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5-05-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南海盆地及邻区CO2天然气成因类型及特征综述
魏喜 陈亦寒 祝永军 尹继红 苏小捷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3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目前公开发表的资料,对南海盆地CO2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根据CO2气体的δ13C和伴生的稀有He同位素特征,将CO2分为2大类4种类型,即有机类和无机类,无机类又进一步分为壳源、幔源和壳-幔混合3种类型.研究表明,南海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西部CO2气藏以无机类壳源型为主,可有少量有机类以及无机类幔源型和壳-幔混合型;南海琼东南盆地东部-珠江口盆地和中国东部等地区CO2气藏以无机类幔源型为主,可有少量有机类以及无机类壳源型和壳-幔混合型;而北部湾盆地以有机类为主.
近海边际油田勘探开发中若干关键问题探讨
杨致政 张瀛 胡启国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5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海边际油田勘探开发是解决我国当前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完善有关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发展先进的技术装备,完善后勤服务,使海上油田开采"全面开花";近海边际油田开发还应解决好几大关键问题:发展三维地震等先进的勘探技术;开发先进的钻井平台技术,用于海上油气资源的开采,完善管道铺设技术,加强油气资源的输送;注意油气勘探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安全保障问题.
辽河油区稠油采油工艺技术发展方向
张小波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4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辽河油区稠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的技术水平,论述了提高蒸汽吞吐效果、开发方式转换、特殊工艺井相结合的常规热力采油技术,采用添加剂(催化剂)的热化学采油技术以及稠油井下改质技术机理及应用情况,指出今后可能具有发展前景的采油工艺技术.
地质勘探
徐家围子地区(K1sh+K1yc)-K1 d2含气系统研究与评价
付广 孟庆芬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4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徐家围子地区(K1 sh+K1 yc)-K1 d2含气系统天然气成藏条件描述,指出源岩、盖层、不整合面和古隆起是控制该含气系统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天然气成藏的主要时期为泉头组沉积末期;天然气成藏具有沿不整合面短距离运移基岩风化壳成藏、沿裂缝运移源岩区内火山岩成藏和沿砂体侧向运移地层超覆成藏3种模式.(K1 sh+K1 yc)-K1 d2含气系统在徐家围子地区可划分为4个含气子系统:升平-汪家屯、昌德-肇州西和双城-呼兰为好含气子系统,朝长-肇东为较好含气子系统.(K1 sh+K1 yc)-K1 d2含气系统自登三段沉积末期形成后在泉头组沉积末期-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早第三纪末期由于T5(T4)至T3或T2断层活动开启上扩范围扩大,使得天然气成藏的空间范围增大,造成"同源多层"的天然气分布现象,同时使天然气成藏模式发生变化.
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油气富集规律
周文泉 崔保生 张从侦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3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包括莫北凸起、莫索湾凸起西斜坡和石西凸起南斜坡,长期位于油气运移的指向区,构造位置极为有利,自北向南已发现了石西油田、莫北油气田和莫索湾油气田等17个油气藏,是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最为富集的构造带之一;油气藏沿凸起边部呈弧形串珠状分布,受控于断裂、构造及沉积储层特征等多种因素,油气分布虽然复杂,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基于专家系统的粉砂岩低渗透储层沉积微相识别
常波涛 徐华 孙连浦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以粉砂岩为主的低渗透储层,提出了以专家系统为基础的专家经验参数逻辑法进行沉积微相识别.该方法利用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以定性参数为主,辅以定量参数进行综合判别,摆脱了单纯数理统计逻辑判别的缺点;测井资料与相邻探井岩心、录井资料的匹配丰富了测井解释的地质意义;分形理论的应用加强了微相判别的准确性;在大北特低渗透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该方法对于粉砂岩低渗透储层沉积微相的识别是切实可行的.
