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10-25
    地质勘探
    埕岛东坡东营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与储层预测
    武群虎, 郝冉冉, 周红科, 刘少斌, 李洋
    2019, 26(5):  1-7. 
    摘要 ( )   PDF (19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埕岛东坡东营组储层纵向分层和平面精细预测难的问题,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及方法,综合分析钻井取心、测井、录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关键界面的识别,将埕岛东坡东营组划分为 3 个三级层序和 14 个准层序组,建立了东营组高精度等时层序地层格架,详细剖析了主要含油层段 SQ2 层序的低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中发育的碎屑流、浅水风浪改造的洪水重力流、深水洪水重力流、滩坝及风暴沉积等 5 种沉积相类型及演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针对主力含油层段储层地质特征及预测难点,选择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进行高精度层序地层约束下的储层精细预测,实现了单砂体纵向和横向分辨率的同时提高,经与已钻井验证,6 口新钻井 SQ2 水进体系域顶部砂体预测厚度误差为2.6m,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为埕岛东坡的后续精细勘探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断控缝洞型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赵锐, 赵腾, 李慧莉, 邓尚, 张继标
    2019, 26(5):  9-13. 
    摘要 ( )   PDF (26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古生代地层中发育大量走滑断裂,沿走滑断裂分布的缝洞是其主要油气储集空间。 对顺北地区断控型储层的基本特征以及主控因素尚不明确。 在断裂解析基础上,通过地震振幅、测井曲线、取心综合标定等方法,并参考油气井动态资料,对研究区断控型储层开展研究工作。 结果表明:储集空间包括裂缝与洞穴;不同断裂带上发育的储集体具有显著的非均质性;顺北主体区走滑断裂平面控储范围约为 1.5 km;在破碎体系中优势缝洞的发育位置主要依据振幅值的差异识别;油气在破碎带中为径向流动,而在裂缝带中则为单向流动,渗流特征取决于介质特征。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出控制断控缝洞型储集体发育的因素为:走滑断裂样式决定优势缝洞发育部位,断层核带结构控制储集体类型,流体对破碎体系的成岩改造促使储集空间定型。 顺北地区断控型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的明确,可为今后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思路。

    沿岸流控湖泊三角洲沉积演化特征研究

    邱隆伟, 白立科, 杨勇强, 葛君, 韩晓彤
    2019, 26(5):  14-20. 
    摘要 ( )   PDF (19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北洼陷南部鼻状构造带沙二—沙三中亚段沉积时期发育了沿岸流控湖泊三角洲沉积。为弄清沿岸流对三角洲沉积演化的控制作用及演化特征,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等手段,结合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对研究区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缓坡带主要以三角洲沉积为主,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布面积广泛,粒度特征及岩心观察指示其前缘砂体受强水动力影响,发育大量浪成构造且平面上侧向迁移明显;测井资料及沉积体系发育展布表明了沿岸流作用对其发育演化的控制作用;前缘亚相呈不对称形态,砂坝发育明显,虽受物源供给影响,但沙二—沙三中亚段时期受沿岸流作用控制,导致三角洲向湖盆内推进受到抑制。总体上,沿岸流作用对于三角洲砂体平面展布及相带发育起到重要的改造作用,对古地貌及古风向的恢复,以及在下一步油气勘探中,有必要考虑沿岸流作用对储层发育和展布所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孤北洼陷下步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欧加登盆地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传递式油气运移模式

    李军生, 张晓磊
    2019, 26(5):  21-25. 
    摘要 ( )   PDF (30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欧加登盆地为东非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巨大该盆地油气运移模式研究尚属空白,影响盆地高效勘探开发。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分析盆地多期次构造演化过程,明确盆地断裂特征;采用有机地化资料分析主要烃源岩及气源,首次建立欧加登盆地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传递式油气运移模式:互不连通的3期断裂提供油气运移的垂向通道,渗透性好的地层提供油气横向运移通道,断裂与渗透性地层相互配置为油气的运移创造条件,逐步从古生代运移至中生代,由深在不同层系储层内聚集成藏,形成现今欧加登盆地纵向上多层系油气分布格局该项研究可有效指导盆地油气勘探工作

