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1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06-25
    综述
    复杂岩性油气藏特殊酸性(酸化)技术
    龚 蔚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复杂岩性油气藏特殊酸压(酸化)改造存在的技术难点和目前国内外复杂岩性油气藏特殊酸压(酸化)改造工艺和酸液体系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固体酸酸压技术、高密度酸加重酸化技术、清洁自转向酸酸化技术、胶凝酸携砂酸压技术、振动—酸压复合增产技术、多脉冲加载压裂酸化技术、平衡酸压闭合酸化技术等油气藏改造技术的作用机理、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同时比较了各种特殊酸压(酸化)改造工艺存在的优缺点;最后对国内外油气藏酸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应针对国内外最新勘探开发的复杂岩性油气藏情况,随时进行相关酸压新技术调研,及时提出有效的增产工艺。
    地质勘探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一段沉积相再认识
    胡望水 朱罗剑 杨申谷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5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岩相特征、沉积构造特征、测井相分析重新认识文安斜坡古近系沙一段的总体沉积特征,重新确定其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对研究区沉积微相的详细研究认为:沙一上亚段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席状砂和分流河道间微相,平面上朵状体呈东西向展布,根据水系划分可分为7个三角洲;沙一下亚段为浅湖沉积,主要发育重力流亚相、浅湖砂坝微相、浅湖至半深湖泥微相、碳酸盐台地亚相,发育碳酸盐台地和滨浅湖砂坝沉积。通过对沉积相的重新认识,有助于对文安斜坡沙一段成岩作用和沉积演化的认识,为油气勘探预测有利区带提供了可靠依据。
    Zarzaitine油田海底扇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秦学成 王运海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阿尔及利亚Zarzaitine油田海底扇相储层沉积特征,综合各种地质、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油田F4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 F4储层具有强烈的层间、平面、层内及微观非均质性,发育稳定隔层,其平面上非均质性受砂体成因类型控制明显,层内渗透率韵律特征明显,压实、胶结及溶解作用共同影响储层孔隙度,并形成了强烈的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F4油藏储层的认识,可以为开发层系调整、开发调整方案编制等提供地质依据。
    苏里格气田二叠系砂体储集性能及其控制因素
    李义军 樊爱萍 李浮萍 杨仁超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3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二叠系砂体的储集性能及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综合薄片鉴定、铸体、压汞、扫描电镜分析等多种方法,对该区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盒8段和山西组山1段砂体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苏里格气田盒8段和山1段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次之;沉积期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碎屑物质掺杂在河流砂质沉积物中,为后期溶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沉积环境控制了砂岩的物质组分和结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压实作用是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对储层改造具有双重作用;溶蚀作用大幅度提高了砂岩孔隙度,是高孔、高渗储层形成的关键。
    肇州油田扶杨油层油气富集规律
    钟建华 罗中华 白静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4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肇州油田扶杨油层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研究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分析资料,通过对单井沉积相、已知探井的油气显示情况及试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了扶杨油层的成藏影响因素和油气富集的规律,指出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在垒堑带和复杂断裂带等有利构造区及厚度大、粒度大、分布稳定的分流河道中。研究结果为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富集区及有利勘探目标的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满足了油田开发和生产的需求。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白碱滩油砂成矿因素分析
    金文辉 周 文 张银德 于 雷 牛会玲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3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白碱滩油砂矿区油砂的分布、油源、储集砂体、油气运移通道等成矿因素进行分析。该区油砂主要分布于白垩系吐谷鲁组和侏罗系齐古组,且分布面广、含油率中等;含油层系主要是来自玛湖坳陷中二叠系风城组;齐古组、吐谷鲁组主要为河流三角洲沉积,该环境下形成的良好砂体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断裂、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控制了油气的运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符合该地区的“披覆型”、“沥青封堵型”和“上倾尖灭型”3种成矿模式,对今后该地区油砂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输导体系及运移方式
