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Baidu Google scholar CSCD Crossref WebOfScience Sciencedirect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低渗透油层非线性渗流特征
    黄延章
       1997, 4 (1): 1-.  
    摘要101)      PDF(pc) (432KB)(23)    收藏
    方法根据物理模型实验资料.推导出低渗透油层的渗流数学方程.研究了低渗透油层中油、水渗流特征及规律。目的改善低渗透油层开发效果。结果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成反比;与原油极限剪切应力成正比。当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时,渗透率越小.单井产量减小幅度越大;原油的权限剪切应力和井距越大,单井产量减小辐度越大。结论可以采用整体压裂改造、降低原油剪切应力、小井距及较大生产压差,改善低渗透油层开发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21)
    2. 世界稠油资源的分布及其开采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于连东
       2001, 8 (2): 1-.  
    摘要67)      PDF(pc) (180KB)(114)    收藏
    介绍了世界稠油资源及近年来国内外稠油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稠油开采技术包括热采(蒸汽吞吐、蒸汽驱、火驱、SAGD、FAST、SAGP等)和冷采技术(碱驱、聚合物驱、碱加聚合物驱、化学吞吐、露天开采、螺杆泵携砂开采等).应根据油藏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开展稠油热采和冷采技术,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46)
    3.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博禹  彭仕宓  王建波
       2004, 11 (4): 1-.  
    摘要63)      PDF(pc) (84KB)(24)    收藏
    通过调研,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分为开发地质学方法;油藏工程方法;测井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和微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6个方面.介绍了每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发展趋势是继续深入探索开发地质学研究方法;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探讨新方法;"微观"和"宏观"齐头并进,从本质上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机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43)
    4. 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研究方法综述
    陈杰  周改英  赵喜亮  何成
       2005, 12 (4): 1-.  
    摘要50)      PDF(pc) (386KB)(31)    收藏
    岩石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储层流体(油、气、水)的储集能力和开采油气资源的主要因素,因此明确储集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是充分发挥油气产能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关键.介绍了研究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室内实验(毛管压力曲线法、铸体薄片法、扫描电镜法及CT扫描法)和利用测井资料(电阻率测井资料和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岩石孔隙结构的两大类方法,综合分析这2类方法的优越性和不足,并指出利用电阻率测井资料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20)
    5. 变形介质低渗透油藏的产能分析
    宋付权
       2002, 9 (4): 1-.  
    摘要44)      PDF(pc) (222KB)(32)    收藏
    在低渗透油藏中,由于多孔介质孔隙和喉道较小,固液作用显著,因此达西定律已不适应.实验表明,低渗透油藏渗流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另外,有些低渗透油藏还具有介质变形的性质,尤其是异常高压的低渗透油藏.变形介质的渗透率一般随压力变化呈指数关系.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的影响,研究低渗透油藏中直井产量的变化规律.计算表明,低渗透油藏中,油井的产量随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生产压差的增大而增大,对于采油指数,则存在一个最佳压差,此时采油指数最大.在油田的生产中,可通过增大生产压差或者减小注采井距来提高油井的产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02)
    6. 剩余油分布及其挖潜研究综述
    李洪玺  刘全稳  温长云  张学才  刘婕
       2006, 13 (3): 1-.  
    摘要79)      PDF(pc) (92KB)(75)    收藏
    介绍了国内外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现状,从微观规模和宏观规模2个角度对剩余油研究技术进行了综述,微观规模常用的研究技术主要有物理模拟、计算机模拟等,宏观研究常用技术有测井解释、三维地震、流动单元划分等.认为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开发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不同油田、不同区块分布模式不同.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储层因素是内在的,开发因素是外在的.概括介绍了我国部分油田剩余油挖潜的一些常用技术,认为应主要从改善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角度和调整注采状况的开发角度入手,采用动态、静态结合和多学科结合的方法挖潜剩余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41)
    7. 当代沉积学研究进展、前瞻与思考
    刘宝珺  韩作振  杨仁超
       2006, 13 (5): 1-.  
    摘要86)      PDF(pc) (475KB)(61)    收藏
    从大地构造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事件沉积学、储层沉积学、资源沉积学、全球变化沉积与环境沉积学等方面总结了当代沉积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沉积学的发展趋势.并指出,中国沉积学长远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国内外研究现状,重视基础工作、动力学分析、多学科交叉及开拓创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00)
    8. 储层地质学研究新进展
    杨仁超
       2006, 13 (4): 1-.  
