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地质勘探
霸县凹陷高家堡地区沙三上亚段滩坝沉积特征
杨剑萍,张一平,王爱香,杜新江,任丽霞
2017, 24(1): 1.
摘要
(
)
PDF
(15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家堡地区位于霸县凹陷西侧岔河集油田,对其浅层油藏的研究较为深入。为进一步拓展油气勘探领域,应向沙二、三段等中深层进行重点研究。在岩心描述、薄片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测井及录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霸县凹陷高家堡地区沙三上亚段滩坝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表明:高家堡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发育碎屑岩滩坝沉积,该滩坝沉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坝砂和滩砂
2个沉积亚相;研究区碎屑岩滩坝的发育,主要受古地貌背景、物源供给条件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的滩坝砂体为有利的储集层,主要沿水下古隆起周围分布,可借助地震解释来预测其范围。在明确研究区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相应的沉积模式,分析沉积相对研究区砂体展布的控制作用,对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纳米油气的结构化聚集成藏假说
罗群,冯桂莲,张晨,赵岩,张建楠
2017, 24(1): 6.
摘要
(
)
PDF
(1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了纳米油气结构化聚集成藏假说及其验证的工作方案。试图自行设计一套模拟—观察实验装置,通过模拟纳米油气在地下温压条件下的赋存状态和结构特征,来验证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设,并运用纳米科技的基本原理,对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合理解释,以明确纳米油气的赋存状态,阐明纳米油气的结构特征,揭示纳米油气的聚集机制,总结纳米油气聚集成藏模式,最终经过理论提升,形成纳米油气结构化聚集成藏假说理论框架,为纳米油气成藏理论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依据。
马头营凸起馆陶组低幅度构造油藏精细评价
王时林,张博明,乔海波,赵晓东,李 亮
2017, 24(1): 11.
摘要
(
)
PDF
(19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马头营凸起馆陶组低幅度构造落实程度低、储层预测难度大和成藏规律认识不清的难题,通过等效
Q
补偿高分辨率处理技术,提高地震资料主频分辨率,目的层段地震资料主频由30Hz升至40Hz;采用层控网格层析速度建模,提高速度求取精度,准确落实低幅度构造圈闭;利用属性分析技术进行沉积相分析,精细刻画目的层段河道砂体展布,并结合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油气输导体系、油藏主控因素分析,明确了马头营凸起馆陶组的控藏要素,精细刻画了各成藏要素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重建了马头营凸起馆陶组的油藏模式。预测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通过勘探部署,取得了良好的钻探效果,并形成了一套针对浅层低幅度构造油藏的精细评价技术和方法。该研究可为冀东油区周边凸起及渤海湾盆地相似地质条件下低幅度构造油藏的勘探提供借鉴。
东濮—莘县凹陷兰聊断裂活动及对沉积的控制
徐小龙,蒋有录,王红亮,王香增,冯璐
2017, 24(1): 16.
摘要
(
)
PDF
(18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地震和钻井资料,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研究兰聊断裂时空演化规律,并重点剖析同沉积期断裂活动对东濮—莘县凹陷地层厚度、空间展布及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兰聊断裂在空间上显示出较强的分段性活动特征,东濮凹陷段(南段)活动性整体强于莘县凹陷段(北段),时间上呈现为幕式特征,具体表现为较弱—最强—较强—最弱的变化趋势。裂陷沉积期,兰聊断裂活动性强的位置对应于沉降沉积中心,地层沉降量与兰聊断裂的活动速率具有正相关性;同沉积断裂活动对盆地沉积充填背景和沉积体系类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活动强度与沉积作用相关性高的地区是隐蔽油气藏勘探有利区,该研究可为断陷湖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辽河坳陷雷家致密油烃源岩评价标准探讨
单俊峰,王佳林,韩 霞
2017, 24(1): 22.
