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10-25
    综述
    带状油气藏中分支水平井产能公式研究进展
    陈元千
    2013, 20(5):  1-6. 
    摘要 ( )   PDF (20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地总结了带状油气藏中(分支)水平井产能预测研究的始末和历程,认识到齐成伟导出的带状油藏中横向和纵向双分支水平井的产能预测公式(依次简称为“带横公式”和“带纵公式”)是目前最为先进的公式。研究表明:带横公式突破了Меркупов公式在井距很短时不能使用的限制;带横公式在生产段完全穿透带状油藏情况下的退化公式,已被沈瑞等人在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进行的砂岩渗流实验所证实;分析了带横公式之退化公式与沈瑞预测式的差异,并给出了沈瑞预测式出错的原因;通过水电相似实验发现,带横公式和带纵公式的预测精度能满足工程要求。最后,总结全文,形成了产能公式体系并给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陈欢庆,赵应成,舒治睿,孙作兴
    2013, 20(5):  7-13. 
    摘要 ( )   PDF (24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构型的级次划分和构型研究的思路入手,结合笔者自身研究实践,详细介绍了目前储层构型研究的现状。储层构型研究的资料主要包括野外露头、现代沉积、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分析测试资料、岩心观察描述资料和油气田生产动态资料等。目前构型研究以Miall8种级次划分应用最广泛,油田开发中以五级或四级构型最常用。储层构型研究中构型界面分析以及为这些界面所分割的不同级次单元是研究的两大方面。通过储层构型模式的总结,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对目前储层构型研究中所运用的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成岩作用、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等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储层构型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中国滩坝砂勘探现状与储层基本特征分析 
    刘 磊,朱博华,刘显太,郭迎春,张军华
    2013, 20(5):  14-18. 
    摘要 ( )   PDF (17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滩坝砂油气藏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在中国各大含油气盆地中都有发现,尤其在东营凹陷,已勘探发现了大面积滩坝砂油藏。尽管如此,中国滩坝砂勘探程度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低的,许多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在大量文献调研、理论模型研究和多个工区实际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对滩坝砂储层的地质特征、测井响应特征和地震特征做了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表明:①地质因素是影响滩坝砂沉积发育的首要因素;②测井曲线具有相对较高的分辨率,对滩坝砂储层识别比较有效的有SP、GR和电阻率等测井曲线,作为微电位和微梯度电阻率的差值,微电极测井也是常用的描述手段;③地震方法目前已经广泛使用,且应用效果明显。对于滩坝砂储层来说,“弱中见强”是主要地震相特征,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际研究都说明波形特征相对频率特征要好;古地貌对于确定滩坝砂发育区域非常有效,因为滩坝砂大多是岩性油气藏,构造上不利、较深的缓坡带也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地震分辨率是制约滩坝砂勘探精度的瓶颈问题,进行目标处理并尽量消除盖层的影响,是解决滩坝砂弱反射特征的有效手段。
    中石化风险勘探成果及启示#br#
    刘超英,闫相宾,高山林,蔡利学,闵斌
    2013, 20(5):  19-24. 
    摘要 ( )   PDF (2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6年以来,中石化为进一步突出资源发展战略、加强勘探前期准备,实施了风险勘探的战略性举措。通过坚持风险勘探的部署原则,经过7a的探索与实践,在老区“三新”(新地区、新类型、新层系)、海相碳酸盐岩、致密碎屑岩、复杂山前构造带、火山岩、海域等6大领域中优选并部署实施了97口风险探井,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与突破,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深化了地质认识,同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促进了中石化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勘探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盐家地区沙四上段砂砾岩体储层特征
    郑德顺,周璐,程涌,徐冠华,张焕
    2013, 20(5):  24-27. 
    摘要 ( )   PDF (14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曲线及大量的分析化验数据等资料,对盐家地区沙四上段砂砾岩体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含砾砂岩(砾状砂岩)和岩屑长石含砾砂岩(砾状砂岩),其成分成熟度较低,石英、长石、岩屑的含量差别不大,岩屑成分非均质性极强;该储层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粒间溶蚀孔和颗粒溶蚀孔,孔隙结构十分复杂,分选较好的细砾岩、中粗砂岩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是进一步勘探的重点目标。
    中东Z油田低阻碳酸盐岩储层泥浆侵入校正方法研究  
    司马立强,周基恒,张凤生,任宇翔,房国庆
    2013, 20(5):  28-31. 