松辽盆地钱家店凹陷铀成矿条件分析
田时丰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4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为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对松辽盆地的区域地质调查及钱家店铀矿的钻探取样等进行综合分析,阐述了松辽盆地钱家店凹陷铀矿床的成矿条件以及油气作用对铀矿床的影响,初步确定了钱家店铀矿的成矿机制.钱家店铀矿床作为松辽盆地的第1个铀矿床,它的成矿及勘探模式对松辽盆地铀矿勘探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泌阳凹陷三维连片处理中值得关注的几个技术问题
商建立 梁立彤 王霞 李丽 杜贤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6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泌阳凹陷地震地质条件和原始地震资料情况的介绍,指出了本工区以往处理的成果剖面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区块的频率、相位不一致问题;区块之间的闭合差问题;各区块拼接处的边界效应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讨论了在连片处理过程中应当关注的几项技术及应用注意事项,包括面元定义的方法、静校正方法的应用、叠前去噪方法的分析、反褶积方法的选取、子波整形等方面,并对每项技术的应用方法、实施过程中应当遵从的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对连片处理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经过连片处理的剖面消除了原处理剖面存在的不足,整体形态合理,断层、断面清晰可靠,局部构造清楚,剖面的可解释性强.
新开-董家岗斜坡带冲积扇体成藏特征
孙卉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斜坡带冲积扇体发育的构造、沉积背景、扇体展布及储集特征等几方面入手,对冲积扇体成藏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了控制本区油气藏分布的关键因素.指出:古地貌形态、断裂活动期次、强度及坡折带的发育控制了扇体的数量、规模与迁移方向.扇体成藏主要取决于扇体与断层的组合、配置方式、有利相带的展布及砂砾体上倾方向上的有效遮挡.区内低位期冲积扇体尤其是位于坡折带下方的扇体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提高分辨率处理的几种途径
余景奎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7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辽河油区地震资料特点,分析了影响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因素,提出了以保护和提高资料高频成分信噪比为基础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研究探索出提高分辨率的几种途径.研究成果应用于辽河油区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成果剖面的弱反射层次清楚,地质信息丰富,勘探目的层的主频由原来的20~25 Hz提高到30~45 Hz,有利于下一步的地震反演和岩性解释,为寻找隐蔽性油气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油藏工程
酸性气藏气体粘度预测方法对比研究
杨学锋 林永茂 黄时祯 王颖 张勇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酸性气体粘度的预测方法,对比了基于PR状态方程的粘度模型、经验公式和图版法在预测酸性气体粘度时的准确性.同时,利用酸性气体对基于PR状态方程的粘度模型进行有效性校验.通过计算比较发现,基于PR状态方程的粘度预测模型误差较大,而LBC经验关系能较准确地确定酸性气体的粘度.
电位法井间测试技术在稠油蒸汽驱中的应用--以辽河油区小洼油田为例
赵立文 常栋霞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位法井间测试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应用于油藏动态监测的技术之一,它能够准确地测定注入介质(蒸汽或水)的推进方位及波及范围.2004年应用该方法在小洼油田蒸汽驱先导试验井组进行了现场测试,确定了注入蒸汽的扩散方向和运动规律,其测试结果与油井生产动态吻合,据此进行开发调整后,取得了较好的汽驱效果.
PVT参数误差对物质平衡计算精度的影响研究
汪周华 郭平 尹永飞 高慧君 伍藏原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物质平衡方程计算时,常常由于PVT参数的误差而影响最终计算结果的精度.以定容封闭干气藏、水驱干气气藏、水驱凝析气藏为例,主要讨论PVT参数误差对物质平衡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Bg或Bt误差对干气气藏的影响较大,对凝析气藏的影响较小;Bg误差变化趋势对干气藏和水驱气藏物质平衡计算结果影响则相反.
低渗透气藏水锁效应研究
周小平 孙雷 陈朝刚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气藏普遍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气、水及少量的油流动的通道较窄,渗流阻力较大,液、固界面及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较大,这样使得水锁效应和应力敏感性明显增强.水锁效应对低渗透储层会产生伤害,严重影响气藏的产能.本文分析了水锁伤害机理,并对各种解除水锁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对比.