    摘要35)      PDF(pc) (108KB)(36)    收藏
    从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和基岩等储层类型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储层地质学的新进展,论述了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地球化学与储层地质学结合产生的前缘交叉学科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储层地质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88)
    9.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超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张方礼  张丽萍  鲍君刚  张晖
       2007, 14 (2): 1-.  
    摘要28)      PDF(pc) (281KB)(37)    收藏
    对国外超稠油开发方式进行调研,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辽河油区超稠油油藏进行了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可行性及油藏工程研究,确定了在杜84块馆陶组开展4个井组的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试验.通过2 a的现场应用,馆陶油层SAGD试验获得成功,目前处在蒸汽腔扩展阶段,井组日产油较蒸汽吞吐阶段上升了72 t,预测SAGD开发可提高采收率27%.SAGD技术已成为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的重要开发方式,可为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81)
    10. 页岩气发展现状及勘探前景
    徐建永 武爱俊
       2010, 17 (5): 1-.  
    摘要96)      PDF(pc) (518KB)(81)    收藏
    随着北美地区页岩气勘探的巨大成功,页岩气资源勘探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现已有10多个国家开展了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试验工作。研究认为,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许多盆地或地区具有页岩气大规模成藏的地质条件,中国的南方地区、华北一东北地区、西北和青藏地区都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通过分析比较上述地区页岩气成藏主控因素后认为,中国的南方、西北(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和青藏地区都是比较有利页岩气勘探区域,其中南方地区应作为中国实现页岩气勘探突破的首选地区。中国的页岩气勘探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73)
    11. 国内钻井堵漏材料现状
    张洪利  郭艳  王志龙
       2004, 11 (2): 1-.  
    摘要91)      PDF(pc) (210KB)(194)    收藏
    在对我国堵漏材料的应用现状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应用实际,对堵漏材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并将其分为十大类,列举了一些现场常用的堵漏材料和产品.阐述了堵漏材料的应用原理,列举了通常采用的堵漏技术,并对其应用环境进行了说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57)
    12. 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刘斌  黄郑  龙国清  魏忠元
       2005, 12 (3): 1-.  
    摘要46)      PDF(pc) (368KB)(14)    收藏
    为了深入了解储层孔隙演化特征及成岩作用对宝浪油田储层物性的影响,通过岩心、岩屑观测,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总结了储层的岩石特征和成岩作用类型.按其对储层储集物性的影响,把它归为破坏性成岩作用和建设性成岩作用,且分析了这2类成岩作用在孔隙空间的形成过程中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53)
    13. 分支水平井技术发展综述
    郝明强  李树铁  杨正明  刘先贵
       2006, 13 (3): 1-.  
    摘要67)      PDF(pc) (78KB)(95)    收藏
    总结了分支水平井的主要类型,综述了分支水平井的技术现状和进展;分析了其渗流机理及特点,并与直井进行了分析对比;指出分支水平井的典型应用条件及其潜在的经济效益.产能和压力动态一直是分支水平井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调研了国内外研究产能和压力动态的主要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并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缺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9)
    14. 成岩作用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樊爱萍 杨仁超 李义军
       2009, 16 (2): 1-.  
    摘要82)      PDF(pc) (464KB)(151)    收藏
    随着能源勘探开发研究和现代测试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岩作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把握成岩作用研究的现状,进而了解其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有关成岩作用研究成果的调研,从成岩环境、成岩流体、成岩模拟实验、成岩相、成岩作用与沉积相的结合、成岩作用与层序地层学的交叉、成岩作用在层控固体矿床中的应用,以及早期成岩作用等8个方面对成岩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成岩作用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6)
    15. 裂缝性储集层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
    蒋海军 鄢捷年
       2000, 7 (3): 1-.  
    摘要36)      PDF(pc) (334KB)(46)    收藏
    方法 使用基质渗透率为零的天然致密砂岩和灰岩露头制备裂缝性岩心 ,结合理论推导 ,研究了在不同有效应力条件下渗透率、水力学开度和传导系数的变化规律。目的 评价裂缝性储层的应力敏感性。结果 裂缝的油相渗透率、水力学开度和传导系数随有效应力增大呈非线性函数关系变化。结论 在低有效应力阶段 ,裂缝体现出较强的应力敏感特征 ,当有效应力逐渐增大时 ,其应力敏感性逐渐减弱 ,直至油相渗透率、水力学开度和传导系数趋于一个常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5)
    16. 注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
    高慧梅 何应付 周锡生
       2009, 16 (1): 1-.  