    鄂西地区黄陵背斜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及含气性特征

    许露露 , 张焱林, 陈程, 周向辉, 温雅茹
    2019, 26(5):  26-32. 
    摘要 ( )   PDF (23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鄂西地区重要的页岩气勘探目的层。为更好地实现研究区域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利用黄陵背斜周缘调查井及实测地层剖面资料,对五峰—龙马溪组岩石地层、有机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含气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目的层纵向上可以分为五峰组硅质岩段、五峰组观音桥灰岩段、龙马溪组下部黑色炭质页岩段、龙马溪组上部灰黑色炭质页岩夹粉砂岩段。目的层埋深多为1000~3000m,厚度具有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研究区TOC含量多为1.16%~2.99%,平均为2.10%。黄陵背斜西南缘TOC含量比东缘高,五峰组TOC含量最高,龙马溪组上部含量最低。五峰组—龙马溪组以石英矿物和黏土矿物为主,脆性矿物含量高,页岩储层为低孔特低渗孔隙类型;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隙及粒间孔隙为主,地层由下至上表现出有机质条带、有机质孔隙及黄铁矿数量逐渐减少的趋势。含气性特征研究表明,黄陵背斜西南缘含气性稍微好于东缘地区,含气量与TOC值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五峰组含气性最好,龙马溪组上部较差;北北东向新华断裂带附近页岩气含气性较差,而北西向断裂带附近页岩气含气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黄陵背斜周缘页岩气调查井的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硬连接”断层圈闭发育部位及形成时期预测

    刘峻桥, 姚志纯, 张成宇, 张铭, 胡罡
    2019, 26(5):  33-37. 
    摘要 ( )   PDF (12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明确“硬连接”断层圈闭识别及形成时期评价方法,以三维地震为基础,结合断层形成演化历史和断层位移分布规律,探讨“硬连接”断层圈闭的识别及其形成时期的定量表征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在文安斜坡王仙庄断层。研究结果表明:王仙庄断层共发育7个“硬连接”断层圈闭,其中①、③、④、⑤号圈闭在油气成藏期前已经形成,能够有效的聚集油气。与目前油气分布吻合,表明该方法对于“硬连接”断层圈闭发育部位及形成时期的预测是可行的,对于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地震波形相控反演在天草凹陷白垩系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郭翔, 李付雷, 张旭峰, 阴学彬, 王兵
    2019, 26(5):  38-43. 
    摘要 ( )   PDF (41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银额盆地天草凹陷东部缓坡带白垩系巴音戈壁组油藏含油储层薄、横向变化快,常规反演无法有效识别等问题,采用天草地区“两宽一高” 三维地震资料,井震结合,运用地震波形的聚类识别方法,对储层横向展布趋势进行合理表征。同时,应用频率域曲线重构技术,获得纵向高分辨率的储层敏感曲线。在此基础上,利用地震波形相控反演方法精细刻画了巴二段薄储层的展布特征,预测出自南向北发育3个湖底扇富砂区,有利砂体与构造叠合面积为37.6km2。该方法准确预测了薄至5m的含油砂体,为低勘探程度区薄储层提供理论基础。

    尼日尔三角洲泥底辟形成控制因素及构造演化模式

    雷雨婷, 李江海, 王殿举, 杨梦莲
    2019, 26(5):  44-50. 
    摘要 ( )   PDF (48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大西洋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内部发育大量泥底辟构造,因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西非油气勘探的重要潜力区。基于大西洋地质构造演化背景及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相关地质研究,针对泥底辟形成的控制因素和泥底辟构造演化模式问题,运用控制变量法和二维离散元模拟手段,得出一定的地层倾角会促进泥岩在三角洲末端大量堆积,同时隆起的新生洋壳可阻碍大套泥岩向海运移,两者综合促进了该区泥底辟的发育。该研究对中国沿海盆地泥底辟构造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轮南油田三叠系隐蔽油藏综合地质研究

