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4-25
    综述
    中国油气田注C02提高采收率实践
    罗二辉,胡永乐,李保柱,朱卫平
    2013, 20(2):  1-7. 
    摘要 ( )   PDF (19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详细综述了中国油气田50多年的注CO2,提高采收率实践。首先依据中国各大油区公开发表的文献实验数据,从室内机理实验统计CO2,驱油关键技术参数,对比分析原始地层压力与最小混相压力。其次,根据不同储层类型,总结了国内在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油田、复杂断块、稠油油藏、碳酸盐岩油藏及煤层气等储集层开展的注CO2,矿场项目.现场试验结果显示,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07%~6.00%,换油率为0.98~2.49t/t,最后结合矿场已有经验及存在问题,提出CO2驱油技术攻关方向。
    地质勘探
    测井资料标准化方法适用性分析与优选策略
    范宜仁,李虎,丛云海,黄瑞
    2013, 20(2):  8-11. 
    摘要 ( )   PDF (1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确、适合的标准化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区块测井资料的可对比性,保障测井解释精度。通过对常用标;隹化方法(直方图法、曲线重叠法、骨架值法、深度趋势法、趋势面分析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建立了基于区块特征的测井资料标准化方法优选策略,优化了测井资料标准化流程通过国内外多个区块资料处理表明:建立的标准化流程与优选策略符合实际需求,能有效完成区块测井资料标准化,保障了测井解释精度。
    塔中I号坡折带断裂系统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
    雷克辉,钟宁宁,王冰洁,周洪义
    2013, 20(2):  12-15. 
    摘要 ( )   PDF (16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相干数据体分析方法,结合可视化研究手段,对塔中I号坡折带断裂系统的走向、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精细对比解释,并对断裂系统进行了分类及组合,厘定了断裂的发生期次。结果表明:塔中I号坡折带断裂系统根据规模大小及形成期次可划分三级。一级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形成的断裂为二级断裂,晚海西期形成的断裂为三级断裂?各级断裂对奥陶系的储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断裂活动的继承性,该区断裂系统对早期形成的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是不断叠加的。
    庙西南凸起勘探发现与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王昕,高坤顺,王玉秀,刘丹丹,张海义
    2013, 20(2):  16-19. 
    摘要 ( )   PDF (21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庙西北凸起、渤南低凸起均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油气发现,庙西南凸起是目前渤海海域唯一没有实施钻探的二级构造单元,油气成藏要素和勘探潜力均不清晰。通过对庙西南地区圈闭和油气成藏条件的系统评价,在庙西南凸起上发现和落实了一批有利目标,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该区不同构造单元油气成藏的差异性。优先钻探的203构造在馆陶油气层测试获得商业油流,展现了庙西南凸起良好的勘探潜力。明确了该凸起区地层组合特征、馆陶组沉积特点和油气成藏的模式,找到了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同时对该区其他几个构造圈闭勘探潜力的进一步挖掘也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车排子斜坡带岩性油藏的高效勘探
    王金铸,王学忠
    2013, 20(2):  20-24. 
    摘要 ( )   PDF (21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斜坡带高精度三维地震处理很难兼顾到不同层系的砂体分辨精度的情况,在油气藏和砂体描述中,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特殊目标处理,实现了砂体展布规律的精准刻画。综合研究认为,该地区的勘探工作是准噶尔盆地西缘红车断裂带勘探的继续和延伸,其油源来自昌吉凹陷、玛湖凹陷和四棵树凹陷,以昌吉凹陷为主;含油层系为上第三系、白垩系和石炭系,目前以上第三系沙湾组为主,同时白垩系和石炭系还处于勘探的初期阶段,资源潜力很大;有利圈闭为岩性圈阅,主要是扇三角洲、滩坝砂体和辫状河三角洲;不整合面、油源断裂和厚砂体组成了高效的复式输导体系。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基础上,利用HDNS技术(水平井、降黏剂、氮气辅助蒸汽吞吐)使该地区勘探获得突破。发现了春光油田和春风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7 128 X 104t,已建成年产油能力110 X 104t/a。
    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碳同位素反序及形成机理探讨
    孟凡超
    2013, 20(2):  25-28. 