    臧明峰 吴孔友 崔永谦 杜维良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6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输导体系主要由断层、不整合构造和碳酸盐岩储集层构成。依据油气来源、供油方向及输导类型,可以将冀中坳陷潜山供烃方式分为源内供烃和源外供烃2大类, 10种不同类型供烃方式。研究表明,断层和不整合面是该区潜山油气藏油气运移的主要 通道,大多数潜山油气藏主要通过不整合和断层在差异压实作用下获得油气。
    准噶尔盆地卡因迪克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成藏规律分析
    尹 路 潘建国 陈永波 谭开俊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6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山岩油气藏已经成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勘探开发挖潜的一种重要类型,但卡因迪克地区石炭系火山岩至今尚未获得突破。通过深入剖析周边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类型、储层及盖层特征,深化认识了火山岩在复杂构造带上的成藏规律,初步确定构造条件、岩相特征、裂缝发育程度和保存条件为油气成藏的4个关键因素,并通过对比预测了卡因迪克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成藏的可能性。
    蚂蚁算法在断裂系统解释中的应用
    唐琪凌 苏 波 王 迪 罗 亮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4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蚂蚁算法是模拟自然界中真实蚁群的觅食行为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仿生类优化算法,基于蚂蚁算法的蚂蚁追踪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应用该技术对任丘潜山断裂系统进行解释,将解释结果与人工解释和测井解释结果对比发现,蚂蚁追踪解释成果不仅与人工解释和测井解释结果基本吻合,而且能够描述出更加详细的断裂系统。蚂蚁追踪技术具有快、高效、高精度和受人为因素影响小等优点,该技术可以作为向自动化断裂系统解释迈出的一大步,必将极大地丰富现代三维地震解释技术。
    辽河滩海葵南_龙王庙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邹文海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6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葵南—龙王庙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地震、地质资料有限,断裂发育、演化十分复杂,断裂组合关系和构造形成机制等不清楚,勘探难度大。2008年,以新的地震资料为基础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和综合地质研究,确定研究区北东走向燕南、盖州滩断层为主干断层,呈雁列状展布,燕南断层兼具上正下逆特征;龙北断层由晚期多条次级断层与其相交组成,整体成帚状展布。同时确定盖南构造为断鼻构造,龙王庙构造为负花状不完整断背斜构造,葵东2号构造浅层、中层为断鼻构造,深层为逆冲断层控制的断块构造。而构造类型、高点及断裂活动控制了油气的富集与分布,预测盖南、龙北—龙王庙及葵东2号构造可能为油气富集区。
    长岭断陷深层火成岩储层含气性预测方法研究
    曹鉴华 苗 志 王树平 郭得海 王 莉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5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松辽盆地中南部的长岭断陷深层火成岩发育,钻井证实该含气断陷在火成岩储集层段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由于火成岩储层岩性变化大、相变快、非均质性极强,成藏条件十分复杂,使得深层火成岩的勘探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在储层物性及含气性预测方面,目前还无法形成成熟有效的技术手段。研究中尝试引入Spectra频谱衰减预测技术,利用检测目的层围岩的频谱衰减特征来预测目的层储层的物性及含油气状况。将该技术应用到长岭断陷地区深层火成岩储层预测研究中,利用已知井模式推测预探井含油气状况,效果较为明显,预测精度较高,为下一步的探井井位部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油藏工程
    薄互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二次开发方式研究
    许国民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1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曙一区薄互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后期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重构地质模型、充分认识油藏特点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就该类油藏水平井井位部署、井网井距选择、钻井轨迹及其他参数设计等进行研究和优化。实施后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初步形成了薄互层稠油油藏水平井二次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关键技术。
    不稳定注水宏观地质模型及适应性分析
