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0-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地质勘探
包日温都扇三角洲砂砾岩低渗透油藏小层沉积微相识别与制图
姚光庆 吴涛 张博全
2000, 7(2): 1.
摘要
(
)
PDF
(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针对陆西凹陷包日温都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岩性岩相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的特点 ,利用测井相与沉积微相结合分析的方法对其储层进行了研究。目的 为该区储层小层沉积微相的识别、划分与制图创造条件。结果 在测井岩性相、曲线形态相和地质微相结合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识别砂砾岩储层小层沉积微相单元的标准 ,并编制出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图。结论 将感应测井和声波测井两条曲线叠合 ,利用其相对幅度差值 (d)判断岩性 ,可达到有效识别砂砾岩复杂岩性岩相的良好效果。
莺琼盆地高温超压环境有机质热演化及成烃模式探讨
姜建群 胡建武 李明葵
2000, 7(2): 1.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针对莺琼盆地的成藏地质条件 ,对其温压环境及地化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目的 研究莺琼盆地的有机质热演化及成烃模式。结果 莺琼盆地的演化机制在盆地内大的热传导背景下主要受地温梯度和演化时间控制 ;在盆地内热流体活动强烈的地区 ,源岩的演化得到明显的加强 ,同时 ,盆地普遍超压的特点减缓了超压层内有机质的成熟速率 ,使本来在无超压抑制作用已进入准变质阶段的源岩保持在有利的生气带内 ,从而拓宽了生烃窗的范围 ,扩大了油气勘探领域。结论 只有在充分了解莺琼盆地源岩演化特征和成烃模式的基础上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盆地的勘探方向 ,从而发现新的油气远景区。
罗家地区下第三系辉绿岩建造及成藏特征
康仁华 刘魁元 钱峥
2000, 7(2): 1.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利用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试井等资料 ,对罗家地区下第三系辉绿岩的侵入期次、分布范围进行了划分 ,并对其储集性能、成藏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目的 为有效地指导该区的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依据。结果 罗家地区下第三系辉绿岩由三期构成 ,其岩石建造主要为炭质板岩、角岩、辉绿岩 ;油气富集于第二期火成岩顶部、构造的高部位 ;储集空间主要为角岩带的微孔隙、边缘相的气孔、中心相的溶蚀孔洞及节理缝 ;油藏类型主要为孔隙型构造油藏和裂缝 孔隙型构造岩性油藏。结论 通过对罗家地区下第三系辉绿岩建造及成藏特征研究 ,完成了该区下第三系辉绿岩建造中岩石定名和期次划分 ,找到了储集空间的控制因素 ,为该区滚动勘探开发指出了方向。
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在辽河盆地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李美俊 任平 胡礼国 焦运景
2000, 7(2): 1.
摘要
(
)
PDF
(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利用原油及其组分中碳同位素值所构成的同位素类型曲线 ,对辽河盆地东、西部凹陷两个不同地区的原油进行油 油和油 源对比。目的 区分来自不同母岩的原油 ,并根据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判断油源。结果 西部凹陷高升雷家地区未熟低熟油与东部凹陷南部地区原油类型曲线分布特征差别明显。高升雷家地区未熟低熟油来自沙四段源岩 ,东部凹陷南部地区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 ,部分来自沙一段 ,这与用其它地球化学指标得出的结论相吻合。结论 碳同位素类型曲线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油 油和油 源对比的地球化学指标 ,与其它地球化学方法相比更直接、更有效 ,在辽河盆地油源对比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油藏工程
低渗透油藏中多维定常渗流特征研究
宋付权 刘慈群
2000, 7(2): 1.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应用达西定律 ,研究低渗透油藏中多维定常渗流特征。。目的 通过对低渗透油藏不定常渗流特征研究 ,提高利用垂直裂缝井和水平井开发低渗透油藏的能力。结果 对低渗透直井来说 ,生产压差与采油指数成正比 ,当生产压差较大时 ,采油指数变化趋于平稳 ,启动压力梯度越大 ,采油指数越小 ;对垂直裂缝井来说 ,启动压力梯度越大 ,产量越小 ,裂缝越长 ,产量及采油指数越大 ;对水平井来说 ,启动压力梯度越大 ,产量越小 ,水平井长度与产量成正比 ,采油指数与水平井长度及生产压差成正比 ,当生产压差较大时 ,采油指数变化趋于平缓。结论 酸化措施可有效地提高直井的产量 ;垂直裂缝井和水平井的采油指数远大于直井 ,说明垂直裂缝井和水平井开发低渗透油藏优于直井。
阿南低渗透油藏开发特征及剩余油分布预测
罗永胜 张淑娟
2000, 7(2): 1.