    摘要 ( )   PDF (11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碳同位素反序现象十分普遍,对其成因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全面分析、总结了松辽盆地深层昌德、徐深、升平、长岭4个具有碳同位素反序现象的烷烃气组分以及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认为深层烷烃气组分与同位素值不具备典型无机成因气特征,其负碳同位素系列不能作为鉴别无机成因气的充分条件深层煤成气与无机气混合作用可能是碳同位素反序的首要因素,运移过程中的扩散分馏是导致混源模拟与实际测量值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且制约着盆地深层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值垂向变化。此外,盆地深层单纯无机成因气组分与碳同位素组成是准确估算深层非生物成因气含量的关键,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微小断层野外地质调查及作用初探
    杨满平,王正茂
    2013, 20(2):  29-33. 
    摘要 ( )   PDF (1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断层断距的大小对断层进行分级,将断距小于2m的断层定义为微小断距断层,简称微小断层微小断层的发育程度、分布密度等特征受构造的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等作用影响,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微小断层难以用常规的勘探和地质手段进行有效识别,但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露头可以对微小断层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研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微小断层可以作为油气的运移通道,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微小断层对油、气、水的流动起着导流的作用,同时也会导致油井迅速暴性水淹和水井无效注水等开发问题在地层相对稳定或断层不发育的地区,也可能由于小型的构造运动、沉积成岩作用等形成微小断层。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淑梅,陈娟,胡剑,范绍雷,范希良
    2013, 20(2):  34-37. 
    摘要 ( )   PDF (1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心、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相关资料,对马岭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岭油田长8储集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储层孔隙类型多样,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物性特征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层性质明显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其中,沉积厚度大、粒度较粗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集物性最优,其次为河口坝,三角洲内前缘席状砂最差;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较好的改善。
    二连盆地白垩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
    朱超,高先志,杨德相,季汉成,崔俊峰
    2013, 20(2):  38-42. 
    摘要 ( )   PDF (1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心、岩屑及显微结构观测,系统分析了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火山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其次为凝灰岩和少量火山角砾岩,岩相主要有爆发相、喷溢相、喷发沉积相和火山通道相,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原生气孔、次生溶孔、裂缝及其组合型,储层物性主要受火山岩岩相类型、成岩作用和构造活动影响,其中以岩相和构造影响最为明显,结合地震储层参数反演预测结果,认为该凹陷中央洼槽靠近断裂附近的喷溢相为火山岩有利储层发育区。
    利用概率神经网络预测成岩相——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8段储层为例
    庞国印,唐俊,王琪,马晓峰,廖朋
    2013, 20(2):  43-47. 
    摘要 ( )   PDF (12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8段储层非均质性强,传统的成岩相评价方法存在局限,提出了利用概率神经网络进行成岩相预测的新方法首先对输入项参数进行了研究,选择沉积微相和洌_j井曲线中的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测井(cAL)、声波时差(Ac)、补偿中子(CNL)、密度测井(DEN)数值作为输入层参数,然后对概率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检验,最后利用建立好的神经网络对研究区成岩相进行预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该方法适用于未取心井区域的成岩相研究
    基于保幅纯波的多属性模型回归在储层描述中的应用——以准西车排子地区沙一段1砂组为例
    王月蕾
    2013, 20(2):  48-51. 
    摘要 ( )   PDF (16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车排子地区沙一段l砂组储层较薄且结构复杂,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影响难以直接识别与描述基于保幅纯渡数据,尝试以均方根属性描述储层分布范围,以振幅平方差属性描述有利储层的发育范围同时,结合属性独立性分析与储层厚度一属性相关性分析,优选出多个敏感属性进行储层厚度模型回归,对研究区的有利储层空间展布进行了精细刻画预测结果认为,研究区存在东北、西北、西南3个可识别的物源受其影响,沙一段l砂组储层厚度主体自南北向中间逐渐减薄,且平面上存在大面积不同物源砂体的交汇区,造成研究区沉积、储层岩性及组分变化较快。
    辽河盆地沙三段水下扇沉积模式
    张振国,李瑞,周洪义,杨慧贤,王立剑
    2013, 20(2):  52-55. 
