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1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火山岩储集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姜辉 杨炼强 杜宏宇 赵应权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4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山岩储集空间按照结构成因分类法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3大类型,并具有复杂的“孔缝双重结构”,火山岩相、喷发模式、裂缝系统、不整合面、成岩作用及其后生环境是影v向其成分、结构和构造的5大要素。其中,火山岩相、喷发模式是储集空间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动力条件,相态和喷发幅度控制孔缝成因结构;裂缝系统、不整合面、成岩作用及其后生环境是储集空间改造和保存的重要地质因素:多期次构造裂缝构成储集空间的主体,火山岩顶部或侧翼距不整合面的距离影响储集空间带的分布,成岩及其后生作用使得原生孔隙被次生充填或加剧溶蚀孔、缝的形成。那些经历过溶蚀作用和水上喷发的正交密集型裂缝系统,将成为最有利的储集空间体。
水平井出水机理研究进展
王嘉淮 刘延强 杨振杰 谢斌 邓伟兵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4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表明,水平井出水已成为影响水平井生产的突出问题,对水平井出水机理的研究是水平井高效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应该给予必要的重视。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水平井出水机理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对水平井出水类型、出水机理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水平井出水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各种类型油藏水平井针对不同出水机理所采取的控水措施。
含硫化氢油气井完井工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张星 李兆敏 徐林静 张志宏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3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总结了国内外防硫化氢完井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防硫化氢设计原则,完善完井工艺设计。根据储层及流体物性,结合力学、化学及油藏开发动态,优化防硫化氢的完井设计,并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确定最优的防硫化氢完井工艺,控制油套管腐蚀,减少油气井作业,为舍硫化氢的油气田开发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从而降低油气层损害,提高经济效益。
地质勘探
平衡剖面技术对东海西湖凹陷正反转构造及其成藏控制的研究
胡望水 柴浩栋 李瑞升 徐发 葛和平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3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的正反转构造发育的期次、强弱进行了研究。把西湖凹陷划分为旱、中、晚3期反转。其中,始新世末的早期反转主要发生在盆地的西斜坡带,且研究区由南向北反转强度增大;渐新世末的中期反转主要发生在盆地的东缘断裂带,且研究区由南向北反转强度减弱;中中新世末的晚期反转主要发生在盆地的中央隆起带,且研究 区由南向北反转强度增大;总体反转作用由早到晚依次增强。反转作用形成多种类型的构造囤闭,具有面积较大、圈闭完整的特征,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十分有利,同时对油气的保存及储层物性有改造作用。根据目前的勘探,西湖凹陷的3个构造反转带是寻找油气最有利的地区。
茨榆坨地区变质岩潜山成藏条件分析
刘汉之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4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研究区的基本地质特征,运用变质岩潜山成藏特征分析方法分析茨榆坨地区变质岩潜山成藏条件,认为构造与储层是控制油气成藏的要因。首次采用变质岩潜山顶界识别技术、断裂识别技术及变质岩裂缝预测技术等手段,有效地研究成藏条件,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指出本区可发育变质岩风化壳型或不整合面型和变质岩内幕型2种油气藏;提出中高部位的潜山是寻找风化壳型或不整合面型油气藏的有利区带,而中、低部位的潜山是寻找变质岩内幕型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沙三段油气成藏动力学分析及综合评价
吴 伟 蒋有录 王康宁 张亚军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3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油气成藏动力学分析的手段,对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沙三段不同油气聚集带的成藏要素、输导体系、成藏动力等条件进行详细解剖,根据各要素对成藏贡献的大小分配权值,利用加权求和建立定量评价系统,以此对成藏动力学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达到了对各油气聚集带综合评价的目的。得出了油源、输导体系、成藏动力条件均是控制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的结论,同时认为洼陷中心、南部和北部地区是油气聚集最有利的部位,而洼陷东部、西部为油气聚集相对较差的部位,为研究区沙三段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山前砾岩区下伏构造速度建场及成图技术
许海涛 景海璐 常庆龙 阿依努尔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3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盆地周缘的山前冲断带圈闭的发现与落实受浅层砾石层影响严重,需要准确刻画巨厚、不等厚砾石层下伏构造。而直接利用地震速度建立速度场,变速成图时深转换的方法不能满足成图精度要求。针对巨厚、不等厚砾石层下伏构造的特点,总结多年山前复杂构造区速度建场及成图方法经验,运用适宜于巨厚、不等厚砾石层下伏构造速度建场及成图方法—— 砾石厚 度雕刻成图法,消除巨厚砾岩影响,落实了独南构造,为下步独南构造的钻探提供了依据。
白庙气田变换构造与油气关系研究
王 勇 钟建华 陈 昊 黄新文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3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庙气田位于东濮凹陷东部兰聊断裂带下降盘中段,为兰聊断裂和杜寨断层共同控制的一个继承性半背斜。应用变换构造理论,识别出白庙气田发育有3种类型变换构造,变换构造类型以调节构造为主,传递构造少见且规模较小。受变换构造控制,该地区主要发育粗粒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浊积扇沉积。变换构造产生地层、构造及岩性圈闭,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场 所,影响着该区油气的分布。
