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中石油探区主要盆地页岩气资源分布特征研究
徐波 李敬含 谢东 王雪峰 段健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3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是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类型。中国页岩发育广泛,有着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对中石油探区主要盆地泥页岩特征和页岩气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总体上,中一新生界页岩在中石油探区各主要含油气盆地内广泛发育,以陆相沉积为主,具有东部生油能力强,西部生气能力强的特征;古生界页岩主要发育于中、西部盆地和 南方地区,以海相沉积为主,具有高热演化程度的特征。通过成因法、统计法、特尔菲法计算,最终确定中石油探区内主要页岩气盆地地质资源量及分布特征。在平面上,页岩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盆地、中部盆地和南方地区,以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南方页岩发育区为最有利勘探区;在剖面上,页岩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上述盆地的古生界地层,四川盆地的中一新生界地层也是值得重视的勘探领域。
边缘检测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研究进展
许辉群 桂志先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3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储层中小断裂、裂缝以及砂体的边界识别是一个难题。储层断裂的级别决定油气运移通道及储层产能,裂缝及砂体的边界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有重要意义。由于砂体边界的响应以及不同级别断层和裂缝的响应具有多级尺度,其识别和成像在地震资料中用常规方法难以实现。针对这一问题,运用边缘检测技术对这些特定边缘进行识别。该方法为储层提供不同尺度的观测与戍像,将信息科学中成熟的方法应用到地震数据处理中,并为地震资料解释与储层的描述提供新的手段。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边缘检测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及实现流程,介绍了边缘检测在地震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实例 通过实例分析,认为做好边缘检测必须做好滤波处理以及保边界处理。然后根据实际区块选择合适的边缘检测方法、滤波方法以及保边界处理算法进行边缘检测研究,最后结合区块的实际钻测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进行信息融合,最终对储层进行综合分析。
地质勘探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中深层储集层分布规律
欧成华 蒋书虹 梁成钢 蒋建立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一咸水泉地区中深层油藏具有勘探程度低、岩性复杂、井网稀、纵向厚度跨度极大等特征,多年来油气勘探一直未获突破。利用岩性、电性、物性资料,采用定性特征识别,结合综合评分、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等定量方法完成了储集层的识别与评价。结果表明,储集层以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的Ⅲ ~Ⅳ类为主,主要分布在c3、x7、x8井一带,厚度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减小,在c6与x8井一线东南逐渐消失。
地震属性分析在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刘登明 郭 翔 朱峰 朱 哲 林明强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4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西部三塘湖盆地马朗三维连片区块石炭系火山岩埋藏深、岩性多样、成层性差、平面分布规律复杂等特点,从火山岩储层特征分析入手,以火山岩储层预测为主线,从单井地震相属性分析出发,井震结合,建立起主要目的层的火山岩有利储层与地震反射特征的对应关系,并充分运用多属性分析技术,通过提取石炭系目的层的三瞬属性、频率衰减梯度及反演等捣 性,综合利用多技术手段来预测研究区火山岩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最终建立起一套适用于西部深层火山岩的储层预测的属性分析技术系列。
桩海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研究
