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油气成藏理论的研究进展及思考
张海玥,侯读杰
2014, 21(2): 1.
摘要
(
)
PDF
(5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盆地模拟、数值模拟、“三场”研究,含油气系统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源控论、带控论、相控论、“富生烃凹陷”和“满凹含油”理论,优势运移通道理论和幕式成藏理论几个方面对油气成藏理论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在油气成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烃源岩研究不足;二是油气运移研究相对薄弱;三是与水文地质研究结合薄弱;四是“三场” 研究薄弱。最后对未来油气成藏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应以油气运移为中心,以沉积和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为基础,加强“三场”研究及与水文地质研究的结合,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动态和静态的综合研究,探讨油气藏的主控因素。
非常规油气藏储层体积改造模拟技术研究进展
王 欢,廖新维,赵晓亮,赵东锋,廖长霖
2014, 21(2): 8.
摘要
(
)
PDF
(7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已成为国内外能源开发的热点,如致密气、致密油、页岩气和页岩油的开发,此类油气藏的典型特征就是储层渗透率极低,需要采取一定的改造措施才能投产,储层体积改造技术是有效开发非常规油气藏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调研和分析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藏储层体积改造模拟技术,详细地介绍了储层体积改造的广义和狭义概念,以及直井和水平井储层体积改造措施方法;系统总结了储层体积改造压裂裂缝描述及模拟方法,主要有基于单孔介质模型的模拟方法,基于双孔介质模型的模拟方法以及基于离散裂缝模型的模拟方法;同时分析了储层体积改造后的渗流规律、井模型及产能特征。该研究可以为今后中国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地质勘探
普光气田须家河组绿泥石成因及其与储层关系
颜其彬,陈培元,杨辉廷,谢清惠,杨新涛
2014, 21(2): 16.
摘要
(
)
PDF
(24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大量镜下薄片鉴定、包裹体、扫描电镜以及阴极发光等资料,对普光气田须家河组储层绿泥石形成时间、成因及其与储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绿泥石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与三角洲沉积环境有关,须二段—须四段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河口坝和远砂坝中的含铁沉积物为绿泥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铁来源;绿泥石对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抑制次生石英加大,同时提高岩石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实能力,有效地保存了砂岩的原生孔隙,有助于指导研究区的下一步油气勘探。
河包场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有效储层预测
王长城,赵家琳
2014, 21(2): 21.
摘要
(
)
PDF
(16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河包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含气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以地震、地质及测井互馈结合方法为核心,通过储层替换、合成记录正演等手段,对储层地震反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2 种储层地震响应模式,分别为:强振幅,同相轴下拉,低频率;视频率高、平行—亚平行反射。追踪2 种储层在地震上的分布,与构造图叠加后可知,Ⅰ类储层主要分布在斜坡带及局部构造高点周缘的斜坡部位,Ⅱ类储层主要分布在构造低部位。
珠江口盆地烃源岩及原油新四环萜烷组合模式
马 宁,侯读杰
2014, 21(2): 24.
摘要
(
)
PDF
(7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烃源岩及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该区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原油的母质来源。采用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检测出了2 种新四环萜烷化合物X 和Y,分别为C24 -脱-A-奥利烷和新C27四环萜烷。X、Y 化合物可作为识别不同层段、不同相带烃源岩的有利指标。根据原油样品的甾烷及萜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将研究区原油主要分为3 类,分别为来源于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的原油;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与恩平组河沼相烃源岩的混源油;来源于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的恩平组河沼相烃源岩原油。
歧南地区坡折带特征及对沉积作用的控制
朱正平,袁淑琴,王书香,潘仁芳,么景臣
2014, 21(2): 28.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渤海湾盆地歧南地区沙河街组构造复杂、断裂发育等地质特征为背景,以进一步认识沉积砂体分布规律为目的,进行坡折带对沉积作用控制研究。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沉积等相关资料,将歧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坡折带按成因划分为4 种类型。研究发现,坡折带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 方面:坡折带控制沉积物的供给,坡折带控制沉积相展布,坡折带控制沉积砂体的富集。该研究为砂体预测和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
真武油田辫状河心滩微相储层构型研究
钟思瑛,刘金华,乔 力,吴立峰,廖光明
2014, 21(2): 32.