    摘要 ( )   PDF (11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下扇沉积在辽河盆地沙三段广泛发育,沉积速度快、横向变化大,储层预测是难点,为准确预测该类储层分布,以储层岩性、电性、厚度、平面变化等信息为基础,运用水下扇沉积理论,通过建立沉积微相模式,深入研究了诸多区块水下扇沉积模式成因机制和微相特点,总结出辽河盆地水下扇沉积主要有近岸型、扇前扇组合型、伸展型、远岸型及滑塌型,有效预测了储层分布,在油田滚动勘探开发中获得了良好效果。
    莘县凹陷堂邑洼陷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曹宏明,程子翔,程伟,谢彩虹,曹鉴华
    2013, 20(2):  56-59. 
    摘要 ( )   PDF (16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莘县凹陷堂邑洼陷钻井暗色泥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碳、生烃潜量和氯仿沥青“A”含量、干酪根显微组分、同位素组成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化验资料,采用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指标,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洼陷暗色泥岩发育,沙三段下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中等一好烃源岩,具有陆源沉积混合母质的特征,表现为Ⅱ2一Ⅱ1型干酪根;综合分析烃源岩大约在2 950 m开始生烃,埋藏深度4 000 m以上达到生烃高峰此研究可为该区下一步勘探和井位部署提供参考。
    建昌盆地中新元古界石油地质条件研究
    马满兴,慕德梁,李正达
    2013, 20(2):  60-64. 
    摘要 ( )   PDF (12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建昌盆地中新元古界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系统地分析了地化数据,明确了洪水庄组暗色泥岩是主力烃源岩,围绕主力源岩存在洪水庄组一雾迷山组及洪水庄组铁岭组一下马岭组2套有利生储盖组合其次根据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由气包裹体的产状、光学特征和均一温度判定中新元古界存在多期油气充注,后期油气充注很重要最后分析了研究区勘探潜力,指明了汤神庙断块区、杨树沟逆;中断裂与九佛堂逆冲断裂的上盘、木头城子断块、老爷庙断鼻4个勘探有利区建昌盆地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藏勘探对于开拓辽河油田新的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油藏工程
    页岩气产量递减典型曲线中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
    白玉湖,杨皓,陈桂华,冯汝勇,丁芊芊
    2013, 20(2):  65-68. 
    摘要 ( )   PDF (16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减小页岩气产量递减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了典型曲线应用中一些重要参数的确定方法研究表明:在对典型曲线进行预测时,建议采用日生产历史数据为基础;求取初始月产量时,以初期产气量中最大值为基点,依次选取比其略小的29个点,然后对该30个值进行求和作为初始月产量;对于有关井状态的井,应忽略关井时间段,将再次开井的时间点前移至关井时间点,以此确定的典型曲线无需再考虑生产时率的影响。
    裂缝性低渗油藏试井模型与非稳态压力特征
    王建忠,姚军
    2013, 20(2):  69-71. 
    摘要 ( )   PDF (7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体在裂缝性油藏基质岩块中的流动速度和压力梯度成二项式关系,基于此分析了二项式中各项式作用及意义,进行了裂缝性低渗透介质非稳态压力动态分析建立了流体在裂缝性低渗透介质中的运动方程和双重渗透介质非稳态渗流数学模型,并采用隐式差分格式形成了渗流方程的数值求解形式,对其进行了求解研究结果表明:二项式系数对压力及压力导数有着较大的影响a值和6值越大,等产量条件下压力及压力导数变化幅度越小、越缓;a值同时影响着窜流发生的时间和程度,而b值则主要影响窜流发生的时间;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夹定着基质岩块向裂缝窜流的难易程度,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基质岩块向裂缝窜流的程度越
    低;而渗透率比对压力及压力导数的影响和普通油藏类似。
    弱凝胶提高海上稠油油田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
    刘东,李云鹏,张风义,张彩旗,罗义科
    2013, 20(2):  72-74. 
