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4-25
    综述
    超临界CO2压裂裂缝特征研究现状与展望
    李小刚, 冉龙海, 杨兆中, 贺宇廷, 廖梓佳, 曹文艳
    2022, 29(2):  1-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01
    摘要 ( )   PDF (61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加强对超临界CO2压裂裂缝特征的认识,指导超临界CO2压裂技术的发展,总结了前人对超临界CO2起裂、扩展和导流能力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压裂裂缝起裂压力比液态和清水压裂低,其主导原因是超临界CO2的低黏度和高扩散性使孔隙压力增大起裂压力降低;超临界CO2压裂裂缝扩展影响因素复杂,主要受CO2相变、岩石弱面结构等因素主导,但具体机理尚不明确,还需研发实验装置和建立裂缝扩展三维模型进行更微观细致的研究;超临界CO2压裂裂缝比清水压裂裂缝的粗糙度和迂曲度更大、裂缝缝长更长,但缝宽小,裂缝的有效性不足;超临界CO2压裂可使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剪切错位,也可进入微裂缝孔隙,破坏岩石矿物胶结,导致岩石矿物脱落形成自支撑,自支撑裂缝提供了导流能力,但形成机理及维持方式还需进一步研究。该研究可为超临界CO2压裂裂缝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地质勘探
    下生上储式与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油气输导差异性
    沙子萱, 于丹, 付广
    2022, 29(2):  9-1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02
    摘要 ( )   PDF (47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不同生储盖组合的油气分布特征及规律,以下生上储式和上生下储式2个组合样式为例,在剖析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输导通道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与油源断裂油气通道特征关系对比,对2种组合样式的油源断裂运移油气特征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油气输导差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油气输导平面分布范围的差异性。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排烃区内方可向上输导油气;而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只能在烃源岩超压值大于断裂向下输导油气所需的最小超压值的区域内,方可向下输导油气。②输导油气终止处和最大距离的差异性。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向上输导油气终止处为封闭型区域性盖层处,封闭型区域性盖层底面至烃源岩顶面之间距离,为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的最大距离;而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终止处应为输导动力与阻力相等处,该处至烃源岩底面之间距离为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的最大距离。③输导油气侧向分层运移砂体层位的差异性。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输导油气侧向分层运移砂体层位是封闭性区域性盖层之下高砂地比的地层砂体;而上生下储式油源断裂向下输导油气侧向分层运移砂体层位是其向下输导油气终止处之上的所有砂体。研究成果可对不同生储盖组合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矿物组分最优化反演方法
    赖富强, 李仕超, 王敏, 刘粤蛟, 钟路路, 黄兆辉, 王海涛
    2022, 29(2):  16-2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03
    摘要 ( )   PDF (55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页岩油储层矿物组分复杂多样、矿物体积含量模型不统一、矿物组分准确定量评价困难等问题,以济阳坳陷陆相页岩油储层的岩心X衍射全岩矿物岩心分析和薄片鉴定等实验资料为基础,引入有机骨架,构建页岩油储层“双骨架”矿物组分岩石物理体积模型,在经过储层三孔隙度校正之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奇异值分解最优化反演方法计算页岩油储层有机骨架和无机骨架矿物组分体积含量。研究表明,采用最优化反演方法计算得到的矿物体积含量与X衍射测量结果相关性达到0.60以上,并在实际井中得到验证应用。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储层精细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乌北次洼铜钵庙组箕状断陷湖底扇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南金浩
    2022, 29(2):  24-3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04
