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沥青砂开采方法综述
何泽能 李振山 籍国东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1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沥青砂资源开采可分为就地和地表开采2类.就地开采中常使用热采、冷采和化学剂法,其中热采法细分为蒸汽吞吐、蒸汽驱和火烧油层等方法;地表开采中涉及到热碱水抽提、热碱水结合表面活性剂抽提、有机溶剂抽提和焦化法.将热采法与化学剂驱油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是比较有前途的采油方法.热碱水提取法是地表开采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但它造成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结合表面活性剂使用该方法可以提高沥青回收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
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挑战与发展--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
张旭 刘建仪 易洋 刘卫华 孙良田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空气气源丰富,成本低廉,注空气技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我国油田开展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的潜力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研究指出,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不但可以解决我国储量丰富的低渗透油藏所面临的开发难题,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的采收率.随着技术进步,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还论述了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的原理、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预测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南海盆地生物礁形成条件及发育趋势
魏喜 祝永军 尹继红 陈亦寒 刘东齐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7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礁由生物生长堆积而成,其形成条件与造礁生物的生存环境相关,主要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的含量;海水深度、透光度和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季风、海流、热带气旋和太阳辐射.南海处于赤道以北的低纬度地区,具备生物礁形成的海水和气候等基本条件,生物礁的形成和发育趋势主要受南海盆地形成演化制约.研究表明,南海盆地生物礁形成具有南早北晚,东早西晚的发育规律,平面上北、西、南陆架和陆坡是生物礁形成的有利地区. 关键词:生物礁油气藏;生物礁形成条件;发育趋势;南海盆地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李娟 孙松领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动单元研究为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提供了有效手段,是提高油藏描述精度、确定剩余油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二次和三次采油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评述了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阶段,并就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看法,以期能更有效、更深入地研究流动单元的理论和技术. 关键词: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发展趋势
地质勘探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输导特征及成藏
付广 刘江涛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输导通道主要由断裂、不整合面和砂体构成.该区砂体横向分布不稳定,物性差,不是天然气侧向长距离运移的输导通道,但可以起到衔接输导作用.输导通道对该区天然气成藏与分布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断裂将天然气输导致上覆不同储集层中聚集成藏.不整合面和砂体将天然气输导到四周古隆起上聚集成藏.沿断裂输导的天然气形成以断层为主的构造气藏,沿不整合面和砂体输导的天然气形成以地层及岩性为主的气藏.沿断裂输导运移聚集的天然气在剖面上呈串多层分布,沿不整合面和砂体输导运移聚集的天然气在平面上呈环状分布.
泌阳凹陷深层系测井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赵克超 高伟勤 夏国宏 范月荣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泌阳凹陷深层系测井评价的难题,进行了岩心实验研究,为区域测井资料的处理解释提供了依据;基于岩心、试油及其它资料,利用地区经验及多种方法,确立了适合区域测井评价的基本储层参数计算模型及油气层评价常用参数下限标准,优选出了油气层判别地区适用方法,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综合测井解释实用技术,提高了测井评价的准确性,满足了勘探开发生产需要.同时说明了地区经验及多信息、多方法的综合判别在解决低孔、低渗油气层测井评价难题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岩心实验;储层参数;油气层识别;泌阳凹陷深层系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研究
钟俊义 郑浚茂 王振付 陶宗普 李倩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特殊的构造背景决定了三角洲发育的广泛性和类型的多样性.通过对侯庄、杨楼辫状河和张厂、古城曲流河三角洲的成因及沉积相研究认为,辫状河沉积体的储集性能优于曲流河三角洲.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辫状河三角洲油层主要分布于河口坝微相中,其次为远砂坝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则以油、水同层和水层居多,而曲流河三角洲砂体虽然成层性好,孔隙度较发育,但砂体厚度远小于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在曲流河三角洲上的油气藏产量也相对较低.
大民屯凹陷缝洞性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王志红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辽河油田元古界、太古界古潜山油气藏得到了比较好的勘探与开发,但对这些缝洞性储层的解释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大民屯凹陷近百口井缝洞性储层特性的研究探讨,总结了该类储层的地化、定量荧光、气测、测井等资料的评价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解释标准,取得了较好的解释评价效果.
火成岩双重介质油藏测井参数评价技术
高兴军 冉启全 肖毓祥 廖明书 郑亚斌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1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岩心分析、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岩电实验、压汞分析、CT成像、生产动态等资料,根据火成岩非均质性强,缝、洞发育,具有典型的双重介质储层的特点,运用体积模型和统计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岩性建立了一套适合于火成岩缝洞型复杂双重介质储层参数定量计算的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枣园火成岩储层基质和裂缝物性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储层评价、储量计算与地质建模具有重要意义.
