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周贤文 汤达帧 张春书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国内外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调研分析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不断满足油田开发研究和实践的需要,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向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方向发展:采用精细地质方法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随机模拟、非均质性的表征技术等方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并考虑流固耦合油藏数值模拟和动态地质建模的精细数值模拟等方法,将精细油藏描述的方法和成果应用于精细油藏数值模拟之中,为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提供更加精细真实的地质模型;通过发展网格技术和数值解法提高数值模拟的求解精度,国外较多地采用了有限元方法,在发展网格技术和数值解法提高数值模拟的求解精度方面处于领先位置,并初步提出了一套基于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地质模型评价方法来定量评价数值模拟精度.综合分析认为,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将向着多学科、一体化、高速、多功能集成和系统耦合模拟的方向发展.
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综述
李延军 彭珏 赵连玉 陈远林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理、科学、高效开发低渗透油田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和任务,寻找适合于渗透能力本来就很弱的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术也迫在眉睫.电场、声场、热场及磁场等物理采油技术不会对油层造成附加的污染及伤害,其中直流电场的电驱动、电渗透、电化学和电加热效应时改善固液界面作用强烈的低渗透油层流体的渗流特性和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在低渗透油层的开发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具体作用机理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利用纳米聚硅材料的表面效应或其他表面活性剂等化学处理剂改变油层润湿性,可以使低渗透油层达到降压增注或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从而弥补常规化学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层中应用的不足,目前室内研究已证实了其效果,然而,其中的大多数技术仍亟待进一步进行矿场评价.
地质勘探
河流相地层层序发育特征及构成模式
王宝成 白连德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对扶新隆起带北坡泉三段河流相地层开展高频层序划分与对比,并在短期基准面旋回相序特征和中期基准面旋回河道类型演化分析基础上,根据基准面旋回特征及河流水位的变化对研究区目的层进行了体系域的划分,建立了层序地层模式,从而为河道砂体预测、沉积微相分析以及成藏综合研究提供了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地层格架.
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对单井产能的控制——以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油层组为例
何涌 王永宏 闵忠顺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沉积微相、储层综合定量分析基础上,选取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带指数4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油层组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将研究区目的层划分为E、G、M、P 4类流动单元.通过研究发现,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和产能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提出了提高各类流动单元单井产能的有效措施.对该类油田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准噶尔盆地霍尔果斯油气田油气特征及油气充注次序
康素芳 王绪龙 廖健德 周妮 罗玲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技术对准噶尔盆地霍尔果斯油气田进行油气特征和油气源对比分析认为,该油气田原油来源于白垩系烃源岩,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利用干酪根裂解气动力学和同位素动力学对霍尔果斯油气田生气史和碳同位素演化特征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油气田的天然气不是白垩系原油裂解形成的,而是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干酪根裂解形成的,烃源岩大量生气开始于12 Ma或10 Ma左右,天然气成藏时期约为6Ma.研究结果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川盆地北部构造特征及盆山耦合分析
郑虹 胡明 陈英明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北部受东北部大巴山和西北部龙门山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地质构造相当复杂.通过对大巴山横向构造式样、剖面构造式样、龙门山地面构造、地腹构造特征分析,总结了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的基本构造特征.在构造运动、陆源碎屑物源及沉积充填特征等分析基础上,对龙门山造山带与龙门山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龙门山及其前陆盆地存在良好的耦合关系.对深入认识四川盆地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保山盆地永铸街凸起羊邑组三段砂体时空展布规律研究
张连进 彭军 耿梅 汪彦 付春艳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山盆地新近系羊邑组二段、三段为保山气田主要的含气层段.根据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对永铸街凸起羊邑组三段进行砂组、小层砂体和单砂体的划分,并以单砂体为单元绘制砂体厚度等值线图、砂地比等值线图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从而完成对羊邑组三段进行砂体时空展布规律研究.研究表明,羊邑组三段砂体空间展布及连通情况明显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砂体演化具有自下而上厚度逐渐减小、连通性变差、分布范围向物源方向退缩的特征.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中新生代物源分析
孙海宁 夏景生 张丹锋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物源研究中,通过薄片鉴定、碎屑岩类法、沉积学法及碎屑骨架三角图等方法,对研究区各层段砂岩中石英、长石和岩屑百分含量及各种碎屑成分进行统计,直接获得了物源证据,确定了物源区物质形成时期、范围及组成,为后期盆地储层性质、沉积相分析及勘探提供了依据.
