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辽河油田稠油开发技术与实践
任芳祥,孙洪军,户昶昊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6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田稠油资源丰富,油藏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在近30 a的开发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一深层稠油油藏特点的开发技术,完善配套了8项稠油核心开发技术,支撑了辽河油田稠油持续高产稳产,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结合辽河油田稠油开发实际,分析总结了稠油开发形成的技术成果及认识,可为同类稠油油藏的开发提供技术借鉴。
国内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
许长春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10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北美页岩气勘探、开发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国内页岩气的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但大多都着重对某一方面进行论述。在对大量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成藏机理、地质特征、勘探方法、选区评价与资源量计算等方面对页岩气的地质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对照北美页岩气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在页岩气研究中存在的 问题,并认为中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应首先选择地质、经济条件合适的地区进行技术攻关,然后再向全国推广。
泡沫油国内外研究进展
赵瑞东 吴晓东 熊春明 王瑞河 王 淼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4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加拿大、委内瑞拉以及中国的一些稠油油藏溶解气驱过程中,表现出了异常的开发动态:低的生产气油比、高的采油速度和高于预期的一次采收率。“泡沫油”被认为是这种异常生产动态的原因之一,油相连续的含有大量气泡的原油称为泡沫油。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在泡沫油定义、性质、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其中重点研究了过饱和度、临界气相饱和度、原油黏度、压力衰竭速度和溶解气油比对泡沫油特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一些解释泡沫油机理的数学模型,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稠油冷采泡沫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地质勘探
强屏蔽层下弱反射储层特征分析及识别方法
张军华 刘 振 刘炳杨 朱博华 冯德永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13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地震资料解释中,传统描述强屏蔽层之下薄储层的方法是开一时窗提取属性,直接进行储层描述和预测。但由于强屏蔽层的覆盖作用,传统方法的解释结果不能突出下伏弱反射信息,储层预测效果受到较大影响。以五号桩油田沙二段隐蔽油气藏为例,分析T2强屏蔽层的地质成因,即沙一段底部存在1个致密的生物灰岩地层,构造上又是1个不整合面,再根据声波测井和录井资料,制作正演模型,从地球物理机制上认证该结论。在强屏蔽层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子波分解重构理论的强屏蔽层剥离技术,并进行了模型试验和实际资料应用。研究结果表明,T2强屏蔽层剥离后提取的地震属性,能较好地反映储层的含油气分布,提高下伏目标层的预测精度,为此类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找到了1种新的途径。
大情字井地区西部青山口组储层特征
胡望水 马琳芮 舒志恒 郭 宁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13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层特征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特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进行储层特征研究,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大情字井西部青山口组为低渗岩性油藏,综合运用铸体薄片、岩心砂岩薄片和压汞分析等资料,对储层物性、岩性、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情字井西部青山口组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低—中孔、特低渗—低渗储层,对青山口组砂岩评价分为4类,其中以Ⅲ和Ⅳ类储层为主。
束鹿凹陷西斜坡中部成藏因素分析
李冬梅 戴明建 于兴河 李胜利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7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束鹿凹陷存在多种圈闭类型的油藏,由于岩性复杂、断层发育等因素,导致凹陷内油气成藏规律性差异很大,需要进一步认识成藏主控条件。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地质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研究区内烃源岩分布规律和断层系统的发育特征,进一步总结了断层与烃源岩的空间配置关系对区内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其中,晋105、晋95、晋93以及晋94断块油气成藏均受控于断层与烃源岩的空间配置关系。研究断层与烃源岩的空间配置关系,对区内可能发育的有利油气区带进行预测,为研究区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方向。
中扬子地区泥页岩发育特征与页岩气形成条件分析
