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12-25
    地质勘探

    南堡凹陷古近系有利构造砂质碎屑流储层评价

    张景军, 韩江波, 王畅溪, 王志坤, 张宇薇
    2019, 26(6):  1-7. 
    摘要 ( )   PDF (39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砂质碎屑流储层类别及其发育特征,基于大量岩心分析数据,结合地震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依据单井点评价与整体评价结合的思路,通过储层分类方法,对南堡凹陷古近系重点构造发育的砂质碎屑流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具有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低中等的特点;储层物性较差,主要为低孔低渗储层,具有较强的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2号构造东三段与3号构造沙一上亚段储层质量较好,类和类为主,而3号构造沙一下亚段储层质量相对较差。该研究对南堡凹陷油气有利区带预测及井位部署有重要指导意义。

    鄂北杭锦旗地区山西组高分辨层序格架下沉积充填及砂体展布规律

    赵明胜, 田景春, 张翔, 苏炳睿
    2019, 26(6):  8-15. 
    摘要 ( )   PDF (15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杭锦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是重要的含油气勘探地区,但该区山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划分少有报道,且地层格架下的充填序列及砂体充填的形成环境存在不同的认识。针对此问题,通过野外剖面、岩心及测井资料建立了山西组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2个长期、5个中期、10个短期旋回。沉积相研究表明,杭锦旗地区山西组(LSC1、LSC2)沉积期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改造,其亚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并识别出辫状分流河道、越岸沉积、分流间洼地及泥炭沼泽等微相。在短期层序格架中的沉积充填序列主要为C1A1、A2LSC1沉积期砂体主要分布于分流河道中,具有由北向南的展布特征,研究区东部砂体连通性较好,西部则相对孤立。LSC2沉积期基本继承了前期的沉积格局,砂体走向与LSC1沉积期一致,由于物源区供应减少,分流河道规模较LSC1时期有所减小,而分流间洼地则较前期相对发育,砂体亦呈现东部连片发育、西部相对孤立的分布现象。研究成果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方向。

    东海盆地B构造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祁鹏, 崔敏, 李锋
    2019, 26(6):  16-21. 
    摘要 ( )   PDF (43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东海盆地B构造新生代断裂体系研究较为薄弱的问题,运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方法,利用构造样式刻画和演化恢复等手段,明确B构造断裂体系性质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B构造是典型的正反转构造,其新生代断裂体系分为中深层的早期正断层、逆断层和浅层的晚期走滑断层、扭动断层,这些断层在纵向上相互衔接,促使油气在中浅层聚集成藏。该研究为B构造中浅层油气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陆相页岩岩相控制下的微观储集特征

    左如斯, 杨威, 王乾右, 姜振学, 陈冬霞
    2019, 26(6):  22-28. 
    摘要 ( )   PDF (17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页岩岩相对陆相页岩微观储集特征的控制机理,明确陆相页岩气的富集条件,选取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陆相页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TOC和矿物组分建立页岩岩相划分方案,明确须家河组陆相页岩发育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含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含有机质混合质页岩、贫有机质混合质页岩、贫有机质硅质页岩5类岩相。在此基础上,开展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低温气体吸附实验,分析研究区须家河组陆相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陆相页岩主要发育黏土矿物晶间孔和粒内溶孔,有机质孔极少发育,全孔径分布具有多峰特征,其中,孔体积主要由中孔和宏孔提供,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和中孔提供;不同岩相页岩储层微观储集特征具有非均质性,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孔体积和比表面积最大,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是须家河组陆相页岩最有利的岩相。研究结果对于陆相页岩气的勘探、资源评价及产能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非均质性研究

    贾梦瑶, 唐洪明, 陆燕萍, 井翠, 周昊
    2019, 26(6):  29-34. 
    摘要 ( )   PDF (2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页岩气储层有机质的非均质性及其对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选择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以有机碳含量测试为基础,结合镜下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氮气吸附等实验手段,研究该地区页岩气储层有机质非均质性及其与矿物组分、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有机质页岩沉积处于深水陆棚环境,干酪根类型以混合型(II1型)为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41%,各地区随所处沉积环境的不同有所变化,总体属于中碳—高碳页岩储层,在平面及纵向上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有机碳含量与生物成因的石英等硅质矿物及黏土矿物含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对孔隙体积、比表面积及平均孔径等相关孔隙结构参数均会造成相应的影响,是表征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重要地球化学参数。研究结果为准确评价页岩气储层微组构非均质性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支撑