黄骅坳陷南部岩性油气藏有利区带预测
姚芳 卢 异 何婉茹 徐金莲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3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满凹含油”理论为指导,对黄骅坳陷南部孔二段沉积演化背景、沉积相带及烃源岩分布特征开展研究,落实湖盆内部孔二段沉积期发育的坳陷型盆缘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岩性油气藏分布有利区带,具备形成自生、自储型岩性油气藏的基本条件。同时,对孔二段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原始沉积构型与构造的配置关系,提出了黄骅坳陷南部孔二段岩性油气藏潜力区。
中苏门答腊盆地油气成藏分析与勘探潜力预测
许凡 康永尚 李水静 岳来群 姚永坚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4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苏门答腊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生储盖组合特征、圈闭与油气富集特点进行研究,将其油气成藏组合划分为深部、下部、中部和上部成藏组合。深部成藏组合以新生古储式潜山油气藏为主;下部、中部、上部成藏组合部以自生自储式油气藏为主。同时结合成藏组合的特点对整个盆地进行系统认识,预测出未来有勘探潜力的目标区域。
辽河西部凹陷南部古近系沉积物源研究
田文元 李晓光 宁松华 英紫娟 孙立志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3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拓展辽河西部凹陷勘探领域,河道砂体储层被列为勘探工作重点。利用辽河西部凹陷南部地区三维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地震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研究基础上,应用精细地震资料解释及属性分析等技术,对西部凹陷南部古近系河道砂体分布进行研究,总结沉积物源迁移规律,为沉积相研究及目标优选提供可靠依据。
榆林气田储层成岩作用与烃类充注期次研究
张文忠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3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对榆林气田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砂岩储层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榆林气田储层物性较差的主要原因。根据包裹体测试结果,结合埋藏史综合分析认为,榆林气田烃类充注主要有4个时期,分别为中三叠世晚期一晚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晚期一早侏罗世晚期、早侏罗世晚期一晚侏罗世晚期和晚侏罗世晚期一早白垩世晚期。
松辽盆地大情字井地区青二段沉积微相与砂体特征
张 玉 王雅春 张辉 张德平 王国辉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大情字井地区油气勘探重点已由构造油藏转为隐蔽性岩性油藏,非主力油层青二段成为今后主要勘探目标。对区域地质资料、岩心资料、重矿物、地震以及测井曲线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大情字井地区青二段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一前三角洲沉积体系,并对主要沉积微相类型进行了识别,分析了主力小层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规律。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主,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呈条带状w—NE向展布,向东逐渐减薄,受河道侧向摆动影响,砂体呈叠置或切割分布,形成复合条带状砂体和断续砂。
松辽盆地龙虎泡地区高台子油层成岩作用研究
王国壮 陈红 钟建华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3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台子油层为龙虎泡地区主要含油层,储层岩性以含泥粉砂岩为主。通过岩心观察和化验分析对其成岩作用研究表明:压实作用使原始孔隙减少,不利于储集空问的保存;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同步进行,早期胶结作用抑制压实作用强度,胶结物后期溶解可有效改善储层物性。根据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特征及演化阶段推断储集岩成岩作用已达到晚成 岩阶段中期。另外,研究区高台子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岩石碎屑颗粒间孔隙被泥质充填,加之后期大量自生黏土矿物生成,使岩石碎屑颗粒间孔隙以小孔为主,孔隙结构复杂,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共同决定了高台子油层中孔、低渗特征。
油藏工程
高含水期油田油井合采技术界限研究
熊 钰 卢智慧 李玉林 王建君 任利华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和长期注水开发,将造成合采油井层间矛盾突出。因合采层位组合大多基于层系划分原则,缺乏对合采层位组合方法系统、定量的研究。通过油田动、静态资料分析,深入研究油井层间组合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层间组合对产液的影响,确定层位组合的合理技术界限,并由此提出对应注水井的分级配注要求。现场实施效 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增加产油量、减缓层间干扰、提高低渗透层动用程度等优点。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砂砾岩微观水驱油驱替特征
鲁国明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胜利油区砂砾岩油藏储层微观结构特征,采用双峰态曲线作为表征喉道半径的分 布,结合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如孔喉比、配位数、形状因子等),建立反映砂砾岩岩石孔隙 空间的三维孔隙网络模型。通过油水两相流模拟计算结果可知,与实测相渗曲线吻合较好,可 用来计算油藏驱油效率和预测开发动态,尤其是对于新发现尚未进行取心实验的区块,开展砂 砾岩三维孔隙网络模型计算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