陈 宇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桩海地区不同储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对其进行了原油物性、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原油分为6种类型,其中3种类型原油由埕北凹陷烃源岩提供,另外3种类型原油分别为五号桩洼陷和桩东凹陷烃源岩提供。其中埕北凹陷沙三、沙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主要分布于桩海地区西部的第三系储层、 五号桩洼陷、桩东凹陷沙一段、沙三段烃源岩是桩海地区潜山储层的主要油气来源。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南部沙三段页岩气聚集特征分析及资源量计算
李宗亮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测井、录井、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及页岩吸附气量实验,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南部沙三段页岩气的聚集特征进行分析,预测页岩气发育的有利区并计算页岩气资源量。研究表明,研究区沙三段具备形成页岩气的物质基础和储集空间,较高的石英含量满足开发要求。泥岩段中大量的气测全烃异常显示是页岩气存在的直接证据..页岩气发育的有利区主要分布在黄金 带、于楼、热河台、桃园、荣兴屯等地区。
昆北油田切12区E31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林伶 牟中海 马达德 寇福德 景海权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3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昆北油田切12区下干柴淘组下段( )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孔隙结构、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工区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问以原生粒问孔为主,次生溶孔和裂缝次之,属低孔特低渗储层影响研究区储层物性的因素有沉积相、成岩作用、构造运动,其中沉积相和胶结作用是主要的控制因素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预测工区储层的发育规律。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潜山区奥陶系油气成藏条件
汪伟光 喻莲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3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中地区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导致下古生界地层抬升遭受风化剥蚀,先后形成3期古潜山,发育2套潜山宕溶储层研究了潜山岩溶储层的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对其发育的有利区进行了预测 同时,对塔中地区烃源岩、储盖务件、运聚务件及成藏过程等成藏暑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奥陶系岩溶储层与其上覆的志留系、石庹系泥岩可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油源断裂、不整合面、岩溶孔缝洞体系构成了复杂的油气输导网络塔中低凸起奥陶系潜山油气藏成藏过程复杂、期次多,但喜山期构造调整是最终成藏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对勘探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认为中央断垒带中、东段及其北部围斜地区(塔中I 5、16井区)和塔中低凸起东潜山区(塔中1井区~塔中5井区一塔中48井区)为有利目标区。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分布及成藏模式
王伟明 卢双舫 尚教辉 王立武 邵明礼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3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已经逐渐成为油气储量的重要增长点。由于勘探程度较低,火山岩气藏的分布及模式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勘探的成效。在深入分析已发现油气藏的平面分布和纵向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分区带东、中、西3个断陷带的成藏模式。在深化地质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火山岩气藏的分布,概括不同区带的火山岩气藏的成藏模式,进而指明火山岩气藏的勘探思路,为进一步落实一批大中型火山岩气藏提供依据。
南海北部陆坡白云凹陷13.8Ma深水扇沉积
刘 军 庞雄 颜承志 柳保军 李元平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3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l3.8 Ma以来的深水扇进行分析,建立了浅海、陆架区的沉积物(高位时期)与深水沉积(低位时期)之间的联系,进而研究了白云凹陷l3.8 Ma以来的深水扇体的岩性和沉积物组成,此方法对于预测不同深水沉积单元的岩性和预测深水沉积系统的沉积物粒度及潜在储层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深水油气勘探的关键是精确地预测深水沉积储层,白云凹陷深水勘探有别于浅水陆架勘探,应先预测深水目标的岩性特征和储层条件,再进行地球物理、圈闭评价等工作的勘探流程。
