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4-25
    综述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现状及前景
    张凯, 陈掌星, 兰海帆, 马浩铭, 姜亮亮, 薛振乾, 张育铭, 程世轩
    2023, 30(2):  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1
    摘要 ( )   PDF (18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一种有效的碳处理技术。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CCUS技术将迎来万亿级产业风口。目前,CCUS技术各环节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调研国内外CCUS技术文献以及全球正在运行和计划建设的CCUS项目,总结了国内外CCUS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进一步明确CCUS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表明:目前碳捕集效率不足90%,碳捕集成本占CCUS项目总成本的60%~85%,碳捕集技术的研发重点应以燃烧前捕集(如乙醇、合成氨和天然气加工等行业)以及燃烧后捕集等以提高碳捕集效率、降低碳捕集成本为主;CO2利用技术目前处于工业示范阶段,突破高温、高压环境瓶颈,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提高碳利用效率是CO2利用技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方向;CO2在油气田和咸水层封存应围绕CO2驱提高油气采收率和增加CO2封存潜力开展进一步研究;CCUS项目需要克服实现经济盈利、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政策补贴激励等挑战;CCUS耦合氢能、油气田地热能等新能源将成为未来CCUS推广的新模式。该研究对于准确把握CCUS技术研究方向,推动CCUS技术进步与创新,加速CCUS跨越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水平井找水方法及堵水技术综述
    沈振振, 王铭伟, 高勇, 吴玟, 程欣, 冯晓伟, 邓圣学
    2023, 30(2):  10-19.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2
    摘要 ( )   PDF (135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井在提高油气井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受油藏非均质性影响,在边底水油藏或水驱油藏的开发过程中水平井出水情况较为常见,给油田高效开发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有效的找水和堵水技术是改善水平井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水平井出水识别难的问题,全面总结了动态验证、机械找水、测井找水和示踪剂找水等水平井找水方法的特点和现场应用情况,并对水平井找水、堵水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可为高含水低效水平井找水和堵水工作提供借鉴。
    地质勘探
    核磁共振频率对蚀变火山岩横向驰豫时间的影响
    张丽华, 潘保芝, 单刚义, 王敏, 曹玥
    2023, 30(2):  20-2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3
    摘要 ( )   PDF (232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频率对蚀变火山岩横向驰豫时间T2的影响,选取了龙凤山地区的蚀变火山岩岩样,进行了X射线衍射全岩和黏土分析,对其中代表性样品进行了2 MHz和12 MHz的核磁共振测量。研究表明:蚀变的黏土矿物以绿泥石为主;随着核磁共振频率的增大,T2谱有向左偏移的趋势,这种偏移会导致对孔隙结构的错误认识,可以通过拟合公式进行偏移校正。该校正方法可以指导其他频率核磁仪器测量结果广泛地应用。
    塔北—塔中隆起奥陶系富油气三角带断裂特征及控藏分析
    汪如军, 冯建伟, 李世银, 昌伦杰, 杜赫, 邓兴梁
    2023, 30(2):  26-3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4
    摘要 ( )   PDF (11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塔北—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富油气三角带断裂控储控藏欠缺系统性认识的问题,通过地震精细解释和构造力学机制分析,对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和油藏分布特征进行系统性研究,尤其从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断层规模、断层分段性及断层组合样式等方面,剖析富油气三角带的发育特征及油气富集机制。研究表明:塔北—塔中地区的油气受控于2条区域级走滑断裂,其组合形成的富油气三角带内各断裂级别差异明显,且存在明显分段特征;塔中地区断裂带一般分为线性段、斜列段和羽状段,塔北地区断裂带可分为辫状堑垒段、拉分段和羽状段;断裂分段性导致同一断裂不同段油气富集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针对不同段可采用不同程度的开发方式,能有效提高储量整体动用程度。该研究可为国内外相似地质条件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提供有益的借鉴。
