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油气藏

• 综述 •    下一篇

砂质辫状河心滩构型4种工程模式的综述与探讨

陈薪凯,刘景彦,陈程,辛博,仲昭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 出版日期:2019-04-25 发布日期:2019-05-28
  • 作者简介:陈薪凯(1990—),男,2013年毕业于重庆科技学院地质学专业,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工作。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白垩纪多幕裂陷—反转过程的沉积响应及原型盆地恢复”(40972081);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塔里木盆地志留纪构造活动及其对沉积充填的影响”(2-2-2015-03)

  • Online:2019-04-25 Published:2019-05-28

摘要: 近年来,辫状河储层构型精细刻画逐渐成为河流相储层表征的重点与难点。然而,基于露头调研与探地雷达的沉积学模式过于复杂,而基于工程领域的模式推导又往往过于简化,如何将广泛的基础调研运用于工程实践始终是学者们所追求的目标。以4种经典的辫状河模式为基础,结合近年来不同模式的工程应用,将Miall的构型理论缩小到心滩范围并适当增减,探讨了不同岩相和构型要素与心滩的对应关系,提出适用于油藏精细描述的4种辫状河心滩的简易模式。研究认为,垂向加积模式以近水平的落淤层为主要夹层,适用于日常流量较低、洪泛周期较长、洪泛时间不规律、持续时间较短、心滩长期暴露的辫状河体系;辫状-曲流转换模式类似于点坝边滩或边滩的背向拼合,适用于辫状河向曲流河过渡的河型转化带;偏心半椭球模式呈半洋葱状,在垂向加积模式的基础上强化了坝头坝缘坝尾的沉积特征,适用于洪泛周期稳定且河道较深的辫状河体系;复杂构型模式由多种构型要素组合,是偏心半椭球模式的延伸,但划分更细,适用于密集井网的辫状河储层区块。对心滩模式的划分与讨论有利于精细化的勘探开发,而这些模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砂质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心滩的构型描述当中。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心滩, 构型, 沉积模式, 工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