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述
关于不整合作为油气长距离运移通道的讨论
王圣柱,林会喜,张奎华
2016, 23(6): 1.
摘要
(
)
PDF
(12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整合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对油气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分析济阳坳陷、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不整合的结构类型、岩性和物性等特征,研究已发现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指出不整合面作为油气长距离横向运移通道,需要满足严格的构造地质背景及不整合垂向结构类型。不整合区域分布稳定、上部底砾(砂)岩或下部半风化岩石高孔渗性连通层有利于油气的长距离运移,反之则只能作为油气局部运移通道或无效通道。在不整合输导性分析中要注重不整合垂向岩性配置和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的分析,同时应结合断层和砂体等输导要素的评价,客观、全面地评价不整合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地质勘探
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压裂后煤粉运移控制研究
胡永全,赵启宏,张 平,吴建光,李忠诚
2016, 23(6): 7.
摘要
(
)
PDF
(13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压裂后返排是煤层气井压裂改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而确定合理返排油嘴直径是提高压裂液返排效率、减小储层伤害、提高煤层气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煤粉和支撑剂在裂缝中的启动模型,优化压裂后返排的合理油嘴直径,从而通过控制裂缝中返排液流速,使脱落的自由煤粉被携带出裂缝,但不发生支撑剂回流。对影响返排阶段油嘴直径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了返排时影响油嘴直径的主控因素。以柿庄南区块
3号煤层参数为例给出了压裂后的排液制度,对于指导矿场压裂后排液有现实意义。
南堡5号构造火成岩地质特征及识别技术
高斌,付兴深,杨国涛,李玉存,张敬艺
2016, 23(6): 11.
摘要
(
)
PDF
(30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堡
5号构造火成岩发育区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但火成岩识别面临岩性复杂、蚀变严重、井眼垮塌、储层横向变化快等难题。利用岩心、薄片资料确定了南堡5号构造火成岩的类型及特征,利用常规测井分析、FMI图像资料、ECS地层元素俘获测井方法分3步进行岩性测井解释:通过自然伽马与ECS元素曲线交会识别法识别砂岩、泥岩、玄武质火成岩、流纹质火成岩;通过铁钛交会图识别法识别出玄武质凝灰岩和流纹质凝灰岩;利用成像测井识别技术识别玄武岩、玄武质角砾岩、流纹岩、流纹质角砾岩。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对火成岩与砂岩储层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预测,预测火山熔岩的符合率为100%,预测火山碎屑岩的符合率为73.3%,预测砂岩储层的符合率为80.9%。研究结果对南堡5号构造火成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济阳坳陷东部中生界二次埋藏型储层成岩作用
孟涛,郭峰,穆星,邱隆伟,李博
2016, 23(6): 16.
摘要
(
)
PDF
(3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济阳坳陷中生界碎屑岩储层成岩相研究不透彻的问题,通过大量镜下薄片、岩心观察,认为储层以岩屑长石质或长石岩屑质砂岩为主,总体上属于中低孔、中低渗储层,其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期。首次利用杂基充填率(杂基与粒间体积之比)、不含铁碳酸盐胶结率(不含铁碳酸盐与粒间体积之比)和含铁碳酸盐胶结率(含铁碳酸盐与粒间体积之比)3个参数建立了适合研究区地质条件的成岩相定量划分标准;把点上成岩相的定量研究成果扩展到平面上,并将其与产油井耦合,明确了好储层基本发育在中等压实、强—中有机酸溶蚀区,且靠近大断层附近,揭示了二次埋藏型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过程和有利储层分布规律,为研究区中生界储层的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呵叻盆地
L区块裂缝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杜贵超,仓 辉,张森森,曹卿荣
2016, 23(6): 21.