朱定伟 丁文龙 邓礼华 游声刚 赵松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10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扬子地区在震旦系和古生界发育多套海相暗色页岩,在上三叠统一下侏罗统发育了1套高炭泥质煤系地层,在江汉盆地发育2套古近系陆相暗色泥岩。这些泥页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适宜,与美国产页岩气盆地具有很好的对比性。在前人对中扬子地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页岩气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中扬子地区泥页岩的发育特征和页岩气形成条件。通 过分析,认为中扬子地区具备形成页岩气藏的良好地质条件,尤其是鄂西渝东、湘鄂西区、江汉盆地南部和鄂东南具备优先勘探的条件。
南贝尔凹陷下白垩统油源分析及其成藏意义
李 晶 柳成志 高 娟 孙艳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8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发育3套暗色泥岩,通过对南贝尔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和油砂进行地化分析,分析其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油源对比。综合分析认为,只有南屯组暗色泥岩是优质烃源岩,其烃源岩分布决定了油气藏的平面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已发现低成熟稠油。该组烃源岩发育于深水、弱还原淡水湖相的沉积环境,其烃源岩中五环三萜烷含量较高,以C30霍烷占优势,C29霍烷次之,C30重排霍烷和伽马蜡烷含量低,规则甾烷含量较高并以C29甾烷为主,含有少量的孕甾烷、升孕甾烷和重排甾烷。
低渗透砂岩中的低对比度油气层类型及成因分析
肖 亮 毛志强 窦伟坦 侯雨庭 金 燕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11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四川盆地包-界地区须家河组和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段低渗透砂岩油气层测井响应特征的深入分析,结合试油、分析测试和岩心薄片鉴定资料,提出了广义的低对比度油气层的概念。在低渗透砂岩储层中,低对比度油气层包括4种类型:油气层和水层电阻率差异小的低对比度油气层;有自然产能的油气层和干层的孔隙度及电阻率差异小的低对比度油气层;压裂后具工业产能的油气层和干层孔、渗差异小的低对比度油气层;高产油气层和低产油气层的孔隙度和电阻率差异小的低对比度油气层。通过对低对比度油气层岩心NMR和薄片鉴定结果的深入分析表明,导致低渗透砂岩储层中产生上述4种低对比度油气层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复杂的孔隙结构引起的高束缚水饱和度和成岩相差异。
松辽盆地西部杜75块油气微生物勘探研究
袁志华 许晨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8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松辽盆地西部杜75区块应用油气微生物勘探,结合区域沉积相分析,对研究区进行了分流河道砂体、河口砂坝以及远砂坝等有利储集砂体的预测。根据油气微生物异常分布特征,明确了研究区的油气富集规律,即油气基本上分布于构造较宽缓的平台区域,或是具有微幅鼻状构造处,或是在水下分流河道分流处,为现场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同时,对研究区乃至整个松辽盆地西斜坡的岩性油气藏勘探奠定了基础。
中国大中型气田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及其特征
徐淑艳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7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气藏输导天然气能力与封气能力特征,对气藏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及与储量丰度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强运强聚配置类型最好,其次是较强运强聚配置类型和强运较强聚配置类型,再次是中运强聚、较强运较强聚和强运中聚配置类型,其他配置类型均较差。中国42个大中型气田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有4种,以差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的大中型气田为主,中等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的大中型气田较少。但中等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是中国形成高储量丰度大中型气田的主要运聚气能力的配置类型。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石炭—二叠系火山岩岩性岩相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马晓峰 王 琪 史基安 郝乐伟 马 强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8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石炭—二叠系火山岩区域构造背景、火山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全岩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综合测井、地震与重磁资料,划分了岩石、岩相类型,在“优势岩相”思路的指导下,建立了岩相模式,总结了岩相平面展布规律,研究了岩性、岩相对火山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及有利储层分布,对火山岩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庆长垣泉三、四段扶余油层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
