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2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12-25
    地质勘探
    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与应用
    周立宏,于 超,滑双君,孙超囡,王 娜
    2017, 24(6):  1-6. 
    摘要 ( )   PDF (18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沧东凹陷孔二段湖盆中心发育一套页岩油藏,分布面积达260km2。基于该区地质条件和勘探实际,分别采用成因法、EUR类比法及小面元容积法进行资源潜力预测,并对3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认为:成因法预测的核心是建立生排烃模型,其计算结果往往偏大,可作为页岩油资源量的上限值;EUR类比法是依据油气田生产递减规律建立模型并进行油气资源量预测,鉴于研究区长期连续生产井的数量少,其预测结果可作为参考;小面元容积法是基于储层评价的一种资源预测方法,预测结果相对更为客观。该研究可有效地指导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的勘探部署。
    利用常规测井曲线定量预测裂缝型孔隙度
    陈彦虎,胡 俊,蒋龙聪,胡冬梅
    2017, 24(6):  7-11. 
    摘要 ( )   PDF (19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利用常规测井曲线定量表征裂缝的发育程度,运用拓展的SPM软孔隙度模型,建立了适合页岩储层的岩石物理模型,并求取了裂缝型孔隙度曲线,通过FMI成像测井信息和岩心照片证实了裂缝型孔隙度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认为SPM软孔隙度模型更适合于致密页岩储层岩石物理建模;通过岩石物理图版建立了裂缝型孔隙度与纵波速度的关系,相比于硬孔隙和基质孔隙,裂缝型孔隙体积的增加能引起纵波速度的迅速下降,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利用岩石物理图版实现裂缝型孔隙与速度的定量解释。该研究对页岩储层定量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后续可进一步研究通过地震反演预测裂缝型孔隙的横向分布特征。
    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江涛,李慧勇,胡安文,王明春,赵书铮
    2017, 24(6):  12-17. 
    摘要 ( )   PDF (19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中西洼东营组烃源岩埋深较浅、成熟度相对较低,其生烃潜力一直未受重视。为了明确东营组烃源岩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对东营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油源对比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认为: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在埋深大于3500m的东三段有机质成熟度Ro>1.0%,达到了生油高峰,是渤中西洼重要的烃源层系。通过油源对比分析,认为东三段烃源岩原油主要环绕渤中西洼主洼槽呈环带状分布。断层、砂体是渤中西洼东三段烃源岩有效的输导体系要素,主要发育烃源岩-断层、烃源岩-砂体、烃源岩-砂体-断层复合接触型3种油气高效输导类型。根据烃源岩的发育特征,结合输导体系与烃源岩的配置关系研究,认为东三段主要为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模式。在渤中西洼的北部,东营组烃源岩可以作为浅层油气成藏的有效烃源岩,油气主要通过沟通东营组烃源岩的大断裂垂向运移至浅层成藏,因而浅层油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东三段烃源岩生排烃能力及油气成藏模式的重新认识,对该区深化勘探及目标区的优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准中4区块侏罗系储层成岩及油气充注特征研究
    石好果,林会喜
    2017, 24(6):  18-22. 
    摘要 ( )   PDF (24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准中4区块侏罗系储层油气成藏规律,利用岩心描述、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和手段,结合埋藏史和热史资料,对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油气充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系储层岩性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且经历了复杂的成岩过程;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此外分析了油气充注与成岩作用的耦合关系,头屯河组经历了有利的油气充注过程,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可作为后期勘探方向。
    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方向及目标区研究
    杜建波,常大宇,汤金虎,张 扬,李秋博
    2017, 24(6):  23-27. 
    摘要 ( )   PDF (12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华北地区晚古生代与鄂尔多斯盆地为同一大型克拉通坳陷,发育有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但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至今尚未取得突破。通过开展南华北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石油地质条件类比研究,明确了制约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因素是后期的构造改造,在构造稳定区开展致密砂岩油气藏勘探是下步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洛伊地区上古生界残存完整、厚度大,热演化程度适中,上覆直接盖层三叠系,且处于构造相对稳定区,有利于油气保存;区内已钻探井也于上古生界见良好气显示,综合评价为下步勘探的首选目标区,从而为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突破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
    孔垂显,邱子刚,秦军,周阳,华美瑞
    2017, 24(6):  28-32. 
