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9-03-25
    地质勘探
    小洼—海外河油田储盖组合测井解释研究
    宋子齐 谭成仟 李能根
    1999, 6(3):  1. 
    摘要 ( )   PDF (3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辽河油区小洼—海外河油田储、盖层及其测井响应特点 ,若孤立地对储层进行评价解释 ,则出现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据此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该区储盖组合进行测井解释研究。目的 为该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结果 通过对该区 2 0多口井主要含油目的层段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盖层质量的评价和分析 ,建立了精细评价储、盖层的参数、标准及权系数 ,经应用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其主要储盖组合测井解释与相应的试油情况相吻合 ,评价解释符合率达 90 %。结论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在该区进行储盖组合测井解释 ,对区内不同质量盖层及其储盖组合特点有了新的认识 ,且能有效地分析该地区油气藏及其分布。
    胜利油区草古1潜山裂缝、溶洞型稠油油藏地质特征
    王铭宝 林毅
    1999, 6(3):  1.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近 30口各类完钻井的钻井、地质、取心、试油、试采等资料为依据 ,综合应用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勘探和油田开发动态等方法 ,对胜利草古 1潜山油藏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目的 搞清碳酸盐岩潜山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落实潜山油气储量的分布。结果 储集空间以构造裂缝和溶洞为主 ,且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分布 ;落实潜山石油地质储量 6 38× 1 0 4t,其中约 3/4的储量分布在进山 40m以内。结论 草古 1潜山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及其油气分布 ,主要受构造部位、岩性、地层厚度及埋深等因素影响 ;是一个有效储层厚度较薄、储集空间发育、分布复杂的裂缝、溶洞型特、超稠油油藏。
    龙湾筒凹陷九佛堂组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
    周超 董庆勇 许长斌
    1999, 6(3):  1. 
    摘要 ( )   PDF (1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化验等资料 ,对龙湾筒凹陷九佛堂组火山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目的 指明有利的火山岩储集相带及储集空间 ,进行储层评价。结果 本区火山岩最有利的储集相带是溢流相上部和下部气孔发育带 ,最有利的储集空间是多气孔、多裂缝型。结论 龙湾筒凹陷九佛堂组火山岩分布广泛 ,且具有形成中小型油藏的能力 ,是辽河油区外围盆地勘探的新领域。
    油藏工程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稠油开采方式筛选中的应用
    陈月明 孙燕军
    1999, 6(3):  1.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计算机研究手段 ,建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SCREEN)。目的 对未开发稠油油藏的开发方式、已开发稠油油藏后续开发方式及转驱时机进行筛选和初评价。结果 该系统包括知识库、模型库、数据库和推理机 4个关键部件 ;在该系统中 ,知识主要通过访问有关领域专家、查阅技术文献、总结实验数据或典型实例而获得 ,并将它们整理、归纳为 7类 ;应用该系统对国内外 6个油藏开采方式进行筛选 ,得到满意结果。结论 该系统能完成稠油油藏开采方式的筛选和初评价 ;实例表明 ,该系统具有实用性及可靠性。
    稠油非牛顿渗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吴淑红 张锐
    1999, 6(3):  1. 
    摘要 ( )   PDF (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根据稠油在地下的非牛顿渗流特性 ,建立相应的热采数值模型 ,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稠油渗流特征。目的 分析稠油非牛顿渗流特性对稠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 当压力梯度大于初始压力梯度时 ,稠油才开始流动 ,初始压力梯度不但与稠油性质有关 ,而且与油藏孔隙度、渗透率有关 ;初始压力梯度与日产油量成反比 ;初始压力梯度越大 ,经济效益越差 ,蒸汽驱采收率越小。结论 通过数值模拟计算 ,认为蒸汽驱应选择较低的初始压力梯度 ,才会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薄层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方式优化研究
    陈瑞 周英杰 宋书君
    1999, 6(3):  1.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运用正交设计法和数值模拟手段 ,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吞吐注汽参数、不同井距下吞吐、吞吐转汽驱、吞吐转热水驱等开发方式。目的 优化吞吐注汽参数及接替开发方式 ,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结果 该方法优化孤岛油田中二北Ng5 3+4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周期注汽强度为 2 0 0~ 2 5 0t/m ,注汽速度为 1 5 0~ 2 0 0t/d ,焖井时间为 3~ 5d ;大井距加密至小井距吞吐 ,再转蒸汽驱开采方式为最佳接替方式。结论 该方法很好地优化了孤岛油田中二北Ng5 3+4 稠油油藏吞吐注汽参数和接替方式问题 ,为该油田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钻采工艺
    克拉玛依油田三3区360井区克上组稠油油藏注蒸汽吞吐采油工艺研究
    任标 陈珂 栾海军
    1999, 6(3):  1. 
    摘要 ( )   PDF (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三3区克上组注水砾岩稠油油藏的地质情况 ,进行数模综合研究 ,选择了注汽参数。在该区原注水开发工艺模式的基础上对其原井下结构及井口工艺在蒸汽吞吐开采中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目的 提高该油藏的开发效果。结果 该油藏符合稠油注蒸汽开发条件。结论 在该区成功地实现了注蒸汽吞吐热采工艺并取得了一定的热采效果。同时也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经验。
    油藏工程
    普通稠油非混相驱开发优化研究
    蔺玉秋 郭月 张世民
    1999, 6(3):  1. 