摘要
(
)
PDF
(12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武油田是江苏油田20 世纪70 年代投入开发的油田,垛一段辫状河储层剩余油分布分散,挖潜难度大,因而针对辫状河心滩微相储层构型开展研究。研究区真12 断块E2s16 砂层组发育了典型的心滩沉积,砂体厚度大,多层叠置。通过心滩微相储层构型界面的分析以及单期次心滩在纵向和平面上的识别,真12 断块E2s16 砂层组可以划分出3 个单期心滩,在平面上分布于真49、真106-3、真91 井为中心的区域,单期次心滩中心部位夹层少,厚度薄,水流的下切作用相对明显,心滩微相的不同位置发育不同的夹层特征。心滩微相包含了洪泛砂砾岩体、静水侧积砂体和“落淤层”3 个储层构型要素,在前人心滩构型模式基础上加入了侧向加积的层段和期间落淤层的体现,从而建立更为合理的心滩微相构型模式。
碳酸盐岩裂缝型油藏裂缝预测及建模技术
苗 青,周存俭,罗日升,陈方方,姜玉新
2014, 21(2): 37.
摘要
(
)
PDF
(36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英买2 区块裂缝型油藏具有孔隙空间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为储层描述和地质建模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为增加稳定性,在裂缝预测方面,采用全局优化扫描算法计算高精度曲率属性,完成裂缝定性预测,并以此为约束,综合静态解释成果和生产动态信息,首次实现裂缝叠后定量预测;引入离散裂缝网格模技术,利用Petrel 地质建模软件最终建立反映裂缝型油藏特征的双孔介质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和开发评价提供了依据。
环满加尔坳陷志留系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胡金祥,闫 娥,杜伟维,徐 浩,胡文涛
2014, 21(2): 41.
摘要
(
)
PDF
(13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环满加尔坳陷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发育岩性、地层不整合、低幅度构造型油气藏,储盖组合、断裂及不整合面等疏导体系对成藏起关键作用。对环满加尔坳陷烃源岩灶、古隆起、区域盖层等成藏要素的综合研究认为,位于沙雅隆起英买力地区、塔河南地区、托甫台地区、塔中地区志留系剥蚀与超覆尖灭区为有利的勘探领域;塔东孔雀地区、古城墟隆起东段砂地比大于90%,非常规致密砂岩盖层成因机制与封堵性认识有待提高。
东濮凹陷古潜山致密砂岩油气层测井识别方法
赵俊峰,李凤琴,凌志红
2014, 21(2): 46.
摘要
(
)
PDF
(17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有效识别和评价以低孔低渗为特征的古潜山致密砂岩油气层,在油藏地质特征及投产资料约束下,总结出各类致密砂岩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形成了Vp / Vs—DTS 交会图、仿可动流体孔隙度、裂缝—地层配置关系及地层精细对比等4 种油气层有效识别方法。分区块、分层系、分储集孔隙类型建立了油气水层判别标准,提高了测井对致密砂岩油气层的识别能力,使得测井解释符合率提升至95 5%,有效解决了制约中原油田致密砂岩油气勘探的技术“瓶颈”问题。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
杜 民,王改云,刘金萍,成 谷
2014, 21(2): 5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地震、钻井、测井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识别了6 个不整合界面、划分了多套地层,并对地层及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晚侏罗世,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盆缘扇体较少;早白垩世,以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发育为特征,半深湖相萎缩;始新世,仅见局限的滨浅湖与三角洲相沉积;早渐新世—晚渐新世,主要为河流—三角洲与滨浅湖相沉积,此时扇三角洲、河流—冲积平原广布,沉积物砂质含量高;新近纪—第四纪,盆地进入区域沉降阶段,新近纪接受了以填平补齐为特点的沉积,更新世则形成了稳定陆表海沉积。
海外低勘探区预探井深度预测难点及对策
张 科,赵汝敏,齐 凯,李爱山,吕 栋
2014, 21(2): 57.
摘要
(
)
PDF
(6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已钻井地层速度深入研究基础上,基于拟合时深曲线法、经验公式法和优化层速度法,提出了多元速度分析法,用于解决低勘探区深度预测误差较大的难题。该方法综合利用声波测井、VSP 和岩性等资料,通过精细井震标定技术,结合实际构造形态和地层厚度对地层速度进行分析,比较准确地预测了预探井深度。在低勘探区,该方法弥补了钻井较少所带来的速度预测误差较大的难点。速度的准确预测为地质勘探的落实提供了较好的支撑,为钻井工程的经济安全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在缅甸陆上X 区块的多口钻井进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低勘探区深度预测的精度,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地震反演储层识别
许 璟,蒲仁海
2014, 21(2): 61.