相控建模技术在河流相复杂断块的应用
左毅 芦凤明 刘天鹤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港东油田二区一二断块为河流相复杂断块油田,为提高油气资源开发水平,挖掘剩余油潜力,通过构造、沉积微相、属性三步建模的方法,在二区一二断块建立了定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并将其结果应用于数值模拟和地质综合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河流相复杂断块油藏相控地质建模提供了先例.
临邑洼陷火成岩油藏成藏条件分析
米荣艳 宋全友 孙以德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成岩油气藏作为特殊的油气藏,储集条件特殊而且严格.本文以胜利油田惠民凹陷临9-临13沙二上段储层为例,从油源、油气运移、储层性质、圈闭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形成火成岩油藏的必要条件,并对研究区火成岩油藏类型进行了划分.特别指出了该区断层对火成岩油气藏的形成所起的优化作用.研究得到的火成岩成藏规律不仅有利于本地区油藏,也对其他地区相同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济阳坳陷隐蔽圈闭成藏主控地质因素分析
郭元岭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阳坳陷岩性、地层、古潜山等隐蔽圈闭的成藏条件具有较大差异,但良好的油气运移条件和储层条件,始终是各种圈闭类型最主要的成藏控制因素.通过对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特征的总结和分析,确定了不同类型隐蔽圈闭在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描述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及相应的技术要求,为隐蔽圈闭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兴隆台-马圈子古潜山油气藏勘探研究
刘敬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兴隆台-马圈子古潜山油气藏基底结构和构造不清楚、古潜山裂缝预测难度大等问题进行了精细的分析,形成了重、磁、电资料确定潜古山轮廓,地震资料落实和描述圈闭,VSP地震测井中途测深的1套独特的古潜山勘探技术,并建立了古潜山翼部成藏的新模式.2004年古潜山带上报预测石油地质储量6 442×104 t,含油面积24.2 km2,展示了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古潜山油气藏勘探的良好前景.
平南大断层特征及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王强 周瑶琪 陈勇 颜世永 陈维涛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结合胜利油田平南-平方王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分析了平南大断层的形成演化过程,恢复了其构造演化过程图.对钻穿该断层的滨古26、滨古11等井进行了岩心取样,并对断层面附近样品所含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形态学和显微测温分析.研究区地层演化史、包裹体的形态与分布及均一温度统计结果证实,断层经过了反转过程,并与油气运聚匹配良好,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馆陶组沉积末期至明化镇组沉积初期和明化镇组沉积中、后期发生过两期油气运移.
油藏工程
油藏建模技术在老区挖潜中的应用--以红星地区为例
谷团 张吉昌 程建平 闵忠顺 陈淑凤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星地区属于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效果较差.运用油藏建模技术对该地区油藏进行了重新认识,解决了以前影响认识油藏的关键问题.构造模型清晰地展示了控藏断层驾掌寺大断裂时正时逆的特点,解决了深浅层构造圈闭差别大的问题.相模型和属性模型精细地反映了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为有效挖潜与井位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油藏建模,为油藏综合调整指明了方向,区块生产能力快速提高,表明了油藏建模技术在老区挖潜中的现实意义.
辛37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商胜花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辛37断块为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采用注水方式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特点,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多功能解释测井、饱和度测井、吸水剖面测井、动态资料分析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该断块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该研究为同类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借鉴.
厚层块状稠油油藏产量劈分方法研究
曹光胜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厚层块状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开发特征,在动态分析以及区块测试资料解释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油层动用范围随蒸汽吞吐周期变化的规律,并采取基于油井加热体积的新型产量劈分方法,对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研究.在辽河油田冷41块的应用实践表明,该产量劈分方法既符合稠油热采蒸汽吞吐开发方式,又适应厚层块状油藏地质特征.该方法精确、实用,可信度较高,为类似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水平井不同完井方式下产能预测方法研究
刘健 练章华 林铁军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产能预测公式除了要考虑储层各向异性和井眼偏心距的影响因素外,还要考虑钻井和完井过程中产生的表皮系数的影响.通过对表皮系数进行修正,推导出5种完井方式下的产能预测公式.通过实例计算,证实这些计算方法和公式是可行的.该研究结果为水平井选择合理的完井方式,提高单井产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储层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丹Palogue油田稠油CO2吞吐开发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分析
何应付 梅士盛 杨正明 刘莉 刘学伟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1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丹Palogue油田为高孔高渗常规稠油油藏,采用CO2吞吐方式开发.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CO2吞吐效果的各项因素.分析认为,周期注气量、注气速度、浸泡时间和生产过程中的井底流压及降压方式都是影响单井吞吐效果的重要因素.以增油量和换油率为评价依据,经计算发现,在大注气量、高注气速度和合理控制的生产井井底流压进行开发时,存在最佳吞吐周期,以最佳吞吐周期开发可以得到较好的CO2吞吐效果.本次研究工作也为同类型稠油油藏CO2吞吐开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钻采工艺
复杂小断块油藏CO2吞吐工艺技术分析
刘炳官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总结复杂小断块油田CO2吞吐系列配套技术的基础上,分别从油藏规模、物性、能量等角度剖析了71口吞吐井的实施效果,分析了影响CO2吞吐效果的关键参数,得出了注入量、注入压力、返排速度、吞吐周期等工艺技术参数的取值范围和标准,对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振动酸化复合解堵增注技术应用研究
闫乃刚 李玉芝 王艳萍 黄愤 陈庆华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振动酸化复合解堵技术是把井下双重震源振动解堵技术与化学方法油层处理技术有机结合,通过物理、化学的双重作用,综合改造治理欠注层,提高注水井近井底地带渗透性,达到降压增注效果的一项油层改造新工艺.本文介绍了该工艺的原理、选井条件、设计原则以及施工工艺.该工艺在东辛油田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探井压裂预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王稳桃 李国锋 张晓英 张红 王俊英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系统地分析压裂伤害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复合粘土稳定剂、高活性表面活性剂、防乳破乳剂以及添加剂等化学组分的作用,提出了防止地层污染的低伤害探井压裂预处理技术.该技术具有表面活性高、热稳定性能强、配伍性能好、对地层伤害轻等特点,是针对探井压裂研究并应用的新技术之一.在现场进行了14井次的应用试验,累计增油3 200 t,增天然气1 180.55×104 m3.
