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8-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变质岩储层岩性及裂缝测井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陆诗阔,李冬冬
2016, 23(4): 1.
摘要
(
)
PDF
(14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变质岩类主要造岩矿物及元素组成的特殊性,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变质岩潜山的岩性和储层裂缝的技术进行了系统调研、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常规测井中核测井系列(密度、自然伽马和中子测井)对变质岩岩性的识别更为有效,另外可以采用元素俘获测井(ECS)等新的测井技术识别变质岩岩性。由于变质岩岩性复杂多样,对变质岩储层的识别需要在岩性识别的基础上建立其相应的储层识别标准。可用于识别变质岩储层裂缝的常规测井主要有双侧向、声波时差、双侧向-微球型聚焦、井径及自然伽马能谱等测井方法。另外,声波-电阻率成像测井、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交叉偶极子声波测井等新技术因其独特优势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变质岩储层裂缝识别。目前不存在普遍适用于各研究区的变质岩岩性和储层测井识别标准,针对具体地区需要考虑其特定的变质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实际测井资料,研究其相应测井识别与评价技术。
地质勘探
页岩有机质特征对有机孔发育及储层的影响
曹涛涛,宋之光
2016, 23(4): 7.
摘要
(
)
PDF
(1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已有的勘探证实有机孔是页岩主要的储集空间,研究有机孔的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有机孔演化的过程及控制因素,并进一步总结了有机质对页岩储层的溶蚀性、含水性和脆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有机孔的发育是高成熟度、较好类型的有机质和易生烃的显微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已形成的有机孔受压实、过成熟碳化以及基质沥青充填等作用的破坏,不利于有机孔的保存;有机质对页岩储层的改造体现在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流体溶蚀长石、白云石等矿物形成溶蚀孔,有机孔吸纳水分降低吸附能力,以及高有机质含量造成页岩韧性增强不利于压裂改造等方面。提出了研究方向:根据中国复杂的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页岩气储层及成藏条件的差异,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不同沉积相页岩有机质类型和显微组成的研究,分析其对有机孔发育的影响,定量化研究有机孔对页岩储集物性的贡献,以及明确有机孔的主要赋存载体。
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倒转成因分析及地质应用
贺聪,吉利明,苏奥,吴远东,张明震
2016, 23(4): 14.
摘要
(
)
PDF
(12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促进稳定碳同位素倒转现象在天然气地质勘探中的应用,通过调研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了天然气烷烃组分稳定碳同位素序列倒转的成因及原理,包括有机成因气与无机成因气混合、细菌氧化降解作用、不同类型天然气(油型气和煤成气)混合、不同源或不同期天然气(如原生气与次生气)混合、高温及高压作用(气层气和水层气混合、硫酸盐热氧化还原反应、瑞利分馏作用)以及天然气运移扩散效应等。分析认为,碳同位素倒转现象在天然气地质勘探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判识天然气的成因及来源,研究母质成熟度及天然气次生变化,反映气藏的地质特征(如成藏期次和沉积环境),以及判断天然气远景区等。
库车克拉苏构造带地下盐岩变形特征分析
王洪浩,李江海,维波,黄少英,能源
2016, 23(4): 20.
摘要
(
)
PDF
(25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三维地震解释,对克拉苏构造带地下盐岩的空间展布形态进行分析,通过井震结合,建立盐内地震相模式,探讨研究区盐内变形特征和对高压盐水层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克拉苏构造带克深和大北工区地下盐岩的空间展布存在较大差异,先存的底辟构造、古隆起和盐岩的原始沉积边界导致不同区域的盐岩分布存在差异。研究区盐内可识别出的地震相模式可分为沉积型、流动型、褶皱型和断层型4类,不同类型的地震相指示了盐内不同的流变状态。纺锤型地震相是研究区最常见的、发育高压盐水的地震相,鞘褶皱的核部及平卧褶皱和断层共同封闭的空间也容易发育高压盐水。在钻遇上述地震相时,需要谨慎操作,可减少甚至避免钻井事故的发生。
雷家地区沙四段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分析
李晓光,金科,周艳
2016, 23(4): 25.