摘要
(
)
PDF
(3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测井曲线对储层与非储层的响应特征,利用测井约束三维地震波阻抗和自然伽马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对塔中卡1 三维区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砂岩厚度及平面展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储层砂体发育于区内东南部,为来自东南方向多个分流河道组成的三角洲朵体,厚度向北西方明显减薄,符合该段在整个盆地台盆区东南部所代表的沉积环境( 冲积扇—河流相区域)。该储层识别方法与预测结果对在塔中地区寻找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高邮凹陷阜宁组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姜生玲,聂海宽,荆铁亚,于京都,李 梅
2014, 21(2): 66.
摘要
(
)
PDF
(9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邮凹陷沙埝南—永安地区阜二段和阜四段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但对于戴一段原油的来源问题研究较少,存在较多争议。为了查明戴一段原油来源问题,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和油源对比研究认为:阜二段源岩主峰碳以C22 圆顶或C25 尖顶分布为主,奇碳优势不明显,原生甾烷呈“椅式”分布;阜四段源岩主峰碳以C23 尖峰为主,奇碳优势明显,原生甾烷呈“ V” 字型。通过原油与阜宁组源岩对比分析,认为戴一段原油主体来源于阜四段,深凹带原油与阜二段源岩关系密切。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火山旋回划分方案对比及在储层预测中的意义
郝彬
2014, 21(2): 70.
摘要
(
)
PDF
(3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火山旋回划分方案,差异明显。通过对前人方案的对比,结合对赤峰地区中新生代火山岩的考察,探讨了各种方案的异同和优缺点,提出了旋回—亚旋回—韵律—层的4 级划分方案。讨论了火山旋回划分在储层预测中的适用性,认为不同方式的火山喷发对火山旋回划分精度要求不一,火山喷发旋回中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地质界面对火山岩成藏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
昆北地区储层核磁共振孔隙度偏低分析及校正
吴丰,司马立强,令狐松,姚军朋,田葱葱
2014, 21(2): 75.
摘要
(
)
PDF
(23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储层的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岩心核磁共振孔隙度均低于岩心氦孔隙度,这种现象导致核磁共振测井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对该研究区的横向弛豫时间、岩心铸体薄片、X 衍射、重矿物研究,研究发现,核磁共振孔隙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是花岗岩、变质岩岩屑组分中存在大量顺磁性矿物(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此时,横向弛豫时间分布转化的视孔径分布会发生畸变,将其与压汞孔径分布放在同一坐标轴中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差异部分进行补偿校正,即可重新组构核磁共振孔隙度曲线。
油藏工程
特低渗透油田复合热载体吞吐可行性分析
赵明国,张明龙,杨洪羽
2014, 21(2): 80.
摘要
(
)
PDF
(4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海拉尔苏德尔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困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蒸汽、混合气、复合热载体吞吐室内实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 种介质在吞吐过程中复合热载体的吞吐效果最好,平均每周期的采收率比混合气、蒸汽吞吐分别高0.37%、1. 92%,而各周期复合热载体吞吐的含水率平均比蒸汽吞吐低54.13%,气油比平均比混合气吞吐低166. 74 m3 / m3,注入能力与蒸汽吞吐和混合气吞吐相比平均每周期分别低30.46%、15. 20%。研究表明,在特低渗透油田进行复合热载体吞吐是可行的,但在实际进行复合热载体吞吐时,应适当增加注入压力或减少注入量,或加入适量耐高温防膨剂或表面活性剂,从而降低水敏和水锁的影响。
阿尔油田低渗透岩性油藏关键开发技术研究
梁星如,郭发军,任季平,杨小陈
2014, 21(2): 83.
摘要
(
)
PDF
(5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阿尔油田低渗透岩性储层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开发难度大等特点,进行了油藏开发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套评价建产一体化、丛式井与水平井结合化、直井水平井多层多段改造化、分注精细化等适合该油藏特点的有效开发配套技术。实践表明,通过配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高寒区特低渗透油藏的快速、整体、有效开发,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泡点压力处地层原油黏度预测
张 可,李 实,马德胜,陈兴隆
2014, 21(2): 86.
