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国外致密气藏钻完井技术现状与启示
姜瑞忠 王平 卫喜辉 徐建春 Yu Liang(梁宇)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5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非常规气藏尤其是致密气藏的开发在国内外受到普遍关注,国外在致密气藏钻井、完井、压裂等方面形成一系列配套技术,其成功的开发实践将为中国致密气藏开采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系统调研并分析国外致密气藏钻完井及配套技术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致密气藏的开发经验,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一是综合应用小井眼、快速钻井等技术降低成本,减小费用;二是 储层及环境保护须贯穿致密气藏钻完井过程的始终;三是水平井、多分支井技术有助于提高油藏接触面积,提高单井产量及采收率;四是气藏描述技术有助于研发有针对性的钻完井技术。上述分析研究结论将对中国致密气藏钻完井技术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
超临界CO2钻井与未来钻井技术发展
王海柱 李根生 沈忠厚 宋先知 曹有好
2012, 19(2):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临界CO2钻井技术是近10 a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钻井技术,与常规钻井技术相比,它具有较快的钻井速度,而且超临界CO2喷射破岩门限压力也较低,同时,超临界CO2 流体具有较好的井眼清洁能力,因此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分析了超临界CO2流体的物理性质,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超临界CO2钻井的特点及优势,最后,结合中国未来石油勘探开发趋势,详细剖析了超临界CO2连续油管钻井、超临界CO2小井眼微小井眼钻井、超临界CO2超短半径水平井和辐射水平井钻井技术的特点。这些技术将成为中国特殊油气藏的主要钻井方式,也是未来钻井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地质勘探
页岩气测井评价研究——以川东南海相地层为例
张培先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主要以游离和吸附方式赋存于暗色泥页岩或炭质泥页岩中。其中,游离气一般赋存于泥页岩的孔隙或裂缝中,而吸附气主要赋存于泥页岩中的有机质或黏土颗粒表面。依据不同测井曲线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验测试,利用测井技术对页岩气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价,并分别计算出游离气含量和吸附气含量。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计算页岩游离气含量“四步法”和 吸附气含量“三步法”。依据建立的页岩气测井评价模型,以川东南海相页岩地层为例进行技术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川东北元坝地区致密砂岩油气地质特征
印峰 盘昌林 杜红权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3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川东北油气勘探的迅速发展,中浅层油气藏逐渐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阵地之一。根据钻探成果以及化验资料分析,川东北元坝地区中浅层油气藏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且横向展布范围大,有效储集层受岩性和物性的控制。同时利用测井资料和地震解释成果对该区油气藏成藏机理进一步分析,表明元坝地区中浅层油气藏为致密砂岩油气藏及其多次运移的结果,渗透率级差、孔隙连通性决定着该类型油气藏的富集规律。元坝地区致密砂岩油气藏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扩大川东北油气勘探的胜利成果和建立川东北油气资源的接替阵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济阳坳陷太古界储层特征与常规测井识别
陆诗阔 郭玉新 孙建孟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5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阳坳陷太古界是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深部挖潜的重要勘探领域之一。充分利用已有的钻井、录井和测井资料,与周边地区野外露头资料相结合,对济阳坳陷太古界储层发育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岩石类型不同级别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发现不同岩性相同级别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建立了太古界储层识别的定量化模型,经实际资料检验,储层识别模型精度达到80%以上,能够满足实际的勘探需要。
下刚果盆地北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
程 涛 陶维祥 于 水 郝立华 范洪耀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6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地震及钻井资料,对西非刚果(布)海上下刚果盆地北部海域白垩系Lower Sendji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进行层序地层与沉积储层精细研究。研究认为,Lower Sendji组时期,研究区发育浅海碳酸盐岩缓坡台地混合沉积体系,该体系以颗粒灰岩的颗粒滩微相沉积为主。自下向上将Lower Sendji组划分为SQ1~SQ4共4个三级层序。下伏盐岩与碳酸盐岩盐筏块体发生重力滑动,造成局部地势微弱起伏,同时控制其上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和展布。
