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9-04-25
    综述
    辽河坳陷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成因分析
    李晓光 刘宝鸿 蔡国钢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5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近几年辽河坳陷勘探实践中,发现了多个变质岩潜山内幕裂缝性油藏,取得了变质岩潜山深层可以富集油气的认识。在总结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从地层岩性特征、烃源岩、供油“窗口”等方面分析了对潜山内幕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变质岩潜山存在多种岩性组合,纵向上呈“似层状”;裂缝发育受构造活动和优势岩性双重因素控制,“优势岩性”序列决定了储层与隔层交互发育;潜山内幕多套储、隔层组合与烃源岩有机配置,具有形成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可能;油气的分布受内幕裂缝体系及致密隔层所控制。该研究为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的认识拓展了勘探领域。
    注水井深部调剖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贾晓飞 雷光伦 贾晓宇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5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水井进行深部调剖(驱)是油田开发后期严重非均质性油藏高含水阶段稳油控水、提高注水波及系数的重要技术手段。从深部调剖的化学剂、物理模拟实验、决策技术、配套工艺技术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深部调剖(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高含水油田开发现状及需求,提出了深部液流转向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发展趋势,即立足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实际需要,在精细油藏描述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以开发廉价长效的深部调剖(驱)剂为核心,深入开展机理理论研究,完善准确、快捷的决策技术及相关配套工艺技术,形成深部调剖(驱)技术的_T-业化规模,实现深部液流转向改善高含水期非均质油藏水驱效率的目的。
    世界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技术现状与展望
    江怀友 李治平 钟太贤 齐仁理 李 勇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3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成熟技术有注水、压裂、注气等,储层精细描述和保护油气层是开发关键。多分支井技术、地震裂缝成像和裂缝诊断技术、新型压裂技术、注气提高采收率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通过对世界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现状进行研究,可实现低渗透油气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勘探开发效果,为低渗透油气田的高 水平、高效益勘探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地质勘探
    盖层内断裂垂向封闭性定量评价新方法
    付 广 杨文敏 雷琳 侯建国 申大媛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定量研究盖层内断裂垂向封闭性,通过断裂带岩石与盖层岩石压实成岩所受压力大小的比较,利用盖层岩石排替压力和断裂对盖层封闭能力的破坏程度系数得到的断裂带内岩石排替压力,建立了一套盖层内垂向封闭性的定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含油气盆地盖层内断裂垂向封闭性的定量评价,在乌尔逊凹陷评价大一段盖层内主要断裂垂向封闭性的现场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成因研究
    艾合买提江·阿不都热和曼 钟建华 Kurt Bucher2 Ingrid Stobe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4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为岩溶作用、多期构造叠加及构造变形作用形成的缝洞型储集层,裂缝具有连通有效储存空间的桥梁作用。区分构造裂缝与非构造裂缝,结合塔河油田构造特征,并对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特征、分类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构造裂缝为塔河油田岩溶储层发育提供了流体运移通道,为油气的运移,特别是垂向运移提供了条件;非构造裂缝的存在改善了储层储渗性能,扩大了储层泄油面积。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的存在作为储层的有利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碳酸盐岩储层开发提供有益参考,并可增加储层预测产量。
    利用伪随机路径提高序贯指示建模精度
    尹艳树 张昌民 李少华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序贯指示建模中产生随机路径时未能考虑条件数据,与实际地质研究不符,导致所建立模型不确定性增加。为此,结合沉积微相研究方法,在序贯指示建模中通过伪随机路径优先考虑条件数据点周围待估点,利用条件数据确定信息减弱预测中的不确定性,提高建模精度。比较研究证明,利用伪随机路径的序贯指示建模能够减弱传统建模方法的不确定性,提高 模型精度。
    辽河坳陷古潜山内幕基性岩脉对油气成藏影响