井-地电位成像技术在新疆油田五1区剩余油分布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蔡圣权 叶义平 邹鲁新 周金燕 盛云霞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4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井-地电位测量技术方法原理,重点分析了井-地电位测量数据成像处理方法和在新疆油田五1区的应用.利用该技术获得了4口井野外实测电位数据,用数值模拟和反演成像方法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了约2 km2范围内目的层电阻率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分析了剩余油分布与注采效果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井-地电位测量资料的结果与其它监测资料吻合较好,剩余油平面分布和层间分布与数模结果相符,显示了井-地电位测量技术良好的应用前景.
双河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单砂层细分方法及应用
石莉莉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在平面上和纵向上高度分散,必须以每个薄油层作为研究单元,在成因单元内进一步细分,才能使储集空间的规模与剩余油富集的规模相适应,才能分析和预测剩余油分布.本文结合现代沉积理论、密井网测井曲线以及目前采油工艺等技术,提出了在高含水开发后期细分单砂层的原则、方法,并以双河油田Ⅷ、Ⅸ油层组为例,给出了细分单砂层的作用及效果.该研究对于类似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圆形封闭双层油藏分层合采油井产能分析
杨龙 李艺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圆形封闭双层油藏,应用Duhamel原理及叠加方法,给出了平面均质油藏层间无窜流、各层初始压力相等或不相等情形下油井井壁压力、各层层面流量的计算公式和方法.采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分别计算了油井定产生产时,储层层面流量的变化及各层初始压力不相等时"倒灌"量的变化曲线图.对于给定的油藏-油井系统,分层合采较分层分采是否增产的问题主要决定于每层的初始压力对比情况,其影响由每层的储能系数和渗透系数控制.
提高边底水稠油油藏储层纵向动用程度研究
张世民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数值模拟、数理统计分析、油藏工程方法,结合矿场实践,对影响锦45块边底水稠油藏储层动用程度的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实施提高储层纵向动用程度措施,有效指导了边底水稠油藏的开发调整与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钻采工艺
辽河盆地小龙湾地区煤层气井钻井液技术探讨
张振华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3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小龙湾地区煤层气地质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分析了煤层气井钻井液技术的特殊性和煤层气钻井对钻井液技术的要求,研究了小龙湾地区钻井液技术.煤层气钻井液技术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煤储层的坍塌、漏失和储层保护的特殊性上,要求钻井液必须具有合理的密度,滤液具有良好的降低气液表面张力的作用,流变参数合理,抑制能力良好,在水平井和分支水平井段钻进中具有良好的润滑性,pH值必须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小龙湾地区煤层气钻井适合使用无膨润土聚合物钻井液体系.
本源微生物驱在大港高温稠油油田的现场应用
向延生 冯庆贤 佘跃惠 N.T. Nazina 倪方天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源微生物采油不存在菌种适应性、变异退化等问题,减少了菌种的发酵、注入等操作程序,工艺简单、投资少、成本低.应用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可以改善油藏条件,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2001~2004年,在大港孔店油田北区块应用了营养物水驱生物技术.根据油藏地质和工程、开发状况及生化参数分析结果,确定了注入混气营养物激活本源微生物生长来提高采收率试验方案.对流体的理化参数监测以及生产动态跟踪和评价结果表明,试验是成功的,油藏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流体性质明显改善.现场试验期间,累计增油17 866 t.
负压洗井技术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徐文波 秦国伟 陶洪辉 宫军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负压洗井技术是油井增产的一种有效手段,能解决低渗透油田的洗井问题,保护油层,提高产量.本文介绍了负压洗井工作原理及在商河油田油井的实际应用情况,证明了负压洗井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有着广阔的前景.
