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8-05-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国内湖相碳酸盐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孙钰 钟建华 袁向春 孙贺龙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4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湖相碳酸盐岩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回顾和展望.首先讨论了湖相碳酸盐岩的分类,其成熟的分类方案考虑了陆源碎屑的混入以及与膏岩、泥岩的过渡类型;同时概述了湖相碳酸盐岩的形成条件及其发育特点,其形成与分布受控于构造背景、气候和物源供给条件;重点介绍了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及其含油气性,不同的湖泊环境具有不同的沉积模式,并指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湖相碳酸盐岩的形成条件及其生储性能方面.
辽河油区地渗透油藏特征及潜力分析
周万山
2008, 15(5):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区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油品性质相对较好。但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储层物性差,油藏天然能量不充足,油井自然产能低。复杂的地质条件给开发带来了巨大的难度,目前油藏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注采压力驱替系统,具体表现为水井憋压、欠注、停注,而油井则低压、低产,油藏整体开发效果较差。在系统分析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开发特征以及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对辽河油区低渗透油藏开发状况的认识,提出了今后油藏开发的潜力方向,以期达到挖掘油藏潜力、提高辽河油区低渗透油藏整体开发效果。
地质勘探
苏北盆地白垩纪沙漠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及环境意义
陈清华 庞飞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扫描电镜对苏北盆地赤山组石英颗粒表面机械成因特征、化学成因特征和表面附生物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特征与沉积环境有关,它受搬运营力、气候条件和后生成岩作用等因素影响,其表面特征反映了颗粒所经历的不同环境。赤山组石英颗粒具有典型的风成沉积特征,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区白垩纪沙漠相沉积的存在,对古气候的恢复及油田的下一步勘探开发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牛庄洼陷东坡沙四上亚段储层沉积相分析
孙红蕾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牛庄洼陷东坡沙四上亚段储层沉积相、微相特征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牛庄洼陷东坡沙四上亚段纯上次亚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2种沉积相类型,即北部物源体系控制下的湖底扇沉积和南部物源体系下的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沉积,储层主要为湖底扇、滑塌浊积扇的辫状水道微相沉积,其中湖底扇为该区最主要的沉 积类型。根据不同沉积微相测井响应特征对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研究区沉积模式和储层分布控制因素进行了总结,对该区下步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因素及勘探技术
单俊峰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辽河坳陷典型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及其优势岩性分析基础上,对辽河坳陷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提出了“岩性选优势、山内寻隔层、内幕探油藏”的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勘探思路,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的勘探方法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辽河坳陷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的有利勘探区。
利津洼陷沙三上亚段白云岩成藏条件及含油特征研究