    长春岭南区块浅层气成藏条件及其主控因素
    昝春景, 季汉成, 赵忠波, 施尚明
    2023, 30(2):  36-4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5
    摘要 ( )   PDF (39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层气资源分布广泛,勘探开发前景广阔。针对长春岭南区块浅层气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埋藏较浅的泉四段储层为目的层,通过分析成藏条件,明确主控因素,研究沉积微相和断裂对气藏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气源主要来自青山口组青一段烃源岩所生成的原油伴生气;储层为河流相沉积,河道砂体厚度大、物性好,有利于浅层气富集;断裂构造和倾斜的储层砂体为浅层气提供了良好的垂向和横向运移通道;研究区具有背斜形态,被南北、北西和少量北东走向的3组断裂切割,构造圈闭条件较好;青一段烃源岩同时作为区域盖层,厚度大,断层在明水组末期停止活动,保存条件良好。沉积微相和断层是研究区浅层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应重点寻找断层-岩性气藏,研究区东部的背斜隆起带为有利勘探区。研究成果为该区块进一步勘探指明了有利方向。
    玛湖凹陷YB4井区百口泉组低饱和度油藏成因及勘探方向分析
    王爱霞, 徐怀宝, 耿梅, 刘文锋, 周伯玉, 王燕娥, 董文波
    2023, 30(2):  44-5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6
    摘要 ( )   PDF (12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落实玛湖凹陷斜坡区YB4井区百口泉组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机制,为油气勘探工作奠定基础,在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百口泉组储层物性、构造特征、构造发育史、油源供应以及隔夹层发育特征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归纳总结了研究区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YB4井区百口泉组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储层物性差、构造平缓、油源不足、构造反转以及隔夹层发育等5个因素,前3个因素为主控因素,构造反转及隔夹层发育进一步加剧了百口泉组油藏含油饱和度的下降;油源不足为客观油藏地质背景,构造和储层是玛湖凹陷YB4井区油气聚集的两大主控因素,有利沉积相带和继承性发育的局部高点同时满足的区域,其油气充注程度相对较高,是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的有利方向。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勘探开发的深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叠前反演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孟大江, 路允乾, 张宝金, 王利杰
    2023, 30(2):  51-5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7
    摘要 ( )   PDF (34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底沉积物含天然气水合物后通常具有较高纵横波速度以及低密度特征,而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只能获得波阻抗属性。由于水合物低密度特征导致含水合物地层波阻抗与周围地层存在叠置现象,因而,利用叠后波阻抗属性识别水合物储层存在一定误差。为了提高天然气水合物矿体的预测精度,提出采用叠前反演技术解决水合物储层预测精度低的问题。通过岩石物理分析明确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敏感的弹性参数,在地震道集优化、精细合成记录标定以及初始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基于叠前反演技术对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气态烃储层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纵横波速度交会是研究区识别储层最敏感的弹性参数,并且基于坐标旋转技术重新构建的纵横波速度识别因子识别储层效果较好,能够清晰刻画水合物和气态烃储层;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矿体呈近南北走向,在矿体的南部水合物和气态烃较为发育,与钻井情况吻合较好。该研究可为水合物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面积和厚度依据。
    四川盆地凉高山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有利勘探区优选
    洪海涛, 张少敏, 张芮, 关旭
    2023, 30(2):  58-6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8
