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10-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水平井分段压裂生产剖面测试技术进展与展望
刘建峰
2022, 29(5): 1-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01
摘要
(
)
PDF
(8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水平井分段压裂生产剖面测试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对分布式光纤、生产测井和示踪剂监测三大测试技术原理、适应性等进行分析对比,明确技术优势与不足,并对各项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进一步明确了水平井剖面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性能稳定、安装方便,但存储量大、无法完成定量解释;生产测井技术测试精度高,但适应性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示踪剂测井种类较多,各有利弊;剖面测试技术可从装备和数据解释方面进行深化研究。该研究可为现场的测试选择提供技术参考,也为后续的技术发展提供方向。
地质勘探
鄂尔多斯宁县-正宁地区上古生界盒
8
段天然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张国龙
2022, 29(5): 9-1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02
摘要
(
)
PDF
(21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宁县-正宁地区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盒
8
段天然气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但有效储层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其天然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尚不清楚,严重制约了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为此,通过对研究区气藏生、储、盖、圈、运等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总结其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筛选了气层敏感的测井曲线,结合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建立了研究区盒
8
段气藏有效储层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运用三维地震资料开展有效储层预测。结果表明: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广覆式分布,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为天然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气源条件;盒
8
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砂岩近南北向条带状大规模展布,岩性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次为石英砂岩,形成了天然气藏的有效储集砂体;盒
8
段优势储层与下伏有效烃源岩形成“下生上储 ”型近源成藏组合,形成大面积展布的致密砂岩岩性气藏。近源有利砂体优先成藏,气藏分布及含气丰度受有效砂体展布、储层物性及通源断层控制。通过该研究落实了区内盒
8
段有效储层分布,为该区域天然气下步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了依据。
胜北构造带致密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
刘俊田, 谢佃和, 彭亚中, 靳继坤, 孙玉峰, 李兴亮
2022, 29(5): 18-2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03
摘要
(
)
PDF
(22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胜北构造带致密油气资源潜力大,含油气层系多,已在中侏罗统及白垩系等多个层系获得工业油气流,已发现的油气藏储层致密。针对油气成藏过程中油气充注机理研究程度低的问题,运用储层流体包裹体显微测试技术,结合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烃源岩成熟史模拟结果,分析油气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开展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胜北构造带主要有2期油气成藏期,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新近纪—第四纪;水西沟群烃源岩有早晚2次生排烃,分别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新近纪,七克台组湖相泥岩生排烃期以新近纪为主;油气成藏受油源断裂、砂体连通性和断层封闭性控制。胜北洼陷东北区烃源岩发育,地层超压,深大断裂发育,不同层位砂岩储层叠置展布,是油气勘探有利区域。研究成果对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致密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大民屯凹陷沙四段湖相页岩油地震预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陈昌