    摘要 ( )   PDF (102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拉尔盆地乌北次洼为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发育的陡坡带和缓坡带对沉积、储层展布起控制作用。为落实铜钵庙组Ⅰ油组(TⅠ)上部高产砂体沉积储层特征,明确优质砂体的展布规律,根据岩石相、测井相、地震相特征及粒度分析等,对乌北次洼铜钵庙组Ⅰ油组上部砂体发育的沉积类型、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铜钵庙TⅠ上部砂体主要发育湖底扇沉积,通过开展古地貌及物源供给背景及触发机制研究,建立了乌北次洼箕状断陷富砾湖底扇、含砾富砂湖底扇2种沉积模式。铜钵庙晚期强构造运动,陡坡发育受断层活动控制的富砾湖底扇,缓坡发育断层活动和重力作用双重控制的含砾富砂湖底扇。根据现有勘探评价认为,富砾湖底扇为主要的目标区,而含砾富砂湖底扇需要进一步加强成藏认识,进行目标优选。研究成果有效推动了乌北次洼铜钵庙组有利储层的优选及井位部署,通过对2种湖底扇进一步评价优选,预计可落实500×104t储量规模。研究结果对深入铜钵庙组油气勘探及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乌石凹陷断-坡-凹耦合控制下的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其构型特征
    王玉, 张辉, 杨朝强, 漆智, 马华帅, 王猛, 陈建
    2022, 29(2):  34-4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05
    摘要 ( )   PDF (67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乌石油田群流沙港组二段油藏断裂构造复杂、薄层砂岩分布及连通性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与应用,深化了对乌石凹陷三角洲沉积模式及构型特征等认识。研究表明:研究区沉积发育受基准面变化、断裂发育、古地貌等多重因素影响,主要发育基准面调控下的断裂-坡折-凹陷耦合控制形成的三角洲沉积模式;以沉积模式为约束,识别典型沉积微相特征,明确了基准面在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过程中经历了湖相—三角洲前缘—三角洲萎缩的沉积;厘清了流二段三角洲砂体以多条水下分流河道的侧向叠置为特征,具有侧叠型、对接型和孤立型等叠置样式,最终建立适宜研究区的构型模式,明确各项环境因素对砂体展布的影响,有效指导砂体连通性分析。研究成果为乌石油田群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类似复杂断块油气田的沉积模式及内部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宋昊, 蒋有录, 侯帅, 陈杏霞
    2022, 29(2):  42-5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06
    摘要 ( )   PDF (90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分布受异常压力控制明显,研究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实测地层压力和测井资料,对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地层压力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沙河子组超压成因;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法并结合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地层古压力演化过程,以明确地层压力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下白垩统自下而上地层压力结构为常压-超压-常压,沙河子组为生烃增压成因的超压;北部洼陷带为研究区超压中心,地层压力向四周过渡为常压;地层压力演化经历了早期生烃增压、压力初次释放、晚期生烃增压、压力再次释放、压力缓慢累积等演化阶段;沙河子组烃源岩生烃过程中产生的超压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油气沿着剩余地层压力下降的方向运移,主要富集于东南缓坡带中。研究结果对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勘探开发的深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于岩石热解资料的烃源岩有机碳构成计算方法及应用
    李永会, 刘刚, 高亮, 向娟, 宋海强, 胡元伟, 王青
    2022, 29(2):  51-5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07
    摘要 ( )   PDF (40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热演化程度的提高,烃源岩中有机碳的丰度和组成持续变化。为研究有机碳组成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有机碳构成”概念,并建立了基于岩石热解参数计算烃源岩残余有效碳相对含量、残余无效碳相对含量、原始有效碳相对含量和原始无效碳相对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基于低成本的岩石热解分析,能够快速定量计算各类烃源岩的有机碳构成。将该方法应用于银额盆地中生界低成熟和古生界过成熟烃源岩的有机碳构成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应用结果表明:对于低成熟烃源岩,残余有机碳构成与原始有机碳构成相比变化不大,有效碳的占比仅有小幅度的减小,而无效碳的占比也只有小幅度的增加,表明低成熟烃源岩成烃转化率小,仅有少量有效碳转化为烃类;而过成熟烃源岩有效碳的生烃转化率极高,绝大部分残余有机碳为不可热解的“死碳”,而有效碳仅占极小的一部分。该方法实现了对烃源岩有机碳构成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提升,可为烃源岩有机碳热演化特征等研究提供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藏成藏模式及优势储层预测