    杨彦东
    2019, 26(5):  51-55. 
    摘要 ( )   PDF (17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轮南油田3井区非主力层T20小层砂体薄、井控程度低、油水关系矛盾、砂体展布不明等问题,采用精细地层对比、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低阻油层识别等技术,多学科多角度有机结合,提出“鞍桥”(相邻两个正向构造之间最高连接部位)是油气调整运移通道的概念,突破了原有T20砂体分布零散、不连续、不成规模的判断。研究结果表明:T20小层一个具有统一油水界面的隐蔽油藏,实现了该油田滚动增储190×104t,运用该项成果成功实现了老油田增储建产目的,原油年产量达到5×104t。该研究可为其他类似隐蔽油藏的研究提供参考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七克台组二段混积岩致密储层特征研究

    冯越, 黄志龙, 张华, 王健, 彭亚中
    2019, 26(5):  56-63. 
    摘要 ( )   PDF (60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勘探开发起步较晚,为了实现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规模效益开采,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全岩X衍射、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分析手段,研究了该区致密油混积岩储层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建立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结果表明:研究区岩石矿物组成复杂,具有明显的混合沉积特征,主要发育陆源碎屑质混积岩、泥质混积岩、碳酸盐质混积岩等3大类6小类;储层整体物性较差,孔隙度主要为4.00%~8.90%,渗透率小于0.100mD的样品占78.8%,属低孔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晶间孔、粒间孔及微裂缝为主;饱和水核磁共振T2谱多表现为中断的不明显双峰或三峰,排驱压力较高,进汞饱和度和退汞效率较低,整体表现为孔喉半径小、连通性较差;不同岩石类型的物性、含油性与孔隙结构差异明显,以含灰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灰岩最好;储层质量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有机质丰度和构造缝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储层特征评价将储层分3类,Ⅰ、Ⅱ类储层是下一步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勘探增储上产的关键。研究结果为胜北洼陷七克台组致密油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埕海6区块火成岩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

    张静蕾, 刘文钰, 李宁, 牟晓慧, 唐和军
    2019, 26(5):  64-70. 
    摘要 ( )   PDF (24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埕海6区块火成岩刻画难度大、控藏机理难以厘清这一问题,综合利用岩心、镜下鉴定、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并采用地震剖面追踪、地震属性提取、相干体切片等技术,开展深化认识火成岩分布规律研究,有效识别火成岩类型及纵、横向展布范围,对火成岩分布规律进行验证和刻画,进一步厘清火成岩区域控藏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火成岩表现为2种岩性、多期喷发,火成岩类型以喷出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为主,岩性以致密玄武岩为主,沙河街组到馆陶组末期为火成岩喷发期;火成岩测井及地震响应明显,多方法、多属性技术相互配合验证并与火成岩分布范围有良好的匹配关系。通过对研究区火成岩的识别,明确研究区火成岩的发育有利于各断块岩性圈闭形成了一系列火成岩遮挡的构造-岩性油气藏,对指导研究区油气发现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油藏工程

    考虑致密储层岩石特征参数的压敏效应计算新模型

    殷代印, 刘凯, 孙业恒
    2019, 26(5):  71-75. 
    摘要 ( )   PDF (15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不同地区致密储层的压敏效应的差异性问题,以致密储层3种类型沉积岩(浊积岩、滩坝砂、砂砾岩)2种露头岩心为研究对象,进行压敏实验,建立了考虑岩性特征参数适用于不同类型沉积岩致密储层的压敏模型。结果表明砂砾岩、浊积岩、滩坝砂的应力敏感性依次减弱,渗透率最大下降幅度为22.8%~34.3%;致密储层渗透率与有效应力呈指数变化关系;有效应力敏感系数与杨氏模量呈对数关系、与渗透率初值呈幂函数关系。实例应用表明,该压敏模型预测致密储层产能的误差为4.98%,准确性高。该压敏模型适用于不同地区致密储层,可以提高产能预测精度,为同类型油田确定合理的地层压力提供了可靠依据。