2022, 29(5): 28-3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04
摘要
(
)
PDF
(28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民屯凹陷沙四段湖相页岩油地层岩性复杂、有效厚度薄、储层变化快,利用常规的叠后地震方法预测“甜点”的精度较低,制约了页岩油资源的经济有效动用。针对研究区页岩油地质特征,以提高“甜点”预测精度为导向,探索形成了地震资料优化处理、叠前弹性参数联合反演、有效裂缝预测等多项关键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方面,形成了以“全程Q补偿”为核心的宽频保幅处理技术思路,道集质量和频带宽度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地震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在储层预测方面,综合应用叠前弹性参数联合反演技术和AVOZF反演技术,实现了岩性、脆性、
TOC
含量及有效裂缝等地质参数的高分辨率预测,明确了大民屯沙四段页岩油“甜点”分布的有利区,落实Ⅰ类、Ⅱ类“甜点”面积约为143 km
2
。现场实践结果表明,新钻的水平井地质评价结果与储层预测吻合程度高,储层的钻遇率达66.4%。研究结果为大民屯凹陷页岩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碳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武瑾, 李玮, 刘鑫, 徐浩, 邓乃尔, 任梓赫, 刘桂莹
2022, 29(5): 36-4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05
摘要
(
)
PDF
(176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四川盆地页岩气碳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采用气相测谱等分析手段,对涪陵、长宁、彭水、威远地区页岩气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气成分以甲烷为主,含量为96.10%~99.40%,乙烷、丙烷等含量低;非烃气体中以N
2
与CO
2
为主;含有微量氦气,含量为0.01%~0.03%,CO
2
的碳同位素含量为-12.5‰~8.9‰,表明CO
2
的来源包含有机成因与无机成因。目前四川盆地页岩气田均发现碳同位素倒转排序(
δ
13
C
3
<
δ
13
C
2
<
δ
13
C
1
),其机理主要为不同来源的烃类气体混合、气体与矿物反应、烷烃的解吸/扩散过程的分馏作用。页岩气碳同位素倒转程度与页岩层系的封闭性密切相关,因为页岩层系的自封闭性直接影响气体排烃及天然气扩散程度。此外,页岩气产量与倒转程度有良好正相关性,表明页岩气碳同位素特征对页岩气产量预测、保存条件与富集规律评价有重要指示作用。研究结果对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深入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八道湾组低饱和度油藏成因分析
杨朝洪, 司马立强, 王亮, 王刚
2022, 29(5): 42-4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06
摘要
(
)
PDF
(17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八道湾组油藏前期成因研究缺乏储层物性、隔夹层对含油饱和度低的影响,从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及非均质隔夹层等方面开展了油藏低饱和度成因分析,剖析了构造幅度对油水分异、储层物性对油水同产区厚度、隔夹层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孔隙结构差造成储层油水分异不明显、油水置换不完全是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主要原因;②储层低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物性特征导致油水同产厚度较大是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次要原因;③由于八道湾组并没有形成区域性的、连续的隔夹层,因此,隔夹层对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将为八道湾组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加快探勘开发进程。
辽河西部凹陷牛心坨地区沙四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周晓龙
2022, 29(5): 49-5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07
摘要
(
)
PDF
(296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西部凹陷牛心坨地区沙四段发育大规模砾岩体,受沉积环境影响,不同相带储集性能差异大,制约着该区砾岩油藏深入勘探。为此,综合运用岩心、薄片鉴定、物性测试以及测录井等分析手段,对牛心坨地区沙河街组碎屑岩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牛心坨地区沙四段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层孔隙主要由原生孔、次生溶蚀孔和裂缝构成,整体表现为中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的物性在横向上受沉积作用的控制,纵向上受埋藏深度的控制。综合分析认为,沉积作用、埋深和断裂是研究区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扇三角洲前缘为有利储集相带,是下步勘探的重点区域。研究结果对牛心坨地区及同类凹陷的深入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玛东地区二叠系火山岩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