    摘要53)      收藏
    综述了国内外CO 驱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首先对世界注CO2采油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注CO,驱油适用油藏参数范围较宽,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大,以逐年增长的态势和显著的成效成为未来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技术之一。进一步分析了CO,的驱油机理、筛选标准和开发设计技术研究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发展的近混相驱替理论、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及注CO,驱的井网类型和注入方式。最后结合目前CO 采油存在的腐蚀和波及体积较小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1)
    17. 低渗透储层非达西渗流机理探讨
    李中锋  何顺利
       2005, 12 (2): 1-.  
    摘要38)      PDF(pc) (218KB)(19)    收藏
    从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孔隙介质与渗流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渗流流体性质等方面阐述了低速非达西渗流产生机理的不同观点,探讨了孔隙大小、孔隙喉道的几何结构、比表面积与渗透率的关系及其对启动压力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地层水、界面张力、边界层、渗流流体性质等对非达西渗流形成的作用机制,并对进一步开展低渗透储层渗流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0)
    18.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研究进展
    张凤英 李建波 诸林 杨光
       2006, 13 (2): 1-.  
    摘要64)      PDF(pc) (426KB)(27)    收藏
    分析了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介绍了降粘剂的种类及合成降粘剂的典型单体;综述了稠油油溶性降粘剂国内外研究应用的进展情况,并分析了国外降粘剂在国内油田中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溶性降粘剂研制开发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油溶性降粘剂的发展方向.分析认为,降粘剂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原来酯性分子骨架上引入具有极性基团或表面活性的侧链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7)
    19. 大庆油田机械分层注水技术回顾与展望
    刚振宝  卫秀芬
       2006, 13 (5): 1-.  
    摘要59)      PDF(pc) (649KB)(53)    收藏
    分析大庆油田不同开发阶段注水措施面临的矛盾,论述了随着矛盾的转变,机械分层注水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对注入剖面调整的重要作用.封隔器由扩张式逐步发展为可洗井压缩式、免释放封隔器,提高了工艺的密封率和成功率;配水器由固定式配水器逐步发展为同心活动式配水器、偏心式配水器、偏心式恒流配水器、同心集成式配水器,偏心集成式恒流配水器,实现了不动管柱分层调配,降低了作业成本,缩小了卡距,降低了隔层厚度,增加了细分程度;水嘴投捞方式由动管柱投捞发展到钢丝投捞、智能投捞,提高了测试调配效率;分层注入工艺由单一的注入功能向注入、信息采集、测调集成化方向发展.通过分析产量递减阶段分层注水技术面临的矛盾,指出"十一五"期间及以后注水技术应向地面方便重复调层的智能分注技术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6)
    20. 稠油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研究概述
    曾玉强  刘蜀知  王琴  任勇  鲁小会
       2006, 13 (6): 1-.  
    摘要124)      PDF(pc) (515KB)(340)    收藏
    利用蒸汽吞吐开采稠油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种相对简单和成熟的注蒸汽开采技术,目前仍在委内瑞拉、美国和加拿大广泛应用.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总结了蒸汽吞吐采油原理和开采特征,热力模型的发展,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蒸汽吞吐在稠油开发中仍然将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采油原理复杂,是一项复杂、技术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进入开采中后期,必须运用各种手段改善吞吐效果并适时地转入合理的二次热采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5)
    21. 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机理及渗流特征研究
    刘晓旭  胡勇  朱斌  李宁  冯曦
       2006, 13 (6): 1-.  
    摘要25)      PDF(pc) (390KB)(44)    收藏
    为明确气体在低速渗流状态下的渗流规律以及产生低速非达西渗流的实质性原因,运用分子动力学、热力学和渗流力学等相关知识,基于滑脱效应和阈压效应两方面分析了气体在低速渗流状态下的渗流机理及渗流特征.研究认为,气体滑脱效应是毛细管壁处气体分子滑流和毛细管内部气体分子扩散的综合效应,是浓度场和压力场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4)
    22. 徐家围子地区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
    綦敦科  齐景顺  王革
       2002, 9 (4): 1-.  
