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欢三联稠油污水回用锅炉的设计与运行
张恩臣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实现稠油污水的资源化,达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安全环保的目的,针对欢三联稠油污水的水质特点和水处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稠油污水回用锅炉工程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等进行了优化组合。研究表明,对不同的污染物应采取优先强化处理和分段逐步处理的原则;溶气气浮是稠油污水处理过程中承前启后、确保水质达标的关键核心设备;定期收油、定期排泥、定期反冲洗和及时再生是污水处理成功的保证;建议在锅炉运行中必须添加EDTA除残硬和添加亚硫酸钠除残氧,确保炉管不结垢和不腐蚀。稠油污水经过水质处理后,可以达到注汽锅炉的水质指标,实现了污水回用的目的,具有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CO2提高世界油气资源采收率现状研究
江怀友 沈平平 卢 颖 江良冀 罗金玲
2010, 17(2):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大石油公司正在考虑实施环境友好的技术政策以刺激经济。应用CO。提高采收率是实现桔竭油气藏CO 埋存的有效途径,2008年,世界CO,一EOR产量为27.25×10 桶/d,美国CO 一EOR产量为24.79×10 桶/d,占世界CO 一EOR日产量的9l% ,项目数量占世界85% 。CO2驱油包括混相驱、非混相驱,注入CO,可提高采收率8% ~15% 。全球EOR技术应用最多的为北美地区,美国具有CO 一EOR成熟技术。IEA2008年预测世界CO2一EOR的增油潜力为l 600×10 ~3 000×10 桶,相当于目前世界可采原油量的7% ~14% 。CO 驱油实现提高采收率与埋存的有机结合,改善开发效果,必将为全球油气资源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驱油用耐温抗盐聚合物研究进展
梁 伟 赵修太 韩有祥 孟凡召 张新慧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3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但聚合物在高温下存在热氧降解和水解作用,在高矿化度下存在明显的盐敏效应,使得聚合物水溶液黏度降低,驱油效果变差。在调研国内外新型耐温抗盐聚合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几种耐温抗盐型聚合物,即疏水缔合聚合物、两性聚合物、梳型聚合物、交联共聚物、多元组合共 聚物,对耐温抗盐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其耐温抗盐的作用机理,指出了在聚合物分子中引入某些功能结构并提高其分子质量,是提高聚合物水溶液黏度及其耐温抗盐性的有效途径。
地质勘探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克下组冲积扇沉积微相研究
李国永 徐怀民 张 兵 传 平 薛建兴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克下组油藏属于一套山前陆相盆地边缘冲积扇沉积。在充分认识克下组冲积扇沉积模式及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根据露头、岩心及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将克下组冲积扇划分为扇顶、扇中与扇缘3个亚相和8个微相,详细阐述了各沉积微相的特征及在克下组各小层的展布规律。结合开发动态资料,分析了沉积微相控制下的石油地质储量及剩余油分布关系,为二次开发提供地质基础。
兴隆台潜山带结构特征及成因探讨
刘 敬 钱宝娟 杨景勇 张海栋 陈 昌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兴隆台潜山带内幕逆断层发育、潜山内幕岩性复杂等地质现象,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地震、测井、钻井、试油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研究,对潜山结构及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该区潜山带具有太古界及中生界双元多层结构,潜山内幕不仅有逆断层发育,且具有岩性多样、多层裂缝发育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岩性组成与结构特征具有差异性;中生代岩浆的侵入与逆断层的发育密切相关;该区太古界应归属于鞍山群;初步推断逆断层发育时期主要在晚三叠世。
高孔低渗注水开发碳酸盐岩油藏垂向非均质特征
谢润成 周 文 王辛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油气藏开发方案调整与制订的重要地质依据。以DL油田USH层碳酸盐岩油藏为例,评价了储层垂向非均质及平面非均质。研究表明,区内隔层较发育,为致密隔层,电性特征表现为低伽马、低声波、低中子、高密度、较高电阻率,在有效地层分布范围内,隔层分布连片,纵向上对流体渗流有一定的阻隔作 用。研究区主力油层孔隙度均一,平面上局部存在低渗带,总体上基质部分的非均质性不强;考虑断层共生裂缝,地层渗透率变化较大,表现出比较强的非均质性。研究结果对油藏水平井注水开发调整具有参考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张慧元 李文厚 张慧军 田发国 谭晨曦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3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露头、岩心、测井曲线为基础,通过对研究区内的岩性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微相特征进行分析,对该区的沉积特征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认为华池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主要由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组成,并进一步分为多种亚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既有北东向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也有南西向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这将有助于在更深层次上对长4+5油层组的储层特征与展布、油气富集规律、圈闭的成藏机理等问题的认识,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一些依据。
