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1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5-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油气包裹体实验分析现状和发展方向
阚 亮 李吉君 宋方宇 张文华 张东伟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4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油气包裹体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对各种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介绍和总结,进而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分析认为:目前包裹体分析可以分为无损分析和破坏性分析2大类。无损分析样品制备步骤相对简单,且是一种可以具体到单个包裹体的原位分析,实验数据客观、有针对性,但该类方法是基于光学特征而进行的一种间 接测定方式,其对成分的检测是定性或半定量的,要进行精确的检测需借助破坏性分析,单个包裹体样品量难以达到仪器的检测下限。破坏性分析主要是针对包裹体群进行,指示意义不够明确,对有选择的数个相同性质的(如同源或同期)包裹体进行释放、收集,进而进行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的检测应是下步包裹体分析的突破口;氢同位素组成蕴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有望成为今后油气包裹体实验分析的重要内容。
地质勘探
靖边东南部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及其对延9油藏的控制作用
刘晓娟 高 飞 冯春艳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1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靖边东南部前侏罗纪古地貌一直以来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运用补偿厚度印模法建立了研究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图,并结合构造、沉积相研究分析了古地貌对延9油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古地貌景观控制着延9沉积相展布及压实披盖构造的形成,古斜坡部位易形成良好的构造与沉积相的有机配置,控制着延9油藏的分布。研究古地貌对延9油藏的控制作用对研究区延9油藏建产、有利区预测有指导意义。
古近系致密砂岩“优质储层”预测方法初探
单俊峰 刘兴周 李理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古近系致密砂岩取心井段的测试资料分析,结合试油、投产等勘探成果数据,确定了辽河坳陷古近系致密砂岩储层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古近系致密砂岩储层中压实、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均是控制致密砂岩储层形成的非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沉积微相控制了致密砂岩优质储层分布。由此出发,形成致密砂岩沉积微相刻画、颗粒相描述以及分选相预测“三相”结合的致密砂岩有效储层地质预测方法,利用“三相”结合能够准确确定致密砂岩优质饯层 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
赵振宇 ,郭彦如 ,王艳 ,林冬娟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7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板块西部典型的克拉通边缘叠合盆地,其发展演化除与华北板块一脉相承外,还受盆地周缘古海槽多期开、合演化的控制与影响,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复杂性。近期研究表明,盆地发展演化至今,主要经历8个阶段:① 太古代一早元古代盆地结晶基底形成阶段;② 中元古代早期一中期大陆裂解阶段,主要发育陆缘裂谷和陆内拗拉槽;③ 中元古代晚期一晚元古代早期大陆汇聚阶段,盆地抬升缺失沉积;④ 晚元古代中期一早古生代中奥陶世盆地边缘裂陷与陆内坳陷阶段,主要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⑤早古生代晚奥陶世一晚古生代早石炭世盆地周缘碰撞造山阶段,盆地抬升剥蚀;⑥晚古生代晚石炭世一二叠纪末盆地周缘裂解阶段,主要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⑦ 中生代陆内坳陷阶段,盆地边缘隆起并整体掀斜,主要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及湖泊相沉积;⑧新生代盆地周缘断陷阶段。其中中元古代古构造格 局对盆地后期构造断裂展布、沉积演化、地质流体运移及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翁 凯 李 鑫 李荣西 张 雪 朱瑞静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3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深色泥质岩、煤和碳酸盐岩,为1套陆相、海相及海陆过渡相沉积的含煤碎屑岩沉积,主要集中在二叠系山2~本溪组,具有广覆式的分布特征,受沉积相控制较大。煤系烃源岩是天然气最主要的供应者,第二位是暗色泥岩,其次为灰岩 泥质烃源岩的TOC平均含量大于2.25% ,属于中一好烃源岩;碳酸盐岩的刑c平均为 1.69% ,属于好的烃源岩。干酪根镜检和稳定碳同位素研究显示,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中有机组分主要为镜质组,8 C值为~26.23%o~一21.23%o,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Ⅲ 型及少量Ⅱ型,总体上为腐殖型一腐泥型,源岩母质输入类型多样,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R.值普遍大于2% ,处于高一过成熟演化阶段,表明该区在盆地内为产气较多的地区 天然气运移通道和优势运移方向有效组合的研究,确定出该区的有利勘探区为宜君~黄龙一线以北的上古生界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带。