    摘要 ( )   PDF (14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Z油田在钻井过程中根据井况不同,采用淡水和盐水2种不同性质泥浆钻井,致使部分盐水泥浆钻井的油层段电阻率低于相邻井淡水泥浆钻井的水层的电阻率,双侧向电阻率无法正常地反映地层流体特征,饱和度参数计算的精度不够。在分析Z油田低阻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岩石物理模型,建立了电阻率等效校正模型,结合井泥浆电阻率曲线和常规测井曲线,对Z油田多口井进行了深侧向电阻率侵入校正。通过对不同井淡水和盐水泥浆侵入校正后,还原了深侧向电阻率对区块地层流体的响应,实现双侧向电阻率准确识别地层流体和饱和度参数定量评价的目标。
    三道桥白垩系储层正演模拟分析
    李宗杰
    2013, 20(5):  32-35. 
    摘要 ( )   PDF (13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三道桥工区白垩系地震资料复杂,储层薄,孔隙度、渗透率低等特点,利用正演模拟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实际模型参数进行了正演模拟,通过对不同厚度储层及不同参数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得出了地层厚度与地震振幅特征之间的变化规律,阐述了地震响应特征与地下实际地质模型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该区白垩系储层研究提供了分析依据。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评价孔隙结构对低渗透砂岩储层质量的影响
    胡作维,李云
    2013, 20(5):  36-39. 
    摘要 ( )   PDF (13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低渗透砂岩储层质量的重要因素。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孔隙结构对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影响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排驱压力、孔喉均值、变异系数是影响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度的主要负面因素,而中值压力是主要正面因素;结构系数、孔喉均值、分选系数是影响低渗透砂岩储层渗透率的主要负面因素,而变异系数是主要正面因素。上述结论对于进一步拓展低渗透砂岩储层综合评价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评价姬塬地区长8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唐俊,王琪,廖朋,郝乐伟,田兵
    2013, 20(5):  40-45. 
    摘要 ( )   PDF (4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储层,选取45口井130个样品进行详细的镜下薄片观察和X-射线衍射实验,定性分析了该研究区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特征及成岩类型特征,探讨了面孔率成因控制因素,描述为沉积因素、成岩因素两大类13个因素。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对面孔率与诸多因素相关性进行分析讨论,分别建立了由1~7个主控因素控制的线性回归方程,并给出了相应的地质解释。最后,对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进行了实际应用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面孔率值与实测面孔率值拟合情况较好,可以用来预测储层质量。
    阳信洼陷沙一段生物成因页岩气成藏条件
    高阳
    2013, 20(5):  46-50. 
    摘要 ( )   PDF (17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天然气特征、生烃条件、储集条件、地层水介质条件等方面对阳信洼陷沙一段生物页岩气的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对比了Michigan盆地Antrim和阳信洼陷沙一段生物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认为,阳信洼陷沙一段油页岩TOC平均为8.2%,沉积环境为微咸水—还原环境,有利于产甲烷菌繁殖,且页岩始终处于微生物作用阶段,生烃条件优越。通过该研究有助于查清生物成因页岩气成藏所需的地质条件,并对寻找该类页岩气具有一定意义。
    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控制因素浅析
    瞿建华,张顺存,李 辉,张 磊,唐 勇
    2013, 20(5):  51-56. 
    摘要 ( )   PDF (20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的油气勘探结果显示,该区具有大面积含油、多层段含油的特点。通过储层特征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该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油气成藏的条件:三面遮挡是大面积成藏的宏观背景;顶底板的发育提供了有效的储盖组合;构造平缓、储层致密、底水不活跃是大面积成藏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背景分析、地震属性研究、地震剖面解释及油气勘探成果,认为该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主要受古构造坡折带、深大断裂体系和沉积相带3个因素的控制。此研究可为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依据。
    南堡凹陷古近纪古湖泊学研究
    赵莉莉,郑恒科,万 维,陈 刚
    2013, 20(5):  57-61. 