摘要
(
)
PDF
(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以阿南油田为例 ,从钻井、地质、地震、测井、开发动态资料入手 ,以小层为单元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 ,重点剖析了阿 31断块剩余油潜力分布 ,并提出扩边挖潜区块。目的 为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提供参考 ,并为阿南油田的稳产提供地质依据。结果 指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特征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预测了剩余油分布富集区 ,实现了油田的稳产。结论 低渗透油藏开发时应注意注采系统的匹配、井网的适应性 ;多套井网开发区应以各种调整措施 (如压裂、酸化 )为主 ,提高油井产量 ;单套井网开发区应开展难采储量开发方式的专题研究。
稠油热采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探讨
陈霞 佟颖 荆克尧
2000, 7(2): 1.
摘要
(
)
PDF
(2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运用动态的现金流量经济评价方法 ,对稠油热采项目进行评价。目的 探讨适合于稠油热采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 ,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结果 研究表明 ,稠油热采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必须结合该类项目的技术经济特点。结论 在“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今天 ,在对拟建稠油热采项目进行资源评价、开发评价、工程评价的基础上 ,必须结合其技术经济特点 ,对其投入产出进行计算 ,分析论证该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热水驱开采高凝油数模研究
李菊花 凌建军
2000, 7(2): 1.
摘要
(
)
PDF
(2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 ,研究了热水驱开采高凝油油藏中注水温度对油藏温度、油层开采效果、注水井井底压力及油层吸水能力等的影响。目的 掌握热水驱开采高凝油的一般规律 ,为提高热水驱开采效果作参考。结果 在高凝油油藏中 ,注水温度影响地层半径有限。当注水温度在析蜡温度以下 ,原油中的蜡晶析出 ,堵塞孔隙介质通道 ,渗流阻力增大 ,注入井井底压力下不去 ,注入速度上不来 ,导致油藏吸水能力低 ;注水温度在析蜡温度以上 ,渗流阻力小 ,注入井井底压力较低 ,注入速度增大 ,油藏吸水能力增强。结论 热水驱开采高凝油油藏过程中 ,应根据原油特性选择适宜的注水温度 ,从而提高其采收率。
洼38块主力油层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及其吞吐后期深化挖潜研究
胡士清
2000, 7(2): 1.
摘要
(
)
PDF
(1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在实际动、静态资料及效果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对洼 38块剩余油分布及吞吐最终采收率进行预测 ,提出了下一步调整挖潜的方向。目的 在蒸汽驱开发尚未取得工业化应用之前 ,提高蒸汽吞吐阶段采收率。结果 通过沙三段油层纵向调剖 ,东三段油层完善井网 ,充分动用纵向上与平面上油层 ,周期产油量可提高 70 0~2 6 0 0t。从数模结果看 :实施深化挖潜措施后 ,吞吐阶段最终采收率可达 2 8 8%。结论 通过对洼 38块剩余油分布及后备储量的认识 ,在蒸汽驱开发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 ,充分动用纵向上、平面上和剩余储量丰度高的油层 ,可取得较可观的开发效果。
钻采工艺
赵县西塌陷背斜高含硫稠油油藏配套采油工艺技术
付亚荣 王开炳 张庚祥 亢亚力 徐定光
2000, 7(2): 1.