    摘要44)      PDF(pc) (215KB)(14)    收藏
    为识别徐家围子地区火山岩微相类型,研究火山岩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储层类型及储层参数,以岩心资料、试气成果、测井资料为基础,对火山岩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本区火山岩储层可划分为流纹岩、安山岩两类;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的有效孔隙度计算方法和有效厚度划分标准.这一成果对本区火山岩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4)
    23. 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
    鲜保安  高德利  陈彩红  王宪花
       2004, 11 (4): 1-.  
    摘要26)      PDF(pc) (321KB)(29)    收藏
    煤层气储层与常规油气储层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其产出特点也不同,常规油气开发技术已明显不适用于煤层气开发.本文从煤层物性的特殊性和保护煤层的角度出发,指出我国煤层气开发的难点;根据我国煤层特点研究分析了煤层气泡沫钻井、波动水力压裂和定向羽状水平井技术的适用性,并对定向羽状水平井技术在沁水煤层气田开发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这些技术对我国煤层气的商业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9)
    24.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成组火山岩储集层特征
    刘为付  王永生  杜刚
       2004, 11 (2): 1-.  
    摘要43)      PDF(pc) (348KB)(39)    收藏
    对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晚侏罗世火山岩储集层的形成和发展分析认为,火山岩储层的发育程度受火山岩相、构造作用、风化作用、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不同火山岩相以及同一岩相带中不同亚相的储层及其储集特征差异较大.构造作用形成的构造裂缝不仅本身可作为储集空间,还可连通各种孔隙并促进后期溶解作用的进行,对改善储集条件具有重要作用;次生成岩期的溶解和风化作用可形成大量孔隙,但该期也常发生自生矿物充填孔隙和裂缝,从而降低储层的物性.该区火山岩储层可划分为4类:宏观孔缝型、细孔缝型、裂缝型和孔隙型,每种类型又可按储集空间的成因划分若干亚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7)
    25. CO2注入技术提高采收率研究
    沈平平  江怀友  陈永武  李吟天  刘俊姝
       2007, 14 (3): 1-.  
    摘要76)      PDF(pc) (486KB)(33)    收藏
    21世纪环境保护受到高度关注,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用CO2提高采收率是埋存CO2的重要途径,CO2注入包括水与气交替注入方式和重力稳定注入方式.通过研究CO2注入机理和最佳应用思路,实现CO2埋存与提高原油产量的有机结合.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广泛,必将为全球石油资源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6)
    26. 世界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技术现状与展望
    江怀友 李治平 钟太贤 齐仁理 李 勇
       2009, 16 (4): 1-.  
    摘要53)      PDF(pc) (399KB)(29)    收藏
    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成熟技术有注水、压裂、注气等,储层精细描述和保护油气层是开发关键。多分支井技术、地震裂缝成像和裂缝诊断技术、新型压裂技术、注气提高采收率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通过对世界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现状进行研究,可实现低渗透油气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勘探开发效果,为低渗透油气田的高 水平、高效益勘探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6)
    27. 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在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唐湘蓉  李晶
       2005, 12 (2): 1-.  
    摘要42)      PDF(pc) (378KB)(33)    收藏
    裂缝系统的形成常常受到构造运动及其作用强度的影响.裂缝的产生同构造应力场分布密切相关,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效果又依赖于地层的岩石物性特征.本文从裂逢形成的外因--裂缝形成的古构造应力场出发,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利用连续介质有限元数值模拟法和岩石破裂准则,研究某古潜山储层裂缝的方位、密度分布.运用该技术较为成功地预测了研究区内裂逢发育带的宏观平面分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3)
    28. 煤层气增产技术
    张亚蒲 杨正明 鲜保安
       2006, 13 (1): 1-.  
    摘要30)      PDF(pc) (83KB)(40)    收藏
    介绍了国内外煤层气开采现状、增产措施以及我国煤层气储层的特点,指出我国煤层气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其勘探与开发水平还不高;我国煤层气储层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开采煤层气的难度较大.此外还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煤层气增产的3项主要技术:水力压裂改造技术、煤中多元气体驱替技术和定向羽状水平钻井技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0)
    29. 曙一区超稠油开采特征及开发对策
    刘福余
       2002, 9 (6): 1-.  