火山熔岩储层次生孔隙类型的岩相学研究——以克拉美丽气田石炭系滴西17井区为例
郗爱华 刘豇瑜 熊益学 周 慧 孙圆辉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8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岩心资料,通过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发现,该区火山熔岩发育不同类型的次生孔隙,主要包括斑晶溶孔、基质溶孔、杏仁体溶孔、交代蚀变假杏仁体溶孔、构造缝和溶蚀缝等类型。研究发现,各种次生孔、缝在演化上存在内在的联系,其形成机理是1个复杂多变的地质过程,主要受火山岩矿物成分、溶蚀作用类型和构造作用的制约。火山熔岩铁镁质矿物含量 越高,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越强烈,储层储集物性越好,产能越高。因此,对火山熔岩储层进行详细的岩相学研究,有助于进行火山岩储层的评价和预测。
石南油气田头屯河组地质概念模型的研究
向巧维 朱筱敏 王绪龙 王亚会 戴建文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1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石南油气田地表为沙漠,地震激发接收条件较差,导致其资料品质差,并且储层砂体厚度较薄,横向变化非常复杂,难以进行砂体的精细描述。为了弄清砂体的空间展布,运用地震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井震结合建立精细层序地层格架,确定了头屯河组的砂体形态、规模以及其尖灭线位置,明确了三角洲沉积微相与砂体几何形态的关系,依据砂体空间叠置样式建立了地质概念模型,为今后的油气田勘探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三台西斜坡白垩系层序地层划分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分析
王玉珍 康永尚 李培俊 王 建 齐雪峰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5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vail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层次分析、逐级深入、聚焦含油气高分辨层序地层单元的思路,建立了准噶尔盆地白垩系的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同时,结合北三台西斜坡的三维地震数据、钻井、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通过建立9条层序地层地震解释剖面和联井对比剖面,刻画了北三台西斜坡白垩系的层序地层特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白垩系下部层序单 元进行高频层序地层的划分,并确定主要含油气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有助于在后续构造、沉积相研究和勘探工作中抓住重点,对北三台西斜坡白垩系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震属性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以莱阳凹陷白垩系莱阳组水南段为例
卢春红 纪友亮 潘春孚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8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莱阳凹陷发现了大量的油气显示和油砂,说明该盆地有油气生成和油气的聚集,但钻孔未取得突破。为改变比现状,充分应用盆地内钻井取心资料,编制了岩心单井相分析柱状图。结合水南段沉积期特点,将莱阳盆地白垩系莱阳组水南段的沉积相划分为冲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滨浅湖、深湖半深湖、近岸水下扇6种沉积相类型。在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将地质 研究与地球物理手段相结合,对莱阳组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对地震相进行分析及对地震属性进行提取,再综合考虑原型盆地类型和区域构造背景,得出水南段的沉积相分布特征,对取得勘探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青西油田窿六区块储层裂缝有效性研究
吴 丰 黄 丹 袁龙 司马立强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11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西油田窿六区块下沟组为裂缝型油气藏,裂缝为主要渗流通道,同时提供部分储集空间。岩心观察得到的裂缝发育岩性与倾角结论不能完全反映其地下状态。通过微电阻率成像一常规测井裂缝评价,得到的结论与岩心裂缝观察存在一定差异:有效裂缝主要发育于砂砾岩、泥质白云岩中,且以高角度为主,其次是低角度;白云质泥岩主要发育水平裂缝,有效性差。微电阻率成像一常规测井较岩心观察更适合评价裂缝的有效性。