吐哈盆地巴喀地区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藏成藏特征
李 阳 钟建华 李旭平 徐 杰 陈晓燕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是吐哈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要领域。研究了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的巴喀地区下侏罗统气藏储层的基本特征、气藏的发育分布及典型特征,从微观上分析了巴喀地区下侏罗统气藏具有源储伴生、储层致密、构造发育、保存条件较好等成藏特征。对巴喀地区下侏罗统致密砂岩气藏的研究,对于解决制约中国致密砂岩勘探开发进程的关键理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巴喀油田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意义
伏海蛟 汤达祯 许 浩 吴俊红 陈晓智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系统分析巴喀地区的构造演化及构造样式特征,认为燕山期、喜山期构造运动对巴喀地区构造演化起关键决定作用,主要发育断褶一背斜构造和背冲式构造。针对研究区气藏存在2种不同性质的气源进行研究,认为下侏罗统地层的构造运动控制着该2种气源聚集成藏,从而建立了巴喀地区下侏罗统的油气成藏模式,为该区下一步勘探目标选取提供依据。
霸县凹陷鄚州地区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苑保国 杨光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9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华北油田郑州地区勘探主要目的层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该地区的地层划分未能归一细化.因此极大制约了郑州地区进一步的勘探工作。充分利用地震、测井、钻井及古生物等资料,结合各级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将地震、测井、钻井和古生物等界面划分统一,建立起地震和地质统一的层序对比关系,并初步分析了地层的发育、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为郑州地区沙河街组的进一步深化勘探奠定了基础。
YQ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地震属性预测
曹鉴华 张学丰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6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YQ地区奥陶系地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储集类型以岩溶孔洞、裂缝型为主。由于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横向变化快,加之溶洞受填隙物及填充程度的影响,使得储层预测的难度很大。从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出发,形成1套以地震属性优选、多属性融合、三维像素属性雕刻等为主的地震预测技术流程。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对奥陶系岩溶孔洞类储层、 风化壳顶面储层进行了预测,对这2类储层在平面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定性描述和分析,其结果与实钻情况吻合,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页岩气藏地质特征及地质选区评价方法——以辽河坳陷东部凸起为例
杨一鸣 毛俊莉 李晶晶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辽河坳陷东部凸起为例,分析了其构造特征及沉积环境,认为东部凸起上古生界山西组、太原组存在1套良好的高成熟度、高有机质丰度的烃源岩。通过对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的分析,认为有机碳含量、演化程度、单层厚度、硅质含量、含气量、渗透率是页岩气地质选区的6个基本参数,初步确立了页岩气有利区地质评价方法,有助于推动页岩气勘探开发和产业化的发展 。
准噶尔盆地南缘复杂构造变速成图方法及效果分析
许海涛 景海璐 阿依努尔 常庆龙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3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西段浅层发育有巨厚砾岩段,由于砾岩段在地震速度上没有能量团聚焦,不能反映砾岩段的真实地层速度,造成未准确落实砾岩影响的情况下速度成图精度较低;准南缘中东段有利目标多为高陡构造,地层逆掩严重,地层速度纵横向变化大,由于前期速度成图中无法实现考虑浅层逆掩地层的速度建模,造成深层目的层的变速成图精度较低。针对准南缘速度成图特点,应用标准层校正速度异常方法,消除了地震异常谱点影响,提升了地震速度品质;应用速度异常分析方法,基本搞清了深层速度异常的分布和影响;应用钻井地层速度变速充填方法,在考虑地层逆掩的情况下建立速度模型,形成较为合理的速度场。通过以上技术措施的应用,为准南缘冲断带的油气勘探提供了比较可靠的构造图,在该区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松辽盆地大情字井地区青三段Ⅳ型三角洲沉积