    摘要69)      PDF(pc) (357KB)(62)    收藏
    曙一区超稠油在油层条件下呈"固"态,常规试油不出.经过多项开发试验,确定以蒸汽吞吐伴以井筒越泵电加热和地面保温伴热为基本开发方式.本文研究了超稠油生产过程中产油量低、操作成本高等各种开发矛盾特征及对策,同时提出了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方式研究方向.结果认为:采取低成本开采的油藏管理与配套技术,可大幅度改善开发效果,实现稳定、经济、规模生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9)
    30. 稠油注蒸汽加氮气吞吐试验研究
    陈荣灿 霍进 郭新和
       1999, 6 (3): 1-.  
    摘要41)      PDF(pc) (180KB)(21)    收藏
    方法 在室内试验和数模的基础上 ,对注蒸汽和加氮气吞吐进行了研究。目的 提高稠油的开发效果。结果 注蒸汽加氮气吞吐优于单注氮气吞吐和单注蒸汽吞吐 ;注氮气时机最早应在第三周期 ,而第四、五周期注入效果最好 ;影响注氮气最敏感的因素是混注比、地层渗透率、渗透率比值及其原油粘度。结论 现场实施注蒸汽加氮气吞吐 1 6井次 ,措施有效率达 92 3% ,油井生产时率提高 45 %以上 ,周期产油提高 34 6t,油气比提高 0 1 6 ,投入产出比 1∶9,累积增油41 5 8t ,净增产值 395 3× 1 0 4元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方法成本低 ,可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8)
    31. 火烧油层技术综述
    张方礼
       2011, 18 (6): 1-.  
    摘要163)      PDF(pc) (912KB)(197)    收藏
    在国内外火烧油层技术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辽河油田近几年火烧油层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火驱跟踪效果评价及跟踪调控措施研究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对火烧油层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火烧油层技术又称火驱,是一种能大幅度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开采技术,按注入空气和燃烧前缘的移动方向分为正向燃烧和反向燃烧,随着辽河油田对火驱技术认识的加深及水平井技术的发展,将水平井与火驱技术相结合,在直井网火驱的基础上发展了稠油直井一水平井组合火驱技术,从而扩大了火驱的适用范围,为稠油油藏转换开发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7)
    32. 泡沫体系封堵性能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王其伟  郭平  周国华  李向良  李雪松
       2003, 10 (3): 1-.  
    摘要41)      PDF(pc) (314KB)(16)    收藏
    利用岩心驱替流程研究了影响泡沫封堵能力的不同因素,测定了在石英砂模型中,不同气液比泡沫的阻力因子及不同聚合物浓度对泡沫阻力因子及残余阻力因子的影响,泡沫阻力因子与渗透率的关系,以及不同注入方式泡沫的封堵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6)
    33. 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周贤文  汤达帧  张春书
       2008, 15 (4): 1-.  
    摘要138)      收藏
    对国内外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调研分析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不断满足油田开发研究和实践的需要,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向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方向发展:采用精细地质方法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随机模拟、非均质性的表征技术等方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并考虑流固耦合油藏数值模拟和动态地质建模的精细数值模拟等方法,将精细油藏描述的方法和成果应用于精细油藏数值模拟之中,为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提供更加精细真实的地质模型;通过发展网格技术和数值解法提高数值模拟的求解精度,国外较多地采用了有限元方法,在发展网格技术和数值解法提高数值模拟的求解精度方面处于领先位置,并初步提出了一套基于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地质模型评价方法来定量评价数值模拟精度.综合分析认为,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将向着多学科、一体化、高速、多功能集成和系统耦合模拟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4)
    34.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杨喜贵  付广
       2002, 9 (2): 1-.  
    摘要41)      PDF(pc) (310KB)(80)    收藏
    在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及与成藏条件空间分布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扶杨油层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4个主控因素:青一段有效源岩分布及青一段好盖层分布控制了扶杨油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青一段超压、扶杨油层的低水位砂体和青山口组底部断层的发育是扶杨油层形成上生下储大面积岩性油藏的重要条件;地下水碰撞带为扶杨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水动力圈闭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1)
    35. 深部调剖剂研究新进展
    武海燕  罗宪波  张廷山  梁翠萍
       2005, 12 (3): 1-.  