    陆相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烃源岩特征分析与展布预测

    王昊宸, 毛小平, 耿涛, 范晓杰, 李伟忠
    2019, 26(6):  35-40. 
    摘要 ( )   PDF (19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牛堡组地层有效烃源岩识别方法存在不足及展布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识别和地震层位追踪等手段,得到地球化学和测井响应特征关系方程,建立烃源岩厚度模型并对展布特征进行预测。研究表明:蒋日阿错凹陷烃源岩相对较厚,厚度向江加错、爬错凹陷逐渐减薄。其中,牛二中亚段的烃源岩厚度最大,其次为牛二上亚段、牛三下亚段;蒋日阿错凹陷中部、东部和江加错凹陷的中西部地层厚度大,受控于浅湖—半深湖沉积相环境,发育有较厚的烃源岩,为伦坡拉盆地烃源岩聚集的有利区带。该研究对下步研究区勘探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统计法在渤南洼陷南斜坡沙三段资源潜力评价中的应用

    刘瑞娟
    2019, 26(6):  41-45. 
    摘要 ( )   PDF (1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南洼陷南斜坡沙三段存在大量的储量空白区。针对渤南洼陷资源评价较差的问题,利用油藏规模序列法与地质帕莱托分布法分别对研究区的资源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法预测的待发现地质储量较为接近,且误差值较小,但是在油藏结构的评价上,油藏规模序列法预测大油藏的比例偏低,而地质帕莱托分布法更能客观的反映大油藏的存在数量;在油藏样本的拟合曲线上,地质帕莱托分布法的拟合效果更好。因此,研究区选择地质帕莱托分布法进行资源潜力的评价会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该研究对研究区的勘探方向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油藏工程

    基于洛伦茨曲线评价水驱油藏驱替均衡程度

    刘音颂, 赵宇璇, 杨二龙, 闫伟
    2019, 26(6):  46-51. 
    摘要 ( )   PDF (16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水驱油藏开发过程中无法有效定量描述驱替均衡程度的问题,利用高台子油层各井动态指标和小层纵向上的注采关系占总体的比重情况,绘制相应的洛伦茨分布曲线,得到用于量化评价油藏平面、纵向驱替均衡程度的“开发均衡指数”,该值小于0.4时驱替程度相对均衡。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评价二次开发前后水驱油藏的驱替均衡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区采出情况均衡指数降低了0.1615,含水情况均衡指数降低了0.0950,整体驱替均衡程度达到了相对均衡的水平,但纵向上仍差异悬殊。建立的洛伦茨曲线评价驱替均衡程度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单井产能差异所造成的驱替不均衡情况,准确度高。研究成果为二次开发水驱油藏的驱替均衡程度评价提供了定量标准。

    低渗储层微观孔喉半径划分流动单元方法

    薛永超, 李惠, 余钟, 张怀彪
    2019, 26(6):  52-57. 
    摘要 ( )   PDF (15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常规低渗透储层孔喉半径研究过程复杂的问题,以毛管导电通道模型为基础,引入视导电通道截面积,得到了忽略岩石和油的导电性后的孔喉半径计算方法,利用测井资料中部分参数,即可计算出孔喉半径。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得到的孔喉半径和压汞法测得结果吻合度为0.70,从地质统计角度分析具有较高的精度。依据孔喉半径将流动单元分为4类,根据研究区流动单元与产能之间的关系,针对目标油藏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开发方式。该研究对同类型储层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

    深层稠油油藏减氧空气吞吐增油机理及地质因素影响分析

    郭小哲, 田凯, 庞占喜, 高旺来, 李贤
    2019, 26(6):  58-62. 
    摘要 ( )   PDF (17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鲁克沁深层稠油油藏减氧空气吞吐的增油机理认识不明确的问题,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一维填砂管物理模型实验、二维可视化模型实验及正交实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水驱油、注气及连续生产过程的饱和度、压力、气体等分布与变化特征,清晰描述减氧空气吞吐的抑水增油机理,分析地质条件对吞吐效果的影响,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现场。结果表明:注入的减氧空气70%以上进入高渗水流通道,生产时分散相的气泡膨胀及合并,经过孔喉时产生贾敏效应,水沿原有优势通道的渗流阻力增加至1.6倍,改变了水流通道,提高水驱的波及面积,同时降低了水相渗透率,吞吐后含水率由90.00%最低降至23%,有效期达120d以上,实现了抑水增油的目的。减氧空气吞吐效果影响较大的地质因素依次为储层厚度、层间级差、原油黏度。研究内容对明确减氧空气吞吐增油的作用机理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场应用价值。

