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地质勘探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礁滩相储层发育机理
冯 冲,邹华耀,郭彤楼,韩甲胜
2015, 22(6): 1.
摘要
(
)
PDF
(16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藏的规模受礁滩相储层发育程度的控制。为此分析了川东北地区古地貌特征,并总结了古地貌背景下礁滩相储层差异发育的机理。研究发现:开江—梁平陆棚的形成与消亡控制着礁滩相储层的沉积演化。长兴组晚期,开江—梁平陆棚构造幅度最大,陆棚两侧礁滩相储层最发育;其他时期,开江—梁平陆棚构造幅度相对较小,陆棚两侧多数地区只发育台地边缘浅滩相储层。不同台地边缘坡度控制着礁滩相储层的发育模式。坡度越大,礁滩的垂向加积特征越明显,礁滩厚度越大,礁后浅滩与礁后礁越不发育,礁滩的面积越小。总之,川东北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开江—梁平陆棚的发育演化与台地边缘的古地貌特征控制了礁滩相储层的差异发育。
中国中上元古界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荆铁亚,杨 光,王金意,陈 亮,张 健
2015, 22(6): 5.
摘要
(
)
PDF
(11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中国沉积最早的地层,中、上元古界页岩气发育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值得重视。通过文献调研、野外地质研究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页岩的分布、厚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及页岩气有利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中、上元古界页岩主要分布在中上扬子地区的陡山沱组和燕山地区的洪水庄、下马岭组等地层中;沉积环境为大陆架和局限海相盆地内,分布相对稳定,沉积连续,厚度从
20m到150m不等。页岩的地球化学指标较好,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为主,有机质丰度受控于沉积环境,
TOC
>2%的地层普遍发育。扬子地区中、上元古界页岩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华北北部地区和建昌盆地略低,目前仍处于生烃高峰期。从页岩气聚集的地质条件上看,中国中、上元古界页岩气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湘鄂西和渝东南地区的陡山沱组、华北北部地区和建昌盆地的洪水庄组是页岩气发育较好的地区和层段,其勘探前景值得关注。
南黄海盆地南五凹横向背斜的油气地质意义
祁鹏,王鹏,崔敏,郭瑞
2015, 22(6): 10.
摘要
(
)
PDF
(15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黄海盆地一直未能取得商业性油气发现,为了能在南五凹取得勘探突破,对重处理的高精度地震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研究发现,南五凹中南部发育有大型横向背斜,进一步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表明,其形成机制主要受控于南部边界断层在空间上的几何形态变化。这些横向褶皱分布于南五凹深洼区,具有充足的油源供应,其上覆的戴南组能够形成多套有效储盖组合,边界断层及其上盘伴生的次级断层能够作为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最终有可能形成规模可观的油气富集单元,具有重要的勘探实践意义。
沧东凹陷孔二段油气分布序列与主控因素研究
徐祖新,姜文亚,陈斐然,吴海
2015, 22(6): 14.
摘要
(
)
PDF
(25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录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了孔二段油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构造油藏、岩性油藏和致密油3类油藏。平面上,从湖盆中心向湖盆边缘依次分布致密油—岩性油藏与致密油过渡带—构造油藏;纵向上,构造油藏和岩性油藏主要分布在E
k
2
2
和E
k
2
4
油组,致密油在孔二段4个油组中均有分布。烃源岩条件控制油藏平面分布,沉积储层发育特征控制油藏空间分布,疏导体系控制油藏富集程度及保存条件。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勘探提供有利借鉴。
北京西山淹没不整合型高频旋回层序地层研究
章轩玮
2015, 22(6): 19.
摘要
(
)
PDF
(29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北京西山寒武系张夏组地层为例,运用米兰柯维奇高频旋回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与地球化学结合研究的手段,对三级快速海侵背景下的寒武系张夏组高频旋回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划分。研究认为,该区张夏组灰岩地层并非传统的
I、II型碳酸盐岩层序模式,应为典型淹没不整合型层序。建立了从三级层序到六级米级旋回的张夏组淹没不整合型高频旋回层序地层格架。淹没不整合型层序格架内有利储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四级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中。快速海侵事件标志着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间断。通过对淹没不整合型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的研究来指导未来的石油勘探生产,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
SP
测井小波变换在单井层序划分中的应用
贺 聪,吴远东,吉利明,张明震,梁晓飞
2015, 22(6): 25.