    摘要 ( )   PDF (24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四川盆地凉高山组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及有利区优选复杂多变的难题,利用四川盆地凉高山组测井及地震等资料,识别不同尺度的标志层,建立标志层的测井-地震识别标准,利用区域格架线搭建层序地层格架,通过井震结合分析,厘清全盆地凉高山组岩性、相带变化关系,并结合有利相带分布及“源储”配置关系,优选有利勘探区。研究表明:以水进界面作为标志层,搭建层序地层格架,能够快速确定烃源岩与储层发育层位、厚度及分布范围;优选凉高山组凉一3亚段为有利烃源岩发育层位,凉二1亚段为有利储层发育层位;凉一3亚段烃源岩发育区,即盆地东北部及边缘龙岗—梁平一带页岩厚度较大,最厚处可达60~80 m,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区。研究成果丰富了四川盆地凉高山组层序地层、沉积演化及勘探区优选等相关勘探研究工作,也为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结构方程的非常规有利区优选方法与体系研究
    刘春林, 孟令为, 刘可, 雒文杰, 吴国文, 刘强灸
    2023, 30(2):  65-7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09
    摘要 ( )   PDF (11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中国非常规油气田勘探开发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目标区优化体系的现状,在现有非常规油气田开发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非常规油气田开发评价体系的经验和合理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油气田地质特征,选取实际区块页岩资源丰度、页岩有效厚度、成熟度等10种影响因素,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与模糊积分评价相结合的优化体系,开展非常规油气田不同指标体系选区优化研究,应用效果较好。研究表明,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评价方法能够客观、全面地识别目标区域优化系统的影响因素,并计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为决策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对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井位部署及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高演化富有机质页岩地层条件下吸附气量计算新方法
    高雯璐, 周文, 徐浩, 周秋媚, 唐潮, 刘瑞崟, 蒋柯
    2023, 30(2):  71-7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10
    摘要 ( )   PDF (21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获得高演化富有机质页岩地层条件下的准确吸附气量,选取川南龙马溪组高演化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样品,开展甲烷等温吸附与扫描电镜等实验,提出一种考虑地层含水条件下,不同吸附介质的吸附气量计算新方法。通过对有机质吸附分数进行校正,将地层条件下页岩所有孔隙表面的总吸附气量折算为仅在有机质孔隙表面吸附的有机质吸附气量。研究结果表明:由校正后的有机质吸附气量计算所得含气量与现场实测含气量基本一致,且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有机质吸附气量与页岩总吸附气量间的差值逐渐减小,说明校正后的有机质吸附气量符合地层条件下高演化富有机质页岩实际的甲烷吸附模式。该方法可为页岩储层的地层条件下吸附气量计算提供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9油藏富集特征及潜力区预测
    杨浩, 阳波, 石伟, 林丽, 方燕, 朱玉双
    2023, 30(2):  78-8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11
    摘要 ( )   PDF (150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9油藏的分布规律以及富集特征不够明确,限制了研究区勘探开发的现状,通过对长9油藏的构造特征、岩石学特征、储集孔隙空间、砂体发育特征等因素综合对比剖析,根据长7油藏过剩压力分布特征以及油气成藏配置探讨了研究区长9油藏富集规律及潜力区预测。结果表明:长9油藏局部低幅度构造及裂缝发育为油气运聚提供了有利条件;长9油藏发育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填隙物发育绿泥石、浊沸石、铁方解石,其次为水云母、硅质等;长9油藏储集孔隙主要为粒间孔、长石溶孔,为特低孔特低渗—低孔低渗油藏;长9油藏储层砂体的连通性受到浅水三角洲前缘环境的控制;韵律、隔夹层的发育及其他储层非均质性差异造成研究区油气富集的差异;长9油藏油源来自长7烃源岩,受到长7内部过剩压力的作用下选择性充注成藏,导致油气在区域上分布不均;结合油藏地质研究以及过剩压力恢复分布特征,认为元521井区可作为下一步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对华庆地区长9油藏的深入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惠州凹陷流体动力场研究方法及应用
    游婷婷, 庞雄奇, 李洪博, 袁武, 胡涛, 于飒, 施砍园, 蔡哲
    2023, 30(2):  86-9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12