    阿姆河右岸气田复杂出水模式精细识别和长效治理对策

    刘荣和, 高仪君, 冷有恒, 张李, 代小川
    2019, 26(6):  63-68. 
    摘要 ( )   PDF (16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姆河右岸受气藏储层类型多、非均质性强、裂缝复杂、边底水活跃、土方事故井等综合影响,导致开发出水动态特征差异较大,产水通道无法识别,出水规律认识不清,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后期治水策略。利用出水模式判断方法,结合阿姆河右岸气田的地质因素、工程因素和开发因素,明确了复杂出水模式,在常见的底水水锥型和裂缝水窜型基础上,提出3类出水模式:边水-断裂水窜型、高压盐水倒灌型和浅层淡水倒灌型,并针对阿姆河右岸五类复杂出水模式的地质特点和动态特征,分析了不同出水模式的核心问题,分类型分阶段提出了5类出水类型的治水策略。该研究为后期治水策略的制订提供技术支持,也为阿姆河右岸和国内外同类产水气藏优化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力学测试中油井水泥石直径及高径比取值界限研究

    刘健, 辜思曼, 黎猩, 刘凤, 吴勇
    2019, 26(6):  69-73. 
    摘要 ( )   PDF (16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水泥石力学测试中缺乏对样品尺寸系统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验对不同直径、不同高径比的水泥石进行覆盖性测试,借助统计学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水泥石的抗压强度和杨氏模量随直径或高径比的变化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圆柱水泥石模型力学测试的最佳直径为23.029.0mm,最佳高径比为2.1~2.6。该研究为水泥环完整性分析、水泥环材料改性等研究中确定样品尺寸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水泥石力学测试标准的统一提供了数据支持。

    水侵识别技术在水驱气田的应用

    宋刚祥
    2019, 26(6):  74-77. 
    摘要 ( )   PDF (13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稳定试井法可以对水驱气藏水侵的强弱进行早期识别。随着气藏开发的进行,针对海上水驱气田多层合采的气井见水后,产水层位及类型难以识别的问题,建立BF图版应用于水驱气田开发领域。根据水分析化验资料绘制出不同层位的离子浓度分布BF标准图版,将单井离子分布图与BF标准图版进行比对,可以对多层合采井的出水层位进行有效识别,弥补了部分井因生产测井测试资料有限而难以进行水侵识别的不足,为气藏控水治水提供有效依据。同时,根据生产数据建立了拟均质砂岩气藏的水侵特征图版,判断合采井的驱动类型。综合应用不稳定试井识别法、BF图版、水侵特征图版等手段,实现了产水规律有效识别,对复杂水驱气藏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低渗岩性油藏长期水驱储层特征变化规律

    张洪军, 李二党, 牛海洋, 高月刚, 黄炜
    2019, 26(6):  78-81. 
    摘要 ( )   PDF (13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过程中,注入水对储层孔隙的长期冲刷会对储层岩石的矿物组成、物性、渗流特征带来影响,针对该问题运用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液测孔渗等实验技术,开展了岩心长期水驱前后储层矿物组成、物性、渗流特征的对比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渗透率级别岩心的各项实验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注入水长期高压差、强冲刷作用下,低渗透岩心中的黏土矿物含量下降0.98%3.39%伊蒙混层含量下降5.00%40.92%,渗透率和孔隙度分别增大0.94%和17.67%储层物性条件越好,物性特征变化越明显;同时,长期注水会导致水驱启动压力梯度降低25.81%38.86%岩心储层物性越差,该特征表现越明显。总体来看,低渗透岩心经过长期水驱后储层的各项非均质性加剧,导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沿高渗带的窜流增强研究结果低渗透油藏后期驱替方式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驱特征曲线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王柏力, 冯乔, 江海英, 孙秋分, 戴传瑞
    2019, 26(6):  82-87. 
    摘要 ( )   PDF (15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藏开发储量占比较大,但现有含水率预测与采出程度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中、高渗透油藏,一般不适合低渗透油藏。针对该问题,在中国石油建立的低渗透类比油藏序列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0个油藏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丁型水驱特征曲线公式,采用数理统计和理论推导的方法,得到低渗透油藏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图版。研究结果表明:新图版符合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规律,经实践验证图版实用可靠,能够有效预测低渗透油藏含水率、采收率等开发指标。该研究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组合井网水平井潜力评价指标及挖潜对策