梁旭 邓宏文 秦雁群 肖良伟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1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岩心、测井、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的基础上,对大庆长垣泉三、四段扶余油层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该区发育下游曲流河、网状河和浅水三角洲3种沉积相,岩性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物性特点为低孔、超低渗透。影响储集性能的因素主要表现为2方面:平面上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纵向上主要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底钙”降低了河道砂岩的储集性能,而溶蚀孔隙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集性能。该研究成果对今后扶余油层的进一步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油藏工程
苏里格气田水平井整体开发技术优势与条件制约——以苏53区块为例
王国勇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5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岩性气藏,单井产量低,建井数量多,直井开发经济效益较差。为提高单井产量,改善气田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益,转换开发方式,开展气藏水平井开发技术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苏53区块开展水平井整体开发试验,利用水平井整体开发建成10.0×108m3/a天然气生产能力,是苏里格气田唯一的水平井整体开发建产的区块。由于受到气藏埋藏深、储层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继续扩大气田水平井整体开发规模受到制约。通过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的分析研究,可以促进水平井整体开发技术的推广,更多地应用于类似气藏的开发。
长期冲刷条件下的渗透率变化和微观模型研究
陈小凡 刘峰 王博 李春磊 林德纯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8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的注水开发,使储层的物性参数发生了较大变化,其非均质性较开发初期更加严重,开采难度增加。为了研究长期注水冲刷条件下储层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利用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分析了在长期冲刷条件下岩心渗透率的变化。实验表明,在长期的注水、注白油驱替下,岩心渗透率降低。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渗透率降低的微观动态模型,并对渗透率降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低渗透致密储层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地层压力分布及产能分析
伊怀建 朱维耀 张明江 张 萌 宋洪庆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致密储层中含水条件下气体流动呈现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基于此认识,建立了低渗致密储层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压力特征方程,推导了定压力边界和定产量边界条件下的径向流解析解,给出了低速非达西渗流条件下产能公式。计算分析表明:低渗致密储层气体低速非达西流动不同于有激励即有响应的达西流动,低速非达西流动必须克服启动压力梯度后才能流动;低渗致密储层气体低速非达西流动时,近井地带能量递减远快于达西流动的情况,储层波及范围小,存在合理的动用半径;给定不同配产情况下,可以确定井筒压力以及对应的有效动用半径;在给定压力条件下,不同的渗透率和气藏储量丰度对应不同的气井产能。
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效应对低渗透油藏直井产能的影响
张楠 王晓琴 徐锋 贾莎 冉艳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低渗透油藏普遍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导致其油水渗流存在非线性和流态的多变性,使得流体的渗流不再符合经典的达西定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基于岩石本体有效应力理论的应力敏感效应的综合影响,推导出修正的低渗透油藏直井产能方程。以某低渗透油藏为例,研究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效应对其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渗透油井中启动压力梯度 比应力敏感对产能的影响大,建议进行产能预测时充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可溶性气体泡沫状态方程理论模型研究
李遵照 吴信荣 李兆敏 肖 良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气体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矿化度和表面张力引起的气泡内外压差等因素对气体泡沫体积性质的影响,推导出气体泡沫的理论状态方程,并结合分析对该模型进行了化简,对泡沫的气相和液相分别选择了合适的密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泡沫理论状态方程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和满意的预测能力,能够用于理论分析和现场应用。
低渗透油藏CO2驱注入方式优化
钟张起 吴义平 付艳丽 吴桂晶 刘鹏程
