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4-25
    综述
    砂质辫状河心滩构型4种工程模式的综述与探讨
    陈薪凯,刘景彦,陈程,辛博,仲昭
    2019, 26(2):  1. 
    摘要 ( )   PDF (13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辫状河储层构型精细刻画逐渐成为河流相储层表征的重点与难点。然而,基于露头调研与探地雷达的沉积学模式过于复杂,而基于工程领域的模式推导又往往过于简化,如何将广泛的基础调研运用于工程实践始终是学者们所追求的目标。以4种经典的辫状河模式为基础,结合近年来不同模式的工程应用,将Miall的构型理论缩小到心滩范围并适当增减,探讨了不同岩相和构型要素与心滩的对应关系,提出适用于油藏精细描述的4种辫状河心滩的简易模式。研究认为,垂向加积模式以近水平的落淤层为主要夹层,适用于日常流量较低、洪泛周期较长、洪泛时间不规律、持续时间较短、心滩长期暴露的辫状河体系;辫状-曲流转换模式类似于点坝边滩或边滩的背向拼合,适用于辫状河向曲流河过渡的河型转化带;偏心半椭球模式呈半洋葱状,在垂向加积模式的基础上强化了坝头坝缘坝尾的沉积特征,适用于洪泛周期稳定且河道较深的辫状河体系;复杂构型模式由多种构型要素组合,是偏心半椭球模式的延伸,但划分更细,适用于密集井网的辫状河储层区块。对心滩模式的划分与讨论有利于精细化的勘探开发,而这些模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砂质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心滩的构型描述当中。
    井工厂化作业钻井液关键技术
    杨鹏
    2019, 26(2):  10. 
    摘要 ( )   PDF (1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井工厂化作业技术是一种降低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作业成本的关键技术。钻井液技术是井工厂化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调研井工厂化作业钻井液技术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钻井液体系、施工工艺、设备配置等方面阐述了井工厂化作业钻井液与常规钻井液的差异。总结出井工厂化钻井液施工工艺过程及特点、相关配套设备及要求、井工厂化钻井液体系特点、无害化处理及回收再利用等技术优势。采用井工厂化作业模式可降低钻井液综合成本,提高钻井效率、缩短钻井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支撑。分析指出井工厂化作业钻井液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井工厂化钻井液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水线式施工模式,以满足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井工厂化技术需求。
    地质勘探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成因及气源
    徐祖新
    2019, 26(2):  16. 
    摘要 ( )   PDF (15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明确川东地区茅口组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综合利用茅口组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对茅口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地区茅口组天然气以甲烷为主,非烃组分较少,干燥系数普遍高于0.99,属于典型的干气;茅口组天然气的δ13C1δ13C2值分别为-34.20‰-28.27‰-35.80‰-28.10‰碳同位素值普遍具有部分倒转的特征,即甲烷碳同位素值大于乙烷碳同位素值,而乙烷碳同位素值小于丙烷碳同位素值;茅口组天然气的δ13C2值大多大于-28.00,属于油型气的范畴,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茅口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中二叠统自身烃源岩,局部混有下伏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据此建立了茅口组下生上储、双源供烃的成藏模式,预测卧67-TL6-4井一带为茅口组白云岩有利勘探区带。研究成果对该区茅口组天然气来源的认识深化及勘探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属性融合在陵水凹陷烃源岩研究中的应用
    刘仕友,徐冲,孙万元,邢军辉,徐晓宇
    2019, 26(2):  23. 
    摘要 ( )   PDF (23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深水区钻井资料少,中深层地震资料品质差,常规手段无法有效进行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预测的问题,利用 法求取测井TOC曲线,运用相关性分析进行地震属性优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概率类神经网络2种方法进行多属性融合预测TOC。以陵水凹陷为例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深水区少井条件下的多属性融合预测烃源岩TOC的技术流程。研究结果表明概率类神经网络融合方法预测TOC的相关性达到90%,与多元线性回归融合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该研究对深水区少井条件下的烃源岩预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石臼坨凸起边界断层成藏期差异活动与成藏
    江涛,官大勇,李慧勇,胡安文,步少峰
    2019, 26(2):  28. 