王建飞 邓美寅 张金亮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利津洼陷沙三上亚段白云岩储层展布特征及成因等分析基础上,结合各种分析化验、试油试采资料对白云岩油藏的成藏条件及含油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套白云岩储层性能良好,主要储集空间为成岩后生变化(溶蚀作用和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缝,该白云岩油藏具夹层式和互层式2种生储盖组合方式,多为短期高产的裂缝型层状油气藏。研究结果对下一步勘探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侏罗系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刘军钊 张尚锋 关 键 赵卫军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4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休罗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岩石相、测井相、地震相分析研究基础上,对该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了沉积微相组合划分,并对各沉积相组合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扇三角洲沉积的总体特征为:近源、粒级粗、堆积速率快,岩石相、地震相类型丰富。同时还对该区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和岩性圈闭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安斜坡内带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
辛玮江 靳国庆 王桂苓 吴晓龙 张建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3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霸县凹陷勘探实践,分析了文安斜坡内带深层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并对圈闭资源量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文安斜坡内带深层具有有利的沉积构造背景,紧邻生烃洼陷,储集砂体发育,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的多种类型圈闭发育,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部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及演化研究
李国斌 姜在兴 杨 双 陈诗望 孙秉琳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3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录井资料分析,在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识别出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滨浅湖滩坝和半深湖一深湖泥岩4种主要沉积相类型。根据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将沙四上亚段细分为1个层序和3个体系域(LST、 T、lIST),并对各体系域内的沉积相展布进行了研究。
兴隆台古潜山测井评价
李 艳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兴隆台古潜山测井评价过程中,通过岩心分析结合测井交会图确定了古潜山岩性,利用试油、试采数据建立了变质岩古潜山储层识别标准,探索了变质岩古潜山测井资料标准化问题,并应用常规测井资料及成像测井资料对变质岩古潜山储层孔隙度进行了评价。研究成果应用于该区的控制储量研究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歧口凹陷沙二段精细层序地层划分
刘群明 陈开远 李小平 吕明胜 方 明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3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地质、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将歧13'凹陷沙二段从下往上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对应层序界面为SB1和SB2,并在层序内部划分至体系域级别。层序界面在地震反射终端和岩性、电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鉴别特征。其中SB1界面类型为构造成因的较高角度削截不整合面,可作为沙河街组内部的1个二级超层序界面;SB2为受湖平面变化控制的典型的三级层序界面。2个层序的3t,J分反映了沙二段时期工区经历了2次较大规模的湖平面升降。
随机模拟技术在太阳岛一葵花岛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张 波
2008, 15(5):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机模拟储层预测技术是一种以地质统计学为基础的储层预测技术。它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数据和地质知识,对储层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模拟。根据随机模拟技术原理及流程构建合理的地质模型,时区域地质量进行统计和分析,选择合理的反演参数,进行波阻抗随机反演和岩性模拟,预测储层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储层随机模拟结果较大地提高了反演分 辨率,对于识别砂泥岩薄互型储层效果较好。
油藏工程
低渗透均质油藏不稳定渗流压力计算
尹洪军 张荣磊 付春权 李美芳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渗透均质油藏存在低速非达西渗流的问题,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影响的低速非达西渗流均质油藏有效井径数学模型,获得了地层压力和井底压力计算公式,绘制了低速非达西渗流均质油藏瞬时井底压力和地层压力曲线,讨论了启动压力梯度、生产时间、渗透率等参数对井底压力和地层压力曲线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在无限作用径向渗流阶段,压力导数曲线不再出现水平的径向流直线段,而是逐渐上翘,该特征区别于一般的均质油藏压力动态曲线。由于生产时间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低渗透油藏中油井正常生产时井底压力和地层压力均消耗较大,导致井底压力和地层压力均较低,压力传播速度较慢。
