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1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井下增压超高压射流钻井技术研究进展
窦亮彬 沈忠厚 李根生 付加胜 王海柱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5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浅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程度越来越高,深层油气资源成为中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而深井、超深井钻井勘探过程面临钻速慢,成本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用超高压喷射钻井技术来提高深井超深井钻井速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实现超高压射流最主要的工具是井下增压器。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主要介绍了国内外井下增压器5-艺和增压机理 以及超高压射流辅助破岩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前人研究的不足或尚未完善之处,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井下增压器及其超高压射流辅助钻井破岩机理的研究方向。
热-化学技术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进展
赵修太 白英睿 韩树柏 汪小平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4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稠油开采过程中,热力采油法一直是提高稠油采收率的主要方式。针对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及部分油层(如部分薄层、深层、热敏层等)不适宜于热采的特点,在稀油化学驱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稠油化学驱技术。近年来研究发现,将稠油热采和稠油化学驱技术相结合使用,可大大提高稠油采收率。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稠油化学驱以及稠油热(蒸汽)一化学复合采油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提高稠油采收率的作用机理和存在的问题,认为热一化学水平井复合采油技术是今后稠油开采的一项重要技术。
地质勘探
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康红庆 马春华 宋考平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B油田的声波测井曲线对储层与非储层的响应差异不明显,因此选择对储层反映明显的自然电位曲线替换声波曲线,即利用相邻井的时深关系把自然电位曲线重构成具有声波曲线量纲的新曲线。在此基础上,将测井曲线的高频信息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三维可视化的优点有机结合,进行井约束地震反演,对井间储层进行预测。反演结果表明,4 m以上砂体识别率为97.9% ,主力油层井间河道砂体分布准确率达到80% 以上。
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及运聚模式——以牛庄洼陷为例
王勇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3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岩性体油藏油气分布及油源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该区压力演化角度出发,应用隐蔽输导体系理论,分析了该区岩性油藏的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岩性体油藏多数为它源性多期幕式置换成藏。在区域性地层超压释放过程中,高压岩性体中地层水与早期充注的油气首先通过隐蔽输导体系向外部岩性体排出,在上部破裂岩性体中聚集成藏。高压 岩性体在释放高压流体的同时,岩性体本身泄压;由于岩性体物性远好于周围泥、页岩,泄压往往较泥、页岩彻底,加之该区高压主要形成于泥、页岩烃源岩中,在下次超压释放前某一段时间,岩性体内部压力相对周围泥、页岩较低,此时高压破裂产生的断层和微裂缝还有部分尚未完全闭合,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埕东凸起西南坡沙三段砂砾岩体坡积相沉积模式
武刚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8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坡积相沉积指断陷湖盆陡坡带凸起区的风化产物在水、风以及重力等动力的作用下,沿斜坡滚动堆积在山麓的1种带状沉积,其岩性以砂砾岩为主,常与冲积扇或扇三角洲等沉积伴生,坡积物往往紧靠山前基岩堆积而成,分选差、成层性差。以埕东凸起西南坡埕913块沙三段下部的砂砾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测描述、相似露头描述、FMI成像测井图像分析等 手段,对坡积相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坡积物的粒序特征,建立了研究区坡积相的沉积模式。该研究对于全面认识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体的沉积特点,完善其沉积体系类型,均具有重要意义。
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研究——以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为例