摘要
(
)
PDF
(2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雷家地区沙四段白云岩油藏为“源储双控”型油气藏。通过岩性鉴定、储层物性分析和地化检测等手段,结合已发现油气的分布特征,研究该区湖相碳酸盐岩的油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该区高升油层组储集岩主要为粒屑云岩,杜家台油层组主要为泥晶云岩,油气分布受构造控制不明显,在孔洞、裂缝发育的粒屑云岩和泥晶云岩的“甜点”区油气相对较为富集;烃源岩分布广泛,纵向上储集层和烃源岩相互叠置,呈“三明治”结构;在生烃门限之上以常规油气藏为主,具有统一油水界面;生油门限之下以连续型油气藏为主,生—储—盖三位一体,呈连续分布。该成藏特征新认识对深化区域地质研究和寻找有利目标区具有指导意义。
哈山地区稠油特征及成因分析
李守军,刘 晓,王延章,蔡宏兴,崔肖辉
2016, 23(4): 29.
摘要
(
)
PDF
(14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哈山地区及周边油样进行分析,以确定该区的稠油特征及成因,为下步滚动勘探开发指明方向。结果表明:该区原油密度和黏度在横向上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纵向上由深到浅原油物性及族组成特征有变差趋势。
通过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轻组分色谱峰、萜类、萘系列化合物、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芳烃生物标志物、咔唑类及其他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等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稠油成因复杂,是生物降解、氧化、水洗、逸散及二次充注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次充注发育、散失作用弱的区域为滚动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对研究复杂稠油的成因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致密砂岩气
地球化学特征
郭小波,王海富,黄志龙,金 颖,吕昕鹏
2016, 23(4): 33.
摘要
(
)
PDF
(16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丘东洼陷是吐哈盆地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通过致密砂岩气、煤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实验等分析,研究了丘东洼陷
中下侏罗统
致密砂岩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类型、主力气源类型与分布等。结果表明:丘东洼陷致密砂岩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含量为
56.8%~97.2%,非烃气体主要为N
2
;天然气干燥系数(C
1
/C
1-5
)为0.79~0.89,全部为湿气;天然气均为热成因气,温吉桑地区致密砂岩气为煤型气,照壁山—红旗坎地区为混合成因气,鄯勒地区为混合气和油型气,柯柯亚地区为混合气和煤型气;丘东洼陷北部地区致密砂岩气成烃母质中含有一定量的腐泥组分,南部温吉桑地区生气母质以偏腐殖型有机质为主;依据烃源岩有机质生物来源构成与沉积环境等指标参数,将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泥岩分为A、B、C、D 4种类型。精细气源对比表明,致密砂岩气烃源岩以煤系泥岩为主,煤岩不是主要的气源岩
。有效泥质烃源岩发育区是寻找致密砂岩气
“甜点”的重要方向。
红台地区低饱和度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刘俊田,李斌,郑玉萍,宋海波,杲先进
2016, 23(4): 37.
摘要
(
)
PDF
(17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台地区中侏罗统油气藏类型多,成藏条件优越。综合运用钻井、地震和测试化验等资料,分析了西山窑组四段油气藏类型和成藏主控因素,以指导该区低饱和度油气藏勘探。结果表明:该油气藏属于低饱和度油气藏,油气富集受控于储集层物性,紧邻生烃中心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有利的储集砂体;油气以纵向运移为主,中晚燕山期形成的逆冲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古构造控制了油气聚集,低幅度构造背景、后期构造运动相对稳定的区域是该油气藏大面积形成和保存的基础。下一步应围绕疙北鼻隆区和红台
2、3号主体构造,寻找断块、断鼻型低饱和度油气藏,扩展疙瘩台—红台斜坡带具有古构造背景、受岩性控制的构造-岩性油气藏,以扩大该区低饱和度油气藏的勘探规模。
扎哈泉储层致密史与致密油聚集关系探讨
石金华,杨 成,李仕远,王 鹏
2016, 23(4): 42.
摘要
(
)
PDF
(26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扎哈泉是柴达木盆地西南部致密油勘探新区域,为深入认识致密油聚集规律,通过储层成因机理控制因素、成岩作用致密史模拟、致密油气充注及聚集成藏史分析,对储层致密史与致密油聚集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积作用的岩石学特征奠定了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是致密储层形成内因;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是储层致密的重要外因;储层致密化时间为距今
7Ma;距今5Ma致密油开始成藏,为Ⅰ期成藏。综合分析认为,扎哈泉致密油具有储层先致密油气后聚集、晚期成藏的地质特征。该研究对致密油地质认识及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镇泾地区侏罗纪古地貌与延安组成藏关系
王国壮,梁承春,聂小创,吴云飞,吉园园
2016, 23(4): 46.
