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1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9-05-25
    综述
    中国油气井掺纤维携砂压裂工艺技术新进展
    吴月先 张仕强 熊建嘉 张佩波 钟水清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4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砂压裂是油气藏重要的增产措施,中国油气井掺纤维携砂压裂工艺技术是加砂压裂工艺技术体系中的新兴技术系列。近年来,油气井掺纤维携砂压裂工艺技术获得了较快发展,展现出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实力,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更多的技术途径选择。通过分析,提出将掺纤维携砂泵注作业划分为稞眼充填泵注、尾锥泵注、深部泵注和全程式泵注4种类型,应用 范例分析说明了其技术特色,其作用原理适应油气藏高效开发的特殊地质需求。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有利于全面加快技术再创新,为该技术的继续完善指明了方向。
    轻烃参数在全烃地球化学分析油气成藏中的应用
    郭瑞超 李延钧 王廷栋 罗文军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3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烃地球化学方法不仅可有效解决复杂油气成因与烃源问题,而且可提供各期油气运聚、保存条件以及再分配的证据,明确成藏历史和过程,从而有效指导油气勘探。轻烃是石油和天然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轻烃研究的日益深入,轻烃技术在全烃地球化学分析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轻烃参数应用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系统总结了轻烃参数在判断生烃母质类型与环境、推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进行油气来源对比、研究油气运移方向与相态类型、判断油气保存条件等方面的应用。
    地质勘探
    长岭凹陷前七号地区青山口组沉积相研究
    谢锐杰 秦刚 李向阳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3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钻井资料较少时,以岩心、测井等资料为补充地震属性分析,能较好地对沉积相展布进行研究。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前七号地区青山口组沉积相进行综合研究,确认其为三角洲相沉积,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天然堤、决口扇等微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支间湾、河口 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等微相)。通过绘制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建立该区青山口组沉积模式,为有利勘探区研究提供了依据。
    北大港北坡“三相”结合预测沙二段储层
    肖冬生 乔东生 周俊杰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3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港油田北大港北坡地区勘探表明,该区沙二段富集油气,为区域主要含油层段。但复杂的构造特征和储层与油气分布的隐蔽性长期制约了油气扩边挖潜与增储上产工作。为此,采用“三相”结合技术,将岩性、电性、地震特征相结合,从点到面、从已知区到未知区,展开储层预测工作,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确定了有利储层分布范围,为该区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必要的地质依据。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分布规律
    孟玮 钟建华 李 勇 禚元杰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2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分布广泛,但戍因复杂。研宄发现,平面上,砂砾岩体发育明显受陈家庄凸起控制,靠近北部陈家庄凸起方向的砂砾岩体厚度大,整体呈北厚南薄,由区域轴线向东西两侧减薄;纵向上,砂砾岩体为退积过程中的沉积,剖面呈叠瓦状。进而以砂砾岩体分布规律为基础,总结了区域内的油气分布规律。
    吐鲁番坳陷走滑断层特征探讨
    代瑜 林明强 徐涛 朱峰 杨双涛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5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作用相互叠加,中浅层断裂特征、构造样式复杂多变。盆地西部吐鲁番坳陷由于持续受到南北向构造应力作用,平面上“南北分带、东西分块”、剖面上“盖层滑脱”。由于侏罗系广泛发育煤层,加之挤压地质作用横向差异性强,吐鲁番坳陷中浅层发育大量走滑断层,断层特征纵、横向变化较大,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明显。综合利用卫星照片、地面地质露头及地震资料,对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的走滑断层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重点探讨了走滑断层的类型、平面分布、剖面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合已知油气藏分布特征探讨了走滑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指出了下步勘探的有利区带。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构造特征与演化
    王培俊 钟建华 牛永斌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呼和湖凹陷位于海拉尔盆地的东部,是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坳陷内的二级构造单元,也是海拉尔盆地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凹陷。根据对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的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阿萨力、辉索木、将军庙、锡林贝尔、胡舒庙和东巴彦滚等6个构造带,并重新认识了呼和湖凹陷构造演化阶段,将有助于结合沉积特征及石油地质条件等对呼和湖凹陷进行深入分 析,进一步深入呼和湖凹陷沉积一构造一油气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区延长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研究