伏尔加-乌拉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法贵方 袁圣强 王作乾 吴义平 蔡德超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6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伏尔加一乌拉尔盆地是俄罗斯陆台向乌拉尔褶皱带过渡的前陆盆地。盆地内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广泛发育的优质烃源岩、良好的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二叠纪,随着乌拉尔山隆起,前陆盆地形成,烃源岩成熟并达到生烃高峰,大量油气运移至附近的构造高点,形成多个大规模油气田。盆地东部和南部的小构造、非构造圈闭以及深层,资源潜力很大,是 未来勘探的重点和目标。
煤岩微尺度裂隙气体渗流机理研究
陶 珍 张遂安 赵瑞东 孙清华 史进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推导出了煤岩微孔隙系统气体渗透率新模型,并将渗透率模型变形为可与常规油藏模拟器相兼容的形式,渗透率的变化不仅与煤岩基质的特征有关,而且与通过介质的气体类型和流动状态有关。在煤岩微孔隙系统中,Knudsen扩散是1个非常重要的气体运移过程。通过研究可以看出,煤岩基质的表观渗透率大于达西渗透率,可较好地解释煤岩在低孔低渗的条件下高产的原因。
油藏工程
火烧油层燃烧反应数学模型研究
张方礼 刘其成 赵庆辉 张勇 程海清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稠油油藏火烧油层特点,利用Arrhenius公式,采用燃料转化率方法,建立了火烧油层三维四相七组分燃烧动力学模型,推导出多孔介质条件下原油各组分热解与氧化反应速率表达式。通过双膜理论解决了各组分在相间的质量传递及相平衡关系,并根据各组分在多孔介质中分子扩散与对流弥散关系,建立了火烧油层燃烧过程中各组分的质量、能量守恒方程,为火烧油层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方案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低流度油藏启动状况影响因素研究
姜瑞忠 王平 卫喜辉 王公昌 李辉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低流度油田油层启动状况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层间干扰、非均质性、井距、注水层段的划分、井网完善程度均会影响油层启动状况。分层注水对纵向非均质程度弱的油田改善油层启动状况效果不明显,同时提高注水量和产液量、高含水油井转注、油井酸化压裂均可有效提高油层启动状况,改善低流度油田开发效果。
稠油油藏注氮气吞吐注采参数正交实验设计
陈会娟 孙晓飞 张艳玉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注氮气吞吐注采参数优选中单因素分析方法工作量大,不能反映各参数对开发效果影响程度的问题,运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某区块注氮气吞吐过程中的周期注入量、注入速度、注入压力、产液速度和闷井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利用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最优的注采参数方案及各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为现场注氮气吞吐注采参数的 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适度出砂井产能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梁 丹 曾祥林 房茂军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考虑疏松砂岩稠油油田出砂和防砂生产利弊的基础上,通过适度出砂生产,使油井产能在一定程度得到提高。在推导出出砂带表皮系数模型和防砂表皮系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适度出砂井产能评价模型,并对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能随出砂带半径及渗透率的增大而提高,随着环空堆积砂厚度的增加和渗透率的降低而降低。与厚度 相比,出砂带和环空堆积砂的渗透率对产能的影响更为明显。现场应用表明,不同防砂方式及防砂参数对适度出砂井的产能影响较大,应根据储层岩石粒度组成、泥质含量和矿物组分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防砂方式及防砂参数,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油井产能。
气藏开发早期动态储量计算方法探讨
刘荣和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物质平衡原理推导了广义视压降法储量公式,利用该公式分析开发早期气藏动态储量,其计算误差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气藏含气孔隙体积变化率与气藏压力,同时制作了典型气藏开发早期动态储量校正图版。采用该图版对安得森“L”气藏动态储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动态储量校正图版能够对早期视压降外推储量进行校正,计算结果可信度高,对气藏开发早期方案的制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里格气田复杂形状砂体小储量产能模型