    摘要 ( )   PDF (3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产能,利用岩心、薄片、测井、分析化验、地震资料及生产动态资料研究储层特征,结果表明:该储层可识别出4种火山岩岩性,划分出5个岩体和3种岩相,期中,2号和3号岩体是出油较多的有利岩体,爆发相和溢流相及其控制的火山角砾岩和玄武岩是有利岩相和岩性组合;气孔和次生裂缝是有利的储集空间类型,裂缝沟通气孔;物性表现为中孔、低渗;火山岩储层受断裂、岩体、岩相和裂缝的综合控制,结合生产数据和地震属性,划分出三类有利储层。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奠定了基础。
    渤海海域中侏罗统煤系碎屑岩储层主控因素
    王粤川,韦阿娟,郭颖,吴庆勋,李飞
    2017, 24(6):  33-38. 
    摘要 ( )   PDF (20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中侏罗统煤系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制约对其进一步勘探。以歧南断阶带中侏罗统海房沟组为例,利用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测试手段,对煤系碎屑岩储层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优质储层发育,其中,沉积相是储层形成的基础;保持性和建设性成岩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成岩早期形成的微晶石英和铁白云石等胶结物有利于原始孔隙保存,成岩中期深部有机酸溶蚀作用及表生期风化淋滤作用形成了大量次生孔隙。研究区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有利沉积相带和富火山碎屑物质分布区,有利勘探方向为歧南断阶带海四断裂两盘,油气勘探有望取得新突破。
    临汾致密砂岩气勘探区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王丹,张盖霞,张颂颂,郑阁,詹贵斌
    2017, 24(6):  39-43. 
    摘要 ( )   PDF (20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测井资料和钻井取心资料,进行室内描述和薄片分析,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临汾西部地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盒8段的沉积砂体与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研究认为:研究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盒8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相,并细分为3个亚相8个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是沉积主体;山2段的渗透率和试气效果明显高于山1段和盒8段;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储集物性好于河口砂坝微相。研究区山2段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下步油气开发的最有利相带。该研究为临汾致密砂岩气藏有利探区的优选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地震分频多属性融合法在小断层解释中的应用
    张璐
    2017, 24(6):  44-47. 
    摘要 ( )   PDF (19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KN区块构造解释的难题,采用地震分频多属性融合的方法提高断层识别精度。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数学理论,利用中值滤波对低频噪音具有良好的滤除作用,将地震资料进行分频,滤除地表巨厚黄土层造成的低频噪音影响,提取出20~40Hz有效频带内的振幅数据体;在优质频带的地震数据体基础上,利用相干强弱、倾角和方位角的变化来识别小断层,将3类属性通过RGB混色,对该区的断层及裂缝发育带作出了有效预测。该方法识别出了KN区块发育的35条小断层,小断层在平面上以近南北向为主,局部发育北东、北西及近东西向小断层,在剖面上表现为正花状样式、正反“Y”字型及直立平行式3种组合样式。将频谱分解与属性融合两者有机结合,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地震解释中的断层识别方法,有效指导了KN区块断距小于15m的层间小断层精细地震解释工作,增强了地震解释成果的可信度。
    沙湾凹陷百口泉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
    郑超,李静,高达,陈军,张童
    2017, 24(6):  48-54. 
    摘要 ( )   PDF (46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百口泉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综合研究的方法,运用地震多属性分析的手段,对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对有利区域进行预测。研究表明:百口泉组可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内部又可以根据碎屑沉积模式划分出湖进、湖退2种体系域;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以及滨浅湖3个亚相,进一步可分为5种微相;将有利区划分为3个等级,并认为埋深在5000m以内断层交错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最为有利。该结论的提出可对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提供依据。
    辽东湾坳陷SZ36-1油田原油稠化过程分析
    薛子鑫,程付启,牛成民
    2017, 24(6):  55-59. 