渤海湾盆地新北油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苏宪锋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现有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资料,对新北油田新近系馆陶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已发现的油气藏成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提出了新北油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新北油田油气藏类型主要为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油气藏,油气成藏与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宏观上,沟梁相间的构造格局控制油气的整体运聚特征,河道砂体的 发育使油气运聚路径复杂化。微观上,断鼻构造高带控制油气聚集成藏,断裂的发育制约着断鼻构造油气的富集;河道砂体影响断鼻构造内部油气的运移与富集,同一断鼻构造带上储集砂体的发育控制油气的富集分布。
东营凹陷太古界储层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及油气勘探方向
杨玲 胡明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3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太古界潜山内幕油气藏属于新勘探领域,其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属裂缝性储集类型。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和测井资料,对太古界储层裂缝类型、特征及受控因素进行研究,并对研究区进行了有利勘探目标预测。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太古界潜山裂缝多为高角度张开缝,裂缝发育井段井径曲线高、低幅度交替变化,声波曲线上出现时差增大或周波跳跃。高导缝和节理缝在FMI图像上均表现为深色正弦曲线。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构造作用,多期构造运动改造下2组断裂的交汇处裂缝最为发育,成为潜山内幕储层的有利发育区。据此并结合油源及盖层条件即可预测有利目标区。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姚家组震积岩岩心识别
江胜国 钟建华 李旭平 杨玉芳 张 鹏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5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结合地质背景研究,在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白垩系姚家组一段识别出震积岩。震积岩主要识别标志有液化砂岩脉、地层破裂构造、震裂缝和微断层、层内褶皱、泄水脉和层理变形、自碎角砾构造及不协调岩块等,并通过对震积标志特征和成因机制的研究,建立了震积岩垂向序列。震积岩的发现对三肇凹陷姚家组油气勘探的意义在于:地震活动可 以降低储层孔渗参数、增加油气运移通道;地震引起的断裂可以使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岩体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地震引起的三角洲前缘滑塌可以使浊积岩发育,为形成岩性油藏创造条件。
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组低位三角洲沉积
卢春红 纪友亮 张善文 潘春孚 周 勇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3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位三角洲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通常发育在主要物源区前方,处于深湖相泥岩包围中,但有别于深水重力流沉积。对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组的岩心描述中,发现莱阳组湖侵期水南段沉积期湖平面频繁变化的标志—— 深水沉积中与暗色泥岩互层的一些浅水标志,如雨痕、泥裂、冲刷泥砾等;在水南段单井相分析中发现,大套的暗色泥岩中发育非重力流沉积砂 体;在水南段野外露头的观察描述中也发现干裂、雨痕等浅水暴露标志的沉积构造与暗色泥岩互层。水南段深湖半深湖相中发育低位三角洲砂体,可以形成有利储层。
莫里青断陷双阳组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昌建波 吴欣松 姚睿 张广 张伟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主要油藏类型为岩性油气藏,通过统计试油证实为油层的砂体的深度和储集物性分析认为,莫里青断陷古近系双阳组岩性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为围岩生烃条件和砂体物性务件:围岩供烃门限深度为2 700 m,双一段及双二段下部暗色泥岩能够大量排烃,为其中的岩性圈闭提供油气,断陷中部78% 的岩性油藏在此深度之下;砂体达到聚烃门限需要孔隙度大于10% ,渗透率大于0.8 X 10I3Ixm ,96% 的油层物性在此门限值之上。解剖双阳组典型岩性油气藏认为,只有两主控因素均达到门限时,圈闭内才可能聚集油气成藏,当两主控因素条件较好时,可能形成含油气性较好的岩性圈闭油气藏。
红岗油田大208区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周 萍 胡望水 肖杭州 王东辉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确定红岗油田大208区扶杨油层有利储层,对扶杨油层沉积微相进行研究。以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特征和测井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建立大208区扶杨油层的沉积模式,确定该区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在此基础上,通过横向对比,绘制了各单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详细阐述了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寻找剩 余油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博兴洼陷古近系烃源岩生烃模拟研究
吴 伟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3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并输入多种盆地模拟参数的基础上,利用成熟度、温度标定的含油气盆地模拟手段,对东营凹陷博兴洼陷多口探井生烃史进行数值模拟,识别了烃源岩生、排烃期次。研究认为:博兴洼陷的3套烃源岩存在东营组沉积期和馆陶组沉积末期后2个主要生烃高峰期,其中,沙四段烃源岩以东营期为主要生烃高峰,沙三下烃源岩以馆陶组沉积末期为主要生烃高峰,沙三中烃源岩仅在馆陶组沉积末期达到生烃高峰,生烃作用还可能是导致局部地区产生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
花土沟油田藻灰岩储层特征与油气关系
