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特种油气藏
首页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
期刊荣誉
期刊编委
编委组成
编委简介
本刊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学术前沿
前沿技术
现场应用
石油学人
学术名家
专业沙龙
作者园地
注册登录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伦理声明
同行评审制度
出版伦理与出版弊端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主任信箱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阅读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被引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创刊时间:1994年(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承办单位: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编辑出版:《特种油气藏》编辑部
印 刷:辽河石油报印刷厂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辽宁省盘锦市邮政局
邮发代号:8-173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BM1504
地 址: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 话:0427-7823579;0427-7820262
邮 编:124010
投稿网址:www.sogr.com.cn
中国标准连
续出版物号
:
ISSN 1006-6535
CN 21-1357/TE
广告许可证号:211100100026
友情链接
更多...
万方论文检测系统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3-05-25
上一期
下一期
地质勘探
高升探区油气运移探讨
唐清山 柴利文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3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完钻井声波时差资料,计算出高升探区地下流体压力及剩余压力分布,并对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进行探讨.结合构造、沉积等条件分析,探讨该区油气运移方向,寻找有利油气聚集地区.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分布受油气运移带控制;牛心坨地区存在一条北东向的油气运移带,曙北-雷家地区存在多条油气运移带,对油气运移起重要的作用.
燕南构造带油藏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邹丙方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3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现有钻井、地震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论述了燕南构造带构造、储层及馆陶组油藏的特点.认为馆陶组油藏具有原生和次生两种性质,并提出可能的成藏模式.肯定燕南构造带有很大的勘探潜力,古潜山及二台阶应成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合肥盆地综合物探解释效果分析及油气勘探潜力
贾红义 路慎强 谭明友 胡加山 张日华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5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肥盆地是经历40多年勘探的老区,但就勘探程度而论,至今仍处于普查勘探阶段,各家的认识、分歧较大.本文应用重、磁、电、震等综合物探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了下侏罗统"影子盆地",进行原型盆地恢复,凸现了原沉积盆地范围,并将盆地划分为4个勘探区带;指出下步勘探方向为盆地南部.
盖层封闭CO2气与CH4气的差异性分析
付广 孟庆芬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盖层封闭天然气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盖层对CO2气和CH4气封闭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盖层对CH4气的毛细管封闭作用强于其对CO2气的毛细管封闭作用;CO2气的扩散作用强于CH4气的扩散作用,但二者的扩散方向有所不同,CH4气的扩散方向总是由地下至地表,而CO2气只有在近地表或地下深处扩散方向是向上的,在二者之间扩散方向应是向下扩散的;CO2气对盖层微渗漏空间的愈合能力比CH4气对盖层微渗漏空间的愈合能力差.
金顶铅锌矿区中原油地化特征及其意义
常象春 张金亮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5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兰坪坳陷金顶矿区的液态石油主要见于下含矿层,储层岩性主要为上三叠统三合洞组的灰岩和角砾状灰岩,储层类型主要为溶孔型、溶洞型和裂缝型.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存在多源性有机母质,以低等水生藻类贡献为主,沉积水体介质以还原性占优势,并具有较高盐度,有机质演化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物降解改造较为强烈.铅锌金属与稠油的共生,金属硫化物的有机生物硫特征,以及有机质富集地区矿化强烈,均表明有机质直接参与了金属成矿.按照不同时代有机质与金属成矿的作用机理,本区有机成矿以配合作用及吸附、还原作用为主.
台北凹陷温吉桑-温南地区滚动勘探开发潜力及技术对策
桑廷义 罗权生 李道阳 成进湖 陈旋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4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温吉桑-温南地区历经燕山、喜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成排成带展布的断背斜、断鼻等复杂构造圈闭.受断层控制,呈东西走向的局部构造与南北展布的低位体系域辩状河三角洲砂体叠置,在温吉桑地区局部构造东西两翼发育侧缘上倾尖灭岩性油藏,在温南地区发育复杂断块油藏.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指导下开展储层横向预测,以人机工作站为平台的全三维地震目标处理、解释及断层封堵性研究是进一步挖掘本区潜在目标的关键技术.