    摘要 ( )   PDF (14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查明SZ36-1构造稠油的形成过程,选取油砂样品,运用直接抽提、残样滴酸再抽提方法分别获得砂岩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并进行饱和烃色谱分析及对比,进而揭示稠油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抽提产物中饱和烃呈现严重生物降解特征;而残样滴酸抽提产物中饱和烃正构烷烃相对较完整。分析认为,直接抽提产物反映储层游离烃特征,而残样滴酸再抽提产物反映油气充注时的包裹烃。2次抽提产物的差异说明原油的稠化主要发生在成藏之后。稠化过程的明确对于稠油资源量的计算及富集区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柴达木盆地红沟子油砂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赵钦阳,杨元元,季汉成,李宗星,曹占元
    2017, 24(6):  60-65. 
    摘要 ( )   PDF (18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野外露头、录井描述、岩心、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普通薄片、荧光薄片、分析化验等方法,研究了柴达木盆地红沟子油砂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因素。结果表明:红沟子油砂矿出露于红沟子构造高点,沿着背斜两翼分布,发育层位为新近系上油砂山组(N21)和下油砂山组(N22);红沟子油砂矿的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石英、长石、岩屑含量为Q该研究为柴达木盆地西部油砂资源的下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38F32R30,整体成熟度较低;储层物性整体随着深度变大而变差,孔隙度为3.10%~38.90%,平均为22.70%,渗透率为0.1×10-3~10.0×10-3μm2,综合评价为中孔、低渗储层;油砂的含油率随着孔隙度、渗透率的增加而增加,含油率为0.12%~15.55%,平均为2.51%;充足而持续的烃源供给、优质的储层、有效的盖层封闭、盆地高寒缺氧的古气候环境、良好的运移通道和较晚的构造抬升是红沟子油砂成矿的必要因素;孔隙度大于25.00%、渗透率大于1.0×10-3μm2、砂泥互层配置良好、泥岩层较厚、靠近背斜核部的区域是今后的勘探优选目标。
    8北三维区”串珠”发育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
    王璐瑶,邓 尚,张仲培,张继标,文山师
    2017, 24(6):  66-71. 
    摘要 ( )   PDF (43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普遍具有““串珠”状”地震反射特征,受断裂-裂缝体系控制作用明显,目前顺8北三维区内断裂对”串珠”分布的控制机制尚不明确。利用储层预测技术、人工厘定及数据挖掘等手段,研究了该工区”串珠”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断裂对”串珠”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工区内共厘定304个”串珠”,主要分布层位为奥陶系鹰山组下段下亚段—蓬莱坝组上段,NNW向主干断裂控制”串珠”分布密度,距该断裂越近,”串珠”密度越大;深层NE向小型断裂控制”串珠”分布趋势,”串珠”多沿该断裂继承性发育;除主干断裂外,其附近的NNW向次级断裂与NE向小型断裂垂向交汇区为油气有利勘探区域。该研究明确工区走滑断裂的控储作用,可为下一步深层油气勘探及新区勘探提供思路。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页岩裂缝测井定量识别
    车世琦
    2017, 24(6):  72-78. 
    摘要 ( )   PDF (19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气资源作为自生自储的非常规能源,页岩储层天然裂缝的发育情况不仅影响自身含气性,更对后期压裂改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以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宏观裂缝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在探井岩心资料和电成像测井资料基础上,总结归纳了研究区页岩裂缝常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优选出能较好评价页岩储层裂缝的多种常规测井参数;然后通过分析电成像测井提供的裂缝信息,构建页岩裂缝定量计算模型;运用概率神经网络法,将探井的页岩裂缝定量计算结果与优选出的常规测井信息进行拟合,将拟合结果程序化,实现页岩裂缝的测井定量识别。通过探井页岩裂缝识别结果与该井电成像测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认为该方法能较准确识别研究区页岩裂缝发育情况。研究区水平井页岩裂缝定量识别结果与页岩储层含气性和压裂施工参数的相关性研究,说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评价页岩储层的含气性以及预测后期压裂改造效果。该研究对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资源的进一步高效勘探开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油藏工程
    致密砂岩储层渗吸数学模型及应用研究
    李宪文,刘 锦,郭 钢,李 楷,刘 雄
    2017, 24(6):  79-83. 