    火驱尾气CO2含量与燃烧状态对应关系研究

    孙洪军, 程海清, 宋扬
    2019, 26(5):  76-80. 
    摘要 ( )   PDF (1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火驱尾气CO2含量界限与高温氧化状态关联性不明确利用自主研制的火烧油层物理模拟装置,D66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氧化程度样品的高温氧化实验(400℃)探索了CO2含量与燃烧状态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低温氧化过的原油、焦炭3样品400℃高温氧化产生的CO2含量分别为12.29%13.88%17.98%原油氧化程度越,其高温氧化产生CO2含量越高,主要原因是低温氧化形成的含氧化合物在高温氧化过程中被转化为CO2作为直接的判识指标,当CO2含量超过15%界定为高温燃烧。利用该指标分析了D66先导试验井组与平面燃烧状态波及情况,结果表明,39%油井实现高温燃烧,转驱时间较长井组燃烧状态较好,井组匹配率可70%以上。该项研究可为火驱方案调整、生产动态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三次采油开发次序研究

    张雪玲, 冯程程, 孙洪国
    2019, 26(5):  81-85. 
    摘要 ( )   PDF (13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三次采油潜力层系的接替次序和投产时机影响因素复杂的问题,利用数理统计和油藏工程原理建立了油层综合评价模型和含水界限模型,给出了层系纵向接替次序和投产时机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对于潜力层系,考虑三大类12项评价参数,通过权重和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可以定量分析各套层系的优劣,以此作为层系间接替的依据;对于已开发层系,根据盈亏平衡原理,结合开发指标预测结果,可以确定区块到达含水界限的时间,以此作为区块间衔接的顺序。应用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确定接替层系31套,增加可采储量180×104t。该方法系统全面考虑油层状况,兼顾开发效益最大化,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为开发规划方案编制和现场产量接替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注采井间连通裂缝参数干扰试井解释模型

    吕亿明, 薛建强, 常莉静, 崔文昊, 苏祖波
    2019, 26(5):  86-91. 
    摘要 ( )   PDF (16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超低渗透油藏中注采井间裂缝参数难以确定问题,运用物质平衡原理和叠加原理等方法,建立了一种注水井与采油井井间连通裂缝参数干扰试井解释模型,得到了注水井井底压力解,并绘制了典型图版,典型图版曲线反应了3个主要的流动段:早期线性流、中期流和晚期径向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华庆油田元284区块的庆平A1井组,对其进行试井解释,确定了元A1-43井与庆平A1井的第3条裂缝连通,井间连通裂缝长度为415m,井间裂缝无因次导流能力为8。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注采井间的裂缝参数,从而反映出有效的地层信息。研究内容可为超低渗透油藏注采井间裂缝性连通干扰试井解释提供理论依据。

    考虑水敏性的页岩黏土多相耦合甲烷吸附模型

    黄瑞, 陈军斌, 王佳部, 姚欢迎
    2019, 26(5):  92-99. 
    摘要 ( )   PDF (35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润湿黏土甲烷吸附规律认识不足的问题,利用页岩扫描电镜图像将气体储集空间按不同尺寸和几何形状划分为等径圆形孔隙、扁平状椭圆孔隙及条带状裂缝3类,并依据干燥黏土气-固界面的Langmuir吸附式、润湿黏土气-液界面的Gibbs吸附式,建立考虑水敏性的页岩黏土--3相界面耦合甲烷吸附模型,结合考虑吸附相体积的游离气含量计算式,推导不同含水饱和度下页岩黏土的含气量预测方程。结果表明,与涪陵焦石坝地区页岩岩心现场解析数据相比,润湿黏土多相耦合模型的计算结果精度较高。研究结果对不同含水率下页岩黏土甲烷静态资源量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海上稠油油藏多元热流体吞吐后转火驱开发研究