平落坝气田须二气藏产水特征及开发调整研究
陈 军 樊怀才 杜诚 徐广鹏 袁福锋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2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产水特征的研究,划分了平落坝须二气藏气井产水阶段和产出方式,确定了气井产水来源包括孔隙水、夹层水及边水等,并分析了不同来源产水时的气井生产特征。通过研究,较深入地认识了气藏的水侵原因,该研究成果对今后生产管理和气藏开发调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有效采液 - 平均含水率评价油藏开发潜力
王学忠
2008, 15(5):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油藏工程方法评价油藏开发潜力发现,无功采液造成水驱开发油藏标定可采储量偏低、计算综合含水率偏高,高液量井影响综合含水率突出,而在实际生产中低液量且低含水率的井贡献很大。平均含水率与综合含水率差值越大,反映开发潜力越大。对于整体处于高含水期开发的油田,复活平均含水率概念更有意义。同样是高含水油田,由于液量、油量尤其不同含水率分级井比例差异,在实质上其开发潜力可能差别较大。无论综合含水率还是平均含水率,只能部分反映油藏开发特征,油藏评价中应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有效采液一平均含水率方法评价孤东油田开发潜力,得出了比较乐观的认识,而且得到矿场实践证实,深化了对油藏开发规律的认识。
齐4O块微地震监测汽驱前缘分析
付崇清
2008, 15(5):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及时了解齐4O块汽驱开发进展情况,提高汽驱效果,由微地震技术基本原理入手,对汽驱试验井组进行汽驱前缘监测,分析汽驱井组间蒸汽腔及蒸汽通道的扩展情况,确定汽驱优势方向及波及范围,实现对汽驱井组开发效果的实时评价,为下步措施及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气井多相垂直管流段压力损失敏感性分析
杨 帆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井筒垂直多相管流是整个油气生产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流体在垂直管流中的压力损失也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利用广泛使用的Hagedom —Brown垂直管流计算公式,分别改变井筒尺寸、气液比、气相和液相的相对密度以及气液界面张力,以此分析垂直管流段的压力损失和井底最小携液产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井筒尺寸越大,气液比越高,气相或液相相对密度越大,界面张力越小,均会导致井底压力升高,最小携液产量变大。利用该研究结果可以减小生产环节的压力损失,优化工作制度,对气井设计和生产有指导意义。
双渗三重介质油藏试井分析
张利军 程时清 尹洪军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基岩、裂缝、溶洞三重介质油藏,在考虑裂缝和溶洞与井筒连通的情况下,给出三重介质试井物理模型的描述,提出双渗三重介质的概念,建立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的双渗三重介质油藏有效井径数学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数值反演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绘制了双渗三重介质油藏试井典型曲线,分析了窜流系数、储容比、渗透率比对曲线特征的影响。曲线分析表明,完整的双渗三重介质油藏试井曲线在半对数曲线上出现2个台阶,在双对数曲线上出现2个凹陷。曲线上台阶或凹陷的位置和形态与基岩、裂缝和溶洞三者之间的窜流系数和储容比有关。窜流系数主要影响下凹段出现时间的早晚,弹性储容比影响下凹段的深度和宽度。对比分析了双渗三重介质和普通三重介质在试井曲线特征上的区别。
双重介质重整产量递减分析模型与应用研究
王东权 贾永禄 林 涛 赵海洋 李冬梅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压力恢复试井测试时间较短、压力波及范围小、解释结果不能综合反映长期生产后地层的特性等问题,建立考虑有效井径双重介质油藏的产量递减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求解,绘制新型产量递减分析样版曲线。通过实例拟合解释表明:产量递减分析法拟合解释结果与压力恢复试井解释结果较为接近,其结果更能综合反映地层的生产动态特性。产量递减分析方 法不需关井测压,不影响油田正常生产,是一种非常优越的解释方法。
高速非达西流气井产能方程的新形式
杨筱璧 李祖友 鲁敏蘅 李浩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计算平面径向非达西流动附加压降时,将上积分边界定为供气边界这一做法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一般情况下,非达西流动只在井筒近井地带存在,而在远离井筒的地区仍为达西流。根据实际情况,对附加压降的计算公式给予修正,并以修正后的附加压降计算公式重新推导产能方程,得出了更符合实际的服从非达西流动的产能方程的新形式。
蒸汽在辽河油区特稠油注汽热采中的实验研究
邱宝金 石 斌 崔建方 郭龙德 阙国和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2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NDJ一1型旋转粘度计测量了辽河特稠油及其W/O型乳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并对其粘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蒸汽对稠油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升温降粘,辽河油区特稠油及其W/O型乳状液的粘度与温度之间存在近似指数关系,此外还有水热裂解降粘反应发生,含水量对乳状液的形成及其类型影响明显。