摘要
(
)
PDF
(17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确定雷家地区沙四段致密油烃源岩评价标准及有利勘探区,通过对该区烃源岩岩性、
TOC
、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类型、生烃潜力等指标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烃源岩
TOC
高、成熟度适中,有机质类型好,生油潜力大,确定了该区沙四段致密油烃源岩优质源岩岩性主要为碳酸盐质泥页岩、泥质云(灰)岩及黏土型泥页岩,长英质泥页岩次之,并根据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TOC
Ⅲ类烃源岩的评价标准。落实该区Ⅰ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陈家洼陷主体,面积为54.9km
2
;Ⅱ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陈家洼陷的外缘,面积约为153.0km
2
;Ⅲ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陈家洼陷的东侧, 面积约为51.0km
2
。确定该区致密油Ⅰ类有利勘探区集中在陈家洼陷内,Ⅱ类有利勘探区主要为陈家洼陷的侧缘及北部台安洼陷主体,Ⅲ类有利勘探区为陈家洼陷的东侧。该研究对确定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R
o
、
ST
等指标确定Ⅰ类、Ⅱ类、
南堡凹陷火山岩岩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魏 星,孙寅森
2017, 24(1): 27.
摘要
(
)
PDF
(18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研究区大量的钻井、测井、地震及薄片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南堡凹陷新生代火山岩的岩性、岩相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岩主要为典型裂谷成因的“双峰式”火山岩,以基性玄武质与酸性流纹质岩石为主,玄武质岩石主要为玄武岩及玄武质凝灰岩,流纹质岩石主要为流纹岩以及流纹质火山角砾岩;不同岩浆控制下发育强、弱
2种喷发模式,玄武质岩浆为弱喷发模式,以溢流相为主,主要呈席状展布,流纹质岩浆以强喷发为主,爆发相与溢流相均十分发育,呈锥状特征。不同岩性、岩相与储层关系对比表明,强喷发模式下发育的火山岩储集能力优于弱喷发模式,爆发相储集性优于溢流相。该研究对南堡凹陷火山岩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里格气田不同沉积相建模方法及
空间结构特征评价
袁照威,强小龙,高世臣,文开丰
2017, 24(1): 32.
摘要
(
)
PDF
(21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苏里格气田苏
10区块为例,运用基于目标的建模方法、序贯指示模拟法和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3种不同空间结构特征的沉积相模型,利用马尔科夫链模型表征不同类型的空间结构特征,并评价模型对数据空间结构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马尔科夫链模型能够很好的再现建模结果的空间特征,评价建模效果。对比先验地质相图,多点地质统计学能够再现复杂沉积体的特征;序贯指示模拟能够表征大尺度数据的空间结构;相比前2种方法,基于目标的建模方法不能很好地表征空间结构,变化幅度较大。该研究可为苏10区块后续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陇东地区长
8
1
低阻油层与高阻水层识别标准研究
吴应忠,段 毅,赵阳,曹喜喜,苏维刚
2017, 24(1): 38.
摘要
(
)
PDF
(17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测井、录井、试油试采、分析测试等资料,对陇东地区长
8
1
储层低阻油层与高阻水层的识别与差异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相对于邻近常规水层,低阻油层电阻增大率小于3,高阻水层电阻增大率大于3。同时,分析了低阻油层与高阻水层岩性和物性方面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油水层综合识别标准,明确了油水层识别方法。该研究为陇东地区长
8
1
储层勘探及增储上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致密砂岩气藏泥岩过剩压力与
天然气富集
赵谦平,刘鹏,银晓
2017, 24(1): 43.