    李浩
    2022, 29(2):  57-6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08
    摘要 ( )   PDF (152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天然气勘探起步较晚,古生界气藏隐蔽性较强,勘探难度较大。为探究该地区气藏成藏模式,以沉积学原理为基础,从地层分布、构造特征、沉积相、储层主控因素等方面研究了延长气田南部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延长气田相对优质储层是天然气成藏与富集的关键,储层规模决定气藏规模;优质储层发育主要受古地貌、岩石类型和后期成岩作用控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坝中,富石英质沉积体系天然气富集程度较高。该研究成果对延长气田古生界气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兴隆台潜山基岩油藏储层分类评价
    郭子南
    2022, 29(2):  64-7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09
    摘要 ( )   PDF (53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岩油藏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裂缝发育段预测的准确程度决定了基岩油藏勘探开发的效果。针对基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主控因素多,导致储层预测难度大等问题,以辽河油田兴隆台潜山为例,综合分析钻井、录井、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识别裂缝发育段地质、地震、产能特征。结果表明,潜山内幕储层可划分为3类:酸性侵入岩、混合花岗岩为潜山内幕最优势岩性,混合片麻岩、中性侵入岩次之,片麻岩最差,基性侵入岩、角闪岩为非储层。酸性侵入岩、混合花岗岩的裂缝最为发育,且具有一定成层性,在裂缝识别基础上,准确刻画有利储层三维展布形态,有效提高了开发井储层钻遇率和投产效果。该研究结果可为国内外同类型油藏开发提供重要借鉴。
    油藏工程
    顶水水侵对SAGD开采效率的影响及顶水下窜速率预测
    蒋琪, 王中元, 宫宇宁, 郑爱萍, 孙洪安, 刘佳丽, 何杰, 黄思源
    2022, 29(2):  72-7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10
    摘要 ( )   PDF (41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辽河油田杜84块馆陶组油层SAGD开发存在顶水下窜风险,通过数值模拟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顶水下窜对SAGD开发效果的影响,揭示了汽腔与顶水层沟通后汽腔发育程度、累计产油量、油汽比和汽腔压力的变化规律。在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油藏中多相流体渗流和传热原理,建立了预测顶水下窜速率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汽腔与顶水层沟通后,SAGD的累计产油量和油汽比将大幅下降,且顶水层压力越高,对SAGD生产效果的影响程度越大;在汽腔与顶水层之间维持一定的隔离段厚度是降低顶水对SAGD后期影响的最有效手段,在目前操作条件下,建议汽腔与顶水层之间的最小隔离段厚度为20 m。该研究为制订顶水稠油油藏SAGD操作技术界限提供了理论依据。
    考虑修正BET吸附的异常高压页岩气藏物质平衡计算方法
    张城玮, 程时清, 周文, 张腾, 蒋柯, 祝朗, 徐浩
    2022, 29(2):  77-82.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11
    摘要 ( )   PDF (32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物质平衡方程中,通常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表征吸附气量,但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的使用条件并不适合异常高压页岩气藏。鉴于此,针对异常高压页岩气藏的单井控制储量计算的问题,基于物质平衡方程的基本原理,考虑页岩气的多层吸附、超临界吸附、异常高压三重影响,引入修正BET吸附模型,表征页岩气的吸附特性,建立考虑修正BET吸附因素的异常高压页岩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区块单井分析中,应用实例表明:文中建立模型的直线相关系数更高,不仅能计算气井的控制储量,也能计算泄气范围内的自由气含量以及吸附气含量。根据该方程计算的结果与实际储层的地质条件结合,文中模型所考虑的建立条件与实际储层的情况更为接近,研究成果对异常高压页岩气藏的生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页岩储层CO2驱沥青质沉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挺, 史海东, 郑建军, 钟小刚, Watheq J, Al-Mudhafar
    2022, 29(2):  83-9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12