摘要
(
)
PDF
(18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单井自然电位(
SP
)测井曲线经coif5小波变换,结合露头剖面传统层序地层划分标准,探讨了小波变换曲线与鄂尔多斯盆地
南部
A井三叠系陆相延长组三级层序界面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
SP
测井曲线经coif5小波变换后的d12小波
(
SP
_coif5_d12)极大值可能对应湖退—湖侵旋回转换面(即层序界面);而小波曲线的极小值对应最大湖泛面,
SP
_coif5_d12小波可以作为湖盆的三级层序划分指标,说明coif5小波变换极值点位置检测到的
SP
测井信号与层序界面具有对应关系。该方法非常简捷,在陆相湖盆层序地层研究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尤其适于缺乏岩心和地震等资料的单井研究。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山构造带油气输导系统研究
王圣柱,林会喜,张奎华,薛雁
2015, 22(6): 30.
摘要
(
)
PDF
(28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山构造带经历多期构造叠加改造,构造复杂,油气运聚规律不明确,极大地制约了油气勘探。以已发现的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质结构解剖、运移路径识别与油气源精细对比,对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运移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剥带与推覆
-冲断带分属不同的油气输导系统,具有不同的油气输导样式,建
立了2类4种油气运聚模式:超剥带为玛湖凹陷远源供烃、“断-毯”横向输导、毯缘富集;推覆
-冲断带为哈山近源供烃,“多断”联合垂向输导,近源富集,其中,西段推覆叠置区为“断-缝”网状输导,中段冲断叠加区为断砂阶梯输导,东段断褶变形区为断层优势输导。系统总结了输导系统类型及控藏作用,研究结果可对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作用。
马朗凹陷致密油藏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分析
刘俊田,卿 忠,张 品,韩润净,师效飞
2015, 22(6): 35.
摘要
(
)
PDF
(16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条湖组发育大型沉凝灰岩致密油藏,油藏具有中高孔、特低渗、高含油饱和度的特征。通过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对二叠系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对油源进行了精细对比。分析认为该区存在芦草沟组二段泥岩、条湖组二段泥岩及沉凝灰岩
3套烃源岩。芦草沟组二段泥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优于条湖组二段泥岩及沉凝灰岩,是该层系油气的主力烃源岩,同时,条湖组二段的泥岩、沉凝灰岩对条湖组致密油藏亦有贡献,多层系生烃为石油的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油源。综合评价认为,
围绕芦
1—马56区块
外缘,古构造背景较缓,垂向输导断裂较发育,是区域扩展的有利勘探区带。
马朗凹陷沉凝灰岩致密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陈旋,司学强,刘书强,王鑫,姚梦多
2015, 22(6): 40.
摘要
(
)
PDF
(53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朗凹陷条湖组发育沉凝灰岩致密油储集层,基于电子探针、X衍射、CT扫描及压汞数据等实验分析,开展
致密油储集层岩性、物性、储集空间和孔隙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储集体岩性为中酸性晶屑玻屑沉凝灰岩,具有中高孔、特低渗和高含油饱和度的特征,脱玻化微孔和晶屑溶蚀微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纳米级喉道发育。水体安静的浅湖
—半深湖区是该套沉凝灰岩形成的有利环境,中酸性的火山灰和空降成因的沉积方式是优质储集层形成的内在控制因素,后期的脱玻化和溶蚀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储集空间。储层反演结果表明,Ma15井东南和Ma702井所在区块储集层厚度大,是下一步区域扩展的有利区带。
东营凹陷坡移扇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
陈杰,于正军,韩宏伟,王伟锋,朱传华
2015, 22(6): 45.