杨帆 邹才能 侯连华 于兴河 李胜利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9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水三角洲是大规模岩性油气藏发育的基础,其形成的弥散状分布的砂体和频繁进退的湖平面是大规模岩性地层圈闭形成的有利条件。在岩心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测井、地震等地球物理手段,分析饶阳凹陷蠡县斜坡沙河街组沉积相类型及成因,建立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为在构造圈闭不发育的背景下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提供了勘探方向。
容积法储量计算方程合理性分析
康志勇 王永祥 谢开宁 陈元平 许廷生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5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确计算储集岩孔隙中的油气体积(即油气储量)是制订油气藏开发方案的基础,而储量参数确定的合理与否又是评价油气储量的核心。通过对容积法储量计算方程的合理性分析可知,计算油气储量的孔隙度和饱和度必须是匹配的,即地层总孔隙度与原始含油饱和度(或含油饱和度)相对应,地层有效孔隙度与有效含油饱和度(或有效原始含油饱和度)相对应,否则计算的油气体积会与储集岩孔隙中的实际油气体积不统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客积法系列地质储量计算方程,从而使计算的地质储量相对误差由原来的[100 ]%或[100 ]%降为零。
湘中涟源地区复杂地质结构与天然气勘探潜力
朱伟 易积正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3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湘中涟源地区处于中扬子板块南部边缘,特殊大地构造位置与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合导致该区复杂地质结构和多样的构造样式。对于该区主要油气勘探目的层— — 晚古生代构造层而言,早期挤压应力导致以缩短变形构造样式为主,晚期应力松弛期,以滑脱回缓构造样式为主凹陷总体属于盖层滑脱式逆冲褶皱组合。凹陷西部发育叠瓦逆掩冲断带、中部为隔挡式褶皱 带、东部为滑覆断皱带 ,钻井揭示凹陷具丰富的生油气物质基础,纵向上有效储盖组合和构造组合指示中部隔挡式褶皱区最具天然气勘探潜力. 逆断层下隐伏圈闭、凹陷内的低背斜和近凹陷中心的深盆气等的研究对该区油气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四段砂砾岩成岩作用
万欢 黄文辉 王华军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11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整理已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普通和铸体薄片镜下观察认为: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衙组四段岩性主要为砂砾岩,砂岩主要是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填隙物主要为钙质、硅质胶结物和泥质杂基,结构和成分成熟度较低。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其中前2种作用对储层的孔隙空间破坏很大,而溶蚀作用 可以显著地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储层特征
计红 赵卫卫 王乃军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4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寺湾地区为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勘探区域。在大量收集样品孔渗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油区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在下寺湾地区长2油层组储层中,主要的岩石类型为浅灰色一灰色细粒长石砂岩;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孔隙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溶蚀孔隙;基于物性分析资料.根据碎屑岩储集层的划分标准断定研究区主要发育Ⅱ类储层,岩性主要为中一细砂岩,属于中低孔隙度、低一特低渗储层。研究结论对于研究区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江汉平原东部构造演化对局部构造形成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梁 斌 余晓宇 丁晓辉 孙 颖 龚晓星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1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区位于中扬子板块东北部,处于东秦岭一大别山和江南一雪峰2个造山带及其前陆冲断带联合而成的复合盆山体系中,区域构造演化具有构造应力场的多重性、构造活动的多期性、构造变形的多层次性等特点,具有“两山夹一盆”的区域地质结构。整体具有对冲干涉、南北分带、纵向叠置的结构特征。通过对工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与研究,通过平衡剖面技术深入构造演化及变形特征的研究,分析构造演化对区内局部构造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塔北奥陶系露头古溶洞充填特征及其油气储层意义