    王泰超, 朱国金, 王凯, 谭先红, 郑伟
    2019, 26(5):  100-105. 
    摘要 ( )   PDF (14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NB35-2油田多元热流体吞吐部分井日产油量降低回采水率及回采气率升高井底流压较低的现象从生产井生产特征出发,将低效井作为转火驱开发研究对象,分析低效原因。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考虑多组分转化关系的火驱数模模型,充分利用现有井网条件,以提高火驱单井产能及累产油量为出发点,优选适合海上稠油火驱的井网类型及驱替模式,论证大井距火驱开发的可行性,并注采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3口不同类型低效井转驱后累增油13.1×104m³,且边部储量得到有效,边部转驱单井累产达到12.4×104m³,开发具有一定经济性满足海上稠油热采少井高产开发要求研究结果对海上稠油油藏开发方式转换提供借鉴意义

    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动态相渗规律分析及应用

    康博韬, 杨宝泉, 张迎春, 顾文欢, 景至一
    2019, 26(5):  106-111. 
    摘要 ( )   PDF (23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开发指标预测难度大的问题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地震、地质及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从机理上分析了动静态相渗差异的根本原因,引入水相运动系数定量评价动态相渗与油水宏观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态相渗研究建立储层连通程度及非均质性等因素与生产动态之间的相关性,形成一套针对深水浊积砂岩油田的动态相渗分析及应用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深水浊积砂岩油田油水运动规律受储层连通性及非均质性影响显著;动态相渗规律综合反映了储层中油水的宏观运动规律,用于生产动态分析更加合理;研究方法充分考虑储层因素的影响,预测精度高,实用性强,对深水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聚合物驱生产井流压特征规律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周丛丛, 崔长玉, 郭松林
    2019, 26(5):  112-117. 
    摘要 ( )   PDF (18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工业化区块生产井流压调整方法尚不明确的问题,从聚合物驱油渗流机理入手,结合数值模拟和现场资料统计,对聚合物驱过程中流压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采聚浓度迅速上升时聚合物驱生产井流压开始下降并稳定在低值,含水回升阶段流压缓慢回升;地层压力越低,生产井流压越低;渗透率越高的生产井,流压越高,生产井非均质性越强,见聚越早,流压下降的时间也越早。对于注采完善、油层条件好的生产井,流压越低越好;对于注采不完善、油层条件差的生产井,应提液生产使压力分布均衡。应用上述方法,对聚合物驱二类区块的生产井流压进行调控,调整后区块压力系统分布均衡合理,聚合物驱效果显著。该研究对聚合物驱见效阶段提液上产、注采关系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柿庄北区块煤层气井排采制度研究

    刘羽欣
    2019, 26(5):  118-123. 
    摘要 ( )   PDF (15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北区块煤层气井排采压降规律不清、阶段划分不明确、排采制度不合理等问题,基于煤层气吸附-解吸规律及气液固三相流动特征,根据现场工程实践,结合研究区煤储层特点及不同开发时期生产规律,以井底流压控制为核心,确定排采制度的关键参数,形成可量化、操作性强的七段式控压排采制度。将该研究成果应用于柿庄北区块煤层气生产井,同井区达产率均值由19.3%上升至52.3%,提产效果显著。该制度扩大了深部煤层气排采井压降漏斗范围,有效增大了泄压面积,提高了单井产能,对于煤层气老井上产、新井投产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基于多目标算法的断块油藏生产优化研究

    王塞塞, 张黎明, 王建, 吴义志, 张凯
    2019, 26(5):  124-129. 
    摘要 ( )   PDF (17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后期平面矛盾加剧、剩余油分布特征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断块油藏多目标生产优化方法。通过将多目标优化算法应用到断块油藏注采优化过程中,对油藏不同部位设置各自的优化目标从而实现不同部位各自独特的优化策略并同时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将该方法应用于断块油藏模型中进行测试,对不同区域占优结果进行方案选取,对比生产数据变化情况以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发现该方法能够使油藏不同部位均能达到各自的预期目标,有效的改善油藏平面矛盾。该研究成果对断块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超临界蒸汽作用下特稠油的水热裂解特性实验