    摘要 ( )   PDF (11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某稠油油田L、M、N 3个区块地层纵向和平面非均值性严重、油水流度比大,主力注水井各层吸水不均、油井水驱效果差异大?为保持地层能量、改善流度比、调整吸水剖面,先后在3个区块各选1个井组开展弱凝胶调驱矿场试验:以3个井组调驱的不同效果为基础,通过聚合物性质、地质油藏条件以及注入参数等分析,分别对影响弱凝胶效果的聚合物浓度、原油黏度、渗透率级差、边底水影响、调驱时机、注入速度等因素进行了对比。矿场试验表明,弱凝胶调驱可以调节层间吸水、缓解平面矛盾、改变注入水驱替方向,其调驱矿场效果受地层油藏条件、调驱时机、调驱参数的影响。
    聚合物驱流线模拟中的更新流线问题
    汤昌福,王晓冬,刘翰林,王军磊
    2013, 20(2):  75-78. 
    摘要 ( )   PDF (1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了聚合物驱过程中黏度变化和岩石吸附效应,建立聚合物驱流线模型,并编写了相应的聚合物驱流线模拟程序,重点考察了聚合物驱替过程中流线更新的作用,并与商业模拟器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聚合物驱过程中的流场变化不可以忽略,固定流线的假设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而更新流线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对平面五点并网聚合物驱过程的模拟表明,改进的后流线模拟方法可以更好地运用于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过程的预测。
    蒸汽驱注采井间蒸汽超覆评价方法研究
    赖令彬,潘婷婷
    2013, 20(2):  79-83. 
    摘要 ( )   PDF (21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蒸汽驱开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目前蒸汽超覆程度评价方法针对的是整个蒸汽驱过程,而没有考虑蒸汽驱不同阶段不同蒸汽前缘下超覆程度的差异性:对注入蒸汽的受力和速度分析,利用垂向流量比和迭代算法得出不同蒸汽前缘下的蒸汽超覆程度评价方法。垂向流量比表征了注采井间区域蒸汽超覆的能力,流量比越大,蒸汽超覆能力越强,注采井间中间区域的超覆能力远大于近注采井20 m区域,蒸汽超覆程度随着蒸汽前缘的推进而越来越严重。对影响蒸汽超覆程度的因素敏感性进行分析得出,径向与垂向渗透率的比值越大,井距越小,注采强度越强,压力梯度越大,蒸汽超覆程度越弱。通过数值模拟对蒸汽腔形态和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与理论分析是吻合的。
    海上多元热流体吞吐先导试验井生产规律研究
    黄颖辉,刘东,罗义科
    2013, 20(2):  84-86. 
    摘要 ( )   PDF (11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渤海湾某稠油油田常规开发单井产能低、采油速度低、预测采收率低的问题,提出采用多元热流体吞吐改善海上稠油开发效果同时,借助小型化热采设备研究的新突破,开展了海上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的先导试验对先导试验井不同阶段的生产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周期内产量递减规律和含水变化规律,并借助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其合理生产压差实践表明,多元热流体吞吐产能是常规开采产能的1.5~3.0倍,开创了国内外海上稠油热采的先例。
    中深层特超稠油HDCS强化采油技术研究
    李豪浩,毕雯雯,胥晓伟,代妮娜
    2013, 20(2):  87-89.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深层特超稠油油藏埋藏深、原油黏度高,常规热采无法有效动用。在开展水平井SLKF高效油溶性复合降黏剂、CO2和蒸汽的协同作用机理研究基础上,创建了超稠油HDCS协同降黏、混合传质、增能助排的新型开发模式。该技术实现了黏度高于30×104mPa·S(50℃)以上、埋深大于l 300 m的特超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填补了国内外在中深层特超稠油开采领域的空白经过4 a多的反复实践与探索,攻关创新并成功进行了工业化推广,目前已在胜利油田7个长期不能动用的中深层特超稠油油藏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朝阳沟油田储气库注采井油管尺寸优选
    王景芹,朱振锐,高纯良,马品刚
    2013, 20(2):  90-92. 
