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7-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地质勘探
昌德致密砂岩气藏天然气运聚动平衡特征研究
付广 陈章明 白新华
1997, 4(1): 1.
摘要
(
)
PDF
(4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在估算昌德致密砂岩气藏各地质时期供气量和扩散量的基础上,建立了昌德天然气三种运聚动平衡模式,进而对其各地质时期的剩余气量、赋存气量和累积赋存气量进行研究。目的对于准确估算昌德地区天然气储量及研究其形成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结果建立了天然气运聚动平衡模式。其中第一种模式.气藏储量增加.有利于气藏中天然气的聚集与保存;第二种模式.气藏储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第三种模式,气藏储量减小,不利于天然气的聚集与保存。结论青山口期、姚家期和嫩江期是昌德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昌德气藏各地质时期的累积供气量远大于累积散失气量,是昌德气藏得以形成和保存的重要条件。
利用测井内线计算稠油油藏疏松岩石的胶结指数
康志勇
1997, 4(1): 1.
摘要
(
)
PDF
(1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以地层因素和声波地层因素方程为基础,利用稠油油藏纯水层的声波时差和深侧向电阻率曲线,通过二元回归建立R0—△t关系式。目的计算稠油油藏疏松岩石的胶结指数。结果通过回归的R0—△t关系式为一线性关系,其直线的科率即为疏松岩石的胶结指数、结论准确地进取水层所得到的疏松岩石的胶结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油层的胶结特征,并能降低分析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油藏工程
低渗透油层非线性渗流特征
黄延章
1997, 4(1): 1.
摘要
(
)
PDF
(4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根据物理模型实验资料.推导出低渗透油层的渗流数学方程.研究了低渗透油层中油、水渗流特征及规律。目的改善低渗透油层开发效果。结果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成反比;与原油极限剪切应力成正比。当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时,渗透率越小.单井产量减小幅度越大;原油的权限剪切应力和井距越大,单井产量减小辐度越大。结论可以采用整体压裂改造、降低原油剪切应力、小井距及较大生产压差,改善低渗透油层开发效果。
新疆浅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阶段剩余油特征研究
过洪波 冯凌波
1997, 4(1): 1.
摘要
(
)
PDF
(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运用沉积相、动态监测和密闭取心等方法,论述了克拉玛依油田首批结束蒸汽吞吐阶段的九1~九44个开发区油层动用状况和宏观剩余油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目的弄清地层剩余油状况,充分挖掘尚未动用或动用程度差的储量潜力,以继续保持蒸汽驱阶段的合理开采。结果蒸汽吞吐初期高渗透层动用程度好,中低渗透层动用程度差或未动用;末期蒸汽超覆导致油层上部为强水洗,中下部基本来驱扫或冷凝水驱动。在同一开采条件下,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为:油层非均质性是控制剩余油的基本因素;局部范围产地层水形成水淹区是造成剩余油的重要条件;开采条件不适应是产生剩余油的外部因素。结论完善井网和加密井距调整,是减少剩余油,改善蒸汽驱效果和提高最终采收率的有效措施;掌握合理转驱时机和开展稳油降水措施,是确保原油增产的基础。
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的合理井距探讨
蔺玉秋 赵洪岩 张鹰
1997, 4(1): 1.
摘要
(
)
PDF
(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应用客积法、产量特征法和数值模拟法,对辽河油区杜66块、齐40块、高3块三种典型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合理井距及经济极限井距进行了计算研究。目的有效地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提高蒸汽吞吐阶段采收率;为同类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结果利用容积法计算杜66块、齐40块、高3块的合理开距分别是123.3、125.0、105.4m;利用产量特征法计算三个区块的合理井距分别是111.6、109.5、113.0m;利用数值模拟法计算三个区块的合理井距分别是100、100、1051。结论三种计算方法适用可行;综合确定三个区的经济极限井距分别为86.7、89.9、67.7m;在目前正方形井网格局已定的情况下,杜66块、齐40块、高3块的合理井距分别是100、100、105m。
利用有限元法定量预测变质岩储层构造裂缝
曹春富 孙绍春 张吉昌
1997, 4(1): 1.