摘要
(
)
PDF
(2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明镇泾地区延安组油气成藏规律及确定下一步勘探方向,开展了不整合面上覆及下伏地层厚度特征研究,采用地层厚度印模法恢复了红河油田镇泾地区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发现工区存在
2条呈60°夹角的古冲沟,且区域内具有上覆地层厚度大而残留地层厚度薄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古地貌对延安组成藏的有利条件为:古冲沟及河道砂体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古地貌斜坡区砂体为油气的有利储集体,受古地形影响的微幅构造和岩性圈闭是油气有利聚集区。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延安组油气富集潜力区的预测提供了有效指导。
M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及圈闭成藏研究
杨建房,赵建章,杨志东,刘翠风,陈旭
2016, 23(4): 51.
摘要
(
)
PDF
(17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
M地区岩性圈闭发育及圈闭成藏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层序地层学研究思路,采用井震结合方法,开展层序地层学及圈闭成藏研究,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3套三级层序,形成3套储盖组合,指出侏罗系湖侵体系域早期发育的薄层席状砂形成的岩性圈闭为M地区最有利的勘探区域,并建立了适合该区的圈闭成藏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思路对寻找岩性-构造复合及岩性油气藏具有借鉴意义。
墨西哥
Sureste盆地油气成藏模式
周浩玮,于 水,卢景美,李爱山,孔国英
2016, 23(4): 55.
摘要
(
)
PDF
(18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ureste盆地处于墨西哥湾南部,目前相关的研究资料较少,为探讨该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基于一手的钻井、油田资料,对典型油气藏进行解剖,并结合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盆地内油气藏主要包括断块、挤压背斜、盐刺穿相关和滚动背斜4种类型。建立了“断层+储层”沟通侧生旁储、断层沟通下生上储、“盐岩+断层”沟通下生上储、“断层+储层”沟通自生自储4种油气成藏模式。指出盆地未来主要的勘探潜力包括位于盆地深层的“断层+储层”沟通侧生旁储的断块油气藏和深水区的“盐岩+断层”沟通下生上储的盐刺穿相关油气藏。该研究结果为后期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非常规气藏有利岩性组合定量模拟及测井识别
董 震,季凤玲,曹思远
2016, 23(4): 60.
摘要
(
)
PDF
(1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油气藏作为非常规能源的勘探热点之一,其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一直备受关注。川西须五气藏为介于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之间的非常规气藏,储层砂岩致密,非均质性强,泥页岩发育,其地层岩性组合是较为关键的成藏因素之一。为了对该类气藏的岩性组合特征进行有效评价,在已有测井数据的标定下,利用测井资料划分砂泥岩剖面后,对测试段的砂泥比、砂地比、互层率及
4类砂岩层数占比等指标参数进行定量模拟计算,建立了有利岩性组合测井识别模式。研究表明,该方法高效快速,分辨率高,为该类非常规油气储层评价提供了有效参考,并在川西新场地区须五段地层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岩性对兴隆台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的控制作用
张宇
2016, 23(4): 64.
摘要
(
)
PDF
(35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兴隆台潜山岩矿分析为出发点,对其岩性进行识别和分类,在不同岩性测井响应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测井岩性识别标准,并开展了精细的岩矿和测井储层评价。研究表明:潜山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变质岩的3种岩性中,混合岩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片麻岩,角闪岩最不发育,只能作为盖层;在侵入岩的3种岩性中,酸性岩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中性岩,基性岩最不发育,同样只能作为盖层。该项研究成果明确了岩性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关系直接控制了潜山内部油气的分布,对变质岩潜山勘探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潜江凹陷钟市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张亮
2016, 23(4): 69.