连志刚, 常智勇, 李路路, 赖继锋, 彭龙, 刘锐
2022, 29(5): 57-6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08
摘要
(
)
PDF
(67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玛东地区二叠系构造不明确且目的层系油气有利成藏区不清等问题,采用地质综合评价方法及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深化对玛东地区二叠系佳木河组—夏子街组构造、沉积及成藏等方面的研究,明确玛东地区二叠系火山岩体油藏地质特征,优选出玛东地区二叠系油藏有利评价目标并开展井位部署。研究结果表明:玛东地区MD1井区发育低凸背景下的规模火山岩异常体结构,纵向有利含油层系为二叠系佳木河组,火山岩异常体特征清晰、成藏条件有利,建议在MD1井区部署评价井MD103井,亟待利用该井部署钻探取得玛东地区二叠系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对打开玛东地区深层火山岩异常体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开鲁盆地陆东凹陷碎屑岩成藏规律
张瑞雪
2022, 29(5): 66-7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09
摘要
(
)
PDF
(13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开鲁盆地陆东凹陷碎屑岩储层油藏富集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沉积演化、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研究,探讨了碎屑岩成藏规律。结果表明:断陷盆地的不均衡发育,使得油气大多聚集于临近生烃洼陷有利相带内;陆东凹陷碎屑岩储层平均孔隙半径为4.57~9.56 μm,平均喉道半径为3.02~8.33 μm,整体渗流能力不佳,油气难以长距离运移,具有近源性和准连续性。在碎屑岩沉积、成储、成藏研究基础上,建立了陆东凹陷油气成藏模式。该研究成果为陆东凹陷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同类油藏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松辽盆地北部页岩储层地质评价及关键技术研究
张冰
2022, 29(5): 72-7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10
摘要
(
)
PDF
(122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松辽盆地北部页岩油的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目前缺乏对松辽盆地北部页岩储层的成藏地质条件及油气藏特征的分析和总结。为此,通过对国内外页岩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进行调研, 综合页岩储层地质和工程资料开展了埋深、厚度、储层条件等6个参数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页岩油气藏有利区应为富含有机质的高压页岩油气藏,此类页岩油气藏具有构造稳定、地层压力系数大、优质页岩厚度大等特征。同时调研了地质条件对于页岩油气藏开发的影响,认为热演化程度、脆性、埋深等对于页岩油气的保存有利,钻井和选区时应尽量在裂缝发育区,以便于进行储层改造;同时页岩油气藏在层序地层、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生产特征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在开发方面系统研究页岩油气藏在钻完井、压裂改造、产量生产优化等油气藏开发新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对松辽盆地的页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和规模建产提供一定的借鉴,也为后期的松辽盆地页岩油气选区及井位部署提供参考依据。
油藏工程
深层高压碳酸盐岩气藏孔隙结构特征及衰竭开发规律
陈建勋
2022, 29(5): 80-8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11
摘要
(
)
PDF
(25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孔隙结构复杂,产能差异大,气藏高效开发和长期稳产面临挑战,急需开展地层条件下衰竭开发规律的针对性研究。为此,采用二级CT扫描技术精细描述了气藏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通过岩心实验研究地层条件下孔隙结构和束缚水对衰竭开发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孔洞和裂缝的发育与分布不均是该类气藏非均质性强、产能差异大的主要原因;产气量主要受孔隙度的控制,阶段采出程度与渗透率接近对数关系;当井底压力为15 MPa时,孔隙型、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的平均阶段采出程度分别为47.43%、48.21%、59.90%、62.14%;裂缝-孔洞型储层的储量、产气量、阶段采出程度均相对较高;孔洞型储层的储量高、产气速度低,“高孔低产”特征明显;裂缝-孔隙型储层的储量低、产气速度快,稳产周期短;孔隙型储层的储量和产气速度均比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深层高压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数值模拟的重力火驱特征分析与调控
