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油气藏

• 地质勘探 • 上一篇    下一篇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西部地区长6致密油储层砂体成因模式

牟炜卫1,2,李树同1,闫灿灿1,2   

  1. (1.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 出版日期:2017-04-25 发布日期:2017-06-06
  • 作者简介:牟炜卫(1991—),男,2014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地质)专业,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在读硕博连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气储层沉积学。
  • 基金资助: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海北部深水区大型碎屑岩储集体油气成藏条件研究”(2011ZX05025-006-03);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十三五”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储层特征及黏土矿物对其影响研究”(35CCJJ20160510)

  • Online:2017-04-25 Published:2017-06-06

摘要: 利用钻井岩心、测井曲线和岩石薄片等资料,通过单井分析、连井对比和平面验证的方法,在分析姬塬西部地区长6致密油储层砂体类型、岩石学特征、物源特征、沉积环境及水动力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西部地区长6砂体的成因模式,并从砂体空间展布规律角度对该模式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姬塬西部地区长6砂体以细—极细粒的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具有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延伸展布和向盆进积的特点,砂体厚度薄、泥质含量高,河道侧向迁移性强,具有明显的多旋回性,垂向叠置性差,但平面连续性较好;同时,长6期具有物源近、水体浅的特点,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是一个明显的水退过程。在上述沉积环境和湖平面缓慢震荡下降的沉积条件下,长6期砂体形成了“缓慢震荡进积型”的沉积模式,而研究区砂体平面的展布规律也验证了这种沉积模式的合理性。该研究可为致密油勘探开发奠定一定的地质基础。

关键词: 致密油储层, 浅水三角洲, 成因模式, 姬塬西部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