牛心坨地区太古界变质岩储层特征研究
黄太明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5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运用钻井取心、3700测井、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等资料,对牛心坨地区太古界变质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该区太古界变质岩古潜山的岩性主要为浅粒岩、浅粒质混合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裂缝的分布在平面上、纵向上差异均很大.其解释成果已被试油和生产实际所证实,说明利用该方法研究太古界变质岩储层特征的方法可行.
浊积岩油藏描述技术及其应用
薄其重 方赟 刘景友 刘红霞 尹赐禹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4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浊积岩型油藏储层分布广、变化大、埋藏深、隐蔽性强,开发难度大,因此,油藏的前期描述工作就成为开发该类油藏的关键.通过运用区域地质综合分析、地震判识、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在史南地区共发现沙三中亚段大小浊积砂体75个,并对其中Ⅰ类砂体进行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形成了一套浊积岩型油藏描述及滚动勘探开发技术.
辽河断陷盆地泥岩裂缝油气藏研究
苏晓捷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4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泥岩裂缝油气藏作为隐蔽油气藏的一种,在国内外含油气盆地中都有发现.本文利用岩石学、测井、区域地质等资料,对辽河断陷盆地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及勘探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异常超压带和大的构造断裂带控制泥岩裂缝油气藏的分布;在异常超压带和大的构造断裂带附近泥岩裂缝油气藏较为发育;泥岩裂缝油气藏的油气以自生自储式为主;泥质岩油气藏作为值得重视的一个勘探新领域,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油藏工程
低渗透油藏考虑注采比时不稳定渗流规律研究
尹洪军 梁旭 姜艳春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3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低渗透油藏注采比高的实际情况,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注采比因素的均质油藏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值方法求解,绘制并分析了井底压力动态曲线.研究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和注采比对不稳定压力动态影响较大.在低渗透油藏测试资料分析中考虑其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利用高压注空气技术开发低渗透轻质油油藏
李松林 王东辉 陈亚军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3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高压注空气技术提高低渗透轻质油油藏采收率的原理,及其与稠油火烧油层工艺的主要区别,综合国外现场及实验室的研究资料,指出:油藏在空气过程中自燃、烟道气与轻质油油藏条件下发生混相,是低渗透轻质油油藏注空气成功开发的2个主要条件,并列举了国外注空气开发低渗透轻质油油藏的几个成功实例。
注汽过程井筒传热及热损失计算方法研究
王志国 马一太 李东明 李徐佳 项新耀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4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传热学、热力学及流体力学等学科知识,对井筒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井筒传热综合分析模型,确定了求解方法,编制了计算软件,并进行了实际计算.这一研究成果对优化井筒结构、降低井筒热损失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用置信度加权平均方法预测油田生产动态
段鸿彦 高兴军 程仲平 杨纯东 李洪海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灰色预测GM(1,1)模型基本理论,提出用待预测点之前历史上的不同时间序列作为子序列,分别对未来某一指标进行灰色预测,得出一系列的预测结果,并以灰色预测的置信度作为权重,对预测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最终的预测结果.应用此方法对辽河油区某水驱开发砂岩油田的年产油量进行了灰色预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油田未来若干年的开发决策提供了依据.
改善非均质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措施研究
周燕 赵红雨 李献民 牛丽娟 孙建芳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4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单家寺油田单2西块开发历史长和低速、低效、高含水的现状,在重新进行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对储层的非均质性、油水关系及构造特征取得了新的认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立足蒸汽吞吐,综合运用局部井网加密、油层底部避射、逐周期增加注汽强度等技术,对老井实施老井新投、边部老井提液和调层上返等措施.方案实施后,单井吞吐效果较好,经济效益显著.对同类油藏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台105地区注水开发影响因素分析及开发方式探讨
侯君 曹海丽 刘亚东 张广伟 孙建国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4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台105地区动态和静态特征研究表明,油田受天然微裂缝、砂体沉积微相类型、微构造等地质因素制约,注采矛盾突出,开发效果较差.综合研究指出:及时发现天然微裂缝是确定合理注采井网的关键;砂体沉积微相差异导致油层层间、平面矛盾加剧,注水在纵向以及平面上不均衡;微构造是油田注采不受效的主要因素.