周 露 杨东兴 张连平 尹太举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心观察和铸体片鉴定证实,花土沟油田藻灰岩储层发育,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藻纹层灰岩、藻叠层灰岩、亮晶生屑灰岩、亮晶鲕粒灰岩、陆屑泥晶灰岩、藻泥晶灰岩、藻团粒灰岩等,形成于湖盆中某单一藻类勃发时期,沉积过程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大,成岩阶段只经历了准同生成岩阶段和浅埋藏阶段,成岩作用较弱,对孔隙度影响不大。孔隙类型主要为受到淡水淋滤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而形成的次生孔隙,孔隙结构杂乱,无明显规律性。藻灰岩既是生油岩,又是储集岩体,形成自生自储式油藏的条件非常有利。
油藏工程
萨中油田油水同层开发界限研究
刘永建 胡忠益 管宪莉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萨中油田油水同层段密闭取心岩样的含水饱和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水同层段的含水饱和度随海拔深度增加而增加;在分流方程式基础上,得到不同海拔深度和产水率变化关系曲线;利用措施临界产油量模型得到不同产水率下的补孔临界产油量;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得到油水同层段的合理补孔海拔深度界限为一1 065.0 m。该研究为萨中油田增储挖潜提供了 方向,为同类油田油水同层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裂缝性有水气藏水侵量预测方法
陈 军 敖耀庭 张爱华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南地区单裂缝系统有水气藏大多属于弱弹性水驱,水区规模较小,计算该类型气藏水侵量时,通常使用方法、条件不适合,相关气藏储层参数不易获得,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在分析研究某典型裂缝性有水气藏多年气水产量数据后,应用不同方法估算气藏的水侵量,结合气藏生产实际,对比分析后认为,物质平衡法能够很好地适应该类裂缝系统,不仅可以估算各个时期的水侵量,而且可以估算水体规模,预测最大水侵量,对于指导该类气藏的后续生产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利用水平井技术开发洼70块薄层稠油油藏
孙秀菊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1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冷家堡油田洼70块薄层稠油油藏因油层薄、直井试采出砂严重造成储量无法动用这一难题,通过水平井注汽开发可行性论证及试验,对该块利用水平井整体部署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一套以水平井开发薄层油藏的油藏评价技术、储层预测技术、井身轨迹控制技术、完井技术、生产参数优化技术等先进配套技术,在相似油藏开发中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稠油油藏凝胶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单玲 卢新莉 单荣青 朱玉庭 刘 佳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建立的可动凝胶体系驱油渗流数学模型,描述可动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的复杂渗流行为。在此基础上编制数值模拟软件,并运用软件对稠油油藏凝胶调驱注入参数进行优化方案设计,实施后效果良好。该方法对于陆上常规稠油油藏采用凝胶调驱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中渗透率建模新方法
薛永超 程林松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微裂缝低渗透砂岩油藏普遍存在的测井渗透率与油田开发实际渗透率差异较大的矛盾,提出以油田实际生产目的层段为单位,应用平面径向流产能公式,结合油田初产资料求取动态渗透率,引入校正系数,将测井渗透率校正到油田开发动态渗透率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靖安油田白于山区微裂缝低渗透砂岩油藏进行测井渗透率校正,建立油藏数值模拟的渗透率模型。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校正的测井渗透率所建立的渗透率模型拟合效果更加符合油田开发实际状况。
异常高压气藏应力敏感性及其对产能的影响
郭晶晶 张烈辉 涂 中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1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异常高压气藏开发实践,利用气体稳定渗流理论,推导得到考虑异常高压气藏应力敏感性的产能方程,并对某异常高压气藏实例井的产能进行了预测,预测效果较好。本次研究提出的产能方程符合异常高压气藏的开发实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水吞吐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杨 凯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量实验证明,裂缝具有较强的压敏效应。低渗基质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使得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开发非常困难,而注水吞吐对保持油层压力以及实现稳产具有明显优势。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裂缝性低渗油藏渗流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所编制的数值模拟程序,分析计算了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对该类油藏注水吞吐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对产量的影响在生产后期,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对油井产量的影响也越大;应力敏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均影响产量,随着其值的增加,油井产量降低,当应力敏感系数增大到一定值后。产量的降低幅度几乎不会发生变化。
丘东气田反凝析污染评价及解除方法研究
高建军 韩继凡 郝巍 仓辉 徐建红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1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降低到露点压力以后,不可避免发生反凝析现象。凝析液在井筒附近产生附加表皮系数,增加地层中液相的饱和度,降低气相渗透率,造成反凝析污染,从而使气井产能下降,影响凝析油、天然气的采收率。定量评价近井地带反凝析污染对气井产能的影响,对消除近井地带反凝析污染的方法进行了探讨。针对吐哈低渗凝析气藏开发 特点,现阶段采用水力压裂可以有效解除丘东气田反凝析伤害。
渗透率非均质对水平井入流规律影响分析
张欣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水平井段三维拟稳态等效井径模型、水平井井筒变质量流动模型、渗透率非均质拟表皮系数模型,利用势叠加原理及质量守恒原理,建立非均质油藏渗流与水平井筒管流耦合模型,研究分析沿水平井筒渗透率非均质对水平井入流动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沿水平井筒渗透率非均质对整个水平井筒入流速度剖面影响显著,对沿井筒不同位置处的压力影响不明 显,对水平井产能指数影响显著。该研究对水平井产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高温高压CO_2驱油微观机理实验研究
