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固相沉积及气-液-固三相相平衡研究发展综述
张伟 郭平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5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有机固相沉积问题以及沉积的热力学模型作了系统的阐述,从有机固相沉积对油气田开发过程的影响,气-液-固三相相平衡热力学理论研究现状,蜡、沥青沉积机理及数学模型研究,有机固相沉积研究发展趋势这4个方面叙述了有关固相沉积技术的国内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体系
马勇 崔茂荣 孙少亮 周长洪 何巍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4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比了普通泡沫钻井流体和微泡沫钻井液的优缺点,介绍了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体系的基本组成以及该体系对起泡剂、稳泡剂性能的要求.对近年来微泡沫钻井液体系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其发展趋势.
地质勘探
白音查干凹陷地质新认识及勘探潜力
王桂成 王秀林 张放东 李西爱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3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音查干凹陷有近20a的勘探历史,2002年以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勘探效果不十分理想.2003年基于前人基础研究和大量钻井资料,取得突破性的认识,重点解决了地层划分、目的层的选择、构造解释和储层等问题,部署评价井12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勘探效果,为白音查干凹陷深化勘探奠定了基础.
辽河油田定量荧光录井技术
王丽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3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油是具有荧光性的物质,不同石油的荧光特性不同,与传统的荧光录井相比,定量荧光录井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本文总结了辽河油田各种油质的光谱特征,并介绍了几种解释图板及定量荧光录井资料的影响因素.
储层流动单元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吉 张烈辉 冯国庆 徐丹舟 陈海汪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3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对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有多种,但终究未有统一的结论,而对储层流动单元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在简要分析储层流动单元特征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较详细分析了储层流动单元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这些成因和影响因素包括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和其它影响因素,并指出这些成因和影响因素与储层流动单元的关系,这些分析深化了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
新开-董家岗地区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
顾国忠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在等时地层格架下研究各类沉积砂体的展布与成因,并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明确了本区的断裂特征和构造格局,进而对构造演化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结合本区的油气分布特征,总结了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藏类型,进一步明确了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指出了斜坡带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杜84块馆陶组油层砾岩层识别与分布特征研究
张忠义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杜84块馆陶油层中所夹的砾岩层,从岩石结构、测井识别、成因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描述砾岩层的分布规律,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充分认识砾岩层的作用,以减轻砾岩层对开发效果的不利影响,提高该类型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在裂缝预测中的应用
唐湘蓉 李晶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3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系统的形成常常受到构造运动及其作用强度的影响.裂缝的产生同构造应力场分布密切相关,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效果又依赖于地层的岩石物性特征.本文从裂逢形成的外因--裂缝形成的古构造应力场出发,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利用连续介质有限元数值模拟法和岩石破裂准则,研究某古潜山储层裂缝的方位、密度分布.运用该技术较为成功地预测了研究区内裂逢发育带的宏观平面分布.
地球物理综合技术在石5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孙涛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石5油藏为例,论述了地球物理综合技术在油气藏(尤其是砂砾岩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作用和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充分利用地震资料中蕴含的有用信息有助于解决地质问题,可提高寻找油气藏的能力、钻井成功率及经济效益.
油藏工程
蒙特卡洛法在吉祥屯气藏储量计算中的应用
施尚明 李照永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述了蒙特卡洛方法的数学原理,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在天然气储量计算过程中各计算参数实际分布产生随机变量抽样方法.该方法的计算结果提供了一定可信度下的天然气储量期望值,特别是在勘探开发初期,可最大限度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为勘探开发提供客观、可靠、合理的储量值.
低渗透储层非达西渗流机理探讨
李中锋 何顺利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孔隙介质与渗流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渗流流体性质等方面阐述了低速非达西渗流产生机理的不同观点,探讨了孔隙大小、孔隙喉道的几何结构、比表面积与渗透率的关系及其对启动压力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地层水、界面张力、边界层、渗流流体性质等对非达西渗流形成的作用机制,并对进一步开展低渗透储层渗流研究提出了建议.
声电法识别油气水层
胡佑华 李康悌 徐萍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地层含油气对测井资料引起的变化,利用电阻率转换的声波时差与实际测量声波时差之间的差别,放大了地层的含气信息,达到识别油气层的目的,增加了识别油气的手段.该方法可推广应用.
高含水油田注水后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刘天鹤 郭莉 左毅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3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注水模拟实验、环境扫描电镜、水淹层测井解释等研究技术,分析了储层参数变化机理,较全面地分析了高含水期的高孔高渗油藏、中孔中渗油藏和稠油油藏注水后储层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水淹层测井解释、地质模型的重新修订、数值模拟调参、剩余油分布预测和油层防砂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项研究可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面积权衡劈分方法计算单井地质储量
徐春华 范小秦 池建萍 邢舟 孙涛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3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二中西区单井控制含油面积的井点面积权衡法的储量计算实例出发,具体探讨了单井地质储量和井点剩余油分布计算方法对剩余油计算的可行性和优点.该方法尤其适用于非均质性极强的砾岩油藏,在老区油藏挖潜研究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值得推广应用.