摘要
(
)
PDF
(9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300 余个地层油样品高压物性测试数据的基础上,运用麦夸特法和通用全局优化法,利用气油比和油藏温度下地面原油黏度值,预测油藏温度下泡点压力处地层油黏度关系式。结果表明:通过与现有的黏度预测关系式对比,该预测关系式形式简单,便于现场快速计算,预测精度满足工程要求,同时为油藏工程方案设计及数值模拟器的修改完善提供了可靠的参考黏度关系式。
超稠油水平井分层开发技术
周大胜,支印民,尹志成,孟 强,李玉君
2014, 21(2): 89.
摘要
(
)
PDF
(1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超稠油油藏互层状油层井间、层间潜力无法有效动用的问题,运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方法,开展超稠油水平井分层开发技术研究。利用水平井加密挖潜手段,由以前的分层系开发改为目前的分层开发;针对不同油层条件,建立井位部署经济技术界限,进行分层整体规划部署,达到了超稠油持续高效开发的目的。实现部署水平井84 口,增加可采储量158. 4×104t,对其他同类型油藏开发也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边底水凝析气藏气井出水来源综合识别方法
高大鹏,李莹莹,高玉莹
2014, 21(2): 9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边、底水凝析气藏在开发过程中易受地层水侵入,部分气井会由于边、底水侵入而高含水停产,但水侵过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不能将出水原因均归结为边、底水侵入。考虑边底水凝析气藏的反凝析特征、地层中的优势渗流通道以及井底附近的油、气、水三相流动,运用凝析水分析、生产动态分析、测井解释分析、井间优势渗流通道识别、出水层位判断和数值模拟论证方法综合判断凝析气井出水来源,以塔里木盆地塔河凝析气藏A 区块2 口采气井为例详细说明了识别过程。对单井出水来源的准确识别,有助于掌握地层水的运动规律,对边底水凝析气藏的治水、控水、稳产开发有重要意义。
碳酸盐岩洞穴型储层试井解释新模型
蔡明金,张福祥,杨向同,彭建新,牛新年
2014, 21(2): 98.
摘要
(
)
PDF
(7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大型洞穴碳酸盐岩油气藏,以渗流和空腔流为基础,采用裂缝孔洞型储层渗流与洞穴空腔流动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并求解试井数学模型。研究表明,大型洞穴油气藏早期压力导数曲线将出现一个凹子,其深浅受洞穴大小及与井筒距离影响:洞穴越大,与井筒距离越近,凹子越深。之后,压力及其导数曲线呈现平行直线,表现为裂缝流特征。该研究为大型洞穴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持。
试井及生产资料在储气库早期评价中的应用
王飞,张士诚
2014, 21(2): 102.
摘要
(
)
PDF
(3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陕224 井区储量、储层连通性、边界封闭性不确定的问题, 运用压力恢复试井与生产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压力恢复曲线拟合, 确定近井地带特性参数, 如井筒储集系数、表皮系数, 并获得4 组储层及边界解释模型; 利用流量标准化拟压力曲线拟合校正了解释模型, 求取到气藏关键参数, 如地层系数、径向复合半径、流度系数比、储容系数比、边界位置, 计算井区共动用储量10. 43×108m3。研究表明, 试井与生产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弥补了资料周期短、精度低的缺陷, 克服了解释模型不全面、不唯一的弊端, 获得了完整准确的井区气藏模型。
致密砂岩启动压力测试中围压模式的优选
田巍,朱维耀,朱华银,和雅琴,信朝选
2014, 21(2): 107.
摘要
(
)
PDF
(4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优选出一种适合室内测定启动压力梯度的围压控制方法,应用先进的ASF300TM 设备分别开展了恒定围压和恒定净围压2 种控制模式下的实验。每种控制模式分别以恒定注入压力和恒定注入流量的方式向实验岩心注入实验流体,最终将实验测试结果进行回归拟合计算,得到4 种不同的启动压力梯度值,并根据不同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应力敏感实验和有效应力理论的结论,对上述4 种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经分析可知:在恒定围压模式下测得2 组启动压力,但数值都偏大;为降低实验误差,可将净围压控制在11 MPa 以上,在恒定净围压模式下,测试结果准确。因此,在恒定注入压力方式下,以恒定净围压模式开展实验是室内测试致密岩心启动压力梯度比较理想的方法。
超低渗油藏水平井与直井联合井网参数优化
徐庆岩,蒋文文,王学武,吴向红,何 英
2014, 21(2): 111.