    摘要 ( )   PDF (16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朝阳沟油田储气库中储层备件中等的井为例,运用节点分析方法,考虑气井产能、压降损失、携液及抗冲蚀能力等因素,优选出合理的油管管径.研究结果表明:注采能力随着油管直径和井口压力增大而增大;压力损失随着注采气量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油管内径的增大而减小;油管的抗,中蚀能力随内径和井口流压的增大而增大。储气库注采井选用3.5 mm油管较为合理,可同时避免冲蚀和井底积液产生。
    一种新的水平井产能方程研究
    马世英
    2013, 20(2):  93-95. 
    摘要 ( )   PDF (1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井筒压降损失的计算模型在考虑压降损失后,所得的水平井压降值往往偏高,在研究油藏向井流动和水平井井筒耦合流动的压降及流动阻力基础上,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渗流阻力定义,分析了水平井井筒摩擦压降与生产压差关系的同时,采取分段计算压降损失的方法,导出了新的水平井稳态产能预测方程?研究指出,水平井的流动不论高速和低速渗流,其流动都是以向井流动为主;水平井的趾端流动在流动中呈球面径向流动。
    厚层稠油油藏火驱射孔层段优化探讨
    张方礼
    2013, 20(2):  96-101. 
    摘要 ( )   PDF (27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烧油层(火驱)技术已成为辽河油田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主体接替技术之一,目前主要应用于厚层块状普通稠油油藏、薄互层状普通稠油油藏以及超稠油油藏厚层油藏在火驱过程中火线超覆严重,影响了火驱开发效果。重点针对制约火驱开发效果的注采井射孔技术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室内物理模拟研究认识了厚层火驱二次燃烧现象,通过现场测试及数值模拟认识了厚层油藏平面及纵向火驱动用状况,并应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对厚层常规火驱、重力火驱注采井射孔层段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不同火驱方式注采井射孔优化方案。该研究可为厚层稠油油藏火驱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借鉴。
    三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动态驱油实验研究
    闫文华,姚振杰,石晓博,吴安东,潘文辉
    2013, 20(2):  102-104. 
    摘要 ( )   PDF (7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萨尔图油田三类油层实施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开展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注入时机、不同聚合物浓度、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及不同注入方式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对于三类油层,水驱转注三元复合体系的时间越早,采收率越高;三类油层实施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时,主段塞聚合物浓度越高,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采出程度越高;注入聚合物前置段塞的体积越大,聚合物后续保护段塞体积越大,采出程度越高;相对分子质量为620 X 104聚合物的三元复合体系中聚合物浓度大于2 750 mg/L时,在水驱基础上化学驱采出程度大于11%;相对分子质量为700 X 104(抗盐)和相对分子质量为1 400×104聚合物的三元复合体系在水驱基础上化学驱采出程度均大于20%。
    稠油热采井氮气泡沫抑制边水技术研究
    王杰祥,任文龙,王腾飞,夏金娜,韩蕾
    2013, 20(2):  105-107. 
    摘要 ( )   PDF (15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中原油田胡12块稠油热采井生产后期气窜以及蒸汽超覆造成的汽油比下降,边水水窜造成的含水率高等问题,开展伴蒸汽注氮气泡沫抑制边水的室内实验研究。对发泡剂的性能、注入时机以及边水能量大小对抑制边水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发泡剂浓度并不是越大越好,最佳发泡剂浓度范围为0.4%~0.6%;阻力因子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200度温度下,发泡剂阻力因子达到45以上;边水水窜以后,注氮气泡沫时间越早,原油采出程度越高;氮气泡沫在边水能量较强的情况下也能发挥较好的封堵效果。
    板桥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微生物降黏技术
    党红,姚瑞香,程远忠,党艳,李炼民
    2013, 20(2):  108-110. 