2012, 19(1):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吉林油田某低渗透区块的油藏条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驱替方式下的驱油效果。数模结果显示,交替驱替方式优于注水方式和连续气驱方式,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在交替驱过程中,气段塞和水段塞的先后顺序对采收率有显著的影响,气水交替驱优于水气交替驱,随着注气速度的增加,采收率的差值也逐渐增加。气水交替驱注入CO2能够和原 油充分接触,越早注入CO2,对提高原油采收率越有利。该研究不仅为低渗透油田CO2驱油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对于国家下一步进行CO2,驱油和埋存潜力评价及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Hurst指数在油田压力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王涛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层压力的预测对于保护油层、合理设计井身结构和钻井液密度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外K油田18 a的地层压力测试数据为基础,借鉴分形理论中R/S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运用Hurst指数预测地层压力变化的新方法,研究并预测了K油田地层压力的变化趋势。为油 田开发中后期安全、高效地开发提供了依据。
压敏储层渗透率分布规律研究
高 宪 王晓冬 李敬函 汪艳勇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定义压敏油藏的无量纲变异系数,得到油藏渗透率变化的控制方程。在采用零维近似解的基础上,结合Laplace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求解了无限大边界、定压边界和封闭边界3种外边界油藏单井生产的渗透率变化模型,并预测了这3种模型的渗透率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油藏压力下降的同时渗透率会明显下降;随着压力不断减小,压力下降对渗透率变化 的影响也逐渐减弱。而不同的油藏外边界会使渗透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低渗透气层岩心破裂裂缝扩展实验分析
牟善波 张士诚 韩秀玲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加深对低渗透砂岩气层压裂过程中裂缝扩展的认识,同时便于科学指导施工,利用CT技术等方法,对含有天然裂缝低渗透砂岩气层的裂缝扩展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压及注液能够造成岩心出现裂纹并扩展,主裂纹与微裂纹在成因上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的应力作用下,岩石在一些具有微裂纹的平面先破裂,随着压力的增加或持续压力作用,微 裂纹将会扩展并相互连接,最终形成宏观裂缝。
页岩气藏应力敏感效应实验研究
郭 为 熊 伟 高树生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藏降压开采过程中,地层压力和井底压力的变化导致气藏产生应力敏感效应,使气藏流体的流动动态和气藏产能受到影响。为了明确开采压力的下降对气藏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实验通过改变内压与围压这2种方式,对页岩气藏的应力敏感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页岩的渗透率随着内压的降低而下降,随着上覆岩层压力的增加而下降;页岩渗透率与内压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指数关系;页岩对外压的敏感效应远远大于对内压的敏感效应。该研究对确定页岩气藏产能及制订气井合理生产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疏松砂岩油藏出砂机理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
房茂军 曾祥林 梁丹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出砂机理宏观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制了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出砂机理研究的微观可视化实验装置,采用渤海疏松砂岩典型储层的粒度分布和油田实际挡砂参数,进行了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出砂机理的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出砂提高渗透率的程度与驱替压差、地层砂粒度、挡砂筛网尺寸有关。粒度越均匀,分级出砂范围就越窄,出砂阶段越集中;若粒度均匀程度较差,则分级出砂范围就越宽,出砂随驱替压差和挡砂精度的变化也越明显。
利用采出液配制二元复合体系驱油实验研究
闫文华 魏勋 郑晓松 潘洪灏 牟勇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2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在二元复合驱油过程中,既取得增油效果,又达到节约化学剂用量和减少污染的目的,利用不同采出阶段采出液及其配制的二元复合体系,进行了采出液二次利用驱油的物理模拟实验。将采出液原样、采出液原样配制的二元复合体系、深部处理污水配制的二元体系这3种试剂进行驱油效果对比。结果表明:使用采出液原样配制的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与深部处理污水配制的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相当,优于直接使用采出液原样。
齐40块蒸汽驱伴生气回注油藏效果分析
吴拓 王杨 齐先有 王贺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田稠油热采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以硫化氢和二氧化碳为特征的酸性气体,其分布几乎覆盖了所有稠油热采区块,对油田生产环境构成危害。开展了蒸汽驱伴生气回注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在开采过程中把稠油伴生气体进行循环流动,既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又可改善开发效果,是一项变害为利、安全环保生态工程。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页岩气储层可动流体
李太伟 郭和坤 李海波 路岩 薛小佳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对页岩气储层特征及评价的工作开展得相对较少,在调研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常规储层研究思路入手,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区块的34块页岩气储层岩样进行可动流体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储层可动流体含量低,具有非均质性;可动流体百分数与气测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一定相关性,~-:tL渗越大相关性越好;分析了裂缝微裂缝含量对可动 流体百分数的影响,裂缝微裂缝含量大于2% 时,与可动流体百分数具有较好相关性:可动流体百分数和裂缝微裂缝百分数可以表征页岩气储层物性特征,是评价页岩气储层渗流能力及开发潜力的一个重要物性参数。
