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1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火山岩储层形成机制研究综述
黄亮 彭军 周康 陈远建,柳军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4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开发的突破性进展,火山岩储层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在调研了国内外火山岩储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成因、储集空间的演化特征以及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火山岩储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包括岩性岩相、喷发环境,外因包括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内因奠定了储层形成与分布的基础和储集空间的发育程度;外因对储层的储渗性能有明显改造。最后指出了火山岩油气储层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注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
高慧梅 何应付 周锡生
2009, 16(1):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了国内外CO 驱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首先对世界注CO2采油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注CO,驱油适用油藏参数范围较宽,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大,以逐年增长的态势和显著的成效成为未来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技术之一。进一步分析了CO,的驱油机理、筛选标准和开发设计技术研究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发展的近混相驱替理论、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及注CO,驱的井网类型和注入方式。最后结合目前CO 采油存在的腐蚀和波及体积较小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地质勘探
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钟建华 王宏翊 王金华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肇州油田扶余油层储层发育差,低孔、低渗、低丰度。以钻井、测井、岩心、化验分析、试油、试采等资料为基础,通过油层划分和对比,对研究区沉积模式及沉积相类型进行了总结,对扶余油层岩性特征、储层物性、展布特征、沉积特征及含油气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价,基本确定了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沉积特征,为油藏开发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地质资料。
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格架研究
冯 磊 姜在兴 田继军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滨浅湖滩坝砂体沉积特征,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在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震层序、声波时差和测井曲线叠合等方法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建立了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格架,将沙四上亚段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层序内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发育情况,细分为7个准层序组。
大民屯凹陷西侧中南段沙四段储层特征研究
吕文起 张宏艳 郑玉龙 邵 珊 宋丽丽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地质相结合,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储层反演技术和储层地质评价技术,对大民屯凹陷西侧中南段古近系沙四段低渗透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储层的产状、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微观特征等。分析认为该套储层为中孔低渗透、低孔超低渗透储层,针对微裂缝的存在,并结合油层改造措施,使这套储层仍具有较大的勘探和开发价值。研究内容对指导该区的下一步勘探以及同类储层的含油气评价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见天坝海绵礁层序地层分析与储层评价
刘富艳 王延奇 王 书 宋海敬 许文强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3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西利川见天坝晚二叠世生物礁位于利川复向斜构造带镶边型台地陡斜边缘,濒临鄂西海槽,属于台地边缘礁,该礁体大型柱状海绵丰富,构成生物礁生物骨架,并在不同水体深度发育不同礁石类型。将见天坝长兴组地层划分为P—Sql和P—Sq2 2个三级层序,礁体主要在P— Sql高位体系域发育。P—Sql高位体系域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对应可划分出个4准层序组。