    摘要 ( )   PDF (14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渗吸效果评价的问题,基于饱和度方程、corey相渗曲线及J函数,建立了适用于致密砂岩储层压裂液-原油渗吸置换半解析模型,模型考虑了重力及毛管力作用,能够获取不同参数影响下的饱和度沿程分布及不同渗吸时间下的原油置换率,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分析了相关参数敏感性,同时与长庆油田合水、定边2个区块致密砂岩岩心渗吸实验结果做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数敏感性从大到小排序为润湿相系数、润湿相最大相渗值、油水黏度比、非润湿相系数、非润湿相最大相渗值;增加流体流动性、减小油水黏度比有助于提高岩心渗吸置换率;改变润湿相参数比改变非润湿相参数对渗吸作用影响更为显著;模型渗吸稳定置换率计算值与岩心实验计量值拟合率为85.7%,验证了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成果对压裂液-原油渗吸置换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基于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的井网调整研究
    谷建伟,刘志文,于秀玲,张以根,王依科
    2017, 24(6):  84-89. 
    摘要 ( )   PDF (19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评价并挖潜高含水油藏的剩余油,开展了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的理论研究。将剩余油可采储量丰度、油相流动系数、流线密度作为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的评价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将3个参数进行归一化,建立了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的评价体系。分析了高含水期反九点井网的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的分布特征,设计了5种井网调整方式,并利用调整后的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评价井网调整效果。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评价体系能更合理地反映剩余油的分布和流动特征;运用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评价的井网调整效果由好到差为:九点法、抽稀大五点法、直线排状加密、直线排状、不调整反九点法、五点法,并通过油藏数值模拟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该研究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的评价以及井网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裂缝性潜山油藏空气驱见效特征分析
    张吉昌,李贻勇,关亮,程道伟,杨小冬
    2017, 24(6):  90-94. 
    摘要 ( )   PDF (13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裂缝性潜山油藏在中高含水开发期,基质原油动用程度低、控制含水上升与稳定地层压力存在矛盾的问题,在沈625潜山及静北潜山实施了空气驱,并对气驱见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注气见效体现在油井含水率持续下降;注气见效与注水见效时注采对应关系基本一致;纵向上不同部位注气均有油井见效,但无法确定注气部位的优劣。影响注气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注采对应关系、含油饱和度以及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等。该研究为同类油藏空气驱提供了借鉴。
    动态不确定性因果图在致密油井网部署中的应用
    杨博,姚全营,潘懋
    2017, 24(6):  95-99. 
    摘要 ( )   PDF (16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致密油藏部署井网时需确定致密油各类“甜点”区域的问题,将致密油“甜点”区定义为致密油井网部署优势区,运用动态不确定性因果图评价方法,将井网部署优势区划分为目标区、有利区和远景区,达到为井网部署优化提供依据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实例应用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某致密油藏为目标区的概率为0.4878,为有利区的概率为0.5122。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评价优势区,对井网部署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多层疏松砂岩气藏动态储量计算误差分析
    王铭显,范子菲,罗万静,宋珩,丁杰
    2017, 24(6):  100-106. 