    摘要 ( )   PDF (17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典型单井的岩心生物相分析,建立了南堡凹陷古近系地层的5种生物相环境模式。通过生物相的时空展布建立了南堡凹陷古湖水分布样式;同时结合该时期的构造活动,建立了南堡凹陷古近纪各组段生物相分布特点及其与构造活动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南堡凹陷古近纪古湖泊在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时期分别达到最大深度,并形成了3套重要烃源岩层系。该研究不仅是南堡凹陷沉积环境的背景分析,而且对识别层序界面、体系域构成样式也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双孔模型的低孔低渗油气层测井综合评价研究
    任培罡,施振飞,郑以萍,侯斌,曹书坡
    2013, 20(5):  62-67. 
    摘要 ( )   PDF (20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苏北盆地低孔低渗储层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单层测井解释符合率为目标,结合前人关于储层形成机理、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运用600多口井的相关数据,通过地质与测井的有效结合,分区块、分层段进行了测井综合评价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储层区域分类,有效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解释模型的建立等。研究形成的苏北盆地低孔低渗储层解释方法,使储层参数定量计算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达到行业标准,最后通过122口新井验证,储层单层测井解释符合率在83%以上。
    缅甸陆上中部岛弧带火山机构地震反射特征及分布规律
    张 科,赵汝敏,齐 凯,赵厚祥,李爱山
    2013, 20(5):  68-72. 
    摘要 ( )   PDF (17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和钻井资料,通过井震标定和精细地震解释技术,研究了缅甸陆上中部岛弧带火山机构地震反射特征,划分为:火山通道相、火山爆发相、火山侵出相、火山溢流相、火山沉积相等5类地震相,为该区火山机构的识别和划分奠定了基础。利用重磁震联合研究技术,结合高精度地面遥感资料,研究了该区火山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该区火山主要伴随深大断裂的活动范围而发育,具有期次多、分布广和范围大的特点。通过上述研究,共识别了25个火山机构,覆盖面积达3000km2,为下一阶段该区火山岩油气藏研究指明了勘探方向。
    辽东凸起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及模式
    黄晓波,徐长贵,王丽君,李果营,江尚昆
    2013, 20(5):  73-76. 
    摘要 ( )   PDF (13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区域地质研究,结合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分析了辽东凸起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成藏模式。辽东凸起潜山从古生代末期至今至少经历2期大规模构造运动,在古近纪末期基本定形,形成多个大面积的背斜和断块圈闭群,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研究区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十分有利,辽中凹陷沙三段成熟烃源岩充足的油气供给、长期活动边界断层和良好储盖组合配置是潜山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辽东凸起潜山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风化壳型、内幕型,其中风化壳型储集物性好,是今后该区潜山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油藏工程
    中深层超稠油注空气辅助蒸汽吞吐试验研究
    于天忠
    2013, 20(5):  77-80. 
    摘要 ( )   PDF (14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区稠油油藏已进入蒸汽吞吐开发后期,面临地层压力低、周期产油量低、油汽比低等问题。针对该问题,在室内物模实验基础上,模拟了注空气辅助吞吐低温氧化反应过程,初步认识到注空气辅助吞吐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压力、降低原油黏度等开采机理,并结合D80块超稠油油藏特点,优化了注入方式、注汽(气)量、气汽比、注入速度和蒸汽干度。现场实施后,油井周期产油量增加,地层压力明显提高,取得了显著的开采效果。该研究为中深层稠油蒸汽吞吐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借鉴。
    南堡陆地油田水平井CO2吞吐主控因素
    马桂芝,陈仁保,张立民,强晓光,李远超
    2013, 20(5):  81-85. 
    摘要 ( )   PDF (17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南堡陆地油田水平井高含水的实际,通过分析大量矿场实践数据以及室内油藏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开展了水平井CO2吞吐控水增油主控因素研究,明确了影响水平井CO2吞吐控水增油效果的因素为有油层厚度、隔层、构造位置、水平段位置、投产含水率、吞吐前含水率、非均质程度、地层倾角、韵律、吞吐时机等,并明确了其影响规律。该研究为今后同类型油藏水平井控水增油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对进一步提高水平井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考虑反凝析的凝析气藏水侵量计算新方法
    吴克柳,李相方,许寒冰,唐宁依,王姜立
    2013, 20(5):  86-88. 
