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页岩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
胡明毅,邱小松,胡忠贵,邓庆杰
2015, 22(2): 1.
摘要
(
)
PDF
(1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资源潜力巨大,已经在北美地区取得商业开发成功,中国正在积极寻找页岩气勘探有利区并争取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储层研究是页岩气勘探初期的主要研究任务,对准确寻找有利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分析,概述了页岩气成藏机理、成藏过程及赋存状态,并对页岩气储层研究中的矿物组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物性特征、储集空间、含气性特征等方面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最后,探讨性指出页岩气储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关键。
地质勘探
定边—吴起地区长 6 砂体结构对油藏分布的控制
罗顺社,李梦杰,刘 俊,席明利,吕奇奇
2015, 22(2): 8.
摘要
(
)
PDF
(2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定边—吴起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源充足,存在由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分流间湾泥岩组成的大型岩性圈闭,经过多年勘探,已在长8、长6 和长3 油层组发现了一批油气田。 但该区长6油层组的砂体结构及展布规律尚不清楚,从砂体的形成机理方面入手,结合沉积、测井资料,查明该区主要存在4种单砂体类型(箱形、钟形、漏斗形、指状)和3种复合砂体类型,且油藏在漏斗形砂体结构中分布最好;在钟形或指状砂体结构中分布较好;在箱形砂体结构中分布一般。对该区下一步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上扬子五峰组页岩有机质丰度恢复及评价
李志鹏
2015, 22(2): 13.
摘要
(
)
PDF
(21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室内实验和理论推导,提出一种基于有机质类型和镜质体反射率的有机质丰度恢复新方法。 对中上扬子五峰组高、过成熟烃源岩进行了有机质丰度恢复,五峰组页岩平均有机碳含量为 7. 45%,平均生烃强度为 0. 96 t/m
2
。 利用有机质类型、原始有机碳含量和生烃强度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五峰组页岩为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厚度薄、生烃强度低的中等烃源岩。 为同类海相页岩气资源量估算和评价提供借鉴。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藏制约因素分析
崔 敏,赵志刚
2015, 22(2): 18.
摘要
(
)
PDF
(15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内火山岩发育,已发现的油气大多含有CO
2
气体。 对凹陷内丽水 36-1 构造含油气系统进行分析,结合凹陷内CO
2
含量和火山岩的平面展布特征,探讨CO
2
和火山岩对丽水凹陷油气成藏的影响。 研究表明:丽水 36-1 构造的油气成藏具有始新世成藏和钱塘运动之后成藏特征,并伴随有CO
2
的注入;钻井中CO
2
含量与火山岩的平面展布具有成因联系,与火山岩的距离越近、周缘火山岩展布面积越大,钻井内CO
2
含量越多;CO
2
的充注与烃类充注同期,或晚于烃类充注,使得富含CO
2
的天然气在较深的、物性较差的储集层富集;丽水凹陷后期,注入的CO
2
气体促使先期注入的富烃气体向西次凹的西斜坡和构造反转带聚集,丽水凹陷内CO
2
的含量和火山岩的分布对油气运移聚集具有指示作用。
渤海湾盆地大型潜山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因素
吴伟涛,高先志,李 理,张东伟,刘 宝
2015, 22(2): 22.
摘要
(
)
PDF
(17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冀中坳陷任丘碳酸盐岩潜山和辽河坳陷兴隆台变质岩潜山为例,探讨了渤海湾盆地大型潜山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因素。 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已发现潜山油气藏111个,层位从太古宇变质岩至古生界碳酸盐岩;任丘碳酸盐岩潜山和兴隆台变质岩潜山风化剥蚀时间长、断裂活动强度大;“洼中隆”的构造格局、“多对一”的源储关系、厚度大的储层条件、多类型的圈闭条件和源储直接接触关系以及大面积的供烃窗口是大型潜山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因素。
春光探区油气输导体系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王 勇,杨道庆,郭军参,陈丽丽,张 辉
2015, 22(2): 27.