    摘要 ( )   PDF (51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CO2在页岩储层纳米孔隙中的流动机理及其对沥青质沉淀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高温高压过滤容器和复合纳米滤膜,进行纳米滤膜过滤实验,模拟了单(多)层岩石切片作用下的CO2驱替过程,开展储层参数和注入参数对CO2驱替效果及沥青质沉淀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O2驱会引发沥青质沉淀,导致剩余油中的沥青质含量远大于产出油中的沥青质含量;产出油中沥青质含量随CO2注入压力和滤膜孔径的增加而增大,但随温度、闷井时间、滤膜厚度和非均质性的增加而降低;剩余油中的沥青质含量变化则与产出油沥青质含量相反;储层参数和注入参数对沥青质沉淀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滤膜厚度(40.63%)、注入压力(20.74%)、非均质性(16.84%)、温度(10.86%)、滤膜孔径(7.37%)、闷井时间(3.56%)。研究成果可为CO2驱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致密油藏水平井注水吞吐效果评价方法
    邸士莹, 程时清, 代力, 李旺东, 缪立南, 刘琦
    2022, 29(2):  91-9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13
    摘要 ( )   PDF (444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致密油藏注水吞吐效果变差的问题,运用油藏工程方法,综合考虑了地质特征、压裂工艺及注水吞吐制度,基于压裂液返排率和压裂增产倍数,定量表征致密储层天然裂缝与压裂裂缝形成的复杂缝网发育程度,得到了缝网发育系数计算方法。采用九标度法,建立评价指标权重集,进行模糊计算与类型识别。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三塘湖盆地M区块注水吞吐效果评价,建立10项评价指标,将每项评价指标取值分为3类,确定了每类指标的取值界限。结果表明,I类井比例达到45.1%,与实际产量对比,准确率达86.21%。该研究可为致密油藏注水吞吐提供参考。
    辽河油田超稠油蒸汽驱技术界限研究与应用
    赵洪岩, 葛明曦, 张鸿
    2022, 29(2):  98-10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14
    摘要 ( )   PDF (376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稠油的黏度超过了蒸汽驱黏度界限,通常被认为不适合蒸汽驱开发,实际上超稠油蒸汽驱存在启动温度,当油藏温度超过启动温度后,蒸汽驱可以实施。针对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蒸汽驱技术界限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手段,建立了蒸汽驱启动温度模型,并利用经济效益法建立了不同油价下经济极限产油量预测公式。研究表明:曙一区超稠油蒸汽驱的启动温度为80~100 ℃;在2 248 元/t油价下,最低产油量界限为2.5×104t,油层厚度下限为14~18 m。以先导试验为基础,确定了单井最大产液量和最低注汽量的界限,优化设计蒸汽驱采用井距为70 m的反九点井网。目前已在曙一区兴Ⅱ—Ⅴ油层组优化部署了436个蒸汽驱井组,预测转驱后采收率为62.1%。该研究对同类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高含硫气藏单质硫溶解度测试方法及预测模型
    吴亚军, 王宁, 张广东, 张明迪, 莫超平
    2022, 29(2):  104-10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15
    摘要 ( )   PDF (38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高含硫气藏单质硫溶解度测量准确度低的问题,基于溶剂溶解原理,建立高含硫气藏单质硫溶解度测试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实现了某气藏含硫气样中的单质硫溶解度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高含硫气藏地层温度为40.0~98.9 ℃,地层压力为15.0~49.8 MPa,其单质硫标准状况下的溶解度为0.001~0.968 g/m3;单质硫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呈正相关性,随温度、压力升高而增大;基于Chrastil半经验模型,建立了计算单质硫溶解度新模型,经多种模型对比结果可知,新模型较以往预测模型精度更高,平均误差为1.79%。该研究成果对含硫气藏的相态及硫沉积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方法。
    基于应力敏感与基质收缩效应的低渗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
    万晓龙, 王思仪, 郭西峰, 兰正凯
    2022, 29(2):  110-11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16
    摘要 ( )   PDF (44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藏开发往往仅考虑应力敏感效应而忽略基质孔隙收缩效应的影响,导致储层渗流能力和产能评价结果误差较大。针对上述问题,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和基质收缩双重效应影响的数学模型,结合基于分形理论的渗透率演化模型,探讨其在安塞油田预测生产动态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低于5 MPa的有效应力下,若忽视基质收缩效应会低估储层渗透率,影响开发方案的后期调整;文中建立的理论模型与实际生产数据匹配性达到92%,说明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研究区油井生产动态。研究成果对长庆油田类似低渗透油藏开发后期挖潜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元复合驱吸附滞留规律