    摘要 ( )   PDF (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根据对普通稠油油藏锦 90块兴隆台油层生产动态的分析 ,采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 ,确定了该块下步非混相驱开发方式及注入参数。目的 提高普通稠油油藏的最终采收率。结果 锦 90块蒸汽吞吐和水驱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纵向波及系数低 ,而氮气 +磺酸盐溶液的驱油机理是形成泡沫驱 ,其主要作用是调整吸水剖面、提高波及系数。因此 ,确定锦 90块的下步开发调整方式为氮气 +磺酸盐溶液驱 (即非混相驱 ) ,同时对注入参数进行了优选。结论 确定锦 90块采用现已调整的井网井距进行全面非混相驱 ,注入速度 1 5 0~ 2 0 0m3/d ,注入温度 80℃ ,气液比 1∶1 ;当氮气在生产井突破时 ,气液比再降低 ;磺酸盐溶液浓度初期采用 0 5 % ,然后逐渐降低至 0 2 % ,使整个生产过程平均浓度为 0 2 2 %。
    钻采工艺
    阿北安山岩油藏油层改造及增产措施
    梁官忠 杨悦 黄奇志
    1999, 6(3):  1. 
    摘要 ( )   PDF (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根据阿北安山岩油藏开发井利用程度低、储量动用程度低、开发效率低等问题 ,开展单井产能影响因素及含油有利区带划分标准的拟订等多项综合性研究。目的 找出阿北安山岩油藏油层改造措施及应用原则。结果 按所选原则对阿北安山岩油藏进行油层改造后 ,提高了油田的动用程度 ,使阿 2井区上升为含油有利区 ,实现了主力含油区块高产连片 ,使该油田开发前三年以开发方案指标的二倍运行。结论 合理的酸化、压裂改造措施的选择及实施 ,不仅是本油藏提高开发效率的有利措施 ,同时也为安山岩油藏的增产改造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试验研究
    辽河油区稠油热采中储层变化实验研究
    刘其成 郭彦臣 刘志惠
    1999, 6(3):  1.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采用动态物理模拟、热采储层变化数值模拟、原油性质变化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热采储层敏感性评价等新技术 ,分析了储层中的水、油、岩在热采条件下的变化趋势。目的 改善稠油热采开发效果。结果 根据不同热采方式的特点 ,建立了适合储层中热液与矿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迁移—化学反应藕合模型 ,编制了数值模拟软件 ;总结了储层在热采条件下矿物溶解反应的变化趋势 ,以及不同热采条件对储层中各原油微观组分的作用效果。结论 实现了对不同热采条件下储层发生的矿物溶解、沉淀和液体组成改变的预测 ,并提出了改善稠油热采开发效果的措施。
    钻采工艺
    下二门及孙岗低渗透储层损害因素及保护措施研究
    赵跃华 张燕 田宗武
    1999, 6(3):  1. 
    摘要 ( )   PDF (2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在对储层基本特征和流体性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下二门及孙岗低渗透储层的损害原因。目的 提出油层保护措施。结果 采用屏蔽暂堵技术来改造钻井液 ,以满足钻井液保护多套层系的要求 ;该区不宜采用高浓度的HF进行酸化 ,以免引起油层出砂 ;现场工作液矿化度下二门地区应控制在 2 0 0 0~ 2 5 0 0mg/L ,孙岗地区应控制在 5 0 0 0~ 5 5 0 0mg/L ;注入水 pH值应小于 8,流速应尽量使用临界下限 ( 0 1~ 0 5mL/min) ,以防止微粒运移造成地层损害。结论 油层损害受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影响 ,应根据油层岩石本身特征和所包含的流体性质 ,选择合适的钻井、采油等技术 ,以降低油层损害 ,提高开发效果。
    试验研究
    稠油注蒸汽加氮气吞吐试验研究
    陈荣灿 霍进 郭新和
    1999, 6(3):  1. 
    摘要 ( )   PDF (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在室内试验和数模的基础上 ,对注蒸汽和加氮气吞吐进行了研究。目的 提高稠油的开发效果。结果 注蒸汽加氮气吞吐优于单注氮气吞吐和单注蒸汽吞吐 ;注氮气时机最早应在第三周期 ,而第四、五周期注入效果最好 ;影响注氮气最敏感的因素是混注比、地层渗透率、渗透率比值及其原油粘度。结论 现场实施注蒸汽加氮气吞吐 1 6井次 ,措施有效率达 92 3% ,油井生产时率提高 45 %以上 ,周期产油提高 34 6t,油气比提高 0 1 6 ,投入产出比 1∶9,累积增油41 5 8t ,净增产值 395 3× 1 0 4元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方法成本低 ,可大规模推广应用。
    科技信息
    利用携砂采油和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开采稠油
    张荧 赵宏岩
    1999, 6(3):  1. 
    摘要 ( )   PDF (2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分支井提高特种油气藏的开发程度
    李群山 王凤和 张绪杰
    1999, 6(3):  1. 
    摘要 ( )   PDF (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