张文博 金强 徐守余 田 飞 崔健健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3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是中国储量规模最大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是1种极为特殊且复杂的油藏类型。塔北柯坪一巴楚地区与塔河油区具有相似的地质演化过程,奥陶系露头广泛发育古岩溶,溶洞被不同程度充填,充填物包括洞穴沉积物、垮塌角砾岩和化学充填物3种类型,同一溶洞中可以出现2种或3种充填物组合,形成复合充填物。文中对该区溶洞砂泥质沉积充填、 垮塌角砾充填及化学充填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溶洞的成因模式,从而指导塔河油田缝洞型储层的充填物识别和充填过程研究,有助于查明该类储层的形成机制。
油藏工程
气井测试-点求绝对无阻流量方法局限性研究
胡永乐 孙志道 方义生 胡云鹏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井测试一点求绝对无阻流量方法(简称一点法)来源于二项式、指数式渗流方程。一点法把二项式对比系数 指数式指数n固定为常数,与其是产层渗流参数的函数这一科学基础是不相容的,因而所求得的气井绝对无阻流量不准确,用一点法数据推出的气井渗流方程也不可靠。对一点法的误差进行了分析表明,一点法只能用在不具备多点法稳定测试条件、避免大量气体放空损失的情况下初步估算气井绝对无阻流量。
厚层块状稠油油藏平面火驱技术研究与实践
龚姚进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6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田G块为特深层、厚层块状普通稠油油藏,历经23a的蒸汽吞吐开发,已经进入开发后期,迫切需要转变开发方式提高油藏采收率。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火驱是该块最佳的开发方式。针对该块油层巨厚、地层倾角大、存水率高的特点,对火驱井网选择、燃烧方式、注采配置关系及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开展的火驱先导试验进行综合评价,认识目前火驱燃 烧状态、燃烧前缘推进规律以及油井受效特点,并分析了厚层油藏火驱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下步的攻关方向。该研究可为厚层块状桐油油藏火驱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借鉴。
永进地区超深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对策
王学忠 秦国鲲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5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永进地区属罕见的超深、低渗透、稀油砂岩油藏,溶蚀作用和异常高压导致油藏次生孔隙发育..虽然异常高压和大量的溶解气提供了驱油能量,但是限于油藏埋藏超深和储层低渗透等特征,压裂改造措施投资大,施3-难度大,驱油能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研究认为,该油藏应立足水平井天然能量开发,从弥补先天条件不足入手,通过地质攻关找到更厚、裂隙更发育的优质储层,通过钻探长井段水平井增加钻探到裂隙的概率,发挥好异常高压、溶解气丰富的优势,实现该类油藏的经济开发。
分层开采气井动态优化配产方法
姜 杰 熊 钰 王建君 夏亚文 朱琴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分层开采井生产特点,建立考虑层间干扰的分层优化配产模型。该模型的特点为:将天然气从地层到井底的流动看作多压力系统(相当于多井生产),从井底到井口的流动认为是单压力系统(相当于单井生产),通过优化井下气嘴和考虑合理产量影响因素配产使各分采层段的产能达到最大?对该模型求解并编制软件,利用该软件可确定分层开采气井的合理产量,优化相关工艺参数,从而使分层开采时各层达到最优的产能贡献。
利用Box-Behnken法分析CO2置换CH4效果
黄婷 裴柏林 杨玲智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8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O2置换CH4理论,综合考虑影响CO2置换CH4 效果的3个因素,运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方法,建立CO2置换CH4的数学模型。通过Design Expert软件生成曲面反应图,并对曲面反应图进行单因素及双因素解吸效果分析,得出各参数对CO2置换CH4效应影响的强弱顺序及交互影响的显著性,其结果依次为渗透率、含水率、含气量,进而对CO2置换CH4效果进行分析。该研究为煤层气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个省时有效的分析方法。
低渗透应力敏感气藏压裂井产能分析
张强 王永清 张楠 杨玲智 蒋睿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1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保角变换原理,将平面垂直裂缝气井的渗流问题转化为易于求解的一维带状渗流问题。基Forchheimer二项式渗流方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的影响,推导得到低渗透应力敏感气藏中垂直裂缝井的产能公式,并简化得到低压、高压条件下的产量公式。用现场数据对公式进行验证,并绘制分析了理论产能曲线。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性会影 向压裂井的产能,压裂气井的产量随着启动压力梯度或者应力敏感性的增加而降低;当气井高产时,必须考虑非达西渗流效应。
基于SPE-PRMS准则的动态法储量评估