摘要
(
)
PDF
(18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大量钻井、测井资料及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从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及其时空配置关系,对潜江凹陷钟市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研究区潜江组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主要受鼻状构造、砂体展布、油源断层及荆沙红墙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钟市地区油气成藏模式:源内—侧向多期成藏模式、源外—侧向—垂向多期成藏模式。钟市鼻状构造是油气运移有利指向区,油气主成藏期与构造活动期相匹配,油气主要通过砂体和断层进行阶梯式运移。该研究可为钟市地区油气勘探和目标优选提供理论依据。
地震属性预测西湖凹陷
N构造“甜点”
张丹妮,姜效典,邢军辉,李德勇,周海廷
2016, 23(4): 73.
摘要
(
)
PDF
(16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
N构造花港组主要的天然气储层为致密砂岩,寻找相对高孔、高渗的“甜点”是该区勘探的关键。分析岩石物理特征,优选孔隙度、渗透率等测井参数,利用加权融合法计算每口井的“甜点”因子,提取不同角道集分频数据体的多种属性,与“甜点”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将相关性高的地震属性进行加权融合得到甜点预测值,从而建立“甜点”储层—井—地震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绝对振幅组合、弧长等属性与井“甜点”因子相关性高,属性融合得到的甜点预测值可以精确描述N构造“甜点”的空间展布,结合沉积相分析,“甜点”分布于N构造中南部的分流河道砂体内。该研究可有效地在致密砂岩中寻找“甜点”,对西湖凹陷其他构造的“甜点”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渝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
要继超,王兴志,罗 兰,胡 曦,李 可
2016, 23(4): 77.
摘要
(
)
PDF
(21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渝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问题,从野外露头、井下岩心及典型剖面等基础资料出发,通过有效页岩厚度、埋藏深度、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以及物性特征等参数对该地区进行成藏条件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区龙马溪组有效页岩厚度较大、埋藏深度较浅、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具有良好的物性特征以及较高的脆性指数,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和开发。运用多因素叠加及综合地质分析技术,优选出渝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成藏有利区。有利区预测的结果对渝东地区探寻合理的页岩气勘探开发试验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致密砂岩气成藏主控因素
王禹诺,曹青,刘宝宪,王红伟,马占荣
2016, 23(4): 81.
摘要
(
)
PDF
(15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砂岩储层整体较为致密,已获得工业气流,成为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储量接替区。为了明确该盆地西南部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规律,运用气源条件、源储空间配置和储层质量等单因素叠合分析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气源强度满足形成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下限要求,与烃源岩空间配套的致密砂体宏观上控制气藏的位置和规模,致密砂岩内石英含量及其孔喉连通程度微观上控制致密砂岩气藏的富集程度,而气源条件、源储配置和储层质量三元补偿的最佳配置区为天然气的高产区。研究结果为盆地西南部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莺歌海盆地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异常成因分析
熊小峰,徐新德,郭潇潇,李里,侯静娴
2016, 23(4): 85.
摘要
(
)
PDF
(16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莺歌海盆地
L15-1气田天然气具有独特性,
其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值高于盆地内其他气田。在系统分析天然气组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烃源岩特征及底辟活动特征,综合分析了乙烷碳同位素异常的天然气成因与成藏过程。研究表明:L15-1气田天然气来自梅山组成熟度较高的煤型气,富含
CO
2
,
未遭受明显的生物降解。造成
L15-1气田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值偏高的根本原因是海侵背景下梅山组烃源岩的干酪根碳同位素
值偏高,同时,烃源岩较高的成熟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L15-1气田天然气主要在烃源岩高成熟阶段生成,经底辟活动形成的断裂运移至浅层莺歌海组和乐东组充注成藏;而源岩早期生成的富烃气保存于中深层黄流组和梅山组。该研究有利于弄清该区天然气的分布规律,进一步指导该区天然气的勘探。
油藏工程
反九点联合井网水平井蒸汽驱产能公式
杜殿发,郑洋,赵艳武,魏克宇,巴忠臣
2016, 23(4): 90.
摘要
(
)
PDF
(11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联合井网水平井蒸汽驱产能公式研究较少的问题,基于新疆风城油田典型区块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蒸汽驱综合系数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通过正交设计与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得到蒸汽驱综合系数经验模型,并推导出反九点联合井网水平井蒸汽驱产能公式。研究表明,该公式与数值模拟、人工神经网络计算结果误差率约为
10%,满足工程要求;实例表明,某油田Z区块公式计算得到日产油为133.41m
3
/d,与实际数据误差为6.42%。该研究为风城油田稠油油藏蒸汽驱产能的预测提供了借鉴。
裂缝型底水气藏水侵动态研究
邓勇,李鹴,李进
2016, 23(4): 93.