吴克柳 李相方 吴 琼 吴佐浩 高超利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里格气田砂体形状复杂,单井控制储量低,地层压力下降快,准确预测气井产能极其困难。基于苏里格气田砂体形态特征研究,总结出4种砂体叠置模式和两区渗流模式。借鉴天然水驱气藏物质平衡法,结合累计产量法,分别计算近井I区和远井Ⅱ区动态储量及累计供气量,进而通过迭代求取不同生产时间的边界地层压力,然后联立拟稳定状态流动的气井产能方 程,建立了适合苏里格气田复杂形状砂体小储量的产能计算模型。模型既考虑了复杂形状砂体不同渗流模式下的储层压力分布特征,又考虑了小储量气井地层压力下降快的特点。实例应用表明:计算的产能准确,误差在10%之内,满足工程需要。
水平井水窜类型识别方法及适应性分析
张贤松 丁关爱 张媛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技术在新区开发和老区挖潜中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水平井的调剖堵水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搞清楚水平井的非正常出水的原因和类型,将会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喜I堵水提供重要依据。根据水平井生产动态数据,采用水油比和水油比导数与生产时间的双对数曲线特征来识别水平井水窜的类型,并且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该曲线特征的影响。经过实践验证,此 识别方法快速有效,可为水平井发生窜通时实施调剖堵水措施提供指导。
低渗透油田高注采比机理研究
吴 琼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普遍具有注采比偏高的现象,这与物质平衡原理相悖。综合研究了新立油田地质特征和开发特点,认为高注采比主要受无效注水、垂直裂缝、弹性存水量、储层沉积特点和固井质量等因素影响,通过校正计算,合理地解释了低渗透油田高注采比现象,并对开发后期注采比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引入油层盈余率概念作为评价低渗透油藏注采平衡的1种新方法。
海上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注采参数多因素正交优化研究
祁成祥 李敬松 姜杰 朱卫星 郝海瑞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元热流体吞吐是目前海上稠油热采技术中提高稠油产能的经济而有效的方法,而注采参数对吞吐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必须对吞吐注采参数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调整。对于多元热流体吞吐注采参数优化,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了多因素正交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极差分析显示,影响多元热流体吞吐效果的显著因素是周期注入量,敏感性大小依次为周期注入量、注入温度、注入千度、注入速度、闷井时间,并优化出合理注采参数,从而为现场多元热流体吞吐注采参数的操作指标提供理论指导。
应力敏感性低渗透气藏垂直裂缝井非达西渗流产能分析
曾 杨 贺陆军 廖剑波 杨 丹 李 波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前人对低渗透气藏压裂井的产能研究均没有同时考虑应力敏感和高速非达西效应的影响,导致预测的产能与实际产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采用保角变换方法,将低渗透气藏垂直裂缝井的复杂渗流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的单向渗流问题,根据Forchheimer非达西流动方程,推导了同时考虑应力敏感和高速非达西效应的低渗透气藏无限导流垂直裂缝井的产能公式,根据所得公式绘制了不同应力敏感系数影响下的理论产能曲线,并结合现场实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应力敏感对低渗透气藏压裂井的产能影响较大,并且随着应力敏感系数的增加,产能逐渐减小。该计算方法便于现场应用,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缝洞型油藏分类开发
程倩 李江龙 刘中春 张宏方 王 英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以岩溶、构造运动形成的溶洞、溶蚀孔洞和裂缝系统为主。溶洞呈离散状分布,是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是主要的流动通道,具有埋藏深、非均质性强、开发难度大等特点。以塔河7区为例,提出“无因次自喷累计产油”的概念,定量分析井点处的地层能量,将油井出水特征划分为5类。结合物理模拟、单井的生产特征,明确5种出水类型油井钻 遇的储集空间类型,分别为能量充足的溶洞型、能量欠充足的裂缝型、能量较充足的裂缝一溶洞型、能量不充足的孤立定容体型和复杂型。根据单井钻遇的储集空间类型,对油井进行聚类分析,细化已有的缝洞单元。对细化后的缝洞单元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指导油藏分类开发。
非达西效应对低渗气藏气井产能影响研究