    摘要 ( )   PDF (16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多层疏松砂岩气藏动态储量计算偏差较大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和物质平衡方程,以S气田为例,探讨影响该类气藏动态储量计算结果的主控因素及储量动用比低的原因,并初步提出该类气藏动态储量评价的思路。模拟表明:多层合采使生产数据不能准确反映整个气藏的生产动态,造成动态储量评价出现误差;储层渗透率和厚度显著地影响物质平衡曲线的形状,高渗层曲线上凸,低渗层曲线下凹;渗透率级差是动态储量计算误差的主要来源,气层厚度和井底压力的差异会加剧计算误差,压裂和层间初始压差会削弱渗透率级差的影响,气井配产引起的计算误差可以忽略;拟合数据选取不当以及地层平均压力求取不准确是造成S气田储量动用比低的主要原因;利用误差范围和存在误差的动态储量可反推出动态储量的真实范围。该研究结果可为现场准确评价多层疏松砂岩气藏的动态储量提供参考。
    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王东琪,殷代印
    2017, 24(6):  107-110. 
    摘要 ( )   PDF (1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难以准确评价的问题,引入即时含水采出比、有效驱动系数、多向连通比例等指标完善评价体系,同时运用模糊多级综合理论,建立了基于隶属度区间分布函数的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精确反映了区块符合“好、中、差”等级的概率,能有效指导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挖潜措施的选择。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朝阳沟油田朝89区块,2013年实施缝网压裂和油水井对应改造措施后,区块动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7年能量保持水平由69.00%提高至80.32%,吸水厚度比例由44.00%提高至71.30%,有效驱动系数由79.45%提高至88.32%。研究成果对指导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动态指标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Adaptive Channel沉积相建模在水平井地质导向中的应用
    王文胜,张 吉,马志欣,孙卫锋,白玉奇
    2017, 24(6):  111-115. 
    摘要 ( )   PDF (17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出发井和末端井的二维剖面地质导向技术不能充分体现邻井间立体地质关系,储层预测效果差的问题,利用现代辫状河沉积、野外露头、加密区构型解剖及水平井分析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储层单层沉积微相参数地质知识库。以此为约束,采用基于目标对象的Adaptive Channel沉积相建模方法,构建多期河道叠置的三维沉积微相模型,建立了不同概率的预测模型,指导水平井地质导向。结果表明,该方法指导水平井地质导向的成功率达到90.9%,与传统方法相比,砂体钻遇率提高约8个百分点,气层钻遇率提高约5个百分点,试气产量及生产能力均明显提升。该方法对强非均质性致密砂岩气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潜山双重介质油藏剩余油赋存类型及治理对策
    马晓丽,商 琳,孙彦春,刘振林,龚丽荣
    2017, 24(6):  116-120. 
    摘要 ( )   PDF (18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南堡凹陷2号潜山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复杂、开发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依据水平井与油水界面的位置关系、不同区域水平井生产特征的差异性,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并提出针对性治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南堡2号潜山可划分为块状底水区、层状边水区、物性差区和气顶区,剩余油赋存类型分为阁楼型、底水锥进型、边水窜进型和不连通孔缝型,可分别采用注气降油水界面、关井压锥、注水压锥、注氮气驱、气水交替驱和储层改造等措施治理剩余油。研究结果对同类油藏综合治理方案的制订有一定借鉴意义。
    辽河滩海葵东地区低阻油气层测井评价
    樊佐春
    2017, 24(6):  121-124. 
    摘要 ( )   PDF (14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滩海葵东地区低阻油气层发育,但其成因机理不明,测井识别难度大。通过对研究区岩性、微观结构、黏土矿物、含油幅度、钻井液等深入分析可知,高束缚水饱和度、低含油幅度和盐水钻井液侵入是低阻油气层形成的三大成因。为解决钻井液侵入而无法准确识别流体性质等难题,从不同测井技术原理出发,针对不同类型成因机理优选合适的测井评价技术。研究表明:高束缚水饱和度造成的低阻油气层,应优选核磁共振测井;盐水钻井液侵入和砂泥岩薄互层造成的低阻油气层,应优选具有不同探测深度的高分辨率阵列感应测井。该研究为辽河油田其他低阻油气层研究提供借鉴。
    特高温低渗透油藏乳液表面活性剂驱现场试验
    赵方剑
    2017, 24(6):  125-128. 
