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0-01-25
    地质勘探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模式
    付广 张云峰 薛永超
    2000, 7(1):  1. 
    摘要 ( )   PDF (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在对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藏的生、储、盖、圈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该区深层天然气的成藏条件与模式。目的 为该区深层天然气下一步勘探开发指明方向。结果 该区深层天然气主要来自侏罗系气源岩 ,少量来自白垩系登娄库组气源岩 ;具有基岩风化壳成藏模式 ,地层超覆成藏模式 ,登二段和泉一、二段两套区域性盖层之下各种圈闭的成藏模式和泉一、二段盖层内各种圈闭的成藏模式。结论 该区深层天然气藏主要受气源岩、运移通道和盖层三个基本条件控制 ;侏罗系各断陷的周缘是该区深层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 ,也是勘探的有利地区。
    煤层气测井评价
    李铭 楚泽涵 卢颖忠
    2000, 7(1):  1.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在调研的基础上 ,对各种常规测井定性和定量识别、评价煤层气的方法及效果进行了总结。目的 为我国煤层气的勘探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结果 多数常规测井方法识别煤层气效果较好 ,且快速直观 ;少数常规测井方法能做到定量解释煤层气 ,但效果不够理想。结论 常规测井是定性识别煤层气的有效方法 ;若想精确地定量评价煤层气 ,应引进高精度的成像测井系统和某些特殊测井项目 ,并考虑引入非线性理论 ,建立合理的测井解释模型 ,以便对储层作出精确的评价。
    数模评价断裂在油气运移中的作用
    杨世明 王海生
    2000, 7(1):  1. 
    摘要 ( )   PDF (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在假定地层结构模型的基础上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 ,评价了断裂宽度、断裂开启时间与油气运移速度及运移量之间的关系 ,并定性地评价了与断裂相接触的油气初次运移层、生油层质量与油气运移速度及运移量之间的关系。目的 评价断裂对油气运移的作用。结果 在生油岩生油能力一定的情况下 ,断裂宽度与油气运移速度成反比 ,而与油气运移总量的关系不大 ;在相同地层结构模型中 ,间歇性开启断裂中的油气运移速度较永久性开启断裂快 ;在不同地层结构模型中 (同时间内 ) ,初次运移层的质量是决定油气运移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生油岩的生、排烃能力 ,决定着断裂对油气的运移速度及运移总量 ;断裂与初次运移层及其与储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是影响储层油气充满程度的重要因素。
    地应力原理在欢50块应力裂缝发育区预测中的应用
    朱庆杰 李蔓 陈永忠
    2000, 7(1):  1. 
    摘要 ( )   PDF (3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通过构造裂缝形成的力学机制分析 ,应用弹性理论、有限单元法和岩石破坏准则以及模糊数学理论等 ,对辽河油区欢 5 0块杜家台油层应力裂缝发育区进行预测。目的 寻找裂缝性油气藏。结果 裂缝发育区主要分布在欢 5 0井区北部和中部 ;裂缝发育方向主要为北东—南东向和南北向 ;裂缝发育区油气产量较高。结论 本次裂缝发育区预测研究 ,为该区下一步布井和注水提供了依据 ;应力裂缝预测方法适用于变质岩潜山、碳酸盐岩潜山及低渗透砂岩 ,对于低渗透油藏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油藏工程
    沈84块E_2s_3~4Ⅲ油组高凝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宋子齐 谭成仟 翟国风
    2000, 7(1):  1.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通过沈 84块 174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的分析和处理 ,利用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技术评价水淹层的测井解释方法 ,对沈 84块E2 s3 4Ⅲ油组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目的 提高沈 84块E2 s3 4Ⅲ油组开发效果。结果 该油组各小层油层发育、物性好、剩余油分布广。结论 通过分析各小层不规则连片的块状、条带状及环状剩余油分布富集范围 ,指出了该区块今后挖潜的有利区域和层位。
    挥发性油田压力曲线特征及分析
    朱维耀 鞠岩 杨正明 孙玉凯
    2000, 7(1):  1. 
    摘要 ( )   PDF (2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针对多孔介质中挥发性油渗流问题开展了研究 ,根据伴有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渗流的理论 ,建立了相应的压力特征方程 ;描述了挥发性油井在脱气渗流过程中压力随时间和距离的变化规律 ;给出了无限大油藏以定量生产情况下的解析解。目的 完善这一渗流力学的理论和试井分析方法。结果 气体挥发对多孔介质中流体的渗流有较大影响 ,挥发强度越大 ,压力曲线上翘幅度越大。结论 对于挥发性较强的油田和油井 ,有必要考虑这一相变渗流特征。
    二连低渗透砂岩油藏井网适应性研究
    蒋明
    2000, 7(1):  1.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应用油藏工程评价和经济评价方法 ,研究二连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合理井网密度和油水井井数比。目的 正确评价二连低渗透砂岩油藏目前井网的适应性 ,为开发调整提供依据。结果 在目前油价下 ,二连低渗透砂岩油藏共有 18~ 32口井加密的可能 ,当油价上升后 ,可加密的井数增加 ;各断块合理的油水井井数比为 2∶1左右 ,个别断块接近 3∶1;针对井网的实际情况 ,对井网部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结论 二连低渗透砂岩油藏经过多年的开发调整 ,大部分断块的基础井网基本完善 ,仅有少数几个断块的井网适应性差 ,可作局部加密调整 ,但调整余地小 ;注采井数比与合理注采井数比有一定差距 ,需作一定调整。
    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的简单测量
    宋付权 刘慈群
    2000, 7(1):  1.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 ,推导出用平衡法测量启动压力梯度公式。目的 寻找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的简单测量方法 ,为低渗透油藏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已知油藏参数 (h、Φ、Ct)时 ,采用一次开井生产一段时间后 ,关井测稳态井底压力或岩心端面压力的方法 ,可以计算出岩心或油藏的启动压力梯度 ;未知油藏参数 (h、Φ、Ct)时 ,采用两次开井生产 ,两次关井测稳态井底压力或岩心生产端压力方法 ,可以计算出岩心和油藏的启动压力梯度。结论 用稳态测压法可以简单地求解低渗透岩心或油藏的启动压力梯度。建议用一次压力恢复和两次压力恢复结合起来计算油藏或岩心的启动压力梯度。
    钻采工艺
    HBC98-1热采封堵剂研究
    张代森 唐功勋 张国荣
    2000, 7(1):  1. 