    摘要65)      PDF(pc) (417KB)(52)    收藏
    在综合调研国、内外有关深部调剖剂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介绍了预交水凝剂深部调剖剂、阴、阳离子聚合物深部调剖剂、醇致盐沉积法深部调剖剂、微生物深部调剖剂、粘土胶聚合物絮凝深部调剖剂、泡沫深部调剖剂、延缓交联型深部调剖剂,重点分析了延缓交联型深部调剖剂,对比了弱凝胶、胶态分散凝胶及本体凝胶的优缺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0)
    36.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
    赵振宇 ,郭彦如 ,王艳 ,林冬娟
       2012, 19 (5): 1-.  
    摘要121)      PDF(pc) (770KB)(112)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板块西部典型的克拉通边缘叠合盆地,其发展演化除与华北板块一脉相承外,还受盆地周缘古海槽多期开、合演化的控制与影响,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复杂性。近期研究表明,盆地发展演化至今,主要经历8个阶段:① 太古代一早元古代盆地结晶基底形成阶段;② 中元古代早期一中期大陆裂解阶段,主要发育陆缘裂谷和陆内拗拉槽;③ 中元古代晚期一晚元古代早期大陆汇聚阶段,盆地抬升缺失沉积;④ 晚元古代中期一早古生代中奥陶世盆地边缘裂陷与陆内坳陷阶段,主要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⑤早古生代晚奥陶世一晚古生代早石炭世盆地周缘碰撞造山阶段,盆地抬升剥蚀;⑥晚古生代晚石炭世一二叠纪末盆地周缘裂解阶段,主要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⑦ 中生代陆内坳陷阶段,盆地边缘隆起并整体掀斜,主要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及湖泊相沉积;⑧新生代盆地周缘断陷阶段。其中中元古代古构造格 局对盆地后期构造断裂展布、沉积演化、地质流体运移及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0)
    37. 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技术选择
    饶孟余  杨陆武  冯三利  叶建平
       2005, 12 (4): 1-.  
    摘要93)      PDF(pc) (498KB)(41)    收藏
    中国煤层气藏具有低渗、低压、低饱和、构造煤发育、非均质性强烈以及高的构造应力场环境等地质特征,在对煤层气3种开发技术的特点和要求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在我国用常规垂直井开采煤层气具有很大的地质局限性,指出煤、气一体化开采是中国煤层气规模化、产业化开发的最佳技术选择,它包括在采动影响区进行地面井开采和较为成熟的井下抽放2个方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9)
    38.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特征综述
    郝明强  胡永乐  刘先贵
       2007, 14 (3): 1-.  
    摘要35)      PDF(pc) (499KB)(189)    收藏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是21世纪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基础,也已成为众多学者竞相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阐述了低渗透油藏在我国石油工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关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研究的重要意义;说明了对低渗透油藏界限的界定标准,并列举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介绍了裂缝性低渗透储层的分类,并描述了不同类型储层的流体渗流特征;详细分析了关于低渗透油藏中裂缝的研究,以及开发低渗透油藏常用的增产措施--水力压裂技术;最后重点阐述了关于裂缝性低渗介质中渗流理论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8)
    39. CO2提高世界油气资源采收率现状研究
    江怀友 沈平平 卢 颖 江良冀 罗金玲
       2010, 17 (2): 1-.  
    摘要30)      收藏
    CO,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大石油公司正在考虑实施环境友好的技术政策以刺激经济。应用CO。提高采收率是实现桔竭油气藏CO 埋存的有效途径,2008年,世界CO,一EOR产量为27.25×10 桶/d,美国CO 一EOR产量为24.79×10 桶/d,占世界CO 一EOR日产量的9l% ,项目数量占世界85% 。CO2驱油包括混相驱、非混相驱,注入CO,可提高采收率8% ~15% 。全球EOR技术应用最多的为北美地区,美国具有CO 一EOR成熟技术。IEA2008年预测世界CO2一EOR的增油潜力为l 600×10 ~3 000×10 桶,相当于目前世界可采原油量的7% ~14% 。CO 驱油实现提高采收率与埋存的有机结合,改善开发效果,必将为全球油气资源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7)
    40. 难动用薄层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实践
    左悦
       2005, 12 (6): 1-.  
    摘要33)      PDF(pc) (190KB)(20)    收藏
    运用油藏精细描述和薄层水平井设计方法,利用导眼井、MWD无线随钻测量和电子多点测量相结合的手段,选择单层厚度较大且平面分布较广的油层部署水平井.通过薄层水平井精心设计和实施,使常规方式无法开发的薄油层实现高产,产油量是直井的6倍.该研究为油田开发中后期难动用薄层稠油油藏的开发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