摘要
(
)
PDF
(19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泥岩过剩压力与天然气富集之间的关系,利用等效深度法计算了泥岩过剩压力;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中泥岩过剩压力与气层空间分布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泥岩地层普遍存在欠压实,单井泥岩过剩压力曲线存在单峰型、多峰型和无峰型
3种类型;石千峰组—山西组为一个完整的异常压力封存箱体系,最大泥岩过剩压力多出现在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阻止了烃类向上运移,气层主要发育在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压力封存箱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影响天然气富集程度,与盆地南部相比,北部和中部压力封存箱分布稳定,连续性较好,试气效果好,天然气富集程度较高。利用致密砂岩气藏泥岩过剩压力与天然气富集程度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这一研究成果,可为寻找有利目标区,进行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程度的地质依据。
歧口凹陷板桥斜坡滨Ⅰ油组有利储集相带分析
陈长伟,韩国猛,马建英,胡瑨男,王锦程
2017, 24(1): 49.
摘要
(
)
PDF
(24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测录井、岩心、粒度分析等资料,综合研究了歧口凹陷板桥斜坡滨Ⅰ油组主要沉积相类型、富集高产相带及其展布规律。研究表明,歧口凹陷板桥斜坡滨Ⅰ油组以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为主,局部见远岸水下扇重力流沉积,可识别出水下分支河道(包括主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分支河道2种二级微相)、河口坝、席状砂、前缘远端滑塌浊积体等沉积微相。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沉积微相储集物性差异明显,对含油气性及油气产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主水下分支河道砂岩单层厚度大、粒度粗、分选好、泥质含量低,储集物性好,含油气性好,油气产量高,是最有利的储集相带;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次之,席状砂、浊积体相对较差。该研究为油气勘探部署及井位优选提供了依据。
渤海海域沙东地区馆陶组火山通道相构型及成因机制
孙希家,华晓莉,张志强,边立恩,徐春强
2017, 24(1): 53.
摘要
(
)
PDF
(35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渤海海域沙东地区火山活动规律,以相对易识别的火山通道相为研究对象,利用沙东
A区三维地震资料和少量钻井资料,采用构型解剖的方法,分析了火山通道相形态特征、活动期次及展布规律。结果显示:火山通道由上部锥形体和下部管体2部分组成,上部锥形体可识别出底面、顶面和内部充填3个构型要素;根据地层接触关系,顶面可以分为上超型、发散型和整一型3种;底面主要为削截型;内部充填主要包括块状充填和似层状充填2种。利用沉积作用对岩浆活动的响应特征来分析通道相的活动期次,总结出地层接触关系和上覆地层厚度变化2种期次判别的标准,并识别出3期火山活动。馆陶组火山主要为裂隙式喷发,火山通道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展布。受NNE向的郯庐断裂和NWW向的张蓬断裂带双走滑共轭剪切影响,工区馆陶组时期断层活动较为强烈,热地幔柱也比较活跃,形成了该区多期岩浆喷发事件。该研究可为沙东地区火山岩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
新和南部地区白垩系地震烃类检测与有利区预测
钟国城,韩 强,蒲仁海,毕英爽,高 冬
2017, 24(1): 58.
摘要
(
)
PDF
(44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新和南部地区油气勘探的困境,应用地震烃类检测技术进行有利区预测。根据新和南部地区白垩系卡普沙良群测井资料,对目的层位能量衰减异常进行计算,从而预测其含油气性。在前人对区域生储盖组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内构造与断裂的控制作用,认为该地区存在形成复合油气藏的可能。同时,YM32、
YM33井
的油气显示也证明了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在研究区内的适用性。该烃类检测技术与预测结果对在新和南部地区寻找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赣东北重点泥页岩层系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赵立鹏,王冉,钟方军,武静
2017, 24(1): 64.