摘要
(
)
PDF
(18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春光探区虽然为源外地区成藏,但是具有垂向上多层系含油、平面油气分布广泛的特征,这与油气输导体系具有密切联系。 研究表明,春光探区发育了厚砂层、不整合和断层 3 类输导体系;3 类输导体系相互配置,形成了高效的网毯输导体系。 确定了从生烃凹陷到春光探区的长距离油气输导格架和内部 3 类短距离输导格架,最终建立了春光探区油气输导模式。 长短距离输导格架综合配置形成的复式输导体系控制春光探区的油气成藏。
近地表吸收补偿在辽河油区地震资料中的应用
郭 平
2015, 22(2): 31.
摘要
(
)
PDF
(38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近地表地震波吸收衰减导致的地震资料频散及子波横向不一致问题,先依据吸收衰减可造成数据频率改变这一特性,采用改进的峰值频率偏移法定量求取空变表层 Q 值;然后引入稳定补偿方法,有效限制了高频噪音,既可补偿吸收损失、调整相位,又不会放大高频噪音。 将该方法应用于辽河油区的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实现了空变 Q 值补偿,明显拓宽了资料的有效频带,子波横向一致性得到改善。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成岩机制研究
刘雅利
2015, 22(2): 35.
摘要
(
)
PDF
(20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针对渤南洼陷深层有利储集体形成机制研究程度较低的问题,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 X 衍射分析等实验测试数据,在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成岩环境分析基础上,对成岩机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有机酸和石膏层发生的碱性流体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酸碱交替的成岩环境;受成岩环境影响,不同类型储集体所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不一、强度不同;碎屑岩储集体 2 800 m 以上以溶蚀作用为主,2 800~3 300 m 之间以胶结作用为主,3 300 m 以下则以溶蚀和压实作用为主;碳酸盐岩总体上溶蚀作用较弱,胶结作用较强。 研究结果为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寻找有利储集体奠定了基础。
春风油田石炭系勘探成效分析
董臣强
2015, 22(2): 40.
摘要
(
)
PDF
(12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石炭系普遍发育火成岩且见到了油气显示,由于地震反射杂乱,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预测难度较大。 运用磁力异常、地震多属性和井间裂缝预测等方法对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和油源贡献进行分析。 研究认为,该区石炭系火成岩具备生烃条件,或存在自生自储型油藏。 同时,探索了石炭系火成岩水力喷砂压裂、水平井等实用开发技术。 以此为指导,成功发现了多个以孔隙-裂缝型储层为主的油藏,并获得了工业油流,证实该区勘探开发潜力较大。
走滑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形成圈闭分布
李明刚,吴克强,康洪全,贾怀存,程 涛
2015, 22(2): 44.
摘要
(
)
PDF
(18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为了揭示走滑构造圈闭的分布规律,指导油气勘探,以油区构造解析理论为指导,在走滑构造变形以及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走滑构造圈闭的成因与分布模式。 走滑构造圈闭总体沿着走滑断层带水平位移转换为垂直位移的区段带状分布;不同分布位置都存在增压收缩和释压拉张 2 种应力状态。 增压收缩区多发育背斜—断背斜类圈闭,圈闭较为整装单一,面积较大;而释压拉张区一般发育断块—断鼻类圈闭,圈闭较为分散,规模相对较小。 勘探实践证实,走滑构造圈闭分布规律认识可以较好地指导走滑变形区圈闭的成因分析和构造落实。
台北凹陷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勘探启示
肖冬生,陈 旋,陈永慧,何燕清,张 华
2015, 22(2): 48.
摘要
(
)
PDF
(14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为加快台北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展了主要含油层系三间房组沉积特征分析。 综合研究古地形、古气候、沉积物供给、古水深及湖平面变化。 结果表明,三间房组沉积期,凹陷西、南缘发育多个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从鄯善弧形带勘探实践总结出浅水三角洲勘探启示:前陆盆地前缘斜坡区浅水三角洲树枝状“窄河道、薄砂体”决定了构造-岩性油藏为主要油藏类型,“满盆砂”为前渊区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条件,精细储层描述是勘探的核心工作。
渤中坳陷沙北地区古地貌恢复及其应用
陈树光,任建业,吴 峰,崔 灿,张建丽
2015, 22(2): 52.