    杨满平 许胜洋 王 刚 李昆鹏 付 军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4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稳定注水技术是针对非均质油藏的开发方法,但现阶段不稳定注水主要集中在油田应用研究,其实验研究与现场应用存在偏差。以现阶段不稳定注水宏观地质模型的层内与层间模型为基础,运用不稳定注水理论,结合油藏实际进行分析可知,由于储层的垂向非均质使得 层间存在非渗透层,油水交渗难以实现,因此只有层内模型能够明显地体现非均质油藏不稳定注水的宏观机理。该研究对系统地指导油田生产有一定的意义。
    千米桥主潜山凝析气藏气水分布特征
    熊 钰 陈 艳 邓学峰 赵 明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5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千米桥主潜山凝析气藏为高饱和、中高凝析油含量的凝析气藏。投入试采以后,具有初期产量较高、压力和产量递减较快、含水上升较快等特点。针对其出水特征,利用动态资料和静态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产出水矿化度、生产曲线、测井资料、试气资料和地质资料等因素,从多角度综合分析确定出水原因。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判断出水层位和出水原因,为制订下一步的防水、控水措施提供依据。
    模糊层次评价法在海南3断块的应用
    张崇刚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复杂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和油田开发实际出发,确定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能量保持水平、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采收率、即时含水采出比、综合递减率和自然递减率等参数作为注水开发效果综合评价的参数,应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适用于复杂断块注水油藏的开发效果综合评价的评价模型,对海南3断块的开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块开发效果符合开发实际。该方法对于同类油藏的开发效果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利用水平井开发克拉玛依油田六东区克下组稠油油藏难动用储量
    李小华 黄伟强 陈 珂 彭通曙 陈宏飞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油田六东区克下组Ⅲ类砾岩稠油油藏投入开发30余年,已进入蒸汽吞吐开采后期,油田生产面临产油量低、含水高的严峻形势。通过开展剩余出油气井点调查和油藏地质研究,发现受地形、地貌影响,部分优质储量因直井无法开采成为难动用储量。通过运用地层对比、储层预测等技术手段,落实难动用区油层发育情况,开展水平井开发可行性研究;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优选水平井开发注采参数。在钻井、生产过程中大力应用水平井地质导向、动态监测等新技术,使该区位于基地及水塘下面的难动用优质储量得到有效开发。
    基于遗传算法的灰色马氏链模型预测油田产量
    文 华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田开发中,将产量波动较大的油田视为一个随机动态的灰色系统,结合灰色模型和马氏链模型的优点,采用具有擅长全局搜索和高度鲁棒性特点的遗传算法,直接优化求解模型的灰参数和马氏链的状态空间,建立起预测油田产量的灰色马氏链预测模型。实践表明,该模型 能有效地克服2种方法在动态预测上的不足,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吻合程度较高,且方法简便易行,在油田开发动态预测评价方面具有可行性。
    基于微观孔隙结构参数的水驱采收率预测方法
    周丛丛 孙洪国 王晓冬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数是影响水驱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是一种非线性、不确定的复杂关系。用相关性分析优选出对水驱采收率影响较大的参数,分别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方法对水驱采收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具有更好的自 适应性,能较好地反映影响水驱效果的各种微观参数与采收率的内在联系,而且预测精度较高。应用BP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水驱采收率是可行和有效的。
    稠油流变特性的基础实验研究
    张跃雷 程林松 刘 倩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4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稠油的流动特征,运用流变仪对稠油进行实验研究,结合常温常压下建立的物理评价模型,二者加以比较互为验证,从动态和静态2种角度测量了不同粘度稠油的流变特性;分析了稠油塑性粘度、屈服应力、启动压力梯度等参数对稠油流变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无水稠油的流变模式呈宾汉流体特征,稠油具有启动压力梯度,无水稠油的流动特征与孔喉大小、粘度因素关系密切。通过此实验模型模拟稠油在地下岩层孔喉的流动状态,验证了稠油在地下的流变特性,对开采稠油油藏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高温气体驱油技术在超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麻洪波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辽河油区超稠油蒸汽吞吐中、后期暴露出来的开采矛盾,利用注入到地层内的高温气体驱油体系在地层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的CO2 气体、反应生成物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达到提高蒸汽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的作用。研究表明,开发研制出的高温气体驱油剂具有较好的发泡和降粘作用,且对油层不产生任何污染。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改善超稠油高轮次井蒸汽吞吐效果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在稠油开采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钻采工程
