技术
    刘强,龙华,李瑞,马昌明,于学勇
    2016, 23(5):  122. 
    摘要 ( )   PDF (1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驱开采技术是稠油油藏蒸汽吞吐、蒸汽驱后实现稳产的有效接替生产方式,随着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火驱开发过程中各种矛盾日益凸显,主要存在火驱注气井吸气不均、火线推进速度不一致、生产井气窜等问题。针对火驱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火驱注采井化学调控技术研究,研制了火驱注气井高温调剖剂配方体系和火驱生产井高温封窜剂配方体系,形成了火驱注采井调控配套工艺技术。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储层非均质性,封堵气窜通道,扩大火线波及体积,提高油层动用程度,实现火烧前缘在纵向上、平面上均匀推进,从而提高火驱整体开发效果。
    稠油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可视化实验研究
    吴正彬,刘慧卿,庞占喜,吴亚龙,高民
    2016, 23(5):  126. 
    摘要 ( )   PDF (3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稠油蒸汽驱采收率偏低的问题,利用二维物理模拟设备开展N2泡沫辅助蒸汽驱可视化实验研究,得到了泡沫注入前后油层波及情况以及泡沫驱的微观图像,并对泡沫驱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油水黏度的差异,注采井间容易出现黏性指进现象,从而产生明显的汽窜通道,油层波及范围有限;泡沫驱过程中,泡沫占据多孔介质中的大孔道,使后续流体发生转向进入小孔道,从而扩大油层波及范围;泡沫驱结束后,油层最终波及范围可达到77.93%,比单纯蒸汽驱提高了31.75个百分点;同时,泡沫的乳化作用能够有效地剥离多孔介质中的残余油,从而增大微观驱油效率。
    钻采工程
    龙马溪组页岩地层井壁坍塌周期预测
    刘向君,曾韦,梁利喜,熊健
    2016, 23(5):  130. 
    摘要 ( )   PDF (24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页岩层理结构和水化特性易导致钻井过程中井壁坍塌的问题,开展岩石三轴力学实验,以确定不同钻井液作用时间下的页岩力学参数;综合考虑层理产状和水化作用对页岩强度的影响,建立页岩地层井壁稳定性分析模型,预测页岩地层坍塌周期。计算分析表明:层理产状变化使得坍塌压力分布更为复杂,水化作用使得坍塌压力在钻井初期迅速升高;层理和水化作用导致的坍塌压力增量分别为0.26~0.38 g/cm3和0.60~0.79 g/cm3,缩短了页岩地层的坍塌周期。该模型能准确预测坍塌周期,对优化钻井液性能,调整钻井液密度,保证井壁稳定有重要意义。
    辽河油田稠油污油泥调剖技术
    滕立勇,王 尧,赵永鸿,于福涛,于学凯
    2016, 23(5):  134. 
    摘要 ( )   PDF (1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田已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随着含水率升高,集输系统中污油泥大量囤积。针对该问题,在分析污油泥组分和粒径的基础上,以不同种类污油泥做为调剖剂的主要原料,添加适当的化学药剂和固相颗粒等添加剂,研制出污油泥超细颗粒调剖剂、污油泥高分子聚合物调剖剂和污油泥高温改性封口剂3种污油泥调剖剂,通过段塞组合,用于稠油蒸汽吞吐井的调剖封堵。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可有效动用中、低渗透层,节约调剖成本,并解决了污油泥处理难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水侵伤害储层复合解堵工艺
    李跃林,梁玉凯,郑华安
    2016, 23(5):  138. 
    摘要 ( )   PDF (1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涠洲RRX复杂断块油田涠四段生产井修井液漏失造成储层伤害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及软件模拟分析,明确了造成储层伤害的主要原因为水锁、水敏及有机质沉积等,并研制了清洗剂+防水锁降压助排液+有机酸的复合解堵液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清洗剂OTY对油垢的溶解率可达100%;防水锁降压助排液润湿角为0°,表面张力低至26.0mN/m;8%有机酸HY-A在4h内对储层岩粉的溶蚀率为5%,且无二次污染;水侵伤害解堵后岩心渗透率恢复值为98.2%。该体系在BX-1井现场应用后采油指数由1.5m3/(d•MPa)增至65.0m3/(d•MPa),产能提高43倍,日增油量为650m3/d,解堵增油效果显著。该技术对同类型储层的伤害解堵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在近平衡钻井中的应用
    张兴全,丁丹红,周英操,刘伟
    2016, 23(5):  141. 
    摘要 ( )   PDF (27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碳酸盐岩地层在常规近平衡钻井过程中易喷、易漏等问题,分析了近平衡钻井井底压力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井深的增加使附加压力、循环压耗增加,井底过大的正压差难以满足近平衡钻井要求;根据精细控压钻井压力控制特点,采用随钻测量工具辅助压力控制方法和以流量为目标的压力控制方法来实现井底压力近平衡钻井,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研究表明,精细控压钻井方法能够实现近平衡钻井,该技术对近平衡钻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埕岛油田分层防砂提液技术研究及应用
    吕超,尚岩,魏芳,张冰洋,吴琼
    2016, 23(5):  144. 
    摘要 ( )   PDF (15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埕岛油田前期防砂后未能实现多油层均匀填砂,导致产能过低的问题,对前期防砂工艺中使用的分层防砂管柱进行了优化设计与改进,同时研发了适用于海上油田大排量提液的一趟管柱分层挤压充填防砂技术。分层防砂提液技术已在埕岛油田22口井中成功应用,与笼统防砂技术相比,分层防砂后原油增产30%以上,增液幅度可以达到120%左右,现场应用效果显著。现场应用表明,改进后的分层挤压充填技术可满足埕岛海上油田防砂提液的要求,建议推广应用。
    争鸣
    不饱和油藏存在气顶的可能性探讨
    李卓林
    2016, 23(5):  147. 
    摘要 ( )   PDF (14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油藏流体物性实验及带气顶稠油油藏特征研究,明确了M油田的流体性质及油藏特征,从而建立稠油氧化带模式,确定该油藏为带气顶、底水的不饱和特稠油油藏。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油水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油藏边缘形成了类似壳体的氧化带,其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并具有封隔作用,使原油氧化产生的伴生气难以回溶到地层原油中,在一定的储盖条件下形成气顶。该研究成果打破常规流体分析的思路,明确了油藏流体特征,可为油藏开发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