王忠生 田世澄 衣艳静 法贵方 蔡德超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量是油公司的核心资产,是油公司业务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一个油公司的价值和成长性,首先要依据国际通用的标准和方法,对其储量进行合理评估。介绍了国际通用的SPE—PRMS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进行基于该项准则的动态法储量评估研究,详细论述了递减曲线分析法的储量评估过程并进行实例分析,对合理进行油气储量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页岩气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钱旭瑞 刘广忠 唐 佳 田 苗 刘孝强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室内实验为基础,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页岩储层性质和压裂后裂缝性质对页岩气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各影响因素与页岩气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单翼裂缝并不能达到页岩气增产的目的,页岩气压裂后改造体积的大小是影响产能的关键,压裂过程中支裂缝奈数越多,改造体积越大,增产效果越明显。
二次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部署技术研究——以新海27块为例
盛聪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运用动态分析、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等方法,系统评价新海27块二次开发实施效果,认识到二次开发虽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段间差异造成水平井段动用不均,且新增储量未充分动用,因此仍具有一定的剩余潜力,提出了二次开发部署意见及调整方向。经现场实施后获得初步效果,新投产水平井初期日产油为10 t/d以上,断块日产量恢复到280 t/d,为全面实现二次开发指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于进一步完善二次开发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哈拉哈塘地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井生产特征
王禹川 王怒涛 唐 刚 战常武 蒋 佩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及流体分布的复杂性决定了该类油藏油井开采特征的巨大差异性。通过单井类型划分,可以更好地指导油田的开发生产。由于油井的生产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不同的储集空间类型,根据单井生产特征可对储集层类型进行划分,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及划分标准,并针对性地提出生产措施建议。通过单井实例分析,在动、静态两方面 验证了划分方案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对其它地区同类型油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流入动态研究
安永生 吕亿明 鲁玲 胡 随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油井的流入动态,认为储层应力敏感性和溶解气是导致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流入动态曲线存在“拐点”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性和溶解气影响的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模型,计算了不同裂缝条数、裂缝半长的压裂水平井流入动态,分析了不同裂缝参数对压裂水平井合理井底流压的影响,为 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合理工作制度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委内瑞拉超重泡沫油泡沫强度实验研究
吴永彬 赵欣 韩 静 李松林 李秀峦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重泡沫油油藏中“泡沫油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产生泡沫的强度,而泡沫的强度取决于泡沫存在的时间和产生泡沫的体积。为定量描述泡沫强度的主控因素,自主研制了高温高压可视化泡沫强度测试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首次开展了不同温度、溶解气油比、降压速度及孔隙尺寸条件下的泡沫强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泡沫破灭频率远大于生成频率; 原始溶解气油比小于5 m /m ,原油中“泡沫油现象”趋于消失;充分发挥泡沫油作用的最低降压速度应不小于80 kPa/min;多孔介质泡沫油实验趋势分析表明,实际油藏中泡沫存在的时间将远长于实验室内得到的结果。
低渗非达西煤层气井渗流数学模型建立与应用
陈建华 王新海 刘 洋 成双华 吴剑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煤层气藏中的气体渗流存在非达西效应,使用常规方法对其进行产量预测与计算时易出现误差。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条件下,建立了低渗煤层气藏气、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数值求解,编制煤层气直井开采数值模拟计算程序进行了产能预测,并分析了煤层参数对产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煤层气井生产 时,存在气产量迅速升高、水产量迅速降低的阶段;② 吸附时间越短,气产量越早到达高峰期,一定时间内产量也越高;启动压力梯度越大,高峰期后产量下降越快,最终产量也越小;③吸附气超饱和煤层气产量>饱和煤层气产量>欠饱和煤层气产量。