摘要
(
)
PDF
(8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元284 区块压裂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开采井网参数优化问题,利用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软件,对水平井长度、裂缝分布形态、注水井井间距离、注水井排与水平井垂直距离、稳油控水政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元284 区块最佳的水平井长度为800 m,裂缝分布形态为间断型纺锤形分布,注水井井间距离为500~550 m,注水井排与水平井垂直距离为350~400 m,采用缩短中间裂缝长度至80 m 和减半中间注水井注水量的方法,可取得稳油控水的效果。该参数优化方法对同类油田的优化设计有借鉴意义。
塔河油田中深部缝洞体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巫 波,荣元帅,张 晓
2014, 21(2): 115.
摘要
(
)
PDF
(14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加大中深部缝洞体油藏储量动用程度,改善中深部缝洞体油藏开发效果,以奥陶系油藏古岩溶模式为基础,研究了不同岩溶发育区中深部缝洞体的控制因素。通过提取中下奥陶统顶面以下0~100 ms 振幅变化率,识别岩溶管道,发现中深部缝洞体主要受控于管道内部下切深度及空间组合形式。提取尖灭线附近复合控制区O1-2 y2—O1-2 y1-2、O1-2 y1-2—O1-2y1 这2 个时窗下的振幅变化率,明确了空间上存在上、下2 套相互独立缝洞体,该中深部缝洞体主要受控于附近地表沟谷下切深度。同时,中深部缝洞体发育程度与地震反射体能量强度直接相关,表现为反射体能量越强,缝洞体越发育。
特低渗油藏氮气微球交替驱技术研究
谭俊领,张涛,马丽萍,黎晓茸
2014, 21(2): 119.
摘要
(
)
PDF
(5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长庆油田董志区特低渗油藏非均质性严重、采收率低的问题,开展了水驱后注氮气、注微球和氮气微球交替驱实验,研究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特低渗油藏,水驱后注氮气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氮气转注时机越晚,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差,氮气最佳注入时机为无水采油期结束至产水率为30%之间;注微球可显著提高注入压差,降低产水率,提高原油采收率;氮气微球交替驱时,氮气和微球之间的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特低渗油藏的采收率,且交替周期越多,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了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
一种反映水驱极限的相渗曲线预测方法
于春磊
2014, 21(2): 123.
摘要
(
)
PDF
(7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特高含水后期油藏中强水洗区域渗流规律如何变化的问题,通过增加注水倍数,对强水洗区域长期注水冲刷引起的相渗曲线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增加注水倍数,驱油效率和水相渗流能力可进一步增加,相渗曲线有更低的残余油饱和度和更高的水相相对渗透率端点值。在总结增加注水倍数后相渗曲线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常规相渗数据的预测方法,该预测方法可完整的反映水驱过程,准确描述了强水洗区域的渗流规律,对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精细描述具有重要的作用。
羧甲基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盐的合成
焦保雷,吴文明,钱真,杨洪,葛际江
2014, 21(2): 127.
摘要
(
)
PDF
(7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RB-6)、氢氧化钠(NaOH) 和氯乙酸钠(CEA-Na) 为原料,通过液相色谱测定反应产物中辛基酚聚氧乙烯醚RB-6 的含量,研究了RBC-6 的合成条件。结果表明,RB-6、NaOH 和CEA-Na 物质的量的比为1. 0 ∶ 2. 0 ∶ 1 2,在70℃反应6 h,RB-6 有较高的转化率。以此条件合成了氧乙烯链节数不同的RBC-4、RBC-6、RBC-7、RBC-9 和RBC-10。评价结果表明,在矿化度为22×104mg/ L、钙镁离子含量为1. 2×104mg/ L 的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地层水中,RBC-6、RBC-7、RBC-9 和RBC-10 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其中RBC-7 在0. 03%~0 20%的质量分数范围内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2mN/ m 数量级,并且具有良好的耐温能力和洗油能力。
钻采工程
低渗透疏松砂岩纤维压裂技术
温庆志,徐希,王杏尊,黄越,黄杰
2014, 21(2): 131.