    摘要 ( )   PDF (27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包裹体、单井埋藏史及热演化史资料,结合边界断层分段特征,研究石臼坨凸起边界断层成藏期活动性与油气差异聚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成藏期边界断层活动速率“强—弱”交替变化特征明显,整体表现为西强、东弱特征。曹妃甸6-4油田古近系油藏存在3.6~8.5Ma和3.6Ma至今两期油气充注,新近系油藏为3.6Ma至今一期充注成藏。成藏期断层活动速率为20~30m/Ma时,油气在古近系相对富集;成藏期断层活动速率为30~40m/Ma时,具有复式油气成藏特征;成藏期断层活动速率为40~60m/Ma,断层活动对古近系古油藏具有破坏和调整作用,有利于新近系油气聚集。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认识陡坡带油气成藏规律和指导类似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南黄海南部坳陷中新生界成藏有利区带预测
    戚家振,黄建军,王迪,黄苏卫
    2019, 26(2):  34. 
    摘要 ( )   PDF (24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黄海盆地自开展油气勘探活动以来,一直没有大规模的油气发现,整体研究程度偏低。为实现研究区成藏有利区带的预测,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区域二维地震测线解释,结合野外露头剖面资料、钻井资料等,对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烃源岩的发育、构造圈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南五凹烃源岩最发育,南四凹及南七凹次之,且中新生界阜宁组为主力生烃层系,以生油为主。该研究对于南部坳陷中新生界烃源岩发育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价,并预测了南五凹陷是最有利的生烃凹陷,邻近南五凹的有利构造圈闭易于成藏,优选出南部坳陷I类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对南部凹陷进一步的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羌塘盆地隆鄂尼地区油砂矿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赵光通,李俊武,邓翔,曹占元
    2019, 26(2):  40. 
    摘要 ( )   PDF (37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羌塘盆地隆鄂尼地区油砂矿资源潜力,通过剖面地质调查、岩心描述、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和含油率测定等方法,对隆鄂尼地区地表及钻井油砂样品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油砂露头剖面及钻井连井剖面特征,对研究区油砂矿地质特征及油砂矿成矿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砂主要以中—细晶白云岩为主,油砂层总体厚度较大,但储层物性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而含油率较高,属于B 级”油砂矿。隆鄂尼地区油气主要来自布曲组碳酸盐岩和泥岩,为自生自储型古油藏。综合分析认为,羌塘盆地隆鄂尼地区油砂矿由岩性封闭配合构造抬升共同作用形成的油砂矿。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勘探该地区油砂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走滑-伸展断裂叠合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柳永军,赵弟江,李正宇,温宏雷,刘庆顺
    2019, 26(2):  45. 
    摘要 ( )   PDF (53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盆地(海域)新生代受伸展和走滑双重作用控制,形成了复杂的走滑-伸展叠合构造区。基于全区三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海域)南北部构造特征、动力学机制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盆地南部和北部走滑-伸展叠合作用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南部的黄河口和莱州湾凹陷为始新世—渐新世的弱伸展和新近纪的强走滑作用近平行叠加;北部的辽东湾坳陷为始新世—渐新世的强伸展和新近纪的弱走滑作用近垂直叠加。叠合作用方式的不同控制了南北部油气差异成藏,南部油气主要分布于凹陷区的走滑带,成藏层系以新近系为主;北部辽东湾坳陷油气主要分布于陡坡带和凸起区,成藏层系以古近系为主。该研究对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区油气差异成藏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拐凸起火山岩裂缝型储层相态发育模式
    张啸,高雯君,李静,张进,汪洋
    2019, 26(2):  52. 