摘要
(
)
PDF
(29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钻井取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对呵叻盆地L区块二叠系碳酸盐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碳酸盐岩共发育早期充填缝及晚期张开缝2期构造裂缝。张开缝主要为低角度裂缝及水平裂缝,呈半充填—未充填特征,其形成演化与印支期造山运动有关,为印支Ⅰ、
Ⅱ幕
2期构造运动叠加的产物;在
Ⅱ幕印支运动强烈构造挤压作用下,低角度正断层
F
1
发生挤压变形,2号断块被推覆到1号断块之上,导致灰岩断块内部沿较脆弱的沉积纹理面破裂,形成低角度缝及水平裂缝;岩心裂缝统计及常规测井识别表明,该套裂缝在垂向上以薄层为主,裂缝密度较小。从构造作用改造程度来看,研究区碳酸盐岩目的层地层厚度较大,受区域构造应力改造相对较小,断层断面曲率及地层曲率小,导致构造裂缝发育密度较小,不利于油气规模性成藏。该研究可为呵叻盆地L区块有利区的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红河油田长
8
及“甜点”模式致密油成藏机理
梁承春,刘小虎,林清申,杨 帆,吉园园
2016, 23(6): 26.
摘要
(
)
PDF
(2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西南部延长组长
8
油层组致密油成藏条件研究程度低,与盆地中部、北部同类油藏相比,勘探开发效果较差。为了分析其原因,通过对“生、储、盖、运、圈、保”等成藏条件的研究,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和油田开发动态分析认为,中期成熟油在生烃超压驱动下,向下连续充注进入同期致密化的邻近砂体,形成低丰度致密砂岩岩性油藏,油水基本不分异,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运动产生了多组断裂,改造调整了原生油藏,原油在局部浮力驱动下沿高角度裂缝进行垂向、侧向运移调整,直至上倾方向裂缝消失或闭合,聚集形成较高丰度次生油藏。建立了长
8
油层组7种次生油藏“甜点”模式,明确了盆缘构造区致密砂岩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的勘探和开发方向。
川西中段上沙溪庙组层序格架内成岩相展布
陈贤良,纪友亮,杨克明
2016, 23(6): 31.
摘要
(
)
PDF
(23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利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孔隙度开展了川西坳陷中段上沙溪庙组层序格架内成岩相定量研究,并进行了有利储层预测。结果表明:上沙溪庙组为一个三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依据成岩强度标准,划分出中强压实中溶蚀成岩相、强胶结中溶蚀成岩相、强胶结弱溶蚀成岩相、强压实成岩相和强胶结成岩相
5种主要成岩相类型,其中,湖侵体系域不发育强胶结中溶蚀成岩相,层序格架内成岩相平面展布受沉积相带和物源控制明显;依据储集潜力大小将储层分为4类,其中II类储层为研究区有利的储层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强压实中溶蚀成岩相和强胶结中溶蚀成岩相发育区。该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基于流动单元控制的油藏宏观剩余油潜力分布
周游,李治平,景成,孙威,李晓
2016, 23(6): 35.
摘要
(
)
PDF
(14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延长组特低渗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及剩余油分布异常复杂的问题,利用流动单元将该类储层相对均质化,逐一研究各类流动单元宏观剩余油潜力分布。利用取心数据对流动单元进行聚类分析,将岩心资料与测井数据建立联系,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流动单元定量综合评价体系,将测井信息系统运用到对流动单元的识别评价中,深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在此基础之上,研究每一类流动单元储层的储量、采收率标定及油气产出,从宏观角度阐明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及潜力分布。该研究现场应用效果好,为研究区后期的高效开发指明了方向。
高89-4井区二氧化碳驱波及面地震预测
李 军,张军华,谭明友,曲志鹏,崔世凌
2016, 23(6): 40.