阿曼Daleel油田分支井钻井液技术研究
康凤伟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3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Daleel油田作业5区三分支水平井DL-59井井下复杂情况分析,室内测定了引起复杂情况的Nahr Umr泥页岩地层的矿物组分和粘土矿物含量,优选了适应在该泥页岩地层215.9 mm造斜井段的钻井液配方中的各种处理剂,最后研制出钻井液配方,通过DL-73井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防塌效果.
沙罐坪气田石炭系气藏生产管串适应性分析
黎洪珍 张艳玲 庞宇来 张宪容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沙罐坪气田石炭系气藏生产管串分析中发现,绝大部分气井管串下深位置及结构不合理,且修井作业发现油管腐蚀严重,影响气井后期带液生产和修井作业.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计算,提出下步应采取的措施,对高效、稳定地开发该气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YCQ复合降压增注技术在B1233井的应用
陈俊国 李辉 杨战鹏 姬建国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除B1233注水井油层深部污染堵塞,实现有效增注,应用了YCO复合降压增注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的管柱组成、解堵配方研究和应用效果.现场试验表明,B1233井注水压力明显降低,弱吸水层吸水能力增强,对应连通油井增油效果明显,注水井吸水剖面得到改善.
试验研究
利用造纸废液提高稠油油田采收率
李孟涛 张浩 刘先贵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3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富拉尔基稠油油田原油粘度高,地下流动能力较低,常规开采较为困难,而蒸汽吞吐开采效果也不理想.为了提高采收率,利用造纸废液进行了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证明,该造纸废液可以提高采收率6.5%.该项研究为低产稠油油田的开采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疏松砂岩地层微细粒运移特征实验研究
王尤富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绥中36-1油田G区块油藏冷冻取心岩样,研究了疏松砂岩油藏在无应力和有应力条件下微细粒运移的特征.结果表明,疏松砂岩油藏冷冻取心岩样的流速敏感性评价实验结果不能反映油层岩石微细粒运移的真实特征.疏松砂岩油藏开采过程中,油层压力下降和采油速度的增加以及岩石结构的破坏,是造成油层岩石微细粒运移和油井出砂的主要原因.
基于稳定流法的低渗透储层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王炯 王艺景 陈彬 赵建锁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常对于低渗储层进行水驱油测试采用非稳定流方法,但该测试方法准确性较差,不能满足生产要求.为了更清楚地认识低渗透储层的油水运动规律,结合该类储层的地质特征,在考虑启动压力的情况下,采用稳定流方法研究低渗透储层低含水期流体的渗流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含水期和高含水期,油水相对渗透率与含水率之间为非线性关系;在中含水期,随含水率的上升,油相和水相相对渗透率呈线性下降和上升.该研究成果对于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具有指导性意义.
温西3块非混相驱注气参数优选室内实验研究
仓辉 杨永亮 陈建琪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展温西3块非混相驱长岩心室内实验,分析了注入气贫富、注入气段塞尺寸、注入气水比和转注气驱时机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并优选出了该块非混相驱注气参数.该项研究对今后类似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他
注汽锅炉配风系统自动调节技术研究
薛银皎 张勇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注汽锅炉系统的特点,研制了自动配风调节系统.该系统包括三部分:检测部分,完成氧量的检测和传输工作;控制部分,主要是根据检测信号向执行机构下达控制命令;调节部分,完成配风调节工作.在一运行的注汽锅炉上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火烧驱油过程中腐蚀因素分析及对策
李英 李淑兰 曹秋芳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火烧驱油的机理入手,结合室内物模实验及现场火烧驱油生产气样进行分析,明确火烧驱油过程中主要腐蚀因素为:O2、燃烧生成的CO2、SO2等.对钢材的腐蚀因素评价,提出了可行的防腐措施.该项研究的实施,对于火烧驱油工艺现场生产的安全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文摘要
2005, 12(5): 1.
摘要
(
)
PDF
(6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