    摘要 ( )   PDF (46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是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最为重要的油气藏类型,裂缝对储层物性具有控制作用。为了加强对中拐凸起石炭系裂缝发育规律的认识,以FMI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常规测井、录井以及岩石薄片等地质资料,建立了4种FMI测井裂缝相。通过分析不同裂缝相的配置关系,垂向划分为上部表生裂缝带和下部深埋裂缝带,对不同埋深条件下的裂缝相发育模式及对储集层的改造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直劈溶蚀缝相是储层物性改造的主控因素,表生裂缝带则更易形成优质储集层。该研究为研究区下一步寻找裂缝优势储层带提供了依据。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单砂体划分及剩余油分布
    李俊飞,叶小明,尚宝兵,党胜国,于斌
    2019, 26(2):  59. 
    摘要 ( )   PDF (1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增大的问题,以渤海湾盆地S油田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为例,综合应用岩心、测井、水淹解释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河口坝复合体内部单砂体进行定量表征,并分析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河口坝单砂体平面接触样式分别为河坝接触、坝主体接触、坝缘接触和坝间泥接触。河坝接触和坝主体接触的砂体连通性较好,剩余油不富集;坝缘接触和坝间泥接触的砂体连通性差或不连通,在其侧翼易形成剩余油。该研究可有效地指导油田后期综合调整工作。
    海拉尔盆地旧桥凹陷低煤阶煤层气资源潜力分析
    王单华,姜杉钰,贾宏伟
    2019, 26(2):  65. 
    摘要 ( )   PDF (14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拉尔盆地旧桥凹陷是典型的低煤阶区,煤层气勘探程度较低,缺乏煤层气地质和资源潜力的相关研究。基于煤层气参数井地质和实验测试资料,并结合国内外低煤阶区相关研究,对旧桥凹陷煤层的厚度、含气量和等温吸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估算了该凹陷煤层气的资源丰度、理论采收率和单井最终可采储量,提出了未来煤层气勘探建议。研究表明:旧桥凹陷煤系伊敏组和大磨拐河组发育多套厚煤层,但因煤层生气和吸附能力有限,平均含气量仅为0.003.23m3/t,单煤层的资源丰度不满足煤层气单层开发的需求;相比之下,多煤层累计资源丰度较高,在煤层气理论采收率超过60%的情况下,单井开采尽可能多的厚煤层,仍然具有较高的最终可采储量和经济效益,资源潜力较大;旧桥凹陷未来煤层气勘探的重点在于地下水活跃的潜在次生生物气富集区和煤层埋深较大、气体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研究结果对于旧桥凹陷煤层气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拐凸起东斜坡风城组薄层火山岩风化壳油藏成藏特征
    夏近杰,罗焕宏,朱伶俐,卢红刚
    2019, 26(2):  71. 
    摘要 ( )   PDF (3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东斜坡风城组发育一套遭受风化剥蚀而残留的薄层火山岩地层,该地层内部出现“油水倒置”现象,由于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对该地层的进一步评价。针对该地层岩相、岩性单一,并发育风化壳的地质特征,综合运用岩心、薄片及典型电性识别等方法对风化壳结构进行了识别,识别并划分出土壤层+水解带、淋蚀带、崩解带、母岩4种风化壳结构,根据划分结构建立了风化壳结构组合模式,分析风化壳结构对储、盖组合的控制作用,剖析已发现的油藏。结合岩体发育特征,建立了斜坡薄层火山岩风化壳油藏成藏模式,得到中拐凸起东斜坡薄层火山岩油藏主要发育于构造中低部、风化体结构完整的岩体,有利成藏区环凹陷呈条带状分布的结论。运用该结论指导油藏勘探评价并取得突破,证实了该类地层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对类似地层的油藏评价具有启示意义。
    油藏工程
    基于数据挖掘的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油井产量预测方法
    谷建伟,周梅,李志涛,贾祥军,梁颖
    2019, 26(2):  77. 
    摘要 ( )   PDF (13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的BP神经网络及其改进算法广泛应用于产量预测,但并不适宜时间序列预测问题。基于产油量变化的时间序列特征,提出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具有长期记忆能力的时间序列预测,在描述LSTM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和算法原理基础上,阐述了样本数据处理,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节点数选择及表征方式,形成产量预测模型。实例应用表明,LSTM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油井产量,整体平均误差约为1.46%,并指出无预兆停产、特殊情况以及部分数据量缺失是影响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原因。该模型的提出对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在石油方面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密闭取心三相流体饱和度半解析校正方法
    陈德坡,薛亮,王宁,涂彬,吴雨娟
    2019, 26(2):  82. 