摘要
(
)
PDF
(14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赣东北重点泥页岩层系沉积环境及生烃条件,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分析、有机碳含量分析、镜质组反射率测定、干酪根镜检、岩石热解测试等方法,
对赣东北重点泥页岩层系样品矿物含量,有机质丰度、成熟度、类型,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等地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赣东北皮园村组、荷塘组、乐平组页岩矿物成分以石英等脆性矿物为主,
钒含量与镍钒总含量比值的均值分别为0.79、0.81、0.72,铈、铕含量均表现负异常,轻重稀土含量比均值分别为5.31、4.34、8.20,La和Yb球粒陨石标准化值的比值均值大于1。研究区泥页岩层系沉积环境均为相对低温、弱酸性、含硫化氢的厌氧—贫氧还原环境,有机质丰度较高,属腐泥型或腐植—腐泥型
有机质,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但由于处于过成熟阶段,原始生烃母质生烃能力已消耗殆尽,储层已经历大规模生排烃过程。因此,研究区页岩气勘探应加强“五史”(地、热、生烃、排烃及运移聚集史)及“运、储、保”等
条件的研究。赣东北重点泥页岩层系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的研究为下扬子海相页岩气勘探的突破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塔里木盆地克深区巴什基奇克组砂岩成岩演化及主控因素
冯 洁,宋 岩,姜振学,李宝帅,李 峰
2017, 24(1): 70.
摘要
(
)
PDF
(18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克深地区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直接控制着储层致密化程度,进而制约着库车气藏的形成。针对研究区成岩作用影响因素不清的问题,基于储层物性、录井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构造演化史研究,运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等实验观察方法,对该区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溶蚀作用以及破裂作用,现处于中成岩
B期;
成岩作用主要受构造、沉积以及流体充注等因素共同控制,构造作用为主控因素,沉积环境有补充作用,流体充注影响较小;构造运动宏观上控制着储层物性、沉积成藏环境、埋藏演化以及流体充注等多个过程。该研究对克深地区气藏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计算、储层致密史恢复等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河口凹陷新生代断裂体系与构造演化
贾 博,吴智平,张晓庆,姜治群,刘 超
2017, 24(1): 76.
摘要
(
)
PDF
(28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黄河口凹陷新生代断裂体系与构造演化尚不明确的问题,运用三维地震资料、剖面特征分析和水平相干切片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黄河口凹陷新生代断裂体系与构造演化发育规律。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断裂体系具有多方向、多性质、多期次叠加复合特征——“三三特征”,即
3组优势方向断裂、3种断裂性质、3期构造演化;凹陷发育近EW向(NWW向)、NNE向(近SN向)、NE向3组优势方向断裂,近EW向和NE向断裂为拉张或走滑-拉张性质断裂,NNE向断裂为走滑性质断裂;盆地具有典型的断陷与坳陷叠置结构;可划分为3个构造演化期次,即E
2
k
—E
2
s
4
早期裂陷阶段、E
2
s
3
—E
3
d
裂陷伸展阶段和N
1
g
—Q
p
裂后拗陷阶段。该研究对黄河口凹陷后续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整合面上底砾岩控制油气运聚的流体证据
麻伟娇,陶士振,卫延召,李秀丽
2017, 24(1): 81.
摘要
(
)
PDF
(26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清水河组之间存在区域不整合面,之前有关不整合面之上底(砾)砂岩对中浅层油气藏运移与聚集的影响的研究较少,缺乏流体方面的证据。为恢复盆地内清水河组油气充注过程,选取该盆地腹部地区莫索湾凸起盆参2井区的莫深1井为典型井,结合现有地质成果,对12个岩屑样品进行颗粒定量荧光实验(QFT)。结果表明:白垩纪受风城组和乌尔禾组成熟原油充注,清水河组底(砾)砂岩存在古油层,古近纪末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使得古油藏泄漏,QGF-E和TSF波谱图显示异常也证明油气有明显被排替的痕迹,侏罗纪成熟烃源岩有可能再次向底(砾)砂岩充注油气。现今研究层段原油的成熟度变化范围大,清水河组底(砾)砂岩油藏是油气聚集、调整、再接受充注的综合体现。研究结果从动态角度恢复了盆参2井区的成藏过程,为底(砾)砂岩作为优质储层和优势运移通道提供了流体证据。
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潜山演化及成藏条件
唐历山,朱继田,姚哲,郭明刚,毛雪莲
2017, 24(1): 87.
