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技术选择
饶孟余 杨陆武 冯三利 叶建平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4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煤层气藏具有低渗、低压、低饱和、构造煤发育、非均质性强烈以及高的构造应力场环境等地质特征,在对煤层气3种开发技术的特点和要求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在我国用常规垂直井开采煤层气具有很大的地质局限性,指出煤、气一体化开采是中国煤层气规模化、产业化开发的最佳技术选择,它包括在采动影响区进行地面井开采和较为成熟的井下抽放2个方面.
油气藏出砂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汪周华 郭平 孙雷 孙凌云 马力宁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6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油气藏出砂地质特征、出砂机理以及防砂方面取得的成果,重点是对气藏出砂的研究;指出了目前在油气藏出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油气藏出砂研究的方向,对现场生产和相关研究人员有实际借鉴意义.
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研究方法综述
陈杰 周改英 赵喜亮 何成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3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石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储层流体(油、气、水)的储集能力和开采油气资源的主要因素,因此明确储集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是充分发挥油气产能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关键.介绍了研究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室内实验(毛管压力曲线法、铸体薄片法、扫描电镜法及CT扫描法)和利用测井资料(电阻率测井资料和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岩石孔隙结构的两大类方法,综合分析这2类方法的优越性和不足,并指出利用电阻率测井资料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地质勘探
非均质砾岩储层有利沉积相带与油气分布及生产动态的关系
宋子齐 李亚玲 杨金林 潘玲黎 王静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克拉玛依油田砾岩储层非均质性和复模态孔隙结构特点,阐述了七中、东区克下组山麓洪积相的沉积特征;对克下组形成的扇顶主槽相带及其砂砾体的形态、规模、分布范围、组合特征及平面展布进行了描述;分析了有利沉积微相带与油气分布及生产动态的关系,阐明了有利相带控制的含油气面积及生产动态特征,为合理选择该区开发决策和改善油气田开发效果提供了地质依据.
利用地震高分辨率非线性反演识别薄互储层
刘铁立 侯高文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3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地震高分辨率非线性反演方法应用于地震频带窄、主频低和信噪低的鄂北区块地震剖面的反演,获得了品质高和分辨率高的地震反演剖面.应用这种高分辨率反演剖面对鄂北区块的薄互层进行了有效而可靠的划分和精细追踪,并展示出砂体的分布和厚度变化特征.在这种高分辨率反演剖面上可拾取最小厚度为4.0 m的砂体,其最小误差为2.3%.在鄂北区块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可用于识别薄互储层.
主曲率法在麻柳场嘉陵江组裂缝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彭红利 熊钰 孙良田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3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述了主曲率法用于裂缝预测的理论原理及运用前提;在微分几何原理的基础上导出了构造面主曲率值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形成裂缝所必须的临界曲率值的确定方法;建立了主曲率法计算模型.以麻柳场嘉陵江组气藏为实例,运用该方法对嘉23、嘉43两储层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工区的生产及地质特征吻合较好,表征了主曲率法在储层裂缝分布预测中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源及其成藏特征研究
王圣柱 金强 田义民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油砂及烃源岩样品的色谱、色质等多种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胜坨地区存在3种类型的原油:第Ⅰ类原油来源于胜坨地区南侧、民丰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第Ⅱ类原油来源于胜坨地区北侧和利津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第Ⅲ类原油为沙四上、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混合来源,其主要分布在断裂发育区,说明断裂对混源的作用较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类型原油运移、成藏特征研究,建立了该区的复式油气成藏模式.其结果为该区下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成像数据对常规测井的刻度
吴春 孔祥荣 苑洪瑞 时桂平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裂缝和溶孔发育井段由成像测井解释得到的面孔率来刻度常规测井,利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初步得到不同的常规测井曲线的相对权系数组合,确定出常规测井曲线对裂缝贡献的相对权系数,同时还建立了成像测井求取的裂缝孔隙度与裂缝常规测井孔隙度的经验关系,它们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热解技术在江汉盆地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郭建军 朱忠云 陈践发 刘明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2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江汉盆地几口井的储油岩进行热解分析,快速地判断了原油性质并估算了原油的密度;准确预测了储油岩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成功地进行了储层性质判断和含油级别划分.储层综合评价表明,用热解法判断储层性质比测井或试油方法能更精细地描述储层的性质,并具有需用样品量少、分析周期短、成本低等特点,该技术可成功应用于储层评价.