李维禄 林晓海 刘 婷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9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三段是松辽盆地主要含油层系高台子油层的重要层位,选取青三段作为目的层,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岩心观察、测井曲线以及地震资料等,对松辽盆地大情字井地区青三段的沉积微相类型、展布特征以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珏青山1:7组三段发育IV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以及前三角洲3个亚相,根据不同的 沉积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多种微相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区青三段的沉积模式。研究区目的层三角洲砂体主要沉积在北西一南东轴线上,整体自南西向北东方向展布,主要砂体类型是河口砂坝砂体,在湖浪作用改造下,局部加厚形成前缘沙坝和滨外砂坝,这是Iv型三角洲沉积的主要标志。河口砂坝、前缘砂坝和滨外砂坝成为油气藏的主要储集体。
油藏工程
示踪剂资料在锦16块整体调驱设计中的应用
李宝莹 刘贵满 郑晓松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于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形成的优势渗流通道,主要采用可动凝胶调驱来进行治理,而调驱剂用量设计是治理效果好坏的主控因素。锦l6块二元驱试验区进行整体调驱时,应用示踪剂资料对常用调剖剂用量设计公式中的调驱半径和方向系数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考虑了注水推进速度在各井组间的差异和各向异性。实例证明,该方法适合明显存在优势渗流通道情况下注聚合物前的整体调剖设计。
鱼骨井井型参数对开发动态指标影响研究
孙明 杨银山 朱红宇 王莉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鱼骨井技术采油能够有效增加生产井与油层接触面积,改善油藏开发效果,但受鱼骨井井型参数及注采井网等因素的影响,油井见水时间、含水变化与含水上升速度等开发指标难以预测。基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采用直井注水鱼骨井采油的注采井网模式对水驱开发动态指标的影响,描述了采用该种注采井网组合的水驱流线分布、压力场分布以及含水上 升规律,对油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超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开发效果分析及对策
胡书勇 雒继忠 周志平 马立军 令永刚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63 油藏属超低渗低压油藏,天然能量较弱。超前注水后全面投入开发,投产初期单井产量低,含水率变化稳定,部分油井压力下降,部分注水井压力上升。研究认为:在目前井网条件下,部分井组井距过大,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要形成有效驱替必须缩小井距:笼统注水使得注采层位不对应,造成油井产液量较低。通过研究,提出下步调整措施,即进一步细分层系,加密井网,缩小注采井间的距离。现场实施后效果显著。
利用油气势能预测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富集区
李志鹏 林承焰 李润泽 卜丽侠 杨喜彦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体势是控制地下流体运动的直接因素。已开发油藏中油气主要受到重力、浮力、毛细管力以及生产压力4种应力,形成了位能、压力能、界面势能以及动能4类流体势能。分析了每种流体势能对已开发油藏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明确了油气势能与剩余油富集区之间的关系:油藏开发中后期的油气低势区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区域,而油气高势区则是易于水淹的区域。研究结果在高尚堡油田高浅南区油藏的剩余油预测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辽河油田特高含水期油藏二元复合驱井网井距优化研究
温静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3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总结国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结合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充分考虑油藏地质特点,从夹层控油因素、化学驱控制程度、中心井组完善程度、注入采出能力、注入速度、采收率提高值、经济效益等方面,对辽河油田锦l6块二元复合驱井网模式、井排方位以及合理井距进行优化研究,对比分析技术经济效果,为开发方式的转换作必要的前期技术储备,以实现油田产量的有效接替。
超稠油油藏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数模研究
于会永 刘慧卿 张传新 雷旭东 谢寿昌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油汽比低,周期含水量高,开采效果差,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已经成为1种提高超稠油开采效果的有效手段。与常规稠油油藏不同,超稠油对于注氮参数以及筛选条件有更严格的限制。模拟研究得知,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不同时期宜采用不同的注氮模式。因该类型油藏对原油黏度、油层厚度、采出程度敏感性较强,从而确定超稠油油藏 选井标准。该研究对同类油藏注氮辅助蒸汽吞吐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含大尺度溶洞缝洞型油藏试井图版
刘 洪 王新海 任路 胡治华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尺度缝洞型油藏数值模拟中,大尺度溶洞和裂缝不适合作为多孔连续介质。基于溶洞质量守恒建立了溶洞外流体流动满足达西定律、溶洞内部处处压力相等的耦合模型,利用直接边界元方法计算了井附近含大尺度溶洞油藏井底压力,绘制了压力双对数曲线,并研究了溶洞的大小及离井距离、窜流系数、储能比对井底压力响应曲线的影响。