中拐地区T2 k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刘爱华 张尚锋 陈 轩 王雅宁 熊冉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3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克拉玛依上亚组(T2k:)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根据微相相序叠加样式与界面特征,共识别出1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的基础上,共识别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详细分析了各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发育的特征。依据等时地层对比法则对研究区中期基准面旋回进行连井对比,建立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下对砂体进行对比,提高了砂体对比的精度,并通过分析确定层序格架内的砂体发育特征与基准面旋回存在密切联系。
帕雷托模型的组合优化算法及其应用
单俊峰 鲁 港 高险峰 李玉金 王占忠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规模序列法是油气资源评价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但目前标准算法以最小标准差为原则选择k值的做法容易导致不合理的预测结果。将根据实际储量数据确定帕雷托模型参数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组合优化问题,首次提出k一线图概念和确定k值的122法则。大量测试结果表明,122法则结合k一线图所确定的k值更加合理,可提高预测精度。
西藏措勤盆地中生代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黄亚男 张树林 沈 雷 周亚龙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措勤盆地沉积巨厚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具备形成油气的物质基础,是重要的海相油气勘探区域。以实测地层剖面统计为基础,对中上侏罗统接奴群,下白垩统则弄群、多尼组、耶山组、捷嘎组及上白垩统竞柱山组作为盖层的宏观及微观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地壳抬升、断裂活动、高原隆升与中生代油气保存的关系,初步认为伴随高原隆升构造运动对盆地油气保存的不利因素占主导地位。
通南巴构造带裂缝成因研究
樊靖宇 秦启荣 苏培东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是近年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以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12观察及测井解释结果为基础,分析了通南巴构造带裂缝类型、裂缝发育特征及裂缝的分期配套关系,结合通南巴构造带的主要构造形成期次以及相对应的应力场特征,研究了裂缝发育与构造运动期次以及构造应力场的关系,从而阐明通南巴构造带裂缝发育成因。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稠油稠变过程及成藏特征
白振华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夏地区稠油分布于距油源玛湖凹陷远距离的断裂上盘中生界超覆尖灭带上,与正常原油呈弧状分布 稠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沥青质、高酸值、低蜡、较高凝固点的特征,体现了生物降解原油的基本特征。根据其物性、地球化学特征将其稠变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其中长距离通过不整合面运移遭受水洗和生物降解是导致原油稠变的主要因素。其成藏主要与不整 合和浅部正断层有关。
西部凹陷基底结构及油气成藏特征
刘 敬 刘宝鸿 钱宝娟 张海栋 陈 昌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西部凹陷基底各构造层的地质结构特点,深化基底各构造层特征研究,深入探讨基岩油气藏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创新地质认识,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通过研究,建立了变质岩、碳酸盐岩内幕成藏模式以及基底多层结构成藏模式,有效地指导了勘探实践。陈古2、兴古9等14口预探井和风险探井—— 赵古1井的成功钻探,有望在该区带形成亿吨级储量规模。
曙光-雷家地区特殊储层分布与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王光明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曙光一雷家地区特殊储层发育,紧邻陈家、盘山两大生油洼陷,是形成特殊储层油气藏的有利场所。通过对该区特殊储层的形成、分布、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研究,认为古地形、古地貌以及古构造运动控制该区元古界古潜山、古近系火山岩、白云岩、角砾岩等多套特殊储层的形成与分布;不整合面、断层面、沙四、沙三段砂岩以及元古界内幕层状地层为油气向特殊储集层中运移提供多样化的输导路径。其研究成果为该区特殊储层的油气藏勘探提供了方向。
油藏工程
质疑不存在启动压力之观点
窦宏恩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3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几年来在低渗透油藏开发的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对科学概念理解出现误区和不分条件类比应用概念和公式的情况,澄清了低渗透和特低渗透储层渗流存在应力敏感性和启动压力、固体岩石和流体流变以及低速流体多孔介质中渗流的科学概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理解误区出现的原因,证明了低渗透储层存在强的应力敏感性,特低渗透储层低速渗流存在启动压力,不再服从达西定律。
正韵律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界限研究