摘要
(
)
PDF
(3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以牛心坨变质岩裂缝型潜山油藏为例,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通过模拟裂缝形成期应力场的分布,来定量预测储层构造裂缝的分布及裂缝与产能的关系。目的通过定量预测变质岩储层构造裂缝,可以指导该类油藏的高效勘探和开发,为油井部署提供地质依据。结果牛心坨潜山主裂缝方位为NNW向,次要方向为NNE向;总破裂率值大的井,单井初期日产油高。结论对于变质岩裂缝型油藏.通过模拟其构造应力场分布,来定量预测储层构造裂缝的分布及产状是可行的,其应用效果较好、可信度高。
钻采工艺
增大油管直径和加重杆技术──在稠油生产中的应用
贾久波
1997, 4(1): 1.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采用增大油管直径和下加重杆技术,来减少油流上升阻力和增大杆柱下行动力。目的解决红一区浅层稠油油藏原油粘度高、抽油生产中光杆下不去的问题。结果在红浅稠油区进行了加重杆与φ88.9mm油管现场试验及应用,共下加重杆133井次,增产油21014t,下φ88.9mm油管58井次,增产油9841t。结论采用增大油管直径和加重杆技术可明显减少光杆打架现象,延长有效生产时间.提高蒸汽吞吐效果。
稠油热采试井研究及软件开发
邓中先 康潇钧
1997, 4(1): 1.
摘要
(
)
PDF
(3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在对实际生产测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注汽井测试工艺,并对热采试井分析过程编制了解释软件。目的研究出一种有效的稠油注蒸汽热来监测技术,使热采试井技术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应用。结果科尔沁油田庙5-82-42井采用蒸汽吞吐开采,首轮注汽后期井期间,采用毛细管压力计接改进的测试工艺测得压降曲线资料,应用热采试井软件进行了解释,以此解释结果,对同一汽驱井组庙5-80-46井进行粘土防膨胀处理后,油井注汽压力由原来的120.8MPa降为9.8MPa,油井保持了良好的汽驱开采效果。结论该热采试井解释方法较钻井取心和测井解释更能反映油藏实际动态特征。
试验研究
脉冲波清除稠油层伤害的试验研究
罗荣章 许华明
1997, 4(1): 1.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鉴于在许多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油层再伤害严重影响油田产能的实际问题,研究利用波电效应所产生的声脉冲波来消除油层伤害。目的传统的油层饬害处理方法必须向油层内注入流体和试剂,不可避免地存在油层“再伤害”,而脉冲波可以完全防止油层“再伤害”的问题。结果脉冲波清除油层伤害主要是破坏了孔隙内附面层的结构,拓宽了孔隙空间,提高了渗透率,故脉冲波清除油层伤害的效果决定渗透率的变化;而脉冲波清除油层伤害的理想多数是岩心表面、脉冲波声源间的距离及能量范围(即最佳作用电压与作用时间)等。结论脉冲波清除油层伤害经试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即使在高环境压力下,也可清除油层伤害。
稠油污水处理技术的试验研究
张维厚
1997, 4(1): 1.
摘要
(
)
PDF
(4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利用大罐沉降、气浮、投加CW-01反相破乳剂、旋流分离器等除油工艺,对新疆克拉玛依红山嘴油田浅层稠油区外排污水含油进行了试验处理。目的回收外排污水中的原油,减轻环境污染。结论通过四种外排污水除油工艺试验,认为添加除油剂每年可回收原油1.6×104t,经济效益达1200多万元。结果在污水中投加CW-01反相破乳剂8~12mg/L,再经外排水达标处理污水含油可控制在10mg/L以下;若将污水深度净化处理后还可保证水质达到锅炉回用水指标,而且投资少,其投入产出比达1:30。
储运与加工
稠油高温集输系统保温材料及结构研究
李明辉 田永斌 赵海波
1997, 4(1): 1.
摘要
(
)
PDF
(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对酚醛树酯改性PIR泡沫保温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并预制了有机—无机保温结构、复合硅酸盐保温涂料等不同保温结构,在180、220、250℃条件下,采用YYJ120-2-J型热油炉,按GB8174-87标准对各埋地和架空保温试验段进行测试。目的针对辽河油区高温集输工艺的需要,研究开发出不同保温材料和保温结构。结果酚醛树酯改性PIR泡沫保温材料在180℃条件下,虽靠近管壁有局部碳化现象,但碳化层较硬,保温层外表面温度及热流损失值不随时间变化,实测总传热系数K≤0.6W/(m2·K);复合硅酸盐类保温涂料热阻较小,层间温度高,散热损失大;微孔硅酸钙保温材料实测总传热系数小于1.0W/(m2·K),但局部缝隙处表面温度和散热损失都较高。结论酚醛树酯改性PIR泡沫材料可在180℃条件下短期使用;在200~250℃条件下,微孔硅酸钙外加双防护层保温结构较合理;复合硅酸盐类保温涂料不能应用。
科技信息
化学生热技术在稠油生产中的应用与分析
谢建军 徐波翔
1997, 4(1): 1.
摘要
(
)
PDF
(2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算凝析油(气藏)PVT特性的新方法
许玉春 蒋莉
1997, 4(1): 1.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