白73天然气井钻井技术
韩应合 李金贵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73井是1口深层天然气井,靶径小,位移大,井眼轨迹控制困难,同时天然气井井下安全问题突出,钻井液性能调节难度大.应用动力钻具配合高效PDC钻头钻井技术,保证了井身质量和钻井速度;应用聚磺钾盐钻井液体系及相关安全技术措施,保证了井下安全.该井投产后,用φ5 mm气嘴求产,日产天然气6×104 m3,获深层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
稠油冷采技术在胜利油田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范海涛 王秋霞 刘艳杰 逯国成 张运奎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蒸汽开采是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但存在着采油成本高以及在高轮次吞吐后期含水上升、产量递减加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列举了各种稠油冷采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其中包括出砂冷采、低频脉冲采油、井筒化学降粘、化学吞吐、Vapex方法、碱驱、注CO2方法、注烟道气方法等.分析了胜利油田未动用稠油油藏的开发难度,对稠油冷采技术在胜利油田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
试验研究
低渗透油藏压裂液的研制及应用
李阳 姚飞 姜歆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藏具有低孔、低渗等特性,在压裂液的使用上应以降低滤失、减少伤害为重点.根据低渗透油藏储层的特点,对压裂液添加剂进行了优选,对压裂液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现场应用表明,该压裂液具有一定的耐温抗剪切性能、较好的流变性、滤失性以及破胶性,满足了工艺上的需要,在榆树林油田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注采过程中岩石物性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郑旭 汪周华 黄天杰 马占国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1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我国许多油气藏采用保压开采措施生产,对部分衰竭油气藏进行储气库改造措施.油气藏流体反复注采,使得孔隙内外压差不断变化,导致岩石压缩系数、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研究采用人造岩心,经过反复升降围压实验对岩石压缩系数、孔隙度及渗透率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物性参数随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岩石孔隙度不同,其它参数变化规律不同;渗透率随压力循环升降存在滞后效应.
AS体系与泡沫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王茂盛 张喜文 韩彬 李慧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聚合物驱后油层孔隙结构的变化和剩余油的分布特点,从提高油层的宏观波及体积和微观洗油效率入手,提出了一种新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即AS体系与泡沫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测试界面张力实验对表面活性剂进行了优选,并结合泡沫的特性,从驱油机理上进行了分析论证.
麻柳场嘉二3储层酸化工艺室内实验研究
张瀛 颜其彬 周安富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层酸化改造是低渗碳酸盐岩油气藏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储层性质不同,改造方案的实施效果差异较大.对麻柳场嘉二3储层酸化工艺室内实验研究和现场实践发现,胶束酸多级注入酸化-闭合酸化工艺对川南麻柳场嘉陵江组的储层改造行之有效.
其他
煤层气增产技术
张亚蒲 杨正明 鲜保安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国内外煤层气开采现状、增产措施以及我国煤层气储层的特点,指出我国煤层气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其勘探与开发水平还不高;我国煤层气储层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开采煤层气的难度较大.此外还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煤层气增产的3项主要技术:水力压裂改造技术、煤中多元气体驱替技术和定向羽状水平钻井技术.
基于SMS短信报警的石油机井监控系统
戴玉东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采油机井较为分散,为集中管理带来很大问题,采用有线网络成本较高且不易维护.而SMS短信业务的开通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由TC35MODEM和单片机组成的基于SMS短信报警的石油机井监控系统,实现了油田的无线监控,为油田的稳产、高产提供了保障,该系统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编辑寄语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文摘要
2006, 13(1): 1.
摘要
(
)
PDF
(3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