摘要
(
)
PDF
(2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采用盆地地史模拟技术,对渤中坳陷沙北地区古近系三级层序进行了古地貌恢复,详细解剖了古沟谷和构造坡折带的类型及特征,分析了古地貌各要素对沉积体系发育的影响,提出了“源、沟、坡(槽)、洼、时”等 5 个要素的时空耦合对沉积体系展布的控制作用。 其中,古隆起(凸起)指明了沉积物的来源和方向;古沟谷是物源区与沉积区的重要搬运通道;构造坡折带(或断槽)为重要的沉积场所,并制约着盆地可容纳空间的大小;盆底(洼陷)地貌则控制着沉积体形态和产状,并对烃源岩的品质和规模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认为古地貌各要素在时空上的有效配置是准确把握沉积体系展布特征以及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的关键。
郯庐走滑断裂带消逝端断裂特征与油气成藏
王玉秀,官大勇,张宏国,麻旭刚
2015, 22(2): 56.
摘要
(
)
PDF
(13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郯庐断裂带发育郯庐走滑断裂,把渤南低凸起错断,并在渤中凹陷内消逝。 走滑断裂分为上下2套断裂系统。 走滑断裂平面上为雁列式排列的2支断裂,剖面上形成不同的构造样式。 走滑断裂带控制了渤南低凸起北侧构造格局及油气成藏。 断裂早期活动使该区形成2个古构造脊。 古近系及其下部圈闭在古构造脊上继承发育,以断背斜类型为主;新近系圈闭分为2类,郯庐断裂的晚期强烈活动促使了油气垂向运移及再分配,对晚期油气成藏有利。
长岭凹陷黑帝庙油层岩性油藏勘探实践
王宏伟
2015, 22(2): 59.
摘要
(
)
PDF
(27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对资源基础、构造背景、储层展布、油源断裂等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分析,明确长岭凹陷黑帝庙油层为“下生上储”的含油气组合,存在北部塔虎城地区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藏带,中部乾安地区断层-岩性油藏带,南部大情字井地区断层-岩性、岩性油藏带。 运用三维地震储层预测、低阻油层识别、水平井+体积压裂等技术实施勘探,结果表明,塔虎城地区连片含油,乾安—大情字井老油田之上发现新的油藏。
基于产能刻度测井碳酸盐岩储层品质评价方法
林发武,周凤鸣,刘得芳,陈晶莹,殷秋丽
2015, 22(2): 63.
摘要
(
)
PDF
(16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碳酸盐岩储层发育裂缝、孔洞双重储集空间,一般具有孔隙度低、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利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计算储层渗透率,以此评价储层品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采用产能刻度测井新思路,优选储层品质敏感信息,构建源自测井的储层品质指数,直接建立测试产能与储层品质指数函数关系,形成碳酸盐岩储层品质评价方法和标准,实现基于产能刻度测井的储层品质评价。 该技术方法在南堡凹陷应用效果显著。
微量元素分析在南堡凹陷南部的应用
张晓龙,,冀华丽,李媛姝,杨 帆,郭少斌
2015, 22(2): 67.
摘要
(
)
PDF
(11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以南堡凹陷南部缓坡带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样品中微量元素测试结果为基础,选用对沉积环境反映比较敏感的微量元素作为指标,分析研究区内地层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整个南堡凹陷古近系的沉积环境。 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古近系为微咸水相的淡水环境,沙河街组沉积时期的古盐度略高于东营组沉积时期;沙河街时期为偏干热环境,到东营组沉积时期,气候越来越温暖、潮湿;垂向上水体分层中等,形成不强的厌氧环境。
惠州 X 油区潮流砂脊特征及对开发的指导意义
谢世文,李庆明,柳保军,王绪诚,李小东
2015, 22(2): 70.