非常规气田开发特征研究
康志江 邱立伟 刘道信 李梅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孤家子非常规气田的开发动态研究,并与常规气田进行对比,明确其开发特点为:气井产量递减速度快,地层压力平面分布不均衡,稳产期较短,采出程度低.采用气藏教值模拟手段,对单井配产及采气速度进行了研究.对非常规气田的研究和探讨,对类似气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钻采工艺
井眼轨迹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研究
郭小攀 段天向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3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井眼轨迹可视化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井眼可视化软件的开发工具以及相关算法进行描述,并分析了井眼轨迹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曙古11水平井定向造斜段钻具组合导向能力计算分析
朱业耘 宋学义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2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平衡侧向力方法和SABHA软件系统,对曙古11水平井定向造斜段钻具组合的导向能力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通过优化双稳定器滑动导向钻具组合的结构参数,可以获得较单稳定器滑动导向钻具组合更高的导向能力.
扩径延缝射孔技术在深层特超稠油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许家新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冷家油田原油属特超稠油,储层埋藏深,物性差,部分油井热采注汽压力高,干度低,影响了吞吐效果.通过采取扩径延缝,增大射孔孔径,并利用解堵弹分段燃烧形成的脉冲高压对地层的造缝作用,提高油井完善程度,有效降低注汽压力,提高了吞吐效果,在冷家油田实施后见到明显增产效果.
白庙气田压裂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陈小新 银本才 何元东 曾雨辰 范明福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3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白庙气田渗透率低、储层埋藏深、温度高、压裂难度大等特点,通过优选压裂液配方、压前压后处理及快速排液等措施,提高了白庙气田压裂的有效率.现场应用9口井,投入产出比为1:6,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类似气田的压裂改造具有借鉴作用.
软密封柱塞抽油泵系列的完善与应用
崔立峰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我国在应用软密封柱塞抽油泵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在国内现有软密封柱塞抽油泵的基础上,研制并完善了软密封柱塞抽油泵系列,以满足现场生产的特殊需要.
微乳热化学复合解堵剂的研制及应用
李友富 李德胜 山力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3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稠油井堵塞的问题,在研究现场使用的各种解堵剂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研究,研制出适合稠油开发的复合型解堵剂--微乳热化学复合解堵剂.该解堵剂适用于下列井况:油层疏松、渗透性差、产能低的油井,胶质+沥青质堵塞的油井,稠油乳化堵塞井.在高升油田现场施工6井次,施工成功率达到100%,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高含水期示踪剂及碳氧比测井测定剩余油精度评价
曾庆娟 刘同敬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3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监测与解释方法开展相关的评价研究.选取目前较为常规的剩余油分布动态监测与解释方法:井间示踪剂监测和碳氧比测井,进行了方法概述和理论分析.并对这些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研究.通过分析对比各个相关参数对最终解释结果精度的影响,从误差分析的角度,定性评价了两种方法在解决高含水-特高含水时期剩余油监测与解释问题上的可靠程度、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
精细找堵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刘玉文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3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以辽河油田油井高含水问题,为提高油井找堵水有效率,研究了精细找堵水技术.该技术堵水管柱主要包括DY445封隔器、Y341自验封封隔器、Y211封隔器、KG万向开关和安全接头等.适应于178、124 mm套管要求.经过15口井的现场实施,平均单井日增产原油5 t,显著提高了找堵水有效率.