钻采工程
气井冲蚀产量模型在储气库的应用
王嘉淮 罗天雨 吕毓刚 薛承文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4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井临界冲蚀产量是地下储气库气井配产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根据经典计算模型,结合气藏工程原理,详细研究并推导了适合呼图壁储气库气井冲蚀产量的模型公式。根据临界冲蚀产量模型公式,分析了影响冲蚀产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与影响规律,主要影响参数为管柱内径、流动压力和气体温度,影响规律为冲蚀产量与管柱内径、流动压力成正比关系,与气体温度 成反比关系,且受管柱内径变化的影响较大。经过文献调研,参考国内其他储气库的资料,结合呼图壁储气库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呼图壁储气库中气井冲蚀产量公式的经验常数值。利用冲蚀产量模型,从气井冲蚀产量的角度,计算并优选了 114.3 mm管柱为呼图壁储气库的直井管柱,研究了安全阀部位的冲蚀规律,认为在实际采气阶段~88.9 mm安全阀存在阶段性的冲蚀,应定期检查安全阀,及时更换,确保安全阀的正常使用。
一种利用热化学解除特超稠油油藏堵塞的方法
左青山 范潇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特超稠油油藏热采过程中酸化解堵效果差的难题,开展了热化学剂实验、降黏实验、降黏剂与热化学剂复配实验,研究出一种利用热化学流体的升温、增能作用有效解除特超稠油近井地带堵塞的方法。室内实验表明,亚硝酸盐和铵盐的热化学体系反应可释放大量热量,提高周围温度,同时释放出大量气体。这2个特点有利于解堵,但与特超稠油也会发生混合液反相乳化,建议使用过程中采取一定破乳手段提高解堵效果。该方法在现场应用证实有效,为该类油藏的解堵提供一种新思路。
水平井均衡流入控水技术
杨志 侯攀 马吉祥 赵春立 赵海燕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3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各水平段的孔渗特性不尽相同,底水极易从高渗透带侵入,使得边底水脊进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为此,利用电路模拟调节原理,通过对水平井完井管柱上“控制元件”的研究,在尽可能提高各水平段产量的基础上,遵循“均衡”各水平段地层流量的原则,提出了割缝衬管、筛管~盲管组合、节流喷嘴、毛细管等4种均衡流动控制元件及其优化设计方法。实例计算表明,各水平段原本差异较大的地层流入量,在优化设计后其差异显著缩小,甚至几乎没有差异,从而使得各小层或各水平段边底水均匀推进,防止了边底水的提前脊进,大大延缓了边底水油气藏的见水时间。
微地震水力压裂监测技术在浅层石炭系火山岩油藏中的应用
郑爱萍 刘 强 田永鹏 付 志 白秀娟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J230井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水力压裂过程中人工造缝监测资料比较缺乏,不能很好评价压裂效果的问题,基于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利用监测结果对压裂效果、裂缝产状、转向压裂等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分层压裂数据进行解释,同时结合井口压力监测,可获得闭合压力、液体滤失系数、液体效率以及裂缝宽度等成果。实现了对浅层石 炭系火山岩油藏压裂开发效果的实时评价,为该类油藏措施方案的优选、注采单元的整体治理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参考依据。
适用于不同压力体系储层的分层完井技术
戴强 王申申 吴怡 周矗尧 杜济明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四川盆地纵向上存在多个油气储层,且不同储层间压力系数差异较大,天然气井完井难度大的问题,采用分层完井方式以提高气藏采收率、减少钻井投资。运用程序分析方法辨析该类井的完井作业难点,对影响分层完井方式的关键环节一井控安全、完井管柱和增产改造进行研究,并初步应用于现场作业。研究表明,采用分层完井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该类气井的开采效率,但仍需进一步优化管柱结构,减小储层伤害,达到更好地恢复生产的目的。
伊朗Azadegan油田AZNN-004水平井钻井技术难点及对策
杨晓峰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5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伊朗北部Azadegan油田地质情况复杂、霹 井资料少、上部井段方位易漂移、井眼轨迹不易控制、地质靶区不确定等一系列钻井施工难点,结合该区块AZNN一004井钻井实践,进行了优化钻具组合、轨迹优化设计和预测的研究。利用地质导向技术和摩阻水力分析技术,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钻井难题,从而大大提高了钻井成功率,降低了成本,对该区块水平井施工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
头台油田老化油回收处理工艺技术
刘 扬 魏金辉 王志华 乐昕朋
2012, 19(1): 1.
摘要
(
)
PDF
(8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大庆头台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开采及输送方式改变,老化油量逐年增多,处理难度不断加大,制约着油田正常、高效生产。为解决大庆头台油田老化油处理工艺不够完善的问题,在对头台油田老化油进行物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影响老化油乳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其稳定机理以及头台油田老化油处理工艺技术现状,对头台油田原有的老化油回收处理方式进行了改善:以污水沉降罐内安装浮动式收油装置代替原有的收油槽式固定收油工艺,将脱水器工作压力提高到0.25 MPa,脱水温度提高到60℃ ,破乳剂加药量控制在230kg/d以及合理控制收油量。经过现场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