    程大勇
    2019, 26(6):  88-92. 
    摘要 ( )   PDF (12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组合井网开发模式下缺少水平井的潜力评价指标,导致难以制订合理的挖潜对策。针对上述问题,运用油藏工程理论与数学分析方法,提出以水平井部署适宜度和水平井生产效率特征值作为指标评价水平井潜力,利用生产效率特征值与水窜指数对水平井稳油控水能力进行分级,对各级水平井制订不同的挖潜对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海上S油田3井区,全区自然递减率较上年度下降6.7个百分点,累计增油4.53×104m3,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该方法能够合理评价水平井潜力,实现水平井稳油控水能力评价与分级。研究成果对组合井网水平井精细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中轻质油藏高含水期注水体积波及系数研究

    杨明, 陈存良, 王雨, 吴晓慧, 刘学
    2019, 26(6):  93-97. 
    摘要 ( )   PDF (1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中轻质油藏高含水期注水体积波及系数变化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渗流力学理论及油藏工程方法,基于油水相渗比的新型表征公式新型水驱曲线,建立了一种适用于中轻质油藏高含水期的注水体积波及系数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轻质油藏进入高含水期,优势渗流通道形成导致大量注入水形成低效甚至无效循环,从而导致体积波及系数增长速度随含水率上升逐渐减缓。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渤海南部BZ油田注水体积波及系数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仅为-5.2%,满足矿场应用要求。研究成果中轻质油藏高水期油田开发效果的预测及评价有一定指导意义

    动态储量分析技术在断块水侵油藏挖潜中的应用

    何志辉, 李树松, 张风波, 张骞, 李标
    2019, 26(6):  98-102. 
    摘要 ( )   PDF (18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南海西部断块水侵油藏存在动态储量认识不清、挖潜风险大的问题,建立了一种以生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水侵油藏水侵量和动态储量计算模型。通过对压降双对数曲线、Blasingame特征曲线分析及长期生产数据拟合获得储层和水体参数,求得平均地层压力变化曲线、单井动态储量和控制范围内水侵量,避免了关井测试地层压力和利用地层水参数计算水侵量的复杂过程。利用该方法计算南海西部W油田L井组的动态储量并提出调整井方案,调整井实施后,探明储量达到129×104m3,与方法计算储量的吻合率为88%,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该研究成果对断块水侵油藏单井水侵量和动态储量计算具有指导意义。

    大芦湖油田高21块不稳定注水方式研究

    马庆涛, 吴洁, 马骁
    2019, 26(6):  103-107. 
    摘要 ( )   PDF (13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注采井间窜流通道导致大芦湖油田高21块油井产量快速递减、含水率迅速上升、剩余油分布不均的问题,利用流线模拟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识别注采井间窜流通道,并通过现场示踪剂检测结果验证窜流通道识别结果的准确性。以此为基础,设计36种不稳定注水方案,优选不稳定注水方式。研究表明:流线模拟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可以定量识别水驱窜流通道;对称周期注水、短注长停注水、异步不稳定注水可以起到增油降水、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全区异步不稳定交替注水方案为技术、经济最佳方案,与常规水驱方案相比,累计产油量提高7.6×104m3,净收入提高1074×104元。该研究为此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基于PCA-NB方法的煤层气井压后产量预测研究

    孔鹏, 李忠城, 杨晨曦, 张云鹏, 汪若璇
    2019, 26(6):  108-112. 
    摘要 ( )   PDF (11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煤层气井压裂后产量预测方法准确率低的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影响煤层气产量的主成分参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朴素贝叶斯方法对目标区块煤层气井主成分与产量进行训练,得到基于主成分分析-朴素贝叶斯方法的产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PCA-NB方法对煤层气井压裂后产量预测的准确率达到了84.1%,该方法与单纯的主成分回归方法(预测准确率为64.8%)、朴素贝叶斯方法(预测准确率为76.4%)以及神经网络方法(预测准确率为73.5%)相比,预测准确度较高。该研究成果对煤层气井压裂选井选层及压裂参数优化有一定意义。