于雪峰
2022, 29(5): 88-9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12
摘要
(
)
PDF
(17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力火驱是中深厚层稠油油藏注蒸汽后重要的接替手段,为明确其波及特征及调控技术,基于辽河油田重力火驱区块相关数据建立了重力火驱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重力火驱的区带特征、产量变化规律和生产控制条件。研究表明:重力火驱水平井产油主要是由于垂向上流度变大而导致垂向流动;重力火驱的生产动态可以划分为建立腔体连通、横向展布见效、稳定燃烧泄油和突破递减4个典型阶段;按照椭球模型公式可以计算出最低注气速度,2倍理论计算注气量进行生产设计时效果较好;设置一定回压可有效抑制气窜,实现火线均衡扩展,最佳的排注比为1。研究结果为指导重力火驱矿场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大宁-吉县区块深层煤岩多尺度孔缝结构特征
杨秀春, 宋柏荣, 陈国辉, 何睿, 赵浩阳, 杨潇
2022, 29(5): 94-10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13
摘要
(
)
PDF
(20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单一技术手段难以定量表征大宁-吉县区块深层煤岩储层复杂的多尺度孔缝结构问题,基于全直径CT扫描、微米CT扫描、FIB-SEM电镜扫描、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多种实验方法,利用多尺度的数字岩心技术对煤岩样品进行扫描及分析。结果表明:大宁-吉县区块深层煤岩发育多尺度孔缝系统,纳米尺度以气孔和组织孔发育为主,微米尺度以微裂缝和矿物溶孔发育为主,毫米尺度发育有高角度裂缝和割理组合;全直径CT扫描技术可有效识别毫米级的裂缝、割理及溶孔;建立了D20井煤岩段岩心孔-缝模型,计算得到裂缝孔隙度为1.55%,裂缝密度为22.5条/m,裂缝平均开度为1.1 mm;微米孔隙平均半径为2.99~4.15 μm,微米喉道平均半径为1.16~1.80 μm;微裂缝平均开度为3.75~4.84 μm;纳米孔隙平均半径为51.21~80.65 nm,纳米喉道平均半径为19.44~32.06 nm;通过微、纳米孔隙数据拼接,获得多尺度分布特征,小孔数量最多,平均表面积占比为63.68%,大孔(大于103 nm)数量少但贡献了大量的孔隙体积。研究成果可为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基于油井早期产量递减分析的地层参数反演方法
孙兆乐, 程林松, 贾品, 金子一, 张向阳
2022, 29(5): 101-10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14
摘要
(
)
PDF
(15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井投产初期受生产制度影响导致产量不稳定,常规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并不适用。针对该问题,采用杜哈美原理将油井变产量压力解转化为定产压力解的形式,通过引入物质平衡时间及规整化产量,得到适用于油井早期变产量生产的数据分析方法,并运用数学模型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拟合,从而获得储层参数的反演。以大庆油田P1-2井为例,利用日产油及井底流压生产数据,进行单井生产动态定量分析,绘制了规整化产量-物质平衡时间的双对数曲线图版,定量反演解释地层真实物性参数。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分析变产量生产数据后,曲线表现出常规递减图版不稳定流和边界流明显分段的特征。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平均误差小于10%,准确性较高。该研究可为油井早期产能分析提供理论指导。
W油田C
6
低渗透油藏水驱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
邵晓岩, 杨学武, 孟令为, 岳文成, 莫磊, 蔡涛, 刘安
2022, 29(5): 107-112.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15
摘要
(
)
PDF
(29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W油田C
6
低渗透油藏水驱前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不明确的问题,通过X衍射、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实验、相渗实验以及真实砂岩微观渗流实验等方法,研究了油藏注水前后储层岩性、物性及渗流特征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储层特征变化的机理及影响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水驱后,黏土矿物总量整体呈减少趋势,方解石含量增加,在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含量减小,绿泥石含量稍有增加;岩样长期水驱前后,物性好的岩样孔喉中值半径变大,渗透率增大,非均质性变弱;物性较差的岩样孔喉中值半径变小,渗透率降低,非均质性变强;水驱后的相渗曲线整体向左偏移,岩石的亲水性减弱,残余油饱和度增大,见水时间更早,含水上升更快;注入水长期冲刷对储层造成一定伤害,水驱油的驱替效果变差。研究成果为低渗透油藏的描述、开发效果评价及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依据。