高含硫气体在地层水中溶解规律实验研究
杨学锋 郭 平 唐大卿 高奕奕 刘 彤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含硫气体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能溶解于地层水中。对于存在边水或底水的高含硫气藏,随着开发的逐步进行,溶解在水中的酸性气体会慢慢释放出来,使得气藏开发过程中组分和组成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对开发井的生产管理和控制以及地面集输的脱硫能力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为此,建立高含硫气体在地层水中溶解度测试流程,测定了川东北罗家寨飞仙关组地层温度条件下高含硫气体从原始地层压力不断降压过程中高含硫气体在地层水中溶解度。该溶解度测定方法的建立,为研究罗家寨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组分和组成的变化规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指导高含硫气藏的安全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磺酸盐在深层热采超稠油油藏驱油试验
杨元亮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1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高轮次吞吐后期的中高含水热采稠油井,通过室内研究评价,复配出与单家寺油田稠油配伍性较好的石油磺酸盐,开展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能降低油井的注汽启动压力,延长吞吐井的生产周期,提高超稠油井的开发效果,为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钻采工艺
高含水低幅度构造油田水平井高效开发技术
万学鹏 欧瑾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F油田的储层特征,通过测井一地震结合储层属性反演和频谱成像技术对K层顶部煤层和主砂体的空间展部进行详细研究和表征,采用随钻成像测井技术进行实时水平井钻井检测,从而保证水平井段的最优化。2 a来在F油田成功完钻16口水平井,均获得成功开 发。该技术对于利用水平井高效开发薄层及复杂油气田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高凝油常规冷采时井筒温度分布分析
邓 惠 杨胜来 康铭辉 袁 武 沈 政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井筒温度是影响高凝油开发的一个重要参数。以传热学和两相流理论为基础,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高凝油常规冷采时的井筒温度分布模型,确定了产液量和含水率与井筒温度分布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计算及敏感性因素分析,为高凝油的常规冷采提供了理论支持。
改善水平井吸汽剖面的计算模型
薛世峰 王海静 朱桂林 牛淑芳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证水平射孔段均匀吸汽,形成均衡合理的吸汽剖面,是水平井注蒸汽开采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此,根据沿注汽管柱长度方向流量分配均衡原则设计配注器+油管组合型注汽管柱,通过调节配注器的泄流孔密度,保证油套环空内各段的压力和流量相等,以达到均匀注汽的目的。建立了水平注汽管柱内汽、液两相流热动力学模型、配注器节流模型及储层吸汽模型,并将注汽段流量均匀分布作为目标函数,对注汽管柱的配注器数量、配注器泄流孔个数及布置形式等进行了数值仿真优化。该注汽管柱参数优化方法在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进行了初步应用,达到了预期效果。
油气井侧钻技术研究与应用
刘乃震 王廷瑞 丁文正 张世军 曹 生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3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套管内定向开窗侧钻、合理环空间隙优选、异径窄间隙小井眼固井、热采井套管损坏防治、降低成本侧钻等方面对油气井侧钻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通过理论研究与现场应用,形成一套适合老油区特点的油气井侧钻技术,最终达到低成本挖掘剩余油的目的。
其他
陕北气田含醇污水综合治理室内实验研究
刘 通 秦文龙 王俊奇 蔡雪华 陈 松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陕北气田含醇污水矿化度高、油分和机械杂质含量较高,pH值较低,同时溶解有一定量的CO,及0,,在甲醇回收装置运行中经常出现管线、设备腐蚀穿孔、精馏塔结垢堵塞等问题,提出用絮 缓蚀阻垢技术综合治理陕北气田含醇污水。含醇污水经处理后,总铁、H S、机杂、油分含量大为降低;含醇污水对碳钢腐蚀速率可控制在O.15 mm/a以下,阻垢率达到100% ,很好地解决了陕北气田含醇污水甲醇回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结垢、腐蚀、堵塞等问题。
原油沉降罐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
景向伟
2008, 15(5): 1.
摘要
(
)
PDF
(1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原油沉降罐液位、油水界面、油层平均含水率的检测一直依靠手工操作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采用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这一方案。该系统在浅海公司海南联合站试验结果显示,可以有效地解决手工操作中存在的测量精度低、以点带面误差较大、工人作业困难、上下罐危险系数较高的问题,在联合站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