摘要
(
)
PDF
(19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潜山发育广泛,但尚缺乏系统研究,为了厘清潜山对该区油气勘探的影响,根据琼东南盆地重磁、地震、钻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松南低凸起潜山的形成演化及成藏条件。研究表明:松南低凸起潜山形成于中生代末区域性隆升阶段,早期变质岩遭受风化剥蚀,顶部出露花岗岩,潜山形成,构造类型上属于花岗岩残丘山,在后期构造应力作用下,孔隙、裂缝大量发育,油气主要聚集在风化壳和裂缝带内,上覆的半深海—深海泥岩作为大套的区域盖层,形成该区良好的储盖组合;研究区被多个生烃凹陷环绕,烃源充足,断裂和砂体作为输导通道,成藏条件优越,为它源侧向成藏模式。松南低凸起潜山圈闭成带发育,资源潜力丰富,可作为下步重点勘探领域。
油藏工程
基于阶段生产数据的
IPR
曲线类型及意义
杨圣贤,严科,段建辉,赵国芳
2017, 24(1): 92.
摘要
(
)
PDF
(14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
IPR
日产液量与井底流压的相关性不明。结合生产数据点位于
IPR
曲线的位置,可对油井产液能力、地层压力变化趋势、举升工况合理性做出判断,指导井区注采调整。
曲线测试影响时率、曲线数量少、矿场应用范围小等问题,提出了利用油井阶段生产数据制作
IPR
曲线的方法,并归纳出了负相关型、近水平型、正相关型、近垂直型、簇型等5种
IPR
曲线类型。研究表明:负相关型
IPR
曲线反映井区地层压力相对稳定,日产液量与井底流压关系明确;近水平型、正相关型
IPR
曲线反映阶段地层压力存在变化,日产液量受静压、流压变化共同影响;近垂直型
IPR
曲线反映井下举升能力小于地层理论产液能力,举升工况与产液能力不匹配;簇型
IPR
曲线反映阶段生产状况稳定,但
新疆油田超稠油蒸汽吞吐递减率
预测新方法
杨新平,汪洋,张利锋,顾振刚,王金辉
2017, 24(1): 96.
摘要
(
)
PDF
(17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超稠油油藏常用递减率预测方法无法直接反映储集层关键参数的问题,基于递减理论和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递减特征,结合油藏动态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影响超稠油递减的主要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主控因素为有效厚度、原油黏度、注汽干度。运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确定递减影响因素权重,通过主控因素与初始递减率的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建立初始递减率预测模型和递减率预测图版。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预测的超稠油蒸汽吞吐递减率与实际递减率相对误差小于
5%。该研究为今后超稠油蒸汽吞吐合理产量预测奠定了基础。
多层非均质油藏定压驱替效率计算方法
赵丽莎,李莉,吴忠宝,张晨朔,尹慧
2017, 24(1): 101.
摘要
(
)
PDF
(14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定量评价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对驱替效率的影响,以恒定注采压差为边界条件,推导出油井见水前后水驱前缘位置、采出端含水饱和度等随时间变化的理论公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油藏总驱替效率计算方法,并应用于玉门鸭儿峡油田
,计算结果由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同时对比分析了笼统注水和分层注水因非均质性强弱不同而导致开采效果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多层油藏分层注水驱替效率明显高于笼统注水方式,可用于非均质油藏储层精细划分和重组的定量分析。该研究成果可为油田开发中后期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张型广适与甲型水驱特征曲线关系研究
刘晨,张金庆,王凯,周文胜
2017, 24(1): 106.