    摘要 ( )   PDF (24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惠州凹陷深层非常规致密油气藏分布规律不清、顶底界限不明,严重影响勘探开发进程,针对该问题,以测井、试油、高压压汞等资料为基础,综合采用储层物性统计分析和实例剖析法确定研究区浮力成藏下限,采用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和储层内外势差法确定油气成藏底限,对惠州凹陷自由流体动力场和局限流体动力场进行划分,明确非常规油气藏分布界限。研究结果表明:惠州凹陷浮力成藏下限为3 500~4 000 m,对应孔隙度为8.50%,渗透率为1.00 mD;油气成藏底限临界孔喉半径为0.032 5 μm,临界孔隙度为1.72%~2.00%,对应的深度底限为6 000~6 500 m。研究结果为惠州凹陷开拓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寻找新的油气勘探目标和接替资源指明了方向。
    油藏工程
    深层页岩气断层属性对压裂缝网的影响
    任岚, 于志豪, 赵金洲, 林然, 吴建发, 宋毅, 吴建军
    2023, 30(2):  95-10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13
    摘要 ( )   PDF (19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层页岩地层断层较为发育,附近地应力场呈现非均匀分布,水力压裂产生的裂缝可能出现非平面、非对称、非规则延伸行为,进而影响压裂缝网体积。针对该问题,以川南区块Y101井区实际断层为例,构建了深层页岩气复杂构造内断层附近非均匀应力场表征模型与压裂缝网扩展模型,分析了断层特征参数对地应力的影响,并定量研究了断层类型、断距、长度、高度、走向、倾角和距离对压裂缝网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的断距、长度和高度越大,地应力偏转角和地应力差越大,压裂缝网体积越小;断层的倾角和远离断层的距离越大,地应力偏转角和地应力差越小,压裂缝网体积越大;断层的走向越大,地应力偏转角越大,地应力差越小,压裂缝网体积越大。断层参数对缝网体积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倾角、走向、断距、距离、高度、长度。该研究可为深层页岩复杂构造下的缝网压裂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数字岩心的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及水驱剩余油分布特征
    郭晶晶, 王帝贺, 王攀荣, 熊润福, 王海涛, 王思博
    2023, 30(2):  101-108.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14
    摘要 ( )   PDF (530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渗砂岩储层水驱开发后期剩余油形成机理和赋存状态不清等问题,以涠洲11-1和涠洲12-1油田低渗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Micro-CT扫描技术构建了储层三维数字岩心模型,提取连通孔隙结构并定量表征岩样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建立了非结构化四面体网格模型。基于N-S方程和水平集算法建立了油水两相微观渗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模型,开展了微观水驱油流动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孔喉大小及连通性是决定储层渗透能力的主要因素;微观水驱油模拟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黏性指进现象,水驱剩余油主要以网状剩余油、盲端孔隙剩余油、小孔喉滞留剩余油、并联孔道剩余油及油膜形式存在;提高注水强度可有效动用网状剩余油及小孔喉滞留剩余油,改善油水黏度比可获得更大波及体积,改善润湿性则可有效动用盲端孔隙及亲油孔道内剩余油。研究成果对低渗油藏水驱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敏感性普通稠油水驱油藏化学降黏实践
    魏超平, 束青林, 吴光焕, 吴伟, 钟立国, 李迎春, 孙永权, 张彬
    2023, 30(2):  109-115.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15
    摘要 ( )   PDF (25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金8块强水敏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蒸汽吞吐注汽困难的问题,开展了化学降黏研究,并选取2个井组进行矿场先导试验,通过室内研究和矿场实践证实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多孔介质中原油、降黏剂、固相模型相互作用发生原油乳化分散、岩石润湿性改变、液滴变形和架桥封堵3项作用,从而实现降低原油表观黏度、剥离原油及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水驱后注入0.3倍孔隙体积降黏剂溶液,水驱残余油被分散乳化,由不可动油变成可动油重新流动,含水下降,采收率提高了7.29个百分点。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井组进行设计,在目前反九点水驱井网上,先注入单一化学降黏溶液,当含水超过75%时添加泡沫进行降黏复合驱,化学剂段塞注入量应为0.4倍孔隙体积。对比试验井组注水和化学降黏开发1 a的指标,化学降黏具有减缓含水上升速度、提高采油速度、增加驱替见效期、提高储层吸水能力和提升开发经济效益等优势。该成果对同类油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底水气藏非稳态流动水侵量和动储量预测模型研究
    李元生, 藤赛男
    2023, 30(2):  116-12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16