王德龙 王宪文 闫 娟 黄 凯 周大林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1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渗气藏的渗流特征,以高速非达西渗流理论为依据,考虑应力敏感、启动压力梯度及滑脱效应等因素,推导出相应气井产能方程,以此为基础对低渗气藏气井的产能规律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低渗气藏地层压力、渗透率分布曲线的形状均呈“漏斗”状;启动压力梯度和渗透率变形系数越大,地层压力下降越快,滑脱因子越大,地层压力升高越快;气藏渗透率主要受滑脱效应和应力敏感交互影响,滑脱效应使气井产能增大,且随着滑脱因子增大,气井产能不断增加,井底附近的压力敏感导致的“应力污染”现象最明显。
分支井流固耦合原理渗流场分析
魏臣兴 练章华 林铁军 王延民 郭衍茹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流固耦合原理为基础,考虑渗流过程中的渗透率变化,在Comsol Multiphysies软件中将渗流场与应力场进行耦合计算,得到了耦合渗流场的压力、渗透率在垂直于主井眼方向的分布曲线,用以分析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在井底附近区域变化明显,耦合渗流场的整体压力分布大于单纯渗流场,计算产量小于单纯渗流场产量。由此可知,流固耦合原理作用下的渗流场才是地下渗流的真实反映。通过对各种地层参数采取体积加权平均处理,对比了3种不同类型分支井对地层参数的影响,为油藏开发提供分支井技术依据。
凝析气井水合物生成变化规律研究
张海波 刘建仪 李 丽 唐娟 潘春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井筒温度压力分布模型和水舍物生成模型,综合考虑等温闪蒸模型和定容衰竭因素,提出了针对凝析气井水合物生成奈件的计算方法,并且用c++编程语言对模型进行编写。以雅克拉凝析气田x井为例,分析了凝析气井在同一时刻和不同时刻的水合物生成变化 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计算凝析气井水合物生成条件时,必须考虑相态变化;不同衰竭压力下,井筒中水合物生成的温度曲线不同;同一地层压力下,随深度增加,水合物生成温度升高:井筒任意位置,随地层压力的降低,水合物生成温度降低。
BD油田裂缝性油藏注采窜流程度判别研究
赵东锋 陈民锋 廖新维 殷丹丹 廖长霖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裂缝性油藏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注采井间的窜流问题,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根据油田开发实践,选出油田地质静态特征指标和反映油田发生水窜的动态特征指标,用数学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针对油水井的评价指标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权重系数法计算出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指数,提出注采窜流井区评价标准,最后根据目标油水井的综合指数来判别其窜流程度。通过在BD油田的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低渗油藏高阻区注采启动压差计算模型及应用
李 标 唐 海 吕栋梁 李忻洪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油藏具有非均质性,注水开发过程中会形成形状、宽度各异的高阻区,导致油藏渗流阻力增加,增大了有效注采井网的形成难度。从渗流力学基本原理出发,推导出低渗油藏开采中存在高阻区时的注采启动压差计算公式;并应用该公式绘制了油藏渗透率不同、高阻区宽度不同、高阻区与采油井井距不同对注采启动压差的影响曲线,进而研究注采启动压差的影响因素,为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延长油田南沟区块开发历史数据恢复及应用
孙来喜 袁少民 邓虎成 李 丽 王博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5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延长油田南沟区块开发过程中主要记录了部分井的初期月产油量、现阶段日产油量和累计产油量数据,缺乏产水、压力及投产时间等部分数据,地下储量动用程度及压力场不明,给后期开发调整带来困难。依据油藏弹性能量开发递减规律,按照阿尔普斯递减模型,将各井累计产油量劈分到历史阶段,再利用油藏数值模拟,采取定产油量方法进行参数拟合、确定产液量,从而确定地层压力。通过部分资料井的检验证明恢复历史数据的有效性。利用恢复的历史动态数据和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部署优化油藏开发方案,达到提高油藏开发效果目的。
甜菜碱类自转向酸酸化技术室内实验研究
曲占庆 曲冠政 齐 宁 何利敏 于 栋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层非均值性的存在使得基质酸化处理必须采用转向技术,黏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1种低伤害转向酸化新技术,其性能评价对指导自转向酸化技术的施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室内合成甜菜碱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对甜菜碱自转向酸液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pH值和ca2+ 均能使体系黏度增大且具有协同效应;鲜酸、残酸体系黏度均随甜菜碱浓度增大而增大,随剪切速率增大而减小,剪切顺序对体系黏度基本上没有影响;pH值为2时,体系黏度最大,约为350 mPa·s;煤油和盐水能够使残酸体系破胶;通过渗透率分析和无因次注入倍数分析发现,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具有良好的转向分流能力。