    张风义, 庞占喜, 吴婷婷, 耿志刚, 廖辉
    2019, 26(5):  130-135. 
    摘要 ( )   PDF (1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超临界蒸汽作用下特稠油的水热裂解特性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运用室内实验,进行了超临界蒸汽环境下不同温度、加入气体及不同水油比等因素对特稠油水热裂解的影响研究,并对超临界蒸汽或超临界多元热流体环境中特稠油的水热裂解反应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超临界蒸汽或超临界多元热流体作用下,特稠油发生明显的热裂解效应,表现为饱和烃含量大幅度增加,并释放出一定量气体,原油物性明显改善,同时也生成了焦炭类物质加入气体时,会进一步加剧焦炭物质的转化,并抑制沥青质的分解从而减缓了沥青质的热裂解速率,不利于稠油的水热裂解反应。该研究对于深入认识超临界蒸汽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机理,并促进超临界蒸汽在深层稠油油藏热力采油中的应用与推广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气溶性泡沫控制气窜实验研究

    李宛珊, 王健, 任振宇, 木合塔尔
    2019, 26(5):  136-141. 
    摘要 ( )   PDF (1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林油田79区块CO2驱气窜严重,水基泡沫的井筒CO2腐蚀问题日益明显。为此,探讨了CO2气溶性泡沫新技术,结合区块油藏条件,对5种气溶性起泡剂的溶解性能及起泡性能进行了评价,并开展了气溶性泡沫的岩心流动实验,评价了泡沫的封堵效果、吸水剖面改善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情况。研究表明:起泡剂1529溶液在超临界CO2中的气溶性最好,随着醇类助溶剂的加入,其最高溶解量可达1.36%起泡体积为657.8mL,半衰期为47min在气液比为2∶1、注入速度为0.01mL/min、注入6周期条件下,阻力因子最高可达37.92吸水剖面改善率为69.89%与水驱相比可提高采收率39.045个百分点CO2气溶性泡沫新技术可封堵气窜通道,避免井筒腐蚀,提高低渗透油藏泡沫剂的注入性。研究成果对于改善黑79区块CO2驱开发效果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钻采工程

    复合型防盐剂研究及在英西油田的应用

    闫峰
    2019, 26(5):  142-146. 
    摘要 ( )   PDF (22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英西油田油井结盐严重的问题,研制了复合型防盐剂,室内实验研究了其防盐性能,并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复合型防盐剂由复杂阴离子盐、烷基苯磺酸盐和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具有改变盐结晶晶格结构、络合增溶和分散盐结晶的防盐机理。室内实验表明:防盐剂加药浓度为0.3%时,盐增溶率为8.72%,防盐率可达到98.70%。在英西油田应用2口井,2口井的平均洗井周期由原来的15d延长了82d,加药期间生产运行平稳,产油量均有小幅提高,防盐效果较好。复合型防盐剂的研究对英西油田防止油井结盐,保证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同类油田的防盐工作也有借鉴意义。

    渤海油田水平井出水特征及控水效果评价方法

    龚宁, 李进, 陈娜, 张启龙, 徐涛
    2019, 26(5):  147-152. 
    摘要 ( )   PDF (49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渤海油田水平井出水特征认识不清和控水效果难以有效评价的问题,基于单井含水率曲线法,运用统计学、灰色关联度分析理论等,对渤海油田水平井出水规律及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建立了以等效增油量和平均增油速率为指标的控水效果量化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渤海油田水平井出水规律主要归纳为S型、凹型、凸型、直线型等4种类型,以凸型为主,S型和凹型具有相对较长的无水采油期;影响水平井出水的主要因素包括避水高度、渗透率级差、采液强度、油水黏度比和水平段长度,其中,避水高度和水平段长度是影响凸型、S型水平井的主要因素,采液强度是影响凹型、直线型水平井的主要因素。实例应用表明,水平井出水规律主控因素分析可为控水方案优化提供方向,控水效果量化评价方法可有效评价水平井控水效果,对解决渤海油田高含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酸液对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影响的研究