摘要
(
)
PDF
(21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区沉积微相的分布规律直接影响地下流体的流动特征,制约着砂体的垂向叠置形式与侧向连通性。 以惠州 X 油区 L30 油藏为主要描述对象,在区域沉积大背景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岩心、薄片、测井资料进行沉积单元的识别及细分,推测 X3 油田 L30 砂体为陆架潮流砂脊相。 同时,在地震层序格架中追踪砂体,结合地震反演刻画砂体空间展布特征,佐证了潮流砂脊的存在。 这一认识解释了 X3 油田 L30 油藏压力下降快、边水能量不足的原因,对油藏后期
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油藏工程
温度与有效应力对页岩扩散的敏感性研究
郭 肖,朱 争,辜思曼,孟凡龙,董文强
2015, 22(2): 74.
摘要
(
)
PDF
(14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依据页岩扩散原理,采用页岩扩散系数测定装置,对龙山筇竹寺组多块页岩岩心开展扩散系数测定实验,分析温度与有效应力对页岩扩散系数的影响。 研究表明:页岩扩散系数与温度呈较好的指数关系,扩散系数温度敏感指数与温度同样具有较好的指数关系,通过扩散系数温度敏感性评价,分析出弱、中等偏强、超强的温度敏感区;有效应力对页岩扩散系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有效应力的增加,扩散系数下降,二者呈较好的指数关系;通过扩散系数应力敏感评价,分析出弱、中等的应力敏感区。 该研究结果对于准确估算页岩气扩散损失量及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考虑流体分布差异的无因次采液指数计算方法
谷建伟,孔令瑾,刘志宏,魏 明
2015, 22(2): 78.
摘要
(
)
PDF
(1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无因次采液指数计算方法没有考虑注采井间油水分布特征的问题,采用一维两相水驱油理论,考虑注采井间油水分布差异的影响,引入油水视黏度概念,运用积分方法计算油水视黏度,导出了考虑油水分布特征后的无因次采液指数的计算公式,该方法对准确评价高含水油藏开发效果有指导意义。 实例计算表明,由于考虑了注采井间油水分布的影响,利用平均视黏度计算的无因次采液指数数值,在相同的含水条件下要高于目前常用方法计算的无因次采液指数,最大差异可达 30%。
超稠油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
陶 磊,李兆敏,程时清
2015, 22(2): 81.
摘要
(
)
PDF
(1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突破了胜利油田超稠油开发的瓶颈,实现了该类油藏的有效动用。 通过溶胀实验、流变性能实验和矿场效果分析,研究了三元复合吞吐技术提高采收率机理。 结果表明:CO 2 能够溶解于超稠油并使其产生膨胀,超稠油流变性能对温度非常敏感,加热、CO 2 和降黏剂三元素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能够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提出了降黏倍率的概念,对超稠油降黏的表征更加直观。 现场应用表明,回采过程中超稠油物理化学性质改善,黏度降低,与常规蒸汽吞吐相比,其注汽质量明显改善,周期产量和油汽比大幅提升。 该研究为其他油田超稠油的开采提供了借鉴。
西加盆地 B 气田致密砂岩储层应力敏感评价
王 欣,齐 梅,胡永乐
2015, 22(2): 85.
摘要
(
)
PDF
(14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有多种经验公式,根据岩心类型的不同,对各经验公式的应用尚存在争议。 依据基质孔隙和裂缝尺度不同,将研究区储层介质划分为“微小孔+裂缝”模型和“中大孔+裂缝”模型 2 种类型,结合应力敏感实验对经验公式进行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 “微小孔+裂缝”模型储层的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变化符合幂律式,“中大孔+裂缝”模型符合指数式。 Walsh 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微小孔+裂缝”模型拟合结果较好,说明该类储层裂缝对渗透率的贡献起绝对支配作用,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变化符合幂律式。
海上稠油油田蒸汽吞吐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张贤松,谢晓庆,何春百
2015, 22(2): 89.
摘要
(
)
PDF
(14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针对渤海海域典型稠油油藏高效开采存在的问题,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及数值模拟手段,优化海上稠油蒸汽吞吐注采参数及技术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海上稠油蒸汽吞吐经济极限油汽比为 0? 22。 第 1 周期注汽强度为 20 t/ m,周期注汽量递增率为 20%,注汽速度为 250 m 3 / d,蒸汽温度为 340℃,闷井时间为 5 d,井底蒸汽干度为 0? 5,产液速度为 200 m 3 / d。 各周期井底流压下降幅度应依次降低。 根据该结果,预测海上稠油蒸汽吞吐产油剖面随周期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11 个吞吐周期条件下,采出程度可达 15.6%。 研究结论对海上稠油蒸汽吞吐、合理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
两种准确预测低渗低产气井积液量的简易方法
熊 钰,刘 斌,徐文龙,谈 泊,黄 雨
2015, 22(2): 93.