摘要
(
)
PDF
(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依据油藏非均质性严重、天然能量低、高含硫、油稠、胶结疏松、易出砂、井斜等特点 ,开发过程中采取了降粘、防腐、注水、防砂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配套技术。目的 解决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难题。结果 区域内油井平均检泵周期6 84d ,最长的油井检泵周期达 1178d ,原油粘度平均下降 87 3% ,区域内已累积产油 16 9× 10 4 t,累积注水 6 3× 10 4 m3 ,取得了明显的开发效果。结论 该油藏的开发成功 ,为全面动用区域内地质储量奠定了基础 ;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水驱后期转蒸汽吞吐及其防砂措施研究
薛文河 陈辉 高成元 姜娜 庄福建
2000, 7(2): 1.
摘要
(
)
PDF
(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利用蒸汽吞吐开采技术及配套防砂措施 ,开发水驱后的疏松砂岩稠油油藏。目的 探索疏松砂岩稠油油藏水驱开发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途径。结果 在采取相应防砂措施基础上 ,将高温高压蒸汽注入油层后 ,使原油粘度下降 ,原油在地层中的流动性大大增强 ,油井采出液中含水下降 ,油量上升 ,油层动用程度得到改善。结论 蒸汽吞吐开采与相应的防砂措施结合是提高疏松砂岩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超稠油注蒸汽掺柴油降粘技术及其现场试验
张怀智 李开兴 徐子彬 吕俊
2000, 7(2): 1.
摘要
(
)
PDF
(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应用蒸汽掺柴油进行地层、井筒、地面管线三位一体降粘技术研究。目的 解决超稠油生产难题 ,为超稠油的有效开发提供依据。结果 在G5 82 2井进行两个周期的现场试验 ,共增油 45 1 6t,延长生产时间 30~ 5 0d ,提高回采水率达 70 % ,油汽比 0 17~ 0 2 1,降粘效果明显。结论 应用同心管蒸汽掺柴油技术 ,可初步解决超稠油生产难题 ;但要提高整体效益 ,还有待于进一步攻关。
试验研究
碱/表面活性剂(A/S)改善千22块普通稠油开采效果实验研究
周雅萍 刘其成 孟平平
2000, 7(2): 1.
摘要
(
)
PDF
(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针对辽河油区千 2 2块莲花油层普通稠油油品的界面性质 ,在室内进行了A/S复合驱油体系的实验研究。目的 为改善该区块的开采效果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技术储备。结果 通过对 9种抗盐性较好的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 ,优选出两种与Na2 CO3 复配后的复合体系 ,可使油 /水界面张力值降至 10 -3 mN/m以下 ;由活性图可看出 ,该复合配方体系有较好的长期稳定性 ;单独碱液与原油间长期接触后的萃取液可降低新鲜原油的界面张力 ;驱油效率实验表明 :在人工充填天然岩心上注入段塞 0 5PV时 ,可提高采收率 17 31%。结论 碱 /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可改善普通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 ,为同类油田的开采提供了借鉴。
沈三联合站高凝油化学预脱水工艺试验研究
关大义 赵海波 杨顺
2000, 7(2): 1.
摘要
(
)
PDF
(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应用高效化学预脱水剂 ,实施高凝油预脱水工艺。目的 解决高凝油净化处理过程中能耗、助剂损耗过大等问题。结果 实施化学预脱水工艺后 ,在一段加热炉停运的条件下 ,可预脱出 80 %以上的水。结论 该工艺大大降低了原油净化处理过程中所需的燃料及化学助剂 ,降低了生产成本 ,年获经济效益 2 92× 10 4 元。
科技信息
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技术
梁作利 唐清山 柴利文
2000, 7(2): 1.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蒸汽与天然气驱(SAGP)
汪国文 孟巍
2000, 7(2): 1.
摘要
(
)
PDF
(1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