摘要
(
)
PDF
(14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型底水气藏裂缝较为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气井普遍产水且形式较为复杂,为明确该类型气藏的水侵规律,准确预测气井的见水时间,以
C气田Y层组裂缝型底水气藏为例,根据出水井的水侵特征及裂缝发育情况,总结出产水井的水侵模式,然后采用统计学方法,利用部分油藏地质参数,建立裂缝厚度、单井产量与气井出水时间的非线性关系,绘制裂缝型底水气藏气井产水时间的预测图版,从而预测气井在不同配产下的见水时间。该研究可为该类型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量影响因素评价
何吉祥,姜瑞忠,孙洁,郜益华
2016, 23(4): 96.
摘要
(
)
PDF
(2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对页岩岩心的核磁共振实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进气、放气实验的调研分析,并采用源函数法、
Laplace变换法建立了考虑页岩中气体溶解、吸附、含水、滑脱等因素的三重介质页岩气藏多级压裂水平井产量预测模型,以评价主要开发影响因素对页岩气藏多级压裂水平井产量的影响。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评价了影响开发的关键因素对产量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页岩中含有溶解气,且溶解气对页岩气井产量的影响不容忽视;页岩含水饱和度、有机质含量、溶解参数和吸附参数均对页岩气井产量存在明显影响。该研究对于页岩气藏开发过程中提高气井产量预测的准确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累积存水率变化规律及参数确定
高文君,何伯斌,刘长地,葛启兵,刘小周
2016, 23(4): 101.
摘要
(
)
PDF
(14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含水上升规律与累积存水率变化规律之间缺乏对应理论基础的问题,以常用的
4种含水上升规律为基础,利用定积分方法,结合物质平衡方程,建立了各自对应的累积存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式,并给出了4个不同累积存水率变化规律的待定参数确定方法,丰富了累积存水率变化规律的评价方法。研究表明,油田含水上升规律不同,其累积存水率变化规律也不同,其实质是由于水驱油特征的差异所决定的。实例应用表明,甲型与丁型累积存水率变化规律为凸形曲线,表明低含水期含水上升速度慢,累积存水率下降慢,高含水期含水上升速度快,累积存水率下降快;乙型与丙型累积存水率变化规律为凹形曲线,表现出的开发特征与凸形相反。研究成果对油田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及累积存水率变化规律优选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与Arps递减规律关系
朱圣举,张皎生,安小平
2016, 23(4): 105.
摘要
(
)
PDF
(1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岩性油藏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变化规律难以评价的问题,从定义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入手,结合Arps递减方程,推导出了不同递减规律条件下的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方程,并以鄂尔多斯盆地具体油藏为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指数型递减规律下,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等于初始递减率,为常数;在双曲线型递减规律下,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呈“凹”型下降曲线,与递减率呈正线性相关,其斜率为
(1-
n
)(
n
为递减指数
);在调和型递减规律下,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随时间呈“凹”型变化规律,且存在极小值,与递减率呈“凹”型相关,即当时间小于某一点(驻点)时,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随时间的增大(或递减率的降低)而呈“凹”型降低。当时间大于某一点(驻点)时,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随时间的增大(或递减率的降低)而呈“凹”型升高。研究成果在岩性油藏以及其他开发规律类似的油藏均可推广应用。
低渗透气藏直井合理井距研究
郭 奇,李 祯,陈开远
2016, 23(4): 109.
摘要
(
)
PDF
(1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渗透气藏渗流过程中受启动压力梯度和井间干扰作用影响的问题,结合
2口采气井流线场分布特点,运用渗流力学原理,建立流动单元内可驱动面积比、有效渗流半径比、有效压力梯度比及压力梯度与低渗透气藏启动压力梯度之间关系,计算获得低渗透气藏天然能量开发合理生产井距。结果表明,在1个有效渗流单元内,有效渗流半径比越大,则压力梯度比越小,有效面积比越大。将新方法应用于实际区块合理井距计算中,对比区块实际井距,计算准确率达到93%。新方法对低渗透气藏合理井距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NPI产量递减分析在海上油田试井中的应用
祝晓林,郭 林,朱 琴,宋洪亮,瞿朝朝
2016, 23(4): 112.