摘要
(
)
PDF
(29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南缘沙三中段的三角洲前缘斜坡带发育事件型沉积(俗称“坡移扇”)。在钻井、测井、录井及化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岩心描述、野外观察及水槽模拟实验方法,明确了坡移扇的基本识别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并初步厘定了坡移扇的概念。研究表明:坡移扇发育在三角洲前缘砂体前积层内,主要存在厚砂薄泥、砂泥互层和厚泥薄砂3种类型;坡移扇存在滑动、滑塌和碎屑流3种搬运类型,存在地震、波浪侵蚀和水平面快速下降3种触发机制;坡移扇规模除与固结程度呈负相关之外,与地震强度、斜坡倾角、水流量和水平面变化等因素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滑动、滑塌与碎屑流3种类型在斜坡带不同角度范围内发育,且可依次转化,滑塌与碎屑流2种类型后期保存较多。
渝东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前景
武 瑾,梁 峰,拜文华,吝 文,宋晓江
2015, 22(6): 50.
摘要
(
)
PDF
(23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野外露头剖面测量、钻井岩心取样及实验测试的基础上,从富有机质页岩区域展布、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储集特征及含气性等方面研究渝东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条件与资源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厚度大,自西向东先增厚后减薄,
TOC
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较高,脆性矿物含量高,有机质纳米孔隙及微裂缝发育,含气量较高,埋深适中,有利于页岩气的形成与富集。采用综合信息叠合研究认为,巫溪—田坝—温泉地区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综合地震资料优选出区带内田坝、文峰区块为有利区块,面积约450 km
2
,估算页岩气资源量为2×10
12
~3×10
12
m
3
,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
辽河坳陷潜山油气资源参数体系研究与评价
刘海艳
2015, 22(6): 56.
摘要
(
)
PDF
(14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坳陷潜山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根据刻度区选择的“三高”原则,选取了勘探程度高、地质认识程度高、资源探明程度高的大民屯潜山等5个地区作为潜山类比刻度区,通过对这些刻度区油气藏的储层、烃源岩、配套史、圈闭、保存等条件进行研究,建立了适合潜山油气资源评价的类比参数体系和取值标准。利用统计法计算了5个潜山刻度区的油气资源量,结合参数体系取值得分,建立了辽河坳陷潜山油气资源类比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预测出辽河坳陷10个潜山带的资源量,分析了剩余油气资源分布情况,优选出5个有利区带。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拓宽潜山勘探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沙垒田凸起南缘沙河街组储层成因及控制因素
陈昊卫,朱筱敏,吕雪,丁楠
2015, 22(6): 61.
摘要
(
)
PDF
(17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渤海湾盆地西部沙垒田凸起储层形成机理及分布因素研究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凸起带南缘和西南缘储层的分析测试及对比,讨论了凸起带周缘不同的构造、沉积特征对不同成因机理储层的控制作用。认为沙南凹陷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原生粒间孔以及次生溶孔,溶解发育带在2500m附近,
R
o
介于0.4与0.6之间,高岭石含量可达80%以上;歧口凹陷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原生粒间孔,形成机理为超压封存保留,高岭石含量较低,在30%以下,伊蒙混层含量较高可达60%。深凹陷和湖泊改造沉积和重力流沉积中,容易形成超压封存原生孔隙储层;浅凹陷和河流、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中的高能微相,容易形成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储层。不同条件控制下的储层成因的研究,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湖北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潜力
石 创,徐思煌,拜文华,吴 娟
2015, 22(6): 65.
摘要
(
)
PDF
(16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奥陶世五峰期—志留世龙马溪期湖北地区处于浅海陆棚环境中,以泥页岩沉积为主。类比分析认为,该套泥页岩层与北美页岩气高产层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和地质条件,具备形成页岩气聚集的有利条件。分析研究区页岩气成藏条件,提出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的优选原则,
结合总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有效厚度与埋深等值线图交集结果以及沉积相平面展布,优选勘探有利区块。采用体积丰度类比法计算有利区资源量,初步估算得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量为
2.48×10
12
m
3
,显示出该区巨大的资源潜力。
陇东地区延长组长
4+5
特低渗储层
岩石
学特征
孙 健,姚泾利,廖明光,,南珺祥,廖纪佳
2015, 22(6): 70.