    摘要 ( )   PDF (13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密闭取心是获取油藏饱和度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岩心上提过程中,由于受到岩心和流体的弹性能变化以及降压脱气作用,含油饱和度存在一定的损失,需要对其实验室测定值进行校正。利用油、气、水三相分流量的原理和稳定逐次替代方法,建立了半解析饱和度校正模型,通过将降压过程微元化,完整地计算了岩心在上提过程中的流体饱和度变化过程。利用孤东油田密闭取心资料,通过与数值模拟对比,最大误差仅为1.62%,验证了建立的饱和度校正模型的准确性。该研究为判断油藏水淹状态、提高油藏开发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辽河油田SEC动态储量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尹万泉,武毅,于军
    2019, 26(2):  86. 
    摘要 ( )   PDF (13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影响辽河油田SEC动态储量关键因素,运用单因素评价分析、多因素约束的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SEC动态储量敏感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原油价格是最敏感因素,低油价时期,常规油田经济极限产量增大而PD储量减少,其次为操作成本;评估单元、递减曲线类型、评估初始点、递减率是SEC动态储量评估合理性的重要因素。该研究成果对其他油田公司评估SEC动态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考虑非达西流动影响的底水气藏产能新方法
    陈军,刘太雷,任洪明
    2019, 26(2):  91. 
    摘要 ( )   PDF (13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国内外底水气藏实际开发特点,基于底水气藏气井具有3种渗流型态的实际流动特征,建立了底水气藏气井渗流模型并推导了底水气藏气井的新产能公式,该公式在考虑非达西流动影响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了三种渗流模式。实例分析表明,新方法计算结果可信度高,与二项式方法相对误差较小,为1.10%~3.85%;新方法仅需输入气井储层与射孔完井数据而无需进行实际的稳定试井测试即可获得气井产能。研究成果为底水气藏气井产能计算开辟了新的途径,对水驱气藏的科学开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对水力压裂裂纹扩展的影响
    张树翠,孙可明
    2019, 26(2):  96. 
    摘要 ( )   PDF (27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及各向异性影响水力压裂裂纹扩展规律的问题,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建立反映页岩储层断面的非均质几何模型,基于页岩各向异性力学实验,建立非均质各向异性损伤模型,继而开展非均质各向异性页岩水力压裂数值模拟,得出了层理方位、地应力差以及层理面法向强度对页岩水力压裂裂纹扩展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层理与最大水平地应力间夹角、地应力差以及层理弱面强度的减小,裂纹遇层理时更易转向层理扩展;裂纹在层理面内的扩展速度随层理倾角和层理强度的减小而增加;若水平最大地应力不变,随着地应力差的减小,裂纹在储层基质和层理面内的扩展速度减小。研究成果为水力压裂开采页岩气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优化压裂设计方案、提高页岩气储层改造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于机器学习的页岩气产能非确定性预测方法研究
    马文礼,李治平,孙玉平,张静平,邓思哲
    2019, 26(2):  101. 
    摘要 ( )   PDF (15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页岩气确定性产能预测方法误差较大的问题,综合最大信息系数相关性分析方法、混合支持向量机技术及“蒙特卡洛—马尔科夫链”模拟,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页岩气产能非确定性预测方法。运用该方法,可根据已投产页岩气井的地质及工程数据,对拟钻页岩气井未来的产能进行非确定性预测。24口页岩气井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进行产能非确定性预测的准确率为70.8%,且预测结果为“大概率事件”的井占54.2%,说明该方法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且预测结果满足概率统计规律。研究成果对国内外页岩气开发方案的优化有重要意义。
    斜穿地层水平井与定向井储层对比方法
    吕坐彬,文佳涛,李广龙,祝晓林,房娜
    2019, 26(2):  106. 