裂缝性油藏微生物调剖技术研究
冉海涛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扶余油田裂缝发育、油藏不均质性严重、产出液高含水、注入水无效循环严重的开发矛盾,系统开展了高性能调剖菌种提高采收率的实验研究。在JFT一001菌生理生化性能、调剖调驱机理、调剖能力及驱油效率等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选定了2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注水井组,实施了微生物调剖驱油先导性试验,累计增油4 157 t,年平均综合含水下降l3.2% ;在扶 余油田东区12—3区块,实施了33个注水井组的工业化微生物调吾 驱油试验,累计增油27896 t,见效高峰期井组含水下降l0% 以上,部分单井含水下降达到30% ,整个有效期内区块综合含水下降3% ~6% 。JFT一001菌深部调剖,施工简单方便,有效期长、环境友好、增产效果好,经济效益明显,是扶余油田在高含水期开发的一项极具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水力脉冲空化射流技术首次在煤层气井中的试验研究
王伟 李根生 史怀忠 辛建华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煤层气井中的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节约钻井成本,根据水力脉冲空化射流提高钻速原理,通过改善井底流场,降低岩石的破碎强度,减小压持效应,从而提高机械钻速。水力脉冲空化射流技术在织4井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在试验过程中不需要改变原钻具组合,对钻头和钻井施工参数没有特殊要求,可有效应用于煤层气井;在地层相同,钻具组合与钻井参数相近的前提下,与邻井相近井段对比,该技术机械钻速平均提高100.7% 。
毛管压力曲线定量关系探究
陶正武 李 闽 陶建 晓 江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毛管压力曲线定量函数关系,选取3块岩样进行压汞实验,作出毛管压力曲线,然后分别用描述毛管压力曲线定量函数关系的Corey模型、Brooks—Corey模型、van Genuchten模型、Gerhard—Kueper模型与实验实测点进行拟合。拟合结果(用相关系数R 表示)表明,Brooks~Corey模型和Gerhard~Kueper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钻采工程
伊朗Y油田高温深井防卡钻井液技术
郭京华 夏柏如 田 凤 黄河福 卜 海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伊朗Y油田早期钻井过程中发生的压差卡钻问题,首先运用力学分析的方法,找出钻井液需要改善的性能要求,利用室内实验手段,考察钻井液的抗高温能力和加入润滑剂后的润滑效果,优选出高温深井防卡钻井液的基本配方。其次,提出特殊工况下的润滑防卡技术措施,建立解卡液密度优化计算公式,为解卡液密度选择提供理论基础。现场应用9口井,钻井 液性能稳定,基本杜绝卡钻事故,有效提高了钻井时效。
二连盆地致密油藏低伤害改造技术
才 博 史原鹏 孙豪 蒋廷学 赵安军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8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二连盆地储层渗透率超低,孔隙喉道细小,黏土含量高、膨胀性大,储层敏感性强,储层改造伤害性大、压裂后效果差的突出难题,开展低伤害改造技术攻关。对低伤害机理、低浓度压裂液体系筛选、新型低伤害材料、低伤害工艺优化与压裂全程精细管理上进行了研究。通过7a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研制出1套适合超低渗透致密储层的新型综合低伤害压裂技术,将储层综合伤害程度降低了10%~20%,作业成本降低20%以上,现场应用效果显著,为国内同类超低渗透致密油藏的经济开发提供了重要借鉴与指导。
超稠油注空气强化采油实验研究及现场应用——以曙光油田杜80块为例
张守军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曙光油田杜80块兴隆台超稠油区块处于高吞吐周期生产阶段,区块地层压力低,油井周期产量低,吞吐效果差。为了改善其开发状况,提出注空气强化采油技术,即注蒸汽前向油井中注入一定量的催化氧化剂和空气,通过催化氧化作用,消除空气中的氧气,保留氮气补充地层能量。目前筛选出了适合杜80兴隆台超稠油的催化氧化剂,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现场应用21井次,目前阶段增产原油4012t,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碳酸盐岩油藏非均质性对蚓孔扩展的影响
柳 明 张士诚 牟建业 李双明 张 剑
2012, 19(5): 1.
摘要
(
)
PDF
(11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碳酸盐岩油藏的酸化过程中,酸蚀溶解形态对酸化效果影响很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孔洞和裂缝的存在影响酸液的流动轨迹,进而影响酸蚀溶解形态。通过1种基于双重尺度(达西尺度和孔隙尺度)的径向蚓孔扩展模型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存在1个形成蚓孔的最优注入速度,此时的酸液用量最少且酸化后的蚓孔具有足够大的导流能力;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酸液易于进入孔洞和裂缝区域,从而绕过致密区域;对于一定的模拟区域和网格划分,随着油管半径的增加,形成蚓孔所需的最优注入速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