水平井-直井整体压裂组合井网产量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王志平 朱维耀 高 英 张玉广 岳 明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一直井整体压裂组合井网中裂缝一基质耦合渗流的特殊性,以等值渗流阻力法及叠加原理为基础,采用流场划分原则,划分渗流区域,建立多条横向裂缝相互干扰的水平井一直井整体压裂组合井网产量预测模型。分析水平井压裂缝长、裂缝条数、裂缝位置及与水平井筒的夹角对井网产量的影响,揭示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一直井整体压裂组合井 网开采变化规律,指导油田整体压裂开发方案设计。研究结果表明:裂缝条数越多,裂缝干扰越强,水平井压裂存在1个最优裂缝条数;压裂裂缝沿水平井筒等间距排布时,两端长、中间短的开发效果最好;水平井裂缝产生互相干扰时,裂缝越靠近水平段两端排布,开发效果越好;目标水平井一直井整体压裂组合采用矩形七点井网,水平井压裂裂缝与水平井筒最优夹角为60°。
海上油田稀井网大井距聚合物驱应用与分析
刘 歆 周凤军 张迎春 王惠芝 郑 浩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改善海上x油田产量递减现状,在室内评价及小井组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中高含水期的早期聚合物驱矿场试验,提出了海上油田注入井分层分质注入、分层调剖,油井提液引效的措施 研究表明,稀井网大井距聚合物驱主要以扩大平面波及体积为主;从边部油井的见效特征分析可知,聚合物注入可有效压制边水入侵,但对改善纵向层间矛盾效果有限。x油田早期聚合物驱试验为海上同类油田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无机微粒交联聚合物凝胶深部封窜调剖剂ZDH的实验评价
李月胜 张代森 毛源 秦延才 唐存知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1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改善埕东油田因长期注水开采导致的水窜严重现象,研制了1种无机微粒交联聚合物凝胶深部封窜调剖剂ZDH。为确保ZDH在现场开采中的实际应用性,对其进行了地层适应性及封堵性能的实验室研究。室内评价结果表明,ZDH能够满足温度60~8O℃ 、矿化度5 000~l1 000 nlg/L油藏条件的深部封窜的要求;可增加封窜体系强度和热稳定性;封堵强度≥5MPa/m,室内稳定时问大于180 d;对渗透率差异较大的单管岩心均具有较强的封堵能力,对无隔层非均质并联岩心具有明显的调驱能力。现场试验结果表明,ZDH的注入可使注水井注水压力增加1.8 MPa,使对应油井增油475 t,开发效果显著。
稠油油藏尿素辅助蒸汽驱油数值模拟研究
任韶然 牛保伦 王冠杰 杨兆臣 赖 年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5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河南油田泌浅lO块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末期地层压力低、回采水效率低、井间剩余油多等特点,根据尿素辅助蒸汽驱油机理,在蒸汽中添加尿素以改善蒸汽驱的开发效果利用物理模拟方法,建立了尿素分解模型,求取了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尿素辅助蒸汽驱数值模型,并进行了驱油机理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尿素辅助蒸汽驱 是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技术,可在蒸汽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6.8个百分点。
多组分和吸附对页岩气储量计算的影响
曲占庆 林珊珊 张 杰 张 东 苏 程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藏是1种非常规气藏,因其特殊性导致储量计算方法有别于常规气藏。为此,首先探讨了页岩气藏的特殊性,分析了计算页岩气储量的几种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多组分与吸附的影响,利用EL模型和IAS理论计算页岩气储量,并与不考虑组分和吸附时计算的储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多组分和吸附对页岩气储量计算影响较大,同时压力也是影响页岩气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两模型为页岩气的储量计算提供了依据。
齐40块注空气辅助蒸汽驱试验研究与应用
蒋生健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齐4O块蒸汽驱进入开发中后期平面和层间矛盾突出、高温汽窜现象严重的问题,开展了注空气辅助蒸汽驱研究和现场试验工作。通过对注空气辅助蒸汽驱增产机理、催化氧化反应对地层矿物伤害性和催化产物与破乳剂配伍性评价、伴生气含氧量爆炸极限等方面进行研究,优选出以B为主剂的催化剂及其最佳注入浓度,有效保障了注空气辅助蒸汽驱的平稳运行,起到明显增油效果,同时也为蒸汽驱后期综合调整提供了技术储备。
青海油砂山油砂水洗实验研究
许耀辉 李云 曹祖斌 李丹东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青海油砂山所在地水的沸点低、水资源匮乏、油砂为油润性等不利于油砂水洗分离的问题,通过研究影响油砂分离的因素,采用新的水洗试剂配方,对污水进行絮凝处理。现场试验证明,在水洗试剂的质量浓度为1% 、水洗温度约为80℃ 的条件下,油砂油的收率可达到95%以上,且污水可以循环利用. 该项研究对油润性油砂的分离和污水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 意义。