    摘要 ( )   PDF (25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斜穿地层水平井与定向井或直井因垂深差异无法实现以垂深进行地层及储层对比难题,运用水平井水平段斜深折算垂深方法和反扣水平井水平段顶底倒置处理后斜深折算垂深方法,得出了斜穿地层水平井可以与定向井或直井进行地层及储层对比的结论。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锦州25-1南油田A49井区,生产动态证实,储层对比方案与油藏动态认识一致,2口水平采油井和定向注水井注采对应关系均较好,该区块的累计产油量为32.47×104m3,综合含水为30.1%,采出程度为17.2%。并对锦州25-1南油田沙二段78口水平井与60口定向井(包括潜山过路井)及10口直井(探井)开展了精细地层及储层对比,效果显著。研究内容对类似斜穿地层水平井开发油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稠油油藏蒸汽驱提高热利用率研究
    许鑫,刘永建,尚策,李巍,孟菊
    2019, 26(2):  112. 
    摘要 ( )   PDF (15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现有稠油油藏热利用率计算方法所得结果普遍偏低的问题,在分析油藏中汽水分布规律及热利用率与注入蒸汽干度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参考辽河油田齐40块实际生产数据,分析了含油饱和度、注采比等主控因素对油层热利用率的影响。同时,结合多层油藏蒸汽驱开发特点及各因素对热利用所产生的影响,建立热利用率计算公式并对其进行修正,采用修正后的公式对杜229块进行针对性设计。实践结果表明:采用修正公式计算所得热利用率值较未修正值更接近生产实际;采用注汽干度为0.8、采注比为1.2、降注量小于15%的操控条件,能够有效保证杜229块油藏汽驱开发的经济性。该研究为改善稠油油藏蒸汽驱效果及经济性提供了技术参考。
    阶梯水平井双储层合采适用性研究
    刘博伟,牟松茹,杨磊,杨威,张墨
    2019, 26(2):  117. 
    摘要 ( )   PDF (14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曹妃甸油田阶梯水平井(简称阶梯井)适用储层条件不明确的问题,从储层平面距离、纵向深度差2方面,开展阶梯井储层适用性分析。以地下渗流理论为基础,结合节点分析法,开展不同储层条件下阶梯井产出剖面分析。研究表明,当储层平面距离不大于200m、纵向深度差不大于30m时,阶梯井90%的水平段能够有效产出,适合联合储层开采。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曹妃甸油田明化镇组,部署实施阶梯井1口,双储层联合开发增油效果明显。该研究为边际储量的动用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龙王庙组气藏X井区储层非均质性精细描述
    袁春晖,万玉金,刘晓华,苏云河,郭振华
    2019, 26(2):  121. 
    摘要 ( )   PDF (84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精细刻画安岳气田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气藏储层的非均质性,以该储层X井区为例,在储层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静态描述、动态分析和数值试井技术精细刻画储层的滩体展布,定量描述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史拟合可有效地排除模型多解性,W36井和W71井附近为两区径向复合地层,W67井位于受顺层溶蚀控制的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变宽的低渗长条带状小滩体上,通过两端开口与周围井相连通,X井区内W36井、W73井和W67井附近区域以及W69井和W70井附近区域有一定的连通性,而在条带状边界西至W69井、W70井、W71井的区域储量不易动用。该研究为开发技术政策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特低渗储层产能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王文涛,刘鹏超,李标,钟家峻,舒杰
    2019, 26(2):  127. 
    摘要 ( )   PDF (12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特低渗储层受非均质性影响,难以准确获取表征储层真实产能的渗透率、供液半径等主要参数的问题,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个方面选取了影响储层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合理的多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特低渗储层产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实例应用表明,涠洲6-1油田和涠洲9-3油田单井综合评价结果与实测产能相对误差分别为2.2%和3.8%,证实评价结果可靠性较高,该方法为寻找油田后续接替储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缝洞型油藏不同注入气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方法
    朱桂良,刘中春,宋传真,张慧
    2019, 26(2):  132. 