    摘要 ( )   PDF (13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胜利油田Ⅴ类化学驱原油温度高、渗透率低的问题,运用乳液表面活性剂促使油水两相产生乳化现象,增加驱替相黏度,有效驱赶分布在油藏边缘及角隅部位的残余油,扩大波及体积;同时利用低张力表面活性剂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N/m的超低水平,降低黏附性,提高洗油效率,两者组合得到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将该驱油体系应用于纯17-1区块,经过20多个月驱油体系的不断注入,截至2017年7月,对应油井日产油量由1.3t/d上升至6.3t/d,综合含水由83.0%下降至74.1%,有效改善层间吸水差异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对胜利油田Ⅴ类化学驱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稠油油藏水平井火驱技术风险与对策探讨
    彭小强,韩晓强,张继周,杨洋,莫建军
    2017, 24(6):  129-133. 
    摘要 ( )   PDF (11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新疆油田风城重18井区稠油油藏水平井火驱出现气窜、井底高温、氧气超标等问题,运用稠油燃烧理论方程,研究了水平井火驱技术存在的风险。利用自主研制的三维火驱物理模拟实验装置,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直井水平井距离、注采参数对水平井火驱稳定燃烧的影响,并给出了最佳调控参数。研究表明:预热阶段形成均匀的蒸汽腔和泄油通道,点火初期保持燃烧前缘结焦带和“油墙”连续封闭且形成超覆燃烧特征,是水平井火驱稳定燃烧的重要条件。通过上部射孔方式增加直井与水平井垂直距离,实现初期超覆燃烧;现场注气速度为4000m3/d、生产压差为1MPa左右时,可保持注采平衡,防止气窜。通过调控,风城重18井区空气油比降至1000m³/m³,水平井段温度控制在200℃左右,成功避免了水平井的气窜,实现了水平井火驱的稳定驱油,为稠油油藏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海上稠油油藏弱凝胶驱辅助吞吐增油效果研究
    潘广明,吴金涛,张彩旗,李浩,刘东
    2017, 24(6):  134-138. 
    摘要 ( )   PDF (18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海上弱凝胶驱辅助吞吐矿场实践为基础,借助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增油效果、不同因素作用贡献以及作用位置的定量研究,实现组合技术增油效果劈分。研究表明与仅热流体吞吐相比,弱凝胶辅助热流体吞吐试验后热采井自喷期延长74d,自喷期累计产油提高1822m3,热采有效期增加240d热流体吞吐、弱凝胶驱以及组合增效3个因素对采收率提高的贡献分别为14.0%8.3%3.6%3个因素动用剩余油位置不同,热流体吞吐对井周50m以内剩余油动用程度高,弱凝胶驱动用剩余油位于注采井间呈“连片”分布,而组合增效动用剩余油主要位于注采井间,呈“孤岛状”分布。弱凝胶驱辅助热流体吞吐能够有效动用井周及井间剩余油,是对海上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异常高压气藏水侵量计算新方法
    刘思远,李治平,陈鹏羽,郭春秋,赖枫鹏
    2017, 24(6):  139-142. 
    摘要 ( )   PDF (11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常规物质平衡方程计算异常高压气藏水侵量,需要知道气井关井监测的稳定的地层压力,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可能随时关井监测地层压力计算气井水侵情况,且针对异常高压气藏,压力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针对以上问题,利用流动物质平衡方程推导了一种计算异常高压气藏水侵量的新方法,运用无因次压力和采出程度图版,可以在气藏生产过程中不关井,以井底压力计算水侵量,并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新方法计算的水侵量比视地质储量法和图版法更准确,误差小于5%,准确率高,实用性强。该方法解决了异常高压气藏中,随着压力下降而引起的束缚水膨胀和孔隙体积减小等对水侵量带来的影响,为实际气井生产中计算水侵量提供了借鉴。
    边底水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刘泉海,罗福全,黄海龙,李秋言,王 博
    2017, 24(6):  143-147. 