疏松砂岩油藏二次开发方式研究与实践
许国民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曙三区是曙光油田主力区块之一,出砂严重,实际注采井网极不完善,油藏开发效果较差。针对这一问题,选择出砂最为严重的区块实施二次开发先导试验。通过重新规划注采井网,开展系列防砂工艺,2个先导试验井组的油层钻遇率及投产效果均达到预期目的,防砂、治砂取得初步成果。该研究为疏松砂岩油藏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多元注水技术在裂缝性古潜山油藏的探索与实践
张吉昌 靳海龙 梁武全 于学军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民屯凹陷古潜山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水窜严重、水驱采收率低等问题,加强了古潜山内幕研究,在对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将常规水驱方法与渗析采油机理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井型组合注水、古潜山分层注水、异步注采等多元化注水技术,在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方面有良好效果。该研究对同类型古潜山油藏的开发有一定借鉴意义。
低渗透油藏递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孙敬 刘德华 张 亮 唐 江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统计西北某油田21个低渗透油藏的实际生产动态数据,结合油藏地质特征对孔隙度、渗透率、启动压力梯度、井网密度、原始含水饱和度、开发方式等影响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多因素影响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研究,最后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建立了采用衰竭方式开采的低渗油田初期自然递减率计算模型, 可通过该模型计算分析初期自然递减率,为低渗油田采取延缓产量递减措施提供依据。
低渗透油藏压裂井弹性产能和采收率计算方法
郑凯 杜新军 贾继生 张恒伟 余峰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压力敏感性和压裂缝导流能力衰减对低渗透油藏弹性开发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低渗透油藏弹性开发产能分析和弹性采收率计算方法。现场实际数据计算验证了新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可实现低渗透油藏弹性开发产能变化规律和弹性采收率的分析和预测。
苏丹大型复杂砂岩油田水平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冯敏 吴向红 李捷 黄奇志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油田是中石油在苏丹发现的特大型整装油田,开发初期采用大井距、大段合采、稀井高产等快速上产开发技术,造成含水上升快、储层动用程度不均、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针对油田开发现状和油藏特点,在块状底水稠油油藏和层状边底水高凝油油藏分别开展水平井适用性研究,并优化水平井设计参数。根据研究结果部署的水平井在P油田应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加快了稠油和高凝油储量动用,又抑制了边水指进和底水锥进,提高了单井产量和油田采收率。
致密砂岩气藏混醇酸液体系研究
郭建设 卢红杰 吴 迪 刘平礼 梁栩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巴喀油田致密砂岩气藏酸化时的水锁等地层伤害问题,研制出一种混醇酸液体系,用于改善地层气相渗透率和酸化效果。通过室内实验筛选了醇、酸的类型和浓度,评价了混醇酸液体系的表面张力特性及与添加剂配伍性,并通过岩心流动实验对混醇酸液体系的酸化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醇具有良好的降低表面张力作用,甲醇与6% 多氢酸 混合形成多氢酸+醇酸液体系后对致密砂岩气藏岩心溶蚀率达到了14.08% ~15.45% ;6%多氢酸+甲醇/乙醇酸液体系和黏土稳定剂、缓蚀剂、助排剂等添加剂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并且其表面张力和残酸表面张力均低于25.8 mN/m;经多氢酸+醇体系酸化后岩心最终渗透率为基准渗透率的14.28—21.00倍,解堵效果明显,完全满足巴喀致密砂岩气藏酸化工艺要求。
胜利油田高89区块低渗油藏CO_2近混相驱替机理研究
郭 平 徐 阳 牛保伦 章杨 李婷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藏中CO2驱较难实现混相,而非混相驱驱替效率较低。为实现高效率非混相 驱油,以胜利油田高89区块油藏为对象,研究了CO2近混相驱技术可行性及提高采收率机理。通过PVT实验和细管实验,确定了油藏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通过不同相态下的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相态变化对CO2驱替效率的影响;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分析了CO2近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近混相驱与混相驱相似,同样具有溶解、抽提等作用,对于较难实 现混相驱的低渗透油藏,近混相驱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开发效果。
钻采工程