    摘要 ( )   PDF (14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侵量计算是实现气藏高效开发的基础工作。基于水驱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利用生产动态数据计算水侵量是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但对于凝析气藏来说,当压力低于露点压力后,凝析油析出,水驱气藏物质平衡方程不再适用。通过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考虑反凝析现象、水侵及岩石、束缚水和凝析油弹性膨胀的水驱凝析气藏物质平衡方程,推导出水驱凝析气藏水侵量计算方法。实例应用表明,与常规水驱气藏计算的水侵量相比,水驱凝析气藏计算的水侵量较小,其考虑了凝析油析出,计算的水侵量较为准确。
    利用甲型水驱特征曲线计算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杜殿发,林新宇,巴忠臣,王青
    2013, 20(5):  87-92. 
    摘要 ( )   PDF (14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甲型水驱特征曲线为基础,直接利用生产数据求取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完善了水驱特征曲线计算相渗曲线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实验法相比,该方法求得的相渗曲线可以综合反映裂缝和基质的渗流特征,对于实验法较难获取理想相渗曲线的低渗透油藏,该方法也可有效求取。经验证,所得相渗曲线可以满足较高的精度要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稠油重力驱渗流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王春生,任芳祥
    2013, 20(5):  97-99. 
    摘要 ( )   PDF (10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稠油重力与压力复合开发机理为基础,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ANYSY CFX计算分析原油黏度,油层厚度、含油饱和度及压力梯度对油(水)渗流速度影响。研究表明:稠油重力驱过程中,原油黏度不同影响油水渗流速度的因素不同。存在临界原油黏度,当小于此临界黏度时主要受油层厚度影响,当大于此临界黏度时主要受含油饱和度影响。在驱泄复合过程中,油(水)渗流速度主要受压力梯度影响。取得研究成果为稠油重力驱渗流研究提供借鉴。
    低渗透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方法研究
    冯其红,陈存良,王 森,张 伟,王兴宏
    2013, 20(5):  101-102. 
    摘要 ( )   PDF (10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准确定量反演低渗透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建立了1种新型数值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可得到较准确的表征注采井间动态连通性的连通系数。研究表明,该方法可在同时考虑注水井、生产井的注采动态基础上,有效反演低渗透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反映出不同注采井间注水信号的时滞性和衰减性。实际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简单实用性,对于矿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压裂水平井裂缝参数优化研究
    陶 珍,田昌炳,熊春明,刘保磊,彭缓缓
    2013, 20(5):  103-106. 
    摘要 ( )   PDF (13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改善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油井自然产能低的状况,需对压裂水平井采油、直井注水的采油方式进行参数优化研究。以国内某区块低渗透油藏开发实例为基础,以七点法直井-水平井混合井网压裂水平井为研究对象,将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NSGA-Ⅱ引入到水平井压裂裂缝参数优化设计中,形成了1种新的优化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软件。该方法将水平井采出程度和含水率作为目标函数,以寻求Pareto最优解集为目的,利用软件对低渗透油藏七点法直井-水平井混合井网压裂水平井裂缝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证明,该优化方法适合推广应用。
    稠油冷采井产量动态分析综合模型研究
    刘向东,赵 刚,黄颖辉,刘平礼
    2013, 20(5):  107-109. 
    摘要 ( )   PDF (10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冷采井早期存在泡沫油黏度增大和蚓孔快速生长的特征,导致其与常规油井特点相比,产量特征有较大差异,无法用传统产量递减模型进行分析。为此,基于线源理论,提出了1套用于稠油冷采井动态的虬孔模拟研究的综合模型。研究表明,蚓孔增长速度和增长期在产量动态上的特征非常明显。通过拟合稠油冷采井现场数据,可计算出蚓孔增长速度和增长期,以便用于冷采井的合理井距、加密井井位的确定,以及冷采后期优化调整和稠油冷采井早中期产量的预测。
    黏弹性聚合物溶液微观波及效率分析
    谢 毅,尹洪军,钟会影,王美楠
    2013, 20(5):  110-113. 