    摘要 ( )   PDF (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板桥油田稠油油藏油水黏度比大、含水高、采出程度低的问题,进行了原油黏度的影响因素、内源微生物的筛选、激活剂的筛选、内源微生物的理化性能、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复配降黏剂降黏效果的室内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微生物和化学助剂复配有很明显的降黏效果,降黏率约为90%。现场试验证明,微生物复合降黏剂降低了原油黏度,使油井单井产量明显提高。该项研究对同类油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机理及其在镇北油田的应用
    张朔,蒋官澄,郭海涛,王欢,王乐
    2013, 20(2):  111-114. 
    摘要 ( )   PDF (1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镇北油田低渗储层物性较差,受传统开发方式的影响,部分井存在注水压力高、上升速度快、能量消耗快、长期欠注等现象,常规的酸化解堵等措施有效期短、费用较高。为此,研制合成了新型氟碳表面活性剂FCS一08,能有效降低表面张力及界面张力,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该项新技术在现场试验3口井,均取得了较好的降压增注效果,其中的镇298-307井注水压力降低32.3%,视吸水指数升高了87.04%。
    混相溶剂法降低C02驱混相压力研究
    张广东,刘建仪,柳燕丽,周飞
    2013, 20(2):  115-117. 
    摘要 ( )   PDF (11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自主研制的高温高压界面张力测试仪,对混相溶剂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优选最佳混相溶剂,然后进行了混相溶剂段塞对驱油效果影响实验,优选最佳注入尺寸,为现场实践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混相溶剂法可以降低CO2驱油混相压力综合考虑经济成本和混相溶剂来源等因素,优选轻质油c为降低目标油藏CO2驱混相压力的最佳混相溶剂,最佳的溶剂段塞尺寸为6%,驱油效率为85.19%,比单纯注CO,驱油提高了32.81个百分点,说明利用混相溶剂法降低CO,驱最小混相压力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海坨地区裂缝性储层保护技术
    赵景原,焦春雪,付贺,史海民
    2013, 20(2):  118-120. 
    摘要 ( )   PDF (6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坨地区部分储层裂缝发育,且多为高角度缝、垂直裂缝,裂缝宽度约为0.3 mm,地层中裂缝的开度分布范围广,很难采用常规的屏蔽暂堵技术开展储层保护。为此,优选了纤维封堵剂和复合封堵剂,在对渗透率影响较大的孔喉处形成架桥;确定了屏蔽暂堵钻井液配方,辅以粒度适宜的充填粒子和可变形粒子进一步封堵,最终形成致密的暂堵带。通过暂堵强度和反排解堵效果评价实验证明,该技术对于海坨地区的裂缝性储层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矩形井网优化实验研究
    田文博,杨正明,徐轩,肖前华,滕起
    2013, 20(2):  121-125. 
    摘要 ( )   PDF (26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长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特点,利用特低渗透大型露头岩样低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系统研究了不同排距、不同穿透比对矩形井网开发效果的影响。实验中测量了驱替达到稳定时模型的压力分布和各采出井的采液速度。根据小岩样非线性渗流曲线将模型划分为不流动区、非线性区和拟线性区,提出用压力系数来评价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发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增大驱替压差、减小排距、增加穿透比可以增大矩形井网的压力系数,提高采出井采液速度。
    钻采工程
    煤层压裂裂缝延伸及影响因素分析
    程远方,吴百烈,李娜,袁征,王欣
    2013, 20(2):  126-129. 