    付青春
    2022, 29(2):  115-12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17
    摘要 ( )   PDF (51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现场实施过程工艺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北二区东部油层储层物性参数,通过填砂模型室内驱替实验,研究三元复合驱过程中各组分质量浓度、剪切降黏和界面张力变化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三元复合驱动态条件下各组分的吸附滞留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的各类组分质量浓度均随运移距离的增加而降低,随注入量的增加而升高;运移20%距离时溶液黏度损失约60%;驱替前缘油水界面张力值高于10-2mN/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溶液各组分吸附滞留主要集中在近井地带,在运移20%距离时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的损失量分别为80%、25%和14%;储层渗透率越低,吸附滞留损失越严重。该研究可为指导大庆油田北二区三元复合驱开发技术调整提供数据依据和理论指导。
    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稳态产能评价方法
    刘荣和, 张文彪, 冷有恒
    2022, 29(2):  122-12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18
    摘要 ( )   PDF (36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常规气藏产能方程难以准确评价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产能的问题,利用Kazemi模型简化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渗流模型,根据气体在裂缝与基质层中的不同流动状态,将双重介质复杂渗流分解为基质层线性渗流与水平裂缝径向渗流,建立了综合考虑裂缝渗透率、裂缝开度、裂缝条数及窜流系数的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稳态产能方程,开展气井产能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气井无阻流量随着裂缝渗透率、开度及条数的增加而增大,且两者呈正向线性关系;随着窜流系数不断增加,气井无阻流量也不断增大,当窜流系数大于5×10-9时,气井无阻流量基本无变化。该研究为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稳态产能预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基于改进毛管压力曲线的非均质储层分级评价与应用
    李新文, 吴华
    2022, 29(2):  128-13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19
    摘要 ( )   PDF (48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强非均质性储层精细开发的难题,以江汉盆地潜江组油藏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参数与岩心基础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储层量化指标分级评价体系,并将油层有效厚度与测井曲线有机结合,建立了毛管压力曲线簇归一化新方法。结果表明:基于改进毛管压力曲线的储层量化指标分级评价体系主要包含渗透率、起点压力、转折压力、中值压力和分类储层占比5种量化指标;潜江组油藏细分为Ⅰ、Ⅱ、Ⅲ、Ⅳ、Ⅴ、Ⅵ共6类储层,Ⅰ、Ⅱ类储层为渗流能力最优储集层,占整个潜江组油藏41.17%,Ⅲ、Ⅳ类储层主要为中低渗储层,占比超过50.00%,Ⅴ、Ⅵ类储层属于特(超)低渗储层,占比仅为7.77%。基于有效厚度的毛管压力曲线簇归一化方法计算简单,相对误差较小,可为储层分类评价后储层特征参数表征及对比提供途径。
    稠油火驱过渡金属钴盐催化氧化实验
    韩晓强, 李枭, 彭小强, 汝灿东, 张继周, 史浩, 李忠权
    2022, 29(2):  135-14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20
    摘要 ( )   PDF (38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新疆红浅火驱工业化试验区稠油二次点火难的问题,开展过渡金属盐催化氧化稠油实验研究,评价过渡金属盐促进重质油火驱前缘稳定推进的效果。利用一维燃烧管开展火驱物理模拟实验,分析钴盐对稠油火驱前缘峰值温度和前缘推进的影响;采用同步热分析仪(TG-DTA)测定稠油氧化反应过程,建立稠油催化氧化动力学方程,计算稠油燃烧过程中低温氧化、燃料沉积和高温氧化3个阶段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结果表明,添加硝酸钴后,稠油低温氧化活化能降低32%,燃料沉积阶段的活化能减少31%,提前进入高温氧化阶段,稠油燃烧的峰值温度降低50 ℃;火驱前缘峰值温度差值缩小90 ℃,实现火驱前缘稳定推进。研究结果可为火驱采油二次点火工艺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钻采工程
    水平井精细分段深度酸化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苗娟, 何旭晟, 王栋, 陈泓沅, 肖振华