    摘要 ( )   PDF (13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底水气藏非稳态水侵量一般采用V-H模型,该模型假设水的渗流方向为平面径向流动,与底水气藏垂直方向渗流特征不符,会对气藏的水侵量和动储量预测产生偏差。针对该问题,考虑底水垂直方向上的流动,引入无因次水层厚度,建立了底水气藏非稳态水侵量计算模型。通过数值反演求解水侵量,回归了底水气藏非稳态水侵量经验公式。通过与物质平衡方程的耦合,形成了底水气藏动储量求解方法。研究表明:无因次水层厚度对水侵量影响显著,无因次水层厚度较小时,水侵呈现先线性流动后径向流动特征,预测水侵量大于V-H模型;当无因次水层厚度较大时,水侵呈现半球形流动特征,预测水侵量小于V-H模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东海BD气田H4断块背斜底水气藏,结果表明,新方法预测底水水侵速度比边水模型快,预测压力拟合效果要好于V-H模型,更符合底水气藏水侵实际特征。研究成果对提高底水气藏动储量计算精度有重要意义。
    玛湖地区致密砾岩油藏小井距水平井立体井网开发研究与应用
    陈禹欣, 赵婷, 承宁, 马俊修, 杨升峰, 李蕴哲
    2023, 30(2):  122-12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17
    摘要 ( )   PDF (16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玛湖地区致密油藏多层系立体井网整体压裂效果,提高油藏采出程度,在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和地应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方法,开展了地应力参数三维空间展布特征研究,分析井间、簇间的应力相互干扰对整体压裂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簇距、缝长、布缝方式及作业顺序,确定了小井距水平井立体井网开发整体压裂优化参数。研究表明:采用立体井网模式开发,优化簇距、单簇裂缝规模,采用拉链式交叉布缝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储层改造效果,研究区缝控储量动用程度由70%提升至90%。该研究为油层厚度大、连续性较好的叠置储层区块开发提供了借鉴。
    致密油藏含水饱和度对CO2吞吐效果的影响
    王英伟, 张玉龙, 张景, 施雷庭, 范希彬, 王睿麒
    2023, 30(2):  128-133.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18
    摘要 ( )   PDF (23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层中含油饱和度的变化会影响CO2与储层流体相互作用,为研究含水饱和度对砂砾岩致密油藏CO2吞吐采油效果的影响,基于新疆玛湖砂砾岩致密油藏储层条件,开展不同含水饱和度下CO2在油水中的溶解、膨胀以及吞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饱和度增加,CO2在油水中的溶解度从6.08 mol/L降至2.01 mol/L,膨胀体积由最高1.53倍降至1.09倍,CO2与原油作用效果逐渐减弱,累计采出程度最高为20.21%;含水饱和度低于45.0%时采用CO2吞吐开发效果较好;当含水饱和度低于50.3%时,以沥青质沉积为主,储层渗透率降低,超过50.3%时以矿物溶蚀为主,渗透率增加。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基于机器学习的短生产周期碳酸盐岩气井产量预测研究
    庞兰苏, 王杨, 蒋薇, 王永生, 高国海, 王欣
    2023, 30(2):  134-141.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19
    摘要 ( )   PDF (19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时间序列模型无法对短生产周期天然气井进行产气量预测的问题,首先采用机器学习的近邻传播算法对天然气井进行无监督聚类,划分井群;再结合井群的地质和工程参数开展主成分分析,捕获影响产气量波动的关键因素;随后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求解气井所属井群类别,并依托所属类别聚类中心生产数据训练时间卷积神经网络,预测天然气井未来短期内的产气量。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的气井产量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平均为5.53%,相较于传统的长短期记忆网络(误差平均为8.98%)和门控循环网络(误差平均为9.06%)预测误差更小,表明该模型能够应用于开发周期相对较短的碳酸盐岩气井的产量预测。研究成果对于机器学习在油气藏开发方面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中低渗油田注纳滤海水可行性研究
    王宇琪, 冯恒榰, 邢希金, 王齐, 岳前升
    2023, 30(2):  142-146.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20
    摘要 ( )   PDF (16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天然海水作为注入水源损害储层的问题,从水样离子组成、与地层水混合后结垢趋势预测、结垢程度以及岩心流动实验等方面研究了天然海水和纳滤海水作为注入水的差异性,探讨纳滤海水作为海上油田注入水源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纳滤海水的Ca2+、Mg2+和SO42-等成垢离子含量较天然海水大幅降低;纳滤海水、天然海水分别与地层水混合后均有结垢趋势,但纳滤海水与地层水混合后的结垢量明显低于天然海水,同时纳滤海水作为注入水对储层岩心液相渗透率的损害程度也明显低于天然海水;纳滤海水作为海上油气田注入水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为海上油田采用纳滤海水作为注入水源提供技术依据。