徐深气田源盖能力配置类型与天然气聚集
唐 军 付 广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徐深气田天然气的盖层层位、岩性不同,造成其源盖之间的空间、能力配置关系不同,源岩和盖层在能力上的有效配置,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该气田天然气富集数量。根据天然气藏源岩供气能力和盖层封气能力特征,对气藏源盖能力配置类型及其与储量丰度的关系进行研究,总结出该区的源盖能力配置类型,对研究徐深气田的形成条件和指导气田天然气的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海拉尔盆地苏仁诺尔弧形断裂结构与油藏类型
陈 萍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仁诺尔弧形断裂是一组具有同生性质的屯张扭后压扭的断层,平面上呈苏仁诺尔断层与伴生羽状断层共同组成的帚状结构 同时,受苏仁诺尔弧形断裂的控制,在断层两伽j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圈闭 断层活动伴随有岩浆侵入,导致地温升高,形成CO 气藏,并改善了砂者储层物性 同时,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原油由烃源区中心i句较远的牧敛段运移井富集成藏 油藏类型以背斜型及断块型为主。
海南月东构造带中北部油气成藏规律
王光明 范世通 韩宏伟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辽河坳陷滩海地区海南月东构造带的构造演化、断裂、储层特征,探索油气富集规律,认为该区油气成藏受多重因素控制。其中,构造因素起主导作用,储集层岩性、物性的变化以及油气疏导路径也对该区油气的富集起控制作用。整体上评价落实了研究区的地质规律,进一步指导该区精细地质研究与勘探开发。
欢喜岭油田兴隆台油层分布特征及成藏规律
尹松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欢喜岭油田s1+2 段兴隆台油层含油分布范围广,厚度变化大,储量动用程度不均衡文章从基础地质资料入手,运用地层对比与划分、构造精细解释、沉积相研究等技术,对欢喜岭油田兴隆台油层进行精细地质研究,重点描述了兴隆台油层的油气分布特征及油气藏类型,深入分析了油气成藏要素及空间配置、成藏时间及成藏模式等成藏规律,对深化区域地质研究和寻 找有利目标区具有指导意义。
油藏工程
精细油藏描述中常见油水关系矛盾分析
杨满平 王 刚 许胜洋 高 超 齐雪杰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中国东部地区陆相砂宕油藏岩性变化快,构造特征比较复杂,精细油藏描述地层对比研究中常常出现较多的油水关系矛盾现象、通过分析认为,造成油水关系矛盾的主要原因有岩性变化或尖灭、构造特征认识不清晰、地层对比存在问题、测并综合解释对油水层的认识存在错误以及储层损害等,由此提出通过高精度构造解释、精细地层对比、单井井史分析及储层保护、试油试采资料分析以及油藏动态分析等方法来解决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存在的油水关系矛盾现象。
春风油田排601区块浅层超稠油HDNS技术先导试验效果评价
王金铸 王学忠 刘 凯 沈海兵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3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排601区块属于浅层超稠油,由于原油黏度高、埋藏浅、地层温度低、天然能量不足,油藏流体不具有流动性。常规试油无产能,直井热采低产,水平井热采获得工业油流。经过综合研究,决定采用HDNS(水平井+降黏药荆+氮气+注蒸汽)技术。通过物理模拟开展了HDNS机理研究,利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优化了各项技术参数。2010年进行了HDNS技术开发先导试验,已投产的57口产能井均获得了工业油流,经济效益显著,说明HDNS技术是开采浅层超稠油的有效技术。
变质岩潜山油藏纵向非均质性研究
徐萍 郭秀文 贾洪涛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XG7油藏是一个深层、巨厚、变质岩潜山油藏,含油幅度超过2 300 m。对于这种巨厚油层的潜山油藏,油藏纵向非均质性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影响开发方式选择、井网井距设计的重要因素。对油藏岩性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并通过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潜山纵向非均质性特点和划分储层段的方法。XG7油藏以分段性认识作为基础进行开发设计,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中高含水期油藏注采有效性研究