CO_2驱替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及其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
张钧溢 赵凤兰 侯吉瑞 端祥刚 李伟娜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CO2驱油过程中易造成沥青质等重有机质沉积,导致原油组分发生改变,影响驱油效果这一问题,考察了不同原油沥青质含量、岩心渗透率条件下沥青质的沉积量及CO2驱油效果,研究了CO2驱替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和原油采收率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CO2驱油过程中引起的沥青质沉积与岩心渗透率、原油初始沥青质含量直接相关;相同条件下,低渗透岩心对沥青质沉积的影响更为明显;此外,随着沥青质沉积量的增加,CO2驱的采收率降低。
大港油田张东地区低渗储层黏土矿物分析及敏感性研究
景海权 张烈辉 赵连水 林伶 徐冰青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港油田张东地区沙二段低渗透砂岩储层目前注水压力高、产量低的问题,采用岩心分析技术和岩心驱替实验,时该区块的黏土矿物进行了矿物分析和敏感性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区块黏土矿物类型主要有高岭石、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和绿泥石4种:产状主要为架桥状和薄膜状,且储层属于中等黏土矿物储层;在开发过程中,储层表现出中等偏 弱速敏、强水敏、强酸敏和强碱敏的特点。对张东地区以后的开发过程提出了一些生产上的建议。
中高阶煤试验区煤层气井排采技术
杨怀成 钱卫明 张磊 易明华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层气井排采是煤层气田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和顺等3个试验区40口煤层气井排采工作的摸索和试验,总结出“五段制”排采工作制度,优化了排采设备、筛管深度、捞砂、捞煤粉等工艺技术。这些技术为煤层气井的现场排采提供了技术保障。截至2011年6月,和顺等3个试验区块均获得煤层气工业气流的突破,延川南煤层气田已进入产能建设阶段。
非均质低渗凝析气藏压裂后低效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
沈海超 胡晓庆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多数非均质低渗凝析气藏压裂后增产不明显甚至压裂后无效的问题,以某典型非均质低渗凝析气藏为例,对该凝析气藏的压裂设计、施工过程以及压裂后返排情况进行研究及总结,提出非均质凝析气藏压裂前应加强凝析气藏相变特征及储层非均质特征研究、科学选井选层、优化压裂规模、建立反凝析产能伤害评价模型并进行返排速度优选、合理控制生产压差等 系列改进措施,以期为提高非均质低渗凝析气藏压裂增产效果提供借鉴。
油水井验窜技术研究
郝超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油水井夹层验窜工艺精度不高,特别是井口溢流量大或无溢流的井无法准确判断夹层窜槽情况的技术现状,通过在现场研究应用高精度层间夹层验窜工艺和层内夹层验窜管柱,将采油工艺和高精度测试仪器紧密结合起来,大大减小了井口压力和溢流变化量的测量误差,达到了提高油水井验窜工艺精度的目的。
深层气藏压裂改造降低施工摩阻技术
宋燕高 赵素惠 王兴文 李永明 马 飞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深层气藏属于深一超深、致密一超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具有破裂压力高和延伸压力高的特点,经过分析,降低施工摩阻是降低施工压力的有效手段。通过施工管柱合理配置、注入方式优化、纤维加砂、延迟交联压裂液、支撑剂段塞等方式,形成了深层气藏压裂改造降低施工摩阻工艺技术体系,并在LS1井进行现场应用。采用多级段塞、小粒径陶粒、低砂比、低伤害压裂液、纤维加砂等降低施工摩阻集成技术,近井摩阻降低了9.47 MPa,弯曲摩阻降低了7.61 MPa,同时延程摩阻降低了4~5 MPa,成功完成了80 m 加砂压裂改造。压后日产气1.098 0×10 m3 /d.日产水为10.7 m3 /d。
低渗裂缝性高凝稠油油藏油井选择性堵水技术
肖立新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2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牛心坨油田的储层特性、原油物性、出水特点,从堵水剂的选择、堵水剂成胶前与原油的流度比差异、成胶后强度、施工工艺、施工参数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认为,牛心坨油田因油水黏度差大、地层非均质性,导致裂缝诱导、注入水窜流,并研制出了适合该油田的选择性堵水工艺,现场应用2口井,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研究内容填补了国内外低渗裂缝性高凝稠油选择性堵水领域的空白,为同类油田的选择性堵水找到了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其他
含聚污水处理系统HPAM形貌特征及胶状产物成因
唐洪明 刘鹏 黎菁 徐冰青 谢晓永
2012, 19(2): 1.
摘要
(
)
PDF
(6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镜,对污水处理流程各节点中产出的聚合物微观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油井产出聚合物为多层次立体网状结构,经过破乳剂、清水剂等药剂作用后,产出的聚合物呈线团状缠绕结构,在进一步物理化学交联作用下,大量产出聚合物析出,未被析出的聚合物分子尺寸、浓度、链段长度等大大减小。破乳剂和清水剂对产出聚合物的脱稳和絮凝作用,导致产出聚合物絮凝沉降,絮凝沉降过程中将油珠和其他悬浮物聚集,是导致大量胶状产物形成的主要原因。该项研究成果对锦州9—3油田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水质稳定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