摘要
(
)
PDF
(17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井口无水产出的低渗低产气井在开井生产状态下无法准确预测井筒积液量的问题,以苏里格气田为背景,分析不同积液形式对井筒压降的影响,归纳总结了积液造成的井口油套压及日产气变化规律和特征。 研究表明:无论积液以何种形式存在于井筒中,重力压降都是其主要作用形式。 以此为基础,建立以井底流压为约束、由油压预测井筒积液量的 2 种简易新方法。 该方法在气井正常生产时就可准确计算积液量,无需关井测试且考虑了长时间内的地层压力下降,在不影响气井正常生产制度的情况下而能及时判断积液情况。
新沟油田二次开发技术探索与实践
王立军
2015, 22(2): 97.
摘要
(
)
PDF
(13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新沟油田长期处于低速开采的问题,运用构造精细解释、精细储层刻画、测井解释图版修正、剩余油描述、井网重组重建等方法,开展了新沟油田二次开发的技术研究。 研究表明,新沟油田分上下 2 套层系,采用 1 套井网、分层开发调整的方式。 上层系新下 31-2 进行井网重组,利用老井转注和油井分层开采改善水驱效果;下层系新下 34-6 进行井网重建,利用新钻井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提出新井井位 16 口,油水井措施 23 井次,自然递减率由 12.93%下降到-1. 63%,采油速度提高 2? 5 倍,采收率提高 6.6 个百分点。
新型聚合物压裂液管内携砂性能研究
吕其超,李兆敏,李宾飞,李松岩,张丁涌
2015, 22(2): 101.
摘要
(
)
PDF
(18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大型压裂液管流测试装置,对新型聚合物压裂液在水平管及竖直管内的携砂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常规胍胶压裂液进行了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平管中,聚合物携砂液的临界沉降及临界悬浮速度均随管径的增大而升高;砂比升高过程中,临界沉降及悬浮速度在低砂比阶段变化不大,在高砂比阶段显著升高。 在竖直管中,随着砂比的升高,聚合物携砂液的压力梯度逐渐增大且支撑剂在管底的沉积现象加剧,当砂比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发生管内砂堵现象。 在 2 种类型管道内,新型聚合物压裂液相对于常规胍胶压裂液均表现出良好的携砂性能。
平均递减指数在致密气储量评价中的应用
李 陈,夏朝辉,汪 萍,赵一璇,张鸿妍
2015, 22(2): 105.
摘要
(
)
PDF
(1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特征曲线法评价致密气储量中产能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运用渐进分析方法对产量平均递减指数做近似处理,提出了用该指数确定的致密气藏产能预测新方程,通过现场数据拟合证实该方程较符合致密气藏的产量递减特征。 同时以产量预测为基础,利用产量特征曲线分析方法对致密气藏进行储量评价,避免采收率预测误差,更加适合于致密气藏的储量分布规律,达到准确评价致密气藏储量的目的,为国内外致密气藏生产动态预测及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非均质薄层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实验研究
黄成辉,黄世军,程林松,魏绍蕾,陈志明
2015, 22(2): 108.
摘要
(
)
PDF
(14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蒸汽驱在开发薄层稠油油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采用双水平井驱替系统,对非均质薄层稠油油藏的蒸汽腔发育过程进行了监测分析,研究了均质地层、存在单条低渗条带、2 条低渗条带非均质地层条件下的生产动态特征。 结果表明:蒸汽几乎不波及低渗条带,从而降低了蒸汽对整个地层的波及程度;非均质性地层易产生汽窜通道,使无水采油期缩短,含水率上升速度加快,导致采出程度降低。 实验结果为在非均质薄层稠油油藏中实施水平井蒸汽驱提供了参考。
构造-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模型研究
卢家亭,刘道杰,高贺存,温玉焕,修德艳
2015, 22(2): 111.