膏盐岩含量对成熟阶段页岩生烃影响的模拟实验
孟庆强, 李京洲, 刘文汇, FuQi, 王晓锋, 王杰
2022, 29(5): 113-11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16
摘要
(
)
PDF
(12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海相和陆相盆地烃源岩层系中均发育厚度不等的膏盐岩层,为探究膏盐岩含量变化对烃源岩生烃过程及产物特征的影响规律,以美国二叠盆地Eagle Ford组页岩为烃源岩,通过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天然膏盐岩开展生烃模拟实验,分析滞留于固态反应物中液态产物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膏盐岩质量分数的增加,海相烃源岩滞留烃产率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U型曲线特征,且膏盐岩含量与饱和烃的相对含量呈线性关系,膏盐岩可显著改善原油品质;膏盐岩含量与Pr/Ph、U/R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值正相关,参数应用时需充分考虑膏盐岩含量的影响。研究成果对精确评价页岩油储量潜力、明确页岩油品质变化主控因素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海上薄互层砂岩油藏层间干扰规律及调整对策
孙鹏霄
2022, 29(5): 119-12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17
摘要
(
)
PDF
(16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薄互层砂岩油藏储层复杂,层间干扰主控因素多样,层间干扰规律难以预测,严重影响了油田整体开发效果。针对该问题,基于薄互层砂岩油藏层间干扰作用机理,通过油藏工程方法,明确了薄互层砂岩油藏层间干扰主控因素;结合实际油田生产动态分析,量化评价了小层动静态流动能力,建立小层物性、流体性质、注采受效程度及水淹程度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层间干扰全寿命定量预测图版,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层系调整对策。研究表明:薄互层砂岩油藏不同流动能力差异下层间干扰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需综合考虑动静态因素的影响;流动能力差异系数7.0以内的小层初期层间干扰相对较弱,可划分同一层系开发,中高含水期后强水淹小层将显著加剧层间干扰作用。该研究对指导薄互层砂岩油藏层系划分及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二氧化碳混相压裂吞吐实验
吴俊峰, 刘宝忠, 刘道杰, 王长权, 李迎辉, 刘国华
2022, 29(5): 126-13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18
摘要
(
)
PDF
(15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南堡凹陷高5断块V油组常规水力压裂开发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开展PVT和岩心混相吞吐实验,明确CO
2
混相压裂吞吐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并利用矿场试验进一步验证技术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地层压力(33.00 MPa)下,CO
2
与原油可实现混相,且注入摩尔分数为60%的CO
2
后原油体积膨胀41.01%,黏度降低33.08%,密度增加7.28%,表明CO
2
对原油具有较好的增溶、膨胀、降黏作用;CO
2
混相压裂吞吐采出程度可达到60%以上。试验井CO
2
混相压裂吞吐后稳定生产26个月,累计增油2 200 t,原油重质组分得到了有效动用。该研究为低渗及致密油藏效益开发提供了有效技术途径。
高压含蜡凝析气析蜡点实验测试方法及应用
谢泱, 刘建仪, 汪春浦
2022, 29(5): 132-13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19
摘要
(
)
PDF
(25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高压含蜡凝析气在气相状态下析蜡点测试准确率低的问题,在优选黏温曲线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偏光显微镜法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基于偏光显微镜法的高压可视化流体相变观测装置,对不同压力下含蜡凝析气井流物与含气油的析蜡点规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偏光显微镜法测得的析蜡点较黏温曲线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更准确;新研制的高压可视化流体相变观测装置可准确测试含蜡凝析气井流物与含气油的析蜡点;含蜡凝析气井流物的析蜡点随压力增加,先降低再升高,经过露点后又降低,且析蜡线将井流物析蜡相图分为单一气相、气-液两相、气-固两相以及气-液-固三相4个部分;含气油的析蜡点随压力增加先降低,当压力增加至饱和压力后析蜡点开始呈线性上升趋势。该研究结果为高压含蜡凝析气析蜡点准确测试提供了新方法。
钻采工程
连续油管分簇射孔管柱通过能力分析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柳军, 杜智刚, 牟少敏, 王睦围, 张敏, 殷腾, 俞海, 曹大勇
2022, 29(5): 139-14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20
摘要
(
)
PDF