摘要
(
)
PDF
(14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广适水驱特征曲线可变参数值选取的合理性,基于张型广适水驱曲线和甲型水驱曲线特征参数与油水相指数的关系,推导了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一种通过张型广适水驱曲线特征参数反衍甲型水驱曲线,并根据反衍结果与实际甲型水驱曲线的吻合程度,选取张型广适水驱曲线可变参数
q
值的方法。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选取的
q
值计算得到的张型广适水驱曲线
可明显提升
油田生产动态的预测精度,
预测
W油田瞬时含水率
预测值
与实际值误差基本小于1%。该方法对提升广适水驱曲线的预测精度和现场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复杂断块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场分布模型研究
龚晶晶,唐小云,刘道杰
2017, 24(1): 110.
摘要
(
)
PDF
(13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复杂断块油藏受储层非均质性、孔隙结构差异及流体毛管力等因素影响,导致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空间差异难于准确表征的问题,基于岩样原始含油饱和度恢复资料,通过分析原始含油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对应毛管压力端点值与储层特征参数的相互关系,构建了原始含油饱和度、毛管压力端点值与储层流动区域指数、油柱高度的关系式,考虑油藏三维空间孔渗分布规律,建立了随储层特征参数变化的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场分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方法计算的开发早期井原始含油饱和度与测井解释结果绝对误差小于
0.03
。研究成果对精细表征复杂断块油藏
原始含油饱和度场随储层空间变化的差异有重要意义。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注入压力变化规律及预测
聂春林
2017, 24(1): 115.
摘要
(
)
PDF
(14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注入压力变化速度快、幅度大,严重制约方案设计、影响跟踪调整的问题,综合运用矿场资料、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及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注入压力变化规律,确定了三元复合驱注入压力上升幅度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注入压力呈对数式上升,分快速上升、缓慢上升和基本稳定3个阶段;注入压力上升幅度受压力准数(空白水驱采油井组的注入井地层压力与采油井地层压力之差)、流度2个因素影响,上升幅度与压力准数呈正相关,与流度呈负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依据压力准数、流度的注入压力上升幅度预测方法,现场验证相对误差小于8%。研究成果对改善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油田多层合采井试井模型研究与应用
陈晓明,张建民,王月杰,雷源,常会江
2017, 24(1): 119.
摘要
(
)
PDF
(16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
BZ油田部分定向井测试资料解释困难的问题,基于多层渗流物理模型,重构了描述多层渗流机理的数学模型,运用分离变量法得到各种混合边界条件下的井筒流量分布和井底压力瞬时解,并绘制了井底压力理论图版,理论图版曲线反应了4个主要的流动阶段:早期续流段、系统径向流段、单边界响应段和多边界混合响应段。其中,多边界混合响应阶段的曲线出现了“驼峰”和“凹子”的形态特征。以该理论图版为指导,对BZ油田疑难井的测试资料进行解释,得到了各储层物性参数和平均表皮系数,为低效井的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研究成果对于海上油田多层合采井试井模型的应用具有重要推广意义。
致密油直井多层缝网压裂产能预测方法
史晓东
2017, 24(1): 124.
摘要
(
)
PDF
(1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庆油田垂向多层发育、主力层不突出的致密油储层,采用直井细分层大规模缝网压裂的开发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针对直井缝网压裂产能预测方法不成熟、常规计算方法误差较大的问题,结合致密油储层地质特征和渗流特征,通过裂缝基质流动耦合求解,建立一种考虑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的致密油直井多层缝网压裂产能预测方法。与实际产量对比,该方法预测符合率可达
90%以上。该方法对于指导致密油开发方案编制以及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辫状河弱边水油藏差异化开发模式
党胜国,赵春明,侯东梅,张文童,权勃
2017, 24(1): 128.
摘要
(
)
PDF
(1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曹妃甸
Main油藏辫状河储层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导致中东侧过渡带和中西部纯油区开发程度差异大的问题,利用Miall储层构型研究思路,分析储层展布规律。在储层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储层开发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点,研究了井型、井网、水平段最优长度等影响开发策略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东西两侧差异化的开发模式:东部过渡带井控程度低、剩余油富集区域部署水平调整井,以不规则井网模式开发;中西部纯油区采用86
~87
o
斜穿储层水平井注水模式开发;主、次辫流带分别部署注采井网
,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改善了开发效果。先期实施的
调整井有力验证了差异化开发模式的合理性。该研究成果对类似油藏的开发调整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超稠油直井水平井组合蒸汽驱参数优化
巴忠臣,张 元,赵长虹,熊 伟,李凌铎
2017, 24(1): 133.