    摘要 ( )   PDF (1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氮气驱替增油效果显著,但气体驱替发生混相的机理尚不明确,且无针对缝洞型油藏不同油品性质、不同注入气体的最小混相压力计算公式。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长细管原理,设计了缝洞型油藏最小混相压力实验,并测试了4种油样在N2N2+ CO2复合气(N2CO2含量的比分别为802050503070)及CO25种注入气中的最小混相压力。基于Alston关联式,引入CO2占注入复合气比例R,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适合塔河油田不同油品性质、不同注入气体条件下的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方法。实例应用表明,W-1井油藏压力为62MPa,注气方案采用N2CO2含量比为40:60,现场实施后,取得较好效果,换油率达到0.5t/m3。该方法为注入气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烟道气对蒸汽腔影响可视化研究及机理分析
    王壮壮,李兆敏,鹿腾,杨建平,王宏远
    2019, 26(2):  136. 
    摘要 ( )   PDF (20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烟道气对SAGD蒸汽腔扩展的影响,利用二维可视化模型开展了SAGD和烟道气辅助SAGD物理模拟实验,并通过冷凝传热实验分析了烟道气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SAGD开发过程中,加入烟道气能使蒸汽腔先向上发育,形成气顶后再逐渐横向扩展,显著提高了蒸汽的波及效率;蒸汽腔在烟道气影响下的“二次发育”说明烟道气能促进蒸汽渗流传热,使更多热量进入岩心深部。分析认为:一方面烟道气通过指进为后续蒸汽开辟通道,加速蒸汽渗流;另一方面能抑制蒸汽与周围介质冷凝传热,减少渗流过程中的散热,使蒸汽携带更多热量向深部运移,即2种机理共同作用导致烟道气对蒸汽渗流传热起促进作用。该结果对深入认识烟道气的作用机理提供借鉴,对烟道气辅助SAGD生产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
    裂缝对致密储层渗流能力影响实验研究
    吕金龙,卢祥国,王威,谢坤,胡勇
    2019, 26(2):  141. 
    摘要 ( )   PDF (16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渗透气藏开发技术需求,以气藏工程为理论指导,采用物理模拟技术,结合致密气藏地质特征和裂缝分布特点,开展了裂缝对储层渗流能力改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岩心渗透率理论值高于实测值,原因在于实际裂缝壁面粗糙增加了气体流动阻力,导致实测渗透率值较小;裂缝全贯穿时,裂缝宽度和数量对岩心渗透率影响较大,裂缝未贯穿时,裂缝贯穿程度和分布位置对岩心渗透率影响较小;裂缝分布位置对岩心产气能力影响较小;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岩心渗透率受基质渗透率影响程度较大,随裂缝宽度、贯穿程度和数量增加,岩心产气能力增大;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裂缝距离底水越远,岩心受水侵影响程度越小,产气量越大,产气时间越长。研究认为,裂缝能改善储层渗流能力,量化评价裂缝对储层渗流能力影响有利于提高气藏开发效果。
    新型高强度承压堵漏吸水膨胀树脂研发与应用
    王刚,刘晨超,冯杰,樊洪海,杨阳
    2019, 26(2):  147. 
    摘要 ( )   PDF (14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钻井过程中常见的钻井液漏失问题,通过选择合适的单体、交联剂、引发剂及最优加量,在60条件下反应且于120烘干,研制出一种新型吸水膨胀树脂,并通过实验和现场应用检验其承压堵漏效果。实验表明:该材料在膨润土浆和清水中2h膨胀到16.0倍,6h膨胀到22.8倍,且不同配方膨胀倍数不同。配方为基浆+4%吸水膨胀树脂的泥浆,恒定滤失速率为0;配方为基浆+5%吸水膨胀树脂+10%添加剂的封堵浆,封堵强度可达10MPa在某储气库8口井中应用,堵漏一次成功率由33%提高至90%以上,其中,1号井的砂岩、砾岩、砂砾互层、煤层及2号井的砂岩、砾岩、砂砾互层、煤层、潜山层承压堵漏能力好,表明该吸水膨胀树脂具有很强的承压封堵能力,可以满足多种地段的承压堵漏要求。该研究对解决钻井过程中承压堵漏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均质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研究
    阳晓燕
    2019, 26(2):  152. 