摘要
(
)
PDF
(25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析胜利油田高89-4井区CO
2
驱油前后2期地震资料发现,2期地震资料在高频段的频谱吸收衰减差异明显。利用该特点提取提取单频、有效带宽能量及频谱衰减指数等属性,对CO
2
驱的波及范围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预测的波及范围与实地考察结果吻合率达到85%以上。预测结果对高89-4井区的CO
2
驱有实际指导作用,相关处理解释一体技术对国内外CO
2
驱油地震监测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廊固凹陷沙河街组异常高孔带分布特征及成因
陈彦梅,袁海锋,李熹微,陈智远,黎凌川
2016, 23(6): 45.
摘要
(
)
PDF
(19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加深对廊固凹陷中深层沙河街组优质储层分布情况的了解,依据大量物性资料、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温度测试、黏土矿物X衍射以及其他相关的分析化验数据,分析了廊固凹陷沙河街组砂岩储层异常孔隙带分布和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纵向上发育3个异常孔隙带,由浅至深依次为2400~2600m,2750~3250m和3800~4500m。第Ⅰ、Ⅱ异常高孔带,凹陷内3个主要构造单元均有发育;第Ⅲ异常高孔带只在旧州—固安陡坡带和柳泉—曹家务洼槽带发育。研究认为,异常孔隙带的成因主要是烃类充注、大气淡水淋滤、有机酸溶蚀及超压对储层孔隙的保护作用。研究成果指出了廊固凹陷异常孔隙带分布情况及成因,对廊固凹陷中深层油气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断裂对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姜治群,吴智平,李伟,杨波,张晓庆
2016, 23(6): 50.
摘要
(
)
PDF
(18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弄清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结合油源断层活动性、断盖配置、断储配置等方面分析,定量评价了断裂对新近系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黄河口凹陷发育了NNE向、NWW向和近EW、NE向3组优势方向断裂,其控制了浅层油气的平面分布,油气主要分布于近EW、NNE走向的一、二级油源断裂附近;排烃期断裂活动强度大于8m/Ma,有效断接厚度小于10m时,有利于浅部成藏;断、储排替压力差大于0.45MPa时,油气侧向分流能力强,新近系含油高度可
达
30m之上。研究成果对油田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辽西低凸起中段潜山油气差异富集及主控因素
江尚昆,吴昊明,曾金昌,邓辉,赵弟江
2016, 23(6): 55.
摘要
(
)
PDF
(16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钻井、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辽西低凸起中段锦州25-1S和绥中36-1潜山构造油气成藏条件及差异性,重点对油气来源、成藏期次、油气充注过程以及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锦州25-1S和绥中36-1潜山构造虽然储层、油源和输导条件略有不同,但造成油气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是保存条件;锦州25-1S地区发育优越的区域盖层,且边界断层的活动性与油气运移、成藏的匹配关系良好,从而形成锦州25-1S大型潜山油藏;绥中
36-1地区盖层条件较差,更重要的是边界断层在油气成藏时期活动性过强,造成油气向东营组调整,是绥中36-1潜山构造高部位没有大规模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
分析该地区潜山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指出斜坡区是绥中36-1地区潜山勘探的重要方向,对该区潜山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油藏工程
哈得
A-39-2J注水井
异常压降资料分析与应用
朱卫红,吴胜和,韩尚儒,王陶,张少伟
2016, 23(6): 60.
摘要
(
)
PDF
(12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评价哈得逊油田西南部
超深底水砂岩油藏的注水侧向驱效果,实施了
A-39-2J注水井的时间推移压降试井。因首次测试异常,关井后油压、套压不同步归零,压力导数曲线出现2次凹陷,无法区分和准确解释井筒续流效应及内区储层特征参数。通过对比发现,
该井
正注时套压异常高于油压,结合历次作业井史及井筒流体情况,通过精细计算发现,油套环空还残留有气体和低密度压井液,导致测试时井筒续流效应扩大,采取排放套管气、循环原压井液等措施恢复井筒测试条件,随后
2次压降试井均成功,结果显示水驱前缘半径只扩大了2m,表明仅有少量水注入目的层,未达到预期侧向驱效果。能谱水流测井显示为管外窜,生产动态资料显示井组油井受效差,均验证了时间推移压降试井的结论。该研究为该区注水侧向驱效果评价及下步油田开发方式的转变与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近混相驱试验研究
程杰成,刘春林,汪艳勇,白文广,牟广山
2016, 23(6): 64.