    刘兴周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测井资料、岩心化验及试油资料为基础,研究了辽河坳陷太古宇古潜山基性侵入岩脉对内幕油气成藏的影响。通过对基性岩脉侵入后对岩层物性影响的分析,认为基性岩脉侵入有利于提高下方岩层储集性能。通过对基性岩脉侵入时间与古潜山油气充注时间关系的分析,肯定了基性岩脉侵入带对古潜山内幕油气聚集的积极作用。通过岩石学分析,认识了基性 岩脉的塑性特征,确定其在古潜山内幕能够成为有效隔层。基性岩脉对古潜山内幕油气成藏影响的研究丰富了辽河坳陷太古宇古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理论,对辽河坳陷太古宇古潜山内幕油藏的深化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海27块低饱和度稠油油藏成因探讨
    薛永超 程林松 吴冬梅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海27块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确定的2007年老油田二次开发示范工程,目前已进入规模推广阶段,为了进一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有效提高采收率,以测井解释、岩心分析、生产测试等为基础,对研究区稠油油藏低饱和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低饱和度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成藏位置距生油中心远,构造幅度小,储层岩石颗粒分选差、孔隙结构差异大,油藏强亲水,束缚水饱和度高,油、水密度差小,后期构造运动等是导致低饱和度油藏主要原因。
    辽河东部凹陷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现及其意义
    樊爱萍 杨仁超 韩作振 蔡国刚 李春华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查明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古近系有利储集相带类型和分布规律,以钻井剖面、测井曲线分析、岩心观察和粒度分析为基础,对东部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进行了全面研究。确定东部凹陷西部斜坡带具备辫状河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并确定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范围和层位,识别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亚相及微相。研究认为,东部凹陷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与构造活动具有很好的耦合性,河流入口常位于构造传递带内,断层带常为沉积(亚)相分界,构造坡折带为碎屑沉积物有利堆积场所,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
    柴东地区生物气藏储盖层定量评价
    曹 倩 金强 程付启 王 力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第四系生物气藏储盖层目前仍处于成岩初期,为了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综合考虑储盖层岩性、物性及含气性基础上,选取排替压力、泥质含量、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作为评价参数,并建立了各参数的测井计算模型,提出了储盖层有效性的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给出了储盖层评价标准。采用该方法对研究区涩北一号、涩北二号、台南、台吉乃尔、盐湖等5个气田储盖组合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生物气分布吻合,证明评价方法有效。
    鄂北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谢润成 周 文 邓礼正 李 良 苏 瑗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北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岩性复杂,为中孔低渗储层。综合岩石学特征、物性分析、沉积相、成岩作用等资料分析,认为沉积微相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了有利储层的发育,明确了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研究了成岩相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总结出了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地质依据。
    松辽盆地北部英86井区P1^3油层组油气分布规律
    梁 刚 钟建华 陈志鹏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中浅层多属于河流一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英86井区Pl 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其沉积砂体的特征及构造控制了油气分布的规律。通过对P 油层组的地层、构造、沉积微相、储层等特征研究,预测了P 油层组有利含油气区,总结了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和油气分布规律。
    油藏工程
    油藏工程方法定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
    焦霞蓉 江 山 杨 勇 杨永智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细油藏描述的终极目标就是明确剩余油的分布范围,指导下一步开发方案的编制。针对数值模拟研究工作量巨大、对地质模型要求较高、不适合快速评价油藏等问题,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与油田生产动态资料,从油藏工程角度出发,推导出含水率与含水饱和度相关公式,以此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实现了快速简单地评价剩余油,并且对数值模拟过程中的历史拟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水驱特征曲线对油田不同阶段开发效果的评价研究
