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8-06-25
    综述
    地震地貌学研究新进展
    阳孝法 张学伟 林畅松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4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地貌学或地震沉积学是一门融合了地震地层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新兴应用沉积学科,是在综合应用各种地质及高分辨率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osamentier等提出的地震地貌学、Zeng等提出的地震沉积学和Gao等应用的三维地震结构原理和方法基本属于同一个学科范畴,三者的研究内容是基本等同的。三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技术和方法运用上。地震沉积学或地震地貌学的应用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不能仅仅依赖于技术手段,要注重与同时代同沉积环境的露头进行类比;地震同相轴不是简单地反映等时界面或岩性界面,不同频段的地震数据反映的地质信息是不同的;区分小尺度的沉积古地貌和大尺度的构造古地貌,并紧密结合两者来研究沉积相等。近年来,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的地震三维地貌可视化开始应用于油气的研究。地震地貌学正逐渐由定性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并深入到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中国含油气盆地最终定型期——第四纪——兼论与油气的关系
    杨克绳 刘宝睿 刘东艳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7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一塔里木、准噶尔、酒泉、柴达木、吐哈、焉耆、伊宁盆地周边断裂特征,都是向盆内逆掩逆冲,前第四系地层逆冲到第四系地层之上。在中国中部含油气盆地——陕甘宁、四川、百色盆地周边断裂特征也同样是前第四系地层逆冲到第四系地层之上,而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浅层只是形成坳陷式的盆地边缘零星断层向盆内逆冲。研究表明,中国西部、中部、东部含油气盆地最终定型期应在第四纪。但晚喜山期逆冲的力度从西向东依次减弱,这也说明晚喜山运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压强度太大,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压的强度。中国含油气盆地最终成盆期—— 第四纪,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找油、找气的意义。当前第四纪挤压盆地仅柴达木盆地在第四系构造层中找到了天然气藏。而塔里木盆地在天山山前库车坳陷和渤海湾盆地的渤中坳陷也具有类似的地质条件,因此建议在库车坳陷和 渤中坳陷进行浅层地震成图,选择突破口,寻找浅层油气藏。
    低渗透气藏水锁效应研究进展
    钟新荣 黄雷 王利华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3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锁效应是影响气井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尤其是在低渗透气藏这种影响作用更显著。详细调研了当前在气藏水锁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水锁效应产生的机理和水锁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解除水锁效应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认为:对水锁效应产生机理的认识是解除水锁效应的核心;控制影响水锁效应的因素可以减轻水锁的程度;对具体的井有针对性地选用消除水锁的方法。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将有助于合理利用各种方法解除低渗透气藏气井水锁效应,提高气藏开发效果。
    地质勘探
    泥岩超压不同演化阶段开始及释放深度规律及其研究意义
    付广 雷林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泥岩超压不同演化阶段开始及释放深度规律,利用泥岩破裂和愈合机理,定量研究了泥岩超压在不同演化阶段释放深度规律。结果表明,除第一演化阶段超压释放深度约为其开始深度的2.57倍外,其余演化阶段超压释放深度约为其开始深度的2倍。通过研究泥岩超压在不同演化阶段开始与释放深度规律可以预测超压释放次数、目前超压所处的演化阶段和古超压值,还可研究超压源岩的排烃期次和油气聚集及散失次数。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古11井青山口组泥岩为例,对其超压在不同演化阶段释放深度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其在油气排出和油气保存研究中的意义。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海坨子地区隐蔽油藏勘探中的应用