    余逸凡 戴胜群 尹太举 毛平 董林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3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稳定,湖盆沉降速度缓慢,古地形平坦,气候干旱,湖泊面积相对较小物源供给充足,在下寺湾油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下寺湾油区浅水三角洲在骨架砂体类型、规模、形态等多方面与正常三角洲存在较大差别:平原相河道通过充填和频繁分叉汇合,向湖泊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前缘广泛发育河道砂体,砂体呈带状分布,多个砂体垂向相互叠置,砂体厚度大,分布稳定;受可容纳空间限制和河道冲蚀作用,河1:7坝不发育;砂岩储层受河流控制作用明显,分叉与汇合现象普遍,砂体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砂体等厚图上呈朵状分布,砂体连通性较正常三角洲好。综合地形、气候、水动力条件等方面分析,确定了下寺湾油区各类砂体的成因及特征,并总结了下寺湾油区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下刚果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丁汝鑫 陈文学 熊利平 林卫东 刘志强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3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刚果盆地油气成藏条件非常有利,尤其盆地内沉积了阿普第阶盐岩层,发育多种类型盐相关构造,形成多种类型圈闭,同时盐岩层又是非常好的盖层。但该套盐岩层的存在也使下刚果盆地盐下、盐上油气成藏条件产生较大差异:盐下地层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伸展构造有关的圈闭,未来重点勘探仍以寻找伸展构造有关的油气藏类型为主要方向;盐上白垩系油气成 藏的主控因素为圈闭和储层,未来勘探应以寻找与阿尔布阶Pinda组碳酸盐岩和Vermelha组的滨岸砂岩为储层并与盐构造相关的油气藏为重点;第三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则为烃源岩成熟度、圈闭及浊积砂体的发育,未来重点勘探方向为寻找深水一超深水区盐构造与浊积砂体复合型油气藏。
    松辽盆地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成藏规律
    刘玉萍 雷琳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3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确定松辽盆地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分布规律,对油气运移输导通道与油气成藏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砂体孔隙、断裂和构造之间分布关系,对油气运移输导通道进行研究,找到了西斜坡区存在的4条主要油气运移输导通道:第1条由齐家凹陷经泰康至富拉尔基;第2条由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二站和阿拉新;第3条由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富拉尔基;第4条由古龙凹陷经巴彦查干至泰来。区内萨二、三油层组油气分布明显受油气运移通道控制:油气主要分布在4条油气运移输导通道上或附近;油气富集程度受运移输导量控制,油气输导量越大,油气富集程度越高。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王洼子地区长4+5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研究
    张 磊 龚福华 任瑞清 李 萍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4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一王洼子地区长4+5砂岩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对储层起破坏作用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胶结和交代作用,起建设性成岩作用的主要有早期绿泥石胶结和溶蚀作用。认为长4+5砂岩的成岩演化主体已进入中成岩阶段A期,少数达到中成岩(阶段)B期。划分出本研究区的长石溶蚀一绿泥石薄膜胶结相、高岭石胶结相、铁方解石胶结相共3种成岩相,认为长石溶蚀~绿泥石薄膜胶结相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为进一步的储层评价提供了依据。
    阳信洼陷石油微生物勘探研究
    李勇梅 袁志华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3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中的石油微生物勘探技术,在阳信地区进行了采样和烃氧化茵的培养,通过该区的微生物异常分析,结合区内现有的区域地质资料,对研究工区的微生物异常区域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分级排队,完成了工区内微生物异常辅助识别石油。在此基础上,建议加强对工区内沉积微相研究,以断层遮挡圈闭和鼻状构造为导向,再考虑评价 部署的问题,这将大幅度提高勘探成功率。
    油藏工程
    考虑井筒压降的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研究
    王庆 刘慧卿 孟 亮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井筒内压降对水平井生产动态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当水平段较长时,将导致水平井筒末端油藏和井筒的压降很小,甚至为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在建立裸眼完井水平井筒内单相变质量流动压降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与油藏耦合的产能计算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具体油藏具体水平井存在一个最优的水平段长 度,同时水平井井径、流体粘度、流体密度、油层厚度、水平段到油藏底部距离、水平渗透率和垂向渗透率等参数均会对水平井的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非活塞驱替条件下粘性指进的表征及影响因素