    摘要 ( )   PDF (15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冀东油田高浅南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制适应油藏条件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利用均质岩心模型和3层非均质岩心模型开展化学驱驱油实验,对该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间界面张力的能力较强,浓度为0.3%时油水界面张力即可达到10-3mN/m数量级,拥有很强的提高驱油效率的能力;该表面活性剂对高浅南油藏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可在水驱基础上继续提高采收率15.00个百分点。研究认为,对于冀东油田高浅南油藏,采用单一表面活性剂驱采收率提高幅度较小,而采用调剖堵水+表面活性剂驱技术对提高采收率有明显效果。建议对于非均质性较弱的油藏,提高采收率应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对于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提高采收率应以提高波及效率为先。该研究结果对同类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黏稠油生物降黏驱替技术实验研究
    桑林翔,杨兆中,杨果,丁超,支锦飞
    2017, 24(6):  148-151. 
    摘要 ( )   PDF (12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有效降低高黏区稠油黏度,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对微生物降解机理的分析与研究,在实验条件下模拟了生物驱油技术,筛选出高效菌种,探讨微生物驱油技术的菌种用量、处理时间、处理效果,筛选出适用于微生物降黏菌种的复配比例。实验表明,QY-1、QY-2、QY-3菌种降黏效果较强,降黏率大于65.00%;当菌种按照1:1:1的比例进行复配实验时,原油降黏率达到73.58%,降黏效果优于任意单一菌种;按照最优复配比例进行驱替,增产率平均值可达到24.8%。该研究对高黏稠油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钻采工程
    66块火驱注气井耐高温泡沫调剖技术
    张守军
    2017, 24(6):  152-156. 
    摘要 ( )   PDF (14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田杜66块为薄互层稠油油藏,经多周期蒸汽吞吐后转入多层火驱开发,因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蒸汽吞吐动用不均、空气超覆等原因,注入空气推进不均匀,纵向动用程度不足70%,井组各生产井尾气排量大,影响了开发效果。结合火驱开发特点及温场情况,优选了具有耐高温性能的泡沫调剖剂,其在300℃下阻力因子可达40,并优化了施工参数及施工工艺。现场试验表明,耐高温泡沫调剖技术可有效改善火驱注气井吸气剖面,缓解平面气窜。该工艺为多层火驱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
    三塘湖盆地马56区块致密油重复压裂实践
    向洪
    2017, 24(6):  157-160. 
    摘要 ( )   PDF (1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三塘湖盆地马56块致密油衰竭式开发引起地层能量下降、单井产量递减较快、采出程度较低的问题。以提高单井最终采收率为目标,开展了致密油重复压裂技术研究。通过地质研究与评价,形成了优选重复压裂“甜点”层段,补充地层能量与暂堵转向压裂工艺相结合的技术思路。在马56区块进行了6井次重复压裂现场应用,压裂后稳定日产油是压裂前的2.24倍,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该技术组合对致密油藏重复压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MX井深层白云岩储层非均匀酸化压裂技术
    周林波,宋志峰,张俊江,周珺,董光盛
    2017, 24(6):  161-164. 
    摘要 ( )   PDF (1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MX井深层白云岩储层酸液刻蚀裂缝导流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了非均匀酸化压裂工艺,通过不同黏度、不同反应速度酸液的组合注入,在非均匀酸液分布和非均匀酸岩反应强度的双重作用下,可产生极强的不规则刻蚀。运用室内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评价技术,刻画了岩板刻蚀特征,测定了20~90MPa闭合应力条件下的非均匀刻蚀裂缝导流能力。结果表明:交联酸+盐酸和交联酸+胶凝酸的交替刻蚀都在岩板上形成了明显的非均匀沟槽或坑洼,细长的酸蚀沟槽模式在高闭合应力下能提供较好的流动通道,大片的酸蚀坑洼模式在中低闭合应力下导流能力较高。MX井采用交联酸+胶凝酸二级交替刻蚀非均匀酸化压裂工艺,酸液黏度比为6.67,施工排量为5.5~6.0m3/min,压裂后初期日产油达到65t/d。非均匀酸化压裂技术工艺简单,不额外增加措施成本,对于提高深层白云岩储层改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