    摘要 ( )   PDF (13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了解黏弹性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机理,提高驱油效率,对黏弹性溶液的微观波及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在雷诺数为定值条件下,计算绘制黏弹性聚合物溶液的速度等值线图、第一法向应力等值线图、第二法向应力等值线图;然后,在不同雷诺数条件下,计算绘制微观波及效率随威森伯格数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应力场中值为0的等值线在突扩流道凸角处伸展区域的不同,对微观波及效率的变化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当应力场中有利于死油区内流体流动的应力区域向突扩孔道凸角的死油区扩张时,能够使更多的流体流动起来,在速度场上就表现为速度等值线向凸角伸展,进而增加微观波及效率。
    页岩气藏开发中的水力压裂水平井敏感参数分析
    陆 程,刘 雄,程敏华,刘思宇
    2013, 20(5):  114-117. 
    摘要 ( )   PDF (14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进一步明确页岩气藏渗流机理,提高产能评价的准确有效性,利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平台,考虑有限导流和兰格缪尔等温吸附条件,建立了压裂水平井开采页岩气藏的模型,对比了不同裂缝参数对单井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水力裂缝长度、裂缝间距、裂缝高度、裂缝导流能力和微裂缝渗透率、微裂缝-基质sigma系数及非达西因子等各敏感参数对页岩气累计产量和近井地带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微裂缝渗透率和水力裂缝半长是压裂水平井开采页岩气藏提高单井产量的关键影响因素。
    低渗透油田注采井网合理性评价研究
    郭粉转,高海龙,孟选刚,曹 峰,葛宏选
    2013, 20(5):  118-121. 
    摘要 ( )   PDF (13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低渗透油田非达西渗流的特点,考虑井网评价的经济因素、完善程度和驱替均匀程度3个因素,在已有的井网密度评价基础上,提出了井网完善系数和平面均匀驱替系数的概念与评价标准,以及影响注采井网合理性的各个单因素之间的权重系数,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现有注采井网的合理性。研究认为:低渗透油田井网完善系数达到0.6以上时,井网完善程度较好;平面均匀驱替系数越接近于1,驱替效果越好。实践证明该套指标方法能科学、全面地评价低渗透油田的注采井网且应用简单。
    CO2在毛8块稠油油藏热采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李兆敏,孙晓娜,鹿 腾,李宾飞,王 鹏
    2013, 20(5):  122-124. 
    摘要 ( )   PDF (10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PVT高温高压物性实验测定了CO2在查干凹陷毛8块稠油中的溶解度、对稠油的溶胀作用和降黏特性,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CO2的溶解作用机理和不同周期注入量对采出程度的影响,通过驱替实验研究了CO2对提高驱替效率的作用。结果表明:油藏条件下CO2在稠油中的溶解度达到55m3/m3,油气混合物的体积系数为1.14,溶解度为40m3/m3时,降黏率达到95%以上,对稠油的降黏作用显著;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CO2注入后近井地带原油黏度的变化规律以及CO2在油相中的含量,体现了CO2对原油的降黏溶胀作用;室内实验表明,降黏剂+CO2+蒸汽驱比降黏剂+蒸汽驱采出程度提高了11.4个百分点,研究结果对该稠油油藏采用CO2进行开采提供了依据。
    聚胺酰胺型稠油流动性改进剂制备与应用
    陈 刚,李小龙,张 洁
    2013, 20(5):  125-128. 
    摘要 ( )   PDF (17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改善稠油流动性,以脂肪酸和多胺为原料合成多胺酰胺,用环氧氯丙烷进一步聚合制备聚胺酰胺,评价了其对稠油凝点和黏度的影响,并采用DSC分析合成的聚胺酰胺对稠油饱和烃组分及其沥青质组分聚集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聚胺酰胺型稠油流动性改进剂对稠油有一定的降凝作用,最高可达7.0℃,降低稠油饱和烃组分的析蜡点3.2℃。合成的聚胺酰胺分子主链中含氮数与结构对降黏效果影响较大,侧链烷基的长短对降黏效果影响小,合成的聚胺酰胺的降黏效果最高可达30.8%。DSC分析显示聚胺酰胺PAMA-9可使沥青质在降温相变过程中的放热峰温度范围变窄,放热量减少68.0J/g,放热起始温度降低9.7℃。表明PAMA-9改变了沥青质的存在方式和聚集状态,使其不易聚集或者沉积,提高了沥青质温度稳定性。
    新型纳米微球调驱技术在海上稠油油田的应用
    廖新武,刘 超,张运来,牟春荣,刘维永
    2013, 20(5):  129-132. 