摘要
(
)
PDF
(21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等资料,对陇东地区延长组长
4+5
特低渗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其在不同物源方向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陇东地区延长组长
4+5
存在东北、西南和西部、南部等不同方向的物源,
不同物源方向上岩石类型和岩屑成分的分布均呈现北东
—南西差异
。储层胶结物类型以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硅质等为主;颗粒粒度较细,分选性较好,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砂岩岩石学特征对研究区特低渗储层的成岩作用和物性发育有重大影响。
库车凹陷俄霍布拉克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预测
郑超,宁松华,韩强,闫亮,毕君伟
2015, 22(6): 75.
摘要
(
)
PDF
(26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凹陷三叠系俄霍布拉克组沉积相划分不清的问题,运用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综合研究的方法,利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手段,对研究区沉积展布特征进行研究。认为该区为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发育了
3种亚相及4种微相;研究区
具有
4期基准面旋回
,从而划分出
4个三级层序;结合地震反演预测的孔隙度、渗透率等数据分析,有利区可分为3个级别且多集中于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油气来源于湖泊沉积区的烃源岩。该结论对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具有指向作用。
油藏工程
指纹分析技术在火驱燃烧状态识别中的应用
张方礼,赵庆辉,闫红星,杨俊印,刘家林
2015, 22(6): 80.
摘要
(
)
PDF
(1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判识原油改质程度和原油火驱过程中燃烧状态,对稠油火驱前后样品的全烃色谱指纹特征进行分析,探索了火驱开发过程中燃烧状态的识别方法,并对稠油高、低温氧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取得的成果在Du66块火驱取心井分析中得到应用。研究表明,全烃色谱指纹技术可对比火驱反应前后样品的微小特征变化。稠油在低温氧化阶段,姥鲛烷与
n
C
17
、植烷与
n
C
18
比值增大,正构烷烃相比姥鲛烷、植烷更易受低温氧化作用的影响,
CPI
和
OEP
升高;
在高温氧化阶段,原油明显改质,
原油轻重比显著增大。
利用该技术方法判识
Shu1-46-K037取心井火烧层段,分析认为埋深约为978.15m的岩心具有高温氧化的特征,可能是火驱的过火层段。稠油火驱过程中,全烃色谱指纹分析技术可作为识别燃烧状态的有效手段,为火驱效果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利用
SAGD开采技术预测重质油藏
可采储量新方法
陈元千,周游,李秀峦,周翠,韩彬
2015, 22(6): 85.
摘要
(
)
PDF
(13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评估
SAGD开采重质油藏的可采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预测常规油藏可采储量的动态法包括:物质平衡法、水驱曲线法、产量递减法和预测模型法。其中的产量递减法是预测SAGD开采重质油藏可采储量的重要方法。基于Arps指数递减和双曲线递减,提出了预测SAGD开采单元经济可采储量和技术可采储量的递减常数法和截距除斜率法。通过加拿大阿尔伯塔盆地的McaKay river项目SAGD开采实例应用表明,2种方法得到的经济可采储量分别为32.52×10
4
、32.22×10
4
m
3
,技术可采储量分别为32.76×10
4
、32.24×10
4
m
3
,SAGD开采单元的采收率可达68%。为重质油藏可采储量的预测提供了借鉴。
江
37区块浅薄层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参数优化
刘义坤,刘扬,王凤娇,刘雨薇,沈安琪
2015, 22(6): 90.
