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油气藏

• 地质勘探 • 上一篇    下一篇

不整合面上底砾岩控制油气运聚的流体证据

麻伟娇1,陶士振1,卫延召1,李秀丽1,2   

  1.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2.中国石油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 出版日期:2017-02-25 发布日期:2017-03-24
  • 作者简介:麻伟娇(1991—),女,201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油气成藏的研究工作。
  • 基金资助: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评价”(2011ZX05001)

  • Online:2017-02-25 Published:2017-03-24

摘要: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清水河组之间存在区域不整合面,之前有关不整合面之上底(砾)砂岩对中浅层油气藏运移与聚集的影响的研究较少,缺乏流体方面的证据。为恢复盆地内清水河组油气充注过程,选取该盆地腹部地区莫索湾凸起盆参2井区的莫深1井为典型井,结合现有地质成果,对12个岩屑样品进行颗粒定量荧光实验(QFT)。结果表明:白垩纪受风城组和乌尔禾组成熟原油充注,清水河组底(砾)砂岩存在古油层,古近纪末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使得古油藏泄漏,QGF-E和TSF波谱图显示异常也证明油气有明显被排替的痕迹,侏罗纪成熟烃源岩有可能再次向底(砾)砂岩充注油气。现今研究层段原油的成熟度变化范围大,清水河组底(砾)砂岩油藏是油气聚集、调整、再接受充注的综合体现。研究结果从动态角度恢复了盆参2井区的成藏过程,为底(砾)砂岩作为优质储层和优势运移通道提供了流体证据。

关键词: 清水河组, 底(砾)砂岩, 定量颗粒荧光, 运移路径, 充注过程, 盆参2井区, 莫索湾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