试验研究
聚凝体聚合物调驱机理研究
张继红 杨怀军 杨德华 黄波 魏发林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7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自行开发研制的3种不同类型的可视化玻璃透明模型,直观地研究了目前新兴的聚凝体聚合物颗粒(预交联体膨型颗粒聚合物)在驱油过程中的渗流规律,归纳出其调驱机理.并在室内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现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流体性质对出砂的影响及控制
汪伟英 王尤富 王孝忠 何海峰 聂飞朋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出砂问题是影响产能的重要因素.了解油藏出砂机理对有效控制出砂以及选择合理的防砂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室内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流体粘度以及pH值对出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始出砂的临界流速随原油粘度以及流体pH值的升高而下降;当pH值超过12以后,出砂量显著增大.因此在钻井、完井及油井作业过程中应注意入井流体pH值的控制.
掺活性水代替电加热解决超稠油井筒降粘的工艺试验
陈金宝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降低超稠油开采成本,对掺活性水代替电加热工艺试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认为:掺活性水可以在实际生产中代替中频电加热,实现超稠油的机采,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该工艺可在类似井中推广应用.
曙光油田双北杜124区块钻井液配伍性评价
邸婷婷 曾宪红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3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杜124区块所用钻井液与储层配伍性室内评价实验研究,结合图像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能谱分析,发现该种钻井液与储层的配伍性极差,固相微粒的侵入是造成储层伤害的主要原因.因此,现场应对钻井液配方重新调整,消除无用固相成分,以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微生物调剖技术的初步试验研究
纪海玲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辽河油田开发现状和微生物采油技术应用实际,开展了旨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微生物堵水调剖试验,并在现场试验中取得初步成功,为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工艺试验基础.
综合
抓好油藏管理,提高油田开发水平
胡朝菊 马洪涛 耿兆华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4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原油田采油一厂管理着文中、文东两大油田,近几年在面对新区投入不足、老油田含水高、采出程度高、井况损坏严重和稳产基础变差等诸多不利情况下,通过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加强油藏管理活动,加大油田综合调整治理力度,使油藏开发效果得到了改善,稳产基础进一步增强.
投资管理与生产管理相结合提高油井措施效益
刘斌 易维容 赵和平 王雅贤 余江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对老油田含水上升,产量递减加快,油田稳产举步维艰的局面,各生产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进攻性措施的工作力度.措施投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逐渐变差.无效投入的递增,已经成为影响油田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技术经济学的投入产出理论为基础,立足生产实际,建立了各项增产措施的有效投入标准,对影响措施投入效果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并在辽河油区LB油田的投资分析决策中应用,初步探索了措施投资与生产管理的最佳组合,为采油单位合理优选油井措施,科学利用有限资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途径。
低电阻率油气层评价技术研究
袁祖贵 楚泽涵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5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分析低电阻率油气层5方面的地质特征与储集层电阻率变化的机理,以及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沉积特征,指出常规电法测井识别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局限性,提出应用薄层测井、核磁共振测井与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来识别低阻油气层,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稠油计量站单井计量技术的实施
张殿文 秦芳晨 陈平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3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稠油计量站单井计量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稠油计量站的工艺、计量和控制技术进行改造,筛选稠油计量仪等设备.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研制新型流量计,将自控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解决了稠油计量站中集输难和计量误差大等问题.
科技信息
水平段注空气工艺中注入井与水平生产井的组合
姚磊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平段注空气(THAI)是一项新的短距离驱替工艺.该工艺操作稳定、开采效率高,并可以将动起来的原油直接采入燃烧前缘前方水平生产井的采油井段.THAI工艺避免了多数常规火烧油层(ISC)工艺中使用垂直注入井与生产井进行长距离驱替的缺点.
钻采工艺
膨胀筛管防砂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赵平 吴智勇
2003, 10(5): 1.
摘要
(
)
PDF
(3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膨胀筛管防砂技术是针对稠油、超稠油油藏研究的一种新技术,可以实现筛管的径向膨胀和收缩,消除套管与筛管之间的砂环,延长筛管防砂有效期,解决打捞作业困难问题.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证明了该技术具有良好的膨胀收缩性能,施工简便,打捞作业容易,防砂生产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