摘要
(
)
PDF
(13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庆油田江
37区块稠油开发区原油埋藏浅、油层厚度薄,按照常规稠油油藏注汽参数开采难以有效动用储层。在精细地质建模和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按照不同有效厚度级别对注汽速度、注汽强度、井底干度、闷井时间等注汽参数进行优化并确定其合理范围。研究表明:有效厚度不小于5m的稠油储层,第1周期的注入强度为100t/m,注入速度大于100
m
3
/d,井底干度不小于
50%,闷井时间5d为宜;有效厚度小于5m的稠油储层,第1周期的注入强度为120t/m,注入速度大于75
m
3
/d,井底干度不小于
50%,闷井时间5d为宜。该技术在矿场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成果,完成了22口井共计61井次的蒸汽吞吐注汽,累计产油量为2.23×10
4
t。研究成果对浅、薄层蒸汽吞吐合理开发具有应用价值。
数字岩心分析与真实岩心实验平行对比研究
高兴军,齐亚东,宋新民,赵天鹏
2015, 22(6): 93.
摘要
(
)
PDF
(13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数字岩心分析与真实岩心实验之间的可替代性问题,采用大庆油田砂岩样品开展了数字岩心研究,并建立了三维孔隙网络模型,以此为基础,剖析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应用恒速压汞实验获取了同一块样品的真实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参数,并将数字岩心分析结果与恒速压汞实验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岩心技术是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而研究微观渗流机理的有效手段,该技术的可靠性取决于对真实岩心特征参数提取的全面性与精确性,构建数字岩心过程中,除了满足孔隙度和渗透率与真实岩心高吻合度条件外,还有必要参考压汞测试得到的孔喉半径分布数据,建议增加平均喉道半径作为更严格的约束条件。
深层凝析气井临界携液模型优化研究
周朝,吴晓东,刘雄伟,黄成,汤敬飞
2015, 22(6): 97.
摘要
(
)
PDF
(13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
Turner模型为代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在预测积液位置和表面张力方面均存在不足,导致积液预测结果与凝析气井实际情况偏差较大。为提高积液预测精度,考虑临界携液流量和表面张力沿井筒的差异分布,取井筒中临界携液流量的最大值作为积液判断标准,并根据不同温度、压力条件计算对应的表面张力。同时,考虑井筒中存在气体、凝析油和地层水三相,建立凝析气井井筒温压耦合计算模型。实例验证表明,改进后的4种临界携液流量模型与原始模型相比,均提高了积液预测精度,其中改进的李闽模型预测精度提高幅度最大,预测精度最高,适合于雅克拉—大涝坝深层凝析气井的积液预测。对现场开展积液判断和排液工艺优选具有指导意义。
多层合采油藏层间动态干扰定量表征新技术
苏彦春,贾晓飞,李云鹏,邓景夫,王公昌
2015, 22(6): 101.
摘要
(
)
PDF
(1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多层合采砂岩油藏层间干扰定量表征理论研究较少的现状,在充分研究引起层间干扰的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层间动态干扰的新概念,并建立了层间动态干扰系数定量表征数学模型。从单层油藏出发并结合层间干扰定义,运用渗流理论推导了多层合采砂岩油藏动态干扰系数与纵向各层含水率、渗透率及合采压差的定量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降低层间干扰的对策,如层系调整或层系不变情况下的油井卡层、提液及注水井分层调配。在渤海
SZ油田实施了大规模提液降低干扰的措施,表现为提液初期动态干扰系数降低、25~35个月后提液失效。层间动态干扰定量表征新技术对于油井常规降低干扰措施和油田层系调整方案的制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浅层超稠油双水平井
SAGD
立体井网开发模式研究
杨 智,赵 睿,吴永彬,罗池辉,周伟建
2015, 22(6): 104.
摘要
(
)
PDF
(17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连续油层厚度大、夹层较发育的
SAGD开发油藏,提出一种双层SAGD井网、立体交错部署的开发模式,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进行验证,并对生产操作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层SAGD立体井网可有效提高储量利用率和采油速度,减轻夹层对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双层SAGD蒸汽腔呈现出“孤立发育—上升扩展—相互接触—聚并融合”的发育模式,同时具有汽驱辅助和重力泄油双重开采机理;生产后期,蒸汽腔聚并融合后,上部井组继续注汽,更有利于提高开发效果。双层SAGD立体井网已在风城油田Z区块投入现场应用,取得初步效果。该研究对于类似油藏SAGD高效开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低渗透砾岩油藏含油饱和度解释及水淹层评价
彭寿昌,许长福,张强,廉桂辉,贾金伟
2015, 22(6): 108.