    李世臻 王红亮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3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基准面旋回原理和“转换面”理论,在海坨子地区青山口组一姚家组钻井、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研究基础上,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同时对该区层序发育特征和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了该区不同方向物源对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认为,该区层序格架内主要发育砂岩上倾尖灭油藏、断层一岩性油藏、砂岩透镜体油藏和构造一岩性油藏4种隐蔽油藏,应根据所处的构造位置和发育层序有针对性地寻找不同类型隐蔽油藏,对该地区隐蔽油藏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断块油藏开发后期精细构造研究
    石宁 张金亮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濮城油田沙二上段I砂岩组油藏构造复杂、断块破碎和特高含水开发后期的地质特点,运用构造整体解释与精细研究相结合,利用地震层位精细标定、地层精细对比、三维地震人机联作精细构造解释、开发井间精细油层分析等技术,对各开发层位微构造进行了研究,落实了油藏整体构造格局及断层在空间上的展布状况,进一步修正内部小断层的产状及相互切割关系,搞清了构造特征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对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藏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靖边气田马五1+2古岩溶气藏储层连通性研究
    代金友 齐恩广 刘广峰 何顺利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3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靖边气田马五 气藏储层成层连片次生溶蚀孔、洞、缝发育,古沟槽和致密带广布,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尤其古沟槽和致密带分布、储层连通状况等与气田开发密切相关。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信息,考虑沉积、成岩、地貌、生产动态等多因素,在古沟槽识别和致密带研究基础上,结合井间干扰、油层压力变化和试井边界响应分析,按照局部、就近原则对马五 气藏进行了储层连通性研究,对连通体进行了识别。确定连通体分布一方面受控于被致密岩相包围的有利成岩相带,宏观上与弱一中等充填泥粉晶云岩对应性好;同时受各级古沟槽夹持,在2个一级古沟槽之间往往共生多个连通体,而连通体又严格地受二级或三级古沟槽切割控制。连通体问题的研究将能够直接指导马五 气藏生产,对于类似气田也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辽河油区凝析气藏特征及天然气类型识别
    康志勇 吕 滨 韩 云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辽河油区4O个已知油气田的天然气组分分析和单井生产数据为基础,根据统计学原理,建立了根据不同烃类系列组分识别天然气类型的统计方程。这些方程能够有效地区分辽河油区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中的溶解气、气藏气、油气藏气和凝析气藏干气,为辽河油区天然气储量评价和天然气高效合理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塔河奥陶系油藏沥青质沉淀形成机理研究
    康志江 黄咏梅 易斌 张杰 任爱军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2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非均质性严重,流体充注的成藏过程中,早期稠油与后期轻质油在同一缝洞体内共存,开采过程中,先后有36口井因沥青质堵塞井筒无法生产。开展沥青质沉积机理研究,通过凝析油与稠油混合的沥青质沉积实验,结合典型井生产特征研究,确定了沥青质堵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凝析油与稠油混合和井筒温度下降。该研究成果为井筒解除沥青质堵塞提供了理论基础。
    姬塬前侏罗纪侵蚀古地貌对油藏分布的影响
    黄俨然 文志刚 何文祥 李亚宁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姬塬地区延安组的沉积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前侏罗纪古地貌,延10段为河流沉积环境,延9至延8段为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环境,沉积演化过程中同样性质的古地貌单元所处的沉积环境不同,造成储集砂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不同,形成不同的沉积组合方式,从而影响了油藏的形成和分布。通过古地貌对延安组下部油藏影响的研究,结合已探明油气的空间分布、上覆地 层环境、砂体展布、运移通道等多种因素,确定了姬塬东斜坡地区的斜坡区一河流相成藏模式和河谷一三角洲前缘成藏模式。
    油藏工程
    保持圆对称性的三维地震偏移算法
    林洪义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3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波的传播特征分析基础上,对交替方向隐式法、LU分解法、逆算子逼近法等三维地震偏移算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交替方向隐式法虽然快捷但是在波场外推中明显产生畸变并影响成像的准确性,而LU分解和逆算子逼近法是保持波场圆对称特征前提下的快速算法,在油田勘探开发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同平面非均质条件下含水低渗气藏开采理论研究