钻采工程
稠油井杆套循环加热举升工艺
孙立柱 尚跃强 张友振 孙秀钊 赵明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胜利油田稠油开采过程中常用的井筒举升降黏工艺的的缺点,在空心双管热流体密闭循环降黏_Z-艺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在空心杆与泵上油套环空密闭循环掺水的井筒举升降黏工艺 该工艺具有掺水量充足、热交换充分、循环系统独立等特点,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井筒降黏效果,为稠油井井筒的高效举升开辟了新途径。
压裂酸化井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改进与应用
赵小龙 刘向君 刘洪 魏臣兴 张永清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压裂酸化选井实际应用中暴露出的不足,采用相对优属度矩阵、模糊层次分析法及非线性模糊矩阵合成算子,改进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并权衡枝术、经济等指标,求取压裂井层的优属度。改进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具有评价优势,可为现场优选压裂方案及优选压裂酸化井层提供理论依据。
新疆油田六中东区砾岩油藏深部调驱先导试验
江厚顺 叶翠 才 程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油田六中东区砾岩油藏非均质性极强,部分层系存在明显水流优势通道,严重影响注水开发效果。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利用生产动态数据识别了水流优势通道,结合剩余油分布研究,优选了18注28采s73层系开展深部调驱先导试验,设计了高强度缓膨颗粒、常规体膨颗粒、凝胶等段塞式组合,优化了配方,现场应用增油效果明显,达到了调驱目的,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海上疏松砂岩油藏出砂预测模型及应用
刘正伟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5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确预测出砂对于合理选择油气井防砂措施以及平台除砂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结构渗流力学及变形耦合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应力场和渗流场耦合作用的疏松砂岩三维出砂预测分析模型,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进行了求解,并与现场实际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地层压力变化,引起射孔孔道及井筒周围岩石应力场与渗流场重新分布,且相互作用影响,是砂岩出砂主要因素;射孔孔道是储层出砂敏感部位;生产制度改变引起地层参数变化,亦是诱发出砂的重要因素。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生产情况相吻合,对现场油气井出砂预测与防砂工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QHD32-6油田电泵井憋压曲线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郑春峰 宫红方 岳世俊 李 芳 沈思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加强QHD32—6油田电泵井管理和有效判断电泵井井下工况,根据电泵井工作原理和井下流体力学理论,结合电泵井结构特征,对电泵井憋压值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行论证分析,从而建立了电泵井憋压曲线模型。该模型可绘制并分析不同工况下电泵井憋压曲线及其对应规律。实际应用表明,该电泵井憋压曲线模型(结合其他生产及测试资料)可实现对电泵井井下工况的相对准确分析,为现场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利用浅层大平台钻井技术挖潜扶余油田压覆区储量——以城平12区块为例
何增军 林燕萍 李桂娟 张莉 王 鑫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面压覆区的特殊地理条件造成了油水井井况差、井网不完善、措施挖潜难度大、储量无法有效动用等现状,影响了扶余油田的综合调整。针对此问题,以城平l2块油藏为例,开展了浅层大平台水平井技术在扶余油田的试用研究。该项技术在有限的地面条件下得到了成功应用,地下储量得到充分动用。该研究为扶余油田增加可采储量、实现“十二五”稳产奠定了坚 实基础。
高44平2井保护储层防塌钻井液的研究与应用
郭明红 田 野 贾东民 李海彪 喻化民
2012, 19(3): 1.
摘要
(
)
PDF
(2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高44平2井地质特性和钻井需求,采用了无固相复合有机盐保护储层防塌钻井液体系。该钻井液体系具有动塑比高(≥0.8)、润滑性好、抑制性强、储层保护效果佳等特点,尤其适合于水平井钻井施工。高44平2井二开(400~2 93l m,水平段2 542~2 931 m)使用无固相复合有机盐钻井液体系钻进,穿越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等多套地层,水平 位移达l l83.47 IYI,整个钻进过程钻井液性能稳定,携砂效果好,井壁稳定,无垮塌掉块现象,起下钻、电测和下套管作业均无挂阻.很好地满足了现场施工和储层保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