    摘要 ( )   PDF (18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了解层间非均质性对油田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采用层间非均质三维物理模型进行室内水驱油实验,研究高、中、低渗层3层组合下,驱替压差、开采方式对不同渗透率储层的水驱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驱替压差的增加,中、低渗层水驱波及效果越来越明显,高渗层水驱波及效果变化不大,提高驱替压差能有效启动中、低渗层的剩余油,合理的驱替压差对非均质性严重的储层开发有重要影响。不同开采方式对采收率影响较大,3层同采时采收率最低,高渗层的优势通道给中、低渗层的开发带来困难,分层系单采采收率最高,实际生产中有必要采取分层开采等措施来提高中、低渗层水驱开发效果。实验结果有效指导渤海南部垦利A油田层系调整及增产措施制订,同时研究成果对后续新油田的方案编制及油田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
    钻采工程
    基于R-S模型的微小井眼钻井连续油管内钻井液流阻计算分析
    侯学军,金锐,宋洪奇,张辉,吕玉魁
    2019, 26(2):  157. 
    摘要 ( )   PDF (23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小井眼连续油管(CT)滑动钻井技术是一项易于实现钻井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高效、低成本、环保的新型钻井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微小井眼钻井使用的CT内水眼直径小,钻井液的流阻大。针对该问题,运用数值模拟方法,使用R-S模型计算微小井眼钻井在滚筒上和井筒中CT内钻井液流阻,分析微小井眼钻井CT内钻井液流阻与CT内水眼直径、循环流速、CT长度或井深、滚筒直径、钻井液密度等参数的定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微小井眼CT钻井技术可使用的CT管柱外径为44.45~73.03mm,可使用的钻井液流速为2~3m/s。该研究结果对于推动微小井眼CT钻井技术在中国的推广使用有一定理论意义。
    连续薄夹层油藏细分注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李汉周,彭太祥,郭振杰,石建设
    2019, 26(2):  164. 
    摘要 ( )   PDF (13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江苏油田现有偏心分注工艺及配套测调一体化技术适应性差的问题,在偏心分注工艺的基础上,研制了双导向封隔配水器及配套测调仪器,缩小注水层间距,并配合小螺旋角双导向结构,提高大斜度井适应性;配套测试工艺采用集流式流量计测下层注水量、外磁式流量计测总注水量的方式,形成了一套连续薄夹层油藏细分注水工艺,可实现8.0m油层细分4层注水,卡封间距最小达到1.0m,适应井斜提高至45.00°。现场成功应用13口井,最小卡封间距为2.5m,最大井斜为31.25°,均完成了分层流量测调,平均合格率为88.7%,井下仪器对接成功率达到91.0%。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有效解决了薄夹层油藏细分注水及测调的难题,值得推广应用。
    PDC钻头扭转振动减振工具设计及现场应用
    查春青,柳贡慧,李军,席岩,汪伟
    2019, 26(2):  170. 
    摘要 ( )   PDF (21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PDC钻头的扭转振动,设计了PDC钻头扭转振动减振工具。为了科学指导该工具的设计及使用,建立了工具的工作原理模型,对其减振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PDC钻头处扭矩和钻压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减振工具螺旋导轨最佳螺旋角的计算模型,根据该模型优选了工具的螺旋角,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该工具的减振及提速效果。理论分析表明:减振工具能通过螺旋导轨及碟簧机构自动调节钻压和PDC钻头的转速,抑制PDC钻头的扭转振动,并将一部分振动载荷转换为用于破岩的切削扭矩,提高机械钻速;减振工具的最佳螺旋角度与钻柱系统轴向刚度、钻头直径、岩石硬度成正比,与钻柱系统扭转刚度及PDC钻头后倾角的角度成反比。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PDC钻头未出现崩齿破坏;与邻井同层位相比,采用扭转振动减振工具后平均机械钻速提高了33.44%。扭转振动减振工具能有效抑制PDC钻头的扭转振动并起到提速效果,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