    非均质储层微观力学特征分析及脆性评价方法研究

    冯笑含, 赵万春, 王婷婷
    2019, 26(6):  113-117. 
    摘要 ( )   PDF (11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脆性指数是非常规储层压裂造缝的重要影响参数之一,现有脆性评价方法众多,差异巨大,且大多从宏观角度出发,在非常规储层缝网压裂领域中的应用受到制约。由于非常规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对其进行脆性表征时,需从微观领域进行研究。以辽河油田某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测定岩心样品弹性模量、泊松比及岩心样品中矿物成分含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力学参数与矿物成分之间的回归模型,对微观领域岩心脆性分布进行定量表征,描述岩心微观破裂至整体失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岩石弹性模量主要由石英、方解石、方沸石、菱铁矿以及黏土的含量决定,泊松比主要由石英、方解石、白云石以及黏土的含量决定;新脆性模型从微观领域评价了非均质储层岩石脆性分布,且修正了矿物分析法计算偏低的情况。该研究为非均质储层脆性分析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

    细管实验确定最小混相驱压力技术标准

    杨付林, 喻鹏
    2019, 26(6):  118-122. 
    摘要 ( )   PDF (14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准确地确定最小混相驱压力(MMP),选取江苏油田L6区块原油和n-C5H12/n-C16H34模拟油进行细管实验。基于测得的实验数据,系统研究和对比2种确定MMP的技术标准,即原油采收率(ORF)标准和转折压力(BOP)标准。研究结果表明:线性相交方法对于测得的ORF与注入压力数据的分布较为敏感;根据ORF标准,与线性外推法对比,线性相交法确定的MMP精度较低;BOP标准的3次方拟合法对低阈值斜率的选择很敏感,在低阈值斜率为1%~2%MPa-1时,可获得较精确的MMP;以较小的压力范围方式表达MMP,该表达方式优于给出唯一的明确MMP值的方式。研究的结果对准确确定MMP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恒速压汞在鄂尔多斯东南部致密砂岩储层中的应用

    朱晴, 乔向阳, 张磊
    2019, 26(6):  123-128. 
    摘要 ( )   PDF (16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准确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孔喉分布特征,利用典型岩心的恒速压汞实验,研究了孔隙和喉道的分布特征以及孔喉半径比特征参数与孔渗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喉道特征参数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孔喉半径比峰值主要由喉道半径峰值决定,而孔喉半径比峰值比例主要受孔隙半径峰值比例影响;孔隙度受到孔隙和喉道的共同影响;渗透率主要由喉道特征参数决定,其中,喉道半径峰值对渗透率的影响最大;孔喉半径比平均值是同时影响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唯一参数。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喉道特征参数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和敏感程度综合分析表明,预测结果可靠程度高。该项研究为准确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的孔喉分布提供了参考,实现了在未开展恒速压汞实验的情况下对喉道特征参数的准确预测,同时也为同类气藏的储层评价拓宽了思路。

    块状低渗油层空气驱实验研究

    武毅
    2019, 26(6):  129-134. 
    摘要 ( )   PDF (14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131块低渗、强水敏、难以实施有效注水开发的问题,开展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原油低温氧化特性,构建不同地层倾角、不同注入速度、不同油样条件下空气驱采收率与注入量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原油具有较好的低温氧化特性和耗氧能力;地层存在一定倾角有利于实现重力稳定驱替,低注入速率可有效减缓气窜时间提高采收率。基于以上认识,优选试验井组开展矿场先导试验,结果表明,空气可实现长时间连续注入,注气压力基本稳定,可建立有效的驱替系统,且产出气含氧量低于5%,可提高采收率,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研究成果对于辽河油田低渗油藏注气开发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连续隔夹层底水油藏水平井水淹特征及氮气抑水机理

    王泊
    2019, 26(6):  135-140. 
    摘要 ( )   PDF (5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有效抑制河南GC油田不连续隔夹层底水油藏的水淹及改善其开发效果,利用一维驱替模型研究了气水两相的渗流特征,通过二维可视化物理模拟技术开展了不连续隔夹层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的水淹特征研究,并开展了氮气抑水增油机理的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生产过程中,底水自夹层裂口处向水平段逐渐推进,形成辐射状的水淹剖面,水平井的入口端至中部为主要的水淹范围,形成较大的剩余油分布范围;氮气注入后,优先进入渗流阻力小的水淹区域,在重力分异作用下推水下移,同时氮气以分散状态存在,起到抑水增油的效果。现场应用进一步证明,注氮气具有抑水增油的效果。该研究对于分析不连续隔夹层底水油藏水淹规律及探索底水油藏适宜的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江汉盆地潜江组盐间页岩油藏储层盐析伤害特征