东营凹陷中央构造带东部沙一段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
王书宝 钟建华 王培俊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东营凹陷中央构造带东部沙一段进行研究,分析了该区东辛油田沙一段油藏的成藏控制因素、油气藏分布特点,总结油气藏成藏规律.认为东辛油田沙一段三面邻洼的优越油气源条件为其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中央构造带独特的塑性拱张背斜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复杂多样的构造样式形成了多种圈闭类型,稳定发育的湖相碳酸盐岩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多套良好的封盖层则有利于油气的保存,而局部断裂活动对沙一段油气藏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池气藏的形成与断层封闭性关系密切.
濮城油田南区Es2上沉积微相研究
钟建华 高丹 王宏翊 高玉飞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濮城油田Es2上油藏断块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为低孔、低渗油藏.为了更好地确定剩余油分布规律,将储层沉积相研究深入到沉积微相.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识别沉积相标志,确定Es2上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对其沉积微相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沉积微相类型.最终结合区域沉积背景,总结了本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相层序及相模式.
沈625井区古潜山岩性、裂缝及含油性预测
王高飞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测井、录井等多种资料,利用储层预测、波阻抗反演、裂缝建模处理和解释等技术,以RSI、FRACA为平台,建立了大民屯凹陷沈625并区古潜山岩性及裂缝分布模型,进一步落实了研究区古潜山岩性分布特征及裂缝发育状况.在此基础上采用EAA能量吸收法对古潜山含油性进行了预测,指出沈625断块和沈229断鼻构造区为当前最有利探区,为下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乌南油田下油砂山组沉积模式及物源分析
张琳璞 王宁 于成涛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岩心、薄片、粒度及测井解释等资料,对乌南油田新近系下油砂山组沉积模式进行研究,同时结合重矿物、砂岩百分含量资料进行物源分析.确定乌南油田下油砂山组主要发育洪水一漫湖相、浅水湖泊型三角洲相及风暴岩沉积相,并总结了其沉积相模式.通过对各沉积相、亚相及微相的研究,结合物源方向和特征分析砂体微相演化特点及分布规律,对砂体预测和储量计算具有指导意义.
南翼山油田浅层颗粒灰岩孔隙类型及成岩作用分析
崔俊 陈登钱 姚熙海 张贵荣 朱叶倩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浅层颗粒灰岩油藏为低孔、低渗油藏,为了更好地认识其低孔、低渗的原因,根据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其岩石类型及孔隙类型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其成岩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早期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晚期胶结作用等,并分析了各种成岩作用对孔隙发育与保存的影响.根据该浅层颗粒灰岩油藏储层低孔、低渗原因,即可实施有效地实施储层改造措施,从而实现对南翼山油田浅层颗粒灰岩油藏有效开发.
油藏工程
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压裂井压力动态特征
韩福成 何应付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往往存在明显的应力敏感性,利用椭圆流动模型和平均质量守恒方法,建立考虑介质变形影响的双重介质油气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不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给出数学模型的试探解,绘制并分析了压力动态特征的典型曲线.分析结果表明,介质变形对典型曲线的中晚期形态存在影响,由于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的存在,使得压力导数曲线偏离0.5水平线.后期拟径向流特征段消失,并且渗透率模数越大,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上翘越大.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实践与认识
周鹰 刘兵 张钦花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海27块属厚层--特厚层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1993年直井井网利用天然能量投入开发,由于底水锥进、边水突进和管外串槽等因素导致油井水淹严重,油藏长期处于低速低效开采状态,一次开发最终采收率为15.3%.2004年以来,在精细开展二次开发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思路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利用水平井和热采等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投产水平井33口,断块年产油由1×104t/a上升至12×104t/a,达到了一次开发高峰期的产量,最终采收率翻番,投资回收期为29 a,建成了"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二次开发示范区块.
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计算方法研究
姜瑞忠 张晓亮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常规计算弹性采收率的方法不适用此类油藏.为了确定启动压力梯度影响下的弹性采收率,结合不稳定渗流理论和非线性渗流理论分析方法,确定了极限泄油半径.导出了弹性采收率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后,极限泄油半径内弹性采收率仅为常规方法计算值的1/3;弹性采收率与启动压力梯度和泄油半径成反比.该方法计算的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较常规计算方法准确,值得推广借鉴.
边水气藏气井见水时间预测方法
王会强 李晓平 吴锋 何司平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孔介质流体质点的渗流规律,对具有近似直线供给边界的边水气藏见水时间的预测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数学推导,得到了边水气藏水舌突破时间的计算公式.该公式考虑了气水流度比、原始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气饱和度、气井距边水的距离等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公式进行边水气藏气井见水时间预测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特殊油藏聚合物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张运来 卢祥国 朱国华 潘凌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合物驱是提高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方法,室内和矿场数据表明,聚合物驱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左右.江苏油田部分区块具有储量低、非均质性严重、地层温度高和注入水矿化度高等特点,需要对聚合物驱油技术在这些区块上的适应性进行评价.针对油藏开发实际需求,利用现代物理模拟方法,对真15等区块聚合物驱增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聚合物用量、浓度、段塞组合方式、注入时机和油藏非均质状况等因素对聚合物驱增油效果存在影响.对于平均渗透率高、非均质性比较严重的区块,在化学剂费用相近条件下,"调剖+聚合物驱"或"聚合物驱+调剖+聚合物驱"段塞组合方式增油效果要优于单纯聚合物驱.