摘要
(
)
PDF
(1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海上油田压力恢复试井关井时间短及测试井次少,录取资料有时难以全面反映油田储层参数和边界响应这一问题。基于
NPI现代产量递减分析方法,在考虑不同探测半径的理论曲线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不同表皮系数的影响,建立了新型理论图版,在不关井条件下结合历史生产数据开展试井解释。实践应用表明,文中方法在具有永久式井下压力计的生产井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尤其在不需要关井的情况下即可确定储层参数、原始地质储量及识别储层边界。该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减少了停产测试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了经济效益。
薄层稠油蒸汽驱数值模拟研究
魏超平
2016, 23(4): 115.
摘要
(
)
PDF
(15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林东馆三块薄层稠油油藏转蒸汽驱后老井利用及注采参数优化的问题,利用区块实际地质特征,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薄层稠油油藏蒸汽驱中油、汽、水
3相分布规律并优化最佳注汽强度,同时分析薄层和厚层蒸汽驱的不同点及原因。
研究表明:薄层
稠油油藏蒸汽驱过程中由于顶底盖层热损失严重,与厚层稠油油藏相比,蒸汽超覆不明显,热水驱的影响要远大于蒸汽驱,蒸汽驱段只占30%左右,受水驱影响底部原油也能被动用;为保证蒸汽驱效果,薄层稠油油藏应加大注汽强度
;对于林东馆三块油藏,目前老井均位于油藏上部,但蒸汽驱时仍可以继续利用,其最佳注汽强度为
2.0 t/(d·hm
2
·m),不能直接采用中厚层稠油油藏蒸汽驱经验进行设计。
研究成果对薄层稠油油藏转蒸汽驱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多元热流体吞吐气体波及半径计算方法
宫汝祥
2016, 23(4): 119.
摘要
(
)
PDF
(15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水平井多元热流体吞吐过程中存在气量较大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多元热流体中气体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根据其分布特征提出气体波及半径的概念,定量表征气体在地层中的波及体积,并分析了不同油藏条件和注采参数对气体波及半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入强度和大孔道渗透率的增加,气体波及半径增加;随着油藏厚度增加,气体波及半径减少。在此基础上,回归建立了气体波及半径与注入强度、油层厚度和渗透率参数间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对多元热流体吞吐过程中气窜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塔河缝洞型超稠油油藏二氧化碳驱实验研究
蒲万芬,孙波帅,李一波,郭 臣,刘元爽
2016, 23(4): 123.
摘要
(
)
PDF
(13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
YQ区块是典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超稠油油藏,其溶洞分布的随机性和裂缝尺度的多样性使常规开采方式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CO
2
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注CO
2
成为一种新型开采缝洞型超稠油油藏方法。结合YQ区块油藏特点制作了缝洞岩心模型,开展了不同注入压力和注入量的CO
2
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并对气窜后原油和产出气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注气压力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原油采收率降低;注气压力为
53MPa,注气量为6.5倍孔隙体积时最为经济合理;气窜后CO
2
对该区块超稠油抽提作用主要是抽提组分C
20-31
。依据气油比和原油采收率曲线图,建议现场注气时,当油井气油比超过2700时关闭该油井。
致密气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关键参数优选
吴百烈,周建良,曹砚锋,金衍,张滨海
2016, 23(4): 127.
摘要
(
)
PDF
(12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致密气藏压裂效果差的问题,综合考虑排量、射孔摩阻、压裂后生产数据等参数,运用弹性力学方法,建立诱导应力计算模型。结合实际井数据,优选了簇间距、射孔数目、射孔位置等参数,结果表明:簇间距的选取受施工净压力与地应力差限制;单段总射孔数目受排量、地应力差影响,单簇射孔数目与簇数需根据实际条件调节;最佳射孔位置为含气量高、天然裂缝发育、地应力差较低的区域。该文对致密气藏现场选取合理射孔参数,提高压裂效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高碳酸盐岩含量砂岩酸化实验研究
齐先有
2016, 23(4): 131.