    2022, 29(2):  141-14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21
    摘要 ( )   PDF (67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气藏储层具有超深、高温、低孔低渗且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征,为储层改造带来新挑战,当前的改造工艺需进一步优化。通过室内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储层可压裂改造性进行量化评价,优选酸液体系和酸化压裂工艺,优化注酸排量和注酸强度等参数,形成了水平井精细分段深度酸化压裂工艺,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在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碳酸盐岩气藏应用32口井,取得了良好效果,平均单井测试日产气量为79.8×104m3/d,其中,测试日产气量达到百万立方米的气井为10口。该技术体系取得了明显的压裂效果,可为低孔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盐间页岩油体积压裂技术研究与实践
    刘红磊, 徐胜强, 朱碧蔚, 周林波, 黄亚杰, 李保林
    2022, 29(2):  149-15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22
    摘要 ( )   PDF (55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间页岩油储层存在上下盐岩蠕变特征不清,压裂过程中易受上下塑性盐岩干扰;储层岩性组分多、敏感性复杂、孔隙连通性差,储层中可溶盐的溶解规律不清楚等特点。储层特点对体积压裂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为寻求盐间页岩油高效开发手段,在潜江凹陷古近系盐间页岩油油藏的BYY1HF井试验采用CO2增能复合压裂、耐酸压裂液加砂技术、密切割强加砂压裂技术和投球暂堵技术。CO2增能复合压裂技术具有增加返排能力、改善基质孔渗性、穿透性强、返排率高的优势;耐酸压裂液体系在酸性环境(pH值为2~6)下性能稳定,携砂能力强,对储层伤害低;密切割强加砂压裂技术能克服“簇集效应”,促进各簇裂缝均匀开启及延伸,提高体积压裂效果。施工效果表明,该技术体系具有增强返排能力、改善储层孔渗性、提高岩石起裂能力及裂缝复杂度等优势,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质供油能力。该压裂技术试验对盐间页岩油大规模压裂改造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致密砂岩裂缝性气藏缝网压裂裂缝复杂程度评价方法
    肖阳, 刘守昱, 何永志, 李志刚, 王家豪, 杨金元, 马中慧
    2022, 29(2):  157-16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23
    摘要 ( )   PDF (53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地震是评价致密砂岩裂缝性油气藏缝网压裂裂缝形态及几何尺寸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但其适用条件受限,且成本较高。为此,需要一种快速的、经济适用的方法来评价缝网压裂裂缝复杂程度。基于压裂泵停泵后的压降数据,利用视均质型、线性裂缝型、复杂裂缝型致密砂岩裂缝性储层渗流方程分析储层渗流模式,利用G函数分析储层裂缝形态,从而综合评价缝网压裂裂缝复杂程度,形成一种快速评价缝网压裂裂缝复杂程度的方法。微地震测试成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致密砂岩裂缝性气藏缝网压裂效果评估及产能预测提供技术支持。
    裂缝性礁灰岩过饱和充填控水影响因素分析
    张伟, 戴宗, 龚斌, 王亚会, 张晓林, 石欣
    2022, 29(2):  164-16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24
    摘要 ( )   PDF (36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厘清连续封隔体充填控堵水机理及充填主控因素,通过建立裂缝充填数学模型,模拟充填施工过程中天然裂缝开度、裂缝走向、导流能力、充填程度、充填量随压力的变化,分析了影响充填施工过程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油田实际,总结了见效特点及原因。研究表明:裂缝初始开度、裂缝走向是影响控水施工过程的主要地质因素;充填过程中,特别是初期的泵注压力能否达到有效充填压力门槛,对裂缝封堵效果影响明显。该研究为措施井优选和效果评价提供了借鉴,为过饱和裂缝充填控水定量研究奠定基础。
    油气集输系统法兰免动火柔性带压注胶封堵技术研究与应用
    于淼, 窦超, 张建兵, 祁鹏, 陈萍, 史涛
    2022, 29(2):  170-17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2.025
    摘要 ( )   PDF (34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兰密封失效是油气集输流程中常见的生产故障,其可导致油气集输系统非正常停产检修,经济损失巨大。为提高法兰密封失效的堵漏效率,研发了一种法兰免动火柔性带压注胶封堵技术。该技术采用柔性卡环包裹在发生泄漏的法兰外侧,建立新的密封结构,使用专业注胶工具,通过注胶孔向法兰之间的缝隙内注入密封胶体,实现带压封堵泄漏,具有安全、便捷、高效的特点,可在不改变工艺流程参数的前提下,高效快捷地解决法兰泄漏问题。实际应用证实其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