摘要
(
)
PDF
(15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风城油田重32井区蒸汽吞吐轮次高、周期产油量低、油汽比低等突出问题,建立直井水平井组合蒸汽驱典型井组的数值模拟模型,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组合方案,运用单因素法和正交实验研究井网井距、转驱时机、注采参数等对生产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直井水平井组合蒸汽驱合理的开发技术参数为:直井与水平井井距为35m;水平段位于直井井排中间;直井吞吐8周期、水平井吞吐2周期后转蒸汽驱;注汽速度为70t/d;采注比为1.2;井底蒸汽干度大于0.7;井口Sub-cool(井口压力对应的饱和蒸汽温度与流体实际温度的差值) 为10~20℃;直井连续注汽200d后可转轮换注汽,注3个月停1个月。试验区转蒸汽驱后,日产油由63t/d上升至117t/d,阶段油汽比由0.08上升至0.19。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超稠油蒸汽驱现场动态调控,为后续技术推广提供理论支持与经验借鉴。
多分支缝水力压裂近井筒起裂机制研究
李玮,李卓伦,杨斌,董智煜,许兴华
2017, 24(1): 138.
摘要
(
)
PDF
(16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多分支缝水力压裂井筒起裂效果差的问题,基于弹性力学理论,考虑初次压裂诱导应力对近井地带应力场的作用,建立多分支缝起裂角及起裂压力的力学计算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并分析了多分支缝起裂角的影响因素和多分支缝的延伸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水平应力差及高闭合应力条件下,形成分支缝的起裂角越大,分支缝水力压裂效果越好;在低水平应力差,初始裂缝缝长短的条件下,分支缝偏转程度高,更易重新定向。根据力学模型计算7口井分支缝的起裂压力,并对比现场施工起裂压力,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该研究成果为多分支缝水力压裂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优化分支缝压裂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于压力恢复测试的气井油套环空泄漏程度评价
朱达江,林元华,阳 星,朱 鹏
2017, 24(1): 143.
摘要
(
)
PDF
(16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高”(高温、高压、高产)气井在开发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出现环空带压问题,环空带压预示着井筒发生泄漏,井筒完整性受到削弱,威胁气井安全生产。气井井筒完整性失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管柱发生泄漏。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原理,计算环空泄漏点深度;基于环空压力现场诊断测试曲线,建立了一种环空泄漏程度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拟合现场实测数据,可预测环空压力的发展趋势,评价环空井筒泄漏的速度和泄漏点的等效直径
。该方法对环空异常带压的诊断评估、环空压力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火驱过程中注气压力对储层岩石的影响
李家燕
2017, 24(1): 148.
摘要
(
)
PDF
(1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
新疆油田火驱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为筛选出合理的火驱区块,运用一维火驱物模实验模型,在固定注气流量和预热温度条件下,采用砂岩和砂砾岩岩心开展不同注气压力对储层岩石的低熔点物质分流和矿物组成影响的基础实验。研究表明:随注气压力增加,砂岩和砂砾岩中的Fe、S、Mg等元素含量降低,Si、K、Na含量升高,S、Fe元素含量在燃烧区明显增大,而在待燃区Fe、S等元素含量沿火驱方向逐渐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元素分流
;根据各主要成分变化分析可知,
S、Fe元素含量变化反映了黄铁矿的氧化,K、Na、Mg元素含量变化反应了长石及黏土矿物之间的转化;燃烧过程中,长石发生变化析出石英。该项研究对筛选火驱区块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兴
9砾岩体储气库一次上返固井技术
王秀影,刘明峰,王元庆,张 宇,邱爱民
2017, 24(1): 153.