高树生 薛 蕙 胡志明 熊 伟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自主开发研制的高温高压微观实验系统模拟了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下,CO 在储层孔隙体、喉道中的变化状态。利用微观实验可视化、真实化的特点,对CO,与原油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解释了CO 驱油效率高于其他驱油剂的主要原因。为油田矿场CO,驱油技术的现场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CO_2细管模型驱油效果研究
张 硕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鉴于气驱技术对开发低渗透油藏的良好效果,运用了目前最可靠的测量最小混相压力的细管实验方法,进行了对CO 气体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的预测研究。详述了细管实验的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具体步骤与原理。分析结果得到了注采压差、采油速度和采收率随驱替压力的变化规律,并测量了原油与co 作用的最小混相压力,给出了合理的驱替压力范围,为油藏开采提供了参考依据。
油藏微生物生长与繁殖对多孔介质渗透率的影响
程海鹰 王冷 张津 张仁勇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展不同渗透率岩心的驱替实验,研究了注入营养物刺激内源微生物生长与繁殖对多孔介质渗透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微生物的细胞聚集体产生有效封堵的渗透率范围,讨论了利用内源微生物细胞聚集体封堵对提高非均质油藏采收率的作用机理以及条件。实验得出,在较低渗透率(小于350×10一 m )岩心中,微生物生长可使渗透率降低80% 以上,形成较为稳定 的深度封堵;而较高渗透率岩心中则不能。
聚合物驱“吸液剖面反转”现象机理研究
徐新霞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合物驱油技术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提高原油采收率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非均质性比较严重的区块出现聚合物驱阶段高渗透层吸液量大于水驱阶段吸液量,中低渗透层吸液量少于水驱阶段的“吸液剖面反转”现象。利用物理实验,对影响原油采收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油藏渗透率级差、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物溶液注入时机 均对聚合物驱过程中“吸液剖面反转”现象存在影响,这对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钻采工程
低孔低渗气田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
闫振来 牛洪波 唐志军 崔海林 李海滨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3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以国内现有钻井装备条件为基础,形成了包括井眼轨迹控制技术、电磁波随钻测量技术、无固相钻井液技术和欠平衡钻井技术的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配套技术,并在大牛地气田DP4、DP5、DP6等3口井进行了应用。实践表明,充气全过程欠平衡钻井技术提高了大牛地气田机械钻速,达到了在钻井过程中保护油气层、及时发现油气层和提高 单井产量的目的。总结了长水平段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的基本方法,提出了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建议,对于高效开发低孔低渗油气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胡尖山油田水力压裂效果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裴润有 蒲春生 吴飞鹏 任正城 高永亮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油层复杂、水力压裂措施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在统计分析胡尖山油田水力压裂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借助各因素对措施效果的影响权重灰色关联分析,建立了水力压裂措施效果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研发了应用软件。经胡尖山油田2004年至2007年水力压裂措施的448井次数据分析对比,该模型对措施效果预测的符合率为83.71% 。对40口新井进行措施效果评判,预测结果符合率为80% 。研究表明,该技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学习性,可为该油区水力压裂的参数优化提供辅助。
长庆油田天然气水平井固井技术
王文斌 刘小利 魏周胜 曹彦琴 高果成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3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不同区块气井的地层特点、井身结构及固井质量要求,对以往水平井固井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及改进。优选性能优越的固井工具,优化水泥浆性能及施3-参数,加强现场施工措施,以确保现场施工顺利,提高固井质量,满足了后期储层改造的需要。总结出一套多级压力层系、长裸眼、低压易漏、多煤层的水平井固井工艺技术,标志着长庆油田天然气水平井固井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今后水平井及多分支井固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冀东油田古潜山油藏特征及完井工艺探索与实践
李洪达 许廷生 张晓明 王旭东 朱松青
2010, 17(2): 1.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南堡油田奥陶系古潜山及南堡凹陷周边古潜山储层特征的研究,结合试油效果分析,初步形成了1套古潜山勘探完井方式的选择原则。研究认为,南堡油田奥陶系古潜山南堡1、2、5号构造适合采用裸眼方法完井,南堡凹陷周边古潜山油藏应采用筛管+盲管或射孔方法完井。根据油气藏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完井方式,以缩短钻井周期、减少储层污染,且要满足后续试油施工的各种要求;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地质认识的提高是古潜山获得突破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