郑 伟 姜汉桥 陈民锋 朱龙权 白晓虎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有效控制水驱油藏窜流现象,提高注水利用率,需要确定油藏存在窜流的低效循环场区域 基于水驱开发油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建立包括油藏静态、动态参数的注采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提出注采有效性评价指标量化分级标准、影响因素分级权重标准和注采有效性分级标准;结合油田实践,进一步建立油藏注采有效性计算评价方法和步 骤 .根据建立的综合评判方法,分析评价了江苏油田某油藏水驱开发的注采有效性,研究结果为油藏实施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复杂断块油藏见水后面积波及系数的修正
喻秋兰 唐 海 吕栋梁 傅春梅 朱昔君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1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复杂边界、平面非均质性和井网完善程度对复杂断块面积波及系数的影响,因此在常规注采井网均质油藏水驱面积波及系数的基础上,引入复杂边界校正系数、地层非均质性与注采井网关系校正系数、井网完善校正系数来修正复杂断块见水后的面积波及系数,得到其计算表达式 、应用此法计算江苏油田庄2断块2009年7月底的面积波及系数,其计算结果与数 值模拟结果相差仅3.6% ,证实了该理论修正方法的合理性。
聚合物驱油后提高采收率优化研究
汪 萍 常毓文 唐玮 胡丹丹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喇萨杏油田聚合物驱油后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油藏逐年增多,在分析聚合物驱油区块现状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潜力的基础上,明确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挖潜思路。以北一区断东中块典型区块为例,研究了层系、井网重构和顶部水平井挖潜的可行性,提出聚合物驱油后现场试验方案,预计方案实施后可提高采收率5个百分点。
人工神经网络在CO2驱采收率预测中的应用
王 涛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1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2驱是三次采油中最具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之一,准确评价和预测CO 驱的采收率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于影响采收率的因素较多,且影响因素与采收率之间是一种非线性、不确定的复杂关系,致使常规预测方法效率及精度不高。针对此问题编写BP神经网络程序,引入影响采收率的5个无因次变量对于这种非线性、不确定的多变量系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具有更好的自适应性,能较好地反映影响CO2 驱的各种参数与采收率的内在联系,而且预测精度较高。应用BP神经网络方法预测CO 驱采收率是可行而有效的。
低渗透地层压力扰动传播规律
史瑞娜 王晓冬 罗二辉 毕明超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低渗透介质中压力扰动传播规律直接反映了井周围储层的动用范围, 通过积分方法近似求解含启动压力梯度和动边界的非线性平面径向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得到一种新的压力分布规律和动边界传播规律的解析表达式 在启动压力梯度为零的情况下计算井壁压力,并与经典结果及其他5种解式计算结果对比,文中解析表达式计算结果是准确可靠的。
稠油蒸汽驱生产井闪蒸预测模型
孙启冀 鞠国帅 高德洁 孙勇 佟松林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蒸汽驱生产井闪蒸会造成抽油泵气锁、油管及抽油泵损坏、产液量下降等问题。闪蒸预测的难点在于井底温度和压力计算的准确与否。根据传热学和计算流体力学建立了井筒温度分布模型、压力分布模型、液体流经抽油泵固定阀时的局部压降损失计算模型,结合修正的油水混合物饱和蒸汽临界温度一压力曲线,建立了稠油蒸汽驱生产井闪蒸预测模型。可以 依据井口产液量、含水率、温度等生产参数及井身结构参数对井底及泵内闪蒸情况做到实时监测。现场应用证明闪蒸预测模型能对井底流体状态进行准确预测。
高凝油油藏注水开采温度场变化规律
阳晓燕 杨胜来 吴向红 李 捷 许亚南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5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高凝油油藏原油含蜡量高、析蜡点和凝固点高、原油物性对温度敏感的特点,为改善石蜡沉积造成油层孔渗伤害、常温注水使得渗流规律发生变化等开发现状,利用二维水驱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研究注水开采过程中不同注水温度、不同直井井网对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影响,再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井网下的含油饱和度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注水温度对温度场影响很大,建议高凝油油藏在注水开发中选取高于析蜡点温度注水,井网部署以五点井网较优。
深层稠油油藏水锥机理及HDCS实验研究