JZ20-2-3井泡沫排液采气药剂筛选与评价技术研究
高云峰 刘文辉 易飞 黄波 陈维余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泡沫排液采气药剂的性能是制约泡沫排液采气工艺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建立一套完整的泡沫排液采气药刑筛选与评价技术体系,并优选出适合JZ20-2-3井的泡沫排液采气药剂在工艺实施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分别从配伍性、发泡力、抗温性及耐油性等方面对5种泡沫排液采气药剂进行了筛选与评价技术研究,优选出适合该井的泡沫排液采气药剂XXJ,该药剂在高温、高矿化度和高含油的情况下具有很强的起泡、稳泡和携液能力.一般使用质量浓度为0.3%~0.5%.研究成果对泡沫排液采气工艺的药剂筛选与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采对岩石层的伤害研究
李孟涛 杨广清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采过程中,储层岩石因处在冷热交替的环境下而容易出现颗粒的脱落、运移和堵塞,对储层岩石更易造成伤害,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用自行设计的新实验方法对稠油油藏注蒸汽时对储油层岩石的伤害进行了评价,确定了伤害的程度和引起伤害的主要因素,找到了岩石层污染的注入速度和放喷界限.对蒸汽驱的岩石孔隙结构变化进行了分形研究,从量的角度对蒸汽驱对油层岩石的伤害进行了评价,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钻采工艺
电潜泵提液采油配套技术的应用
宋玉旺 马伟亭 司宝 郭玉严 胡仁权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鲁克沁油田提液增产,针对其超深稠油油藏的特点和深层稠油采油技术现状进行分析,采用试验电潜泵提液井筒举升工艺,增大了油井生产压差,同时在研究和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空心抽油杆井筒掺稀油降粘、防砂电潜泵提液采油工艺配套技术.现场实施表明,单井产量大幅度提高,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该技术为超深稠油油田中高含水期实现经济高效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浅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出砂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成军 邵先杰 胡景双 王萍 马平华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改善浅层稠油油藏热采出砂状况,结合矿场实际资料,通过对出砂机理和影响因素的 分析认为,弱胶结粉砂颗粒的迁移、高温蒸汽的作用和压力的影响是造成出砂的主要原因;储 层的成岩程度、沉积微相、原油性质和油井的构造位置是影响出砂的主要地质因素;注采参数、 射孔方式和汽窜是影响出砂的工程因素。该项研究为浅层稠油油藏热采出砂的综合治理提供 了依据。
海外河油田注堵调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庆昌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海外河油田注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油田开发现状,提出了“注堵调”一体化技 术思路。即以注采井组为单元,将油水井压裂解堵、分层注水、深度调剖、化学堵水等技术进行 优化整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整体作用,提高注采井组采收率。经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效 果,使油田连续3 a日产油保持在1 000 t/d以上,实现了油田的高效开发。
排砂采油技术适应性分析
马英 李临华 郭林园 刘玉国 姜国良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有效地解除细粉砂油藏近井地带的堵塞,根据排砂采油工艺技术原理,对携砂敏感性 及排砂采油技术应用适应性进行分析,总结了滨南、纯粱、孤东等采油厂不同类型出砂油藏现 场试验情况,根据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配套防砂或不防砂的政策界限研究及采用排砂采 油技术时挡砂精度的匹配分析,确定了该技术的适用条件。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使油 层恢复原有的渗透性,使油井恢复原始产能。
商河基山砂体压裂工艺优化及应用
盖玉磊
2008, 15(4): 1.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河基山砂体在前期的试油过程中,存在着压裂增产效果较差的问题,制约了勘探开发 的步伐。为此,对前期压裂施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及压裂支撑剂室内实验测试。研究认为, 该区存在的问题:一是压裂采取的粉陶降滤措施对储层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伤害;二是压裂体系 选择不合适,导致压裂施工泵压较高,限制了加砂规模。相应采取了全程加液氮降滤技术,并 成功研制了先进的延迟交联剂以降低井筒摩阻的技术措施来降低施工泵压。改进后的压裂工 艺在田303、田斜302井实施后,大幅度提高了原油产量,证明该工艺是可行的,打开了该区的 勘探开发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