摘要
(
)
PDF
(1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
CO
2
驱混相难的问题,运用室内实验、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实现CO
2
近混相驱的方法,结合生产动态分析,总结了
CO
2
近混相驱的生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油藏工程方案设计,特低渗透扶杨油层能够实现
CO
2
近混相
驱,目标区块的注入能力强、
产量高,开发效果也明显好于同类油层水驱区块;储层流动单元是影响油井受效程度的主要因素,裂缝和储层物性好的高渗条带是
CO
2
黏性指进的重要因素
。研究结果对特低渗透油田开展
CO
2
驱有借鉴意义
。
浅
薄
层超稠油水平井蒸汽驱汽窜控制因素
研究
杨元亮
2016, 23(6): 68.
摘要
(
)
PDF
(13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排
601北区水平井网转蒸汽驱后蒸汽突破导致油汽比低的现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油藏动态分析手段,研究了全水平井井网蒸汽驱突破影响参数和汽窜通道形成控制因素,明确了水平井
汽窜通道
3种模式
(侧峰型、双峰型、中间单峰型),制定了“立足高温、高液量、高含水”,“微汽窜采油、
变速度注汽、间歇注汽试验、氮气泡沫调驱、井组封窜治理”等配套措施的调整方案
。矿场试验表明:该调整方案有效改善了蒸汽驱试验井组蒸汽热利用率、蒸汽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调整前后月度油汽比由
0.12增加至0.27,达到了全水平井井网蒸汽驱提质增效的目的,为该类油藏后续转蒸汽驱开发调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龙凤山凝析气藏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张广权,孙兵,杨小松,贾跃玮
2016, 23(6): 72.
摘要
(
)
PDF
(17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龙凤山地区高含油致密低渗凝析气藏在储层描述和开发技术政策制订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在测井、录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宏观与微观证据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龙凤山气田营四砂组的沉积体系,明确了影响气藏的主控因素,落实了有效储层发育区域,结合流体
PVT实验分析,确定了营四砂组气藏类型。在储层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践经验,
针对龙凤山气田营四砂组凝析气藏高含油的特征,首先修正了凝析气藏相关气藏工程的分析方法,其次考虑气井反凝析、最小携液、最大极限压差等因素,计算合理产量和生产压差。综合分析认为合理井距为
600~700m,合理产气量为
2×10
4
m
3
/d,初期生产压差不大于5MPa。研究结果
为气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及优化调整和气田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厚层块状稠油油藏火驱调控技术
李树山
2016, 23(6): 77.
摘要
(
)
PDF
(17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高
3618块厚层块状稠油油藏火驱开发中暴露出的井间干扰严重、火线推进不均、增油效果明显变差等问题,在细化监测资料录取基础上,利用数模技术,深化火驱“三场一前缘”及驱油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火驱开发中,重力泄油是主要驱动,地层提压是关键,前缘均衡扩展是基础,合理注采井段配置及注气强度是保障。在此认识基础上,按照“高点转驱、线性井排、重力泄油”的思路,重新规划火驱井网,同步提高点火井注气量,适时开展吞吐引效。现场实施后,新增7口受效井,14口井受效明显改善,合计日增油56t/d,火驱开发效果明显改善。该研究可为其他厚层块状稠油油藏火驱开发提供一定借鉴。
基于形函数插值的流线追踪方法
刘洪,赵隆顺
2016, 23(6): 82.