摘要
(
)
PDF
(1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百
21井区克下组低渗透砾岩油藏含油饱和度解释难度大、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电阻率受泥质含量影响大的问题,结合低渗透砾岩储层特点,利用泥质和孔隙水混合液导电模型,考虑混合液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变化,将泥质含量引入到阿尔奇公式中,对当前含油饱和度解释进行泥质含量校正;利用沃尔公式法和压汞资料求解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根据原始含油饱和度与有效孔隙度和泥质含量相关性,建立原始含油饱和度的解释模型;在储层当前含油饱和度和原始含油饱和度解释基础上,构建水淹层定量评价参数,并根据采油井试油与初期产液剖面测试结果建立水淹层定量评价标准。研究方法成功地应用于研究区克下组29口新井解释中,对于明确油藏调整潜力,优化注采参数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聚合物驱合理地层压力控制方法
周丛丛,张晓芹,崔长玉
2015, 22(6): 111.
摘要
(
)
PDF
(13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庆油田区块地层压力低导致聚合物驱效果差的问题,通过化学驱数值模拟和现场资料分析,对转聚合物驱前和聚合物驱过程中的合理地层压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聚合物驱前地层压力应控制在原始地层压力附近,不能低于饱和压力;转聚合物驱前地层压力低时,应在转驱前提高地层压力到原始地层压力,再进行聚合物驱效果较好;聚合物驱过程中地层压力低时,调整地层压力的时机越早越利于改善聚合物驱效果。应用上述方法,调控了正在实施的二类油层区块的地层压力,地层压力由平均
10.2MPa上升到10.6MPa
,
聚合物驱效果显著。合理地层压力的调控方法对于聚合物驱及时的跟踪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缝洞型油藏注氮气吞吐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吕 铁,刘中春
2015, 22(6): 114.
摘要
(
)
PDF
(17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塔河缝洞型油藏的地质和渗流特点,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油气两相的相态特征,得到注氮气非混相驱的驱油机理。通过地震、试井、测井等资料,建立数值模型,研究了地质和注氮气等参数对吞吐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地质参数中洞顶剩余油、充填程度、底水能量和井储关系对吞吐效果的影响很大;注氮气参数中,周期注氮气量是影响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需要结合洞顶剩余油储量来具体优化;增加注氮气速度会增加气体的横向波及面积,对吞吐效果的影响存在最优值,而闷井时间和周期注水量对未充填溶洞的吞吐效果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初步形成了一种选井原则,对缝洞型油藏的增产稳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低幅强底水油藏规模水平井网微层系开发技术
党胜国
2015, 22(6): 118.
摘要
(
)
PDF
(16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幅构造强底水富砂辫状河油藏储层结构复杂,高含水期剩余油预测困难的问题,根据井点静态资料、规模化水平井网生产动态资料,运用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基于储层构型界面的剩余油层次综合分析方法,建立了储层构型分布模式,理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四级构型界面和规模化水平井网将不同辫流带砂体进行微分层系、整体加密调整,形成了辫流带
1和辫流带2共44口井的调整井网。2015年实施的8口调整井前6个月平均产能为50~260m
3
/d,研究成果对高含水期强底水富砂辫状河油藏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致密储层超前注气压力传导与开采特征研究
安维青,岳湘安,李 丹,张雪楠,席皓轩
2015, 22(6): 122.