摘要
(
)
PDF
(6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低渗透疏松砂岩油藏储层低产、出砂的问题,开展了纤维压裂技术的研究。结合储层特点,通过实验评价了纤维的分散性及纤维对裂缝导流能力和压裂液携砂性能的影响,优选出了纤维的加入方式和用量。研究表明,纤维的加入对裂缝的导流能力影响较小,且能大幅度提高压裂液携砂性能;现场施工时应先配好交联液,再将纤维与陶粒同时加入,其中纤维加入量不宜过大。现场试验表明,措施后出砂量明显减少,由3. 00 m3 / d 减至0.01m3 / d,产量明
显增加,由6.15 m3 / d 增至24.80 m3 / d,增加303%。
海油陆采丛式井组优快钻井技术
马凤清,李琳涛,赵洪山,彭涛
2014, 21(2): 135.
摘要
(
)
PDF
(4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垦东12 平台是中国石化及胜利油田的重点产能建设项目,共计部署114 口海油陆采井,主要采用大位移井、丛式井组技术进行开发,存在着表层定向易产生磁干扰、浅层大尺寸井眼定向困难、井网密集防碰绕障难度大等钻井难点。通过钻井平台位置优化设计、一开表层直井段防斜打直、浅层大尺寸井眼定向技术、大斜度长裸眼井段稳斜技术以及丛式井三维防碰绕障等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保证了垦东12 平台丛式井组的顺利实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海油陆采大型丛式井组钻井技术,为今后滩浅海油区的经济高效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元坝超深水平井纤维暂堵酸化技术
钟森,任山,黄禹忠,丁咚
2014, 21(2): 138.
摘要
(
)
PDF
(8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坝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埋藏超深,温度极高,衬管完井的水平井多段改造难度大。针对该气藏储层特点,研制新型有机可降解纤维暂堵剂;采用多级纤维暂堵酸化工艺,优化暂堵级数和各阶段排量,通过高黏压裂液携带纤维暂堵剂暂堵已改造的储层,实现水平井的多段分流酸化。该工艺对地层伤害小,施工风险小,现场实施8 口井,暂堵有效率为75%,增产有效率达到100%。该技术对于海相水平井改造有较好的针对性。
堵剂井间定位放置深部调剖优化技术及应用
尹相文,夏凌燕,刘承杰,吕西辉
2014, 21(2): 141.
摘要
(
)
PDF
(6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利用过路油水井进行堵剂井间定位放置深部调剖技术优化研究。在平面上,根据井距和油水井间优势通道分布特征划分为9 种典型区域,确定了可供利用的过路井的分布范围,且其优先次序具有沿主流线优先、靠近注水井优先的特征。在纵向上,正韵律及复合韵律储层最佳封堵位置为储层下部,合理堵剂用量为大于0.12 倍高渗带体积,合理的调剖轮次以1~2 次为宜。该优化技术为定点放置调剖的选井、选层以及工艺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孤岛油田某区块调剖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单井累计增油2 102 t,有效期达26 个月。
丰深1-平1 井钻井工程设计与应用
郭敏,岳书海,刘云鹏,王军义
2014, 21(2): 144.
摘要
(
)
PDF
(4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丰深1 区块大段盐膏层和砂砾岩发育导致的钻井难题,对长水平段水平井丰深1-平1 井进行了钻井工程设计与提速方案研究。以邻井实钻资料和钻探地质目的为基础,优化井眼轨道,确定四开次井身结构,水平段采用扶正器稳斜钻具复合钻井方式,盐膏层选用饱和盐水封堵性润滑防塌钻井液。对钻井过程中存在的机械钻速低、井壁不稳定、井下温度高、水平段轨迹不易控制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为该井的安全顺利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撑。
塔河油田双作用抽油泵载荷分析与优化设计
康露,杨志,赵长城,张建军,刘榧
2014, 21(2): 147.
摘要
(
)
PDF
(5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作用抽油泵是提高有杆抽油系统排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分析双作用抽油泵结构和工作原理,参考常规泵抽油系统的设计方法,推导出了双作用泵悬点载荷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双作用泵抽油系统的杆柱设计方法,并对塔河油田TK711 井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结果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分析与应用表明,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