    王明星, 吴亚红, 孙海洋, 陈盼盼, 贾旭楠
    2019, 26(5):  153-158. 
    摘要 ( )   PDF (20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心,在不考虑酸液滤失的情况下,用Nierode-Kruk方法,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酸液用量、温度、酸液体积分数、组合酸等因素对长效酸(高温胶凝酸、变黏酸和自转向酸)酸蚀导流能力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闭合压力对导流能力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酸蚀导流能力和刻蚀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高温胶凝酸、自转向酸、变黏酸,且随酸液体积分数和用量的增加,酸蚀导流能力逐渐增加,但裂缝导流能力保持率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高温胶凝酸在高温状态的酸蚀导流能力较高;高温胶凝酸和自转向酸的组合产生的裂缝导流能力最大。现场应用长效酸进行酸化压裂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在优化酸化压裂施工设计和提高现场施工效果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致密油水平井全可溶桥塞体积压裂技术评价与应用

    安杰, 唐梅荣, 张矿生, 陈文斌, 张翔
    2019, 26(5):  159-163. 
    摘要 ( )   PDF (14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油水平井目前主要使用复合桥塞进行分段体积压裂,压裂后需钻除桥塞,钻塞作业井控风险大、周期长、费用高,在超长水平井中钻塞的难度更大。全可溶桥塞压裂后可自行溶解,不需钻塞,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技术。为解决该问题,引进了国外全可溶桥塞,对其溶解性和承压性能进行了室内实验评价,自主研制了配套的低成本可溶性堵球,通过大型物模实验形成了全可溶桥塞泵送施工关键参数图版,并在国内致密油水平井开展了规模性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全可溶桥塞泵送投放顺利,承压为70MPa,坐封、封隔性能可靠,完全满足水平井体积压裂需求;压裂后15d内桥塞自行溶解,不需要钻塞,可实现井筒全通径;研制的可溶堵球2d内完全溶解,可实现快速投产;单井试油周期缩短30%,作业成本降低20%,提效降本效果明显。该研究成果为全可溶桥塞实现国产化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借鉴。

    嵌段聚醚类表面活性剂调驱体系储层适应性及驱油效率研究

    张瑶, 付美龙, 侯宝峰, 李亮, 吴海俊
    2019, 26(5):  164-169. 
    摘要 ( )   PDF (15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汉油田16井区属于高温高盐储层,且非均质性严重,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部分油井出现受效差或见效后含水上升快的问题。为此,研制了嵌段聚醚类表面活性剂调驱体系,利用5组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天然岩心组合模型开展双管并联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考察该调驱体系对储层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为3.210.9时,该体系能有效封堵高渗岩心,并提高综合驱油效率,最大增幅可达17.80个百分点;当渗透率级差大于5.0后,驱油效率增幅开始下降,级差为35.6时,增幅仅为8.60个百分点。该体系现场先导试验效果显著,井组日产油量由3.00t/d最高上升至8.43t/d,综合含水由93.18%下降至86.32%,截至201812累计增油达953.20t。该调驱体系在高温高盐油田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其他

    地形起伏条件下页岩气管网布局优化研究

    张禾, 周军, 董建蓉, 马骐, 周轩
    2019, 26(5):  170-174. 
    摘要 ( )   PDF (18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富集区多处山地,地形复杂,集输管网优化布局难度大,采用分级平面优化,难以适应实际复杂的地形条件无法获得系统最优解。考虑地形起伏条件,针对页岩气管网-枝状管网形式,在传统分级优化子问题基础上,将井组划分与站址优化作为整体进行优化,并引入起伏管道路径寻优方法,形成地形起伏管网布局优化方法,以管道、集气站建设费用最小化为目的建立目标函数,以达到方案经济性最优,采用改进后遗传算法求解井组划分与站址优化问题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引入管网初步连接机制剔除不合理连接方案,采用Kruskal算法优化管网连接形式,并针对起伏程度较大管道采用A*算法进行路径优化,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路径最大边坡、降低最大路径高程、提高最小路径高程、缩短三维管道长度。研究结果对页岩气管网设计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