摘要
(
)
PDF
(23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改善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酸化效果,在施工前需要进行合理的评价实验。通过流动实验评价了前置酸、主体酸用量对酸化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
X衍射、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流动物理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使宏观现象和微观机理得到了有效结合。研究表明:S3井区岩样中含有较高的碳酸盐矿物,平均含量为13%;前置酸在钙质砂岩酸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置酸段塞不足时,土酸和钙质胶结物反应产生沉淀,影响酸化效果;前置酸足量时,酸化效果明显,岩石孔隙得到有效增大。结合研究结果精选酸液体系,在S3井区进行了4井次酸化施工,起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精细酸化设计可避免酸化后渗透率不增反降的问题,同时建议矿场试验中选用适合储层特点的添加剂以提高酸化效果和成功率。该研究结果对类似油藏酸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改性淀粉凝胶体系控制CO
2
窜逸技术研究
江绍静,王维波,黄春霞,杨 红,余华贵
2016, 23(4): 136.
摘要
(
)
PDF
(1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
CO
2
驱油过程中发生的窜逸问题,进行改性淀粉凝胶体系控制气窜技术研究。通过非正交实验,对改性淀粉凝胶体系进行了优化:4.00%淀粉+4.00%丙烯酰胺单体+0.05%交联剂+0.18%成胶控制剂。考察在一定注入条件下,该体系在闭合裂缝和填砂裂缝中的注入性以及在渗透率级差组合岩心中的选择封堵性能。研究表明:改性淀粉凝胶进入闭合裂缝和填砂裂缝岩心的平均深度为岩心长度的52%和55%,一次气驱基础上平均提高采出程度为12.3和14.5个百分点。在渗透率级差为100和大于1000的并联岩心中注入堵剂后,综合采出程度分别提高了21.5和19.0个百分点。气窜被控制后,可有效启动裂缝以外或岩心低渗部分基质中的剩余油。改性淀粉凝胶体系成交时间可控,注入性能良好,封堵强度合适,具备矿场实施的可行性。
钻采工程
稠油火驱化学点火技术的改进
张守军
2016, 23(4): 140.
摘要
(
)
PDF
(14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曙光油田薄互层状稠油油藏杜
66块火驱原有的化学点火方法存在安全不可控、套管损坏率高的问题,点火成功率仅为80%,平均点火见效期为96d。为安全快速点燃油层,开展了以点火剂为核心的化学点火技术研究,结合原油油品特性,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室内实验等研究,开发了具有催化、助燃功能的新点火剂。新点火剂可在240 ℃及有氧条件下快速点燃油层,并设计了氮气携带、分段注入、层内混合的施工工艺,保证了点火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现场试验点火成功率为100%,点火见效期为58d。该技术的成功可为火驱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扭转冲击提速工具在文安区块的现场应用
李玮,李卓伦,刘伟卿,邱晓宁,陈世春
2016, 23(4): 144.
摘要
(
)
PDF
(17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钻具黏滑振动现象造成PDC钻头过早失效是限制PDC钻头在深井、超深井硬地层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该问题,研制了扭转提速冲击工具。该工具通过给钻头提供一定频率的扭转冲击力,从而抑制钻具黏滑振动,提高钻速。通过室内实验验证了周期性扭转冲击外载能够有效地抑制PDC钻头的黏滑效应。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扭转冲击提速工具后的机械钻速提高了102%。该项研究结果为扭转冲击提速工具在钻井过程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液压反馈式抽稠泵防漏失研究
杨志,刘稳,刘玉国,陈华强,张盼盼
2016, 23(4): 147.
摘要
(
)
PDF
(15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塔河油田液压反馈式抽稠泵由于泵漏失导致的检泵次数逐渐增多的问题,进行了防漏失研究。抽稠泵与当量泵径接近的常规泵的参数对比表明:常规抽稠泵存在进油阀阀球直径、进油阀阀座流道偏小的问题,从而造成泵阀关闭滞后或关闭不严,最终导致漏失。利用阀球运动速度与阀球阀罩径向、轴向间隙实验,分析了抽稠泵阀球阀罩径向、轴向间隙的合理性,对抽稠泵进油阀位置、阀球尺寸、阀球密度、阀球阀罩径向间隙进行了优化。经现场试验,优化后的抽稠泵明显降低了漏失,提高了泵效,延长了检泵周期,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