朱国梁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层普通稠油油藏桩斜139块由于受储层埋藏深、井斜位移大、边底水活跃等客观因素影响、开发过程中底水水锥严重导致含水居高不下 在区块前期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底水稠油油藏水锥机理研究,建立水平井热采概念模型,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开展HDCS开发先导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底水稠油油藏桩斜l39块在采油速度低、高含水情况下,后期进行HDCS调整可以有效控制底水锥进,改善井间及纵向上储量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
单裂缝多孔介质渗透特性研究
李亚军 姚军 黄朝琴 孙致学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裂缝多孔介质渗透特性的研究是裂缝性介质渗流分析的基础.针对含单裂缝的多孔介质,分别应用Darey方程和Stokes方程描述基岩和裂缝中的流动,采用连续边界条件、vt S—Joseph边界条件和BeaVeFS—Josept-一Saffman边界条件,得到考虑基岩渗透率的广义立方定律和分别满足3种边界条件的单裂缝介质的等效渗透率理论计算公式 参数分析表明,由3种边界条件所得到的单裂缝介质的等效渗透率较为一致(尤其当 >1时),因此应用经典的连续边界奈件可简化问题,提高计算效率 研究结果为含裂缝多孔介质流动分析的参数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类型裂缝对气井产能影响
熊钰 黄仕林 唐洪明 刘江斌 何锡俊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低渗、特低渗气藏开发过程中,裂缝对气井的产能和稳产能力起着主导作用 选取了某低渗气田在不同沉积微相下的含有裂缝的岩心进行了专门的实验研究详细分析了半充填缝、未充填缝的应力敏感,评价了裂缝宽度随有效应力的变化以及其对产能的贡献差异 实验研究表明:未充填缝的应力敏感性较强,对气井初期产能贡献较大;半充填缝的应力敏感性较弱,对气井中后期产能起主导作用;特低渗气藏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充填缝与充填缝的比例。
委内瑞拉MPE-3区块超重油冷采过程中泡沫油开采机理
刘尚奇 孙希梅 李松林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超重油沥青质含量高、原油重度高等特点,研究了水平井溶解气驱冷采的开采机理,包括冷采过程中泡沫油的形成机理、非常规PVT特性与驱替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当油藏压力低于泡点压力时,原油中形成许多微小气泡,这些微小气泡能够长时间滞留在油相中,使得这种原油表现出与常规溶解气驱许多不同的特征;泡沫油的作用与油藏衰竭速度、油层压力下 降水平及围压等因素有关 使用水平井冷采技术能够获得较高原油产量和采收率。
冲砂洗井泡沫流体研制及性能评价
万里平 何保生 李玉光 唐洪明 周 华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海上油田稠油水平井地层压力低,漏失量大,油砂胶结强。长期使用常规冲砂介质易导致海水进入地层,严重时会全部进入油层而不能上返,导致冲砂作业失败。为解决这一开采问题,以N一烷基一B一氨基丙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为主剂,研制出适用于冲砂洗井的稳定泡沫,并探讨了NaC1加量、煤油含量、温度、pH值对泡沫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室内循环实验 循环实验结果表明,该泡沫经九次循环仍具有一定的发泡能力,可顺利完成冲砂作业和循环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聚合物驱后油藏蒸汽驱技术可行性研究
沈德煌 马德胜 聂凌云 李晓玲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提高大庆油田原油采收率,利用热采物理模拟技术,开展聚合物驱后 由藏蒸汽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探讨聚合物驱后转蒸汽驱的可行性 实验结果表明,油藏聚合物驱后转蒸汽驱不仅能够政善高、中渗层的驱油效率,且蒸汽的超覆作用能够有效动用油层上部剩余油,提高波及效率 聚合物驱后油藏转热采方式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该研究为大庆聚合物驱后油藏蒸汽驱现场试验提供了依据。
塔河油田超稠油混合掺稀降黏实验研究
裴海华 张贵才 葛际江 刘清华 吴 芳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超稠油的开采关键在于降黏,实践证明掺稀降黏是塔河超稠油开采的有效方 法,但稀油与稠油在井底混合均匀程度不高,使得降黏效果与室内实验差距较大。研究发现. 在掺稀油时掺入少量混合芳烃可提高掺稀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静态下混合芳烃对塔 河超稠油有良好的溶解能力,掺入混合芳烃能够显著降低超稠油黏度,且降黏效果好于单一掺 稀油效果,同时叉可节约稀油资源。
温度、压力对含CO2天然气高压物性参数的影响