大洼油田东营组一段复杂储层研究
赵峰 韩殿军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区大洼油田东营组构造储层发育复杂,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为找到更优质的后备储量,针对东营组一段构造特征、沉积旋回、砂体、油气层分布等地质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对比研究表明,东营组一段仍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研究结果为后续的油气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油藏工程
扩张流道内修正上随体Maxwe Ⅱ粘弹性流体的流动
尹洪军 钟会影 王洪涛 崔雅桂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3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了描述粘弹性流体流变特性的修正上随体MaxweⅡ本构方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了该流体在扩张流道中的流动特征,给出了流场图和速度场图,并分析了修正上随体MaxweⅡ流体的非牛顿幂律特性及粘弹性对流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扩张流道中,随着幂律指数的逐渐增大,速度等值线逐渐向凹角内伸展,流动区域增大;随着粘弹性的增强,流体的波及体积增加,波及效率增大.
英台油田低幅度构造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邵先杰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3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生产动态与电性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快速、直观的水淹层定性和定量测井解释的声波时差-感应电导率图版解释法,即神经网络技术识别法、碳、氧比能谱测井解释法.在平面上,总结出了不同微相、微构造、井网控制程度以及不同非均质和不同性质流体分布地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在纵向上,层间非均质性、韵律、油水界面和射孔完善程度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该方法可为类似油藏剩余油研究提供借鉴.
利用侧钻井电阻率减小率计算剩余油饱和度
龚春辉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侧钻井是在油水井的某一特定深度套管侧面开窗钻出新井眼后下尾管固井的一整套工艺技术.侧钻后新井眼与原井眼在油层动用井段的深侧向电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用电阻率减小率表示.通过分析认为,动用井段油层含油饱和度的变化引起了电阻率的减小.利用阿尔奇公式,可导出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公式,从而定量评价井筒周围的剩余油饱和度.该方法为定量计算油井剩余油饱和度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新型溶解气驱油藏水平井IPR曲线研究
曾祥林 何冠军 孙福街 杜志敏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于溶解气驱油藏,由于地下流体为油气两相流动,油藏流体和相渗透率将明显地随压力而改变,因而溶解气驱油藏油井产量与流动压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研究中,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结合非线性渗流理论,建立了溶解气驱油藏水平井的产能计算模型.经过效验,计算结果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
三区复合凝析气藏试井模型井底压力动态分析
詹静 贾永禄 周开吉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凝析气藏油气分布模型存在的问题,建立一种新的三区复合凝析气藏试井模型,并推导出外边界为无穷大、封闭和定压3种情况下井底压力的表达式,绘出了相应的典型样板曲线,并对三区复合凝析气藏的井底压力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该方法采用的新模型更符合凝析气藏的开采过程中的真实情形,对该类气藏的开采分析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复杂地层水剖面测井精细解释方法研究
刘之的 夏宏泉 牛林林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2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尔禾油田属于中孔、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地层水矿化度多变,油、水层的识别难度大;油藏的储层物性变化大,油水分布关系复杂.为此,给测井精细解释带来诸多困难.针对该区地层水电阻率多变等实际情况,在明确地层水在平面及纵向的分布规律之后,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计算了地层水电阻率,并重点开展了测井精细解释研究.通过提高含水饱和度等储层物性参数的测井解释精度,为地质建模和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基础参数.
辽河油区注水开发油田产液量变化规律认识
蒋有伟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2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区注水开发油田储层类型多样,油品性质多样,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利用不同类型注水开发油藏无因次采出指数与含水关系,明确了不同类型油藏含水变化对产液量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了注水开发油藏采液速度与采油速度的关系.分析认为:保持合理的采液速度是中、低含水期油田稳产及高含水期减缓递减的有效手段.该研究可为不同类型注水开发油藏采液速度的优化提供借鉴.
钻采工艺
侧钻小井眼微台阶扩孔技术
刘乃震 王廷瑞 王辅升 丁文正 高玮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3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辽河油田应用侧钻井技术来延长油、气井的寿命,实现了有效、经济地提高老油田储量动用程度的目标,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侧钻井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最明显的特征是其寿命远低于普通生产井,平均仅为2 a左右.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使用微台阶扩孔技术将侧钻小井眼窄间隙固井转化为宽间隙常规固井,同时加大水泥环厚度,提高固井质量,延长侧钻井寿命.
利用出砂提高单井产能
何冠军 杜志敏 李炼民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疏松砂岩稠油油藏中,油井适度出砂能大幅度提高产能,国内、外有很多稠油出砂冷采成功的例子.出砂能够提高油井产能主要是因为砂的流入提高了液流速度、井筒周围高渗透区的形成、泡沫油的形成以及降低了油井的表皮系数.本文给出了出砂率与时间、产量与时间之间的定量关系.