    摘要 ( )   PDF (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针对胜利油区稠油开发中出现的注入蒸汽的窜进和生产井水窜的问题 ,研究适用于热采井封堵汽窜和水窜的HBC98 1热采封堵剂。目的 防止注入蒸汽窜进和生产井含水上升 ,有效地提高注汽效率 ,保持产油量稳定。结果 所研究出的HBC98 1热采封堵剂凝结时间在 2~ 15h可调 ;抗压强度大于 1.0MPa ;在 35 0℃条件下热稳定期可达 4个月以上 ,强度基本保持不变 ;对岩心堵塞率大于 95 %。该封堵剂在孤东油田垦东 5 2 41井应用后 ,使该井日产液达 35 .8m3 ,日产油达3.7t,含水达 91.1% (封堵前因含水高关井 )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 通过室内及现场试验表明 ,HBC98 1热采封堵剂具有强度大、耐高温、耐盐、封堵力强、热稳定期长等特点。其现场施工工艺可靠 ,能够满足注汽热采井封堵汽窜和水窜的要求。
    观察井监测技术在风城超稠油水平井开采中的应用
    赵克勇 樊玉新 吕俊
    2000, 7(1):  1. 
    摘要 ( )   PDF (3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通过对加拿大UTF技术的考察 ,研究新的观察井测试方法 ,即管内预埋测温探头完井新工艺 ,并对风城地区FHW0 0 1水平井进行温度监测。目的 提高监测精度 ,并实现对井下地层温度的长期、连续、稳定测量。结果 观察井温度监测获取的资料与产液量、井口压力、温度等常规油井动态资料相比较 ,提供了一种新的动态分析资料 ,为油藏地质分析研究和方案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现场应用可知 ,该技术测试数据准确 ,测温系统长期运行正常。结论 该技术突破了以往打空井筒进行测温元件悬空测温的老方法 ,实现了直接用水泥固井 ,测温探头管内预埋的新工艺。
    轮南古潜山碳酸盐裂缝性油气藏的水锁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振华 鄢捷年 李宗飞
    2000, 7(1):  1. 
    摘要 ( )   PDF (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在轮古 6井四开钻井完井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ABSN ,选用轮古 1井奥陶系不同渗透率的天然和人造裂缝性碳酸盐岩心 ,通过改变岩心的初始水饱和度 (Swi) ,对水锁效应发生前后岩心渗透率的损害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对不同ABSN浓度条件下钻井完井液滤液的表面张力和油、水界面张力进行测定。目的 研究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的水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水锁效应与初始水饱和度及岩心的绝对渗透率有关 ,在钻井完井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 ,滤液的表面张力和油、水界面张力显著减小 ,水锁效应降低。结论 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气藏水锁效应严重 ;初始水饱和度越低 ,岩心的绝对渗透率越小 ,水锁效应越严重 ;加入表面活性剂是减小水锁效应的有效途径 ,同时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钻井完井液的性能影响不大。
    试验研究
    热采过程中储层温度敏感性室内实验
    叶正荣 樊世忠 蒋海军
    2000, 7(1):  1. 
    摘要 ( )   PDF (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根据实验研究成果 ,分析温度震荡引起的储层损害的机理。目的 深入探讨热采过程中储层温度敏感损害机理 ,为有效保护储层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在热采过程中 ,温度震荡将引起岩石矿物的转变、溶解、润湿性改变等 ,同时 ,将与其它储层损害综合作用 ,产生协同效应 ,对储层损害极大。结论 在室内研究时 ,应重视对储层岩性、岩相、地层水化学及原油物性的研究 ,为选择恰当的生产工艺、生产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超稠油脱水工艺试验研究
    宁甲清 孟祎 李泽勤
    2000, 7(1):  1. 
    摘要 ( )   PDF (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 采用热化学沉降脱水、掺稀释剂脱水及电法脱水对超稠油进行脱水试验研究。目的 解决超稠油脱水难题 ,提出超稠油脱水最佳工艺参数 ,以满足生产需要。结果 提出超稠油热化学沉降脱水最佳工艺参数为 :破乳剂为RS 2和LH 3,用量 30 0~ 5 0 0mg/L ,脱水温度 90~ 95℃ ,沉降时间大于 96h。结论 采用热化学沉降脱水方法可解决超稠油脱水难题 ,在上述工艺条件下 ,脱水后净化油含水可达到 3%以下 ,污水含油达到 2 0 0 0mg/L以下 ,满足了生产要求。
    科技信息
    活化原地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实验研究
    袁清秋 王红梅 张荧
    2000, 7(1):  1.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H_2O_2开采稠油工艺技术
    魏善全 辛彩凤
    2000, 7(1):  1.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冰中天然气的稳定技术
    李景辉 李素芹
    2000, 7(1):  1. 
    摘要 ( )   PDF (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