    宋洪庆 朱维耀 张玉广 崔英怀 何东博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含水低渗气藏气体流动特性进行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含可动水、含约束可动水和含束缚水影响下的三类低速非达西渗流进行了分类阐述,阐明了气体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各自存在和同时存在的条件,建立了启动压力梯度存在时反映平面非均质渗流特征的渗流数学模型,利用积分变换推导出了模型的解析解,通过分析模型计算结果,发现非均质储层渗透率由高到低的开发过程中储层全程泄压效果要远好于渗透率由低到高的开发情况,且生产过程中存在最佳生产压差,为矿场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封闭边界非均匀流量垂直裂缝井压力曲线特征及应用
    苑保国 王晓冬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半对数和典型图版拟合方法进行试井解释,对于低渗油藏压裂井及早期数据缺失、径向流段未出现的情况,解释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用压力和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分析法,通过对曲线上特征流动段和典型点的分析,推导出封闭边界非均匀流量垂直裂缝试井地层参数的计算方法。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见水特征浅析
    李宗宇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2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产油井突然见水是影响塔河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的主要因素,常规油藏工程方法很难解释、预测油井突然见水及含水变化规律。多年开发实践中,尝试采用管流方法分析油井突然见水现象,与管流典型特征(漩涡现象、回流现象)对应,探讨见水后邻井干扰造成的影响和波动规律,初步建立以管流为基础的缝洞型油藏见水分析方法,探讨水推油见水后的挖潜措施和油藏治理方法。此研究对塔河奥陶系油藏的动态研究和综合治理、改善开发效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孙 娜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1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到低渗透油藏水驱特征的复杂性,借鉴以往对中高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的一些方法和原理,运用模糊多级综合方法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含水率、含水上升率、存水率、注水量、可采储量、能量的保持和利用程度、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和年产油量综合递减率10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判。为注水开发低渗透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提供一种科学的评价方法。
    凝析气藏开发方式浅析
    郑小敏 钟立军 严文德 杨大千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析气藏的开发不同于一般气藏,除了要考虑天然气采收率外,更重要的还需要考虑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问题。针对衰竭式、保持压力和部分保持压力3种开发方式,研究了纯凝析气藏和带油环凝析气藏开发方式的选择,并进行举例论证。
    水驱导数曲线评价方法研究
    杨 军 张烈辉 刘 娅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1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型水驱特征曲线经常用来分析油藏水驱开发动态、评价开发措施效果、计算地质储量等,但在该过程中,由于水驱特征曲线的累加特点,会掩盖部分信息而不能对水驱开发动态进行及时评价,甚至导致不能准确评判结论与计算结果。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导数的敏感性特征,引入水驱特征导数曲线,并给出相应的计算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水驱特征导数曲线 可以方便、准确地评价油藏水驱效果。
    稠油油藏蒸汽驱特征曲线研究
    刘立成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研究稠油油藏渗流机理及稠油流体特性的基础上,推导出蒸汽驱特征曲线。由齐40块蒸汽驱先导试验和扩大试验的成功实践,总结了理想型蒸汽驱特征曲线。研究表明,影响蒸汽驱特征曲线的主要因素是油藏的水油粘度比和随温度变化的相渗特征,蒸汽驱过程由非汽窜向汽窜转变。实例应用表明,理论计算的蒸汽驱特征曲线与实际的反演特征曲线吻合较好,二 者相互结合可以评价蒸汽驱开发效果,对蒸汽驱后期开发动态调控具有指导意义。
    低渗透各向异性油藏交错井网产能计算方法研究
    赵春森 李佩敬 郭志强 刘庆娟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储层各向异性对井距及布井方式的影响,推导出各向异性渗透率与各向同性渗透率的变化关系式;根据水电相似原理,推导出不同面积井网产能计算的一般关系式;最后给出了直井交错排列井网整体开发产能公式的精确表达式,进一步确定了各向异性地层的产能公式。
    蒸汽驱动态调控方法探讨