摘要
(
)
PDF
(17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岩性油藏地质条件差、油水关系分布复杂,经过长时间注水开发,使得该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更加难以描述,同时也对油藏下步挖潜的方向及调整方案的编制带来更大困难。 在精细地质建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构造-岩性油藏地层沉积旋回、垂向非均质性及储量分布特征,对层内泥岩和干层进行特殊处理,建立描述该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模型。 实例分析表明,建立的模型模拟小层含油饱和度分布及储量丰度分布与动态分析结果一致,可用于描述构造-岩性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状况。
弱凝胶驱辅助多元热流体吞吐数值模拟研究
张 雷
2015, 22(2): 115.
摘要
(
)
PDF
(13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常规模型难以描述弱凝胶驱辅助多元热流体吞吐的问题,基于聚合物和凝胶非等温实验,综合考虑温度对聚合物凝胶吸附、黏度、水相渗透率等因素的影响以及顶底盖层热损失,开展了南堡 35-2 油田弱凝胶驱辅助多元热流体吞吐数值模拟研究。 通过正交设计方法,以综合评价指标最大为目标,优化设计 B6 井组先导试验方案。 油井实施后,周期生产时间延长17. 2%,周期产油量增加 24. 4%,预测采收率提高 7.3%。 该开发方式对于合理开发海上稠油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动用非主力层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张铁帝
2015, 22(2): 119.
摘要
(
)
PDF
(15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新立油田扶杨油层非主力层泥质粉砂岩层岩性、物性等的研究,揭示了泥质粉砂岩层分布特点及其与有效储层间的相互关系、潜力规模和可利用条件。 利用水力压裂与细分层注水等工艺手段,完善了单砂体注采关系,达到增加可采储量、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 通过现场实践,实现了165 口油井泥质粉砂岩层的有效动用,取得年增油4.22×10
4
t/ a 的效果,证明有效动用泥质粉砂岩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方法是可行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涠洲 W 断块高凝油油藏开发对策
郑爱玲,刘德华
2015, 22(2): 123.
摘要
(
)
PDF
(1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涠洲 W 断块高凝油油藏具有构造复杂、原油含蜡量高、凝固点高、析蜡温度高的特点,开发难度大。 在总结断块高凝油油藏开发特征,及开发过程中注采系统不完善、油井结蜡、储层伤害、压力和产量下降快等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立体井网优化控制理论的矢量化井网加密、注水井增注、深穿透射孔、加深保温油管长度和加深泵挂等措施,形成了适合 W 断块高凝油油藏的开发技术。 经过现场实施,日产油量由 38. 33 m
3
/d 增加到 500. 00 m
3
/d,充分发挥了高凝油油藏的生产潜能,实现了海上油田“少井、高产”,促进了海上油田高速高效开发。
致密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王 瑞
2015, 22(2): 126.
摘要
(
)
PDF
(11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致密油藏开发中,影响水平井体积压裂压后效果的因素较多,确定压裂后产能的影响因素对于制订压裂方案,提高压裂工艺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某致密油试验区,确定7种影响水平井体积压裂的影响因素,应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压裂后不同时期各因素对产油量的影响大小和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工艺。 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不产生严重缝间干扰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缝间距、提高布缝密度,加大施工规模,可提高致密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效果。 该分析方法可用于致密油藏储层水平井压裂方案优选及改进,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高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与二类油层匹配性研究
付 京,宋考平,王志华,尹洪军,王美楠
2015, 22(2): 129.
摘要
(
)
PDF
(16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确定 S 区块二类油层注高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的可行性,通过实验确定出聚合物溶液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并分析其流动特征,建立了聚合物与油层匹配性的研究方法。 通过室内不同渗透率岩心流动实验,研究分子质量为 1 600×10
4
~1 900×10
4
聚合物溶液在不同浓度条件下与二类油层的匹配性。 结果表明:高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可有效改善二类油层的油水流度比,驱油效果较好,且注入过程中不会造成不可逆堵塞,与二类油层具有较好的匹配性。 该研究为 S 区块二类油层实施开发调整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钻采工程
苏里格气田 S75 井区抗盐抗油耐温型泡排剂研制
刘广峰,高 燕,张俊璟,陈姗姗,李雪娇
2015, 22(2): 133.