    摘要 ( )   PDF (16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煤层压裂效果,采用拟三维裂缝延伸模型,系统全面分析了岩石物性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断裂韧性)、地应力差、产层厚度、施工条件(排量、黏度、压裂液滤失性)等对裂缝几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力差、排量、产层厚度等与缝长、缝宽成正相关;弹性模量、泊松比、断裂韧性、排量、黏度等与缝高成正相关;滤失与缝高、缝长、缝宽三者成负相关,此研究结果对获取理想的裂缝几何形态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大牛地气田水平井钻完井工艺技术
    常兴浩,秦玉英,王锦昌
    2013, 20(2):  130-133.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牛地气田尝试水平井技术开发初期,钻井指标低,成本高,不能j蔫足低成本高效开发需要分析前期钻井指标低的主要原因是井身结构不合理、井眼尺寸大、井眼轨道造斜率偏大、斜井段易出现煤层垮塌等复杂情况对此进行了对策分析、方案优化,形成了优快钻进系列技术:152.4mm水平段井眼井身结构技术、三段制单增轨道设计技术、二开上部直井段复合钻进技术、煤层安全钻进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大大提高了大牛地气田的水平井钻井指标,其中钻井周期由139 d缩短至61 d,机械钻速由3.02 m/h提高到至6.75 m/h,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渤海L油田Ed储层修井过程伤害机理及对策
    程学峰,陈华兴,唐洪明,赵峰
    2013, 20(2):  134-136. 
    摘要 ( )   PDF (11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L油田Ed储层油井修井后产液能力显著降低,储层伤害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现场修井液的储层伤害机理,开发了1种低伤害修井液。研究表明,现场修井用的N譬地层水与Ed储层地层水混合有严重结垢趋势,且Ed地层水比例越大、储层温度越高,结垢趋势越明显。优选XCF-03作为修井用防垢剂,药剂浓度超过25 mg/L后,结垢量可由117.2 mg/L降至3.6 mg/L以下,阻垢效果十分明显。Ed储层为强水敏储层,伊/蒙间层黏土矿物含量高达23%。在Ng地层水中加入0.5%KCl可以抑制Ed储层黏土的膨胀,以Ng地层水+25mg/LXCF-03+0.5%KCl为配方的修井液对E(j储层伤害率小于5%,储层保护效果明显?
    提高大庆外围油田重复压裂井效果方法探讨
    卫秀芬
    2013, 20(2):  137-141. 
    摘要 ( )   PDF (7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析重复转向压裂机理及适应的油层特征,结合现场应用,认识到重复转向压裂效果比普通压裂要好,但实现转向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即水平最大和最小主应力差值小于4MP应用波速各向异性、黏滞剩磁、差应变、地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大庆外围油田15个区块的地应力特征。指出不同地应力特征的区块采取不同的重复压裂技术,可提高压裂工艺技术的适应性,提高油井重复压裂效果。该技术对开发渗透油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LPG压裂工艺在超低渗储层中的应用
    范志坤,任韶然,张 亮,罗 炯
    2013, 20(2):  142-145. 
    摘要 ( )   PDF (16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渗储层压裂液伤害严重、返排率低等问题,进行了LPG压裂技术研究,对LPG压裂工艺的特点、增产机理以及现场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LPG压裂技术具有压裂液返排率高、有效裂缝长度长,且压裂液可和储层流体混相等特点。数值模拟和现场生产数据表明,LPG压裂技术的增产效果明显优于同等规模的水力压裂的增产效果。LPG压裂工艺适用于水敏性较强的储层以及低压、低渗储层改造,特别在致密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超低渗储层的开采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其他
    注C02开采煤层气产能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任众鑫,汪志明
    2013, 20(2):  146-150. 
    摘要 ( )   PDF (2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注CO2开采煤层气过程所涉及的双组分气体吸附/解吸,扩散和运移等理论调研的基础上,考虑有效应力、气体吸附/解吸对煤层渗透率影响,建立了描述注CO2开采煤层气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了注CO2条件下煤层气的储集、扩散和运移机理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初始孔隙度、泊松比、杨氏模量等储层物性参数对储层渗透率变化的影响,研究了注CO2开采煤层气生产过程中CH4产量及CO2注入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变化受孔隙压力降低、CH4解吸、CO2吸附3个因素共同作用;储层压力一定时,游离气中CO2摩尔分数越大,储层渗透率越低;同时明确了注产井间距、煤层初始渗透率和煤层温度等因素对产能的影响规律,可为现场生产提供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