    钻采工程
    页岩气环保变黏压裂液的研究与应用
    范宇恒, 周丰, 蒋廷学, 张士诚, 白森, 张晓锋, 杨泉, 余维初
    2023, 30(2):  147-152.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21
    摘要 ( )   PDF (216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深层页岩气开发中常规压裂液储层伤害大、携砂能力差、变黏工序复杂等技术难题,结合威远区块深层页岩储层特点及施工需求,研发了一种环保变黏压裂液体系,并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研究表明:该环保压裂液体系可以在30 s内完全溶解,压裂液可在黏度为2~150 mPa·s范围内实时调整;使用返排水配制的低黏压裂液与高黏压裂液减阻率均大于70%,线性胶压裂液减阻率大于65%;低黏压裂液与高黏压裂液储层损害率均小于15.00%,线性胶压裂液岩心损害率为15.47%;环保变黏压裂液生物毒性均为无毒;环保变黏压裂液携砂性能良好,较清水携砂性能最大提高65倍。在威远H21-5井的应用表明,环保变黏压裂液溶解速度快、减阻性能优异、携砂性能优良,可实时改变黏度以满足不同压裂工况,满足减阻携砂一体化压裂施工的技术需求,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非放射性微量金属物质示踪剂研制及应用
    张永飞, 李育, 张敏, 刘海峰, 陈虎, 史胜龙, 解宏超, 高源
    2023, 30(2):  153-160.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22
    摘要 ( )   PDF (16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常规化学示踪剂种类少、有毒害、检测精度低,PLT测井技术不能监测水平井、大斜度井产液剖面的局限性,利用地层中不存在或含量极低的非放射性微量金属物质制备了微量金属物质示踪剂,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并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建立数据分析方法,形成了系统的非放射性微量金属物质示踪剂监测技术,并在现场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非放射性微量金属物质示踪剂耐温为200 ℃,耐盐为25×104mg/L,在pH值为1和14的溶液中能保持澄清状态,并不会被储层中的黏土物质吸附,检测精度高达10-14kg/L。该示踪剂可有效监测产液剖面,并可分析压裂裂缝形态,评价压裂效果。使用该技术对延长油田一口水平井产液情况进行了监测,通过示踪剂归一化产出曲线分析了裂缝发育情况,为压裂效果评价提供了技术数据。该技术可为产液剖面监测、压裂裂缝发育状况评测提供技术支持。
    致密油藏压裂井气驱暂堵调剖剂研制与评价
    唐可, 赵勇, 李凯, 宁朦, 蒲万芬, 田开平
    2023, 30(2):  161-167.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23
    摘要 ( )   PDF (31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玛湖高温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气窜现象严重,聚合物凝胶封堵大裂缝可有效防止裂缝气窜,但同时也易封堵基质和微裂缝,造成采收率下降。为此,研制了一种耐温型暂堵调剖剂MHZD,并从成胶性能、微观形貌、注入性能、封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暂堵调剖剂配方为0.6%耐高温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0.3%铬离子交联剂,该封堵体系在90 ℃高温下可以稳定成胶,成胶时间为38 h,凝胶强度为H级,凝胶稳定7~10 d后可自动降解成黏度为5.63 mPa·s的水溶液;注入暂堵剂后,岩心阻力系数小于30.000,最大突破压力梯度大于30.000 MPa/m,封堵率和解堵率均大于90%,暂堵剂可有效封堵大孔隙,动用小孔隙中的剩余油。该研究对于玛湖致密油藏压裂井封窜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川盆地页岩气立体开发缝控压裂技术应用
    李鹏飞
    2023, 30(2):  168-174.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3.02.024
    摘要 ( )   PDF (25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页岩储层物性条件优越,但体积压裂形成的裂缝高度有限,很难动用纵向上厚度达几十米的优质页岩储层。针对该问题,在威远区块X平台进行了加密井试验,并采用缝控压裂技术对新井进行储层改造,以探索该区块立体开发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密布缝技术可增大簇间诱导应力,水力裂缝扩展路径更复杂,综合考虑年产气量和施工成本,最优簇间距为10 m左右;暂堵转向技术有利于提高采收率,当注入50%总液量时投入暂堵材料,多簇裂缝延伸扩展最为均匀;多功能一体化压裂液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无级变黏,变黏液体的交替注入,可实现主裂缝和复杂裂缝同步扩展。缝控压裂技术在威远页岩气藏进行了应用,3口新井在投产后90 d和1、2 a的累计产气量分别为邻近3口老井累计产气量的1.85、1.36、1.55倍,压裂效果较好。该技术可为页岩气立体井组开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