摘要
(
)
PDF
(14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里格气田不同井区的气液特征决定了泡排剂的独特性。 在优选起泡剂、稳泡剂和助剂的基础上,经泡沫性能评价实验确定了 5 种优势复配比,通过矿化度、凝析油和温度评价实验,优选出适于 S75 井区的抗盐抗油耐温型 FDA1 泡排剂。 以全井筒临界携液流速为积液控制条件,判断井区气井积液状况,并针对 15 口积液气井开展了现场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FDA1 泡排剂日增产气量平均为 35. 2%。 研究结果对其他井区泡排剂的研制具有借鉴意义。
高温氮气泡沫调剖技术在 Girasol 油田的应用
朱 明,姚 凯,叶惠民,赵 煊,李晓益
2015, 22(2): 137.
摘要
(
)
PDF
(1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针对哥伦比亚 Girasol 油田热采井汽窜导致的高含水问题,进行了氮气泡沫调剖技术的室内实验及参数优化研究,通过评价实验和驱替实验优选出性能优良的泡沫剂,并对注入方式和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 该技术在哥伦比亚 Girasol 油田 F004 井应用后,含水率由 98%下降至 51%,日产油由 0. 46 t/ d 上升到 12. 08 t/ d。 现场应用 9 口井,平均增油率为 305. 25%,效果显著,表明氮气泡沫调剖技术能有效改善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后期开采效果。
水平井常规油管井下动力钻塞技术研究
安 杰,赵 乐,唐梅荣,王文雄,王 丹
2015, 22(2): 140.
摘要
(
)
PDF
(13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速钻桥塞体积压裂是国内外致密油气藏开发的主体技术,增产提速效果明显。 该工艺压裂后需利用连续油管钻磨桥塞,在长水平段、复杂井况下施工难度大,且长庆油田沟壑纵横的道路条件难以满足设备动迁需要,加之作业费用昂贵,应用受限。 为此,开展优化工艺管柱设计、研发高效磨鞋、优化工艺参数、研制易钻桥塞等研究工作,实现了水平井常规油管井下动力钻磨工艺。 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成功率为 100%,且具有适应性强、施工效率高、低成本等优点。
煤层气井排采阶段煤粉运移条件研究
东 振,鲍清英,张 义
2015, 22(2): 143.
摘要
(
)
PDF
(14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出煤粉是煤层气井钻探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煤粉的产生和运移会堵塞气体运移通道,降低渗透率,频繁的检泵和洗井作业破坏了排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针对裸眼完井、射孔压裂 2 种煤层气井常见的完井方式,分析了排采过程中煤粉的受力情况及运移条件,建立起煤粉临界运移速度计算方法,对影响临界运移速度的煤层物性参数进行了讨论。 研究表明:排采过程中排液速度大于临界运移速度时煤粉才能有效排出;临界运移速度与煤粉堆积方式、流动状态、煤层物性等有密切联系,最大静摩擦系数越大、液体黏度越小时煤粉临界运移速度越大;在高渗煤层应适当增加排液速度以便有效排出煤粉。
其他
物联网技术在稠油处理站的应用
霍 进,谢光华,韩 菲,蒋能记,张 娜
2015, 22(2): 147.
摘要
(
)
PDF
(15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现场数据采集、过程控制、参数优化、管理决策的油气生产物联网已是油田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稠油处理是稠油生产的关键环节,稠油物性复杂,工艺调控频繁,传统人工管理方式保障系统平稳运行难度大。 以风城油田一号稠油处理站为例,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稠油处理站的应用。 处理站物联网系统建设结合了稠油处理工艺特点,配套自动化采集,建立中控室系统,全站生产集中监控,全流程统一调控,重点区域视频辅助监控,数据生产综合应用,辅助生产管理。 物联网系统成功应用实现了稠油处理站高效管理,所形成的稠油处理站物联网建设方法可供其他油田建设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