    苏玉亮 吴春新 张祥吉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2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低压力梯度条件下驱油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求解,对比指进和非指进情况下油藏的饱和度,重点分析了驱替液粘度和原油粘度对粘性指进的影响,并且研究了CO 驱油机理与指进的关系。结果表明:驱替液粘度越高,指进程度越轻;原油粘度越高,指进程度越严重。在高压情况下,CO2能够有效地减缓指进程度。
    低-特低渗透油藏注水井吸水能力变化规律研究
    吴 琼 张振波 孙艳聪 苑淑红 李广民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新立油田注水开发矿场实际,通过对影响低一特低渗透油藏注水井吸水状况因素的研究与分析,系统阐述注水井吸水能力与储层渗透率、地层压力、注水压力及含水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注水井吸水厚度与注水压力的关系,总结出不同类型注水井吸水指数变化规律和产生原因,并对裂缝性低一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中合理的注水调控政策提出了建议。
    稠油油藏蒸汽驱地质影响因素研究
    李艳玲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蒸汽驱是目前国内外稠油油藏比较成熟的开发方式,油藏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50%60%。通过多年的蒸汽驱开发实践研究认为,油藏地质条件与蒸汽驱开发动态密切相关。首先分析研究了蒸汽驱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总结出了油藏地质备件对蒸汽驱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现场实施后缓解了存在的矛盾,为改善汽驱开发效果做出了贡献。在油藏地质因素分析研究中主要依托取心井地质分析法、地质构造、非均质性、油层、隔夹层等地质研究法及动态资料分析法等手段,从蒸汽驱开发机理入手,确定蒸汽的主要波及方向,进而找出油藏地质对蒸汽驱的主控因素。
    曙光油田杜229块蒸汽吞吐后期转蒸汽驱试验技术
    李勇梅 袁志华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2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杜229块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采出程度达到22.5%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达96.3% ,转换开发方式势在必行。针对该油藏地质特点及开发现状,开展转蒸汽驱方式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适合蒸汽驱开发,可提高采收率25%。综合研究后确定,在该块中部选取4个井组开展蒸汽驱先导试验,并对井组注采参数进行优选。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先导试验井组已进入蒸汽驱驱替阶段,瞬时油汽比达到O.16,井组年综合递减率下降10% ,蒸汽驱见到初步效果。该研究对于区块下步转换开发方式及稳产起到了保障作用,对同类型油藏转蒸汽驱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利用动态数据计算相渗曲线的新方法
    吕新东 冯文光 杨 宇 李海鹏 张兴旺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相对渗透率资料主要由实验测定,针对因地层非均质性使得岩心无法反映油田整体状况、取心污染使实验测定的相对渗透率存在误差等问题,利用油水相对渗透率关系和含水率与地下水油比关系,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曲线拟合,得出一种利用油田动态数据计算相渗曲线的简捷、方便、应用广泛的新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可知,该方法较实验室测定的相对渗透率资料更能反映油田的整体特性。
    扶余油田二次开发探索与实践
    吴伟 华树常 高海龙 赵世新 董晓玲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3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扶余油田“十五”初期暴露出井况差、分注状况差、井网不适应、地面系统落后老化严重等开发矛盾,严重地制约了油田的发展。部分区块采用油藏特点再认识、重建井网结构、使用新技术等二次开发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年产油量由60×10 t上升到100×t0 t。该油田二次开发的实践经验对于其他同类型油藏的二次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无机盐对亲水砂岩化学渗吸的影响
    彭昱强 韩冬 郭尚平 郁鲁彬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国产露头砂岩岩心,研究了亲水条件下,无机盐对岩心采用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自发渗吸驱油的规律和采收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无机盐对亲水砂岩的化学渗吸行为和最终渗吸采收率存在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添加Ca2 或s0 后,随着2价离子浓度增加,采收率先小幅下降后快速增加,采收率与2价离子浓度呈类似“u”型变化特征,较高浓度的2价离子对化学渗吸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添加适量的ca“或SO ,可以促进岩心的化学渗吸,从而提高岩心渗吸采收率。
    活性水中改性纳米SIO2的制备及分散性研究
    肖喜庆 陈 军 李 刚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低渗透油田注水量、降低注水压力是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率一个关键问题。利用表面修饰法合成改性纳米SiO:,并研究了改性纳米SiO 的分散性。结果表明,在水中加入适宜的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荆可显著提高改性纳米SiO,的分散性。当分散剂D的用量为0.3%~ 0.4% ,改性纳米SiO2用量为0.4% 时,改性纳米SiO:的分散效率可达90.5%。岩心驱替实 验表明,改性纳米SiO:活性水能增加水相渗透率,降低油相渗透率,从而提高注入水量。