    赵春森 刘庆娟 李佩敬 袁友为 李振红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驱特征曲线是预测水驱油田未来开发动态和最终采收率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水驱特征曲线的分析,推导出预测油田可采储量、采收率和综合含水率的公式,并根据油藏数值模拟结果,针对不同沉积类型油藏总结其不同开发阶段的水驱规律特征,克服了以往只能针对不同油田区块研究的缺点;对不同开发阶段条件下措施前后预测的可采储量和最终采收率进行 对比评价,结果表明,随着二次加密井网开采技术的调整,最终采收率均有所提高。
    非达西流动条件下有限导流垂直裂缝气井脚曲线
    王健 张英芝 丁一萍 王晓冬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PR曲线能够简洁地反映井底流压和井产量之间的关系,是油气井生产系统优化重要依据之一。首先导出表观渗透率,然后通过求解气体拟稳态渗流方程得到包含非达西流动效应的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 尺方程。已知裂缝参数、流体物性及地层参数情况下,通过所得到的方程可以计算出 方程曲线。研究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气井压裂优化设计和压裂气井的产能预测。
    应用水平井开采河流相厚油层剩余油
    王学忠 王建勇 曾流芳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孤东油田老区水平井设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夹层识别和构型解剖研究,并利用水平井对河流相厚油层进行开采。1996年以来累计投产25口水平井,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14.7 t/d,是同期老井产量的3.5倍,含水率为77.7% ,比相邻老井含水低16.3个百分点。应用该技术对于采出程度高、综合含水率高的井组应用效果较好,对于同类型油藏开发具有一定 的借鉴意义。
    地层压力不平衡对分支井产能的影响
    唐恩高 韩国庆 张贤松 杨俊茹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1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多层非均质油藏地层之间压力不平衡的特点,采用油藏工程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地层压力差异和分支合理生产压差差异对分支井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如果2个分支处地层的供液能力相同,分支的产能指数也相同,只是地层压力不同,分支位置的选取对分支井的产能影响不大,但是要控制分支井的井底流压不要大于任何一个分支处的地层压力,否则会发生“倒灌”现象,使分支井产量急剧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支压力差异越大,越容易发生“倒灌”现象;储层渗透率越高,越容易发生“倒灌”现象。此外,2个分支应尽量选取生产压差接近的油层,这样2个分支均能发挥产能潜力。
    三重介质缝洞型油藏流动问题初探
    黄灿 李春兰 黄世军 廉培庆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基岩、裂缝、溶洞三重介质油藏,在考虑裂缝和溶洞均与井筒连通的情况下,进行三重介质物理模型描述,提出双渗三重介质概念,建立双渗三重介质油藏数学模型,并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数值反演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提出的三重介质缝洞型油藏数学模型,为更好地应用现有的数值模拟软件模拟缝洞型油藏提供了依据。
    胜坨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杨 柏 杨少春 姜海波 刘 岩 邹 倩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胜坨油田坨21断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求取非均质综合指数,来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分析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探讨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储层的层内、层间非均质性以中等一较弱为主;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较为复杂,其分布与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有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长期注水开发和构造运动;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砂体规模较大、呈中等一较弱非均质性的储层中。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微生物调驱室内研究
    曹 晶 许耀波 宋渊娟 许 飞 田喜军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藏主要开发技术是在强化地质认识基础上,以酸化压裂、完善井网、细分开采、丛式井配套为主的水驱技术,由于天然裂缝发育,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呈现出油井产水快速上升、产能下降、供液能力差、低产低效的局面。为改变这种局面,对延长油田唐8O区从54井组微生物调驱进行室内评价研究。微生物采油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是油田开发后期一种重 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井组油藏的特点,根据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路线,对菌种进行筛选及评价,对初步筛选的2种微生物菌种在室内进行了基本性能评价,并进行微生物菌液物理模拟实验,综合评价和研究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微生物对该类油藏进行调剖驱油,能明显改善注采状况,对区块起到降水增油的作用。为更好地在低渗透性油田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提供了经验和依据。