低渗透油藏冲击波解堵的应用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王先荣 袁艳勤 钟声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冲击波解堵综合利用机械学、水力学、化学、热力学等原理,能解除油水井近井地带的污染,提高油层渗流能力和单井产能.该技术具有工序简单、操作方便、费用较低、施工时间短的优点,目前在解堵增产措施中得到广泛应用.针对该技术在低渗透油藏的实际应用情况,结合具体油井,对其解堵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安装助抽增液器前后抽油井载荷分析
郭海勇 刘柏良 李静深 周自阳 金明权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3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油井载荷理论计算公式,对助抽增液器安装前后抽油杆的受力分布进行了计算分析,找出提高油井泵效、减小抽油杆偏磨、降低杆底部断脱和油管底部漏失的新途径.
老井重复压裂优化选井、选层技术研究
马兴强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结合红岗油田30多年的开发经验确定了目前开发阶段影响压裂效果的主要因素,并依据母样本的实际数据,建立了一套多因素非线性计算模型,以达到优化选井、选层的目的.该套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低渗油藏有杆泵深抽采油配套技术
李枝梅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欢喜岭油田低渗区块油藏埋藏较深、液面深、供液能力差、高含蜡和泵效低的实际,系统地完善了有杆泵采油举升工艺.通过实施见到了显著效果,有效地改善了有杆泵采油井举升工艺状况,减少了断、卡、脱事故的发生,降低了生产能耗,提高了抽油机系统的运行和生产效率,增加了油井产量,进而提高了区块的整体开发水平.
试验研究
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
李天太 王清华 张喜凤 康有新 张斌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3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殊的地质特征和较强的敏感性,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对造成储层一定程度的伤害,影响了油井的正常生产.从分析储层地质特征入手,通过岩心敏感性流动实验,研究了储层潜在伤害因素、伤害机理及伤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强速敏、强水敏及盐敏、强压敏、弱-中强碱敏以及无酸敏性特征.
ClO2地层解堵室内实验研究
张荣军 蒲春生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ClO2的性质进行室内岩心流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lO2作为解堵剂具有很强的地层解堵能力,可用于采油过程中压裂裂缝清洗、聚合物堵水调剖井后处理或注聚井解堵、注水水质处理及注水管线清洗等方面的工作.
改性脲醛树脂防砂研究与现场应用
严焱诚 陈大钧 王成文 薛丽娜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脲醛树脂的合成改性,降低了树脂中游离甲醛含量,减小了毒性,加入改性剂后增加了树脂韧性.改性脲醛树脂用于防砂,成本低、地面粘度小、可泵性好、施工操作方便,固砂后强度、渗透率均较高,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现场应用取得了很好的防砂效果.
纤维复合防砂技术的研究及现场应用
李鹏 赵修太 邱广敏 张国荣 严锦根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纤维复合体的固化温度、固化时间以及耐介质性的分析发现,在覆膜砂中加入经过表面处理的纤维,不但可以增加纤维固结体的挡砂性能,而且不伤害地层渗透率.现场试验表明,纤维复合防砂不但增加了固结体的挡砂强度,而且延长了防砂有效期,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新型防砂技术.
其他
导热油供热系统在超稠油生产中的应用
郭文奇 张勇 陈国玉 崔欣 时桂平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3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辽河油田超稠油物性的研究,明确了其加热输送的可行性.对多种加热介质的对比研究表明,导热油供热具有热焓较高,耐热性能好,工艺流程简单,生产便利的特点,适用于加热超稠油等高温介质.对导热油供热系统主要设施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讨论.
降低稠油注汽系统能耗技术研究
丁万成 王卓飞 赵建华 陈杰 魏新春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建立注汽系统能量平衡和火用效率入手,结合稠油热采注汽特点及热经济学原理,对注汽系统经济运行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分析;结合注汽工艺的特点和节能、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热采注汽系统运行管理体系.通过对稠油热采注汽系统经济运行技术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出一条降低稠油生产能耗,减少稠油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为建立科学的注汽系统运行管理体系和节能技术的正确评价,确定合理应用范围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稠油热采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稠油热采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锅炉高压风机变频技术应用
肖萍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2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电气传动技术,尤其是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作为大容量传动的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压电机利用高压变频器实现无级调速,从而满足生产工艺对电机调速控制的要求,并能够大幅度节约能源,降低了生产成本.
氮气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
沈光林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3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膜法富氮在油田中应用广泛,可用于包括稠油和低渗透油藏在内的各种油田提高采收率、钻井、完井等,一般均具有明显的综合效益.特别是移动式制氮系统的诞生,极大地增强了膜法富氮的市场竞争力.
英文摘要
2005, 12(4): 1.
摘要
(
)
PDF
(6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