    低渗透油藏空气泡沫复合驱油室内实验研究
    宋渊娟 许耀波 曹 晶 许 飞 苏 林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1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油井含水上升快,污水处理难度大,产量下降快,油藏采出程度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对低渗透油藏空气泡沫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室内实验对泡沫剂的发泡性、稳泡性、泡沫与原油界面张力性能和稳泡剂的稳泡性能进行评价,优选出最佳泡沫配方;通过驱油实验分别从注入量、气液比、注入压力等方面对低渗透油藏空气泡沫复合驱油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气液比在l:l~ 3:1范围变化时,采收率随气液比增加而升高,随着注入泡沫液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注入量增加到0.4 PV时增加不明显;同时当气液比为3:1时,采收率随着注入压力增加而增大,直至趋于平稳。因此,空气泡沫复合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方法。
    钻采工程
    华北油田Z16裂缝性断块油藏防砂堵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李勇明 郭建春 刘 岩 辛 军 赵金洲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3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z16裂缝性断块油藏压裂投产井前期砂堵原因,探讨了压裂过程中易形成多裂缝的机理,研究了该断块油藏防砂堵的工艺技术。实验评价了降滤失剂的降滤效果,结合多裂缝防治确定采用支撑剂段塞技术,通过压裂材料优选和压裂施工参数优化等技术措施,提高了压裂施工成功率。现场应用2口井施工成功,加砂强度为前期压裂加砂强度2倍以上,增产效果明显,为该断块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成果与认识对于类似裂缝性油藏压裂具有借鉴作用。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沥青质稠油综合防治技术
    吴永超 李江龙 康志江 张杰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3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采过程中有24口井出现沥青质堵塞井筒现象,油井无法生产。为此,结合沥青质堵塞物形成机理研究结果,通过分析生产动态特征、产出原油族组分监测分析、活性水乳化试验等,总结了堵塞物形成前后的生产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以掺改性稠油为核心的油井解堵、以环空注活性水及地层注水预防沥青质堵塞物形成的综合防治技术,对已 出现沥青质堵塞严重的生产井进行了成功的治理,恢复了油井正常生产。
    地面钻井式抽采混合煤层气研究与实践
    张建民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促进煤矿安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综合效益的和谐发展,根据混合煤层气的产出机理及钻井式抽采混合煤层气的原理,对混合煤层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和井位设计原则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研究与实践表明,采用地面钻井方式对采动区和采空区混合煤层气进行抽采,单井产量高,见效快,既可以减轻因煤矿抽放至大气造成大气污染,又可减少CH 向连通的正在开采的工作面运移,减轻其通风压力,大大缓解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安全事故,是油、煤两大企业合作的基础。对同类煤层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覆膜砂压裂改造技术在腰英台油田的应用
    李建国 敖立敏 吴壮坤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腰英台油田储层的特点,通过时常规压裂存在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在压裂改造中引进覆膜砂,解决了主力层K1qnl 1I加砂困难的工艺难题。覆膜砂压裂改造技术现场应用161井次,该技术在加砂强度、成功率及增油控水等方面比常规陶粒压裂技术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在压后增油、控水以及提高施工成功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前景。
    油藏工程
    隔热油管接箍对井筒热损失的影响与修正
    刘红英 黄善波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隔热油管接箍处没有隔热层,在此处形成热点,增大了热损失。为了提高注汽效果,应用中需要对接箍采取隔热措施,因此,在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隔热油管接箍处导热的数学模型,采用内点法对接箍区域进行了网格划分,通过有限体积法对数学模型进行离散化,并根据点迭代解法进行求解,得出了各节点的温度和研究区域的热损失。计算表明,接箍热损失在整个注汽管热损失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约为3O%)。
    其他
    高分子预脱水剂在油气集输中的应用
    吴楠
    2009, 16(5):  1. 
    摘要 ( )   PDF (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分子预脱水剂是针对高含水期采出液处理难度大、外输原油含水高和处理后污水含油高等问题而研制和应用的。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的方法,给出了适应范围较宽,以水包油型(O/W)为主的乳状液,或油包水与水包油共存的复杂油水乳状液都适用的高分子预脱水剂,来代替传统的聚醚型破乳剂。结果表明,大庆萨北油田通过高分子预脱水剂处理后的污水舍油由60 mg/L左右下降至5 mg/L左右,滤后污水悬浮物含量在4 mg/L左右,外输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减小了污水外排造成的污染,同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50×10 -,L/a,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