注蒸汽开发稠油油藏注采特征曲线的校正及应用
曾玉强 刘蜀知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注采特征曲线计算开发指标和析油藏动态,具有需要数据少、计算简单、计算精度高的特点,因而已成为稠油注蒸汽开采的常规分析方法.但实践资料表明,早期的注采曲线是一条曲线,只有生产时间较长、出现直线段后才可利用计算,否则会出现较大的误差.本文提出了注采特征曲线的早期曲线部分的校正方法,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气井压后稳态产能模型及求取无阻流量的变系数一点法
郭建春 罗天雨 赵金洲 宋军政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压后气井产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压后气井两项式产能公式,可用于理论上计算压后气井无阻流量.该公式根据气体压后流体渗流规律的变化,合理考虑近井流域的非达西渗流,以及压裂裂缝壁面的污染和限制性入口对渗流的影响,从而推导出稳态或拟稳态情况下的气井产能公式.同时,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求取无阻流量的变系数一点法.
低渗透油藏压裂井产能分析
尹洪军 刘宇 付春权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低渗透油藏的非达西渗流规律,建立并求解了常流压条件下垂直裂缝井双线性流数学模型,绘制并分析了产能理论曲线.研究表明:表皮系数对压裂井的初期产量影响较大.表皮系数越大,裂缝井初期产量就越低.随生产时间增长,表皮效应的影响逐渐消失.启动压力梯度主要影响压裂井的中后期产能,启动压力越大,产量下降就越快.因此,在进行低渗透油藏垂直裂缝井产能分析时,必须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整装油田高含水后期井网重组技术政策界限研究
张世明 刘志宏 万海艳 戴涛 韩子臣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3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胜利油区坨7块下油组为例,对渗透率级差、组合厚度、组合层数、原油粘度、采液强度、压力保持水平等井网重组技术界限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合理的重组方案.该研究结果对其它同类整装油田高含水后期的开发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钻采工艺
压裂防砂技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常忽略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
周鹰 王建文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裂防砂技术是目前较先进的防砂技术,但在措施应用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设计、施工中的几个问题,造成部分井措施效果不理想.通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采取相应对策,防砂有效率大幅度提高.
低渗油藏高压充填防砂技术研究
刘伟 彭存仓 张博 韩应华 张兴华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压充填防砂是以砂防砂的油水井防砂工艺技术.携砂液在高压作用下进入地层,在油层形成稳定的砂桥,阻挡低渗透储层疏松砂岩随油水进入井筒,形成砂埋或者砂卡,从而提高防砂效果,延长油水井作业周期.该项技术在孤岛油田现场实施,见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大庆低渗透油田增效压裂技术研究
李阳 于永波 尹喜永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庆长垣外围低渗透油田地质条件复杂、选井选层难度大、压裂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从分析低渗透油田压裂改造难点入手,找出影响压裂效果的关键因素,应用测井曲线,确定垂直缝高度及裂缝延伸类型,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实现了单层个性化设计.现场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同类油田压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辽河油区稠油井下作业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蔡长宇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3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在稠油作业中比较成熟并行之有效的3种工艺技术.其中稠油井冲砂、捞砂作业技术是"绿色修井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稠油、高凝油油藏热压裂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简明地介绍了稠油井下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大庆油田侧斜井井身剖面设计研究
毕雪亮 阎铁 韩辉 王长江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侧斜井井身剖面设计中的关键因素是井间距和各井眼的轨迹.在进行防碰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将井眼的设计方位错开.为使布井方式不变,对侧斜井井身质量要求更高.由于井斜角小及地层的非均质性,不容易形成新井眼,侧斜后方位易漂移,给造斜和井眼控制增加了难度.针对侧斜井的特点,研究了侧斜修井的轨道设计技术,包括轨道靶区、方位、剖面设计和井身参数计算,为现场施工提供了依据.
防砂工艺在郑王庄油田稠油试油中的应用
刘长 赵煊 崔滨源 李现民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和对比了郑王庄油田在试油过程中采用的各种防砂工艺及施工参数.根据不同方式防砂后试油的效果,以大量现场数据分析,筛选出最适合该区地层条件的防砂工艺,即绕丝筛管高压挤压充填防砂法,并对该工艺进行了配套完善和相应改进.