    赵洪岩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2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手段,从实现蒸汽驱操作条件的界限出发,提出了蒸汽驱不同阶段的动态调控方法:吞吐引效法、注采平衡法、驱替均匀法、注汽调整法、汽窜控关法 根据生产特征的变化规律,给出了这些方法的调控基准。该方法在齐40块蒸汽驱先导试验中应用后见到了显著效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毛管压力曲线平均化及J函数处理
    廖敬 彭彩珍 吕文均 孙雷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1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压汞法测得的毛管压力曲线,其形状特征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润湿性和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具有不同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岩心,测得毛管压力曲线是不相同的。因此,对于某一具体的油藏,如何得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毛管压力曲线,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函数就是通过无因次化处理消除了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影响。提出了毛管压力曲线平均化原理以及处理,函数的方法,并编制程序对实际油田毛管压力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就地生成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研究
    龚蔚 蒲万芬 曹建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就地生成CO 技术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油藏条件下,筛选出生成CO 的体系,同时进行原油膨胀和降粘效果评价;利用微观模型和物理模型研究了其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就地生成CO:技术能够生成充足的气体,膨胀原油体积及降低粘度,取得较好的驱油效果。当油藏温度为60℃ 、压力为10 MPa、原油粘度为2 010 mPa·S时,就地生成的CO 可以使原油体积膨胀25%、粘度降低52.7%,能够提高采收率7.6~14.2个百分点。
    钻采工艺
    油井深部堵水改善开发效果技术
    陈 渊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对油井深部堵水的必要性、深部堵水的经济合理深度及深部堵水液流转向剂配方进行了研究,得出油井深部堵水的经济合理深度在距油井3/10井距处,开发的液流转向剂基液粘度低(小于10mPa·s),成胶时间长(3~10 d可调),封堵率达99.6%,深部注入性能好。现场应用表明,油井深部堵水技术是油田特高含水期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和控水稳油的有效方法。
    低密度冲砂工艺配套工具研究及应用
    张宏波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辽河油区分支井、侧钻井井身结构特点,井筒底部小井眼处容易憋压,而上部大井眼返速又不够,大斜度井排量小,砂子不易携带到井口,易造成卡冲砂管柱现象。为此,进行了低密度冲砂管柱的研制,通过低密度冲砂施工工艺探讨、室内实验及井场初步试验,研制出相应的地面配套工具,达到连续不断流冲砂,杜绝冲砂事故。
    潜油电泵井能耗预测方法
    刘孝慈 吴晓东 于继飞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总结原油粘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现场油品试验得出温度、含水率和粘度关系公式。利用总结出的粘温关系式,计算了潜油电泵井系统的能耗,编制了电泵耗能程序,对影响潜油电泵系统和耗能的参数进行了校正。经过与油田现场的实测耗电量对比,认为该套计算方法可为潜油电泵耗能计算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也为电泵系统能耗需考虑的因素和计算流程 提供一定的参考。
    水平井转向酸化工艺在文留油田的应用
    石明杰 张风红 曹国明 鲁霞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高效开发文234块沙三中2砂组1小层油层,以文留油田文234一平1井为例,探索水平井转向酸化施工工艺的设计及应用,在搞清研究区的地质概况、完井数据的基础上,对酸化工艺、氮气排酸工艺进行了认真设计,指出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现场试验证明,该工艺是提高区块产能及采收率,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
    PCM高温橡胶螺杆泵在曙1-39-036井的应用
    张守军 宋福军 吴 非 罗恩勇 郭斌建
    2008, 15(6):  1.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螺杆泵作为一种新型的机械举升工艺,具有节能、投资少、管理方便等诸多优点,但螺杆泵由于其定子橡胶耐温的局限性,不适用于井底温度高蒸汽吞吐开发的油井。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耐高温橡胶螺杆泵的研究与试验。在曙1-39—036井注汽结束后直接采用PCM螺杆泵生产,获得阶段性成功。试验证明,该种耐高温橡胶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可以在温度较高的稠油油井中使用,大大拓宽了螺杆泵在稠油开采上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