章 星 杨胜来 张 洁 马长宁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1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计算天然气藏高压物性参数的理论图版、经验公式等常规方法部具有一定局限性,无法准确分析含CO2天然气高压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 为解决这一问题,针对该类气藏的特殊性,采用室内PVT实验进行系统、全面地测定与分析 研究表明,对于含CO2的天然气,其 偏差因子、密度、体积系数、等温压缩系数在低压(20MPa以下)时表现出很强的压力敏感性,黏度则始终保持较强的压力敏感性 偏差因子、密度、孙度随着CO2含量增大而变化幅度较大,对CO2的敏感性较强;体积系数对CO2的敏感性较弱;等温压缩系数对CO2 则无敏感性随着压力、CO2含量的增加,其偏差因子、密度、粘度、体积系数、等温压缩系数均表现出一定的 温度敏感性。
钻采工程
乾安地区低渗透砂岩储层保护技术研究
孙玉学 姚飞 张顺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林油田在储层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室内进行了现场二开钻井液体系的损害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现场二开钻井液体系对乾安地区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损害程度为34.52% ,以液相损害为主,并且存在严重的水锁损害。因此,减轻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损害程度重点是控制钻井液滤液侵入。根据d90暂堵理论及防水锁技术对现场二开钻井液体系进行了优化,加入屏蔽暂堵剂后的钻井液对岩心的损害程度降低了16.25% ,优选的新型防水锁荆可使钻井液对岩心损害程度减少5% 左右,能够有效保护低渗透砂岩储层。
考虑非平衡现象的稠油井井筒压力温度计算模型
赵瑞东 吴晓东 陶 珍 王 潇 鹿丽卿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预测井筒压力温度分布时,通常假设油气两相瞬时平衡,对于稠油油井,该假设会产生一定误差。为此,研究了油相中气体扩散规律,证实了稠油油井中存在明显的非平衡现象,根据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原理,导出了考虑非平衡效应的稠油井筒压力温度计算模型。实例计算验证表明,该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稠油油井井筒的流动规律,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双管分注工艺在稠油定向井的应用
穆金峰 李 翔 董双福 唐学权 宋玉旺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鲁克沁深层稠油油田进行注常温清水开发,应用常规工艺分注后,因套管尺寸大、注水压力高、原油黏度高以及井斜等多因素影响,投捞测试成功率低,冲检频繁,严重制约油藏水驱开发效果 结合稠油油藏特点,对定向分注井进行了双管分注工艺研究与应用。该工艺避免了井下投捞测试,在地面即可实现小层恒流量精细注水、计量、调配,分层压降测试与选层酸化或调剖等,达到了延长冲检周期与降低成本的目的,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扶余油田废弃井处置技术研究与应用
孙超 王 军 刘成双 闫晶波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扶余油田是吉林地区最早投入开发的油田,当前大量注采老井问题严重,对油田开发产生不良影响 为此,运用优化废弃井井下作业方案设计的方法,进行不同井况类型永久废弃封井工艺技术研究,形成了一整套适合该油田特点的废弃井处置工艺技术现场实际作业效果表明,该技术能满足SY/T6646—2006废弃井作业标准对关键部位水泥封堵厚度的相关要求,有效隔离油水层段,并防止层间窜流,现场施32.合格率达到98% 以上。
CobraMax压裂工艺在低渗气藏的应用
赖海涛 梁凌云 朱李安 黄建宁 郭清华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苏里格气田现有的分层压裂工艺在薄而多气层段井有效开发方面存在的局限性,长庆油田通过与哈里伯顿公司合作在苏东X井开展了国内第l口CobraMax压裂试验。该技术打破了常规套管射孔,油管连入分层3-具,完成3~4层的多层压裂工艺思路,提出了通过连续油管水力喷砂射孔,从环空进行主压裂施工,通过砂基分隔各压裂层的一种分层改造工艺理念,其最大优势在于改造层数多,可最大限度提高储层纵向动用程度,同时可减少多层射孔费用,有效降低整井费用。2010年该技术在长庆油田成功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国内低压、低产、多层系气田开采提供了借鉴。
可控式套铣打捞一体化工具研制与应用
张成江
2011, 18(4): 1.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管柱砂卡、水泥卡是比较常见的井下故障,排除该类井下故障的传统做法是分别下入专门的套铣和倒扣打捞解卡管枉进行处理,施工效率很低 为此,通过将套铣与打捞倒扣工具巧妙组合设计,采用投球打压推动活塞原理,研制出可控式套铣打捞一体化工具,实现一趟管柱同时兼有套铣、打捞功能,且由套铣向打捞状态转换过程可控 现场应用 表明,该J-具具有结构合理、性能可靠、经济实用等优点,为解决长井段砂卡、水泥卡传统处理方法效率低下问题,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该项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20102010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