探讨简单直接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王学忠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3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田开发中出现的难题,尝试化繁为简,将复杂问题应用简单直接法进行解决,主要思路是:对于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认识和开采难度很大的问题,利用重力分异原理,使剩余油富集规律得到重新认识;大幅度提高单采井单注井比例,克服合采井产量分配和剩余油定量描述难题;对于注水开发油田大孔道窜流严重、认识和治理难度很大以及蒸汽吞吐过程中产生蒸汽需要燃烧大量原油等问题,建议利用地热资源辅助采油,提高注入水温度。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拓油田开发思路,为今后油田更好、更快地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洛伦兹曲线在油藏产液、吸水剖面研究中的应用
王庆 刘慧卿 殷方好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析产液剖面和吸水剖面可以了解油藏的纵向动周程度,进而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依据。阐述了常规产液剖面与吸水剖面的研究方法,详细论述运用洛伦兹曲线分析油藏产液剖面与吸水剖面不均匀程度的过程,提出定量刻画油藏产液剖面与吸水剖面不均匀程度的“不均匀系数”概念,并结合辽河油田和克拉玛依油田实例进行分析。该研究对于油藏产液剖面与吸水剖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影响水平井蒸汽驱效果地质因素分析
李 卉 李春兰 赵启双 卫敏 李 奔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辽河油田某区块稠油油藏为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各种地质因素(地层倾角、渗透率、初始含油饱和度、油层厚度、油层深度和原油黏度)对水平井蒸汽吞吐转蒸汽驱的转驱时机以及对水平井蒸汽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初始含油饱和度、油层厚度以及原油黏度。该研究可为筛选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开发的地质条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复杂气藏新渗流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陈彩云 孙玉豹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天然气在复杂气藏内流体性质的变化,采用楔状复合气藏模型模拟流体或地质变化时的倾斜角度,建立带有倾斜角度的复杂天然气藏渗流模型,更加接近真实的地质情况。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对渗流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两区复杂气藏井底拟压力在拉氏空间的解,通过反演得到实空间的拟压力解。绘制带有倾斜角度的复杂天然气藏样板曲线,研究了内外区流度 比、倾斜角度对样板曲线形状的影响,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了试井解释。
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井网渗流场分析
周洪亮 尹洪军 李美芳 张绍辉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直观地反映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井网地层压力分布及流体运动轨迹的特点,利用源汇理论、Newman乘积法及压降叠加原理,推导出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井网不稳定渗流地层压力公式,提出流线生成方法,研究了水平井井网渗流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各向异性、生产时间和注采比对水平井井网渗流场影响较大。在布井时,水平井应垂直于最大主渗透率方向, 以便形成线性水驱,提高驱替效果;生产时间越长,压力传播范围越广,采出程度越高;注采比越大,注入流体的波及范围越大,波及效率越高。利用该方法产生的流场图能够为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开发井网设计及注入方案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启动压力梯度影响下低渗透气藏水平井产能模型的建立
杨学云 张学婧 蒋国斌 曲占庆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气藏中的流动区域分为达西流动区域和非达西流动区域2部分,气藏水平井湍流只发生在水平井附近短半轴小于10个井半径的旋转椭球体内,而达西流动存在于此椭球体外。借助前期水平井研究成果,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气藏中气井产能的影响,推导出低渗透气藏水平井新型产能模型。新模型考虑了启动压力梯度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对水平井产能预测研究有重要意义。
扶余油田东区水驱转注蒸汽开发可行性研究及矿场实践
谷武 董晓玲 姜雪松 庄淑兰 李艳华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扶余油田东区属于普通稠油油藏,注水开发30 a,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存在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无效水循环严重等问题。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东区水驱后可转为注蒸汽方式开发,进而优选合理的井网方式和蒸汽注入参数。2007~2008年,通过现场试验,注蒸汽方式开发获得较好的效果,为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持。
稠油油藏可动凝胶+活性水调驱技术
韩树柏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稠油注水开发的海1块储层特征、原油物性和注入水性进行室内配方筛选,并对成胶性能各种影响因素程度进行评价,筛选出了稠油注水的调驱体系。运用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理论和经验公式,结合现场动静态资料,对调驱措施效果、开发水井改善情况、注水利用率及提高采收率等情况进行了综合研究。调驱后水驱动用程度和水驱采收率均得到了提高,为油田转换开发方式、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弱碱ASP体系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张可 秦积舜 王舰 卢祥国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矿场实际需求,在室内实验基础上,研究了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在相同黏度不同界面张力,以及相同界面张力不同黏度条件下的性质;探讨了油层非均质性对该体系的影响及其在多孔介质中的滞留量。分析了该体系与采收率提高幅度之间的规律,并对其作用机理做了深入研究,为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广泛合理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地热水驱温度对稠油采收率影响实验研究