王 涛 李相方 姚约东 李保振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某实际油藏资料建立了正韵律厚底水油藏的数值模型,对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的影响因素和技术参数界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为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水平井水平段应垂直于最大渗透率方向;顶部水平段长不宜超过500 Ill;当整个水平段的平均渗透率相等时,可以忽略水平段的渗透率变化,即可不考虑水平段沿渗透率等值线方向变化情况。对夹层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夹层下含油饱和度较低时,夹层渗透率越低,采出程度越大;夹层下含油饱和度较高时,垂向渗透率为水平渗透率的0.5% 时采出程度最大。研究结果对于正韵律底水油藏的水平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中高含水期周期注采方案优选数值模拟研究
赵春森 崔国强 付志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周期注采机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激活剩余油,建立注水井全井同步周期注水、注水井井间交替注水、注水井与采油井同时井间交替注采3种周期注采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这3种方案进行了优选,以确定适合周期注采开发的油藏地质条件、实施周期注采的最优半周期。在模拟过程中,考虑了周期注采时机、地层渗透率、厚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注水井与采油井同时井间交替注采方案为最优方案;周期注采方案适合在含水率大于60% 、渗透率大于400×10I3Ixm 、厚度大于2 m的油层中实施。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层压力、含水和注采半周期对采收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给出周期注采最优半周期与地层压力、含水级别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中高含水期周期注采方案的制定和和实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动用程度评价新方法
宋洪庆 朱维耀 沈全富 宋吉水 黄小荷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特点,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纵向非均质性、小层厚度和平面砂体厚度展布对该类油藏开发的影响。从势能叠加原理出发,推导出该类油藏小层有效驱动半径计算公式。根据该公式建立低渗透非均质油藏动用程度评价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预测精度高、简便和实用等优点,能为进一步有效开发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提供一定的指 导。
基于硫沉积的含硫封闭气藏物质平衡分析
沈政 裴柏林 祁大晟 邓 惠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含硫气藏的地质储量计算中,传统气藏物质平衡方程未考虑硫的析出对方程本身的影响。含硫气藏随压力的降低会不断地析出单质硫,而硫的形成将对传统物质平衡计算气藏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不能对气田动态形成全面的认识。主要探讨了封闭高含硫气藏储量的新型计算方法,引入了偏差系数和硫的溶解度对原方程进行修正,使含硫封闭气藏的地质储量计算结果更为准确。
QHD32—6油田氮气泡沫调驱数值模拟研究
彭昱强 王晓春 罗富平 王 东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改善QHD32—6稠油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开展了氮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根据该油田A9井组的地质油藏条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对氮气泡沫调驱注采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进行指标预测和经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氮气泡沫调驱最佳注采参数为:气液比为1:2,井组合理注液速度为800 m /d左右,最佳泡沫剂浓度为0.3% ~0.5%(质量分数),最佳驱替体积为0.15 PV左右,最佳氮气泡沫段塞为60 d左右。经济评价表明,采用氮气泡沫调驱方案,其投入产出比为1:5。该井组采用氮气泡沫调驱技术可以较好地改善注水开发效果,达到降水增油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用有限体积法对粘弹性流体的扩张流动进行数值模拟
姜海梅 尹洪军 苏宇驰 黄本辉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Phan—Thien—Tanner(m )本构方程,描述油藏条件下以第一法向应力差为主要特征的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利用有限体积法对粘弹性聚合物溶液在突扩孔道内的流动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绘制了流函数和速度等值线图、轴向距离与中心线速度图;研究了粘弹性的变化对微观波及效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是影响波及效率的主要因素。凸角处的流动区域随着弹性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因此滞留区域不断减小,微观波及效率不断增大;具有粘弹特性的聚合物溶液相比于纯粘性的牛顿流体更利于提高驱油效率。
含水低渗透多孔介质气体低速非达西理论研究
邱忠贤 刘月田 涂彬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分析气体驱替过程气水界面上气水毛管力构成入手,通过假设液固界面作用产生的流体边界层的极限剪切应力的递减规律,建立完全饱和水的毛细管气体驱替模型,并得到气水两相时气体临界流动压力的相关理论计算公式;由非混相渗流模型进一步得出气体最低渗流阻力与含水饱和度相关的结论。研究表明,低渗透岩心高含水情况下,气体临界流动压力主要由 边界层的极限剪应力与气水毛管力构成,其中毛管力是主要的驱替阻力,边界层的影响在渗透率较低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临界流动压力反映了毛细管力与边界层作用对气体渗流的影响,并使气体表现出非达西渗流特征。由于毛细管力将会随含水饱和度发生变化,因此可动水饱和度的变化会引起渗流阻力发生改变,而渗流阻力的变化也是气体产生非达西渗流的原因。