    胜利油田桩74南特低渗油藏注水井压裂数值模拟研究
    曲占庆 范 菲 温庆志 胡高群 张秀芹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4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对桩74南特低渗油藏中一口注水井水力压裂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建立了油藏与裂缝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分析了注入层渗透率等因素对注水量的影响, 并对缝长比和裂缝导流能力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裂缝半径(缝长比) 为0130~0135; 裂缝渗透率为1 000~2 000μm2。研究表明, 地层压力分布随着缝长比和裂缝渗透率的增加而提高, 增加缝长比对地层压力的影响大于增加裂缝渗透率对它的影响。
    海拉尔油田混注纤维压裂技术
    刘 琦 刘 淼 李存荣 赵昊炜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3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海拉尔油田贝301区块储层欠压严重,压裂施工过程中近井地带大部分支撑剂回流,造成裂缝部分或完全闭合,影响油井压裂效果问题,利用纤维具有物理稳固、可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的特性,开展了碳纤维防砂技术室内实验及现场试验。研究表明,混注纤维压裂技术,即将碳纤维直接加入到压裂液中是可行的。对比防砂效果,碳纤维与包裹陶粒相近,但碳纤维除具有防砂作用还能够提高压裂液悬砂性能,改善裂缝铺砂剖面、提高改造效果。本次研究对海拉尔油田欠压储层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国内相关油田相似储层的压裂改造提供了借鉴。
    不同完井方式水平井表皮系数及产能评价新方法
    董长银 武 龙 王爱萍 张 琪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4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给出带表皮系数水平井基本产能公式的统一形式,将流体由远处地层到井筒内所经区 域划分为管外环形带、射孔压实带、射孔孔眼充填带、管内充填带等几个区域,用上述区域的特定组合来表达目前8种主流水平井完井方式所形成的附加渗流阻力区域。根据所假设的物理模型,重新推导了上述各区域层流和紊流压降及表皮系数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水平井不同完井方式下总表皮系数和产能比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可用于任何完井方式全部渗流区域的表皮 系数分析及产能比预测。通过实例分析了各渗流阻力区表皮系数的相对大小,研究了污染带、射孔参数、充填渗透率等对水平井产能比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提高产能比的方法。
    高含硫气井酸压改造必要性探讨
    胡景宏 何顺利 杨学锋 王保柱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力压裂技术和酸化技术是目前改造低渗透油气储层的主要手段,对于高含硫气井,是否需要酸化压裂进行储层改造在理论上还有待深入研究。为此,基于不同渗透率的碳酸盐岩心硫沉积渗透率伤害实验,对于酸压作业井和无酸压作业井,分别建立了气体渗流数值模型。 求得了定产生产情况下,酸压作业和无酸压作业井井底压力压降曲线。计算结果表明,高含硫气井可实行酸压作业,酸压增加了天然气流通能力,在配产一定的情况下,减慢了压力降落幅度,推迟了元素硫析出时间,提高了无硫生产情况下天然气采收率。该结论丰富和完善了高含硫气井酸化压裂改造作业理论。
    超深稠油油田调剖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穆金峰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4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鲁克沁油田的油藏特点,为进一步控水增油,在认真分析该油田鲁2块注水开发动态的前提下,对国内稠油油田调剖工艺进行调研,对鲁2块注水矛盾比较突出的鲁2 - 5注水井调剖工艺进行研究并现场应用。紧密结合跟踪井组动态数据,经过系统分析,取得了较好的 井组降液及增产效果,为鲁克沁油田后续注水井调剖工艺设计及评价开辟了先河,具有广阔的推广及应用前景。
    争 鸣
    高含水期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理论
    窦宏恩
    2009, 16(6):  1. 
    摘要 ( )   PDF (3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流方程和Buckly - Leverett (贝克利- 列维特)方程等在传统水驱提高采收率理论中的作用,从贝克利- 列维特方程及物质平衡关系出发,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水驱油效率及采收率计算公式。结合中国东部高含水/特高含水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实践,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了最终水驱油效率不是一个定值。研究表明: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随着水驱时间的延长,油田开发深度的不断加大,储层孔隙结构、孔渗参数和流体参数不仅随着油藏温度和压力变化,而且随着流体的不断采出,流体性质,尤其是粘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初步理论分析,提出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相对渗透率曲线是不连续的,相对渗透曲线上的2个端点值Kro和Krw在水驱油田开发中是变化的,残余油饱和度不是一个定值,且极限为零。由导出公式分 析认为,不论采用何种驱替介质来驱扫储层中的原油,均可起到既提高驱油效率又扩大波及体积的双重作用。该理论的提出揭示了高含水油田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机理所在。研究认为,新理论是对传统水驱理论的挑战,还需要在理论上和试验研究中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