    龚兵, 杨峰, 胡博宇
    2019, 26(6):  141-145. 
    摘要 ( )   PDF (20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盐间页岩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盐颗粒析出、沉淀、进而堵塞储层流动通道问题,选取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典型岩性样品,开展动态及静态盐析实验,定量分析盐析对盐间页岩油藏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同时结合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盐析伤害前后岩样孔隙结构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盐析对泥质钙芒硝岩的孔隙度伤害最大,云质泥页岩的孔隙度伤害次之,泥质白云岩的孔隙度伤害最小;泥质钙芒硝岩样的物性伤害主要由于固态盐颗粒的堵塞,云质泥页岩样品则主要是由于吸收高矿化度地层水后骨架胶结弱化、崩解所引起;盐颗粒在储层中的运移导致储层渗透率降低,造成渗透率约为9.2个百分点的附加伤害。盐析后大量生成直径达数个微米的盐颗粒集合体,这些盐颗粒集合体卡堵裂缝和孔隙,破坏盐间页岩油藏储层流动通道。该项研究为中国陆相盐间页岩油藏有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钻采工程

    复合暂堵转向酸化压裂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

    赵荣华, 刘文峥, 邹建敏, 黄庭刚, 王心怡
    2019, 26(6):  146-150. 
    摘要 ( )   PDF (13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分段酸化压裂过程中存在的机械封隔分段工具下入困难、坐封可靠性差、压裂后工具滞留井中影响后续作业的问题,开展了复合暂堵转向酸化压裂技术研究。该技术通过转向酸、尾追多尺度纤维段塞和可溶性暂堵颗粒的复合作用实现暂堵酸化分段压裂。对塔河油田缝洞型储层转向酸化压裂改造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形成复合暂堵转向酸化压裂工艺技术。该技术在塔河油田现场应用9井次,有效率为95%,压裂后累计增油超过10×104t,增油效果明显。复合暂堵转向酸化压裂技术可解决塔河油田水平井机械封隔分段酸化压裂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同类油田的酸化压裂有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水平井压裂裂缝起裂及延伸规律模拟实验研究

    董丙响, 杨柳, 李伟, 周勋, 徐昊垠
    2019, 26(6):  151-157. 
    摘要 ( )   PDF (59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水平井多级压裂技术对油气储层进行体积压裂缝网改造,已经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中,但较少研究水平井井筒走向与地应力方位的关系对压裂裂缝起裂及延伸的影响,以及主应力差对裂缝复杂程度的影响等问题研究。根据现场水平井压裂施工要求,通过物模压裂实验模拟了低孔低渗砂泥岩地层水平井在裸眼完井与套管射孔完井2种完井方式下,主应力差为10MPa和4MPa,水平井井筒方位角分别为0、30、45、60、90°时的裂缝起裂和延伸规律。结果表明:主应力差对裂缝起裂影响很大,应力差越小起裂压力越高,裂缝起裂和延伸越复杂;裂缝沿井筒轴向起裂,在井筒两端裂缝最终转向垂直于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延伸;水平段井筒沿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时,压裂能够形成横断缝。该研究对理解不同方位角的水平井压裂裂缝的起裂及裂缝延伸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

    车用35MPa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气瓶自紧工艺研究

    王意东, 何太碧, 汪霞, 郭永智
    2019, 26(6):  158-164. 
    摘要 ( )   PDF (46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和分析玄武岩纤维增强金属内胆压力容器在自紧作用下的容器性能,以工作压力为35MPa的玄武岩纤维增强绕复合材料气瓶为研究对象,依据经典网格理论建立气瓶有限元模型,分析自紧工艺对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气瓶应力大小及分布影响,根据《DOT-CFFC》标准,提出最佳自紧压力。研究表明:自紧后,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气瓶纤维层35MPa工作压力下的应力强度明显高于自紧前,气瓶纤维强度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在60~80MPa工作压力下随着自紧压力增加,气瓶内衬的最大Von-Mises应力减小,内衬受力降低,纤维层最大Von-Mises应力增大,纤维增强作用提高;当自紧压力为64.89MPa时,气瓶的承载性能最佳,此时气瓶的内衬承载能力和纤维层利用率比自紧前分别提高了37.63%、33.22%;爆破压力下自紧压力不影响气瓶内衬和纤维层应力大小。该研究成果能大幅提高玄武岩复合材料气瓶的承载能力,有助于天然气汽车的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