特低渗透岩心相对渗透率实验研究
贾振岐 孙念 吴景春 覃生高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室内实验研究表明,大庆油田扶杨油层特低渗透岩心气测渗透率越低,油水两相流动区范围越窄;残余油饱和度条件下的水相相对渗透率值总体比较低;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呈现凹向和凸向含水饱和度轴及反S型3种形式,这反映了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过程中流体与流体、流体与介质之间相界面作用及变化诱导出流体渗流状态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各组分作用关系研究
张 可 支树洁 陈兴隆 秦积舜 刘 杨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区锦16块(西)面临油层非均质性严重、采出程度高和含水率高等开发难题,亟待采取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针对油田开发实际需求,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对复合体系粘度和界面张力的影响,并探讨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对三元复合体系溶液的增粘特性,以及碱浓度对三元复合体系溶液粘度和聚合物分子结构的影响,并首次利用界面张力值来评价表面活性剂在天然油砂上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添加剂对界面张力存在不利影响,使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值升高。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聚合物分子链形成络合结构,对三元复合体系溶液具有增粘作用。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在天然油砂上的吸附量存在差异,羧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在天然油砂上的吸附量最低。
钻采工艺
注空气开采海上稠油井筒传热模型研究
唐晓东 陈广明 王治红 张 文 曾 林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3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计算海上稠油井筒中的热量损失,在基本假设条件下,运用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原理对井筒传热过程进行分析,计算井筒总传热系数,并建立了数学模型。把整个井筒划分为等距的微元,在横向上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出计算公式;在纵向上通过积分的方法计算出各个区域的热量损失。实例计算结果显示,根据井底需要的温度可为井口注气参数提供依据,为进一步 从技术、经济等角度分析注空气采油井井筒传热奠定了基础。
大裂缝性漏失堵漏新技术
景步宏 储明来 丁建林 吴富生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江苏油田裂缝性漏失在处理过程中遇到的架桥材料较大,无法通过泥浆泵滤网和钻头的问题,调研解决此问题的工艺和方法。根据堵漏工具的结构与原理,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研究出一种旁通阀式堵漏材料送入工具,可将堵漏或固壁材料准确地送至预定位置。同时,为了提高堵漏成功率和工作质量,避免堵漏材料的浪费,有必要关闭环空,针对没有安装防 喷器的井,开发了旋转式井口液压封堵器,可快速密封井口环空。经现场应用,取得成功。以上技术为解决大型和特大型漏失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新型实时智能间抽控制仪研究与应用
薛国锋 王立杰 屈艳飞 周春玲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林油田部分油井渗透能力低,造成油井处于供液不足状态。为稳定产量、降低能耗、提高系统效率,结合吉林油田实际油藏地质情况,设计研制了一套实时智能间抽控制仪,即当探测到油井处于供液不足状态时,抽油机自动停止运行,待油井液面恢复后,再开机运行。该仪器经现场应用,达到了预期的节能和智能化控制功能。
注水对沙20东储层损害机理综合研究
刘 岩 唐洪明 姚峰 时维才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储层岩矿分析、岩石物性测定、室内岩心模拟实验评价等方法,结合注入水的流体性质、水质指标、矿场注水工艺、注入压力等参数,综合分析了沙2O东阜宁组(E。 储层损害机理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敏性损害为清水不能正常注水的根本原因;注入水水质不达标是造成储层损害的关键因素之一;污水与地层水混合易结钙质垢,是污水造成储层损害的另一关键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降压增注措施和建议,部分措施已经在矿场上得到了成功应用。
利用地震数据反演改进复杂油藏钻井工艺
郭永峰 金晓剑 唐长全 纪少君
2009, 16(1): 1.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湛江W12—1北油田开发过程中遇到了钻井中井壁易垮塌、易剥落的难题,易造成井壁坍塌、掩埋钻井及仪器事故。为此,开展了系统研究工程,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钻井井壁稳定性研究,即改进钻井地质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精细化处理地震剖面图、岩心的古地磁应力测试、地层应力等势面的计算机模拟,井下岩心浸泡进行稳定周期预测等。研究结果在2005年该油田10口开发井的钻井设计、工艺编制与钻井实践中应用后,获得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