摘要
(
)
PDF
(17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数值模拟中,压力和饱和度分布与流线有着密切的关系,流线在注水量劈分、注水效率计算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计算流线主要通过流线数值模拟方法或采用欧拉法通过压力分布直接计算质点流速追踪流线。常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可以直接获取不同时刻压力场分布,但由于实际地质建模使用的网格步长太大,直接计算流线会产生极大误差。在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获取油藏压力场分布的基础上,利用形函数插值理论对压力场进行插值加密,然后采用流线追踪算法计算油水井间流线的分布,达到常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也能计算流线的目的。建立的基于形函数插值的流线追踪算法简单易行,可以作为油藏数值模拟的一个后处理程序,相比流线模拟技术,该方法无需考虑模拟精度的问题,却能实现流线计算的目的,对实际油藏动态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时移地震在
SAGD蒸汽腔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李春霞,曹代勇,黄旭日,梅士盛,王楠棣
2016, 23(6): 86.
摘要
(
)
PDF
(19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油藏三维空间动态变化模拟精度较低的难题,运用时移地震约束下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稠油热采时油藏蒸汽腔形态三维空间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时移地震约束下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精细模拟出
SAGD蒸汽腔发育形态在三维空间里的动态变化情况,油藏开采历史数据也得到了较好的拟合。油藏观察井测温资料及实际生产数据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对稠油热采油藏开发调整决策及开发调整方案编制具有指导意义。
电阻率校正比采油指数在中轻质油田的应用
阳晓燕,王月杰,郭 诚,雷 源,吴小张
2016, 23(6): 90.
摘要
(
)
PDF
(12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渤海南部中轻质油田测井渗透率校正比采油指数精度不高、单井实际产能与初始开发方案的产能差异较大的问题。利用油田静态数据,经过非线性回归以及理论公式推导,得到利用电阻率校正比采油指数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成果可有效指导渤南
KL油田群单井配产、调整井部署及开发方案编制,计算产能与实际产能误差小于5%。研究成果对油田的产能评价、综合调整油井的产能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海上稠油油田火烧油层数值模拟
刘新光,王磊,田冀,谭先红,李卓林
2016, 23(6): 93.
摘要
(
)
PDF
(12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
BHN35油田采用多元热流体吞吐开发,目前已进入第2轮吞吐阶段,表现出井底流压低、气窜等现象,需要积极研究后续接替技术。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该油田火烧油层的可行性,建立了考虑重质油、中质油、焦炭和溶解气4组分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拟合了室内一维燃烧管实验结果,确定了化学反应方程配平系数、指前因子、活化能、反应热等关键参数;应用矿场模型预测了该油田火烧油层方案的生产效果,推荐采用水平井井网、顶部和中部
2条火线同时燃烧的方式开发,并
提出了下一步攻关方向。该研究对海上油田实施火烧油层技术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熊陈微,林承焰,任丽华,韩长城,范卓颖
2016, 23(6): 97.
摘要
(
)
PDF
(18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塔河
2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情况,依据实际开发状况,结合静态地质资料和动态开发资料,在储集体类型的基础上对剩余油进行分类,提出了塔河
2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3个大类9个亚类剩余油分布模式:岩溶管道型剩余油包括支流管道型、管道末端型、管道局部高部位型、管道侧壁型、管道附近孔缝型以及致密层遮挡型6个亚类;残丘型剩余油包括阁楼型和低幅残丘型2个亚类;断控岩溶型剩余油包括断裂附近孔缝型1个亚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分别提出了新井加密、酸压、钻塞下返、排水采油、提液、注水、单井注气及单元注气等挖潜措施,为塔河2区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一定依据。
高孔高渗断鼻构造油藏油水倒置成因分析
程大强,陈小琴,王梦琪,王美思,王金凯
2016, 23(6): 102.