    沈84-安12块调剖剂与驱油剂配伍性实验研究
    王树霞 卢祥国 王荣键 李 强 张吉昌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3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辽河油区沈84块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特点,运用室内实验方法与物理模拟手段,考察了cr 对二元复合体系粘度、界面张力和阻力系数等特性的影响,其目的是评价C, 聚合物凝胶与二元复合体系配伍性以及Cr3 在改善二元复合体系性能方面作用。结果表明,cr”的加入对二元复合体系粘度和界面张力影响不大,但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却明显增加。这不仅显示出cr“ 聚合物凝胶与二元复合体系问良好的配伍性,还表明Cr3 可以使聚合物溶液在沈84块油田地质条件下形成“分子内”交联体系。该体系注入油藏后可达到增大流动阻力、增加注入压力的目的,对改善二元复合体系增油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层状非均质油藏不稳定注水室内实验研究
    王小林 王杰祥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认识不稳定注水的驱油机理和主要因素对不稳定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采用人造2层纵向非均质块状模型进行不稳定注水和常规注水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稳定注水有效地改善了层状非均质砂岩油藏的开发效果;地层纵向非均质性对不稳定注水开发效果影响显著;开始不稳定注水的时机越早越好,连续注水转不稳定注水的最佳时机是含水率4O% 左右;非对称型不稳定注水效果要好于对称型不稳定注水,其中短注长停方式效果最好。
    钻采工程
    苏10—30—38H水平井水力喷射加砂压裂的研究与应用
    李志龙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完善水平井配套开发技术,结合苏l0—30—38H水力喷射加砂压裂实际应用,介绍了水力喷射加砂压裂技术的原理、施工参数、压裂液和支撑剂、管柱和井口等方面的设计优化,并对压裂施工步骤及压裂施工效果进行阐述。该技术在深井气井水平井上成功应用,对于加深苏里格气田储层认识,提高气藏增产改造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SAGD高温油井光纤F—P测压系统研究与应用
    马丽勤 黄 彦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SAGD高温高压油井的测量环境,设计研制了基于光纤非本征型F—P腔的波长解调型光纤压力传感器系统。该系统采用激光熔接制作的光纤F—P传感头,具有测量动态范围大、温度敏感性小、耐高温和长期工作稳定等优点。F—P测压系统已成功应用于SAGD油 井压力实时连续监测,为SAGD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老君庙油田东低产区水敏储层缩膨增产技术研究
    胡灵芝 吕剑锋 杨堪阳 曹志强 李春燕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君庙油田M油藏低渗难动用的东低产区开发中存在注不进、采不出的状况,为此,以K286取心井M1、M2岩样为研究对象,对储层的水敏伤害进行了评价。通过对M油藏东低产区储层特征深化研究,对现场应用的防膨和缩膨化学助剂进行了优选评价,开发出以水井缩膨增注、油井防膨增产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技术,为M油藏东低产区综合调整、增储上产、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氧化碳气井垂直管流压力温度分布计算
    陈仙江 郭 强 赵海燕 李倩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垂直管流的能量平衡方程,综合考虑压力、温度的相互影响,同时将流体偏差系数考虑为压力和温度的函数,建立了二氧化碳气井井筒压力分布计算模型。计算时将井筒分成等高度的若干段,在每段中进行迭代求解。以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芳深9井区芳深9井实测数据为例加以验证,此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对于深度低于3 500 m的二氧化碳气井,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偏差很小。将此计算模型用于二氧化碳气井垂直管流压力温度分布计算,能够满足工程要。
    争 鸣
    应科学看待低渗透储集层——回应窦宏恩先生
    李传亮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储层研究出现的许多错误认识,是由于实验手段的不正确和缺少理性的科研方法所致。低渗透储层的岩石高压缩性和强应力敏感是由实验的系统误差所致,不是岩石自身性质的体现。岩石压缩系数的逻辑反转现象,已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加以克服。岩石的应力敏感程度与岩石的压缩性有关,由于岩石的压缩系数极小,因此应力敏感程度极弱,生产过程中可将其忽略。启动压力梯度和滑脱效应均属于实验假象,其实并不存在。低渗透储层与中高渗透储层没有本质区别,中高渗透储层没有出现的奇特现象,低渗透储层也不应该有。
    其他
    压裂水平井井网参数自动优化研究
    宋道万 张凤喜 安永生 张存广 隋先富
    2009, 16(4):  1.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压裂水平井井网开发低渗透油气藏时,选择合理的井网参数、裂缝参数是获得良好开发效果的重要保证。针对常规正交优化算法存在的局限性,应用遗传算法对水平井长度、裂缝条数、裂缝半长、裂缝导流能力、井距、排距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与编程软件的调用接口,编制了压裂水平井井网自动优化软件,实现了智能化操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所建立的方法进行压裂水平井井网参数优化,优化结果比常规正交优化算法提高10%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