摘要
(
)
PDF
(11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兴
9砾岩体储气库固井过程中存在的井深封固段长、地层承压能力低、砾岩体上部气层活跃、全井水泥浆性能要求高等难点,开展了复合堵漏工艺研究,对水泥浆体系、冲洗隔离一体化体系和浆柱结构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承压堵漏体系能显著
提高低压地层承压能力;防窜韧性水泥浆体系具有良好的防
气窜性能、较高的抗压强度以及较低的弹性模量;
低密高强水泥浆体系失水量小、稠化时间可调、早期强度高,能够满足120℃温差下施工需求。大排量注替工艺等配套措施的应用,提高了顶替效率,确保了长封固段一次上返和盖层有效封隔。现场应用效果良好,该技术为兴
9储气库后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海相砂岩油藏长期水驱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文鑫,戴宗,王华,张旭阳,李海龙
2017, 24(1): 157.
摘要
(
)
PDF
(18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海相砂岩油藏长期水驱后储集层物性变化规律不明的问题,对比分析开发井与探井岩心多项实验结果。研究了长期水驱后储集层物性、孔隙结构、黏土矿物、润湿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物性变化规律与储集层类型密切相关,Ⅰ类储集层水驱后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分别增大了
180.00%和26.00%,
平均残余油饱和度降低了
13.45%,
驱油效率提高了
2.53%;Ⅱ类储集层水驱后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分别降低了约19.00%和26.00%,
平均残余油饱和度降低了
4.66%,
驱油效率基本不变。研究成果对海相砂岩油藏开发后期油井动态预测及调整井方案制订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钻采工程
元坝高含硫气藏超深水平井钻井技术
陶鹏,敬玉娟,何龙,张春瑞,周柳玲
2017, 24(1): 162.
摘要
(
)
PDF
(14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具有超深、高温、高压、
H
2
S和CO
2
含量及分压高的特点,针对高压高含硫超致密复杂地层深井钻井技术问题,研制了气体钻井钻具抗疲劳减震技术以及气液快速转化技术,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高含硫气藏超深水平井陆相硬地层气体钻井技术。该技术突破了7000m以上的超深水平井工程技术瓶颈,对国内超深水平井技术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作用。
枣园油田安山岩油藏超低密度水泥浆固井技术
唐世忠,王海滨,丛谧,郭小阳,张新华
2017, 24(1): 166.
摘要
(
)
PDF
(11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常规密度水泥浆体系在安山岩油藏固井过程中易漏失和封隔质量差的难题,优选视密度为0.7g/cm
3
的空心玻璃微珠作为减轻材料,依据紧密堆积理论,添加微硅和纤维等外加剂,提高水泥石的强度,从而形成了密度为1.20g/cm
3
的超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对其流变性、沉降稳定性、抗压强度、界面胶结强度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其综合性能优良。现场实施5井次,固井质量均合格,油井射孔后高产。该技术对大港油田特殊岩性、易漏地层的固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微地震监测认识及应用
陈新安
2017, 24(1): 170.
摘要
(
)
PDF
(16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的规模形态对单井产能影响较大,研究压裂施工参数及工艺措施对裂缝扩展规模形态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
JYXXHF井分段压裂为例,采用地面微地震监测方法对该井压裂进行实时监测,并结合地质情况、压裂施工参数及工艺措施等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井单段压裂液量达1600m
3
后缝网轮廓基本形成,1800m
3
后微地震事件几乎不再增加,不同小层微地震事件随压裂液量的变化规律存在一定差异;该井地层埋藏较深,一定量的前置胶有利于增大有效压裂改造体积,中途转注胶,有利于微地震事件数的增加;监测裂缝平均半缝长为160m,最大为240m。该分析结果可为该区块页岩气井压裂设计及现场施工提供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