摘要
(
)
PDF
(20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饶阳凹陷路
6、路27断块主要含油层段具有高孔、高渗特征,构造形态属于断鼻构造,在实际勘探开发过程中出现油水倒置现象。根据油层、油水同层的解释标准差异性,重新确立砂体解释标准;通过小层等时对比性研究,对油砂体性质进行二次解释;结合实际试油资料分析,验证重新解释结果的正确性;研究沉积体系,分析沉积相特征,了解砂体连通性及油气运移性质;分析水体矿化度高低,明确高低部位水体性质及来源。通过综合研究,分析储层原始状态的油水分布规律,解释出油水倒置分布现象的成因,有效地指导油田进一步勘探开发,为精细油藏分析提供依据。
致密储层体积改造润湿反转实验及模拟研究
李帅, 丁云宏, 才博, 卢拥军, 何春明
2016, 23(6): 107.
摘要
(
)
PDF
(13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致密储层在改造后依然存在的递减速度快、采收率低等问题,采用在压裂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方法,增强地层能力,降低界面张力,改变裂缝壁面附近润湿性,实现致密储层润湿反转并发挥渗吸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原油采出程度。首先进行了致密储层润湿反转的实验研究,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无因次俘获数计算润湿反转前后的相渗曲线和毛管压力曲线,并进行润湿反转的模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使渗吸采收率由原来的
4.9%提高至22.3%;采用不同的相渗曲线和毛管压力曲线,并经过内插法处理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现场试验表明,在体积压裂形成复杂裂缝的同时,考虑压裂液的润湿反转功能,单井产量可提高3~6 t/d。压裂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在压裂过程中可改变储层润湿性,提高开井产量,对于致密储层的有效开发和提高采收率具有现实意义。
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剖面返转现象室内实验
张颖苹
2016, 23(6): 111.
摘要
(
)
PDF
(13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剖面返转规律,建立了与现场实际相似的非均质物理驱替模型,并用聚合物驱替模拟岩心,来研究油层渗透率级差、注入浓度、注入时机对聚合物驱剖面返转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越大,剖面返转出现越早,返转程度越大,说明对于级差较大的稠油油藏用聚合物驱油效果较差;聚合物驱油过程中聚合物浓度越大,剖面返转越早,原油采收率升高,但增长速度变缓,说明在聚合物驱油时需要对聚合物的浓度范围进行界定;聚合物驱油注入时机越早,剖面返转出现越早,应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选择适当注入时机。该研究成果对聚合物驱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源于植物油的原油流动性改进剂及其作用效能
张洁,白云,苏慧君,陈刚,李彦
2016, 23(6): 115.
摘要
(
)
PDF
(13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改善延长油田管输原
油流变性差的问题,采用菜籽油与多乙烯多胺制备多胺酰胺反应,进而与不同交联剂交联生成聚胺酰胺,并将其用作原油降凝剂,达到改善原油流变性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
15℃条件下,500mg/L聚胺酰胺的原油降黏率为70%,降低凝固点4.4℃;DSC分析显示,聚胺酰胺可降低原油饱和烃组分析蜡峰温和析蜡点;蜡晶微观结构显示,该试剂使得原油饱和烃组分的蜡晶减小并分散。源于植物油脂的聚胺酰胺能够作为新型的流动性改进剂,具有来源广、可再生、经济环保等优势。
中东H油田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张亚蒲,杨正明,朱光亚,郭和坤,梅士盛
2016, 23(6): 119.
摘要
(
)
PDF
(13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东
H油田属于低渗碳酸盐岩油藏,该类油藏储层复杂,常规砂岩的储层评价方法不适用,有必要开展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储层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基于大量的室内岩心实验,将分析结果与现场生产实际相结合,优选出主流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和原油黏度4个评价参数,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低渗透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受喉道控制,喉道的大小决定了储层渗透通道的好坏;渗透率和可动流体百分数存在较好的半对数关系,可动流体百分数的大小体现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开发潜力。基于以上研究,划分了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四元参数分类界限,建立了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与中东H油田6个主力层试釆结果吻合程度较好。该评价方法可有效指导开发初期油田产能区块的优选。
钻采工程
稠油热采防砂井动态产能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董长银,张清华,郑华安,董云彬,何海峰
2016, 23(6): 123.