陈涛平 张志琦 刘 颖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J一99块毗邻J1一Ol井地热水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J一99块稠油开发效果,在对地热水水质及其与该块油层配伍性研究的基础上,室内开展了地热水驱提高稠油采收率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0~85℃ 范围是提高采收率幅度对地热水温度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其间地热水驱采收率的提高幅度由3.39% 增大至9.84% ;不同温度地热水有一个有效注入量,地热水温度越高,有效注入量越大,实际注入地热水为70~85℃时,累计注入量以1.5 PV为宜。该项研究为J一99块普通稠油利用地热水驱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依据。
钻采工程
涩北气田出砂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齐 宁 周福建 高成元 齐 燕 沈朝霞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青海涩北气田的油藏特点和出砂现状,选择涩北岩心进行出砂实验,考察采气速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等出砂影响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涩北气田的出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各种影响因素与出砂的关联度。分析发现,含水上升与采气速度对涩北气田的出砂影响较大,应做好控水工作,并严格控制采气速度。通过寻找这些因素与出砂之间的内在关 系,可以有目的地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或采取措施(纤维复合防砂技术)来避免或减缓出砂,并对类似涩北气田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指导与借鉴。
热采井下高温高压光栅传感技术研究
马 明 曾 魏 杨 峰 刘国忠 金奇光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水平井注蒸汽热力开采工艺中存在的热采测试问题,结合稠油热采井下恶劣的环境条件,研究了光纤光栅测温测压的制造工艺和封装技术。根据水平井注汽生产工艺,研究了现场测试工艺和施工方法,解决了稠油注蒸汽热力开采水平井的热动态连续监测问题。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验证,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并已在辽河油田、吉林油田、胜利油田稠油注蒸汽热力开采工艺中应用。该研究使稠油热采高温高压测试工艺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为认识油藏和了解井下水平段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效果提供了监测方法和工艺技术,为油藏精细描述和制订合理的稠油热力开发开采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气井合理油管直径选择
王 云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徐深气田XI1一X井为例,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综合考虑气井产能、油管压降摩阻损失、携液能力及抗冲蚀能力等因素,优选出合理的油管直径,以满足气井长期安全、合理生产的需要。研究表明,油管内径越大,摩阻压降损失越低,越能发挥气井产能,但当油管内径大于某一值后,产量随内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趋于平缓,压降摩阻损失随内径增加而降低的幅度也趋于平缓,进一步增加油管内径对增加产量、降低摩阻压降损失的意义不大;若选择油管内径过小,会限制气井产能的发挥,影响气井高效开发。xu—X井选用内径为76mm的油管生产较为合理。
水平缝五点井网整体压裂参数优化
韩秀玲 张士诚 马新仿 李林地 孙侃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整体压裂技术是低渗透浅层油藏有效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为了对某油田B区块有效实施水力压裂增产改造,必须设计合理的参数。根据该区块浅层油层改造的实际需要,研究水力裂缝时建立两维两相的水平裂缝模型,不考虑裂缝垂直方向上流动,建立了五点井网备件下三维两相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水平裂缝半长和导流能力对油井产量、注采条件下的采收 率和最终采收率等指标的影响,优化了水平裂缝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区块对于五点井网,压裂效果并非半径比和导流能力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优化的裂缝半长为25—30 ITI,导流能力为20 Ixm ·em较合适。确定最优整体压裂方案,争取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益,实现区块整体高效开发。
裂缝性火山岩气藏完井参数敏感性分析
李国锋 王文清 伍小三 夏天宝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火山岩气藏气井的渗流规律,通过分析计算,总结了火山岩气藏裸眼完井、射孔完井、割缝衬管完井3种主要完井方式下不同参数对气井产能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某裂缝性火山岩气藏现场数据,对影响气井产能的主要完井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完井方式下各个完井参数对气井产能的影响不同,气井产能是这些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在优选完井参数 时,应注意保护储层,防止污染,以取得最佳产量。该研究为进一步认识火山岩气藏,开展火山岩气井产能评价研究以及动态预测提供了技术依据。
稠油热采井补砂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杜丙国
2010, 17(1): 1.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胜利油田稠油热采井开发实际,根据稠油热采井补砂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防砂后期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原防砂管柱的基础上对地层及筛套环空应用补砂技术。补砂后形成高效挡砂屏障,弥补了地层亏空,提高了近井地带的渗透率,避免了捞出防砂管柱再次进行防砂的繁杂工序;同时挤入地层的大量砾石在弥补地层亏空的同时,也缓解了地层能量的损失, 减少了套管受到的轴向压力,间接保护了套管不受损伤。该项技术通过在400余口热采防砂井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有良好的椎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