(31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连续油管输送分簇射孔管柱存在下井遇卡的问题,考虑井眼轨迹、井筒约束、工具串变径结构、工具变形及连续油管屈曲效应等作用的影响,采用微元法建立连续油管输送分簇射孔管柱通过能力分析模型,分析连续油管输送1桥塞+2簇射孔枪管柱在井筒中的通过能力。研究表明:作业工具串下入过程不会遇卡,连续油管输送分簇射孔管柱能够下至预定井深3 850 m;直井段越长、水平段越短的井眼轨迹越有利于管柱的下入;射孔分簇数量越少、射孔枪规格越小、连续油管规格越大的管柱通过性更好。该分析方法可为现场连续油管射孔管柱作业参数优选和操作提供技术支持。
投球式多功能抽油泵研制与应用
吴非
2022, 29(5): 149-15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21
摘要
(
)
PDF
(32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生产井在冲砂、堵水、蒸汽吞吐等措施作业中需多次起下管柱,存在措施成本高、生产时率低的问题。为此,结合现场实际需要,研制了投球式多功能抽油泵。在常规管式抽油泵的基础上,研制了开放式固定凡尔总成,对滑块套、支撑弹簧、固定凡尔座等核心部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形成了3种规格的投球式多功能抽油泵。投球前带泵管实施油井相应措施,措施后投入固定凡尔球,下抽油杆及活塞即可直接转抽生产,省略了起管柱再次下泵这一作业环节,满足了油井注汽、冲砂、堵水等工艺一次管柱完成的现场需求。该工艺累计应用29井次,成功率为100%。投球式多功能抽油泵可有效简化作业施工工序,降低作业成本,提高油井生产时率,可为稠油油井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页岩气体积改造人工缝网优化设计
蒋海, 肖阳, 王栋, 刘子平, 王家豪, 赵地, 邹龙庆
2022, 29(5): 154-16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22
摘要
(
)
PDF
(47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威远页岩气区块储层致密,天然裂缝局部发育,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常规的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无法满足产能需求。针对该问题,以威AH1平台为例,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思路,综合地质属性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建立了威AH1平台的一体化压裂模型。利用模型对压裂排量、压裂液量、砂比、分簇数量、支撑剂配比与注入方式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压裂施工最优化参数。该研究结果在威AH1平台应用了8口井,与压裂前相比,日产气量提高了30%。该研究可为威远地区页岩气一体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低压漏失井自吸式连续冲砂技术配套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管恩东
2022, 29(5): 161-16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23
摘要
(
)
PDF
(146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田开发中后期,地层亏空严重,油层出砂加剧,常规的冲砂工艺或利用暂堵剂冲砂均无法建立有效的循环,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低压漏失井自吸式连续冲砂工艺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技术之一,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工序繁琐、冲砂液漏失量大、砂堵等问题。为此,研制了双级整体管柱和强制循环阀等配套工具,改进和完善了低压漏失井自吸式连续冲砂技术。该技术已经应用300井次,恢复油井产能达5 000 t,应用效果良好。该技术可为由于地层亏空出现出砂现象的油井复产提供技术支持。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敏感性评价与酸化增产液研制
张金发, 李亭, 吴警宇, 管英柱, 徐摩, 但植华, 周明秀
2022, 29(5): 166-17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5.024
摘要
(
)
PDF
(27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酸化是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重要增产措施,若酸液体系使用不当,会对储层造成敏感性伤害。为此,以吐哈盆地鄯善油田三间房组砂岩储层为例,通过XRD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及现场资料整理等方法,研究储层敏感性特征及损害机理,并研发一种酸化增产液,该酸化增产液可与土酸组合使用,提高酸化效果。研究表明:三间房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黏土矿物以高岭石和蒙脱石为主,属于高黏土矿物储层;储层物性整体表现为低孔特低渗特征,原油为轻质原油,油藏为正常地层压力的未饱和油藏;储层具有中等偏弱速敏、碱敏、水敏、盐敏以及弱酸敏特性;增产液与土酸组合酸液体系可溶蚀大孔隙、微孔隙等多种尺度孔隙后形成孔隙网络系统,可使目标储层岩心渗透率最大提高至原有渗透率的2.68倍。现场应用效果显著,与酸化前相比,平均单井日产油量增加1.29 t/d。研究成果可为特低渗砂岩油藏酸化增产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