    摘要 ( )   PDF (1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海上稠油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指进现象严重,窜流通道导致注入水低效循环的现状,在弱凝胶调驱、氮气泡沫驱和可动凝胶调驱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新型纳米微球具有良好注入性和选择性的封堵特性,开展了聚合物微球技术的室内研究和矿场先导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纳米微球技术能有效封堵稠油油田开发中后期疏松砂岩形成的大孔道,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注入水利用率,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显著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新型纳米微球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海上稠油油田的控水稳油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页岩对甲烷的等温吸附特性研究
    杨 峰, 宁正福, 刘慧卿, 孔德涛
    2013, 20(5):  131. 
    摘要 ( )   PDF (13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甲烷在页岩上的吸附特性,选取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进行高温高压等温吸附实验,通过容积法测定了35、50、65℃下甲烷在黑色页岩上的吸附等温线,研究甲烷气体在页岩上的等温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甲烷在页岩上的吸附等温线具有Ⅰ型等温线特征,反映甲烷在页岩表面可能为单分子层吸附机理;采用Langmuir吸附模型很好地拟合了吸附数据,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4%;根据吸附等温线计算的等量吸附热为12.74~17.47kJ/mol,平均为15.54kJ/mol,说明页岩对甲烷的吸附为物理吸附,且等量吸附热随甲烷吸附量的增大而降低,表明页岩表面能量分布具有不均匀性。
    钻采工程
    页岩气藏压裂返排参数优化设计
    温庆志,翟学宁,罗明良,黄 越,陆 斌
    2013, 20(5):  137-140. 
    摘要 ( )   PDF (13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裂返排是页岩气藏水力压裂中的重要环节。目前还没有成型的页岩气藏压裂返排模型,现场返排制度仍靠经验确定,缺少科学依据。通过改进现有的普通砂岩返排模型得到了适用于页岩气藏返排的裂缝自然闭合模型和自喷模型。同时,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部分参数对支撑剂临界流速和放喷油嘴直径的影响,对支撑剂粒径、支撑剂密度、压裂液黏度、压裂液密度、裂缝滤失高度、放喷油嘴长度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支撑剂密度、压裂液黏度、裂缝滤撑失高度、压裂液密度对支撑剂临界流速影响较大;支剂粒径对支撑剂临界流速影响较小。压裂液黏度、放喷油嘴长度、裂缝滤失高度对放喷油嘴直径影响较大;支撑剂粒径、支撑剂密度、压裂液密度对放喷油嘴直径影响较小。
    大位移井井身结构设计探讨
    窦玉玲
    2013, 20(5):  141-144. 
    摘要 ( )   PDF (13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针对大位移井提出了1种新的井身结构设计思路,即在传统井身结构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水力性能、扭矩极限、井眼稳定性、套管下入可行性等相关评价,利用实现井眼清洁对应的系统压耗、钻井液当量循环密度、钻进或下套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最大扭矩、预计的最大井径扩大率以及套管下入过程中最小大钩载荷等参数作为校核参数对传统井身结构设计思路进行了完善,并给出了相应的约束方程。实例验证新思路更加适合于大位移井井身结构设计。
    膨胀管技术在塔河油田T816KCH2井的应用
    胥 豪,夏文安,张建涛,王 涛,仇恒彬
    2013, 20(5):  145-147. 
    摘要 ( )   PDF (10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井侧钻是降低油气开采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塔河油田受井眼尺寸、避水要求、不稳定泥岩、复杂压力体系等原因影响,侧钻难度极大。在T816KCH2井试验了膨胀管技术,对T816KCH2井膨胀管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进行了现场试验。采用φ139.7mm膨胀管封固上部不稳定地层和压力体系,膨胀后内径可达φ134mm,采用φ130mm钻头钻进,顺利完钻。膨胀管钻井技术在T816KCH2井的成功应用对塔河油田老井改造具有重大意义。
    应用重力热管式油管改善稠油流动性理论研究
    李伟栋,张素军,李菊香
    2013, 20(5):  148-150. 
    摘要 ( )   PDF (10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重力热管工作原理,结合稠油开采工艺技术,对重力热管式油管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传热平衡原理,对不同工作条件下重力热管式油管采油井进口出油温度和传热损失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重力热管式油管能够利用采油井下部稠油和地层所蕴含的地热能来加热采油井上部稠油,减少稠油流动过程中的散热损失,改善稠油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