摘要
(
)
PDF
(15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及时补充致密油储层的地层能量,利用长岩心与回压阀装置模拟对某油田致密储层超前注气压力传导特征与开采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同一注气压力下,渗透率越小,压力传导速率越慢,当渗透率小于某临界渗透率时,压力传导速率急剧降低,增大压力有助于降低临界渗透率影响;同一渗透率下,注气压力越高,压力传播越快。定压边界与封闭边界条件下产量初期下降速度均较快,但定压边界情况下产量迅速降低后稳定在相对较大值,而封闭边界情况下,产量持续降低。定压边界条件下,不同渗透率流量达到稳定的时间均相同,但稳定流量不同,渗透率越大稳定流量越大;在不同渗透率封闭条件下,起始流量与最终流量均一样,渗透率越低下降速度越快,流量下降到
0的时间越短。致密油储层的渗透率对于产量存在一定的影响,超前注气有利于改善地层渗透性,不同边界条件下产量递减规律有较大差异。
超稠油采出液预脱水剂
PDB-II研制与应用
关大毅
2015, 22(6): 126.
摘要
(
)
PDF
(11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辽河油田杜
84块馆陶油层SAGD采出液为研究对象,研制出一种具有较强适用性的预脱水剂
PDB-II。室内实验显示该预脱水剂具有良好的油水分离效果,与破乳剂有良好的协同效应,在温度为150~160℃、加入量为300mg/L、作用时间为3h的条件下,可使处理后的采出液净化油含水达到低于20%、污水含油低于5000mg/L预期效果。预脱水剂PDB-II已成功应用于SAGD中试试验站,现场应用该预脱水剂试验结果表明,在与室内实验温度、加入量、作用时间同等条件下可使净化油含水低于10%,污水含油低于5000mg/L,可满足生产设计要求。该预脱水剂的研制成功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对SAGD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钻采工程
嫩二段标志层套损区进水域影响因素分析
艾池,刘亚珍,李玉伟,高长龙
2015, 22(6): 129.
摘要
(
)
PDF
(16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标志层进水域形成的力学机理,并根据水力压裂理论和
von-Mises屈服准则,确定了进水域形成的判定准则;基于建立的判定准则,采用有限元法模拟计算分析了注水压力、孔隙度、抗拉强度等因素对进水域面积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注水压力及孔隙度的增加会使标志层进水域面积增加,注水压力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岩石抗拉强度和内聚力的增加,均会使标志层进水域面积减小,但作用较小。了解嫩二段标志层进水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对制定有效的套管损坏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大斜度井偏心环空钻柱旋转对岩屑运移的影响
孙晓峰,纪国栋,王克林,,曲从锋,蒋天洪
2015, 22(6): 133.
摘要
(
)
PDF
(15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钻井过程中,当液流速度小于岩屑悬浮运移速度时,岩屑容易在大斜度井段沉降并形成岩屑床,导致钻柱卡钻、高摩阻和扭矩、低机械钻速等问题。建立大斜度偏心环空三维物理模型,采用结构网格划分环空流体域,用滑移网格模拟钻柱旋转。基于欧拉固液两相流模型和Realizable
k-ε
紊流模型,考虑钻井液对岩屑的举升力、岩屑加速产生的虚质量力以及固液间的动量交换,模拟了钻柱旋转条件下井斜角、岩屑注入浓度、钻井液速度和黏度对岩屑运移的影响。研究表明:钻柱旋转使得岩屑床床面沿旋转方向倾斜,沿井眼呈不对称分布状态,并能够显著减小环空岩屑浓度,其变化幅度受钻井液入口流速、井斜角、钻井液黏度和岩屑注入浓度的影响,但当转速达到某一临界值后,旋转作用效果将减弱。研究结果可为采取合理措施提高岩屑运移效率提供参考。
砂岩油藏注水井连续注入酸化技术
杨乾龙,李年银,张随望,冯艳琳,薛发凤
2015, 22(6): 137.
摘要
(
)
PDF
(13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长庆油田注水井酸化增注工作量大、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提出了砂岩注水井连续注入酸化技术,即酸化施工前无配液工序,施工过程中无换液工序,施工结束后无返排作业,完全实现砂岩连续酸化作业,同时酸化施工时注水井不停注。通过实验研制了智能酸SA608酸液体系,并进行室内实验评价,同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场。截至2014年12月,连续注入酸化技术在长庆油田共实施5井次,有效率为100%。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工艺简单,施工风险低,劳动强度小,能够达到较好的降压增注效果,适用性强,建议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