摘要
(
)
PDF
(14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热采井防砂后由于挡砂介质堵塞和生产条件改变,防砂井表皮系数和产能将随时间动态变化,但目前尚无相应的动态产能评价方法。通过实验手段研究砾石层堵塞规律与时间、黏土与细质含量、流体黏度、流速、砾砂中值比等生产条件的关系,拟合建立了砾石层堵塞渗透率比随时间变化规律预测模型,通过热采井近井温度变化和原油黏温关系计算温度对产液指数的影响,建立了一套稠油热采防砂井动态产能评价方法,用于预测投产后产液指数和产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孤东油田典型井实例分析表明:防砂介质堵塞和热损失是稠油热采防砂井产能下降的的主要原因,两者对油井产能降低的贡献分别为47%和53%,基本相当;投产早期,油井产能下降较快,然后下降速度减缓,最终产能趋于稳定;具体变化规律取决于油井地质特征、防砂参数和生产条件。该研究结果对提高防砂井产能和优化防砂措施有指导意义。
页岩储层各向异性对套管应力影响敏感性研究
席岩,李军,柳贡慧,付永强,李玉梅
2016, 23(6): 128.
摘要
(
)
PDF
(17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储层各向异性特征明显,基于岩石横向各向同性本构关系理论,建立了套管—水泥环—地层组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页岩储层各向异性及其与非均匀地应力、水泥石力学特性、水泥环形态的耦合作用对套管应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页岩储层各向异性增大了套管应力,增加了套管损坏的风险;地应力非均匀度越高,储层各向异性对于套管应力的影响越大;水泥石力学特性不变时,考虑储层各向异性时套管应力比不考虑时高;套管偏心时,在套管应力较小的区域,考虑各向异性时比不考虑各向异性时更小,在套管应力较大的区域,考虑各向异性时要比不考虑各向异性时更大。研究结果对于解决多级压裂过程中的套管损坏问题,提高页岩气开发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碳酸盐岩裂缝
—孔隙性地层
钻井液漏失模型
许闿麟
2016, 23(6): 133.
摘要
(
)
PDF
(13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碳酸盐岩地层钻井作业时的钻井液漏失问题,基于双重介质理论,建立了适用于裂缝—孔隙性地层的二维钻井液漏失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裂缝开度、裂缝法向刚度、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对于钻井液漏失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开度越大,漏失速率越大;裂缝法向刚度越小,在相同压差下裂缝的开度越大,漏失速率越大;基质孔隙度越大,裂缝向基质中的窜流量越大,井筒的漏失速率下降越缓慢;基质渗透率越大,初始阶段的漏失速率越大。研究结果对于降低碳酸盐岩裂缝
—孔隙性地层钻井液漏失有理论指导意义。
其他
圆弧插值在测井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刘 越,伍 东,和志明
2016, 23(6): 136.
摘要
(
)
PDF
(1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具有圆周阵列型探头的测井仪器数据处理中,运用圆弧插值方法可以获得井筒横截面圆周上任意多个测量值,达到增加测井信息量的目的,为井眼状况和套管损伤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利用适用于圆弧处理的余弦函数和第一类边界条件的三次样条函数组合插值法,将井筒横截面上分布的多个测井仪器探头测量值模拟成一个类圆周上的多个均匀排列的数据点,将类圆周模拟为余弦函数,通过第一类边界条件的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获得系数矩阵为三对角阵的方程组,使用追赶法求解方程组,得到井筒横截面圆周上的插值点数据。
CIFLog-GeoMatrix软件声电成像和多臂井径成像测井资料解释结果表明,插值法形成的圆弧边界具有圆滑性,与实际井壁情况相吻合,且在井眼变形严重的区域能够避免出现与钻头尺寸不匹配的尖弧段,圆弧保形度较高。现场应用表明,经圆弧插值法处理后的多臂井径成像测井资料能够鉴定多种类型的套管损伤,且鉴定效果较好,效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