煤气发生器在稠油热采领域中的应用
马明 徐志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讨论了煤气发生器以煤炭制煤气,实现稠油热采注汽锅炉燃油改燃煤气的工艺技术.在不改动注汽锅炉的情况下改变热采锅炉燃料.注汽锅炉的技术参数和工作参数由锅炉原配监测仪表和控制仪自动监测控制,并与新增加的煤气发生器自动控制系统连锁实现全系统自动控制.该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直燃煤炭(固体燃料)、直燃油料(液体燃料)的传统燃烧方式,既解决了燃料能源,又改善了环保条件.该项技术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试验研究
特稠油SGVR-1水基降粘剂的研制
尉小明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荧光法测定了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1702井特稠油乳化HLB值.以混合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主剂,快速渗透剂及碱助剂等为辅助剂,按一定比例合成了水基降粘剂SGVB-1.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该降粘剂具有良好的乳化降粘性能(降粘率不低于99%)、自动破乳脱水性能和配伍性能(与破乳剂),是一种较理想的特稠油降粘用水基降粘剂.
超稠油乳化降粘技术试验研究
刘峰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超稠油电加热降粘技术能耗较高的现状,开展了掺活性水替代井筒电加热工艺技术研究.为此,首先开展了室内基本配方实验研究,然后进行了动态管道流动模拟实验研究.在特油公司采油四区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掺活性水降粘技术可成功取代电加热降粘技术,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尿素在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中的实验研究及应用
沈德煌 谢建军 王晓春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3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稠油注蒸汽添加尿素及泡沫剂开采技术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在河南油田进行现场应用.研究表明:尿素水溶液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粘度大幅度下降;蒸汽添加尿素驱、尿素及泡沫辅助蒸汽驱技术不仅能改善蒸汽的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而且还能明显提高采油速度.现场试验效果表明,该技术可使阶段油汽比提高114%,采注比提高116%,并且成功率达100%,累计增油17 003.34 t,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可在蒸汽吞吐后期不适宜转蒸汽驱的边际油藏及蒸汽驱效果不理想的稠油油藏考虑应用.
新型起泡剂 PAS的合成与性能测试
杨燕 刘永兵 徐立清 梅玉芬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油田实际需要,研制出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PAS.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并对PAS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测试了PAS的表面张力、cmc值,用Rose-Mile法研究了PAS的起泡性能.结果表明,PAS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高效起泡剂,在油田三次采油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无固相钻井液抗高温增粘剂WTZN的研究与应用
王栋 曹胜利 李涛 李丙泰 李斌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述了研究无固相钻井液抗高温增粘剂的重要性,介绍了一种无固相钻井液增粘剂的室内合成方法,并对合成样品的增粘效果、在淡水和盐水体系中的抗高温性能进行了实验评价,并对其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WTZN无固相钻井液增粘剂增粘、提高动切力效果好,有利于提高钻井液携带岩屑能力;抗高温稳定性强,可用于深井勘探开发;在淡水和盐水中的增粘效果和抗高温能力均十分明显.
靖安油田延9段非均质储集层敏感性特征研究
黎永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靖安油田延9段油藏为河流相非均质性严重的构造-岩性油藏,在系统分析储集层的矿物成分、物性、流体性质、孔隙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敏感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集层强酸敏、强水敏、中等盐敏.据此提出储集层保护措施为:钻井、试油、洗井时入井液的矿化度应在4 250 mg/L以上,采用以浓磷酸为主的浓缩酸酸化解堵和无机盐、胶束酸复合酸化热解堵措施施工时,入井液中必须加入铁离子稳定剂、防膨剂以及破胶剂.这些措施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吐哈盆地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
刘曰强 乔向阳 魏尚武 袁昭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核磁共振等实验技术对低渗透岩心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进行了定量测试,评价了储层流动能力,建立了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孔隙度、渗透率的回归关系,研究了影响储层渗流能力的因素;通过研究全直径岩心不同驱替阶段核磁共振弛豫时间谱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低渗透储层渗流机理.研究表明:各类储层渗流能力差异较大,储层沉积微相、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决定了渗流能力的大小,注水驱替过程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较小的毛管孔径中.该研究对制定油田调整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
废弃钻井液无害化处理技术及应用
韩应合 李俊波
2005, 12(2): 1.
摘要
(
)
PDF
(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废弃的钻井液对周围的土壤及地下水源造成污染,中原油田开展了废弃钻井液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该技术是向废弃钻井液土池中加入适量配比的硅酸盐、氧化物等,通过一定时间的物理化学变化,使其中的有害成分转化成像土壤一样的固体.固化后的废弃物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要求,可有效防止再次污染.中原油田应用该技术,每年可以复耕土地约8×104m2,对保护环境和耕地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